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想深入的了解历史人物“刘邦”,应该熟读那些历史文献和 ...

[复制链接]
索隆 发表于 2023-9-13 18:08:00|来自:北京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古人
传世文献:
《史纪三家注》《史记志疑》《汉书颜师古注》《汉纪》《西京杂记》
出土文献:
《睡虎地秦墓竹简》
张家界汉简《二年律令》

今人
通俗性著作:
《秦谜》
《秦崩》
《楚亡》
《秦汉诏书与中央集权研究》
《柏杨版资治通鉴》
学术性著作:
《汉帝国的建立与刘邦集团》(李开元)《秦史稿》(林剑鸣)
《〈春秋〉与“汉道”》陈苏镇
《军功爵制研究(增订版)》朱绍侯
《秦汉简牍户籍资料研究》袁延胜
如何获取相关资料:全球学术快报、知乎、贴吧、百度、鸠摩搜书、古诗文网、子夜星网站、当地图书馆、b站
全部回复5 显示全部楼层
mapeng 发表于 2023-9-13 18:08:44|来自:北京 | 显示全部楼层
前答之述备矣,再推荐一本日本学者的《刘邦》。



有名人说,“历史是个任人打扮的小姑娘”,这话略有些夸张,但如果历史爱好者们对比一下《汉书》与《史记》中关于刘邦的记录,可能会大吃一惊到认为这两位作者记录了两位不同的历史人物。




不同的作者对于历史人物都有不同的解读与描述,基于当时他们所掌握的若干历史事实,以及书写史书时的各种综合因素,客观加主观等多重原因之下,即使是相同的资料,在不同的作者的笔下也会呈现出不同的样貌,这也是我们为什么很多历史学家要提醒大家要进行对比式阅读的原因,才能达到“多文共欣赏、疑义相与析”的效果。

当代著名思想隐士熊逸也曾在他的书中谈到过,史书于对于历史人物的记载总不免片面、偏颇之处,这并非全是记录者主观之故。想想看,如果张三找自己最要好的几个朋友为他写一篇传记,不同人笔下的张三必定差别颇大,而最有可能的结果是,张三觉得这几篇传记都没有完全展现他的性格特色。

但是,从另一角度讲,我们也可从多位学者对于同一位历史人物的表述中,努力拼凑出接近事件最本真的形态,尽最大程度还原出历史人物的真实形象来。




在对刘邦的研究上,日本历史学者佐竹靖彦的《刘邦》全面讲述了刘邦的创业历程,结合《史记》《汉书》等传世文献,以及睡虎地秦简、居延汉简、尹湾汉简等考古发现,描绘了秦末汉初波澜壮阔的精彩历史,展现了汉高祖刘邦从亭长到皇帝的传奇经历。

为什么一位几千年前的历史人物至今仍受到许多人的广泛关注?做为大汉帝国的开创者,史上最艰难的创业者之一,刘邦是一位立体、多元的历史名人物,更是一位生前身后都充满无数故事的开国皇帝。

在相信“一切皆有可能”的今天,人们更加关注的,是一个小地方的小官吏(亭长)为何能打败一系列看上去各方面条件比他强上许多的敌人们,成为最终的胜利者。

人们所好奇的,是一个看上去一无所长的中年油腻大叔,为何能统御张良、萧何、韩信、英布等能人志士、英雄豪杰,他的领导艺术是怎样的,有何可借鉴之处,才是大家所希望了解、学习、掌握的。




一个曾被大家公认为顽劣不堪、无所做为的人,最后却成为开国皇帝,这中间,刘邦有那些跌宕起伏的经历,他又是如何在万马逐鹿的秦末胜出的,佐竹靖彦的《刘邦》都能给出答案。

日本学者佐竹靖彦对刘邦进行深入研究后,总结出了刘邦所以取得最终胜利,登上皇帝宝座的原因所在。

在佐竹靖彦看来,从年轻时代起,刘邦就充分具体笼络同伙、建立小集团的领导能力、组织才能。


与人合作时能做到慷慨大方、体贴入微。对属下提供一个尽量宽松舒适的环境,但如果有人露出一点反叛的迹象,那怕只是具备了反叛的条件,他也会毫不犹豫、不择手段、铲除异己。
韩信便曾对刘邦说,“陛下不能将兵,而善将将,此乃言之所以为陛下禽也。”

同自己最强的竞争者项羽相比,两人性格共通之处是他们都是感情丰厚之人,但二者不同之处在于,刘邦的感情是与其权力欲紧密结合在一起的。他天生狡猾奸诈且灵活善变,并能让自己在这两种性格间切换自如。




在对待下属的时候,虽然他是一个极端自私,以自我为中心的人,但他也有充满爱心、豁达开朗、善于沟通的一面,能善待被人轻视的底层部下是他非常得人心的一点。

西晋史学家皇甫谧便曾评价刘邦说:
观汉祖之取天下也,遭秦世暴乱,不阶尺土之姿,不权将相之柄,发迹泗亭,奋其智谋,羁勒英雄,鞭驱天下;或以威服,或以德致,或以义成,或以权断;逆顺不常,霸、王之道杂焉。是以圣居帝王之位,无一定之制,三代之美,故难及矣。
刘邦是个慷慨大方的掌权者,但他只是对于他能控制的对象显得非常慷慨大方,这种大方又与其强烈的权力欲浑然一体,是典型的当权者性格,可以让他在失败后也能以最快的速度重振旗鼓,在胜利后可以充分发挥这种性格,将天下事运于掌上。

除此之外,结合他对现实的直观洞察力,与机敏的组织能力,在一干文武贤才的拥戴下,终于令他能战斗到最后,成为最终的胜利者。

所以有人感慨说,张良、萧何、韩信是人间英才,刘邦是天授英才。




余秋雨曾批评过一位学者,每天只是研究一个唐朝的尼姑死在那一年,研究来研究去就那几条资料,纯属浪费时间。这也算从侧面说明了一个历史研究工作的一个特点,那就是资料的有限性。

因为是一个王朝的开创者,有关刘邦个人的记载材料便较之之后的皇帝们有限许多,流传至今的更是数量稀少。

而且,已经有足够多的资料证明,早在汉代的史书中就已经开始了对于刘邦创业史的修饰与美化,一如后世李世民对于杨广个人形象的二次创作。这一点,在《史记》中便已初见端倪,到了《汉书》中已经非常明显,以上种种,更令刘邦的经历呈现出扑朔迷离的历史样貌。

因为年代的久远,资料的有限,许多历史真相往往埋没在岁月的长河中,学者们研究刘邦较之朱由检(崇祯皇帝)的难度要大上许多,但佐竹靖彦硬是凭借自家深厚的学术功底,透过史籍异文的蛛丝马迹,努力从各种现有资料中探寻真相,挖掘那些不为人知的史实,并对众多历史细节进行精细考证,努力探究著名历史事件背后的真相,尽量为大家展现一个全面、多元的刘邦。





另外,《刘邦》一书还从更宏观的角度,通过研究泗水系月牙形水乡山泽地带的地缘政治,探讨地理因素对于刘邦性格的形成、创业团队组建情况所带来的影响。

因为亲临实地考察过,作者在写到这些地方时,内容细节更加丰富、生动,也是此书与颃众多有关刘邦人物研究、历史传记的一大不同之处。

虽然,书中的一些观点与看法可能难以得到读者们的广泛认同,佐竹靖彦也自承此书在写作手法上对当时的历史进行了若干大胆复原,有些已经超越了历史学范畴,有些细节描写没有直接史料依据。但这也从另一角度为人们提供了不少新的研究视角与观点看法。这也正是《刘邦》一书的亮点所在与可读之处。





图片源自网络,侵删。

<a data-draft-node="block" data-draft-type="mcn-link-card" data-mcn-id="1329159212053131264">
呵呵! 发表于 2023-9-13 18:09:36|来自:北京 | 显示全部楼层
这是一个好问题。
个人感觉,还是先要看好《史记》《汉书》《资治通鉴》这三部书中关于刘邦的部分。


一、《史记》中的刘邦传。

这是一次原创,虽然司马迁在创作时参考了陆贾的《楚汉春秋》,但是我们现在能看到如此精彩的《高祖本纪》,还是要归功于司马迁。我认为司马迁是一次原创,没大问题。这是了解刘邦的基本。但是,《史记》的写法,大家都知道,《本纪》《世家》《列传》是穿插写的,叫“互见法”,有些史料放在《高祖本纪》中,是一般事迹,可是如果放在张良、萧何、韩信、陈平等人的传记中,对凸显这些人的事迹可是至关重要的。因此有很多事迹,在《高祖本纪》中是略写,但是在其他《世家》和《列传》中是详写。因此必须彼此参考,才能看到一个完整的刘邦。


二、《汉书》中的刘邦传。

班固的《汉书·高帝纪》基本全盘接受《史记·高祖本纪》,这不是说班固抄袭司马迁,而是说,司马迁的创作能够接受住考验,但是,里面也有很多细节的不同,班固对很多问题的看法、语气,都发生了一些变化,也补充了一些司马迁没有看到的史料。二者差异性最大的地方是《史记》的“太史公曰”和《汉书》的“赞曰”。
更多的细节不同,我会推荐文章。
三、《资治通鉴》中的刘邦传。

《资治通鉴》,是用编年体的方式,对史料进行二次创作,一点都不轻松,难度也相当高,体现了对本纪、世家、列传的精准把控。这样编年的方式,其实比较利于人阅读的。
四、几篇比较重要的文章,有助于对刘邦的理解。

《史记·平准书》《汉书·食货志》《汉书·刑法志》《汉书·百官公卿表》这几篇文章,私下以为还是比较重要的,有利于从政治、经济角度,加深对秦末汉初的社会以及刘邦政策的理解。


五、三个比较重要的人物。

秦始皇、刘邦、项羽,要放到一起来比较,有利于加深对刘邦的理解,从汉承秦制、个性分析、刘项策略、用人成败、刘项解决方案等角度来分析。
1.秦始皇的制度创新;
2.刘邦对秦朝制度的继承与调整;
3.项羽搞分封制度的失败。
六、刘邦的一系列重大举措。

1.反秦+反项+摆平异姓诸侯王+对匈战役;
2.把异姓诸侯王完全换血,变成同姓诸侯王,是一个艰苦过程。刘仲、刘交、刘濞、刘肥等上位。
3.刘邦看到皇帝制度的优越性,同时又为了避免秦始皇的失败,于是刘邦在秦朝“皇帝制度+三公九卿制度+郡县制度”的基础之上,搞了一个折中方案,实现“一朝两制”,即中央层面上的“皇帝制度+三公九卿制度”不变,在地方上实行“郡县制度+分封制度”相结合的形式。短期之内,这是个不错的解决方案,但也埋下了祸根。以至于汉景帝时出现“七王之乱”。但是,在刘邦当时,他能着眼于实现50年之内的太平,已经了不起了,他继承秦制,并且有所调整和创新,是要优越于项羽的“霸主制度+分封制度”的。
七、推荐书目和文章。

1.《史记·高祖本纪》。


2.《汉书·高帝纪》。




3.《楚汉春秋》。需要到孔夫子上去找。这个不是陆贾的那本《楚汉春秋》,是现代学者的点评。


4.《资治通鉴》中的汉纪一、汉纪二、汉纪三、汉纪四(这里有一半是汉惠帝)。


5.《中国历史大事年表》。孔夫子旧书网上去买。


6.《刘邦》。孔夫子上去买。这本书不厚,150页左右,我感觉挺好。




7.《史记》《汉书》对勘——以《高帝本纪》《高帝纪》为例。我在爱学术上找的。
8.《史记·高祖本纪》与《汉书·高帝纪》异文浅析。爱学术上找。
9.浅析《史记》与《汉书》之异同——兼论司马迁和班固的史学思想。爱学术上找。
10.现代作者,我倒是推荐找找韩兆琦、张大可的书读读。尤其韩兆琦老先生,《史记选注集说》《史记通论》等,我都都过。其他知名人物,你们也都知道了。


还有一些更学术的,暂时就不太建议读了。如果能把上面的读完,那理解得就相当深刻了。更深的可以自己进一步去找,就容易了。
希望这些,对你理解刘邦,有点用处。
kangsi-111 发表于 2023-9-13 18:10:31|来自:北京 | 显示全部楼层
历史久远,相关文献不多,可信度高的更少。
文献上,《史记》、《汉书》。
论文也大都是基于这些做的分析。
pincai 发表于 2023-9-13 18:11:02|来自:北京 | 显示全部楼层
先狗头保命
首先排除《史记》,一位刘邦粉丝说了,《史记》不是史书,司马迁出身大家族,对平民出身的刘邦有偏见,对项羽、韩信等贵族(韩信是不是贵族我不知道,是他说的)有情怀。他说汉朝官方的史书是《汉书》。
所以答案是《汉书》,官方唯一指定产品 。
tenx007 发表于 2023-9-13 18:11:38|来自:北京 | 显示全部楼层
把史记相关内容读完,不要只读高祖本纪,大概可以了解个几分了

快速回帖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