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辈人天天吃的猪油,但现在我们炒菜为何很少用了?

[复制链接]
lbeminy 发表于 2023-9-9 20:01:36|来自:江西南昌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老辈人天天吃的猪油,但现在我们炒菜为何很少用了?
全部回复5 显示全部楼层
qidi 发表于 2023-9-9 20:02:36|来自:江西南昌 | 显示全部楼层
天天吃?
孙少安这阵势几乎把他父亲也弄成了石圪节集市上的“明星”。要是玉厚老汉上集走过这条灰尘飞扬的土街,庄稼人就会互相指划着说:“看,这就是孙少安他爸!”他到小摊上买肉,卖肉的人也把最肥的刀口肉切割了给他。每当孙玉厚老汉提着一条子肥肉,在乡民们的羡慕的议论声中走过石圪节街头时,他脸上平静如常,但内心却常常不由得感慨万端。——《平凡的世界》
1过去肥肉比瘦肉贵,因为肥肉可以榨油。
2不要说老辈人,我小时候吃的大多是棉籽油,非常便宜但是一股子怪味,得先多炸几遍面糊,才能把怪味消掉。棉籽油对身体有害,所含棉酚会损害生殖系统。
3就算是棉籽油,农村里也不是天天能吃上,九几年农村亲戚家过年的时候包饺子买不起油,赶晚集买早摊儿剩下的油条,回家剁碎了放饺子馅里,勉强有股油味。
有些问题是健康安全问题,有些问题是行政能力问题,有些问题就是钱的问题。
希望孩子们以后长大了也会问,老辈人都住筒子楼不住别墅,是因为打扫卫生太麻烦吗?
qunyyy 发表于 2023-9-9 20:03:05|来自:江西南昌 | 显示全部楼层
(看到有很多人留言“抨击”,我想补充说一下,写这么长一篇文章,结合那么多的经历,只是想说,老辈人并没有天天吃猪油,过去物质缺乏吃不上猪油比比皆是,现在物质充裕,热爱猪油的也不在少数,不同时期物质经济的发展,油的使用情况各不相同。但不管是哪一种油,单纯吃都不一定健康。更不应该为了鼓吹植物油或者其他油,把吃猪油丑化。我觉得我是讲清楚了的,而且也确实有不少读者读清楚了。有的读者提出的一些观念比如说关于健康的一些描述没有科学的数据,我觉得这样的指正是很对的,在此虚心接受。但如果有的人都没有耐心把这四千多字背后的观念读懂,而仅仅把我看成一个纯粹的猪油爱好者,我觉得你可能真的不适宜在此冷嘲热讽。另外我一直觉得知乎是一个很好的交流思想的平台,大家合理的讨论会让人看得更清楚更明白,而不是自己带着一种莫名其妙的优越感指责他人,这并不会显得你有多高知。最后,很真诚的感谢那些把这接近五千字的文章看完的人,你们的认同和批评我都看到了,感谢你们的耐心,也感谢你们的思考。谢谢)
老家在恩施,鄂西南大山深处,这里周围的农村在过去的很多年一直贫穷困苦。童年的记忆中,家家户户都有一盆漆树油,这是一种用漆树的籽榨出来的植物油。很多人知道大漆是刷家具的,知道漆树有毒。却不知漆树籽可以榨油吃,漆树籽像萝卜籽,扁圆扁圆的,含油丰富。它是一蓬蓬结在树上的,用弯月刀打下来,再用石磨(后面用钢磨)打碎,然后一起背到对面山上的榨油厂,就会榨出油来。黑黄黑黄的漆油,凝结成蜡烛一样的敦厚块,从盆里倒出,放在簸箕里。漆油的表面还有一些不匀称的泡泡气孔,也是黑黄黑黄的,看着就有点粗糙。漆油凝固很快,常温下就能凝固得十分坚硬,人们总是用铲子或者刀背敲下来一块,滑入锅中煮菜或者做油炒饭。
极度穷困的人会想办法打山茶果榨茶油。我三叔刚刚成家那会儿,家里没猪油,没菜油,没漆油,就和三婶在山上一背背摘山茶果过来。山茶果要变成山茶油过程极为繁复,要先把外面的肉质皮放烂,然后得到板栗一样的果实,再把果实剁碎,山茶的果实很硬,虎口都能震坏,刀要砍缺几次。剁碎的山茶果实经过蒸熟、晒干,爬上九曲十八弯的山路送到对面山上的榨油厂,好几百斤山茶,就得几十斤茶油。他们吃这个油,度到有菜油或者猪油的日子。
吃油的规格,在农户里一般是这样逐步升级的:
平常吃漆油或者少量菜油;家里人多的时候(农忙时期家庭一起吃饭的时候),吃菜油➕猪油;来客人了吃猪油。
植物油是穷困时期逼不得已的选择,它的弊端非常明显,橄榄油棕榈油我不清楚,没吃过,单说菜油,漆油,和茶树油。
这几种油有一个通病,就是不润肠胃。
我们那里有一个形容词——糙人。是形容粮食吃在胃里不柔软油润,胃磨着难受。吃植物油很容易出现糙人的症状,肚子里磨着难受,没有油水就一阵阵嗳气,嗝酸水出来。有的地方也说烧心。那时候干活,人们在地里经常有对话就是:一相(很久)没吃猪油了,糙死人了,这活路干不动了。糙人会形成一种慢性胃病,所以植物油吃太多的人家,往往都有几个胃病患者,我的一些爷爷辈,叔叔辈,有人就是这样得了胃癌的。
漆油我前面提到过,只是不详细,作为漆树的籽榨出来的油,它本身就有一定的毒性,很多体质易过敏的人是不能吃的,吃了身体会起疹子。不过这种油最大的问题,跟茶油一样,是吃多了会引起便秘,老百姓对便秘有一个形象的概括:结毒。
吃多了漆油和茶油,便秘拉不出来,喝再多水都没有用,肚子里像是沉了一坨毒锅巴一样,这就叫结毒。
解决结毒最好的办法就是喝热猪油,喝了热猪油,肠胃一润,立马通便。但要是有猪油喝,谁愿意吃这玩意?所以通常情况是用第二种方法——用筷子撬。
我爷爷就因为吃多了漆油便秘,差点胀死,后来婆婆天天用筷子给他撬,好不容易才全部撬了出来。但这次便秘造成了很大的后遗症,爷爷胃和肠子都不好,吃东西不消化,一身肉都瘦完了,后来几十年他都再也没有壮实过。
况且漆油凝固得很快,要一直烧着,锅里滚开趁热吃。但一旦吃完,满嘴满肠胃的漆油凝固,有一种被蜡封住的直观感受,极不舒服。
茶油不会出现这种凝固的情况,然而就像前文我写到的,吃到茶油过程过于繁复,且山茶果出油率太低,付出的劳动成本实在太大。
靠着植物油勉强度日,指望猪油“强身健体”,这场景在1997年以前,是一个常态。
那时候杂交白猪还没有引入,人们食用的是本地黑猪。黑猪个头小,产肉率不高。因为人力,地力的不足,大多数家庭的年猪都控制在两到三头,再多,就喂不好了。这是因为在彼时的农村,喂猪也是一个很费东西的活。
在饲料没有出现以前,农村喂猪需要猪草,需要粮食。猪草有田里路边的草,也有晒干的萝卜菜。粮食嘛,主要是玉米麸子,小洋芋子子。春秋两季,喂嫩猪草,人们常常背着大筐,在各个路边打猪草,资源有限,猪的消耗很多,打猪草经常出现“侵犯领地”的矛盾,引发打架,为了一筐猪草,乡里乡亲闹得头破血流。秋冬两季吃干草,就是我说的晒干的萝卜菜,但是萝卜菜人也要吃,有时候根本不够,于是也会掺和着给猪喂一些树叶,常见的是一种被婆婆称作“黄瓜香”的树叶,这种树叶毛毛呼呼的,却有一种类似黄瓜的气味,能哄着猪吃下去。
喂过猪的都知道,猪也是挑剔的,爱吃玉米,鲜草,不爱吃土豆和干草,所以喂的粮食越差的时候,就要给它喂得越精细,切得细细的,用大锅煮得耙耙的,猪吃了才长肉,才长油。像我小时候喂的猪,猪脊背瘦得跟鱼背一样,那基本上得不到油吃。我还记得很清楚,这头猪杀了次年六七月青黄不接,我爸回来了,在市集给我买了两斤罕见的化猪油,白花花的如同奶油膏,放在我家黄黄的猪油罐里,我把油凑在鼻子闻了又闻,我用它炒了油炒饭,盛在碗里觉得不够,又舀了一勺冷油拌在饭里,看它半化不化的样子,觉得神奇又诱人。
在那个年代,农村过年杀猪期间,人们惊叹的称赞都给了那些养出来大猪的人,说:天呐某某家杀三头猪,个个三指厚的膘,破肚子的时候那个油花花都在往地上流呢。或者类似:他屋里明年油都吃不完。
但其实,也没多少,更不会出现“吃不完”的情况。一头黑猪的上限就在一百八到两百之间,很少能有突破两百斤的。油水十分有限。
我们通常所说的猪油,婆婆分为水油和板油两种,水油就是猪的那一层薄薄的膜状油,又叫猪网油,鸡冠油,这油含油少,所以叫水油。在很多地区,是用来做点心的好食材。真正的猪油,也是我们实际说的猪油,就是猪板油,那是贴在肋排之上的一层脂肪,肥厚匀称。撕油的时候,婆婆总是眉开眼笑,因为在她看来,这可是宝贝,是全家赖以生存的。
雪白的猪板油被撒上盐,裹在棕垫子上,一圈圈裹紧,捆绑以后,悬挂在火炕上,我们说的火炕,就是烧地火(没有炉子,随便堆柴烧,随时可移动的火)上方可以熏得到的地方。让火熏一熏,不会变质。
这板油大多会在六七月青黄不接,以及八九月上山下苦力的时候吃。因为没有冰箱,不敢炼化,一则炼化了容易腐败,再就是,炼化了也不经吃。
农历三四月长虫之际,即便是熏好的猪板油,也会长出来一种很短很小黑黑的毛毛虫,在棕垫子上干掉死掉。我们吃油时,剥开棕垫,能看到这些黑点点,但没关系,刮干净就好了。雪白的猪油,经过烟熏火燎和盐的腌渍,变成硫磺一样的颜色,但切成一块一块的,在锅里化成咸香的油,和着油渣,炒上秋茄子,土豆片滋味浓厚得很。最常见的,是用这油下面条,汪汪的一锅油汤,佐了辣椒面,煮入我们称作热菜的嫩菜苗,那菜苗翠绿透油,咸郁荤烫,揪住了食欲。面条也是润润的,麦香和油香交融,在碗里挑着滋滋然动,滋滋然响。汤汤水水的一碗下肚,过瘾得很。
这就是知乎上很多人未曾一见的吃油的经历。
我们上小学以及刚刚上初中那一年,都是自己在学校蒸饭的,孩子们从学校的锅炉把饭盒取出来,做的第一件事就是从箱子里拿出自己的油罐,挖一勺猪油,拌进饭里。那年月穷,就一小瓶油,要吃一个星期。
上学的孩子,正是长身体的年纪,消耗贼大,吃饭贼猛,多么穷的家庭,除非是走投无路,不会给孩子备菜油。
很多人以为往常天天吃猪油,其实这是一个错误的印象,老一辈人是很少吃猪油的,因为猪油珍贵。你们去看美食家蔡澜,他推崇猪油,因为他小时候吃猪油就是享受了。过去大家庭人多地少,猪更少,能天天吃猪油,那得是多么殷实的人家?
大家不妨去了解一下,涉及到猪油的,在过去都是上等货,苏杭的精致点心,大多都是要用猪油。它们的退出,并不是商家营销的不健康和腻人那么简单,最核心的原因是猪油和糖不再那么珍贵,城市经济的发展,特别是杂交猪和饲料的流行,解决了用油的困难。
不过,对于猪肉猪油的“厌恶”其实只是一小部分现代式精致人的一种情绪,普通大众还是仍然爱的。
最典型的就工地,我爸生前在湖北山东各个地方的工地生活,我有时候去见他,他们同伙的天南地北的打工人,说到老板的抠搜,第一句就是猪油都舍不得放一坨,天天搞些批色拉油,人都没精神了。深有一点“嘴巴里淡出鸟来”的意味。我爸在山东打工,因为食堂没有猪油吃,心里慌,于是自己开火,去菜市场买了许多的肥肉,炼了满满两桶猪油,天天下面条,吃得满楼飘香,馋哭了一楼贵州、四川的众多工友。这些人也效仿我爸,纷纷涌入菜市场去买肥肉炼油,光油渣都吃好“一相”(很长时间的意思)。据说那些菜市场山东的老乡们一说起他们就是:这些苟 日的吃油好凶。
说起来好笑,有一年过年,我爸千里迢迢回来,路上遭了贼,在火车站,他的装着各种劳动工具的包被偷了,里面还有些衣服啥的。但他唯有两桶油硬生生从山东带回了老家。他很得意的给婆婆邀功,你看这油白花花的,全是我自己炼出来的。
无独有偶,我婆婆临终前,留给我和叔叔们的“遗产”里,就有四桶油,他嘱咐我,把油分给他们,别放坏了。
老家有一个牛人,叫冯大佬,因个头大得这个昵称,真名我不知道。他是我爸的师父的老爸,我爸的师父年轻时候很穷,家里吃不上肉。后来发迹了,在山东买了好几套房子。这是后话。冯大佬生前最爱的就是喝猪油,他活了九十四岁,要走之前的头一天晚上,让他儿媳妇也就是我爸的师母热了一小锅猪油,喝完就在睡梦中无疾而终。
所以你们看,苦日子的老百姓,自始至终,哪怕到最后一口气,那猪油是少不了的。
据我所知,中国农村的许多人,实现猪肉猪油自由也就是最近几十年的事情。过去我们被迫吃的不养人的漆油,现在都已经成了天价养生油了。物质生活的丰富,带来生活观念的转变,但我想说这说到底只是因为资源的供需不再像以前那样矛盾了,而并不是猪油不好。
我爷爷父辈他们,一生没有什么肥胖,很多人高寿,像那个喝油的活了九十四岁,这种人比比皆是,也没有人说他是因为喝猪油长寿的呀。
就我的感受而言,丑化猪油,应该是最近几年的事情,说猪油不健康,易发胖,腻人之类。各种营销,让猪油的风评江河日下,以至于现在的很多人总觉得吃猪油是多么错误的一种行为。所以,写这篇文章之时,我想起“礼失求诸野”这句话。其实不光礼失求诸野,人需要见识开阔、对社会的认识全面,都需要求诸野,中国有近六亿农村人口,把小城镇加上去,估计得挨边八九亿,这些人分布在祖国的各个边远地区,既见证了穷转富的过程,也见证了真正的生活需求,真正的生活标准。他们几乎没有渠道表达,但如果你们可以从他们的视线里去看一些东西,吃猪油,也许是另外一番景象了。
我在回答这个问题时候,仔细看了一圈,大多数知友的分析都基于他们不怎么吃猪油,或者本来做饭经验就少。这种回答略微有那么一点点想当然。
事实上,从来没有一种油是绝对健康的。猪油一直有其不可替代性。而现代人的亚健康问题,细究起来,并不是因为猪油吃多了,美国很多肥胖的人,吃的最多的是植物油炸出来的油炸食品,这难道是猪油的锅吗?
烧烤致癌刷的油基本上是菜油或者香油,这是猪油不健康嘛。
把人类自身的言行问题归罪给油的种类,这显然不合理,也有点推诿。
写到最后,想起来孔子的“束脩”之礼,想起来“家”字中间的那个“豕”。几千年以来,中华民族就是一个从精神和物质上对猪充满热爱的民族,红山文化有举世瞩目的玉猪龙,十二生肖里猪是压轴的,大多数农村酒席最重要的一道菜是扣肉压轴的。喂猪吃猪赞美猪从来不是丢人的一件事,为啥到了我们这一代,猪肉就那么丑陋呢?也许并不是猪肉的问题,是有些人的心出现了问题吧。
sewell 发表于 2023-9-9 20:03:18|来自:江西南昌 | 显示全部楼层
我家有一只祖传猪油陶罐。

抗战期间,外祖父进山躲难,来回两趟。

第一趟,背上背的是他的盲眼祖母,第二趟,背上背的就是这只陶罐,里面有猪油一斤三两三,他讲过太多次,只要是我们家的人,就能把这故事说得一清二楚,像是当年我们也跟着他往深山去过。

他生在川东,今属重庆治下的深山,贫瘠不堪回首,那里解放后才出了一个考去重庆的大学生,也就是他了。

那天,山上所有的人都放下农活来送行,有人抓给他一把大米,有人抓给他一把胡豆,说海娃儿,重庆没得吃的你就回来撒。

在他幼年时,父亲被人抓去当壮丁,母亲改嫁了,祖母因此哭瞎双眼,而一个吃百家饭长大的孩子,改变命运的唯一方式不外乎就是勤学苦读罢了。

大学毕业分配工作时,干部问他,小海你想去哪儿工作?

他问,可以去北京蛮?

干部说,北京可以去,还可以去成都。

他心想北京太远了,只在报纸上见过,成都离家近些,听说没有重庆热。

—我想去成都。

他这样说。

我母亲与她的几个弟兄姊妹便都出生在成都,他们长大后散落天涯海角,说来也矜持和睦。

外祖父一生坎坷曲折,少时离家,壮年成就,老来享福,从未向命运低过头,反而还将它牢牢的握在自己手里,他过身后,儿女们以抓阄的方式来分配老爷子留下的遗产,其中那些不便估价的,比如字画,古董,酒,乃至那些被老爷子当成粉丝和大头菜放了不知道多少年的鱼翅鲍鱼,被老太太成捆打包在编织袋里,几个儿女一人两袋,谁也不知道将会分到些什么,像是拆盲盒。

属于我母亲的那两只编织袋里,就有这只猪油陶罐,九十年代起,二老便以养生为由不再吃猪油,这只猪油罐也因此被我那记忆不好眼神儿也不好的外祖母当作了古董。

它通体乌黑,敛口圆身,左右两只小耳朵,对称极了,我母亲嫌它沉,所以它就被我带来了美国。

多年来,我一直用它存放炼猪油。

我是一个小有名气的猪油爱好者。

为什么说小有名气呢,因为我圈子里的中国人,不管是忆苦思甜,还是馋虫作祟,都会请我帮他们炼猪油。

将两斤猪板油切成麻将大小,使开水浸泡姜葱,晾凉后将板油块放进去,再扔一把花椒,泡上两个小时。

起锅烧热,重新下入一小碗清水,板油块控干水分,下锅旺火烧开,中小火熬油,不断翻炒,水分走干后,猪油便渐渐的熬了出来。

准备一只干干净净走干水分的猪油罐,先将一勺猪油舀出来盛在罐底,待得半凝固后,洒几颗花椒,剩下的猪油过滤掉油渣,便可全部翻入罐中。

我爱用猪油下面吃,碗底少许生抽,几滴香醋,一嘬胡椒,一把火葱,然后挖上一勺猪油,热腾腾的番茄挂面汤滚进碗里,雪白色的凝固物便缓缓化开来,吃之前再盖上两只煎成金黄色的荷包蛋,满展。

我发现,炒青菜,还是用猪油更香,三顿饭,还是人多才更热闹,因此我总借着打麻将的名义带人回家吃饭,添人添筷,你几爷子吃了老子的饭,就要点老子的炮。

一旦麻将打得晚,猪油就用得快,因为午夜将临时,总有个别猪油蒙了心的家伙要说,不打了,歇会儿,肚皮饿了,九儿快去煮碗面来给我吃。

用到雪白的猪油化开来,隐隐可见几粒花椒时,我就晓得完了,到底了,我他妈又要炼猪油了。

从前幼时住农村,家家户户都炼猪油,原因很简单,因为菜籽油几乎一年才打一次,而猪油,吃完了随时可以炼,归根结底,就是四个字,价廉方便。

因何人们现在不炼猪油了。

不外乎现在的人们不用亲自打菜籽了,不光是菜籽油,还有花生油,调和油,橄榄油,牛油果油,葡萄籽油,茶油等等,只有人们吃不惯的,没有人们买不到的。

反而炼猪油就变成了一件耗时费力的事,撇开猪油健康不健康这件饱受争议满是玄学的事,时间自由才是现代人最为缺少也最为渴望的。

不过我觉得哈,你们少用点手机,时间不就有了。

最后,还是要祝大家就算三高,也不是很高,就算痛风,也不是很痛。

是朋友,就给我干猪油!

蟹蟹!
ajlm 发表于 2023-9-9 20:03:30|来自:江西南昌 | 显示全部楼层
这个问题看似简单实则细究起来种类繁多因素多样甚至可以说的上波澜壮阔风起云涌,而至于大家一直认为的习惯变化其实是最微不足道的原因。
在改革开放以前,植物油的使用受限于两个根本原因。
其一是粮食产量,在1984年以前,因为化肥农药等现代农业技术得不到广泛应用,我国粮食产量相比于国家消耗远远不足,以至于在1961年成为粮食纯进口国。截止到1978年,我国3亿吨的产量增长相比于10亿级别的人口增长,根本没有资格去考虑副食品加工行业这种奢侈的梦想。何况,彼时的我国粮食制度还是统购统销,更不可能有多余的地面去种植油料作物。
其二是技术,植物油的提取方法分为压榨法与浸出法。浸出法成本低,易推广,是常用的炼油技术,但是这种发源于德国的工业技术在西方国家对我们的封锁中迟迟得不到不到突破,1957年才出现第一座大型浸出油试验厂——蛟河植物油厂,浸出油技术后来被我国列入了六五期间全国 40 项重大科技成果推广项目计划。
这两个根本原因又导致了两个具体表现
其一:质量低。到八十年代,我国能购买到的植物油色泽浑杂质多油烟大味道也一言难尽,有些甚至还有浸出化学溶剂的残余,根本得不到人民的认可。
其二:成本高。就是这种质量差劲的植物油在之前的时代还得用粮票换,在90年代初,食用油一斤的价格可以达到四元,那时候国民平均收入才一百块。
而与植物油相比,猪油的制作就简单多了。
一个人,一油板,一个铁锅熬一天,只要有杀猪,只要有肥肉,只要有猪板油,人民在自己家里用饭锅就可以轻松制备,且质量上乘口味上佳保存长久物美价廉,在这种选择下,自然而然的,猪油成为了那个时代的不二之选。
90年代,事情发生了变化。
1992 年 10 月,全国各地先后放开粮油产品销售价格,实行购销同价,让粮食产销与市场接轨。
1994年,《国务院深化粮食购销体制改革的通知》(国发32号),要求“粮食经营实行政策性业务和商业性经营两条线运行机制,业务、机构、人员彻底分开。”
1995年6月20日,国家计划委员会、国家经济贸易委员会、对外贸易经济合作部令第5号,首次发布《指导外商投资方向暂行规定》和《外商投资产业指导目录》,将“油脂加工”列入“限制类(乙)外商投资产业目录”。
一系列的改革改变了我国不进口食用油的历史,大量外国资产企业开始涌入,其中就包括什么银蛇鱼之类的外国品牌,加大的科研投入也让技术得到了革新。同时,粮食产量也得到了巨大的发展,原料与技术的进步共同促进了食用油行业的腾飞,开始了大规模集中化的生产与销售。
大规模集中化带来的显著成果就是成本下降,价格降低,同时质量也开始变好,出现了二级油一级油特级油的划分,循环播出的电视广告也让植物油概念走进了千家万户。
到了新时代,对于大部分洗个碗就相当于举国大工程的年轻人而言,铁锅炼猪油简直可以说是一场劫难,而此时的植物油,只需要在超市的货架上拿下来就足够了。
所谓生活习惯的小改变,都不过是社会时代的大变迁。
参考资料——《食用油帝国》-余盛
llcpf 发表于 2023-9-9 20:04:09|来自:江西南昌 | 显示全部楼层
我说一个很多人没想到的角度吧——
猪油用得少了原因之一是商品经济的发展。


猪,哪里都能养
猪油,有口锅就能炼
以前家家户户最普遍最易得的油就是猪油,我小时候吃的油都是家里买猪板油自己炼的,我家,我外公外婆家,我舅舅家,全都如此
刚炼完油等着吃猪油渣是我的童年记忆。
我老家在广西山区,我们那里除了猪油,唯一的油料作物就是茶籽油,但是茶籽的产量也许并不很高,而且土法榨的山茶油又黑又苦,炸出来的东西有时候都有点苦,我一吃就知道是茶油炸的
我们那里既不产菜籽油也不产大豆油。

美食纪录片《风味人间》里有一集也说到了一种特殊的油料作物——漆油
在云南怒江峡谷,唯一的植物油竟然是漆油,而漆树很容易导致过敏(我从小就被教育不要去碰漆树),而且漆树籽也很难采集,但为了那一口珍贵的植物油,当地人还是冒着危险去摘漆树籽,这就说明在以前艰苦年代里,很多地区是非常缺乏植物油的。



而且以前,很多居民都住在深山里,交通运输非常不便,我妈说以前山里穷苦人家一年就下一次山,把一年的盐买回去,其他就再也没有花费了。

我的记忆里,至少截止到初中之前,压根就没有包装植物油存在的痕迹,只记得小学的时候常去的小卖部里有个大桶,桶里装的也是凝固的猪油,另一个桶里装的是酱油,那时候酱油也没有瓶装的,所以有「打酱油」的说法
现在的00后恐怕不理解啥是真正的打酱油喽

所以,植物油在中国的发展历程,其实是和经济发展高度重合的,我觉得可以这么说——
是商品经济的发展,逐渐形成了商品植物油产业链,中国居民可选择的食用油品种越来越多,猪油的地位才慢慢跌落神坛。


现在我老家村村通公路,家家户户吃得上精炼的包装植物油,超市里的植物油产品能摆满一面墙的货架,买包装植物油比自炼猪油方便多了。
以前我嫌弃的山茶油也做成了特色产品,身价倍增
顺便给我家乡的山茶油打个广告,营养价值确实不输橄榄油,欢迎大家购买,现在工业生产的,不苦不黑了



随便搜了一个商品挂一下,没收钱,同时欢迎家乡厂家联系我

快速回帖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