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知道有哪些在新中国建国后失传的史料典籍?

[复制链接]
new_jam 发表于 2023-9-12 01:45:12|来自:北京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有在图书馆和博物馆里失踪的,有像钱海岳当年手上史料被烧光的等等都可以提
全部回复5 显示全部楼层
洗尽铅华 发表于 2023-9-12 01:45:54|来自:北京 | 显示全部楼层
冯雪峰(1903年6月2日-1976年1月31日),原名福春,笔名雪峰、画室、洛阳等,浙江义乌人。现代著名诗人、作家、文艺理论家作家,左翼作家联盟创始人之一,我党在文化战线上的杰出代表,建国后历任上海市文联副主席,鲁迅著作编刊社社长兼总编。后调北京,先后任人民文学出版社社长兼总编、《文艺报》主编、中国作协副主席、党组书记等职
      1922年冯雪峰在杭州参与成立“湖畔诗社”;1925年到北大旁听鲁迅等人的讲课;1927年,受李大钊牺牲影响,他毅然加入中国共产党;1933年12月,他奉调到中央苏区,后到瑞金,任中央苏区党校教育长,后改任副校长。1934年,红军长征开始,冯雪峰随军而行。
     长征时,宋任穷任红一方面军干部团政委,雪峰被调到归干部团领导的上级干部队担任政治教员,他们曾并肩战斗在一起过。宋任穷后来回忆说:“当时,雪峰已经是一位颇有名望的文学家,但没有一点架子,和大家一样的装束,吃着一样的饭菜,一样地柱着棍子爬雪山过草地,历尽艰辛。一位在北京、上海等大城市生活多年的文化人,在极端艰难的长征路上,随军步行二万五千里,一直坚持到陕北,是难能可贵的。”
        红军长征结束后,冯雪峰又奉调到上海,住在鲁迅家里。1937年12月,冯雪峰向组织上请假,回到家乡浙江义乌神坛村。
     长征使这位长期生活在国统区的上海作家,不仅经受了极其艰苦的考验,也得到了大量生动素材。作为唯一参加过长征的文化界人士,他开始从心底里构造出一本关于长征的小说,从1937年12月到1941年2月,冯雪峰在家乡浙江义乌神坛村度过。这期间,他除了撰写一些关于鲁迅的论文、发动群众进行抗战工作外,大量的时间用来创作关于长征的小说。

      这部小说,冯雪峰改变了几次计划,换了几次稿子,并且两更书名一一原作《红进记》,后改题《卢代之死》,于1940年11月基本完成了初稿。这部长达50万字的小说初稿耗费了冯雪峰大量的心血。
        小说的主人公卢代是一位农民出身的红军战士,参加了红军长征,经过血与火的洗礼,成为一名足智多谋、英勇善战的红军师长,最后为革命事业献身。小说从侧面反映了伟大的长征。”。

       1939年元宵节前夕,冯雪峰与专程来访的青年作家骆宾基作了三次彻夜长谈,对骆宾基讲述了《卢代之死》这部长篇小说的情节梗概,也给他看了小说前半部的初稿。“这也使得后来骆宾基成为唯一看过这部长征小说的读者。后来,许多‘左联’作家来义乌参观冯雪峰故居都说,《卢代之死》这部长篇小说是唯一一部描写红军长征的小说。因为后来许多描写红军长征的大多都只是一些片段。只有这部小说是唯一一部描写红军长征从开始到结束最完整的小说。”
        冯雪峰写好《卢代之死》三个月后,发生了震惊中外的“皖南事变”,形势再度恶化。正当冯雪峰准备离开义乌的时候,他不幸被国民党宪兵逮捕。

         对冯雪峰学术和历史较有研究的义乌市文联副秘书长、义乌市作家协会秘书长鲍川向记者介绍了他所了解到的一些历史事实:当时国民党宪兵到冯雪峰家里抓他时,冯雪峰对自己妻子何爱玉说:“爱玉,谷仓给盖盖好,不要被老鼠咬坏了。”暗示说有很多重要的书稿放在谷仓里,这其中就有《卢代之死》的手稿。

         何爱玉当时听懂了那句话,马上就把那些书稿挑到赤岸镇隔壁的倍磊乡平望村她姑姑家里。第二天,国民党特务真的派人又一次来到冯雪峰家里翻找东西。后来,这些手稿不知什么原因下落不明
        重写这部意义重大的小说,始终是冯雪峰所梦寐以求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的七年里,他在繁忙的工作中,在写大量文学论文及其他著作的同时,挤出时间,重写《卢代之死》。为了这部小说,冯雪峰还非常重视保存有关长征的资料。

        在此后七年时间里,熬了不知多少个夜晚,冯雪峰以坚忍不拔的意志,陆续写出了几十万字的《卢代之死》草稿。然而,就在此时他被错划为“右派分子”,被剥夺了写作的权利。他的创作激情被浇了一桶冷水,但他没有绝望,他相信再现长征,激励后人是历史赋予的使命。因此,他只是默默地暂时把这部稿子锁入箱子里。
       1961年10月,《人民日报》刊登了冯雪峰被摘去“右派分子”帽子的消息,他认为这下可以静下心来,去实现20多年来未完成的夙愿。摘“帽”后,冯雪峰所做的第一件事,就是把搁置数年的《卢代之死》的草稿,从箱子里拿出来,端放在自己的案桌上。然而,正当他准备动笔写作时却被告知,作协领导觉得“摘帽右派”的政治身份不宜写长征,他震惊了,这一次,他没有把稿子锁回箱子里去,而是怀着悲愤的心情把它投入熊熊炉火之中……
xjdata 发表于 2023-9-12 01:46:09|来自:北京 | 显示全部楼层
在读博期间搜索清代仿本《清明上河图》的史料时,发现一条乾隆年间的《谢遂仿明人清明上河图》。有种种迹象显示,那个所谓“明人清明上河图”,很可能是现在为人熟知的北京故宫北宋版本。(明代苏州片伪本影响太大,清代认为真本应该和苏州片本大差不差,今本不被认为是真本很正常。)
一个重要的证据是,清乾隆三十九年黄念所谓“仿明人清明上河图”(现藏辽宁省博物馆),画面上很多人物和陈设明显就是临摹的现北京故宫本。但仅靠黄念一本不足为证,应得到谢遂版本才能有确证。
杨仁凯《国宝沉浮录》最后的附表记载,《谢遂仿明人清明上河图》50年代在天津金石山房处。而这个名字,就是现在的天津博物馆。
但天津博物馆表示,这幅画在天博藏品目录中没有。
如果证实所谓“明人清明上河图”就是北京故宫本,那么《石渠宝笈续编》中的那幅《明人清明上河图稿本》就意义重大。北京故宫本在《石渠宝笈三编》里。如果《明人清明上河图稿本》也与北京故宫版有联系,那么,一直认为北京故宫本图像系统只有此一孤例的观点便可疑起来。
可惜,《明人清明上河图稿本》后面不见记载,只有《谢遂仿明人清明上河图》已知在20世纪50年代尚存。现在,这张图也没有了,一切都只能是猜测。
谭志刚 发表于 2023-9-12 01:47:07|来自:北京 | 显示全部楼层
文革小报若干,只能私人收藏。
sgy727 发表于 2023-9-12 01:47:16|来自:北京 | 显示全部楼层
代表中国参加远东国际军事法庭的梅汝璈法官,在1949年之后一直在外交部专家室就职。
在这段时间内,他曾经着手编写《远东国际军事法庭》一书,但是在1966年6月的动乱中,他的全部文稿都被当成“罪证”没收。在这之后他也只能以“做检查”、“自我批判”的理由,取回了已经誊清的前四章底稿,而后三章则再也未能完成。
而同时遗失的是他在东京审判时期撰写的日记,经整理只保存下了1946年3月20日至5月13日期间,短短50多天的内容,其余全部遗失,而这部日记最终在2005年,才由江西教育出版社刊行发布。
oydfe2088 发表于 2023-9-12 01:47:37|来自:北京 | 显示全部楼层
清朝中晚期由李汝珍创作的小说《镜花缘》自1817年刊行以来,可以说一直盛名在外。而在《镜花缘》第九十六回里,李汝珍借书中人之口,一举列出了当时大清四方的各种名酒共55种。


特别的是,在这55种酒里,有两种是来自海外的舶来货:琉球白酎酒和蜜林酎酒(今日本冲绳县)。
我有一个朋友(真不是无中生友)对这事非常感兴趣,千方百计想查出它们到底是现在琉球的哪一种烧酒。
而在李汝珍的交际圈中,有这样一条相当重要的线。李汝珍的老婆姓许,她的族弟就是许乔林。


许乔林这个人的作品中,就有一部名为《球阳琐语》的书。
“球阳”正是琉球国的美称。琉球国的国史之一便名为《球阳记事》。雍正皇帝还亲自写过“辑瑞球阳”四字御书赐给琉球国王。
也就是说,许乔林这部书,应该就是关于琉球王国的知识小册子。
此外,《镜花缘》书稿确确实实曾经由许乔林斧正。甚至一度有说法怀疑许乔林才是此书真正的作者。
综合这一切信息来看,《镜花缘》中提到的这两种琉球酒,很可能就和《球阳琐语》这部书有直接关联。
那么,只要找到许乔林的《球阳琐语》,问题不就迎刃而解了?
可事情就麻烦在了这里。虽然《球阳琐语》是19世纪前期的作品,但我那位朋友发现,这书实际上已经基本失传了。
他能找到的最近的记录,是上世纪60年代时的,在连云港图书馆还有一部(许乔林当年就住在连云港)。
不过,经过他的查证,连云港图书馆的《球阳琐语》,现在也不知所踪了。
或许这部书的下落会成为永恒的谜题。
最后附上一张清朝进口琉球国烧酒的数量简表。

快速回帖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