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评价秦始皇在人类世界历史中的地位?

[复制链接]
abc8885 发表于 2023-9-15 15:52:53|来自:中国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如何评价秦始皇在人类世界历史中的地位?
全部回复3 显示全部楼层
jackboy 发表于 2023-9-15 15:53:34|来自:中国 | 显示全部楼层
你先告诉我秦始皇在人类历史中到底是什么地位,我才好评价啊
guojun_-2007 发表于 2023-9-15 15:54:28|来自:中国 | 显示全部楼层
秦始皇是伟大的祖龙。
历史对秦始皇的评价有正、负两面,我们先看正面的评价:统一天下,结束了战乱,为后世立下几千年的规范。
华夏自古就是统一的。在夏朝以前的部落制时代,各部落推选出最杰出、强大的首领担任天下共主,黄帝、尧、舜都是这样产生的。之后的夏、商、周,其实都是中央集权制的国家。

周朝前期为了适应统治的需要,实行分封制。各诸侯国权力很大,但是还是要听从来自周天子的命令。东周时期,中央政府实力弱小,无力控制诸侯,由此进入春秋战国时期。

春秋战国时期,从公元前770――公元前221年,在这500多年的时间里,战乱一直没停止过。和平、安定是人们梦寐以求的奢侈品。

现在人很大的想象春秋战国时期的混乱,春秋时期诸侯国有108个,集中在现在的陕西、河南、山东、河北等几个省的地方。它们互相之间攻伐不断,战争象家常便饭一样寻常。
到战国时期,虽然诸侯只剩下了战国七雄,但是战争的激烈程度,却是有增无减的。春秋时期,军队的主体是贵族。到战国时期,各国全民皆兵,不论贫贱、老幼、性别,都要为战争军队服务。

除了战乱,经济和文化也是混乱的。现代人怕是想象不到,那时连文字都不统一。陕西人使用秦国的文字,山东使用齐国的文字,湖北使用楚国的文字。真不知游走在诸侯之间的说客、商人是如何解决交流障碍的。不仅如此,七国各有各的度量衡标准、货币、贸易交流十分不便。
在这种情况下,秦始皇奋六世之余烈,先后灭掉六国,建立了中央集权制的国家。

(1)为了建立秩统治序,秦始皇把秦法推行到全国各地。秦朝这套法律,在中国延续2000多年。虽然每个朝代都有自己独特的法律体系,但都是以秦法为基础的。至今,很多秦法仍然在发挥作用。
(2),统一货币、度量衡、文字。
(3),征服百越,把百越地区纳入领土之内。
(4),从匈奴手里夺回河套地区,修建了以长城、驰道为骨干网的军事防御系统。

可以说秦始皇打造的大秦帝国,真如铁桶一般。外敌无力入寇,内部也有高效的统治体系。人们真正摆脱了战乱,过上了安定的生活。

负面的评价:过于残暴。

1,秦法苛刻。

众所周知,秦法是法家天才商鞅所制定的一部战时法制。其要义就是尽最大限度的集中所有的人力、物力投入到战争中去。在这种状态下,民间是当然很苦的。

秦朝建立后,没有及时的改变苛刻的战时法制,是秦朝二世二亡的重大原因。

2,焚书坑儒。

秦朝统一后,在其它地方推行秦法。齐国、赵国、楚国商业气氛浓厚,法律很宽松,对秦法的严苛不适应,民怨沸腾。

儒家原本在东方各国的影响力很大,秦朝一来,儒家就失去了以往的光辉。秦朝崇尚法家,对儒家那一套很不感冒,把儒家排斥在外。儒家于是借着民怨,在政治上攻击秦朝。

秦始皇大怒,处死了妄议朝政的儒生,焚烧了一部分儒家书籍,史称“焚书坑儒”。因此,秦始皇被后世指责了几千年。

我们就事论事,秦始皇承担的罪名过大了。当时,真正雄才大略的人想必都会同意秦始皇的决定。

楚国同南方的百越胶着的争斗了几百年,互相纠缠不休。长痛不如短痛,越早结束争斗越好。为此秦军大举南征,毕其功于一役,是无可厚非的。

当时,草原上的匈奴已经建立了统一强大的国家,时刻准备着南下,修建北方的防御系统刻不容缓。秦始皇死后没有多久,匈奴就大举进攻中原,刘邦不得不服软,采取和亲政策。如果秦朝政治上一直健康,庞大的北方防御系统发动起来,匈奴大军是没有能力南下的。

要北逐匈奴,南征百越,自然就要继续推行战时的法律制度。

至于焚书坑儒,其实是秦朝在控制舆论。任何一个朝代,都极力控制不利于己的言论,也是无可厚非的。
历史上,很多批评秦始皇的帝王将相,都把秦始皇的遗产当作珍宝来用。比如秦末,打着反秦旗号的刘邦,建立政权时,做得就是“汉承秦制。”

毛教员在诗中写道:
“劝君少骂秦始皇,焚坑 事业要商量。
祖龙魂死秦犹在,孔学名高实秕糠 。”
zsq55281 发表于 2023-9-15 15:54:36|来自:中国 | 显示全部楼层
祖龙
秦始皇统一六国,废除封建制,实行郡县制,以吏为师,而中国由此进入选举社会时代,促进了历史的发展。因此,秦始皇是中国先进政治制度的开创者。
秦始皇作为一代皇帝,多以暴君的形象出现在人们心目中。而“焚书坑儒”事件,成为数落秦始皇罪恶的主要罪状。荆轲、高渐离、张良因都有刺杀秦始皇之事,为历代文人歌颂。甚至于文天祥《正气歌》还认为“正气”在“张良椎”。
我个人认为,历史应该给秦始皇平反。秦王朝短暂,因统一六国,消灭六国既得利益集团,并对六国既得利益集团采取残暴镇压的手段,所以被当时丧失既得利益的人与秦以下的人诬蔑为暴政,而秦始皇也以暴君著称于世。
老子曰:反者,道之动也。一切都会走向反动。王船山《读通鉴论》说得非常好,尽管秦始皇统一天下有私心,希望其子子孙孙霸占天下,但无意之中走向了“大公无私”,开创了中国先进的政治制度。
周灭商,实行嫡传制、封建制、世官世袭制。这种制度,在当时似乎有利益周王朝的稳定。但长此以往,因其弊端无法克服,在春秋时期导致走向崩溃。
嫡传制,传长,不传德,不传能,血缘关系决定一切,导致利益分配不均,引起内斗。封建制,封建领主世世代代嫡传,在自己采邑内拥有司法、行政、监察、军事等各种权力,控制一切,可以胡作非为,飞扬跋扈,周王朝不对封建领主采邑进行任何干涉,没有任何外在权力对它进行制约。世官世袭制,意思是官职可以嫡传,世世代代担任某一官职。于此下去,有权有势者可以世代相传,平民老百姓永世不可能进入官僚系统。然而,权势者家族无法保证嫡长子世代都十分优秀,非嫡长子也不可能一定比嫡长子愚蠢无能,而平民老百姓也不可能世代庸劣,也能产生杰出的人才。
特别指出来的是,“嫡传制”与“世官世袭制”类似于近代出现的“接班”制度。
在这种制度与秩序下,既得利益集团垄断一切,肥水不流外人田。由此,导致内部不断上演弑君杀长、废长立幼的血泪剧。官僚在自己职守内,可以胡作非为,反正永世都是自家的官职。而封建领主在自己采邑内,拥有生杀予夺的各种大权,无外在制约权力,对自己采邑内的老百姓残酷剥削,而老百姓世世代代都地位下贱,也无法反抗。这一点,当时的老百姓类似于近年出现的“黑窑工”。因为老百姓无法自己解放自己,也不可能依靠亲属关系解放自己,更不能通过正常的法律途径解放自己,只好寄托侠客来解放自己。
因此,这种制度非常黑暗。老百姓根本看不见希望的曙光。但是秦始皇统一六国,消灭了封建制与世官世袭制,解放了当时的老百姓。
秦始皇统一六国之后,废除封建制,不在对皇室与功臣进行分封,进行郡县制,对官吏进行任命制。这是政治制度的进步。汉代及其以后的历代,凡是进行分封的,都饱受诸侯王叛乱之灾。
官吏胡作非为,如果世官世袭制,老百姓无法改变现状;如果是任命制(选举制),老百姓可以通过司法等各种途径赶走这些官吏。尽管选举制后来出现种种弊端,但是很难以再现“黑窑主”一手遮天而无法改变的情形与局面。这当然是政治制度的先进性所在,是历史的进步。
因此,秦始皇废除封建制与世官世袭制,实行郡县制,开创了中国先进的政治制度,是中国政治制度史上里程碑似的人物。
广纳贤才 统一天下
春秋、战国时期,是中国历史上的一个很长时间的大动乱年代。在春秋时期,周朝皇帝就名存实亡,凡是掌握一点地方权利的都成为了独立的个体,天下群雄割据,他们互相兼并攻伐,素有“一百里地双皇帝,昼夜大战不停蹄”的说法,可以说,战乱频繁,民不聊生。到了后来,经过长时间的争斗兼并,逐步形成了战国七雄。战国七雄,个个野心勃勃,都有吞并天下之心。他们更是变本加厉的互相攻伐,争斗不休。虽然他们都想扩大地盘,谋求霸业,统一天下,但是,因他们各自的统治方式不同,造成各国的强弱形式有很大差别。他们有的国家国王昏庸,因循守旧,听信奸言,排斥忠良,搞得国家混乱不堪。有的国家的君主励精图治,任用贤能,革除弊端,奖励耕战,实行富国强兵政策,国家得到逐步充实。七国虽然并立,但有的国家因政治腐败,国势日衰,有的国家因政治清明,越来越强大。秦国就是属于国家越来越强大的国家。秦国从秦孝公起任用大改革家商鞅,实行变法,革除弊端,限制无所作为的守旧的既得利益集团的势力,扶持新兴的地主阶级,发展农耕,增强兵力。自此秦国逐渐强大,到了秦始皇,他“奋六世之余烈,振长策而御宇内”(摘自贾谊《过秦论》),使秦国的综合国力迅猛发展。
秦始皇非常聪明干练,他认识到搞好国家没有人才,没有好的制度是不行的,于是他采纳忠言,大力招贤纳士,不拘一格选拔人才。国内曾有一些既得利益的保守集团,为了保住他们的既得利益,防止外来的先进思想,先进制度,消弱他们的势力,他们拼命阻挡变革。他们以韩国人郑国奸细案为导火索,向秦始皇进谗言,要求全部驱除外来投奔秦国为秦国效力的人士,说他们是奸细,危害国家的安全。秦王遂下了《逐客令》,李斯也在被驱逐之中。为此,作为外来人员的李斯上了《谏逐客令》,它详细分析了当前的形势,讲了任用外来人才的重要性,文中写道,“泰山不让土壤,故能就其大;河海不择细流,故能就其深;王者不却众庶,故能明其德。”秦始皇没有被那些保守势力的奸言所迷惑,他觉着李斯的上书很有理,采纳了李斯的建议,撤消了《逐客令》,为外来人员到秦国出力,大开了方便之门。这是一个暴君能做到的吗?可以说,他求贤若渴,推行了一系列有利于人才聚集发展的措施。他曾经看到了韩非子写的《五蠹》等文章,非常的佩服,说,“得见此人与之游,死无恨矣。”这不难看出,他选贤任能的意愿,多么的强烈。在他的开明政治的感召下,大批有识之士,都向秦国靠拢,秦国一时人才济济。治国良臣李斯,军事家尉僚,理论家韩非等等云集秦国。秦始皇还能做到礼贤下士,广开言路,让大家献计献策,只要你的说法对国家有利,他就采纳,就照你的办。这可以看出,秦皇并不独断专行,而是集思广益,采纳好的建议,来统治治理国家的。他对那些阻碍国家发展的人,也毫不客气,他毫不手软地消除了盘根错节,势力庞大,阻碍发展的吕不韦、嫪毐集团,使国家日益强盛,终于有了消灭六国,统一天下的势力。我们再看看其他的国家吧。他们一代比一代腐败,奸贼当道,残害忠良,混天暗日,肮脏不堪。楚国的守旧势力,用乱箭射死了变法图强的吴起,使变法图强的制度夭折,到了后来又放逐一心为国的屈原,留下了汨罗江上的千古悲歌。赵国的昏君听信谗言,废除了常胜将军廉颇的兵权,任用纸上谈兵的赵括,招致常平大败,被秦军坑杀兵卒40万,从此一蹶不振,后来又听信谗言处死了百战百胜的名将李牧,更是自毁长城,闹的国破家亡。燕国的君主,不是采取有力措施,富国强兵,而是把命运寄托在一个荆轲身上,结果落了个“风潇潇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的可悲下场,成为有识之士的笑柄。试想,其他的国家如此昏庸腐败,怎么能和任用贤能,打击邪恶的秦国相抗衡呢,他们的灭亡是不奇怪的,是必然的。关键时刻,秦始皇还能够做到用人不疑,疑人不用。那些平定六国的大将军,像王翦、王贲等,都能尽职尽责,充分发挥他们自己的军事才能,不受奸贼掣肘,从而,雄师所向,敌人望风披靡。公元前221年,秦始皇终于完成了国家的统一大业。
统一后为了国家的长治久安,为了国家的政令一统,为了全国各族人民能够正常的交往,促进各民族的团结,他励精图治,呕心沥血,大刀阔斧,进行了一系列的改革。他废除分封制,实行郡县制,用中央集权统一管理国家,是国家的政令,得到了空前的统一,消除了商周分封诸侯,使国家四分五裂,各自为政,互相攻伐的弊端。他统一文字,统一货币,统一度量衡,统一车的规格,消除了各地区,各民族,文字不同,语言不通,器具不同等等,互相交流的障碍,为各民族,各地区创造了沟通,交流,互相贸易的便利条件;他依法治国,建立了一整套的司法机关,和法令制度,治国有法可依,有章可循,克服了原来各地方诸侯、官僚的个人随意性。可以说,秦始皇的变革,前无古人,后无来者,使整个国家的统治方法,统治制度,向前迈进了无法用数字衡量的一步,使中华人类在团结、统一、融洽的进化历史上翻开了崭新的一页,使中华人类进步的史实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近代著名学者章太炎称其是,“千古一帝”,恰如其分,一点也不为过分。
焚书坑儒谁之罪?
历来攻击秦始皇的人的理由,无非是焚书坑儒,实行暴政。我们就来分析一下,看看到底是怎么样的吧。
秦始皇统一六国后,和一切新兴政权一样,遭到了复辟势力,保守势力的疯狂反扑。六国的遗老遗少们,以及那些看不惯国家变革,思想僵化,老想恢复旧的体制的人,他们一心想恢复他们被灭亡的国家,恢复他们失去的优越地位,他们著书立说,摇唇鼓舌,四处搞宣传,游说,煽风点火,唯恐天下不乱,还有一些江湖术士,招摇撞骗,坑人害人,扰乱社会治安。这对国家的安定,新生政权的稳固,起到了很大的破坏作用。为了不使国家再次出现分裂,再陷入混战的水深火热之中,为了统一原六国人民的思想,秦始皇采纳了李斯的建议。公元前213年秦丞相李斯进言,说诸子百家“入则心非,出则巷议,夸主以为名,异取以为高,率群下以造谤。”并建议,焚毁有害的书籍,镇压危害国家的人员。于是,于当年开始销毁除法家、农书、医药书以外的所有诸子百家的著作。并对侯生、卢生为首的高举孔子“兴灭国,继绝世,举遗民”大旗,并用方术骗钱坑人害人的460多个带头闹事,严重扰乱社会治安的儒生、方士等进行处置。这一措施,对稳定国家安定团结,起到了很好的作用。说实在的,一个刚刚建立起来的政权,镇压几百个危害国家,威胁国家的稳定,企图颠覆统一的首恶分子,那是很正常的,人数也是微不足道的。那为什么呢?因为秦始皇杀的是儒生。在他们看来,儒生是不能杀的,你镇压几十万农民起义,那没什么,他们的命,与蝼蚁何异。杀几万皇亲国戚也没什么,儒生不能杀,无论他们犯了什么罪,都不能杀,杀了就是暴君。用今天依法治国的理论来看看这些论调,是多么的荒唐可笑吧。也可以说,儒生是有文化的人,史迹都是靠文人的笔流传下来的,那些文人被杀,后代的文人,当然脊梁骨只冒冷气,恨的牙痒痒的,为了自保,他们当然要添油加醋的,无中生有的,大骂秦始皇暴虐了。他们也是骂给后来的皇帝看的,叫他们不要重蹈秦始皇的覆辙,文人们有罪也不能治罪,免的和秦始皇一样遭千古唾骂。秦始皇为了统一全国各民族的思想,增强全国的凝聚力,是起了很大的积极作用的,总比诸子百家,互相攻忏,祸乱人心,使全国各地你唱你的调,我吹我的号,强得多,这对全国的大团结,是非常有害的。汉武帝的“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也是一种全国统一思想手段,和秦始皇的焚书独留法家没多大的区别,只不过时代不同,尊的书不同而已,他崇的是儒,而秦始皇崇的是法。可以说,他们的做法,对维护国家的统一,都是有进步意义的。秦始皇焚书还是有选择的,起码法家的书、农书,医药书没烧,他焚书前还是考虑国家需要的,并不是不要所有文字的东西,要不他还改革文字干什么。就是其他的书是否全部烧了,我看也未必,你看现在,先秦的书,基本都还存在,就是汉朝建立后,也没听说,哪个时期搜求遗书,重新问世的。也有传说,汉武帝时,请人背诵失去的书的内容,重新出版问世的。这能令人信服吗?一篇两篇,几首诗歌背诵出来,还有的说,如果好多书籍,每本都是洋洋万言,如浩瀚的海洋,凭背颂而得,那是不可能的事。再说其他的书都不存在了,汉武帝还用得着罢黜百家吗?看来流传的,秦始皇把全部书籍都焚毁,里边也不一定没有问题,好多流传的,史书记载的,也不一定是事实。
阿房宫子虚乌有?
我们就拿历来诋毁秦始皇的人,用建造穷奢极欲的阿房宫,耗尽天下资财这一事来说吧。以非常严谨,讲究真实记载的大史学家,文学家司马迁的史记中曾记载,项羽攻占秦的都城咸阳后,火烧阿房宫,大火三月不息。唐朝大文学家杜牧的阿房宫赋,更是名声鹊噪一时,其中这样写道“六王毕,四海一,蜀山兀,阿房出。覆压三百余里,隔离天日。……蜂房水涡,矗不知其几千万落。长桥卧波,未云何龙?复道行空,不霁何虹?高低冥迷,不知西东。……一日之内,一宫之间,而气候不齐。……明星荧荧,开妆镜也;绿云扰扰,梳晓鬟也;渭流涨腻,弃脂水也;烟斜雾横,焚椒兰也。雷霆乍惊,宫车过也;”看杜牧的描写,这阿房宫多么的宏大,你看:四川山林中的树木被砍伐一空,阿房宫殿才得以建成。(它)覆盖了三百多里地,几乎遮蔽了天日。五步一座高楼,十步一座亭阁;巍巍峨峨,不知道它们有几千万座。那长桥象蛟龙卧在水面上,那楼阁之间的复道象彩虹架在半空,高高低低的楼阁,幽冥迷离,使人辨不清南北西东。(清晨)只见星光闪烁,原来是宫女妃嫔们,打开了梳妆的明镜;又见乌云纷纷扰扰,(原来是她们)一早在梳理发鬓;渭水泛滥涌涨还飘着一层油腻,(原来是她们)泼下的脂粉水;轻烟缭绕,香雾弥漫,是她们焚烧的椒兰异香。忽然雷霆般的声音响彻云霄,(原来是)宫车从这里驰过。这些描写,使人都不敢想象,世间能有如此规模的建筑。司马迁、杜牧的说法,基本上对阿房宫的规模保持一直,以他们的说法,阿房宫绵延数百里,气势宏伟,规模宏大,穷极华丽,试想,要建造这样一座如此庞大的建筑,需要多少时日,耗费多少资财啊,别说在秦代,就是在现在,也是不好实现的。果然,经近期,考古学家在咸阳经过考古发掘、钻探,以事实为根据,经过详细分析研究,得出结论,历史记载的阿房宫根本就不存在,从而揭开了一个千古之谜。像司马迁这样的受后人尊崇的铁腕史家,尚且有不实之词,何况其他的记载和流传,怎能信以为真?我国的文人,从古至今有一个通病,就是好夸大其词,言之无物,为了为统治阶级服务,为了自己的私利,为了为自己的见解辩护,再赖的东西,他们也能吹得天花乱坠,有的能说成无,无的能说成有,黑的能说白,白的能说黑。在他们的笔下,受到恶意攻击,沉冤莫白的人何止千万?司马迁是受历史条件限制的,汉朝推翻了秦朝,汉朝的统治阶级,他怎么也不会说秦政权好的,他们要标榜自己灭暴秦有功,让天下人感恩载德,拥护他们,这也是历史的常理,成者王侯,败者贼吗。其实,在刘邦攻进咸阳后,萧何不顾别的,只注意收集秦的典律,为后来制定汉的律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说白了,是汉丞秦制,也是汉丞秦律。在秦人手里就是暴政,你用了就是仁政,真是滑天下之大稽。在此时,司马迁能说秦的好话吗?为李陵辩解了几句,惨遭宫刑,他再胆大也不敢说被汉灭亡了的秦的好话,司马迁距秦朝那么近,估计他不可能不知道,阿房宫子虚乌有,他只不过用虚构的假象,人云亦云衬托秦朝的浮华罢了,反正也不是事实,多说几句也没啥。杜牧更不会考察阿房宫的真伪,他也无法考察,只为了自己的文章,有更大的说服力,向当朝进谏,说明大兴土木对国家的危害,不惜采用夸张手法,排比手法,来烘托文章的效力,更不顾忌言过其实。阿房宫如此,所以焚书坑儒,经文人的手加工,真伪也就很不好说了。
所谓暴政和修长城的真相
文人们为了诬蔑自己的心中所恨,他们编起故事来,是不择手段的。就拿孟姜女哭长城来说吧,他们杜撰出一个孟姜女,说她跋山涉水,历尽艰难,千里寻夫,到达长城后,丈夫却在艰苦的修长城劳作中病累而死,连尸骨都无法找到,孟姜女思夫心切,悲愤交加,伤痛欲绝,恸哭不止,她悲惨凄楚的声音,惊天地而泣鬼神,竟然将长城哭倒了八百里。多么的凄凄惨惨,悲悲切切,多么的具有震撼力啊!又有谁能不为之感慨动容,潸然泪下。这故事可是和牛郎织女的故事一样,家喻户晓的,老百姓们每当提起此事,哪个不破口大骂暴秦无道呢。孟姜女哭长城的故事在历史上,在民间,为宣扬暴秦,可是立下了汗马功劳。所以说,历史记载,和文人的笔,是不能全信的。
我们再说说秦的严刑峻法,与修长城的所谓暴力。秦始皇统一了六国后,采取了一系列维护统一,保持国家安定,防止动乱的措施。他在全国统一刑法,并制定了具体的法律条文,就这一项大变革,就捅了马蜂窝。因为,在秦以前,根本没有统一的法律条文,只是有权人、有钱人对人民的奴役,他们的话就是法,他们的所作所为就是法,对老百姓来说,要杀要剐他们说了算,一句话不对付,就可能人头落地,他们随便杀人,从来不负刑事责任,正是孔子说的,“刑不上大夫,礼不下庶人”。突然秦始皇全国统一刑法,谁犯了法都要依法治罪,对他们这些历来为所欲为,横行霸道的权贵来说,是天大的不应该,凭什么治罪,历来有过吗?那些死抱着孔子“刑不上大夫,礼不下庶人”不放的后代儒生门,死死认定这就是暴政。秦始皇为了保持国家稳定,还在全国范围内收缴兵器,箭矢,销毁后,在咸阳铸成了十二个铜人。即贾谊过秦论中说的“销锋鍉,铸金人十二”。秦始皇采取的措施,对保障国家的稳定,不发生动乱,是有很大的进步意义的,特别是统一刑法,更是化时代的大跨越,是中华文明比世界先进了好几百年。当然,那时的法律,是为维护地主阶级的利益为基本出发点的,不可能讲究,人人平等。但是,不能否认它在当时的积极意义。
再有就是秦始皇修长城,修长城是为了边界地区人民的安宁,防止北方游牧民族的骚扰,和军事进攻,对维护国家安定,保卫边疆也有一定的积极意义。秦以前的北方各国也在北边筑有长城,秦统一后,只不过把那些长城进行连接,加固罢了,也没什么好非议的。
秦始皇的一系列措施,对维护国家安定起了很大的作用。你看,“胡人不敢南下而牧马,士不敢弯弓而报怨。”贾谊过秦论的这句话证实了,当时,北方游牧民族的侵略骚扰得到了很好的遏制,地方豪强,恶势力,再不敢任意胡为。这也从侧面反映了当时边疆稳固,人们安居乐业的大好局面。这和一个暴君,怎么能联系到一起呢?
秦朝灭亡的真正原因
咱再看看秦朝灭亡的真正原因是什么吧。历来都把秦朝的灭亡,归结为秦始皇的暴政所为。其实秦灭亡的真正的原因,是因为奸贼赵高的祸乱。秦始皇东巡,在回返途中,到河北平乡县沙丘平台时,因旅途劳顿,感染重病,不治身亡。因他死得太突然,连一点后事也没来的及安派。这给赵高的祸乱,留下了天大的机会。秦始皇死后,赵高申时度事,觉着,若秦始皇的大儿子扶苏接替帝位,对他不利。他就串通丞相李斯,篡改秦始皇临死前的遗诏,假传圣旨,将扶苏和守卫长城的大将蒙恬蒙骗杀害,立秦始皇的次子胡亥即位。赵高第一步得逞了后,他蒙蔽年少无知的胡亥,更加变本加厉的祸乱宫中。他找借口杀害了蒙恬的弟弟蒙毅,还杀害了右丞相冯去疾,将军冯劫等好多栋梁大臣,还有无以数计的人遭到株连。为了消弱秦宫庭的势力,为自己夺皇帝位扫除障碍,以种种罪名杀害秦始皇的公子12人,公主10人,真是血雨腥风,惨不忍睹。李斯后来才看出了赵高的狼子野心,但大势已去,已无力回天,他的一时的私心不但害了国家,到头来也害了自己,也被赵高陷害腰斩于市。赵高为了排斥异己,他曾在宫中导演了一场,指鹿为马的闹剧,他故意把鹿说成马,问别的大臣,这是马还是鹿。后来,把鹿不说成马的人,都看作不忠于他,全部杀害。赵高还把凡是为国着想进谏的人,都以诽谤罪论处。更有甚者,如果见到百姓面色不好看,也要治罪。赵高的倒行逆施,血腥屠杀,弄得人人自危,朝野震悚,天下处于一片极度的恐怖之中。从上到下,人们只是敢怒不敢言。能安邦定国的人才,被他杀害殆尽。每杀一臣,他都要用自己的无才无德的小人去补缺,大权都落入了他们这些昏庸无能,无才无德的奸诈小人手中。赵高还为了达到他的穷奢极欲的糜烂生活,为了完成秦陵等工程,他不断地增加百姓的赋敛、徭役,使全国人民怨声载道。强秦至此已经只剩下了一个风雨飘摇,不堪一击的空架子,已经没有了一点自卫能力。不但没有了能够统领全国军队的将领,而且也没有了并吞六国时期的强大的军队。就是有的军队也在遥远的边疆,远水不解近火。所以等到陈胜、吴广振臂一呼,天下纷起响应,强大的秦国转眼之间土崩瓦解,根本没有组织起像样的抵抗,就是章邯带领镇压起义的军队,也是临时组织的在秦陵服徭役的苦工。这些人本来就不满,哪会有什么战斗力?就这,赵高对章邯还不信任,在内忧外患的逼迫下,章邯无奈投降了项羽。国家搞成这个样子,不灭亡才怪呢。正如贾谊过秦论里说的:“然而陈涉,瓮牖绳枢之子,氓隶之人,而迁徙之徒也。才能不及中人,非有仲尼、墨翟之贤,陶朱、猗顿之富。蹑足行伍之间,俛起阡陌之中,率罢弊之卒,将数百之众,转而攻秦。斩木为兵,揭竿为旗,天下云集而响应,嬴粮而景从,山东豪俊,遂并起而亡秦族矣。且夫天下非小弱也,雍州之地,郩函之固,自若也。陈涉之位,非尊於齐、楚、燕、赵、韩、魏、宋、卫、中山之君也;锄耰棘矜,不銛於钩戟长铩也;谪戍之众,非抗於九国之师也;深谋远虑,行军用兵之道,非及曩时之士也。然而成败异变,功业相反。试使山东之国,与陈涉度长絜大,比权量力,则不可同年而语矣。然秦以区区之地,致万乘之权,招八州而朝同列,百有馀年矣。然後以六合为家,郩函为宫。一夫作难,而七庙隳,身死人手,为天下笑者,何也?仁义不施,而攻守之势异也。”贾谊文章的意思是:然而陈胜,是个穷人家出生的人,是个卑贱的农民,是被征来戍边的人。他的才能不及一般的普通人,没有孔子、墨子的贤能,陶朱、猗顿的财富。混迹在行伍之中,在乡野之中崛起,率领羸弱疲惫的兵卒,领着有限的几百个人,转而攻打秦国。砍下树木作为兵器,举着竹竿作为旗帜,天下人云集响应,背着粮食像影子一样的跟随(他),殽山以东的豪杰才俊,便一起起来消灭秦氏王朝。(秦王朝的)天下没有(变得)弱小,雍州那地方,殽山函谷关的坚固,仍然和原来一样。陈胜的地位,没有比齐、楚、燕、赵、韩、魏、宋、卫、中山国的君主更尊贵;锄头木棍,不比钩戟长茅更锋利;戍边的苦役们,不可能抗击(聚集于)九国的军队;深谋远虑,行军用兵的方略,不可能及得上以往的谋士。然而成败逆转,功效和战绩相反。假使殽山以东的九国,与陈胜比较强弱,比较权势较量武力,那是不可同日而语的啊。然而秦王朝凭着区区的秦国土地,得到了万乘之君的帝权,招集所有同列的诸侯国朝拜,一百多年啊。然后以天下为家,殽山函谷为宫殿。一匹夫发难,就宗庙尽毁,(皇帝)本人死在别人手中,被天下人取笑,为什么呢?是没有施行仁义,于是攻守的形势就不一样了。
贾谊分析得很透彻,强大的秦国凭人气和武力统一了六国,可是,却被一个出身低贱的没有才能的农民陈胜,振臂一呼,天下云集响应,一匹夫发难,就宗庙尽毁,皇帝本人也死在别人手下,成为了人们谈话的笑柄,为什么呢,他认为,是秦朝没有施行仁义,于是攻守的形势就从原来的所向无敌变成了后来的不堪一击。贾谊也对此进行了详尽的分析,凭陈胜的才能,和六国的英贤是没法比的,他的地位和影响力和六国的君主相比,更是远远比不上,它的军事才能,军队力量,更和六国没法比,可是六国却被秦始皇灭了,然而,秦国却被这样一个无能的人发起灭亡了。很明显,贾谊认为,强大的所向无敌的时期,是秦始皇时期,后来转变为不堪一击的时期,是赵高篡权不施仁义烂施暴型的时期,两个时期的强弱,是截然不同的,是无法相比的。是赵高的杀戮功臣,残暴不仁,招致了秦国兵弱将寡,丧失了统治国家的能力。如果秦始皇还在,这种情况会发生吗,不会的,如果大公子扶苏继位,会发生这样的事吗,也不会。因为有他们在,决不会允许乱臣贼子赵高胡来的,赵高也不敢胡来。他们只会把国家治理得更好,更强大,起码不会比原来弱。从陈胜发难,到国家灭亡,如此迅速,超过人的想象。这全都是因为赵高的祸国殃民,使国家失去了控制能力。刘邦本来也是秦的地方小官吏,是个亭长。大乱起了后,各地方官员,痛恨赵高,都没有维护国家的举动,大家都看到大势已去,为了扩充自己的势力,也加入了造反的行列,刘邦就是如此。说白了,大家是造的赵高的反,赵高已经到了,人人欲得而诛之的地步。秦王子盈就是趁乱刺杀了赵高,报了仇到刘邦军前投降的。这就是秦国灭亡的实际情况。从古至今,那些诋毁秦始皇的人,从来都不提赵高篡权的事,他们不知道吗?不是,他们没有分析能力吗?也不是。是他们的心态不正,你要把赵高的祸乱亡秦提到了前边,不是就对秦始皇的暴政有所减轻了吗?他们宁愿大力宣扬,子虚乌有的孟姜女哭长城,也不愿意提起祸乱朝纲的赵高的事实。其实,赵高所造成的罪过,远不止秦朝的灭亡,是他的祸乱,直接导致了秦汉之间的大动乱,战火燃遍全国,死人无数,对国家的经济,民族的发展,人民的生活,造成了空前未有的大破坏,好多地方都是,百里无人烟的境况。人的生存条件,都面临着严重的挑战,以至于,汉政权建立后,到处是萧条荒凉,满目疮痍,汉初一般的官吏,连个牛车都无力措办,这更别说老百姓的生活了。赵高这样的一个大奸贼,给国家造成,如此大的破坏,却没有被真正的鞭笞过,一直让秦始皇为他背暴政亡国的黑锅,真是历史的一大不公平。历史是不应该遭到亵渎的,特别是我们的中华文明史上的,有利于发展的大事,为历史作了贡献的人物,都应该得到肯定,得到公允的评价。不实事求是,任意贬低我们中华民族发展史上的骄傲,那是自欺欺人,自毁名誉,自己玷污自己的历史清白,实在是中华民族的耻辱与悲哀。当然,人无完人,金无足赤,任何人都有他的缺点,秦始皇也受历史的局限,这是帝王的通病,不是秦始皇独有,但是瑕不掩瑜,我们总不能一丑掩百俊,或者一俊遮百丑,功就是功,过就是过,要实事求是,不能戴有色眼镜看历史。“坑灰未冷山东乱,刘项原来不读书”,象晚唐诗人章碣这样不顾及实事的恶意攻击的诗句,是应该遭到人们的唾弃的。不过,从他的诗意的反面可以理解为:焚书坑儒,不是秦灭亡的原因,因为,灭秦的不是儒生,不是读书人。刘邦和项羽是不读书的,二者根本连不到一起。呵呵,这也可能就是历史的本来面目吧。
秦始皇做好了他的身前事,身后事他无论如何也是管不着的,亡国不是他的责任,是赵高,是他的儿子。秦始皇建立的朝代虽然灭亡了,可秦始皇建立的制度,却流传了下来,为中华民族的发展,起到了无法估量的作用。他创制的中央集权,郡县制,他改革推行的统一刑法,统一文字,统一度量衡,统一货币等,一直沿用至今,现在还在发挥它的无以替代的作用,反映了它的强大的生命力。谁能说秦始皇失败了?我说没有,他确实是胜利了,而且是影响千古的胜利的大英雄。

快速回帖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