糖尿病患者最后都是怎么死的?

[复制链接]
沈浪 发表于 2023-9-9 21:16:19|来自:北京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身边糖尿病患者越来越多,妈妈已经服药十年了,现在是每天打胰岛素,服药要么副作用大要么不管用。婆婆最近也查出糖尿病,但是婆婆是个精神分裂症患者,她饮食无度,更觉得我们不让她吃甜是苛待她。也不按时吃药,经常背着我们吃好多水果,零食。老公说他妈妈以前日子苦,现在不想太严格要求她的饮食。我就在考虑,这样多年之后,我婆婆将会怎样,如果因为糖尿病去世,一般都是怎样的去世?
全部回复5 显示全部楼层
轻雨风飘 发表于 2023-9-9 21:16:36|来自:北京 | 显示全部楼层
糖尿病是死不了人,关键它的队友厉害啊。
糖尿病的并发症有:视网膜病变与肾功能不全;糖尿病足;心血管病变。
一般来说,糖尿病主要有两种:
1 型:患者基本上是孩子;2 型:患者基本上是成人。



想知道糖尿病的原理,首先我们得知道什么是「糖」。



错!
糖尿病,才不是尿里有甜甜的糖!它指的是——


葡萄糖!


这葡萄糖是从哪里来的呢?
当你胡吃海喝一通后,把所有工作都留给了肠胃。接着肠胃来了段广场舞,然后食物中的葡萄糖通过层层筛选,脱颖而出,进入了血液,然后「土鳖」化身时尚达人,变成了血糖。


血糖随着血液,就这么一路来到了细胞面前。


这时,马上就会出现一群搬运工,专门把血糖送到细胞里。




这个搬运工就是胰岛素。
血糖进入细胞,就转化成了人体所需的能量。


如果血糖过多,剩余的血糖就会跑到肝脏去度假,这就是肝糖原。


最后,连肝脏都住不下的血糖,就会变成脂肪储存起来,通俗来讲就是——


所以,糖就是人体的汽油,没有它,你就会熄火!

接下来我们就说一说,糖尿病是怎么回事。
故事是这样的,你吃吃喝喝的时候,没有考虑过胰岛素的感受,肠胃吸收太多,血糖就扎堆来到细胞跟前。


这个工作量把胰岛素吓蒙了,直接罢工……


这就是传说中的胰岛素抵抗。至于引发抵抗的原因,有遗传因素,也有环境因素。
血糖进不了细胞,血糖值就一路飙升。


这个时候,胰岛素的老家胰岛,就只能派出更多的胰岛素去救场。


新的胰岛素被派到了工地,又是拼命干活儿。



所以糖尿病前期,会有胰岛素分泌过多的症状。
但老这么拼命,胰岛素很快就会体力不支。于是渐渐地,它就不够了。




血糖又只能噌噌噌地往上升,就可能引发糖尿病。




是不是很简单?
下面问题又来了,糖尿病到底有什么危害?血糖高怎么了?我就这么甜蜜有什么不好?




糖尿病本身不可怕,就怕队友来找它!
糖尿病是死不了人,关键它的队友厉害啊,下面让我们来认识一下糖尿病的并发症:



Case 1 视网膜病变与肾功能不全
前面说到,胰岛素刚刚开始抵抗的时候,胰岛会整点新搬运工来干活儿。这帮新搬运工秒变「加班狗」,没日没夜地喂饱细胞。
终于,细胞撑坏了。


细胞被搞得乱七八糟,糖反应得不完全,就会产生有害物质。
身体里哪个细胞有问题,哪个器官就阵亡。比如,视网膜和肾上都分布着密密麻麻的血管,一旦血管细胞遭了殃,就像这样:


前方塌方,能量咋过去啊!接着就是视力模糊,腰也不好使了,结果大概就是这样:


Case 2 糖尿病足


江湖上有一种伤人于无形的


暗器——糖尿病足,
这个症状一般出现在胰岛素大罢工之后。
有一天你走在街上,突然踩了个图钉。
哟嗬,想想都疼!
可是,你居然不疼!
使用 App 查看完整内容目前,该付费内容的完整版仅支持在 App 中查看
🔗App 内查看
liaodan 发表于 2023-9-9 21:16:56|来自:北京 | 显示全部楼层
有研究显示,糖尿病患者心血管疾病的风险较普通人群增加2~4倍,更易发生心力衰竭、心律失常及猝死。大血管并发症仍然为死亡的主要原因,其死亡风险远大于微血管并发症。
其次,糖尿病由于长期高血糖环境有利于微生物的生长繁殖,并且免疫防御功能降低,白细胞的移动和吞噬功能下降,淋巴细胞转化率降低,对感染的易感性明显增高,且感染后病情容易加重,进而引起败血症及多脏器功能衰竭,导致死亡。


因此,心血管疾病和感染是绝大部分糖尿病患者的主要死亡原因,防治心脑血管病变和感染是降低糖尿病病死率的关键!


根据2017版《中国2型糖尿病诊治指南》,更严格的糖化血红蛋白控制目标(比如<6.5%,平均血糖水平8.1)适合于病程较短、预期寿命较长、无并发症、未合并心血管疾病的2型糖尿病患者。相对宽松的糖化血红蛋白目标(比如<8.0%,平均血糖水平为10.2)可能更适合于有严重低血糖史、预期寿命较短、有显著的微血管或大血管并发症,或有严重合并症、糖尿病病程很长的患者。


如果,您母亲合并多种基础疾病和并发症,行动困难,生活不能自理,并且预期寿命比较低,可以放宽对饮食的要求,吃一些想吃的水果、甜点等,控制空腹血糖在10以内,餐后在15以内,如果血糖更高,容易导致酮症酸中毒,危及生命,这样就不是爱她,而是害她!
如果,您母亲身体条件比较好,没有多种基础疾病,生活能自理,能进行适当的活动,预期寿命为10年,甚至更高。那么,我们应该保持对血糖较高的要求,比如控制平均血糖水平在8左右!这时候,我们就不能放松对饮食的管控,还是应该遵守严格的糖尿病饮食方案。

为了控制好血糖水平,糖尿病患者在饮食方面要注意以下六点!



1.我们可以参考上图选择食材(南瓜品种不同,含糖量差别较大),避免富含单糖、双糖的食物,如蜂蜜、糕点、红糖、白糖,避免喝稀饭等富含淀粉且消化快的食物。主食定量,粗细搭配,全谷物、杂豆类占主食总摄入量的1/3,注意土豆、山药、藕等淀粉含量较高的食物,如果食用,需相应减少主食量。
2.每日新鲜蔬菜摄入量500g左右,深色蔬菜至少占一半以上;两餐之间或运动之后适量选择低甜度水果,每次食用水果的数量不宜过多,每天200g左右。



3.常吃鱼、家禽肉,鸡蛋每天一个,限制加工肉类比如烟熏腌制的食物!
4.奶类、豆类天天有,零食加餐合理选择。


每天摄入液态奶250~300ml,酸奶应选不含蔗糖和蜂蜜的无糖酸奶,大豆及坚果类共30~50g/d。
5.清淡饮食,足量饮水,不推荐糖尿病患者饮酒。
饮酒会抑制肝糖原向血糖的转化,如果正在服用降糖药,会有低血糖发生的风险,而且有的人喝酒时不吃主食,更容易导致低血糖!
6.定时定量,细嚼慢咽;注意进餐顺序,按照蔬菜-肉类-主食的顺序进餐,有利于血糖水平的控制。
我是韩药师,致力于用朴实无华的文字解释复杂难懂的疾病知识,帮助您管理好自己的身体。您的点赞关注就是我最大的动力!另外,如果您的家人朋友也存在相似的困扰,请把这篇文章转给他们吧!
Rcpchina 发表于 2023-9-9 21:17:32|来自:北京 | 显示全部楼层
说说我母亲。
我母亲有家族糖尿病遗传基因。40多岁确诊糖尿病,当时已经接近酮中毒了。
之后第一阶段是饮食控制,那时候碳水能够保证饱腹,但是低碳水饮食太奢侈了。于是开始了倾举家之力尽量满足低碳水饮食的苦难行军。比如当初天津人忌讳黑鱼,认为吃黑鱼会钩老病。每天在自由市场收市之际购买廉价黑鱼。逐渐的黑鱼的价格飙升上去。之后只能真金白银硬杠,为此全家错过了好几次现代化电器升级,比如录音机,黑白电视机,彩色电视机,录像机等等。尽管如此,这一阶段饮食控制还是卓有成效的。
说句题外话,当时有传说苦瓜能治疗糖尿病,我家开始吃苦瓜。开始实在难以下咽,需要用水浸泡若干天。最后达到直接凉拌吃了。然并卵,吃苦瓜根本治不了糖尿病。除此之外也尝试了多种偏方秘籍,最后看来毫无价值。
第二阶段是药物控制。那时候可选的药物很少,连二甲双胍都没有。有很多现在早已淘汰的中药制剂。之后又有一些西药出现,名字我忘记了,至少30年前的事了。
第三阶段胰岛素控制。家母在70多岁时因眼疾(糖尿病并发症)住院。之后只能依靠注射胰岛素控制血糖,最终还是没有逃脱双目失明的厄运。不过注射胰岛素之后解锁了各种饮食禁忌,想吃啥吃啥,毫无禁忌。
最后阶段,随着年龄增长,胰岛素用量逐渐递减,直到完全停止。但是生活的痛苦却与日俱增,苦不堪言。最后老爹摔伤骨折,术后并发症去世,五天之后老娘因肺感染去世,时年差四个月90岁。
补充一下,不要按年龄推断某病症是否严重,我现在倒希望死于不知不觉的猝死。
实际上糖尿病后期是非常痛苦的。眼见老娘从视力模糊不清,过渡到只有光感,最后双目失明也就一年多的光景。之后听力逐渐衰退,最后双耳失聪。再然后理智丧失。
在老娘理智丧失之前,曾对我说,能否让她安乐死,因为每天醒来头脑涨裂,异常痛苦。这让我这当儿子的难以决断。再之后老娘就不再抱怨,忍受着痛苦的煎熬,为我的老爹活着。
另一方面老爹也为了病魔缠身的老娘活着,因为他走了,家庭经济状态会急转直下,剩下孤苦伶仃的老娘,恐怕我这不孝之子不能善待老娘。就这样硬撑着活到了96岁。
老爹并非意外的摔伤骨折后,异常沮丧,我拍着胸脯保证说,如果您老人家走在老娘之前,我会给保姆涨工资,伺候到老娘善终。于是老爹下决心做了手术。这真是一个错误的决策。
之后就是手术,手术很成功,但是老爹术后并发症在医院去世,前后不到一个月。
回家之后发现老娘精神状况发生突变,保姆也感觉很诧异。按理说,老娘双目失明,双耳失聪,意识模糊,根本不会知晓老爹的离去。三天之后老爹火化,火化之后,老娘午睡之后起床病情急转直下,因肺感染住进医院急诊病房。
两天之后老爹有一个圆坟的仪式。圆坟之后回到医院继续照顾老娘(圆坟期间是保姆照顾),当天晚上老娘就不行了,与老爹离去相差只有五天,感觉二老心有灵犀一点通。
泪流满面,老爹老娘就这样都走了。世间曾为连理枝,天堂必为比翼鸟。
<hr/>看到很多人(估计有很多糖尿病患者)评论,更新一次。
糖尿病有许许多多不同的并发症,所以最后的死因也千差万别,没有固定的模式。很多专家也给出了类似的结论。
这病一旦得上,当前科技是无法治愈的。不过不要太悲观,只要控制住血糖水平,后半生与普通人差别不大。当然这是本人的一厢情愿,因为本人在一次体检中查出空腹血糖18,糖化血红蛋白12的结果,糖尿病确诊毫无疑问。可能有遗传因素吧,家族很多人都罹患糖尿病,有些已经去世。
依个人经验,遵医嘱服药或注射胰岛素,控制饮食(如果注射胰岛素,基本不用控制了),适当运动,改变不良生活习惯(本人没有做到,抽烟,喝酒,熬夜都很厉害),是攻克糖尿病的四大法宝。
虽然本人并没有彻底改变不良生活习惯,但是前三项基本达标,血糖指标都合格。因持续的运动锻炼,自认为体能超过普通人平均水平,能扛自行车爬12楼中间不休息。
abars 发表于 2023-9-9 21:18:00|来自:北京 | 显示全部楼层
66%的糖尿病患者因心血管疾病而死亡

一项发表于《美国心脏病学会杂志》(Journal of the American College of Cardiology)的研究,为2型糖尿病患者更易因心血管疾病而死亡添加了新证据。研究发现,约2/3的2型糖尿病患者因心血管疾病而死亡
研究人员对SAVOR-TIMI 53试验的数据进行了分析,共涉及16492名患有2型糖尿病的受试者
通过问卷,研究人员统计了受试者的身高、体重、年龄、教育水平、运动量、饮酒量、吸烟状况、糖尿病病史以及治疗史等信息。此外,还统计了研究期间受试者的死亡人数及死亡原因等信息。

  • 在平均2.1年的随访中,共发生798例死亡。在调整其他因素影响后,研究人员发现,在所有死亡中,约有三分之二(66.3%)是由心血管疾病引起的。
  • 在引起死亡的心血管疾病中,最常见的是心源性猝死,占到了总死亡的30.1%,其次是心力衰竭(10.5%)、脑血管疾病(7.1%)和急性心肌梗死(5.3%)。
  • 33.7%的死亡是由非心血管疾病引起的最常见的是恶性肿瘤(13.9%),其次分别为感染(9.3%)、肺衰竭(2.6%)、肾衰竭(1.9%)、胃肠道和肝脏疾病(1.5%),以及出血性疾病(1.4%)等。
该如何防范

筛查
糖尿病确诊时及以后,至少应每年评估心血管疾病的风险因素,包括心血管疾病史,年龄,有无心血管疾病风险因素(如吸烟、高血压、血脂紊乱、肥胖特别是腹型肥胖、早发心血管疾病的家族史),有无肾脏损害(尿白蛋白排泄率增高等)、有无房颤等,根据筛查结果进行针对性治疗。
控制心血管疾病风险因素

  • 降压治疗
通过服用降压药物,以及健康的生活方式,包括合理饮食、规律运动、戒烟限盐、控制体重、限制饮酒、心理平衡等,将血压降低至130/80mmHg以下。

  • 调脂治疗
糖尿病患者每年至少应检查一次血脂,接受调脂药物治疗的患者,还应根据疗效评估的需求,增加血脂检测的次数。同时,减少饱和脂肪酸、反式脂肪酸和胆固醇的摄入;增加n-3脂肪酸、黏性纤维、植物固醇摄入;减轻体重;增加运动及戒烟、限酒等。
此外,在适当的情况下,也可以根据医务人员建议,进行抗血小板治疗,如服用阿司匹林等。
总而言之,2型糖尿病患者不仅应注意控制血糖,还应防范心血管疾病等一系列并发症,唯有如此,才能更好地促进健康,提升生命质量。
  1. 参考资料
  2. [1] IlariaCavallari, et al.,(2021). Causes and Risk Factors for Death in Diabetes: A Competing-Risk Analysis From the SAVOR-TIMI 53 Trial. Journal of the American College of Cardiology, DOI: https://doi.org/10.1016/j.jacc.2021.02.030.
  3. [2] CVD Remains Leading Cause of Death in Type 2 Diabetes. Retrieved Apr 8 ,2021,from https://www.medscape.com/viewarticle/948849
  4. [3] 中国2型糖尿病防治指南(2017年版)
复制代码
喜欢此内容的人还喜欢

  • 糖尿病人每天睡几个小时?过多或过少,都会增加死亡风险
  • 患糖尿病后应该怎么吃?多吃这类食物可降低过早死亡风险
  • 《柳叶刀》子刊:趁早改变不良习惯,糖尿病早期年轻患者60%缓解,30%逆转!
▎药明康德内容团队编辑
注:本文旨在介绍医药健康研究进展,不是治疗方案推荐。如需获得治疗方案指导,请前往正规医院就诊。欢迎个人转发至朋友圈,谢绝媒体或机构未经授权以任何形式转载至其他平台。  
⤵️喜欢这篇内容,欢迎关注 @药明康德,或者点赞、评论、分享给其他读者吧!
泪下兰泽 发表于 2023-9-9 21:18:54|来自:北京 | 显示全部楼层
这个问题有很多种答案。有些糖尿病患者控制的很好,跟正常人一样。有些糖尿病患者,什么都不注意,就会出现各种并发症,如白内障,肾病……。有些人控制了,但是效果不好,不会科学的控糖,慢慢地也会出现各种并发症,但是相对于不注意的人来说,时间上会慢很多。

快速回帖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