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初学者如何入门历史?

[复制链接]
wo177775 发表于 2023-9-11 19:13:31|来自:中国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作为一个历史的入门者,历史知识完全是一张白纸,而且看了也记不住,不知该如何从读书或者什么下手,到底应该从哪里入门……
全部回复5 显示全部楼层
山歌好比春江水 发表于 2023-9-11 19:13:56|来自:中国 | 显示全部楼层
许多人的历史入门读物都喜欢好读的通俗历史书,如《万历十五年》。但有些书里的知识点不但存在错误,而且对于历史知识的整体把握是浮光掠影的。读者读完以后只能获得一些段子,或者某个朝代某方面的片面印象。
真想要夯实基础,特别是想要学术入门,还是推荐去看下教科书。很多人对教科书,尤其是当代学者写的教科书有阴影和偏见。一方面的确是因为教科书太枯燥了,另一方面也是因为即便是作为大学通史教材的教科书,意识形态也有点浓厚。我自己本科课程使用的是福建教育出版社的《中国通史》(但我们老师上课都是按照自己思路讲),的确很枯燥且内容老套。
然而,这两本《中国古代史教程》打破了我的偏见。光看目录里的体例就让我想推荐给所有历史学本科生了!!!



孔网买的,里面有别人的标记



孔网上买的,品相无所谓了

我在孔网上分开买的,先收到了下册。随手一翻就让我惊艳了:

⭐⭐⭐每章前有个导读,介绍本朝代的特点,真正让学术迅速把握历史发展脉络,起到提纲挈领的作用。





⭐⭐有每个朝代疆域历史地图——超越大部分历史教科书。


⭐⭐朝代后有世系表——很方便查阅


⭐⭐⭐每个朝代还有专题分析。
⭐⭐⭐⭐每章都介绍常见史料,甚至介绍了出土文物和考古成果。我之前翻下册唐代部分时就看到敦煌文书的介绍。
⭐⭐⭐⭐⭐每章都有学术回顾!——这才是专业教材应该有的样子!学术入门就应该让感兴趣的读者知道前人研究做了哪些、做到什么程度、接下来还要做什么。唯有如此,才能站在前人的肩膀上继续深入、继续向前。
很多网友都提到这书的意识形态已经很少了。特别是看到那句划线——虽然这么说不好意思,但是就凭这句话,这书能在我心里封神!太对我胃口了,太符合我的历史观了!太。。。。。(请自行想象)


⚠️网友评论上册比下册好,而且本书是集体著作,部分章节和历史细节叙述可能有问题。


如果考研,建议中国古代史部分以这两本为基础,再和其他通史教材互补。
tdq6554 发表于 2023-9-11 19:14:12|来自:中国 | 显示全部楼层
不敢说有什么特别好的方法,但有几本特别好的入门书推荐给题主。
第一本书,中华书局出版、文史知识编辑部编《学史入门》
封面如下:



目录如下:





由上图可见,此书为一些历史界的专家学者特为一般爱好者所写的入门书,深入浅出,重点而系统地介绍学史方法,初学者读它,可以少走弯路。
但此书电商基本缺货,可上孔夫子旧书网购买或者找电子书。
第二、三本书,中华书局出版梁启超先生的《中国历史研究法》《中国历史研究法补编》
《中国历史研究法》共六章,第一章论述了历史的定义、意义和范围;第二章回顾并评价了中国的旧史学;第三章讲如何改造旧史学、建立新史学;第四、五章谈论史料的种类、如何搜集史料以及怎样鉴别真假史料;第六章阐述如何发现史实之间纵横方面的联系。本书主要以文言写成,对初学古文的读者可能有一些障碍,但本书乃是新史学的开山之作,在史学思想、史学方法上均有创见,不可不看。
《中国历史研究法补编》是梁先生在清华学校所作的演讲记录,分为总论和分论。
总论有《史的目的》;《史家的四长》;《五种专史概论》。
分论包括《人的专史》;《事的专史》;《地方的专史》;《断代的专史》。本书较上一本白话,对初学者较为亲切,可以自行选读。
两本书电商皆有销售,封面仅供参考。





第四本书,中华书局出版钱穆先生的《中国历史研究法》。按照钱穆先生自己的说法,本书的总讲题为“如何研究中国史”,是根据钱穆先生的八次演讲词整理润饰而成,并附入《略论治史方法》《历史教育几点流行误解》等。作为传统史家的代表,钱穆先生的史学见解尽在本书之中,奉目录以飨诸公:



本书各电商均有销售。
第五本书,中华书局出版吕思勉先生的《为学十六法》。
本书并非吕先生亲自编写的,而是编者从《经子解题》《先秦学术概论》《史学与史籍四种》《吕思勉论学丛稿》等书中编辑出的一部作品。读者可以从中概览吕先生关于经史子集四部研究的基本方法。吕先生的著作史实扎实精确,历史叙述清楚(不建议初学者看他的断代史系列,因为吕老先生默认读者已经看过相关古史了,所以事件总是一笔带过,令读者丈二和尚摸不着头脑,建议看完了相关史书再看他的断代史),见解独到而精辟(所以初学历史者还是不建议看他其他的书,过于独到难免被带坑里),这本书主要是体现了他旧学的功底和新学的方法,建议一看。只是此书为摘录而成,其中的语体不一,但不影响获取知识。
本书各大电商目前缺货。



第七本书,上海人民出版社出版的严耕望先生的《治史三书》
本书是严耕望先生三本小书——《治史经验谈》、《治史答问》和《钱穆宾四先生与我》的集合,作者总结数十年来从师问学的历程与研治国史的实际经验,现身说法,指示后人以治史门径。
本书在历史学研究的基本方法、具体规律、论题选择、论著标准、论文体式、引用材料与注释方式、论文撰写及改订,以及努力途径与生活修养等诸多问题上娓娓道来,原原本本,条分缕析,诚挚亲切,务求实用。
这本书语言比较平实,见解大胆而细致,尤为可贵的是,严先生确实做到了“实用”二字,凡结论必举例,使我辈一目了然,举一反三。



此书各大电商有售。

以上便是历史入门的好书,题主可以根据自己的喜好选择,学史之路,任重道远,与君共勉。
rozikun 发表于 2023-9-11 19:14:17|来自:中国 | 显示全部楼层
首先题主你要知道,知乎历史板块的平均水平是相对比较低的。你想学历史最靠谱的平台永远不是网上,甚至知网都不行。
所以我给你一个操作性强的做法。
1.首先你搞明白自己对哪段历史感兴趣。
2.每年九月多的时候到最近的985大学里去查查自己感兴趣的那一段历史的课程。
3.一般老师到第一二节开始介绍该课程该怎么学习,有哪些基本史料,有哪些热点问题,有哪些权威大家。把这些全部记下来。
4.下课后拿着自己记得满满的工整的笔记去找老师问问题,要邮箱。一般老师看你笔记这么认真都不计较你是不是本校的。实在是问到了,你就说自己是其他专业的,想转专业。
5.回家上网查老师说的那些资料,全读一遍,有问题可以发邮箱问老师。
方法就是这么个方法,具体操作可以根据情况变动。
――――――――原答案―――――――――
前面大家都说的挺好。
我补充一点:我不主张一上来就读通史、读理论。
我认为作为历史爱好者,最重要的是搞明白自己究竟对哪一段历史感兴趣。你就先把那一段历史给搞明白(最起码读完基本的原始史料)。
因为假如你想进行一定程度上的历史研究,一般讲你是不可能成为所有细分领域和所有阶段的专家的。如果你不想研究,只是想随便读读,就更没必要去系统地读理论读通史了。
一上来就读通史理论,对所有阶段所有问题都略懂略懂,但没有自己特别擅长的。这对大学里的学生和老师来讲没有很大问题。但对一般的历史爱好者来讲,可操作性很低。因为一般的历史爱好者除了自身求知欲和兴趣以外就基本没有其他动力来进行学习。
所以我给一般的历史爱好者几个建议:
1.搞明白自己究竟对哪些历史事件、历史阶段、历史问题感兴趣。有个回答说得很好:“你记不住是因为你不感兴趣。”所以找到自己感兴趣的点最重要。
2.向足够权威的该阶段的历史专家求教推荐基本史料和该方面的权威。(可以到大学里直接去找大学历史教授,知乎上也有相对靠谱的,印象比较深的有宋史的
@经略幽燕我童贯 ,太平天国史的
@曹变蛟 )
3.不要预设立场,从史料出发。
4.对于同一个问题,要不同立场的著作都读一读。
大致是这些,想到再补充。
zyhzsz 发表于 2023-9-11 19:15:17|来自:中国 | 显示全部楼层
谈不上经验指导,只能分享一点自己的亲身经历。

一、兴趣大于天
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入门有很多种方法,但从兴趣入门绝对是最“事半功倍”的方法

如果你喜欢诗词,那就去读老杜的《咏怀古迹》:庾信萧瑟、宋玉悲凉、昭君青冢、丞相祠堂。或者去读辛弃疾:刘郎才气、寄奴曾住、树犹如此、季鹰归未。这些历史典故在读诗的时候,就会潜移默化的记在心间。诗句都是带情带志带温度的,通过读诗词了解历史,你了解的将不是冰冷的文字,而是带有温度的热血。

如果你喜欢游戏,想了解三国历史,那就玩《光荣三国志》、玩《傲世三国》、甚至玩《三国杀》都可以。陌生的历史人物,忽然之间变成了朝夕相处的朋友,大家就这么熟悉了起来。即便不是玩历史类游戏,你玩《王智荣耀》看到庄子骑着大鱼说出句:“我就是蝴蝶,蝴蝶就是我”时,庄周梦蝶、濠梁观鱼这些典故,就顺带了解了。不经意间的接触,往往更能让人流连忘返。

如果你喜欢电视剧,这个就更容易了。想了解民国,就看《走向共和》。想了解唐朝,就去看《贞观之治》。想了解明朝,就去看《朱元璋》。即便你看的是《西游记》和《封神榜》这样的神话剧。看完后也会玄奘西行、武王伐纣有所了解。即便你看的是《琅琊榜》这样的历史架空剧,看完之后也会对南北朝产生兴趣。条条大路通罗马,只要目的明确,过程不重要。

如果你喜欢读小说、听评书。有《三国演义》,有《岳飞传》,有《隋唐演义》,有《东周列国志》、有《大秦帝国》、有《康熙王朝》。这些艺术作品通俗易懂,贴近平民视角,看阅读的同事,还能清晰的捕捉到作者价值观。这些艺术作品可能和真实历史有出入,但是不要着急,学习历史是条漫长之路,先把兴趣培养起来再说,慢慢走,自会渐入佳境。

总之,第一步就是选择你最喜欢的方式去了解你最感情兴趣的历史。

二、触类旁通
子曰:“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
以为自身情况为例,我就是从读《三国演义》、看《三国演义》电视剧、玩“三国”游戏,开始入门三国,逐渐进入整个中国历史的。因为当你熟悉一段历史之后,你会发现历史上很多都是相同的。

刘备小时候对着家门口的大树说:“我必当乘此羽葆盖车!”
刘邦小时候指着秦始皇的车盖说:“大丈夫当如是!”
刘备小时候说完一句查水表的话后,他叔叔捂着他的嘴说:“汝勿妄语,灭吾门也。”
项羽小时候说完一句查水表的话后,他叔叔项梁捂着他的嘴说:“毋妄言,族矣。”
这样,你会通过刘备的童年经历,慢慢的让你对刘邦项羽的楚汉之争有了初步了解

曹操看到部下私通袁绍的书信,付之一炬,表示同情理解,军心既安。
刘秀看到部下私通王郎的书信,付之一炬,表示既往不咎,人心既定。
曹操看完陈琳骂自己的书信后,极为欣赏,恨不为己用。
武则天看完骆宾王骂自己的书信后,大赞其才,责备宰相失职。
这样,你会通过曹操的经历,慢慢的让你对光武中兴、大周代唐有了初步了解。

这样的例子有很多,我就不一一举例。通过这种触类旁通的方式,慢慢到渗透到各个历史朝代。虽然这个框架此时还不怎么稳定,但你已经逐渐的摸到了历史的骨骼。骨骼有了,下面就该填肉了。

三、构思整合
子曰:朝闻道,夕死可矣。
这一步本身是枯燥的,又是费精力的。但因为有了第一步的兴趣培养,第二步框架搭建。第三步就会省力很多。关于如何填肉,我有三把宝剑可赠君。

1、读名家之书,走自己之路:
名家之书不一定是正确之书,起码是经过世间历练、公众认可的精品。读陈寅恪、陈垣、钱穆、吕思勉,总比是读地摊文学、匿名网文要强很多。但不管读谁的书,都要自己的想法,去伪存真、加以辨别,切忌人云亦云。别人的观点是用来武装自己的装备,而不是引导自己的地图。

2、感书中之情,写心中之念:
读历史,我们常常会被古人,心之所系,情之所牵。心之所在,既为是非之所在。情之所在,既是善恶之所在。用“正义感”去颂扬英雄,用“同情心”去怜悯终生。心与情都具备了,你不妨拿笔写一写感悟,不拿起笔永远不知道自己会有多么强大。自己写出的东西,方是自己的东西。

3、观古代之事,审当下之局:
古今为一体,政史不分家。将古人的是非荣辱,化为自身的经验。将历史的兴亡成败,作为当下的反思。真正达到“学以致用”的目的,这才是读历史的意义。千卷史书读罢,你我都是史中人。

E拨通 发表于 2023-9-11 19:15:41|来自:中国 | 显示全部楼层
放下成见没有问题,但是成见放下了,史料要拿起来,否则一味的凭借自己的想象发挥,与白日梦何异?不是要说入门历史么?下面我就用秦桧的一桩公案做例子,看看一个对历史有真正热爱的人是如何去了解历史的。顺便也批判一下此人答案中的这句话:
最初书生气重,一力主战,没错,你没看错,秦桧最初是一个坚定的主战派,奏章的语气也是无比的悲壮,写着写着自己都能看了感动的哪一种。
秦桧真的书生气重么?我们都知道秦桧早年似乎曾经做过一件非常有骨气的事情——给金人上书要求立皇太子为君,从而被金人抓去。这件事情也一度曾为其南归之后的政治资本。今天我们就来看看,这件事情到底是怎么回事。
秦桧给金人的上书,语在宋史:
桧荷国厚恩,甚愧无报。今金人拥重兵,临已拔之城,操生杀之柄,必欲易姓,桧尽死以辨,非特忠于主也,且明两国之利害尔。

赵氏自祖宗以至嗣君,百七十余载。顷缘奸臣败盟,结怨邻国,谋臣失计,误主丧师,遂致生灵被祸,京都失守,主上出郊,求和军前。两元帅既允其议,布闻中外矣,且空竭帑藏,追取服御所用,割两河地,恭为臣子,今乃变易前议,人臣安忍畏死不论哉?

宋于中国,号令一统,绵地万里,德泽加于百姓,前古未有。虽兴亡之命在天有数,焉可以一城决废立哉?昔西汉绝于新室,光武以兴;东汉绝于曹氏,刘备帝蜀;唐为朱温篡夺,李克用犹推其世序而继之。盖基广则难倾,根深则难拔。

张邦昌在上皇时,附会权幸,共为蠹国之政。社稷倾危,生民涂炭,固非一人所致,亦邦昌为之也。天下方疾之如仇雠,若付以土地,使主人民,四方豪杰必共起而诛之,终不足为大金屏翰。必立邦昌,则京师之民可服,天下之民不可服;京师之宗子可灭,天下之宗子不可灭。

桧不顾斧钺之诛,言两朝之利害,愿复嗣君位以安四方,非特大宋蒙福,亦大金万世利也。
这一席话,可谓是慷慨激昂,在最后两段甚至还有隐隐威胁之意,“则京师之民可服,天下之民不可服;京师之宗子可灭,天下之宗子不可灭。”是告诉金人,你们如果不立皇太子,小心陷入人民战争的汪洋大海!在《建炎以来系年要录》里,这个状的全文在宋史中删除的有:
大金果能灭宋,两河怀旧之思亦不能亡。如其不能,徒使宗属贤德之士倡义天下,竭国力以北向,则两河之民,将去金而归宋矣。且天生南北之国,方域至异也。晋为契丹所灭,周世宗复定三关,是为晋报恨,然则今日岂必赵氏然后复仇哉!
这样的句子,连周世宗的威胁都出来了。很多人也因此而感叹,秦桧的故事说明了一个理想主义者到现实主义者的蜕变等等。但是从宋朝就不乏有人质疑秦桧的,在《挥麈录余话》中就讲述了一个当事人马伸的亲属告诉王明清的故事:
明清《第三录》载秦会之靖康末议状全篇。比见表侄常保孙言:“尝闻之于游定夫之孙九言云:‘乃马伸先觉之文也。

初,会之为御史中丞,虏人议立张邦昌以主中国。先觉为监察御史,抗言于稠人广坐中曰:‘吾曹职为争臣,岂可坐视缄默,不吐一词?’当共入议状,乞存赵氏。会之不答。少焉属稿,遂就呼台史连名书之。

会之既为台长,则当列于首。以呈会之,会之犹豫。先觉帅同僚合辞力请,会之不得已,始肯书名。先觉遣人疾驰,以达虏酋。所以秦氏所藏本,犹云‘桧等’也。

先觉中兴初任殿中侍御史,以亮直称于一时,为汪、黄所挤,责监濮州酒税。后高宗思之,以九列召,示以大用,而先觉已死。会之还自虏中,扬言己功,尽掠其美名,遂取富贵,位极人臣,势冠今古。
说本来是秦桧的下属马伸推动写的状子,但是秦桧将这个功劳据为己有。南归之后,马伸已死,故而专美于前——恩,这个符合秦桧的形象了,但是我们依然有两个疑点:

  • 如果是联名,为什么只有“桧荷国厚恩……”而不是“桧等荷国厚恩”。
  • 如果说稿件被篡改,那么为什么金人也只抓秦桧一个人。
那么有两个可能:

  • 秦桧是兰台之长,为了保护手下,把等去掉了。
  • 金人只抓秦桧,因为秦桧要负主要的领导责任。
对于可能一,如果证实了的话,似乎还对秦桧有利;对于可能二,则其实不是一个可能,因为金人其实已经决意立张邦昌为皇帝,不太可能单独抓一个秦桧,而把其他反对张邦昌的人继续留在城里。
如果一二都不是,那么还有一个可能:

  • 马伸这个人怂恿自己的长官上状,慷慨众人前,署名秦桧自己来。
这个说法也能自圆其说,我们要看看马伸是什么人。《宋史马伸传》也记载了这件事情:
众唯唯,伸独奋曰:“吾职谏争,忍坐视乎!”乃与御史吴给约秦桧共为议状,乞存赵氏,复嗣君位。会统制官吴革起义,募兵图复二帝,伸预其谋。
似乎不太像啊!难道我们又发掘出一个知人知面不知心的大宋奸臣?
面对这种史料的冲突,南宋的史学家也进行了考察,在《建炎以来系年要录》里就有批判《余话》:
此段实毁桧太甚,按珫录,桧独具单状而首词云:某身为禁从,职典台谏,则必非连名也。
然当时金人独取秦桧而不及姚、马,则未尝连名可知,或者马伸尝怂恿之。今略修润,令不牴牾。
其实理由也很直观,金人压根不抓马伸,马伸怎么可能署名?
这件事情倒是也不怪李心传,因为在宋朝想要知道真相几乎是无解的。直到元灭金之后,金朝的官方文献《大金吊伐录》流传了出来,里面记载了秦桧的状原文,才给了我们一点解决问题的希望:
朝散郎、试御史中丞致仕秦桧:“准元帅府指挥,如别有异见具状申者。右桧窃以自古建国立王,非为率众庶以奉一夫,盖欲代天致理,使生灵有所依归,不坠涂炭也。契勘张邦昌在上皇时执政日久,伐燕败盟之计皆所预知,今若册立,恐元帅大兵解严之后,奸雄窃发,祸及无辜,将不称元帅吊民伐罪之意。若蒙元帅推天地之心,以生灵为念,于赵氏中推择其不预前日背盟之议者,俾为藩臣,则奸雄无因而起。元帅好生之德通于天地,桧虽草芥,亦被生成之数。无任待罪陨越激切恳求之至,谨具状闻,伏候台旨。”天会五年二月十四日,朝散郎、试御史中丞致仕秦桧状。
原来的慷慨激昂不见了,只有委屈求全的乞怜,这似乎也可以解释一个小疑惑——连周世宗夺三关的威胁都出来了,为什么金人为什么仅仅是把秦桧抓了起来,没有杀掉。
但是更大的问题来了,两个完全不同的状子是闹哪样?!
宋朝这边的版本慷慨悲壮,金朝这边的版本委屈幽怨,还都是记载进官方史书的,也就是说双方的文武大臣当事人,都对此没有任何争议!
当排除了一切可能性,唯一的不可能就成了真相。千年前的一桩貍猫换太子,终于渐渐浮出了水面。
马伸等御史官们确实写了一个状子,交给了秦桧,秦桧因为下属的压力,也不得不署了自己的名字,但是——秦桧害怕这个状子交上去,自己要挂,于是偷偷的自己写了一个状,换了联名状,单独的送给了金人——秦桧也知道这个状子的语气,是马伸他们断然不能接受的,所以秦桧也没法找人联名,于是只能自己署名。于是宋朝的史料记载的是送上去的是联名状底稿,而金朝的史料里面记载的是秦桧真送上去的状子。
平心而论,秦桧当初做这个事情,估计也就是为了保命,在朝不保夕之际,要说有多少筹谋也太高估他了。而阴差阳错,当秦桧南归之后,当事人均已经离世,于是秦桧顺理成章的把把联名状的功劳完全的据为己有。
不考虑后面的揽功,就单独换状这个做法,秦桧倒也不算是特别的坏,但是看秦桧在整件事的表现,他从一开始就不是一个理想主义的书生。理想主义这个词,安给马伸等一干监察御史身上都要比在秦桧身上贴切的多。
这个事情后来也引起了历史学界的主意,有一篇论文也讲过
秦桧“乞存赵氏”议状真伪辩 - 《中国学术期刊(网络版)》。
我为什么对这件事情有兴趣?也没什么不好意思说的,因为十几年前的时候我也逆反过,用放大镜找岳飞的缺点,试图给赵构洗地,合理化秦桧的动机,但是后来越读史料,越觉得各种恶意压根就挂不到岳飞身上,于是怀着挑刺的心态去看岳飞,看来看去看出一个粉来,古往今来,能经得起这么考验的文臣武将,还真不多。
如果一个人真的热爱历史,他会在提出假设之后,去实实在在的去读史料,去求证自己的猜想,而不是以假设为根据,妄加推论,来得出一些看似与众不同的观点而沾沾自喜,这恐怕并非是真的历史爱好者所为,或者说,这是缺乏对历史的尊重。
-------------------------
更新:
应邀贴出下面是宋史中不载的秦桧状余下的原文,非常好看,御史们真是国家的良心啊:
晋武帝因宣景之权,以窃魏之神器,德泽在人者浅,加以惠帝昏乱,五王争柄,自相戮害,故刘渊、石勒得以据中原。犹赖王导温峤辈辅翼元皇,江左之盛,踰于西京。
  石晋欺天罔人,交结外邦以篡其主,得之以契丹,失之亦以契丹。況少主失德,任用非人,曾无德泽以及黎庶,特举中国藩籬之地以赂戎人,天下其何思之哉!此契丹所以能灭晋也。
  宋有天下九世,比隆汉唐,窃观今日计议之士,多前日大辽亡国之臣画策定计,所以必灭宋者,非忠於大金也,特假威以报怨耳。
  顷上皇误听奸臣,因李良嗣父子之怨,灭契丹盟好之国,乃有今日之难。然则因人之怨以灭人之国者,其祸可胜言哉!彼必曰:灭宋之策,在绝两河怀旧之恩,除邻国复仇之志而已。又曰:大金兵威,无敌天下,中国之民,可指麾而定。
  大金果能灭宋,两河怀旧之思亦不能亡。如其不能,徒使宗属贤德之士倡义天下,竭国力以北向,则两河之民,将去金而归宋矣。且天生南北之国,方域至异也。晋为契丹所灭,周世宗复定三关,是为晋报恨,然则今日岂必赵氏然后复仇哉!
  中国英雄亦将复中国之恨矣。
  又况祸莫大于灭人国,昔秦灭六国而六国灭之,苻坚灭燕而燕灭之。顷童贯、蔡攸贪土以奉主欲,营私而忘国计,屯兵境上,欲灭辽取燕云之地。方是时也,契丹之使,交驰接境,祈请于前,为贯攸之计者,当从其请,为国远虑。乃欲邀功以兼人之地,遂贻患今日,虽焚尸戮族,又何益哉!
  今元帅威震中原,功高在昔,乃欲用离间之论,而矜一已之功,其为国计,亦云失矣。贯攸之为,可不鉴哉!自古兵之强者,固不足恃,大金自去岁问罪中国,入境征战,已踰岁矣,然所攻必克者无他,以大金久习兵革,中国承平百年,士卒罕练,将帅未得其人也。使异日士卒精练若唐藩镇之兵,将相得人若唐肃、代之臣,大金能必其胜负哉?且世之兴亡,必以有德而代无德,以有道而易无道,然后皇天祐之,四海归之。
至于《大金吊伐录》,里面记载的都是金朝和伪楚的官方文件,可以和宋史互相参照。目前还没有人严肃的质疑其可信度。
大金吊伐录 - 维基文库,自由的图书馆

快速回帖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