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影] 读完《晴雅集》原著的我:怕是看了本假书?

[复制链接]
jjwb 发表于 2023-9-9 21:42:09|来自:北京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电影《晴雅集》的上映让原著《阴阳师》也连带着火了起来。不过,如果你提前读过原著,那看完电影后恐怕会忍不住自问:我怕是看了本假书?这实在不能怪读者眼拙,因为电影《晴雅集》和原著《阴阳师》中间,大概隔了1000多个《爵迹》。就算梦枕貘看了,怕是也要缓缓打出个问号。



这是原著改编的吗?

不同的故事,迥异的风格,再加上南辕北辙的精神内核,即便都以阴阳师晴明和武士博雅为主角,那也是两朵颜色完全不一样的烟火。唯一一致的地方,大概就只有名字了,可此名字又非彼名字。
我们先来引述一下书中关于“名”的这一段著名论述:
“哦,世上最短的咒,就是‘名’。”
“名?”
“对。”晴明点点头。
“就像你是晴明、我是博雅这类的‘名’?”
“正是。像山、海、树、草、虫子等,这样的名字也是咒的一种。”
“我不明白。”
电影中将“名字是世上最短的咒”这句话放在开头,可以说是全篇主旨了。可惜估计大部分观众到最后都没明白这句话是想说啥。不能否认,电影试图通过公主的名字、阴阳师的名字等设定,赋予“名”多重含义,可惜最后都流于表面,电影里主攻的是“守护”这一更加普世的主题。
在原著里,每个故事到最后不过就是一个个咒而已,咒是阴阳师控制式神的方式,也是所有恩怨纠葛产生的原因。而安倍晴明说“世间最短的咒,就是‘名’”。换句话说,没有名就没有晴明和博雅,没有鬼怪神魔,没有后面所有的故事,名是主体存在的根本,是建立所有联系的纽带,是整个故事得以发生发展的源动力。
归根到底,要聊《阴阳师》就绕不开“名”。
其实以“名”为故事核心的经典作品我们看过不少。《千与千寻》中汤婆婆通过剥夺别人的名字对他人进行控制,《夏目友人帐》中那本记录了妖怪们真名的“友人帐”,《死亡笔记》里写下名字就能杀死人的设定等等,都让观众对“名”的力量印象深刻。


而国产影视作品中,对“名”有深刻阐释的作品少之又少,唯一比较知名的还是早年《西游记》中银角大王那个应了名字就会被吸进去的宝葫芦。这实在不失为一种遗憾。



我叫你一声你敢答应吗?

对“名”概念的延伸,其实中国人并不陌生。《论语》里孔子说,“必也正名乎”,《庄子·天下篇》说:“《易》以道阴阳;《春秋》以道名分。”《世说》中也有:“名教中自有乐地。”的记载。这里的名,大概是指社会里的道德制度,或者说通过对“名”概念的解读,来规范人的行为,使之形成一套社会共同遵守的道德标准。
哲学家冯友兰还写过一篇颇为有名的文章《名教之分析》,讲得就是中国人对于“名”的尊崇,后来胡适又以此为由头写了一篇文章,愤愤然宣称要“打到名教”,颇为有趣。不过这都是后话了,对于名的理解,更广为人知的含义是把名等同于魂。
在古人看来,名不仅是一个人的指示代称,更包含有本人的灵魂。
我们国家很多地方都有“叫魂”的说法。小孩子精神萎靡不振,夜间吵闹甚至连续生病的时候,大人们就会将这样的情况归结于“魂丢了”。而找魂的方法就是呼唤孩子的名字再配合上一套仪式,魂就回来了。
《封神演义》上记载张桂芳能够“呼名落马”。他只叫一声“黄飞虎还不下马,更待何时!”黄飞虎就滚下五色神牛了。可惜后来张桂芳遇见了哪吒,喊来喊去,哪吒立在风火轮上纹丝不动,原来那哪吒是莲花化身,没有魂。自然叫名字就起不了效果了。



不过对于我们普通人来说,魂魄这么重要的东西,喊一喊名字就能轻易get,自然就会被人惦记,拿来干坏事。
电视剧里经常出现的场景就是:把一个人的姓名写在纸上,然后贴在一个草人上,再给这个草人放上一通暴雨梨花针,就等于是对这个人最阴毒的诅咒了。《封神演义》对此还有一段详细的记述,在第四十八回陆压献计射公明一节中,陆压道人为了将赵公明打败,便使用了一种名为“钉头七箭书”的姓名巫术,书中写道:
扎一草人,人身上书“赵公明”三字,头上一盏灯,足下一盏灯。自步罡斗,书符结印焚化,一日三次礼拜,至二十一日之时……敌人的三魂七魄就会被拜散,此时射箭到草人上,如射敌人本体,草人敌人都会喷出血来。
这样的手段怕是容嬷嬷看了都要大叫一声好家伙。更让人不寒而栗的是,这样的攻击简直防不胜防,毕竟谁也没法预知哪个隐秘的角落会觉醒猎杀时刻,等待你的只会是突然来临的暴击和瞬间清空的血条。



布娃娃能有什么坏心眼呢?

如果你想要阻止借由名字产生的伤害,方法其实也很简单——多穿几个马甲就好了。
在《阴阳师》系列小说的第一则《琵琶之宝玄象为鬼所窃》这个故事里,其它人都因为名字被鬼知晓而被鬼下了咒动弹不得,只有晴明告诉了鬼一个假名字,因此躲过了一劫,甚至后来还利用鬼的名字进行反杀,最后成功将其制服。让人看了不禁直呼:“晴明,不愧是你!”
现实社会中,一些守旧的日本人也会给自己起一个日常使用的假名代替真名。北美洲的印第安人部落里也有将自己的名字等同于自己身体器官的传统。他们从一生下来就将父母所起的名字隐藏起来,取而代之的则是用身体的某一部分代替自己的名字,例如“红毛、长臂、大手”等,可以说非常之随意了。
这些例子背后所反映出的其实是名字对一个人的控制性。当名字被他人知晓,那么你的性命便也同时攥在了这个人手中。
“姓名”与“性命”不仅读起来相似,还有着实际的关联。因此除了被动的成为被诅咒的对象,有时候人们也会主动把名字献出来,以展示自己甘愿任对方驱使的心意。
日本古时武士与主君缔结主从关系时,要向主君递呈写有自己名字的名簿,以示服从。而徒弟与师傅缔结师徒关系时,也要递交写有自己名字的名簿,以示入门。
《阴阳师》里老法师想要拜晴明为师,展现自己的诚意的方式就是“写下自己的名签交给晴明“。对此书中这么评论道:
“一般来说,亲手写下自己的名签交给对方,在练方术的人中间是绝少有的事。这样一来,就等于把性命交到对方手上。”
这不禁让我想起了武侠小说里,那些邪教头头们为了控制属下,整出什么豹胎易经丸、生死符、三尸脑神丹这些东西,制作过程麻烦不说,一旦被破解了就没效了,和夜神月用名字杀人的“死亡笔记”一比,简直弱到不行。


除此之外,“名”在《阴阳师》里还有另一层效用,就是确定存在。
书里晴明解释道:
“你知道,名字正是一种束缚事物根本形貌的东西。”
“假设世上有无法命名的东西,那它就什么也不是。不妨说是不存在吧。”
这样的论述就很有哲学意味了。首先,事物本身借由名字而产生。比如被晴明取名为“蜜虫”的紫藤,正是因为“蜜虫”这个名字而有了生命。
其次,名不仅是姓名,也是抽象的概念,甚至是语言本身,我们通过名来认识世界。这其中既有对实体世界的客观描述也包含对精神世界的语言表征,可以说我们经验的实在世界就是语言化的实在世界,非语言化的实在世界我们还没有认识,也就不能理解也无法想象,世界在语言的边界处封闭,因此“无法命名的东西也就不存在”。
与此同时,名一旦被确定,也在反向制约着事物本身,事物须得按照名的规范呈现自身。正如晴明在后面所解释的:
“你和我虽然同样是人,可你是受了‘博雅’这咒束缚的人,我则是受‘晴明’这咒束缚的人”
“如果我没有了名字,就是我这个人不在世上了吗?”
“不,你还存在。只是博雅消失了。”
也就是说,名和主体自身具有某种程度上的同一性。《千与千寻》中,汤婆婆拿走了千寻原本的名字,只留下一个“千”字。在忘记自己姓名的同时,千寻也忘记了她在现实世界中的生活。
“名字一旦被夺走,就无法找到回家的路”。白龙说这话的时候,把千寻来时的衣物和写有她名字的一张纸给她,让她好好保存。这也就意味着:千寻这个名字和她从前的经验世界是等同的,而失掉了这个名字,则代表着与过去生活的彻底割裂。电影《晴雅集》中公主通过寻回自己名字,找回最初记忆的桥段,想要体现的大概就是这样的含义。


总而言之,电影《晴雅集》延续了《阴阳师》的主要人物设定,以及部分故事情节,但在整体的风格和主题上却与原著相去甚远。原著中君子之交淡如水的两位主人公,在电影中流露出强烈的情感羁绊,以之延伸出的“守护”主题代替了原著中对“咒”的人心哲学讨论。原本悠然恬淡、物哀伤感的情绪被刻意营造的快节奏的情节设置所打破,虽然增加了故事的可看性,但却失掉原著的精神内核。对于原著党来说,面对这样一部所谓的改编之作,看完后恐怕也只能发出一句郭式嗟叹:快坐下吧,这不合适!
参考文献:
王安丽:《日本动漫中的“言灵信仰”现象研究》
韩璐璐:《日本奇幻小说中人物形象的塑造》
胡适:《名教》
李蔓:《语言之为语言——人之为人》
于全有:《语言本体论之语言本质观论析》
历史研习社:《叫魂是一种巫术吗?》
关注 @亚马逊Kindle,读书与不读书,人生大不一样!用Kindle,拒绝打扰,感受沉浸式的阅读体验。
全部回复2 显示全部楼层
wlzt 发表于 2023-9-9 21:42:36|来自:北京 | 显示全部楼层
突然想到新海诚的你的名字
gomenjay 发表于 2023-9-9 21:43:34|来自:北京 | 显示全部楼层
写得真好。收藏。读过很多日本原著,《千与千寻》也看了好多遍(还写过评),确实很有共鸣。另动漫《君の名前》《NANA》(电影和动漫版)等无不体现着对名字的执念和精神哲学。我想到了日本人对名字执念的一个缘由是,名字是日本人的来源及归宿。来源:日本人的名字中姓氏大多起源于居住地及环境如山下、屋前、井上、深田、丰田、竹下、木村(专业论文很多)。归宿:此姓氏成功人士带来的荣耀,长子继承家业的社会习俗等。一篇引发我思考和深有感触的好文。

快速回帖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