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2022这十年,你眼中的郑州,发生了多少变化?

[复制链接]
石磊 发表于 2023-9-11 03:21:14|来自:北京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描述:2012-2022这十年,郑州发生了很多变化,城中村少了很多,高架多了很多。认识的人不认识的人在这个城市进进出出,变化的是城市,不变的是我们对于郑州的喜爱。
【特别说明】:1、我们倡导原创认真的答题精神,如回答涉及非原创内容,请获取合法授权后转载;
2、参与回答本问题,代表你授权豫记品牌在知乎站内二次传播中使用你的回答内容,如需在第三方平台,我们会与你进行沟通并预先征得同意。
全部回复5 显示全部楼层
梅雨潭 发表于 2023-9-11 03:21:25|来自:北京 | 显示全部楼层
一座座城市地标,记录郑州的日新月异,炫彩繁华。
现代的郑州,以打造国家中心城市为目标,万亿GDP的体量,栖身新一线城市行列,城市建设足以媲美中部其他省会城市。
郑州虽是古都,有三千多年的悠久底蕴。然早商的亳都毕竟杳渺,如今只留下一段商都遗址秃秃的城墙。
历史只是曾在这片土地上发生过,但是现代的郑州对于传统并没有接续。它是建国后随着全国城市化的步伐,生造出来的城市。
城市的筋骨已经丰满,城市的核心当然是人,崭新的郑州需要什么样的城市精神?



2003年,郑州国际会展中心奠基,标志着郑东新区建设正式拉开帷幕。


中原福塔,2006年正式开工建设,2009年10月完工。世界最高的全钢结构发射塔,比法国埃菲尔铁塔还要高。


2007年,河南省艺术中心落成,中原古老文化与现代建筑艺术的结合。  
2011年,大玉米楼竣工。当之无愧的郑州地标,打卡圣地。


郑州东站,2012年正式投入运营。亚洲规模最大的高铁站之一。整体用钢量,相当于两个北京鸟巢。


郑州地铁,一号线2013年运行,二号线2016年,五号线2019年。地铁加速郑州生活的节奏,也缩短了城市间的距离。


2013年,批准设立“郑州航空港经济综合实验区”。是中国唯一一个国家级航空港经济综合实验区。




“郑州“名片”有多少?”
如果说,一个城市必须要有拿得出手的“名片”,作为河南省的省会、号称中部崛起的龙头,郑州先后也“印”了不少的名片:“二七名城”、“绿城”、“纺织城”、“商贸城”、“东方芝加哥”等等,而今,这些符号或已成为美好的回忆,或缺乏广泛的认同和影响,与之相关联的建筑、产品或人物,也在逐步淡出人们的记忆。




只剩一座二七纪念塔,黯然立在市中心,淹没在周围一片商厦之中。
它曾经算是郑州人的精神之塔,但如今在展示郑州形象的时候,越来越多地被郑东新区的“大玉米”所取代,人们也早已忘记它所代表的纪念意义。于是,它只有落寞的伫立在那里,周围车水马龙、喧嚣不止,却往往无视它的存在,只有到了整点,它播放《东方红》乐曲报时才闹出点动静,但更衬托出它的苍凉和无奈。
文化学者范强在《一座塔与一座城》中写道:作为省会,郑州的历史地位与现实地位反差明显,在历史文化名城的环围中显得黯然无光。在外国人眼里,郑州市知名度太低,许多人从来没有听说过这座历史悠久的中国内陆城市。在中国人自己眼里,郑州市缺乏故事,缺少细节,缺少风情,缺少韵致。




他说,郑州应该塑造闪亮的城市名片,不管是历史的或是现代的,不管是整体的或是细节的。

“郑州,一个莽撞的小伙子”
作家齐岸青用另一种忧郁的笔触写道:“我们可以用浪漫瑰丽形容楚湘文化,用慷慨激越吟歌燕赵文化,用神奇诡异讲述巴蜀文化,用婉约清丽白描吴越文化……可我们很难概括文化之源的中原文化……缘由这种根性的失落和漂浮,郑州人在很多时间找不到自己的依附,就连与古老土地最为血肉相连的建筑也很少顾及城市的个性、特色。”
郑州像一个莽撞的小伙子,敢想敢干,但一直没有长大。




郑州的不成熟,首先在于有一种“断代”的历史虚无感。
我去洛阳,洛阳朋友对自己城市的热爱溢于言表,那里的一草一木都有故事,比如龙门石窟的卢舍那大佛,一言不发却倾倒众生。
我去开封,这里没有郑州的快节奏,这里的人们生活得很悠闲,谁都知道这里曾是北宋的皇都,自有天然的贵族气息。就像人造景观虽然大都被淘汰,这里的清明上河园始终红火,因为它复制的是《清明上河图》中的真实场景,那副画卷烂熟于所有中国人的记忆,成为开封人的骄傲,也永远吸引着世界各地人们的目光。




2004年,郑州被中国古都学会列入中国第八大古都,然而即便一个郑州市民,对此却很难有心理上的融入。古商城离我们太遥远了,触摸不到,只能感觉到一种敬畏和神圣感。
郑州之古年代久远,即便在教科书上也没有一个清晰的说法,如今郑州最老的建筑恐怕也不过百年,所以郑州虽然有历史,但很难让人切身体会到,产生不了深邃的历史感。同周边的开封、洛阳相比,郑州的古都历史,缺少历史人物、历史事件,从而导致这段历史长则长矣,却不那么清晰可辨。




作家赵富海在《老郑州》一书中写道:“也许是一个地方的历史太久远了,居住在这里的人会产生一种迷失感,这种迷失感往往容易让人没了主意,心中没数儿,所以人云亦云地说郑州没历史。当然,为了慎重起见,又说郑州有历史也是中断的。”
事实上,郑州从商朝以后就再没有做过都城,连做中心城市的机会都很少,一直处于洛阳和开封两个古都的光环之下,直到建国前还叫郑县。河南省的省会是1956年从开封迁往郑州的,郑州也是个移民城市,外来人口远远超过“原住民”,土生土长的郑州人原来集中在管城区、二七区,由于老城区进行了多次大规模的改造,本地人被分流到不同的小区去了,已不成气候。
“能记住的郑州特色,还有什么?”
这里没有“排外”,谁在这里都没有太长的历史,不信往上追三代,很少有本地的,所以谁也不会看不起谁。郑州人不势利,因为这是一个由毕业大学生、经商的、打工的平民组成的阶层,都没什么背景,埋头赚钱方能生存;郑州也没有“小市民”生存的环境,郑州人尤其是外地移民也挑郑州的毛病,但大多并不想走。




在这里虽然很难有主人翁的感觉,但也没有歧视,就像郑州的代表美食——烩面:碗大得像盆,里面放上山里的金针、海里的海带、平原上的羊肉,和宽面条一锅烩,兼容并包,虽无特色,但天南地北,都能吃的有味儿。
多少年来,对郑州的评价,定位永远是“古老而又年轻的城市。”
所以,现在的郑州人,就像一群才入住一个毫无特色的新小区的居民,互不相识,极少沟通。既没对小区表现出极大的热情,也没对小区有多少自豪和回忆。
他像中国式家族排行中间的孩子,不如长子有着继承家业的天然地位----如北京;也不如天资聪慧的孩子总能得到家族的重视-----如沿海城市,特别是上海、广州;更不如最小的弟妹,能得到全家人的宠爱-----如深圳、珠海等特区城市。




他非常努力,不乏包容,却先天不足,缺少创新。他还是那个愣头愣脑的小伙子,满腔热情,却缺乏理性。他急功近利地想加入“贵族俱乐部”,却不知道真正的贵族是需要前赴后继,耐心培育的。



新城需要什么样的城市精神?
。一座城市的性格养成,归根结底,还将由居住在城市里的老百姓汇聚而成。
我们不能总是诟病这座城市,而当他真正需要建言献策时,却又一言不发;我们不能总是骂“天天挖沟”,而事不关己时,又高高挂起;我们不能总是说这座城市没有历史,当拆迁中发现的文物遭到破坏时,又熟视无睹;我们不能遇事总是说“中、中、中”,当这件事不发声、不追责就可能对郑州的发展不利,我们也应该斩钉截铁地说“不”!
mjfh 发表于 2023-9-11 03:22:01|来自:北京 | 显示全部楼层
xinlaide 发表于 2023-9-11 03:22:37|来自:北京 | 显示全部楼层
十年,郑州最直观的变化是城市变美了,交通更完善了;有了地铁,郑州更像一个国际化的大都市;有了米字形高铁,郑州的触角伸向了祖国大地;有了高架,郑州出行更畅快了。
走进郑州,我觉得郑州和一线城市在城市面貌方面并没有什么差别,高楼林立,宏伟壮观。
和十年前相比,郑州拆除了城中村,脏乱差的都市村庄被高楼大厦更替,当然还有一部分现在还是停工的工地。
有人说,如果没有郑州果敢的行动,城中村拖到现在,想要拆除几乎不可能,因为拆迁成本太高了。
郑州的高架路网,让郑州通行显得更为方便。很多人说,郑州高峰期还是非常拥堵,尤其是雨雪天气,交通更是一塌糊涂。
事实上,拥堵的郑州更显现了这座城市的承载力,承载了这座城市发展的动力。
如果没有高架,你能想象到郑州的交通是什么状况吗?
郑州每年新增车辆40万辆,郑州机动车保有量、驾驶人数量双双突破500万辆,仅次于北京、成都和重庆。相当于,每2.5个人就有一辆车,一个驾驶员,数量相当庞大。
郑州采取限号措施出行,一定程度缓解了交通压力。
woshioyy 发表于 2023-9-11 03:23:22|来自:北京 | 显示全部楼层
你可曾想过,十年对于一个有文化底蕴的城市,可以发生多少变化。


作为一个身在郑州的知乎创作者,我的感觉可能是最直观和最真实的,我老家在河南,上大学在郑州,研究生在北京,虽然曾经奋斗在上海,因为时常想起家乡的胡辣汤和烩面,毅然决然回到了郑州,开阔自己的事业。


1.交通
交通的发展,也印证了郑州这座城市的发展,十年,郑州机场客货运载量稳步提升,“米”字型高铁通达八方,城市地面交通便捷通畅,地铁网线全面铺开。
虽然道路修建会阻碍部分道路交通,但是为了更好的郑州,各界人士积极配合,相互理解,因为我们有一个共同的愿望,就是郑州腾飞。


2.商圈
商圈更迭、消费升级,家门口“买卖全球”;推窗见绿、出门入园,黄河岸边增绿添彩,“绿城”更绿更美;城市更新,地标“上新”,打卡“网红”,擦亮城市文化IP,老旧小区“忧居”变“优居”,身边多了不少“小确幸”。
一站式买买买,即能促进消费又能满足大家的审美要求。


3.科技发展
河南省科学院、中原科技城、国家技术转移郑州中心“三合一”融合发展,嵩山实验室、黄河实验室、神农种业实验室、龙湖现代免疫实验室和一批批中试基地、产业研究院相继挂牌运营,构建“一带引领、两翼驱动、四区支撑、多点联动”科创格局,让科技创新成为高质量发展的主旋律、最强音。
科技才是发展的核心竞争力,多品类重点实验室的使用和落地,对于郑州的发展更加锦上添花了。


4.产业园
从郑州航空港经济综合实验区、中国(郑州)跨境电子商务综合试验区到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自由贸易试验区……一个个国家级战略平台“叠加落地”、赋能城市,让更多人共享发展机遇。

从一纸规划、一张蓝图、一片工地到风景如画、宜居宜业、科创之城,为更多创新创造打开了“筑梦空间”。


这十年,郑州在不断“超越”:由省会城市跃升至国家中心城市、特大城市、新一线城市,跻身全球二线大城市、全球经济竞争力城市100强、全国最高等级的国际性综合交通枢纽。“郑龙头”“郑中心”“国际郑”成了这座城市新的代名词。

郑州高效统筹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实现地区生产总值6740亿元,经济运行整体呈现“加速修复、企稳向好”态势。


郑州的十年发展是大家有目共睹的,也是有显著成效的,相信下一个十年,郑州的发展会让世界震惊。
lovess217 发表于 2023-9-11 03:24:20|来自:北京 | 显示全部楼层
郑州,别名商都、绿城,河南省省会,是位于中国华北平原南部、黄河下游,居河南省中部偏北,东接开封,西依洛阳,北临黄河与新乡、焦作相望,南部与许昌接壤,西南与平顶山接壤,全市总面积7567平方公里。
曾经的郑州火车站,曾经的绿皮火车,曾经的日色变的慢,车、马、邮件都很慢,一生只够爱一个人。



那时候的火车站、汽车站几乎承载了所有来往郑州的客运需求,各种绕城高速,城市快速路还不发达。
2014年6月30日,郑州到温州的2191/4次列车,是郑州铁路局最后一趟绿皮车。



2013年12月28日郑州地铁1号线一期工程通车运营,这标志着郑州成为中原第1个、中部第2个、中国大陆第17个开通地铁的城市,大郑州迈入地铁时代。



说起地标,十年前我们肯定异口同声说,二七广场,那时候的二七广场,在周围都是最高的,有一种俯瞰一切别的周围建筑物,高耸入云的感觉。



十年后,大玉米成为了郑州的新地标。大玉米,又名“千玺广场”,于2006年12月13日正式开工建设,2011年完工。



十年前,那时我刚上高中,郑州各区的商业还没发展起来,印象里大家逛街就跑市中心,所谓进城一趟,买卖日常自己所需要的物品,跟自己心爱的人牵着手逛逛街,虽然受众的钱不多,但是买一串冰糖葫芦,吃一顿麻辣烫,就有心满意足的感觉。



普通青年去银基等商贸城,小资点逛光彩、大上海、德化精品店,无数的小商小贩在路边张罗生意,各种美食小吃琳琅满目,各种阿依莲、班尼路、美特斯邦威等等。



十年后,郑州各小区多数配有底商,郑州光万达广场已有4座(二七、中原、金水、惠济),高新区万达据说已在规划中。



另外,二七还有华润万象城、大卫城、新田360广场。



金水区有国贸360,郑东新区有丹尼斯,刚开业的City On 吃喝玩乐一站式满足。



十年前,郑州各区都有的村子,也就是我们所说的“城中村”,是外来务工者的栖息地,也是学生党的“小天堂”,各类居家用品、生活配套一应俱全,小吃应有尽有,最重要便宜的很。



十年后,城中村大多已成为过去式。2004年开始第一个改造的城中村为西史赵村。



据资料显示,2012年郑州房价为7000多元每平方米。换句话说,郑州十年前的房价也就是现在的一半。那时买房也不用抢。

2012年郑州楼市均价为7365元/平方米;
2013年郑州楼市均价为7624元/平方米;
2014年为8837元/平方米……2015年,郑州市区楼盘的均价突破10243元/平方米大关,到了2017年,在三环以内就很少能见到低于13000元每平方米的房子了。

对于房价过高过快的上涨,国家对房地产出台一系列的调控政策:2005年的“国八条”、2006年的“国六条”、2007年的“24号文”、2008年的“廉租房计划”、2009年的“土地出让政策”、2010年的“国十一条”、2011年的“新国八条”、2013年的“新国五条”等。

然而,人们的感受似乎是房价越调越涨。回头看看十几年来的楼市,有一种现象一直在上演,大家永远觉得当时的房价过高,并且总可以拿出一大堆理由来论述,总说这样下去要崩盘,人们对房价的承受能力总有一个时间差。房价3000元/平方米时怀念2000元/平方米,房价5000元/平方米时怀念3000元/平方米,房价7000元/平方米时怀念5000元/平方米,现在市区之内没有低于1万/平方米的房价时,人们开始怀念七八千元每平方米的房子了。



十年来,郑州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它兼容并包、锐意创新,潜力无穷;它又沉稳庄重、内敛含蓄……一张张照片,一段段历史,肯定包含了很多很多故事,十年,郑州变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