只有我没懂《罗刹海市》歌词的逻辑吗?

[复制链接]
yez3533 发表于 2023-7-31 20:36:12|来自:湖南长沙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首先歌名《罗刹海市》指的应该是故事发生在罗刹国的一个滨海城市。地理上罗刹国(俄罗斯)在中国的西方,而歌词首句“罗刹国向东两万六千里”却说明故事发生在罗刹国东边的两万六千里(或许指中国)境内,但反正不在罗刹国境内。所以为什么叫《罗刹海市》?
可后来的歌词又说“打西边来了一个小伙他叫马骥……华夏子弟”,讲述了一个中国小伙来到这个荒诞的国度感到很困惑,说明这里并不是中国,而是他讲的罗刹国。可开头又为什么说“罗刹国向东两万六千里”?
如果歌词第一句只是想表达罗刹国距离中国两万六千里,那不也应该是“罗刹国,向西两万六千里”吗?难道只有我一个人困惑于歌词的逻辑吗
全部回复5 显示全部楼层
sunnylong 发表于 2023-7-31 20:37:05|来自:湖南长沙 | 显示全部楼层
我自己查资料后明白了,蒲松龄笔下的罗刹国的罗刹并非俄罗斯的那个罗刹,而是梵语里恶鬼的音译。而且在聊斋里这个虚构的国家确实在中国的东面。
不过还是感谢各位的回答~
czp820401 发表于 2023-7-31 20:37:11|来自:湖南长沙 | 显示全部楼层
马户驴,又鸟鸡,因为西,所以东。东就是西,西就是东。
Ike 发表于 2023-7-31 20:37:53|来自:湖南长沙 | 显示全部楼层
我觉得这是一个故意的错误。
一是大多数人都没看过罗刹海市,看到这两个子第一反应自然是那个罗刹了。这样写免得大家搞错。
另一个是免责,因为毕竟后面描述的是一个屎尿纵横的地方。
如果被某些人拿住把柄说这是在骂某天朝上国,那就真的要下架了。
sohosky 发表于 2023-7-31 20:38:49|来自:湖南长沙 | 显示全部楼层
你说的这个确实是这首歌的一个逻辑硬伤。蒲松龄原文
马问其相骇之故,答曰:“尝闻祖父言:西去二万六千里,有中国,其人民形象率诡异。但耳食之,今始信。”
这个罗刹国的人说,往西二万六千里是中国,也就是罗刹国在中国的东方二万六千里。
开头“罗刹国向东两万六千里”,从罗刹国再往东二万六千里,这是奔美国去了。。
除了方向不太对,确实还有个地点混乱的事。
还是第一句的问题“罗刹国向东两万六千里”,换谁来,这也是从罗刹国出发,去哪儿了咱先不考虑,爱到哪儿到哪儿,反正是离开罗刹国了。
但后边又开始说罗刹国的事。
时空上出现混乱了。
只能说你是个有独立思考能力的人。
tenx007 发表于 2023-7-31 20:39:34|来自:湖南长沙 | 显示全部楼层
新说聊斋,批判的既有我国古代的“聊斋”现实,也有当下的“聊斋”现实。
向西,向东是绕回原地了。
“罗刹国向东两万六千里”是一个巧妙的“投名状”。
这个要跳出歌词,与“打西边来”,“华夏的子弟”,“欧洲”,“老板的儿子,叫维特根斯坦”等联系起来思考。
“罗刹国向东两万六千里”写在起始,其中的绕回原地很巧妙,也没有突兀的感觉。
突兀的是“西边”、“华夏”、“欧洲”,“维特根斯坦”这几个“句眼”换成其他并不影响歌词的一致性,统一性。尤其是“维特根斯坦”人们并不熟知,也不知道他的哲学思考,换成“蒲松龄”、我国古代思想者以后也不影响整体的内涵。
从整体上来看,“欧洲”,“维特根斯坦”并不在歌词的讽刺之列。而“欧洲”、“老板”等词无需点明,去掉并不影响表达。当下的语境,华夏不在西边,哲学也不是西边“更科学”。
个人浅见,这个一个“投名状”。这也是《罗刹海市》能爆火,并且不会受到外部打压的一个原因。
《罗刹海市》的歌词是经过打磨的,是耗费心血之作,有个“投名状”可以理解,另外就是它不是特别过分(也许,刀郎更喜欢欧洲的艺术,哲学等),因此理解到这种“隐晦”的人也不会急于批判。毕竟,歌词所讽刺的事有一定的事实基础。还有就是很多学科的理论是从欧美引进的,这也是事实。
就事论事就好。
《罗刹海市》的歌词已经从具象的批判上升到“众象”的批判,境界从小我升华到大我,对号入座式的解读有道理,但不妥。
它瞄准的是假恶丑等群体,瞄准的是营营苟苟的现实。
假恶丑、营营苟苟不局限于罗刹海市,不局限于一城一池。歌词在最后也有升华的,它讽刺和批判的对象是真善美的对立面。
这种讽刺和批判,永不过时。
在音乐界,这首歌重新审视了歌曲的意义——歌曲不仅可以抒情等,还可以观照现实,批判假丑恶,有所承载,引人思考。那些软绵绵的,不知所云的,陈词滥调的,阴柔过度的,洋里洋气的,拿腔拿调的,圈子化的歌曲,应该有所反思。
曾经看到有些音乐类比赛,唱十首歌有九首是英文歌曲,不知道有多少人走出了期望的“国际范”。
看看,传统文化学好了,聊斋学好了,也能写出好歌不是?
艺术始终要为人民大众服务的。

快速回帖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