梳理一下朝鲜半岛接近三千年的历史

[复制链接]
ytey3j47r4 发表于 2023-9-9 18:59:48|来自:北京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当年我为了驳倒一个痛恨自己不是韩国人的朝鲜族,特意去图书馆翻了N多的书,又在网上搜了N多的书,自认为对朝鲜半岛的历史有一点了解。我把朝鲜半岛两千多年的历史梳理一下,然后各位应该就能有所了解了。
我们知道,朝鲜半岛的主体民族经过了三次大范围的变更,分别是:汉人、扶余人、和朝鲜人,对应的政权分别是箕子—卫满朝鲜、高句丽—百济、新罗—高丽—朝鲜
众所周知,我国有着全世界最完善的史籍体系。周围国家对于本民族过于久远的历史不是很清楚得时候,往往需要从我国的史书中找答案。
朝鲜半岛最先出现的政权叫做箕子朝鲜。箕子朝鲜最开始出现在史记里面,但是只是一笔带过。在史记宋微子世家里面有这样的记载:於是武王乃封箕子於朝鲜而不臣也。有些资料表明,箕子的爵位是侯爵。侯爵,是和晋国一样等级的诸侯,而且是不用朝觐天子的诸侯。某种程度上来说,箕子朝鲜也是周朝封的二王三恪。
有人说,史记是汉武帝时期成书的,这个时候连卫满朝鲜都已经被灭了,这就是司马迁臆想的。那好,咱们找一个更远古的书籍,山海经中,海内经记载:东海之内,北海之隅,有国名曰朝鲜、天毒,其人水居,偎人爱人。海内东经记载:朝鲜在列阳东,海北山南,列阳属燕。这是战国时期的记载,最起码朝鲜这个词在战国时期就已经有了。至于山海经里说的朝鲜,是不是箕子朝鲜这不好说。而关于箕子朝鲜,在三国志乌丸鲜卑东夷传中有这样一条记载:昔箕子既适朝鲜,作八条之教以教之。无门户之闭而民不为盗。其后四十余世,朝鲜侯淮僭号称王。关于卫满朝鲜,史记朝鲜列传记载:朝鲜王满者,故燕人也。开篇就表明了,卫满是燕国人。至于卫满是谁呢,燕国的一个基层军官。汉朝建国以后,卫满跟着刘邦的好基友燕王卢绾混。后来卢绾出走匈奴,卫满害怕自己被牵连就也跑了。只不过他跑朝鲜去了。要说卫满也有点本事,纠结了一千同党就把慢慢的把朝鲜拿下了。并在王险城建都称王了。这个王险城就是后来的平壤。(燕王卢绾反,入匈奴,满亡命,聚党千馀人,魋结蛮夷服而东走出塞,渡浿水,居秦故空地上下鄣,稍役属真番、朝鲜蛮夷及故燕、齐亡命者王之,都王险。
按照朝鲜列传的记载,汉朝刚建国的时候,因为朝鲜太远了没法守,就暂时没管他们。汉朝初期在辽东修筑要塞,以过去燕国和朝鲜的边界浿水继续作为国界,浿水就是今天的大同江。除了汉四郡时期,中国和朝鲜的边界一直都是大同江,到了明朝主动把大同江给了李氏朝鲜,这个时候鸭绿江才成了国界直到现在。
本来卫满朝鲜老老实实过自己的小日子也是挺好的,何况汉惠帝已经册封卫满。结果卫满的孙子右渠不安分了,不断引诱汉朝流民到朝鲜,而且阻断道路不让朝鲜半岛的其他小国到长安朝觐皇帝。这个后果是很严重的,通俗点说就是朝鲜王拿皇帝当屁给放了,这皇帝能忍吗?但是身为天子,办事要讲道理,于是汉武帝派个使臣去训斥朝鲜王。这使臣到了大同江没去王险城,宰了个朝鲜的小王就回家了,然后还当了辽东都尉。朝鲜王很生气,派兵做了他。结果皇帝更生气,那就开打吧。汉武帝朝,真正能打的将领也就那几个,其他的将领都比较一般属于功过相抵的那种,还有个别像李广利那种的菜鸡。此次出征的统帅楼船将军杨仆,算不上菜鸡,顶多是个脑残。经过一系列的骚操作,再加上汉军损兵折将,朝鲜终于平定了。后来汉武帝在朝鲜设立四个郡,基本囊括了朝鲜半岛七成以上的面积。
这四个郡分别是:
玄菟郡,在今天辽宁东部和吉林绝大部分。治所为玄菟县,在今天辽宁的沈阳抚顺中间的沈抚新城那块,据说还有个玄菟城遗址。现在那边还有个玄菟路。值得一提的是,玄菟郡下辖一个县,叫做高句骊县。后来在我国辽东地区兴起的少数民族高句骊就是用这个县命名的。后来他们写成高句丽了。不管怎么写,第三个字都是二声的。高句骊的主体是扶余的一支。
乐浪郡,在今天朝鲜的西北部。治所为朝鲜县,在今天的朝鲜首都平壤。
真番郡,在今天韩国的西部北。治所为霅县,在今天韩国首都汉城。按照对史记和汉书的分析,这个真番郡主要就是原来真番国的范围。
临屯郡,在今天整个朝鲜半岛的东北部,一个细长条的地带。治所为东暆县,这个东暆县在哪到目前还有争议,有说在韩国江陵也有说在朝鲜元山。
然后朝鲜半岛南边剩下的那大概三成的地带,就是三韩土著的地方了。这三韩分别是马韩、辰韩和弁韩,其中辰韩就是现代朝鲜族的祖先。按照后汉书和三国志的说法,辰韩的主体是秦朝灭亡后,逃过去的秦朝遗民。后汉书东夷列传记载:辰韩,耆老自言秦之亡人,避苦役,适韩国,马韩割东界地与之。其名国为邦,弓为弧,贼为寇,行酒为行觞,相呼为徒,有似秦语,故或名之为秦韩。这个观点目前来说,应该是最靠谱的观点。朝鲜人过去是认同这个观点的,现在南朝鲜是不是还认同那就不好说了。毕竟他们从帕米尔高原东迁到朝鲜半岛的途中,给还处于蒙昧阶段的黄河流域带来了文明。
这四个郡也没存在太长时间。其中,汉昭帝时期,真番郡和临屯郡就并入乐浪郡了。东汉末年,辽东太守公孙度把乐浪郡一部分划出来成立了带方郡,大致范围就是原来的真番郡。治所在带方县,在今天朝鲜凤山郡。这个时候,我国辽东地区兴起了一个很强力的少数民族,高句骊。这个高句骊,中原王朝从曹魏一直到唐朝,才彻底给他打服了。是彻彻底底的服了,直接给灭了。
到了东晋时期,天下大乱。北方政权一直想着怎么灭了南方,南方政权一直想着怎么苟且,于是就没人再管辽东的事了。玄菟郡、乐浪郡和带方郡都是在这个时期失陷的,其中玄菟郡被高句骊拿下了。乐浪郡和带方郡处于百济和高句骊的反复争夺之下,最后终于被高句骊拿下。至此朝鲜半岛彻底失陷。
朝鲜半岛失陷的时候,朝鲜半岛到我国辽东,有三个并立的政权,分别是高句骊(注意不是高丽)、百济和新罗。其中,高句骊的来源刚才说了。百济和高句骊同源,是属于扶余人的不同分支。只不过高句骊是在辽东崛起,后来迁到了今天吉林境内,总的来说高句骊的统治重心一直在我国东北。今天吉林吉安还有高句丽王城遗址,遗址内有众多高句骊国王的陵墓。其中最著名遗迹的就好太王碑,详细记录了高句骊的来源以及兴起的过程。而高句骊不光是三国里面最强大的,也是最开化的。三国志乌丸鲜卑东夷传记载:其俗节食,好治宫室,于所居之左右立大屋,祭鬼神,又祠灵星、社稷。其人性凶急,喜寇抄。其国有王,其官有相加、对卢、沛者、古雏加、主簿、优台丞、使者、皂衣先人,尊卑各有等级。高句骊和我国北方少数民族的矛盾一直很大,其中仇最大的就是慕容鲜卑。魏书列传八十八记载:建国四年,慕容元真率众伐之,入自南陕,战于木底,大破钊军,乘胜长驱,遂入丸都,钊单马奔窜。元真掘钊父墓,载其尸,并掠其母妻、珍宝、男女五万余口,焚其宫室,毁丸都城而还。为了对抗慕容鲜卑,所以高句骊对北魏称臣了,魏书列传第八十八记载:出帝初,诏加延使持节、散骑常侍、车骑大将军、领护车夷校尉、辽东郡开国公、高句丽王,赐衣冠服物车旗之饰。当然这个时候已经是高句丽了。
百济则是在朝鲜半岛崛起的,因为辽东都被高句骊占了。至于百济兴起的时间,最迟不会超过西晋。同样是在三国志乌丸鲜卑东夷传有这样一条记载:马韩在西(辰韩的西边)。......... 有爰襄国、牟水国......... 伯济国..... 楚离国,凡五十余国。有人认为这个伯济国就是百济,这个应该有可能。在同一篇传中还有这样的记载:其耆老旧自渭与句丽同种........ 汉末更属句丽。其实后来朝鲜人能知道自己祖宗是谁,真应该感谢陈寿。陈寿不厌其烦的记载了三韩八十个小国,我看着都嫌累。纵观世界历史,同室操戈往往比一致对外更激烈残酷,高句丽和百济也一样。这两个国家从建立就开始相爱相杀,途中中原王朝还是不是的来一下。魏书列传第八十八有关于百济给北魏皇帝上书的记载:臣与高句丽源出夫余,先世之时,笃崇旧款。其祖钊轻废邻好,亲率士众,陵践臣境。臣祖须整旅电迈,应机驰击,矢石暂交,枭斩钊首。自尔已来,莫敢南顾。自冯氏数终,余烬奔窜,丑类渐盛,遂见陵逼,构怨连祸,三十余载,财殚力竭,转自孱踧。若天慈曲矜,远及无外,速遣一将,来救臣国,当奉送鄙女,执扫后宫,并遣子弟,牧圉外厩。尺壤匹夫不敢自有。百济对北魏称臣的目的也很简单,就是为了揍高句丽,同一篇列传记载:是灭亡之期,假手之秋也......... 天威一举,有征无战。臣虽不敏,志效毕力,当率所统,承风响应。且高丽不义,逆诈非一,外慕隗嚣籓卑之辞,内怀凶祸豕突之行。或南通刘氏(刘宋),或北约蠕蠕(柔然),共相脣齿,谋陵王略。总之,百济的历史就是和高句丽相爱相杀的历史。
新罗,朝鲜半岛三韩土著中辰韩发展而来。如果这个结论没错的话,总的来说目前朝鲜族的祖宗居然还是秦朝人。新罗这个国家以及国号,最迟在东晋时期就已经存在了。吉林吉安的好太王碑有这样的记载:(永乐)十年庚子,教遣步骑五万,往救新罗。永乐这个年号,我翻遍了史书,同时期用永乐年号的政权只有前凉,但是永乐年号比好太王早了四十多年。而且高句丽不可能跑到大西北去尊前凉为正朔,因此我认为这个永乐是他们自己的年号。这也能证明高句丽的汉化程度。按照好太王碑的记载,朝鲜半岛的三国时期新罗是比较弱的,而且时不时就被百济揍一顿,偶尔还勾结倭国。关于新罗的来源,隋书列传四十六有这样的记载:新罗国,在高丽(高句丽,隋唐时期,高句丽经常被简称为高丽)东南,居汉时乐浪之地,或称斯罗。魏将毌丘俭讨高丽,破之,奔沃沮。其后复归故国,留者遂为新罗焉。故其人杂有华夏、高丽、百济之属,兼有沃沮、不耐、韩獩之地。其王本百济人,自海逃入新罗,遂王其国。我估计这个应该是魏征在没有充分调查,只是听到传言记载的。毕竟新罗出自高句丽的说法是站不住脚的。而旧唐书、新唐书中认为:新罗,弁韩苗裔也。这个也有点问题,毕竟现代已经研究过了,新罗不论是风俗文化基因等多方面都应该是辰韩的后人。因为这高句丽和百济经年累月的相爱相杀,新罗已经逐渐崛起了。到了唐朝已经可以和其他国并驾齐驱了。旧唐书列传一百四十九有这样的记载:高祖既闻海东三国旧结怨隙,递相攻伐,以其俱为蕃附,务在和睦,乃问其使为怨所由,对曰:"先是百济往伐高丽,诣新罗请救,新罗发兵大破百济国,因此为怨,每相攻伐。新罗得百济王,杀之,怨由此始。"七年,遣使册拜金真平为柱国,封乐浪郡王、新罗王。
既然矛盾积累的够多了,那就开打吧。最先动手的不是高句丽不是百济也不是新罗,而是隋朝。隋文帝开皇十八年二月,以汉王杨亮为行军元帅,水路三十万大军出征辽东。而引起此这次军事行动的原因是:元率靺鞨之众万余骑寇辽西,营州总管韦冲击走之。此次出征的结果按照隋书高祖纪的记载:九月己丑,汉王谅师遇疾疫而旋,死者十八九。随后高句丽王高元上表请罪,辽东战事暂时告一段落。(及次辽水,元亦惶惧,遣使谢罪,上表称“辽东粪土臣元” 云云。上于是罢兵,待之如初,元亦岁遣朝贡——隋书列传四十六
但是呢,高句丽缓了几年之后,又开始搞事情了,大业三年高句丽偷摸派使者去联络突厥。隋朝一直到唐朝前期,朝廷最大的威胁就是突厥,这时候你给我来这么一出,几个意思?而且这事还让隋炀帝撞个正着,这个时候隋炀帝心里已经很有想法了。(先是,高 丽私通使启民所,启民推诚奉国,不敢隐境外之交。是日,将高丽使人见,敕令牛 弘宣旨谓之曰:“朕以启民诚心奉国,故亲至其所。明年当往涿郡。尔还日,语高 丽王知,宜早来朝,勿自疑惧。存育之礼,当同于启民。如或不朝,必将启民巡行 彼土。”使人甚惧——隋书列传四十五)大业七年开始,朝廷就开始备战,大军锱重陆续运往辽东。对于这次出征隋朝那绝对是玩真的,隋炀帝都亲征了(大业七年,帝将讨元之 罪,车驾渡辽水,上营于辽东城,分道出师,各顿兵于其城下——隋书列传四十六)。大业八年正月正式出征,兵部尚书段文振为大将军。而这次出征的阵仗也是相当大了,“总一百一十三万三千八百,号二百万,其餽运者倍之——隋书炀帝纪”这三百三十万人就浩浩荡荡的出发了。如果算上之前造船修路挖河的人,参与此次出征的人超过五百万。然后刚过去两个月,将军杨雄就死了,大将军段文振也死了。而这时候连辽水都没过去,将军麦铁杖、钱士雄、孟金叉没多久也都战死。等终于过了辽水但是攻不下城,隋炀帝临幸辽东把诸位将军骂了一顿,然后大军继续攻城。结果当然很难看,隋书炀帝纪记载:九军并陷,将帅奔还亡者二千余骑。
本来这次出征已经动摇了国本了,民间已经开始造反了,但是隋炀帝就是一心要打高句丽,真是一个头铁的汉子。隋书炀帝纪记载:九年春正月丁丑,征天下兵,募民为骁果,集于涿郡.........二月壬午,复宇文述等官爵。又征兵讨高丽........夏四月庚午,车驾渡辽。壬申,遣宇文 述、杨义臣趣平壤.......庚午,上班师。高丽犯后军, 敕右武卫大将军李景为后拒。 不班师不行了,杨玄感已经造反了,再不回去菊花就被爆了。
接下来发生的事,真是完美印证了隋炀帝头铁的本质。隋书炀帝纪:十年二月辛未,诏百 僚议伐高丽,数日无敢言者......三月壬子,行 幸涿郡....... 夏四月甲午,车驾 次北平.......秋七月甲子,高丽遣使请降,囚送斛斯政。上大悦。八月己巳,班师。高句丽也不想打了,这四年除了打仗屁都没干,再打自己就先死了于是不得已请降了。高句丽请降了,隋炀帝面子上也过得去了,回家。然而接下来发生的事真是让我感觉隋炀帝有点不正常了。高句丽请降后,隋炀帝下诏命令高句丽王高元入朝,高元不来。隋炀帝这么要面子的人你居然不给他面子,结果隋炀帝居然还想出征。国家都乱成这德行了,你不想着平叛居然还想征高句丽,这不是有病是啥?(仍征元入朝,元竟 不至。帝敕诸军严装,更图后举,会天下大乱,遂不克复行——隋书列传四十六
在隋朝和高句丽撕逼的时候,百济也没闲着。百济百济虽然不像高句丽那么猛,但是人家也是有自己的小心思的。大业三年的时候百济曾经上书请求攻打高句丽,皇帝很高兴,但是背地里又和高句丽拉拉扯扯不清不楚的(然璋内与高丽通和,挟 诈以窥中国)。等到隋朝和高句丽开打了,百济把部队拉到边境,说是要帮忙,其实是在看戏。估计当时百济王的内心是这样的:嗨,隋炀帝的这个耗油根真漂亮!哟,高元的这个阿杜跟也很完美啊。而之所以百济没在隋朝和高句丽两败俱伤的时候捡便宜,那是因为新罗在后面盯着百济的菊花呢(六军渡辽,璋亦严兵于境,声言助军, 实持两端。寻与新罗有隙,每相战争——隋书列传四十六)。相比高句丽和百济,新罗在这个时候就老实多了,一心一意的盯着百济的菊花别的什么事都不干。
其实从某种角度来说,隋朝就是死在了高句丽上。而朝鲜半岛还要继续乱上一阵,三十多年后三国将彻底消停,因为高句丽和百济都被灭了。
各位应该发现了,我在上面引用的史籍中,汉朝到三国的资料都是记载的高句丽,但是到了唐朝就变成了高丽。有人可能就会说了,那高丽和高句丽到底什么关系呢?我先摘录几个史书中关于朝鲜半岛政权的记录:

后汉书东夷列传:高句骊,在辽东之东千里,南与朝鲜、濊貊,东与沃沮,北与夫余接。
宋书列传五十七:东夷高句骊国,今治汉之辽东郡。
南齐书列传三十九:东夷高丽国,西与魏虏(北魏,即拓跋鲜卑)接界。
梁书列传四十八:高句骊者,其先出自东明。东明(三国史记称之为东明圣王,即朱蒙)本北夷丱离王之子。
魏书列传八十八:高句丽者,出于夫余,自言先祖朱蒙。
周书列传四十一:高丽者,其先出于夫余。自言始祖曰朱蒙,河伯女感日影所孕也。
南史列传六十九:高句丽,在辽东之东千里,其先所出,事详《北史》。
北史列传八十二:高句丽,其先出夫余。王尝得河伯女,因闭于室内,为日所照,引身避之,日影又逐,既而有孕,生一卵,大如五升.............母以物裹置暖处,有一男破而出。及长,字之曰朱蒙。其俗言"朱蒙"者,善射也。
隋书列传四十六:高丽之先,出自夫余。夫余王尝得河伯女,因闭于室内,为日光随而照之,感而遂孕,生一大卵,有一男子破壳而出,名曰朱蒙。
旧唐书列传一百四十九:高丽者,出自扶余之别种也。其国都于平壤城,即汉乐浪郡之故地,在京师东五千一百里。
新唐书列传一百四十五:高丽,本扶馀别种也。地东跨海距新罗,南亦跨海距百济,西北度辽水与营州接,北靺鞨。
按照上面这些史书的记载,我们可以得知,在唐朝以前成书的史书中,基本都是称呼其为高句丽。而唐朝以后成书的史书中,基本都是称呼其为高丽。虽然国号有了变化,但是列传中记载的都是一个国家。从记载中,这个国家的来源都是一样的,那可以确定这就是一个国家。一个国家,却有着不同的名称记载,因此我认为,高句丽在某个时间段或许改名了。我国史籍系统向来以详尽著称,历史上人物的名字或许会简略,但是国家不会简略,都是记录的全名。举个例子,秦灭六国时灭韩的统帅是内史腾。现在可以百分百确定的是,内史腾绝对不是他的名字,内史是官职腾是他的名,而他姓什么我们现在基本已经不可能知道了。而关于国家的记载,我国史书中基本都是按照全名记载的,最直接的例子,陈寿在三国志里不厌其烦的记录了三韩几十个国家的名字,最长的七个字的国号都有好几个(弁辰弥乌邪马国、弁辰古资弥冻国等等)。既然记载不会错误也没有简略,而且在唐高宗灭高句丽百济以前的高句丽和高丽还都是一个国家,那么我能想到唯一的合理的解释就是高句丽在最迟不晚于梁朝的时候就改名了。而唐朝的史学家在编著史书时,看到的是两个不同国号却有着相同历史的国家。因此才出现了不同名称的问题。
然而这样,就造成了一个很严重的问题。后世的史馆们,基本上也都分不清高句丽和高丽的关系了。我再举几个例子:

旧五代史外国列传二:高丽,本扶余之别种。其国都平壤城,即汉乐浪郡之故地,在京师东四千余里.............及唐之末年,中原多事,其国遂自立君长,前王姓高氏。
元史列传九十五:高丽本箕子所封之地,又扶余别种尝居之........后辟地益广,并古新罗、百济、高句丽三国而为一。其主姓高氏,自初立国至唐乾封初而国亡。垂拱以来,子孙复封其地,后稍能自立。至五代时,代主其国迁都松岳者,姓王氏,名建。自建至焘凡二十七王,历四百余年未始易姓。
明史列传二百八:朝鲜,箕子所封国也。汉以前曰朝鲜。始为燕人卫满所据,汉武帝平之,置真番、临屯、乐浪、玄菟四郡。汉末,有扶余人高氏据其地,改国号曰高丽,又曰高句丽,居平壤,即乐浪也。已,为唐所破,东徙。后唐时,王建代高氏,兼并新罗、百济地,徙居松岳,曰东京,而以平壤为西京。
我又找了这些史籍,各位也应该看出来了。其实唐朝以后,我国的史官对于高句丽和高丽这两个国家其实也并不是很明确。尤其到了宋朝以后,史官们认为后来的高丽和唐朝以前的高句丽就是一脉相传的,以至于高句丽都成了传说中的小国了。

其实,朝鲜半岛的历史也是很精彩的,尤其是高句丽,高句丽作为辽东到朝鲜半岛一个重量级的政权,跟中原王朝的接触还是比较频繁的。唐朝建立之后,高句丽王派遣使者入唐多次朝觐唐高祖李渊,毕竟唐朝刚刚建国,这个时候国内还不是特别稳定,没必要分出一部分力量来对付高句丽,所以李渊对高句丽还是以安抚为主。于是武德七年,李渊正式册封高建武(高元弟)为高句丽王。
(武德)七年,遣前刑部尚书沈叔安往册建武为上柱国、辽东郡王、高丽王,仍将天尊像及道士往彼,为之讲《老子》,其王及道俗等观听者数千人。
—————旧唐书列传第一百四十九
高句丽虽然暂时表面上服了唐朝,那是因为高建武摸不准唐朝的实力而且他还有新罗和百济这么两个几百年的仇人,这就决定了朝鲜半岛上不可能一直真正的太平,先有动作的还是高句丽,只不过高句丽出手的对象不是唐朝而是新罗和百济。
(武德)九年,新罗、百济遣使讼建武,云闭其道路,不得入朝。又相与有隙,屡相侵掠。诏员外散骑侍郎硃子奢往和解之。建武奉表谢罪,请与新罗对使会盟。
———旧唐书列传第一百四十九
按照之前的史书对照分析,其实大部分时期高句丽王还是脑子比较正常的,主动侵扰中原的并不是很多,要是碰到一个不正常的王那就不好说了。这时期高句丽没有侵扰中原,除了新罗百济之外,我个人认为还有个原因就是突厥,高建武有没有押宝的想法这个不好说。而且后来唐太宗李世民登基了,高建武多多少少应该还是听说过一些李世民的战绩,他还是比较害怕唐朝出兵高句丽的。
(贞观)五年,诏遣广州都督府司马长孙师往收瘗隋时战亡骸骨,毁高丽所立京观。建武惧伐其国,乃筑长城,东北自扶余城,西南至海,千有余里。
————旧唐书列传第一百四十九
接下来就轮到高句丽历史上一个重量级的独裁者出场了,就是这个独裁者亲自点燃了唐高持续几十年战争的导火索,这个人就是盖苏文。盖苏文,旧唐书记载此人姓钱,新唐书记载此人姓泉,那么由此得出结论盖苏文既不姓钱也不姓泉。成书于王氏高丽时期的史书三国史记记载,盖苏文姓渊,李渊的渊,因为避讳给他人为改姓了。
盖苏文是高句丽西部大人,按照新唐书记载他老爹是东部大人。这个西部不是西边的意思,高句丽分为五个部族,分别是:桂娄部,也叫内部或者黄部;绝奴部,也叫北部或者后部;顺奴部,也叫东部或者左部;灌奴部,也叫南部或者前部;消奴部,也叫西部。盖苏文就是西部的大人,你可以理解为老大。盖苏文家族还是很有势力的,他老爹不光当过东部大人,还当过高句丽的大对庐,这个大对庐是高句丽十二级官职中级别最高的一个。盖苏文老爹死了之后,盖苏文想继承大对庐的位置,但是高句丽的人都很讨厌他不同意,盖苏文演了一出浪子回头的戏结果大家都同情他,于是他还是继承了老爹的位置。权臣当政必然飞扬跋扈,盖苏文也一样,于是高建武密谋要弄死盖苏文,结果事情泄露高建武和一百多大臣都被盖苏文弄死了。时候,盖苏文立高建武的儿子高葬为王,自己则自立为莫离支,按照旧唐书的记载这个莫离支就相当于兵部尚书兼尚书令,权力远远超过大对庐。盖苏文当政之后大规模进攻新罗,新罗抵挡不住向唐朝求援,唐太宗派人去调解结果盖苏文不服调解,那就开干吧,正好伐高句丽的理由也有了,这是吊民伐罪。
太宗顾谓侍臣曰:“莫离支贼弑其主,尽杀大臣,用刑有同坑阱。百姓转动辄死,怨痛在心,道路以目。夫出师吊伐,须有其名,因其弑君虐下,败之甚易也。
———————旧唐书列传第一百四十九

这次出征的过程就不多说了,只说结果。此战,唐朝攻陷高句丽重要城池十多个,俘虏接近两万,歼敌超过五万,直接把高句丽打残了。如果不是后来入冬了而且辽东没多少粮食了,高句丽在这次出征就已经被灭了。至于韩国电视剧说唐太宗瞎了一只眼睛,这个就纯属意淫了。此次出征的阵容也很豪华,军队最高统帅就是唐太宗本人,下面两路大军分别由平壤道行军大总管刑部尚书张亮辽东道行军大总管英国公李勣,随军出征的有礼部尚书江夏王李道宗、常何、张士贵、右卫大将军李思摩、赵国公长孙无忌、岑文本、中书令杨师道等等。这次出征可以说给唐高宗彻底灭了高句丽奠定了基础。
这一战没彻底灭了高句丽,估计唐太宗也是不甘心的,三年后又准备了大量的粮草和战船,准备水陆并进一举解决高句丽,结果没等出发唐太宗就死了。灭高句丽的任务就只能交给他儿子唐高宗了。唐高宗时期征高句丽有较大战果的有两次:一次是乾封元年到乾封二年初,这一次还是李勣作为统帅,高葬和盖苏文的几个儿子投降了。第二次是总章元年,统帅依旧是李勣,这一次终于彻底灭了高句丽。高句丽灭后,高葬受封朝鲜王,后来他孙子勾结突厥和靺鞨,被废了。至于盖苏文的后代,在武后时期,被来俊臣坑死了。
拱二年,又封高藏孙宝元为朝鲜郡王。圣历元年,进授左鹰扬卫大将军,封为忠 诚国王,委其统摄安东旧户,事竟不行。二年,又授高藏男德武为安东都督,以领 本蕃。自是高丽旧户在安东者渐寡少。分投突厥及靺鞨等,高氏君长遂绝矣。
男生以仪凤初卒于长安,赠并州大都督。子献诚,授右卫大将军,兼令羽林卫上下。
时酷吏来俊臣尝求货于献诚,献诚拒而不答,遂为俊臣所构,诬其谋反,缢杀 之。
————旧唐书列传第一百四十九
一开始我也很好奇,为什么从隋炀帝到唐高宗这四代皇帝都想灭了高句丽呢,直到我看到史书中对高句丽规模的记载让我大为意外。
高丽国旧分为五部,有城百七十六,户六十九万七千;乃分其地置都督府九、 州四十一、县一百,又置安东都护府以统之。
———————旧唐书列传第一百四十九
这是灭了高句丽政权之后的统计结果,这176个城和697000户,你们可能没有概念,我举个例子就明白了。80年前南北朝中南朝最后一个朝代陈朝,在陈宣帝的鼎盛时期,也不过刚刚60万户。而经过现代历史学家通过隋朝、北周两个朝代数据分析,得出的结论北周也不过160万户。就这么一个在你家隔壁时不时蹦哒一下的庞然大物,你想不想干他?
至此在我国东北到朝鲜半岛叱咤风云七百年的高句丽正式覆灭,高句丽的百姓除了内迁到中国的,剩下的都被百济和新罗消化了,唐玄宗年间的名将高仙芝就是高句丽人。

高句丽被灭了,那么就该说说百济了,百济可是一直在后面看戏呢。隋唐时期,史书中关于百济的记载并不像高句丽那么详细,因此某些细节记载我会节选朝鲜的史书。
百济国王姓扶余,这个姓打哪来的我一直很好奇,我个人脑补或许有可能百济出自扶余,然后就姓扶余了。有观点认为百济或许是朝鲜半岛本土民族三韩建立的,这个我个人认为应该不是。在中国和朝鲜的史书里,我能找到有可能只有三国志,其他史书均记载百济和高句丽一样是出自扶余,而且百济给北魏皇帝的上表也是这么说的。关于百济的出身,成书于王氏高丽时期的三国史记有这样的记载:
百济始祖温祚王,其父,邹牟,或云朱蒙。自北扶余逃难至卒本扶余。扶余王无子,只有三女子,见朱蒙,知非常人,以第二女妻之。未几,扶余王薨,朱蒙嗣位。生二子,长曰沸流,次曰温祚。
———三国史记,百济本纪一,温祚王
百济并不像高句丽蹦哒的那么欢,归根结底就是高句丽太强了,而且高句丽跟中国直接接壤,但是百济也经常暗戳戳的使坏,隋炀帝跟高元死磕的时候扶余璋就在高句丽边境部署大量军队等着捡便宜呢。还有个原因就是百济和新罗是世仇,成天跟新罗撕逼。
及太宗亲征高丽,百济怀二,乘虚袭破新罗十城。(贞观)二十二年,又破 其十余城。数年之中,朝贡遂绝。
又相与新罗世为仇,数相侵伐
(永徽)六年,新罗王金春秋又表称百济与高丽、靺鞨侵其北界,已没三十余城。
——旧唐书列传第一百四十九。
关于唐朝讨伐百济的直接原因很简单,就是新罗挨揍了,而且被揍的生活不能自理了,于是找唐朝求援了。要说还是朝鲜人实在,把这次出征记录的相当详细,所以这一段还得看三国史记。
高宗诏:左卫大将军苏定方,为神丘道行军大摠管,率左卫将军刘伯英、右武卫将军冯士贵、左骁卫将军庞孝公,统兵十三万,以来征,兼以新罗王金春秋为嵎夷道行军总管,将其国兵,与之合势。苏定方引军,自城山济海,至国西德物岛,新罗王遣将军金庾信领精兵五万以赴之。
——三国史记,百济本纪,义慈王二零年
有苏定方统帅,唐新联军十八万来了,百济马上就慌了。这时候百济有个叫义直的大臣建议:唐军远渡大海,很多军人不习水性,刚登陆的时候士气肯定不高,可以趁这个时候搞他一下肯定能成功,而新罗人自恃有大国援助,必然轻视百济,如果唐军失利,肯定会退兵的。还有个常永的人持反对意见:唐军远道而来,肯定是谋求尽快决战,所以只要堵住唐军通往百济的路口,苟到唐新联军士气下降,百济就赢了。最后扶余义慈采用了兴首的建议:白江和炭岘都是百济的要路,只要堵住这两个地方苟住了,就有大胜的希望。
这边百济朝廷里刚撕逼完,确定了最终方案,结果唐军直接突破了白江和炭岘,扶余义慈直接就懵逼了。扶余义慈这时候肯定是明白唐朝是无论如何都打不过了,既然唐朝打不过那就干你新罗吧,这么多年了干你还没吃过亏。于是扶余义慈派五千精兵去突袭新罗的五万精兵,结果也很不出所料,四战四胜,要说朝鲜的战斗力真的一如既往的拉胯。但是毕竟兵力太过悬殊,最终还是失败了,而且这个时候苏定方马上就要突破都城了。扶余义慈派当时能集结到的所有部队抵抗,但是还是被唐新联军攻陷都城,扶余义慈和太子扶余文思跑了,王次子扶余泰自立为王,但是新罗百姓大多都跟随扶余义慈跑了,扶余泰没有办法。最终扶余泰携宗室和官员出城投降,至此百济正式灭国。
百济的国家实力也比较强,打了二三百年仗还有这样的实力也很不容易。
其国旧分为五部,统郡三十七,城二百,户 七十六万
————旧唐书列传第一百四十九
唐朝灭百济过程很顺利,但是后续很不顺利。百济灭国之后,上代百济王扶余璋的侄子福信和一个和尚道琛召集了一些军队,占据周留城继续抵抗,然后从日本迎回扶余义慈的儿子扶余丰立为百济王。然后发兵围困都城,这个时候镇守百济都城的是左骁卫郎将刘仁愿,此时的刘仁愿只有一万部队可以投入战斗,情况很危急。于是唐高宗立刻命令刘仁轨为带方刺史,率领故熊津都督王文度和新罗的军队救援刘仁愿,在熊津江口大败福信的军队,福信不得已从都城撤退,退守任存城。
而后刘仁轨和刘人愿合兵同时联合新罗一起对抗福信和道琛,结果新罗又没让人失望,新罗王金春秋派将军金钦出兵,又被百济给揍了一顿,这以后新罗是死活都不出兵了。
这时候战事陷入了胶着,关键唐朝一共也没派多少军队,这让刘仁轨很难受。趁着胶着的战事,百济又内讧了一把,福信把道琛砍了,砍了道琛之后还想把扶余丰一起砍了,扶余丰虽然是傀儡,但好歹也是百济王,结果就是扶余丰先带人把堂叔福信给砍了。砍了福信之后,扶余丰分别跟高句丽、日本求援来对抗唐军。这时,唐朝终于增兵了,唐高宗派左威卫将军孙仁师率水军出击,大败百济后成功和刘仁轨合兵。而后,刘仁轨决定直接突击百济巢穴周留城,只要周留城拿下其他地方自然望风而降。于是刘仁轨命令孙仁师、刘仁愿和新罗王金法敏率陆军,而刘仁轨则亲率水军和别帅杜爽、扶余隆从白江进军,待水陆合兵之后一举拿下周留城。
于是仁师、仁愿及新罗王金法敏帅陆军进, 刘仁轨及别帅杜爽、扶余隆率水军及粮船,自熊津江往白江以会陆军,同趋周留城。
———旧唐书列传第一百四十九
而在刘仁轨率水军进军之时,在白江口和扶余丰的日本援军遭遇,刘仁轨大败日本水军,四战四胜,烧毁日本舰船四百余艘。扶余丰只身逃走下落不明,王子扶余忠胜和扶余忠志带领女眷和日本援军投降。
于是仁师、仁愿及法敏帅陆军以进,仁轨与杜爽、扶余隆繇熊津 白江会之。遇倭人白江口,四战皆克,焚四百艘,海水为丹。扶余丰脱身走,获其 宝剑。伪王子扶余忠胜、忠志等率其众与倭人降,独酋帅迟受信据任存城未下
———新唐书列传第三十三
遇倭人白江口,四战皆克,焚其舟四百 ,烟炎灼天,海水为丹。王扶余丰脱身而走,不知所在,或云奔高句丽,获其宝剑。
———三国史记,百济本纪,义慈王二零年
而这也是中日历史上第一次交锋,以日本大败告终,当然也是只是中日一次小规模冲突。这一战日本派了多少人我不知道,有熟悉隋唐时期日本历史的朋友欢迎指正。中日历史上五次兵戎相见,有三次都跟朝鲜有关,朝鲜这搅屎棍的名号也是名不虚传。
扶余忠胜投降后,百济全境只剩下一个迟受信在任存城还在固守。刘仁轨派百济降将黑齿常之进攻任存城,并且给他装备和粮草支援。黑齿常之此人也是一个很能打的人,苏定方功破百济都城之后,黑齿常之集结三万多部众抵抗苏定方,而苏定方多次进攻没有击败他于是只得作罢退军,而后黑齿常之率部投降刘仁轨。刘仁轨认为黑齿常之和沙咤相如都是忠勇之人,给他们一个立功的机会。而黑齿常之也不负所托,攻破任存城,迟受信扔下老婆孩子就跑了,跑到高句丽了。至此,百济全境彻底平定。
二人讫取其城,迟受信委妻子,奔高句丽,余党悉平,仁师等振旅还。
———三国史记,百济本纪,义慈王二零年
诏刘仁轨代仁愿率兵镇守。乃授扶余隆熊津都督,遣还本国, 共新罗和亲,以招辑其余众。
————旧唐书列传第一百四十九
扶余隆的孙子后来被封带方郡王,一直生活在了中国,而百济的故土则被新罗、靺鞨、渤海瓜分吞并了。至此,百济的历史就宣告结束了。
时新罗强,隆不敢入旧国,寄理治高句丽死。武后又以其孙敬袭王,而其地已为新罗渤海靺鞨所分,国系遂绝。
———三国史记,百济本纪,义慈王二零年

手动分割线。
先写这些把,手打挺累的
全部回复3 显示全部楼层
九命黑猫 发表于 2023-9-9 19:00:06|来自:北京 | 显示全部楼层
朝鲜半岛历史上看就很少有统一的时候
cyx1689 发表于 2023-9-9 19:00:54|来自:北京 | 显示全部楼层
朝鲜半岛接近3000年历史,统一的时间大概在1300年上下,历史上中国统一的时间也就1500年上下
kninja 发表于 2023-9-9 19:01:42|来自:北京 | 显示全部楼层
浿水应该是鸭绿江,浿水=大同江的说法应该是别处的文献,讲汉城的时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