电影《封神第一部》中伯邑考被吃的情节在历史上是真实存在的吗?

[复制链接]
ytey3j47r4 发表于 2023-7-31 21:52:29|来自:北京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电影《封神第一部》中伯邑考被吃的情节在历史上是真实存在的吗?
全部回复5 显示全部楼层
shenzhen 发表于 2023-7-31 21:53:01|来自:北京 | 显示全部楼层
这个情节最早的完整文本 我印象里是战国时期的《天问》
伯昌号衰,秉鞭作牧。
何令彻彼岐社,命有殷国?
迁藏就岐,何能依?
殷有惑妇,何所讥?
受赐兹醢,西伯上告。
何亲就上帝罚,殷之命以不救?
这一段诗句的一般解释是
殷商的“惑妇”不知吹了什么谗言枕头风(讥),导致了某人被醢(剁成肉酱)然后赐肉酱给了西伯昌,西伯去找天帝告状,殷商因此失去天命。
屈原当时看到的神话,和明朝封神演义里伯邑考的情节,已经很接近了。
结合前面
梅伯受醢,箕子佯狂
一句,诗句中受醢的某人应是梅伯。
受害者是伯邑考的文本 时代最早的应该是逸书《太公金匮》
文王問太公曰:「天下失道,忠諫者死。予子伯邑考為王僕御,無故烹之;囚予於羑里以其羹歠予。」
太公金匮托名姜子牙,实为战国中后期成书的作品。
这里以文王的口吻 说伯邑考本是纣王的马车司机,被无缘无故给煮了,囚禁文王,还把肉羹送给文王吃。
只是缺了“惑妇”的情节。

综上可知,给文王吃伯邑考这个故事,至少在战国时已经成熟。
BiTiNer 发表于 2023-7-31 21:53:17|来自:北京 | 显示全部楼层
人殉以及人牲是商朝的基本传统
这么说吧
如果你是一个商朝朝歌人
当你走到大街上,你会看到一个个奴隶出售点,就跟如今的菜市场一样
有从东夷来的奴隶,这种奴隶适合征战打猎之后祭祀祖先
有从西戎来的奴隶,这种奴隶适合婚丧嫁娶的时候献祭鬼神
还有周边王丌出现的奴隶,这种奴隶比较罕见,最适合在动土迁宅的时候,埋在地基下面,保佑家宅平安
还有专门为了宴会准备的南蛮奴隶,这种奴隶肉质紧实,最适合佐酒食用
吃人,以及献祭活人,是整个商朝中晚期最重要的习俗
而西周,是在西方为商朝抓奴隶的最大的打手,每年为朝歌进献的犬戎几达上千
而根据商代的传统,在宴会上吃掉某人进贡的人牲,是表达忠诚的最高礼节
所以伯邑考被吃掉,很可能是西周伯姬昌为了表达对商朝统治者忠诚的手段,无论是他被猜忌还是他主动投效——最忠诚的鬣狗献祭了自己的长子
周亮 发表于 2023-7-31 21:53:51|来自:北京 | 显示全部楼层
虽然说每个人精神世界都不一样,但是最近提的问题,让人很担心大家的精神状态。
精神病的主要特征就是分不清幻想和现实。






任何故事都不真实的,故事只是一种叙事。
就算是历史也是一种叙事。
就算是纪录片也是一种讲故事的方式。
何况是神话故事,是纯粹幻想和历史是完全不沾边儿。
《指环王》是神话,《封神榜》也是神话。



再次强调,故事是叙事的一种方式,是扁平的二维的存在,和真实的三维空间的生活完全不是一个东西。故事最多是一种模型和真实的世界完全不是一个东西。模拟质感模拟得再好,也是二维世界去模拟三维的一个角度,移动视角就穿帮了。
看个电影就分不清了的话,那等眼镜普及后,分不清幻想和真实的人恐怕是会激增。
最有意思的是,如果可以判断故事里狐狸是假的,比干剖心以后还不死,还可以出门和别人讲话是假的,为啥到了吃伯邑考就是真的了。



故事都是假的

  故事是假的,观众的情绪是真的。别太入戏。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立即注册

×
qwertlina 发表于 2023-7-31 21:54:47|来自:北京 | 显示全部楼层
有较大概率真实存在。
史记虽然没有提及,但是说到伯邑考时,说他早卒,就是死的早。死的原因没说。
但是《翦商》里根据史书竹书纪年等等和考古文物推测,这个事是真实发生过的。
商是一个现代人看来很恐怖的国家,喜欢大规模人祭,感受的话你们可以看看梅尔吉布森拍的电影《启示录》,看看人祭啥样的,商人和阿兹特克人的区别就是衣服很整齐,用金属武器,有车。活人祭祀这方面却是有过之而无不及。
而且祭祀人选是很高的荣耀,其实《维京传奇》也有表现。而且很可能姬昌,姬发,管叔鲜,周公旦都吃了伯邑考的肉。给他们造成了巨大的心理阴影。
所以周在早期文明中很独特的打压神权,王室完全垄断祭神行为,所以才有周公制礼,特别崇拜周公的孔夫子,不语怪力乱神,编春秋大肆修改神话记载,使我们后世看不到大部分中国上古神话。能看到还是淮南子,列子等少量拾遗的。
所以如果属实,那这件事对华夏民族的影响是空前绝后的。
crazyboy9981 发表于 2023-7-31 21:55:25|来自:北京 | 显示全部楼层
商朝已距今三千多年,上古史只能推测无法明断了。
司马迁史记未记载伯邑考被吃。
史记管蔡世家第五原文如下:
武王同母兄弟十人。母曰太姒,文王正妃也。其长子曰伯邑考,次曰武王发,次曰管叔鲜,次曰周公旦,次曰蔡叔度,次曰曹叔振铎,次曰成叔武,次曰霍叔处,次曰康叔封,次曰冄季载。冄季载最少。同母昆弟十人,唯发、旦贤,左右辅文王,故文王舍伯邑考而以发为太子。及文王崩而发立,是为武王。伯邑考既已前卒矣。
周文王为殷商一大诸侯,本应传位于其嫡长子伯邑考,如其不循殷礼,舍长子而立次子姬发为太子,当时应被时人说三道四引起争议。好在姬发继位时,伯邑考已死,政权顺利交接。
西晋时期的学者皇甫谧首创伯邑考被吃,其在《帝王世纪》中云:“囚文王,文王之长子曰伯邑考质于殷,为纣御,纣烹为羹,赐文王,曰‘圣人当不食其子羹’。文王食之。纣曰‘谁谓西伯圣者?食其子羹尚不知也’。”
封神演义之情节来源于此。

快速回帖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