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隆平的杂交水稻有多大的意义?

[复制链接]
ahgwork 发表于 2023-9-8 20:31:31|来自:北京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刚刚看到这条微博
请问袁隆平的杂交水稻对这个国家产生了怎样的影响,对国民的生活产生了怎样的改变?
【中国“超级稻”亩产过千公斤】农业部刚刚通报,今天上午已组织专家对由袁隆平院士领衔的第四期中国超级稻亩产1000公斤攻关项目进行测产。结果显示,湖南省溆浦县第四期超级稻百亩方亩产超过1000公斤,创造了1026.7公斤的新纪录。@中国之声“超级稻”亩产过千公斤
全部回复5 显示全部楼层
wang4444 发表于 2023-9-8 20:32:26|来自:北京 | 显示全部楼层
意义在于,现在可以有很多人,吃饱了当键盘侠,谈论袁隆平的杂交水稻有多大意义。
chaoji 发表于 2023-9-8 20:33:22|来自:北京 | 显示全部楼层
意义也就那样

远远不及化肥和农药的作用

化肥和农药可以用到所有农作物上面 产量倍增

杂交水稻只是水稻里面的一小部分而已
joeme 发表于 2023-9-8 20:33:56|来自:北京 | 显示全部楼层
父亲七十年代参与的袁老海南南繁制种(一)
                 (本文系知乎同名视频文稿)

看到网络上有人,对袁老及杂交水稻进行质疑;杂交水稻养活中国1/4人口是夸大事实,杂交水稻不应归功于袁老一人。

这种说法,违背良知之处在于:一个为解决中国人民饥饿的农业科学家,91岁还挥汗奋战在田间地头科研第一线,2021年倒在他一辈子为之奋斗的水田边,生命最后时光都是水稻。
媒体报道,近些年,袁隆平院士每年11月12月时都会来海南,然后待到三四月份,跟科研人员住在一起,而为了观察水稻生长情况,他还每天都下地。“来了以后一直跟我们科研人员在科研基地住,但是科研基地的住宿条件很差。我们其实已经给他准备了(住宿条件)很好的地方,他都还没去,一直都没去过。”
袁隆平院士生前最后关注的工作是两个科研攻关项目,分别是“杂交水稻双季亩产3000斤攻关”和“杂交水稻单季亩产1200公斤攻关”。
据媒体报道,2020,5月,“3000斤攻关”在三亚水稻国家公园的早造试验区测产验收,平均亩产达1004.83公斤,所以晚造试验只需495.17公斤就可完成3000斤的攻关目标。在没有特殊情况下,3000斤的目标可以顺利完成。
2020年11月2日,位于湖南省衡南县的第三代杂交水稻新组合试验示范基地迎来晚稻测产,袁隆平团队研发的杂交水稻双季测产突破1500公斤大关。这一成果不仅提高了周年单位面积单产,还能促推扩大双季稻面积。

数据表明:大米占中国粮食消费的60%,杂交稻占30%,这个数据远超中国人口粮的1/4。

袁老的贡献在于;为中国与世界突破了杂交水稻大面积推广应用技术。现在培育成功的杂交水稻品种约有千多种,包含了中国广大农科人员智慧与心血,其中还部分包含了世界上其他国家农科人员的心血。现中国的杂交稻約占水稻种植面积的50%,余下的传统水稻尽管不是杂交稻,包括东北的水稻,但是也有袁老杂交稻的功劳。

八十年代初,在国家的主持下,全国各地种植的传统水稻,全都引进了袁老团队发现的"野败"基因,和之后发现的"红莲"基因,极大优化了传统水稻的抗倒伏性,抗虫性,分蘖性,改善其大米的蛋白质含量,品质与口感,并使其产量大幅提高。

首次成功的水稻杂交是由美国人Henry Beachell在1963年于印度尼西亚完成的。日本科学家新城长友经过多年努力找到了野生的雄性不育株,提出了一系列诸如赶粉等等杂交水稻育种新方法,首次成功实现了基于“三系法”的水稻杂交技术。但是无论是Henry Beachell还是新城长友,其方案都存在着某些缺陷,无法进行大规模的应用推广,使得水稻杂交停留在实验室阶段,未能完成杂交水稻的产业化。

父亲七十年代参与的袁老海南南繁制种(二)

袁隆平及团队成功地寻找到了合适的野生的雄性不育株,突破了日本人无法实现的杂交水稻育种技术,完成了杂交水稻研究工作关健的最后一步,选育出了第一个得到大面积应用的杂交水稻品种——南优2号。并1981年荣获中国第一个国家发明特等奖。

杂交水稻事业属我们的"举国事业",袁隆平与其后的农业科学家颜龙安、张先程、李必湖,谢安华,石明松,等也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袁隆平作为杂交水稻最早的项目开创者,项目负责人,项目的成功者,是真正名符其实的"杂交水稻"之父!

七十年代,我父亲周裕国,时任衡阳地区农业局种子站站长。为了加速杂交稻产业化,提高水稻产量,湖南省组织各地市,派出农科人员参加驻海南的袁隆平南繁制种团队,父亲为衡阳地区育种负责人之一,与袁隆平共事三年有余。

当年海南南繁基地条件非常艰苦,科研人员在原始森林中斩掉棘丛,开出一片片育种稻田,自已开伙做饭,晚上就睡在稻田边上帐蓬里,老鼠,蛇,小动物常钻进被子,蚊子双手一拍就拍死数只,口粮,日用品由衡阳解放卡车送来,袁隆平作为技术总负责人,对参加制种的各地市农科人员与领导,进行三系杂交水稻教学培训,手把手地示范带教,然后各地市农科人员在各自的制种田中实践操作,海南属中国唯一的热帶气候,水稻一年可种三季,在袁隆平孜孜不倦的示范培训中,各地市制成的三系杂交稻种子源源不断运回湖南。

父亲所在衡阳地区,七十年代中期以前,传统水稻产量一直在200~400斤徘徊,父亲老家衡南县农村每天工分8分钱,丰年时,每年每人分稻谷三四百斤,歉年只有一二百斤稻谷,还包括5斤紅薯充一斤稻谷,年底分红时,很多家庭,一年到头不但没有分红,反而倒欠队里不少钱。
七十年代未,推广了杂交水稻后,产量由原来的亩产300~400斤,增加至600~700斤,农民最低日工分8分钱也增加至两毛多,使衡阳农村彻底摆脱缺粮的困绕。衡阳地区因此被评为"湖南省杂交水稻推广先进地市"。
老家的老一辈父老乡亲,回顾上世纪七十年代,异口同声地讲:"是袁隆平的杂交水稻让我们再没有饿肚子"。

父亲周裕国与袁隆平同年生,享年85岁。袁老2021.5月,在91岁高龄,倒在其奋斗一生的水田边,在海南南繁基地不幸辞世,痛惜不己。愿父亲在天之灵与袁隆平大师在天堂重逢,共述五十多年前的峥嵘岁月与友情。
yhc8325 发表于 2023-9-8 20:34:32|来自:北京 | 显示全部楼层
有造神成分在!
是前几年突然就出现的。
在杂交水稻上的贡献肯定很大,这点没什么可说的。但真到不了没有就饿肚子吃不饱饭的程度。7个点的增产吧,中国大玉种植5成多,小麦4成多。
水稻产量增加不是太了解,就我们家小麦种植这么多年来看,产量从600来斤到现在的1400斤左右30年翻了一翻。
主要是种植技术提升和种子改良,加农药化肥加持。

杂交水稻大概能比非杂交水稻高7个点的收成吧。这个是我以前估算的。
adery 发表于 2023-9-8 20:34:48|来自:北京 | 显示全部楼层
作为一个来自浙江农村的80后,对于杂交稻还是有一点点了解。
       首先,我们那一带的农村种的水稻大多数是杂交稻,按照父亲一辈的说法,杂交稻比起以前的水稻品种(具体他们也说不清楚)产量什么的都是要好;至于口感,感觉还不错,网上有说杂交稻口感很差,不知道他们吃的是什么品种。
      后来特意去查了一下资料,发现现如今种的基本都不是袁隆平培育的。杂交水稻领域还是有很多大神的,这导致很多人都认为袁隆平被大大高估了。
      科学发现的贡献有所谓的0-1、1-100,越靠前的难度越大。水稻杂交理论上最重要贡献的确是老外完成,人家完成了理论、实践,实现了0-1的突破。袁老在中国是最早研究这个的,杂交水稻的规模化生产的确是在袁老带领下完成,中间解决很多难题,老外也没解决。后来的很多大神也是从同一个团队出去的。袁老可以认为是在1-10阶段做出了巨大贡献,后面10-100是不如别的科学家。
      以历史来看,袁隆平亲自培育的水稻对中国的确是没起什么作用(品种没其他杂交稻好),但是其它品种的研究很多是受了他的影响,或者是在他的基础之上。这个贡献是中国杂交稻的基石,是不可替代的。现在的超级稻有很多缺陷,难吃、抗病性差,没法推广,优点就是产量高。现在的研究就当是为后人栽树吧,等以后解决掉超级稻的缺点,那又将是人类历史上的一大幸事。

快速回帖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