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问,我们现在吃的大米,是袁隆平院士得杂交水稻吗?

[复制链接]
dyanother 发表于 2023-9-14 23:49:47|来自:北京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首先声明,我爱袁隆平院士,我无比尊重他老人家,我只是在网上看你们吵来吵去我也没明白,第一,我们现在吃的杂交麦子玉米大米等等是不是都是袁隆平院士杂交培育出来的,第二哦,那个杂交水稻好吃吗?听说有饱腹感,减肥效果应该不错?
全部回复5 显示全部楼层
chinayull 发表于 2023-9-14 23:50:29|来自:北京 | 显示全部楼层
世界粮食奖官网关于袁隆平的贡献说的是在中国,每年多养活了7000万人(70 million)。
然后,杂交水稻理论来自于他的工作,他之前育种届得出的结论是自花授粉作物没有杂种优势。自他在1979年在菲律宾的一次国际会议上发表了杂交水稻的技术之后,各国、科研机构、企业单位才开始继续研究杂交水稻。在此之前,除了中国,其它国家的杂交水稻研究是停滞的。
他为全世界各国培养了超过3000名技术人员,遍及印度、孟加拉、缅甸等国。杂交水稻的理论,同时又影响了油菜、高粱等作物的制种技术。
袁隆平在杂交水稻这个圈子里就是奠基人。
世界粮食奖的介绍,打开很慢,蜗牛一样。
2004: Jones and Yuan可以自己找一下中文版的网页。
BiTiNer 发表于 2023-9-14 23:50:45|来自:北京 | 显示全部楼层
袁稻到底养活了多少人?
查了半天没查到袁稻到底种植了多少面积,产量总共是多少,只知道袁稻占杂交稻比例为3%。
为了数据统一,全部以2019年为准。
根据国家统计局数据,2019年,我国水稻产量总共20961万吨,约2.1亿吨,20961*10000*1000*2=4.1922e+11≈4192亿斤。
2019年,水稻种植总面积为,2969万公顷,一公顷约15亩,2969*15=44535亩≈4.45亿亩,
杂交水稻种植面积为1333万公顷,1333*15=19995万亩≈2亿亩。
常规稻种植面积,44500-19995≈24505万亩≈2.45亿亩。

4192亿斤/4.45亿亩=942.02斤/亩≈942斤/亩。
2019年,全国所有水稻平均亩产942斤。
942/2=471公斤/亩,也即471kg/亩。

袁隆平先生说杂交稻比普通稻亩产要高20%。
假设常规稻亩产量x,则杂交稻亩产量为6x/5,
2.45x+2*6x/5=4192
12/5=2.4
4.85x=4192
则常规稻亩产x=4192/4.85=864.3298969≈864斤,864/2=432kg。
杂交稻亩产,6/5=1.2,1.2*864=1036.8斤,1036.8/2=518.4kg≈518kg。
518-432=86,杂交稻相比常规稻每亩增产约86kg。
86/432=0.1990740741≈20%
2亿亩增产量,86kg*2亿=172亿kg=1720万吨

袁隆平杂交稻占我国杂交稻比例为3%,
按照以上理想情况的数据,1720*3/100=51.6万吨。
按2019,我国年人均粮食474kg算,袁稻增产约能多养活51.6/0.474=108.8607595≈109万人

不过感恩也要注意到他人的一点贡献:
根据世界粮农组织统计,2019年世界27.22亿吨粮食,约50%来自于化肥的作用,也就是约13亿吨粮食,没有化肥是大概率是没办法生长出来的,当然也包括杂交稻的一半产量了。
我国科学家也有相似的研究结果。

建国初期,解放军面对外敌打下的威望,科研人员研发出的遏制侵略的武器,提供了相对安全的国防环境,保证了稳定生产,土地自主,不必像巴西那样,地多粮多人少,人却饥饿,被人剥削。
建国初期无数劳动者兴建的无数水利工程等等,也都为粮食增产,养活国民,提供了支持。
今天无数工人农民劳动者一天十二小时,一个礼拜七天,为了养活自己也做出了小小的一点贡献。

尊敬是好的,不过也要注意浪费情况:
据联合国环境规划署(UNEP)和合作组织WRAP报告:
2019年,全球总共27.22亿吨粮食,被浪费9.31亿吨。
浪费的粮食,按我国年人均948/2=474kg算,一年可以养活
9.31亿吨/474kg=9.31/0.474=19.64135021
≈20亿人。
2019年,全球浪费的粮食约能养活20亿人。
我国浪费情况:
2019年,我国小麦,水稻,玉米,土豆,等等,粮食总产量66384万吨,即6.6384亿吨。
据央视新闻指出,中国人每年在餐桌上浪费的粮食价值高达2000亿元,被倒掉的食物相当于2亿多人一年的口粮。
大学生浪费的粮食可以养活1000万人。
2019年,我国餐桌上浪费的粮食至少3500万吨。还有生产,储藏,运输可能还没算。
3500/0.474=7383.966245万≈7384万人。

2亿亩杂交稻养活了多少人呢?
2*518=1036.8亿kg,
按年人均474kg,也就是一年时间每人每天474/365=1.298630137≈1.3kg,一天2.6斤大米,别的都不吃。
2019年,1036.8/474=2.187341772≈2.2亿人。

万一没有杂交稻怎么办?
以2019年的2亿亩杂交稻土地来算,如果种植土豆,农民可以不需要买不能留种的杂交稻种,土豆种植相对简单,化肥,农药相比水稻较少,有利于农民稍微增加点收入。
至于养活的人数:
据美国农业部统计,早在2004年全美国种植和收获马铃薯已达48万多公顷,产量206亿公斤。
48万公顷=48万*15亩=720万亩
1亿公斤=10000*10*1000kg=10000*10吨=10万吨
206亿公斤=2060万吨
2060/720=2.861111111≈2.86吨/亩。
以此为准,我国不比美国差,用心种植,土豆产量至少可达2.5吨/亩。
2亿亩杂交稻土地,
2亿*2.5吨=5亿吨。
根据新闻记载,一个英国中年人为了减肥,每天只吃3kg土豆,坚持了一年时间,也就是一天6斤土豆,别的都没吃来算,一人一年只需要土豆3*365=1095kg,足可存活。
2亿亩土地种土豆,约可养活,5/1.095=4.566210046≈4.6亿人。
红薯情况和土豆差不多,可以说前三十年就是靠红薯支撑下来的,到1973年袁稻还没出来之前红薯养活了9亿人的过半。
tenbaby 发表于 2023-9-14 23:51:04|来自:北京 | 显示全部楼层
居然被人叫回来看某些人夹杂私货的东西跟我说那玩意叫数据?对着杂交稻种植区域不谈,然后在杂交稻主推500种,常规稻两百种的情况下谈单品种种植量,跟我讲这种私货叫数据?怎么不谈谈常规稻累计前十的连威,优,6,4都过不去?










还有经典谣言美国人世界粮食奖云云是吧?
不敢讲袁老做的什么是吧?没事,世界粮食奖帮你们说啊。





pincai 发表于 2023-9-14 23:51:28|来自:北京 | 显示全部楼层
基本上不是,常规稻为主,杂交水稻里袁团队品种份额很小。






在国际上,美国农学家琼斯于1926年首先提出了水稻具有杂种优势的理论。首次成功的实现是由美国人Henry Beache在1963年于印度尼西亚完成的,Henry Beache也被学术界称为杂交水稻之父,并由此获得1996年的世界粮食奖。1927年丁颖教授用栽培稻竹占与野生稻杂交育成中山1号水稻,此后,丁颖教授又采用印度野生稻与广东地方品种“银粘”杂交,育成一个特大穗型的品种,单穗稻粒达1300多粒,取名“千粒穗”。日本学者则在1917年就发现了野生不育系,1959年日本东北大学把中国野生稻的细胞质导入到日本栽培稻中,发现了花粉不育现象.之后,以日本的九洲大学为中心,又开展了把一个叫做"辛索拉·包罗Ⅱ"的印度籼稻品种的细胞质导入到粳稻的试验研究,这个印度稻的细胞质能使粳稻发生雄性不育,日本琉球大学新城长友于1960年以印度籼稻Chinsurah BoroⅡ为母本,与我国台湾省粳稻品种台中65杂交,再以台中65作父本连续回交育成包台型不育系(BT型)。包台型雄性不育细胞质及恢复基因都来自Chinsurah BoroⅡ。(1972年我国引入包台型不育系,先后转育成黎明A、丰锦A、滇一型、滇三型等粳型不育系)。日本 农业技术研究所学者渡边用缅甸籼稻里德稻与日本粳稻藤板 5号杂交,1958年育成具有里德稻细胞质的藤板 5号不育系,1972 年 ,国 际 水 稻 研 究所 Vimani博士育成具有台湾本地 1号细胞质的 Pankhari 203不育系,1966年以钦苏拉包罗为母本与台中65杂交~育成BT型不育胞质台中65A~并将该杂交组合后代的部分可育株经自交稳定选出了BT型不育系的同质恢复系~于1968年实现粳型,粳稻:矮秆、叶窄、色深和米粒短,杂交稻三系配套。黄耀祥1959年育成新中国首个通过人工杂交育成的高产稳产的早籼矮秆常规稻广场矮,在水稻育种史上有划时代的意义。1959年杨守仁首次提出籼粳稻杂交育种刊登在农业学报上。1964 年裴新澍第一个提出“相对遗传力理论”的两个基本公式,概述了杂交亲本与子代的遗传关系,在国内外引起普遍重视。1966 年,袁隆平撰写的《水稻的雄性不孕性》论文,发表在《科学通报》上。1970年冯克珊李必湖在海南发现雄性不育系野败,1971年朱英国在海南发现雄性不育系红莲。1972年,张先程最先选育成功野败籼型的恢复系 IR24。颜龙安1972年带领课题组最早育出野败籼型不育系“珍汕97A”和“二九矮4号A”;1982-2003年,以“珍汕97”不育系配组的杂交稻累计推广种植18.744亿亩,占全国种植杂交稻总面积的47.59%。1973年育成中国第一个大面积推广的强优势组合“汕优2号”,实现三系配套。袁隆平1974年培育成功自己的第一个杂交水稻品种南优2号。1975年以后在湖南洞庭湖地区大规模试种。与同类杂交稻品种相比,“南优2号”的确长势最好,穗大粒多,但却有致命缺陷——不抗病。后来,洞庭湖地区几十万亩水稻遭遇矮缩病,颗粒无收,“南优2号”也因此被逐渐淘汰。
1991年版的《中国杂交水稻的发展》一书列出了23个杂交水稻组合。在1980年之前,也就是第一代杂交水稻品种里,只有“南优2号”为袁隆平的成果。此书由中国农科院与湖南农科院主编,主要撰稿人第一位即是袁隆平。
1981年,来自福建三明农科所的谢华安培育出了三系杂交稻“汕优63”,这个初期科研经费投入不足10万元的项目,却在接下来的十几年间横扫中国大地,最高峰时期曾经占据全国杂交稻种植面积的45%,累积种植面积占杂交水稻主要品种的21%(2006年数据)。更关键的是,在上世纪80年代初,杂交稻刚推出便遇到了稻瘟病困境,推广严重受阻,有的地方甚至将几十万公斤种子封存。由于汕优63对稻瘟病的优良抗性,杂交稻才得以真正进入国人的视野。著名水稻育种专家杨守仁曾说,“汕优63救了杂交水稻的命”。
随后,在1997年时,来自江苏农科院的邹江石培育出了“两优培九”,并表现出优异的品质,在2002年后接替“汕优63”成为全国种植面积最大的水稻品种。1973年,石明松在沙湖原种场“农垦58”大田中,发现“光敏感核不育水稻”,经过十几年培育,在1985年10月通过农业部和中国农科院认定并推广,1989年遇到意外去世后,成果被袁隆平团队接手,在2011年获得国家科技进步特等奖。2010年时邓启云的“Y两优1号”获得批量推广取代了两优培九,2015年前后,袁隆平团队的超级稻品种两优0293在全国多地发生大面积绝收并退出市场。
2014—2018年全国水稻种植面积最大的前十名都是常规稻,顺序为龙粳31、中嘉早17、宁粳4号,黄华占,绥粳14,绥粳18,南粳9108,龙粳39,龙粳43,湘早籼45号,连粳11号。
据农业部门不完全统计,东北稻区水稻常年种植面积500万公顷以上,目前全部为都为常规稻品种。
hao898 发表于 2023-9-14 23:52:17|来自:北京 | 显示全部楼层
谢邀。我另一个回答有写,有点懒,文字就不改了哈。
以下原回答
------------------------------------------------------------------
emmmmm作为水稻育种领域的从业人员,看到这种说法我是一脸懵逼的。
就简单答一下哈。
先说结论,除非他不把米饭作为主食,否则绝不可能没吃过杂交稻。
最主要的原因是,大多数人混淆了商品名称和水稻品种名称。比如很多人认为东北大米一定不是杂交稻,我们吃的大米肯定没有杂交稻,理由是名字不对。
实际上并非如此,商品名称和实际品种名称不是一回事,比如都是红富士苹果,但是它对应的苹果品种会有非常多,就算一个牌子的红富士,你也会发现它的口感并不完全一样。比如商品名都叫消毒水,其实是各种消毒剂的混合物,包括了一种或者多种化合物。
大米也是一样,比如大家常吃的东北大米,的确是在东北种植的,有的是常规稻品种,也有很多是杂交稻品种。商家会根据产地、米粒特征和煮成米饭后的风味,等等各种消费特点,给它们打上不同的标签,叫不同的名字。但一般不会根据杂交稻还是常规稻去区分,更不会把这个写在商品名字上。
有的品牌比如五常大米,对使用的品种也有一定要求,但也是包括多个优质品种,而不是只有一个品种。所以你用商品名去查它是不是杂交稻,是不可能查到的。
另一个问题是通过好不好吃判断,不好吃所以不是杂交稻。这个说法在二十几年以前,应该说差不多是对的。但二十几年前,谁管它是啥牌子的米,只有贵的米和便宜的米,贵的好吃便宜的不好吃。反正我小时候,便宜的米没少吃,那些很多可能都是杂交稻。
要知道,自从七十年代杂交水稻开始大力推广全国,由于增产效果显著(相对于早期水稻品种的产量表现,杂交稻几乎是跨越式的增产),种植面积直线上升,几乎覆盖大多数水稻产区。直到近十几年,由于常规稻育种水平也跟上来了,而且由于基本解决了温饱问题,产量重要性下降而品质的重要性上升,所以杂交稻所占比例才逐渐下降,但至今杂交稻的种植面积仍然占全国水稻总面积的一半左右。
那些年里,温饱都没解决,杂交稻产量高价格低,你说不拿来吃,你信吗?事实上,大部分都投向了消费市场。
至于后来,由于对品质(其实是蒸煮和食味品质,就是好不好吃)的要求已经很高,说白了就是吃饱了开始挑食了,所以消费市场开始精挑细选,而育种家们的育种目标也开始改变了。我印象中至少十年前,就提出了优质育种的口号,就是要选育好吃的杂交稻。所以多年积累下来,目前是存在一大批稻米品质能到国标一级二级三级优质标准的杂交稻的,这里的优质,包括蒸煮和食味品质。
所以现在,说好吃的都不是杂交稻,并不正确。
另外,我看到有人把籼稻,粳稻,糯稻和杂交稻对立起来的。这不是一个概念,杂交稻的反义词只有常规稻。籼稻也有常规籼稻和杂交籼稻,粳稻也有,其他的同理。
最后,杂交水稻的日常消费量并不低。

快速回帖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