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奥本海默》在诺兰的作品序列里算什么水平?

[复制链接]
十四 发表于 2023-9-13 18:08:07|来自:北京朝阳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奥本海默》在诺兰的作品序列里算什么水平?
全部回复5 显示全部楼层
hao898 发表于 2023-9-13 18:08:16|来自:北京朝阳 | 显示全部楼层
谈一谈个人的看法。
本片以再现奥本海默的主观性内心为创作核心,引导人们去体验他的理想追逐与破灭感受。除了多重时点回溯之“理想冲击力叠加”这一“看似客观叙事,实则主观再现“的结构之外,电影还使用了很多微观层面的手法。
这种看似细节实则精致的设计,并不算是什么“庞大的诡计“,却是高明电影人们灌注心力的地方,是以电影语言运转而成的表达逻辑。它们的存在让《奥本海默》看似不如诺兰前作一样“复杂”,实际上却在更接近“表达”的层面上实现了可观的复杂性,且拥有了明确的表意指向性,而非几部前作里对“变戏法“的满足。
在此举几个例子。首先,是“越肩凝视镜头”的使用。
在现时的奥本海默听证会时点下,每个团队成员先后接受问询,做出了自保的发言,而奥本海默就坐在后面注视着他们。这便是“主观性镜头”,用越肩视角去表现人物对于他人的“凝视”,其产生的距离感便意味着双方的鸿沟,也是凝视者对凝视对象的主观性输出。而在奥本海默这一边,回忆部分采用非越肩形式,集中在现时的听证会中大量使用。他会偶尔在回忆起乐事时露出一丝笑意,例如凝视着旁人叙述格里菲斯在实验冲刺阶段的合作往事,却会马上被整体的氛围击沉,或是倾听与回忆起曾经表面美好下的分裂真相,或是看到对方进行沉默与伪证的只顾自保。
当然,它也用于旁人的身上,奥本海默凝视旁人,也被旁人同样地凝视,从主客观上共同组成了现时时点下逐梦团队的分裂事实---客观上旁人对奥本海默的“离心“,以及奥本海默在主观上基于人际的冲击叠加,让他意识到曾经伙伴在政治世俗环境下的分崩离析,同时又以各人的这般样态而展开他的回忆,在过去时点中回想起自己对各人从伙伴到“差异者”的认知改变经过,从过往一路回溯到分裂不可救的现时。时点与人数、过往与现时结合起来,形成了对奥本海默“一次次被迫确认其破灭”的信念冲击。在细节上,许多瞬间闪现的过往时点回忆画面,也都或“正面印证”或“反向推翻”地形成了对回溯时点中其人的冲击,进一步丰富了其多重性。
此时的他身处于“结果”时点的环境中,呈现被质问与怀疑的被动状态,因此他的越肩凝视镜头带来的是“被迫的接收”,对于麦卡锡主义的世俗世界让所有证人扭曲,打破曾经与自己的逐梦关系,并形成“听证会”之压迫力的一部分。而在通向“结果”的“过程”中,就像奥本海默视角下的彩色一样,这是大体上的理想化逐梦回忆,二战前中的时代也是“非理想因素隐藏而逐渐显露”的状态,因此奥本海默并没有得到越肩凝视视角给予最强烈的“对世俗压迫的被动感受”,而是处于逐步感受的递进过程中。
而在回忆中的“凝视镜头“,则主要用在施特劳斯为代表的外人身上。这首先表现了他对奥本海默的差异感受,这与二人各自对同一事件回忆而形成的“理想认知”与“世俗真相”之对比相同,不停叠加着奥本海默在回忆里的“不谙世事”,成为其悲剧真相的暗示叠加。更重要的是,这也带来了他作为世俗世界象征而对奥本海默的“主观性输出”,这是由他出发的回忆,因此作用是与“奥本海默凝视”相反的“压迫给予”。他以世俗化的眼光审视奥本海默的理想姿态,并做出自己价值观下的理解,就像他用自己的“成名”之功利诉求推测奥本海默出于理想的行为,进而嫉恨地打压对方。世俗人视角下的“凝视奥本海默的理想行为”,构成了对奥本海默的“世俗笼罩与压迫理想”,与同时发生的剧情层面---施特劳斯的想法、理解方式、行为--内容合一。
而在施特劳斯之外,尼克尔斯的审视视角也非常重要,它出现在关键的“二战结束”时点上,奥本海默即将感受到终战实现理想的---即使已经多次让步调整---不可能,以及意识形态对立这一比纳粹更加永久持续之对立的牢固,本应吻合自己理想的共产主义领头人苏联的“霸权化现实”,而此时点下的原子能委员会会议作为“第三场听证会”出现,以“现时回溯内容中的二重回溯”方式带领奥本海默回忆苏联对自己大同理想国之基地的间谍入侵,并在当刻强化了美苏核武器争霸的战后事实。他在这个时点彻底做出了理想的本质性让步,去到了属于施特劳斯回忆时点的“黑白色战后”,此前逐渐外露的非理想因素完全爆发。
而对应这个转折的,则是尼克尔斯的“凝视镜头”。他在会议上回忆了自己对研究者讨论的旁观,找出讨论者中的间谍,越肩视角下的他以怀疑的阵营化眼光审视这些民族、阵营、思想各异的人,即以世俗眼光笼罩“理想化大同画面”,而其中也确实有间谍存在,此前隐含非理想因素的彩色回忆也第一次被奥本海默以外的人明确“入侵”了。
第二个,是各段落内部潜藏的“宿命性”信息,它们带来了统一的中心:奥本海默看似在追逐理想,其行为在客观上的效果却是“越做越错”,向破灭的方向而去。
首先是电影的开头,即奥本海默走上核研究道路的时刻。最初的奥本海默有着毁灭性的暴力一面,他会因为教授的小排挤而给他的苹果下毒,对于爆炸自然反应画面的幻觉也感到困扰,最终则将之发展成科学理想而洗涤自己---在倾听珀尔的演讲而理想萌芽后,床上的他再次闪现出核爆反应之自然画面,表情却不再难受,作为科学理想人格的确立,随后匆忙前去收走自己俗欲一面带来的毒苹果,才巧遇了珀尔并得到了留学德国的指引,走上具体的实现理想道路。
这样的巧合看上去表现了奥本海默之于核能研究的“脱俗”宿命,他始终拥有脱离世俗的“核能运用”这一科学梦想,这引导了他的自我救赎与人生飞升,理应带来世界在结束二战后的美好与他个人去除暴力原罪的神格化,这也让他之于“毁灭与否”的个体人生与核爆实战之杀人毁灭性的外部世界形成了细致的对应。他用物理学的内心梦想环绕了自己的人生,从而与包括内心中暴力一面的世俗隔绝开来,而世界也将因此变得不再“世俗”,排除掉了争名逐利与政治对抗。
但事实上,真正的指引是完全负面的。奥本海默在核爆中得到的反而是对世俗的坠落,看似用核爆和其后的“限制核武器运动”中阻止了“吃毒苹果”,实际上无济于事,在“个人”层面上被定义为“通共份子”而接受审讯,同时作为暴力一面的延伸,也在“世界”层面上真的杀死了万千生命。由此,“核爆”的意义被完全扭曲,从他一开始执念与构思的物理学范畴之伟大发明梦想,变成了最世俗化存在的政治集团的武器,从二战胜利到战后竞赛与对立皆是如此。因此,这一幕中“机缘巧合”带来的宿命,其实并非“拒绝毒苹果”的理想实现者命运,而是“拒绝却造出更巨大毒苹果”之“追逐理想而不得”的失败者命运。
第二处有趣的“宿命”片段则是解决孩子哭闹的部分。凯蒂与奥本海默形成了理想实践共同体的关系,实际上她也是奥本海默心中“坚固理想”部分的投射,在后者因简之死、施特劳斯压迫等动摇时刻促使他以理想目标继续前行。而她与奥本海默组成的“理想完美自我”中,酗酒与孩子就是世俗生活的阻碍。
在奥本海默接受计划并回家时,诺兰给出了对二人“亲手实践并结束战争实现和谐”的负面预兆。凯蒂纵酒后对拥抱的拒绝和对婴儿的无视,都动摇了二人此刻表面上对开启计划的庆祝状态,成为对最后结局的预示---孩子是打破二人密闭状态的“俗世生活存在”,让二人此刻的逐梦瞬间被干扰,这定义了奥本海默的全部经历。奥本海默被迫寄养孩子,获得了谢瓦利埃的开解,但这只是暂时性的缓解,就像下一幕中夫妻二人在草原上强调计划时理想的暂时可行一样。
极具暗示性的另一个细节,则来自于接手孩子的谢瓦利埃。他在随后的聚会中引诱奥本海默“叛国”,正是他间接导致了随后的基地泄密,对奥本海默表面上的“解决世俗干扰”反而带来了本质性的“导致世俗视角下的意识形态怀疑”,且直接动摇了奥本海默对基地与苏联之理想程度的信心。给他寄养孩子的奥本海默似乎解决了自己夫妻之“完美理想化自我”的世俗障碍,实际上却接触着一个更巨大的障碍,将自己卷入意识形态怀疑与打压之听证会的“助推帮凶之一”。
特别值得一提的是,凯蒂直接作用于收尾阶段的表意,这也是受勋仪式上的一个细节设计。在听证会的最后,奥本海默想起了二人“发誓以理想之心掌握核武器主权“的最初时刻,回到了“政治理想化逐梦“的实践起点时刻,凯蒂也抵抗住了听证会的压力,没有败给世俗政治力量,并在最后与丈夫携手回家。在各时点下多次经受世俗政治环境压力之后,夫妻通过了考验,凯蒂成为了奥本海默的共同体。然而,当奥本海默接受授勋时,她却依然拒绝与背叛者握手,镜头落到她对旁人一笑的瞬间,给出了关键的表达:作为共同体的她是奥本海默内心中“理想坚守”一面的具象,此刻便带来了她对眼前一切的不满,因此唯独对这些坑害者保持敌意,这说明了奥本海默心中“凯蒂“的依然存在。
由此可见,在“终极结局”的受勋仪式上,世俗世界依旧,奥本海默的理想也依旧,后者无法改变前者,前者也无法让后者与自己达成和解,后者的受难也就持续下去。仪式的表面平和正是对美苏世界“似乎非核战,实则对立竞赛”之表面和谐的具象。奥本海默并未得到世界以非世俗语境的认可和致歉,也并未真正放下理想而接受世俗,他承受的曲解打压、理想破灭依然存在,对世俗礼仪也只是委屈求全,依然是不情愿的受难者姿态。此刻正是对一切的浓缩:它带来了不甘心的受难之痛,其非神性也正代表了奥本海默的本质,让他无法成神,只能成为强行攀登神位的盗火者。
第三处,则是原子能委员会会议的结尾,也是上述内容中,奥本海默在时间线上即将“通向战后之下一阶段”之时。作为军人的博登找到他描述了导弹轰炸的记忆画面,他直接回应“我们会避免它”,将对方当成了自己的志同道合者,而当镜头给回到博登时,对方却是一脸无语的表情。显然,博登的本意是相反的“支持研发氢弹”,而其也正是上交奥本海默证据的举证者,是对共产主义敌意最大、对奥本海默身份的“阵营质疑”最明显的存在之一。奥本海默会错了博登的意,正是他依然有所理想化的表现,以为对方与自己一样反核战争,无异于“与虎谋皮”。这一幕的设计非常有趣,这个节点是他开启政治家身份去限制研究的前导,却也让博登对他产生了必须诛之的念头,这便带来了一种信息的交叉,让他的理想主义在现实中成为了一个古怪的存在,越是努力便越会加剧打压。
事实上,“纯粹理论与独立理想“的第一阶段本身便是一则对未来一切的宿命预言。简对他的“世界毁灭者“预言,基地名称初次提及时的全黑画面,简给他人生遭遇所下的忠告,都来自于这个时间段。这起到了对结尾表达的铺垫作用:在他的人生中,对毁灭性结局的预兆出现在最初的时刻,一次次地强化着对其随后理想尝试的否定,构成了最终悲剧的宿命感。而在每个时代中,官方的监视、基地中对共产分子拉上的窗帘,一直到显化的打压怀疑,包括每个时代中暗示的“对露西必然被批判的私情”,都贯穿其人生始终,带来了恶性预兆的逐步落地过程。
此外,电影中多次出现了“第一人称视角下的人物渐远”镜头,它象征着作为“观者“的奥本海默各阶段理想的动摇与让步,远离的人物即是他即将抛弃的阶段性理想状态,同样形成了一种预兆性暗示。首先是对简的远离,他即将告别纯粹理想化的完美状态。第二次则是在湖边结尾对犹太科学家的远离,他即将远离二战中“政府控制的无权力科学家”,进入战后的政治家状态。类似的还有实验成功后对原子弹运车的远离,此处加入了奥本海默的背影,进行移动的是车而非镜头,强化了此刻的重要性:理想实现瞬间的载体终究还是远离了自己的掌控。
最精彩的设计,则是最后一个镜头。奥本海默闭上了眼睛,隐约间对应了相对此时之“未来”的听证会。彼时的第一个镜头正是他的“睁眼”,这让结尾时的他与之无缝衔接,成为了对随后发生的一切的预示。“睁眼前“的“看到自然元素与物理反应“只是幻觉,“睁眼后“看到的则是冰冷的听证会,这正是他在人生中每一阶段的状态曲线。由此,这个衔接也成为了在影片结构上的“人生总结”,在结尾处的时间点上成为了对二战经历的回顾与二战后一切的预知,它指向二战前的“过去”、终战的“此刻”、战后努力与听证会的“以后“,一直到受勋仪式的终极“未来结局”。
这种复杂的毁灭认知与世界不认可带来的人生扭曲相结合,让他的内心始终处在最后一幕的状态:直到最后的受勋仪式,都保持了“受难”的心境,且内心煎熬程度甚至远超完美造福世界的普罗米修斯。这种抹杀式妥协换来的局限性成功,也对应了结尾传达的虚无感,以其“开放式结局”引导观众对此的辩证思索,进而触摸到奥本海默的受难心灵。
在结尾的时候,他的受难得到了进一步的丰富化,来自于世俗之外部世界的打压,更有理想置于世俗中的内心折磨,来自于对生命毁灭的愧疚,对理想动摇的受伤,更有新加入的部分,来自于对必须亲手抹除理想载体“核研究”才能实现表面和平的巨大妥协之痛。他一直在对世俗妥协,最后牺牲自我得到的也不过是一个极致的妥协式“胜利”而已。
而这一切的感知,对二战前的总结、终战时刻的体验、听证会乃至终极未来的感知,都在结尾的“闭眼”中汇聚在了一起,由前两者引出了对第三者---开头位于结尾更晚时点的听证会上的“睁眼”---的预兆。这也加成了“我们毁灭了世界”与无限反应燃烧大气层的表达效果,此刻的他还未去到二战后的终极结局,却已经由过往的体验而预见到了自己在未来的必然宿命。
完整版回答:https://www.zhihu.com/answer/3180840272
lywylwl 发表于 2023-9-13 18:09:08|来自:北京朝阳 | 显示全部楼层
谢不邀
先上结论,从前到后:黑暗骑士 星际穿越  盗梦空间 黑暗骑士崛起  侠影之谜 奥本海默 记忆碎片  致命魔术   信条 敦刻尔克



黑暗骑士

1.失控的小丑
如果没有希斯莱杰神乎其技的演出,《黑暗骑士》是断不会有现在的地位和票房成绩的。当然本片的成功还在于光明骑士,双面人的合理剧情设置。在诺兰的蝙蝠侠三部曲中,唯有这一部,拍出了身为凡人的无力感,而蝙蝠侠在漫威和DC的所有顶流中,最大的特点,也是被称为老爷的布鲁斯维恩能立于美漫顶峰的原因:他是个凡人
《黑暗骑士》好就好在用另外一个也是凡人的疯子,反衬了布鲁斯并非无所不能。在几乎套路化的超英电影中,那个在废墟前黯然神伤的男人,才是这个人物的神髓。而作为他镜像人物的小丑,那个看似疯癫实则强大的个体,才能给到这样的效果,可惜了希斯莱杰的英年早逝。



神伤

2.失序的时间
我在另外一个答案里面写过,诺兰作品的麦高芬其实一直都是:非对称时间。在《星际穿越》和《盗梦空间》里,这一点是体现的最为清楚的。在《星际穿越》和《盗梦空间》里,都有两组空间,前者是穿过虫洞之后的空间,比如那个视效爆炸的海洋星球;后者则是梦境,尤其是多重的梦境,是非常精彩的设定。
在这两组对应的空间里面,时间都是非对称的。在《星际穿越》中展现的是天上一日,地下一年的时间流逝感,以黑人宇航员罗米尼的衰老建立概念,在最后库珀父女的相认中达到高潮。而《盗梦空间》中,每一层梦境对应上一层的时间流速层层递进,到最后同样是在影片的高潮,三层梦境同时触发中冲顶。这种时间失序的表示,一直是诺兰作品的主题,曾经有一句话,每一个导演一生,都在拍摄同一个故事,此言不虚。



罗米尼

3.非典型的超英
在过往的蝙蝠侠系列中,华纳将这部在漫画作品中颇有深度的作品改编得非常的商业化,娱乐化。那个乔治克鲁尼的乳头梗,是他职业生涯的一大笑柄。在诺兰的镜头里,布鲁斯从来都不是那个上天入地,无所不能的形象。不仅在和瑞秋的感情上,他是弱势一方。因为顾忌自己的身份,而不能与她在一起。但是在最为紧要的时刻,瑞秋那句:相信我,此刻布鲁斯家的阁楼是哥谭最安全的地方。这种信任,好一对痴男怨女



乳头制服

不管是面对第一部影武联盟的首脑,还是第三部他女儿带来的新威胁。在诺兰的这个系列里面,更像是一部节奏明快的警匪题材的美剧。即便是失去了反派神演技的第一部和第三部,也是超英题材T1级别的存在,不是他们不够好,T0那里是伟大的《黑暗骑士》。难怪华纳在漫威已经势头起来的时候,依然稳如泰山,前面这个三部曲的口碑和票房的一同爆炸是主要错觉。从后面看,离开了诺兰的DC所谓深度,并没有一次成功。《神奇女侠1》的成功是多方面因素综合的结果,毕竟加朵这样的选角,可遇而不可求。



英姿飒爽

奥本海默最近解读很多,这里就不单独说了。
4.非典型性的平庸
在诺兰的普通作品比如《致命魔术》《记忆碎片》,前者讲述的是死去的那个自己,被活着的自己凝视的惊悚感。而后者则是只有十分钟记忆的混乱谜团。即便是这两部在诺兰的序列里面,略显平庸的作品,在最后谜底揭开的时候,依然有给人有力一击的感觉,这种非典型性的平庸,只有在高手那里才会有。
在《信条》和《敦刻尔克》中,诺兰依旧在非线性叙事和时间尺度不一致两个概念上做文章。严格来说,见识过了《盗梦空间》和《星际穿越》,这两部给我的观感,是有些重复的。但是客观的说,这有些重复的概念,比如《敦刻尔克》的三条时间线,《信条》的逆世界,都是很好的高概念,即便是不再新颖的麦高芬,也不会有很疲劳的感觉,在当代他就是最成功的商业电影。



信条

而且在作品日益同质化的好莱坞,今年的传记片《奥本海默》虽然走的老白男审美的路子,不符合奥斯卡鼓励ZZZQ妖风的总体思路。但是环顾好莱坞,好莱坞如果要把奥斯卡颁给一个稍微正常点的片子,《奥本海默》是几乎唯一的选择,今年诺兰是很有可能实现奖项突破的,同样影片主演墨菲拿到影帝概率也很大,祝他们好运
df652 发表于 2023-9-13 18:09:33|来自:北京朝阳 | 显示全部楼层
如果奥本海默得了奥斯卡奖,那它就会是诺兰电影里的独一档。
毫无疑问会有不少提名的,最佳男主男配导演几乎板上钉钉会有奥斯卡提名,明年3月就知晓了。
chyyjt2005 发表于 2023-9-13 18:09:59|来自:北京朝阳 | 显示全部楼层
个人观感排序
大致在这个诺兰的序列——
《盗梦空间》>《星际穿越》>《奥本海默》>《致命魔术》>《信条》>《记忆碎片》>《侠影之谜》>《黑暗骑士》>《黑暗骑士崛起》>《追随》>《敦刻尔克》​​​>《失眠症》​​
当然喜欢蝙蝠侠题材的朋友大致可以把这个系列的都整体前移,上面只是我个人喜好,下面简单谈几部。
盗梦空间,真正的电影艺术——奇观、造型与结构的时空艺术,尽管他的剧作仍旧是一个非常经典的好莱坞剧作结构——每一个段落积累了一定的戏剧张力,每一个段落营造了一个小的戏剧冲突,小的戏剧张力跟戏剧冲突不断地累计,最终把剧情推向最后一分钟营救,但我最喜欢的诺兰电影就是《盗梦空间》,因为它是电影艺术的极佳本质化呈现,它好就好在它把时间线索上发生的故事搁置在了一个想象的梦境式的空间排列中,把通常顺时排列的剧情结构做了一个想象性的垂直的空间的重叠。它非常成功地创造出了一个空间,一个在真实空间中不可能存在的时空经验,这是电影艺术的魅力彰显,同时也没有太大的从设定的角度指摘的地方,因此算是个人认为的诺兰较为完美的片子。
星际穿越观看体验确实震撼,配乐、视效、涉及到的虫洞、黑洞、多维空间等硬科幻元素都很震撼人心,但无奈设定跟落脚到爱过于离谱,导致我无法将其视为神级片,不过不可否认,这部片的水准跟传播效应还是非常强的,所以排第二比较合适。
然后就是奥本海默,无他,我就觉得一个仅仅依靠大量台词对白呈现的传记片有这个效果非常强了,大量的顶尖科学家讨论的顶级物理学问题的台词对白设计也并不让人觉得晦涩,完全不觉得枯燥,与很多观点不同,我觉得这部是诺兰观影门槛很低的一部,诺兰并没有玩很深奥的高概念。但同时再次展现了他的深厚功底,比如黑白的区别法,把电影里横跨20年的时间线和不同人的视角,进行了碎片化的剪接,黑白与彩色不断跳接,整个电影都在不断跳转和闪回,使得电影的悬疑感跟密度大大丰富。宗教隐喻的命运暗示,审问与演讲的不同画面对比呈现,还有对奥本海默多维角度的剪辑呈现,都彰显了诺兰极高的导演水准,因此我给了他比较高的序列。
至于信条,个人觉得很有意思,但无奈确实是诺兰玩脱了,导致很多观众观影体验不好,其实确实也是,他把一个剧情本身并不很复杂的东西拍得过于复杂了,可以说诺兰走向了深层次的自恋,所以只能往后排排。
而就观影体验来讲,致命魔术的后半段一直再给我震惊的体验,所以我把它排的很高。
至于蝙蝠侠系列,个人主观还是喜欢一些硬点子跟时空艺术,对这个题材不感冒,所以对这个系列评价不是很高。
而敦刻尔克,虽然金刚川之后对其的正面评价大幅增多,但个人还是不太喜欢这种叙事手法,所以还是往后排了。
以上。
th818 发表于 2023-9-13 18:10:20|来自:北京朝阳 | 显示全部楼层
我在上海戏剧学院进修过导演班,在学电影和做电影的人眼里,普遍认为诺兰前三的作品,是《敦刻尔克》《奥本海默》和《暗夜骑士》
星际穿越,算是诺兰比较差劲的作品(但特效和配乐比较炫酷,所以普通观众最喜欢了)
大家可以去看一下 metacrtic 上面的分数,这是一个只有职业电影评委,和业界记者才能打分的电影平台,《敦刻尔克》90多分,《星际穿越》才70分
我个人嘛,认为《奥本海默》是诺兰最好的作品,比《敦刻尔克》还好,并且碾压《星际穿越》和《盗梦空间》

快速回帖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