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上哪些人物的事迹让你发自内心地佩服?

[复制链接]
lusys 发表于 2023-9-8 20:19:14|来自:北京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历史上哪些人物的事迹让你发自内心地佩服?
全部回复5 显示全部楼层
river128 发表于 2023-9-8 20:19:31|来自:北京 | 显示全部楼层
吃过魔芋吗?
魔芋面,魔芋爽,魔芋毛肚,魔芋火锅
这种高产量,低热量,口感多变,滋味上等的优质食材,仿佛是上天专门赐给减肥吃货的福利,不仅帮助万千饕餮在不长肉的情况下满足口腹之欲,更是为西南地区的农民脱贫致富做出了卓越的贡献。
然而,这种食材并非传统的种植作物,它的发现和推广,离不开一位叫做何家庆的"农民"教授。


(右为何家庆)
何家庆,1949年生,与国同寿,出身贫苦,父亲靠给人拉板车谋生,曾在拉车时致残。
何家庆小时候家庭的贫苦不是今天的年轻人可以想象的,全家省吃俭用捡破烂为生,在助学金和亲友老师的资助下一路读到大学。他的父亲告诉他,如果没有国家,我还是个拉车的,你肯定也是,别人给你一捧土,你要还人一座山。
所以,毕业于植物学专业的何家庆,一心想要从自己的专业中寻求为乡村人民脱贫致富的方向。
为了实践这个理想,他省吃俭用苦心积攒费用,要去大别山考察,父亲听说此事,把自己一毛两毛攒的4000块给了他。1984年开始,他历经湖北、河南、安徽三省19个县,爬了357座千米以上的山峰,步行了12684公里,采集上万份植物标本,获取了珍贵的数据资料。
也就是这次考察,他发现了日本人对于魔芋的重视,这种产量高,作用广,适应性强还不用太过管理的优质作物,简直是西南地区的宠儿。
所以,为了推广魔芋,何家庆又在五十高龄时候,再次奔赴西南,推广魔芋种植技术,这次的经历可谓九死一生。
深夜遇劫匪,贴身盘缠被抢走,
外表太褴褛,被警察扣留成盲流
路途被胁迫,拉到黑矿山干活
一人穿森林,被成群蝙蝠扑咬
……
基本算一个现代《辛巴达历险记》


最终,魔芋的种植得到铺开,许多农民的生活得到改善,这位当年因为不满学校官僚化管理而投身科学研究的老教授,于2009年,(打错了,是2019年T﹏T)走完自己一生。

我佩服他吗?佩服,发自内心的佩服,但我更佩服
.
.
.
他的父亲
wenchuantian 发表于 2023-9-8 20:20:30|来自:北京 | 显示全部楼层
拥有人民授予的荣耀,却能低头藏起荣耀,重回人民的人,最让我佩服。

2013年,国家退役军人信息采集工作启动,让我们得知了一大批隐姓埋名、深藏功名、甘愿为人民当牛做马的战斗英雄。
仅列几位。


柴云振,四川省岳池县大佛乡人,志愿军15军45师134团8连7班班长。深藏功名33年。
中国人民志愿军一级战斗英雄、志愿军特等功臣获得者,朝鲜一级自由独立勋章获得者。
1951年5月朴达峰阻击战中,带全班连下三个山头,还孤身从敌占高地一侧迂回爬上山,孤身一人用冲锋枪端了美军指挥所,子弹打光后右手食指被敌人咬断,头部、腰部多处负伤,昏死过去。
保卫了我志愿军前线指挥部和后方医院的安全,为志愿军兵团顺利北移赢得了时间,对巩固我军阵地起了关键作用。


彭德怀发布1952年第一号命令,授予柴云振特等功臣、一级战斗英雄光荣称号。
但是,柴云振失踪了。志愿军总部发给柴云振的英雄勋章无人领取。

几十万部队连日转战,大批伤病员后送,前线和后方脱节,根本找不到。
直至1984年,在老军长秦基伟的多年寻找下,终于找到当年拿着三等乙级残废军人证书,在民政局领取了一千斤大米的复员费,隐姓埋名33年的柴云振。
隐姓埋名33年,从未吐露过半点功名。



33年后,从未向人民吐露过自己功绩的老英雄柴云振,被金日成邀请访问朝鲜,看到了自己的假坟和“遗像”,把它们带回了家。



朝鲜军事博物馆里的柴云振“遗像”

2018年12月26日,柴云振去世。

他说:“荣誉属于祖国和人民,我只有多作贡献来报答。”



蒋诚,重庆市合川区隆兴镇广福村人,志愿军12军31师92团1营机枪连班长。深藏功名36年。
中国人民志愿军一等功臣获得者。
1952年上甘岭战役中,肠子被炸出来自己又重新塞回去,以重机枪歼敌四百余名、击毁敌重机枪一挺,并奇迹般地用机枪击落敌机一架。


复员后深藏功名36年,从未向他人提起。直至2018年统计退役军人信息时才被人所知。

被问到时,他很坦然的回答:“没啥子遗憾。”




张国福,吉林省榆树县新立镇人,东北野战军第47军独立3师9团战士。深藏功名40年。
中国人民志愿军特等战斗英雄,荣立特等功一次、大功两次、小功五次,并荣获四野授予的“孤胆英雄”、“开路先锋”、“青年战斗英雄”等荣誉称号,东北人民解放军英雄奖章两枚、全国战斗英雄代表大会纪念章一枚、毛泽东奖章一枚、朝鲜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独立奖章一枚。


1947年5月夏季攻势中,年仅16岁就高举手榴弹,扬言“同归于尽”生擒国民党中将赵伯昭
1948年9月辽沈战役中,参加了著名的突袭廖耀湘指挥所胡家窝棚的战斗,手持爆破筒冲进指挥所,又扬言“同归于尽”生擒廖耀湘指挥所剩余敌人。(廖耀湘逃走)
这位多次手持爆炸物扬言同归于尽的“辽北地区著名狠人”,作为第四野战军战斗英雄代表参加了1950年的全国战斗英雄代表大会。

1951年随47军入朝,刚刚参加完全国战斗英雄大会、被毛主席单独请吃饭还勉励“再立新功”的张国富,全连仅剩他一人的情况下孤身坚守345.6高地七天八夜,胸部负重伤仍然不退。


退役后拒绝到县委上班做官,一心想务农,把自己的原名张国富改为“张国福”。

档案、户口、复员证、立功证什么都没带,到黑龙江鹤岗矿务局消防队干起了消防员。消防队解散后,他便留在矿务局所属的火药厂当了20多年的火药工,直到1986年退休。


隐姓埋名40年,直到1998年因肺病严重(战争遗留),才被子女上报国家,遂直入301医院,但已是肺癌晚期。
这个参加了全国第一届战斗英雄代表大会、作为全军四百多万指战员中选出的78名特等战斗英雄之一,被毛主席亲自请吃饭的四名英雄之一,电影《上甘岭》“张连长”的人物原型,


隐姓埋名,连八宝山革命公墓都不想麻烦,自己要求安放在鹤岗殡仪馆烈士灵堂。

1998年7月11日,老英雄挣扎着敬了最后一个军礼,说“希望我们党和国家好。”


张富清,陕西省汉中市洋县人,解放军西北野战军359旅14团6连战士。深藏功名63年。
立西北野战军特等功一次、军一等功一次、师一等功一次、师二等功一次和团一等功一次,并被授予军“战斗英雄”称号、师“战斗英雄”称号和“人民功臣”奖章。






1948年11月,张富清作为14团6连班长,在永丰战役中带突击组,夜间上城,夺取了敌人碉堡两个,缴机枪两挺,在头皮被炸掉的情况下,打退敌人数次反扑,坚持到天明,获军一等功。
1955年1月这位荣耀加身的大功臣却主动选择转业到湖北省最穷的恩施土家族苗族自治州来凤县,深藏功名63年。






https://www.zhihu.com/video/1284064262428594176
人民授予他荣耀,把他高高举起,他却从未向人民要过东西。

“我有什么资格去摆自己啊。”








在过去的一段时间里,由于战争年代部队流动多、退役军人数量大,加上相应的统计和退役保障体系尚不完善,尤其是退役老兵们极高的觉悟和人格品德,
我们有一大批老战斗英雄深藏功与名,甘愿把人民给予的功勋藏起,继续为人民当牛做马,服务终生,直至成为街头巷尾一位位步履蹒跚的和蔼老者。







https://www.zhihu.com/video/1284404691427352576
这就是人民的军队啊,从人民中来,回人民中去。
英雄深藏功名,是他们的选择;

我们尊重英雄,是我们的责任。

立功之人我佩服,立功后不陷名利的人更让我佩服。

老兵不死,也不会凋零。

<a class="video-box" href="http://link.zhihu.com/?target=https%3A//www.zhihu.com/video/1284079127054970880" target="_blank" data-video-id="" data-video-playable="" data-name="" data-poster="http://pic1.zhimg.com/v2-0caa25fe143b6baeec5546b4854477a5.jpeg" data-lens-id="1284079127054970880">

https://www.zhihu.com/video/1284079127054970880

拉费耳伯爵:有什么是经历了很多事情后才会明白的人生道理?
lovejax 发表于 2023-9-8 20:21:02|来自:北京 | 显示全部楼层
法国共产党员让·弗雷德里克·约里奥-居里(以下简称约里奥·居里)(1900.03.19-1958.08.14),没有他,中国可能不会拥核武器,如果那样,现在世界的格局都可能不一样了。


约里奥.居里是著名的核物理学家和化学家,法国科学院院长、1935年诺贝尔化学奖获得者、居里夫人的女婿,而且是法国共产党员、著名的和平卫士。他对中国人民抱有同情态度,不但应学生钱三强之邀,积极参与营救被美国扣押在日本的物理学家赵忠尧,而且他郑重向毛泽东建议,中国也要搞原子弹,这是对毛泽东决策触动最大的一个人。
1946年8月6日,美国记者安娜.刘易斯.斯特朗女士在延安枣园树下采访了毛泽东,毛泽东说出了流传于世的一句话:“原子弹是美国反动派用来吓人的一只纸老虎,看样子可怕,实际上并不可怕。”
1951年下半年,约里奥.居里让人传话,“请转告毛泽东同志,你们要反对核武器,自己就应该先拥有核武器”。随着时间的推移,国际形势的变化,毛泽东对原子弹在战略上蔑视,而在战术上逐渐重视起来。
1956年,毛泽东在最高国务会议上说:“我们还要有原子弹。在今天的世界上,我们要不受人欺负,就不能没有这个东西。”
1958年,毛泽东正式表态:“那么好吧,搞一点原子弹、氢弹,我看有十年工夫完全可能。”
中国的核工业正式上马了。原子弹正式开始确定研制了。
1951年,在巴黎居里夫人实验室从事研究的博士杨承宗(中国放射化学的奠基人)回国前,居里夫人的长女和女婿将亲手制作的10克碳酸钡镭标准源送给他,作为对中国开展核科学研究的支持。
  千万不要小看这10克标准源,这是我国开展铀矿探测用电离辐射计量研究唯一的借鉴实物,相当珍贵。这10克碳酸钡镭是玛丽·居里夫人亲手制作的极为珍贵的国际标本,英、美等发达国家也均以居里实验室制备的碳酸钡镭样品尊为国际标准,是我国开展原子能放射性计量研究的最基础实物。
钱三强将国家拨出的5000美金经费委托约里奥.居里暂时保管,然后转交给由英、法归国的杨澄中和杨承宗代购仪器与图书。约里奥-居里夫妇的女儿海伦后来到中国访问时曾告诉钱三强说,他父亲收到这些美金之后,特别慎重,包得严严实实的,埋藏在小花园的一棵树下。
中国的两弹元勋们用这笔钱在约里奥.居里夫妇的帮助下购买了大量研究原子能有关的书籍、仪器、药品,以及一种法国原子能委员会出品的、必须得到法国原子能委员会主任的特批才能购买的100进位的计数器。当时朝鲜战争已经打起来了,中国是“联合国军”的敌人,运出各种军用物资及尖端技术很难办到的。
最后这些来之不易的“违禁品”都是在居里夫妇的帮助下运出法国的并顺利抵达中国。


杨承宗对当年约里奥.居里与他的那一段重要谈话的回忆——约里奥-居里先生说:“我听说你要回中国去?”我说是的。他问什么时候回去,我说8月。他说:“这样啊,你回去告诉毛泽东”——他说起话来是举左手的——“要保卫世界和平,要反对原子弹。你们要反对原子弹呢,就必须自己先要有原子弹。原子弹的原理又不是美国人发明的。你们有自己的科学家嘛。钱”——就是钱三强,“你呀”——他也许不好意思举了钱而没举我。“钱,你啊,还有他的夫人(何泽慧)啊,还有王(汪)啊。”我那时候没有弄清楚王(汪)是谁,也不知道是王淦昌呢还是汪德昭,也不好去问他。
约里奥.居里虽然不是中国人,但他的党性、他的共产主义精神和国际主义精神,都足以彪炳史册。他对中国核武器研制成功的巨大贡献,应该被永远记住。
李子:印度官员再放雷人言论「印度、巴基斯坦和孟加拉国应该合并为同一个国家」,您怎么看?
李子:如何评价中科院院长称要把美国「卡脖子清单」变成「科研清单」?
李子:印军将在中印边境地区「部署」双峰骆驼,以用于物资运输和巡逻,对此你怎么看?
李子:多国发现新冠病毒变异毒株,其中印度发现 73 个毒株的新变种,意味着什么?对疫情防控有何影响?
寒流来袭 发表于 2023-9-8 20:21:49|来自:北京 | 显示全部楼层

01
1958年8月的一天,第二机械部副部长钱三强找来邓稼先,打哑谜式地问了他一个问题:
“国家要放一个大炮仗,调你去做这项工作,怎样?”
34岁的邓稼先心里咯噔一下,但稍一思索他马上明白了这个“大炮仗”是什么。
那天他心潮起伏,下班骑自行车回到家,脑子里仍乱纷纷,直到夜里他才告诉妻子许鹿希:
“我要调动工作了。”
“调到哪里呢?”
“这不知道”
“干什么工作?”
“不知道,也不能说。”
一阵沉默后,邓稼先突然用完全不同的语气坚定地说:
“我的生命就献给未来的工作了。做好了这件事,我这一生就过得很有意义,就是为它死了也值得。”
当时许鹿希也只有30岁,要带两个尚不懂事的孩子,还要照顾生病的爷爷奶奶,但她没有埋怨,只轻轻地说了一句:
“放心吧,我是支持你的。”


许鹿希无论如何想不到,自此之后,两人就是整整二十八年的聚少离多。
从此之后,邓稼先的名字便在刊物和对外联络中消失了,他的身影只出现在严格警卫的大院和沙漠戈壁。

02

96年前,1924年6月25日,邓稼先出生于安徽怀宁的一个名门世家。
他的六世祖邓石如是清代书法名家、文坛泰斗,父亲邓以蛰是中国现代美学的奠基人之一,与宗白华并称“南宗北邓”,在清华大学担任教授。
家学渊源的邓稼先,不仅熟读四书五经,父亲还要求他学好英语和数理化,文理兼修。


右一为邓稼先,脸上顽童一般的微笑
1937年北平沦陷,邓稼先的生活也从此被彻底改变。
沦陷区百姓受尽屈辱,当时日本军部规定,中国人从日本哨兵面前走过都要鞠躬行礼。血气方刚的邓稼先怒火满腔,宁可绕道走冤枉路,也不愿做这种事。
1940年,16岁的邓稼先有一次在操场上撕碎日本旗踩在脚下,事后校长找到邓以蛰,告诉他这件事早晚会被汉奸报告给日本人,还是想办法躲一躲吧。
家人考虑之后,决定让邓稼先带着弟弟南下昆明,前往西南联大求学。临行前,父亲语重心长地说了一句话:
“稼儿,以后你一定要学科学,不要像我这样,不要学文。学科学对国家有用。”
这句话,改变了邓稼先一生的走向。
1941年,邓稼先考入西南联大物理系,学号A4795。在这里他将遇到叶企孙、吴有训、赵忠尧、王竹溪等物理学家,也得以重逢少年时的好友杨振宁。


抗战胜利时,邓稼先也顺利毕业,成为北京大学助教,但他的眼光却投向了更远方——他想要去美国留学,临行之时,他对好友说:
“将来国家建设需要人才,我学成之后一定归来!”
在美国普渡大学留学期间,邓稼先第一次强烈感受到中美之间科技的巨大鸿沟,他开始拼命下功夫读书,花了不到两年的时间就拿到博士学位。
这一年,他26岁,被人称为“娃娃博士”。


邓稼先(中)与杨振宁、杨振平
导师德尔哈尔教授有意带他到英国继续深入研究,但这个26岁的年轻人没有犹豫,拿到学位后第9天, 他就登上了回国的客轮。
同年10月,邓稼先来到中国科学院近代物理研究所任研究员。
在北京外事部门的招待会上,有人问他从美国带了什么回来,他说:“带了几双眼下中国还不能生产的尼龙袜子送给父亲。“
随后又加了一句:
“还带了一脑袋关于原子核的知识。”

03
1951年10月,法国物理学家、居里夫人的女婿约里奥·居里请中国放射化学家杨承宗回国转告毛泽东:
“你们要反对原子弹,你们必须有自己的原子弹。”
中国的原子弹计划开始列入日程。一开始,实行一边倒外交政策的中国是希望得到苏联老大哥支援的。
1957年,中苏签订的国防新技术协定,纸面上写着,苏联将向中国提供原子弹的教学模型,而中方需要派出接洽的科研人员与苏联专家打交道。
这样的人选并不好找:他必须有相当高的专业和科研能力,但名气又不能太大;要在国外留过学,会与外国人打交道;要政治觉悟高、组织观念强,但处事又要灵活。
反复权衡下,钱三强想到了邓稼先。
后来的历史证明,他也确实是难得的最佳人选,34岁的邓稼先,从此开启自己的传奇人生。


中苏关系彻底破裂后,中国发展核武器只能靠自己了。
邓稼先自1958年8月调到二机部九院之后,就担任理论部的主任,他就是中国原子弹理论设计的总负责人。
要知道压在邓稼先肩上的担子何等沉重,我们有必要回顾一下美国原子弹的研发历程。
美国第一颗原子弹研究阵容之强大,在整个科学史上都是空前的。团队成员中获得诺贝尔奖的至少就有14人,其中包括哥本哈根学派领袖玻尔,物理学家费米,美国“氢弹之父”泰勒,计算机之父冯诺依曼等。
领导曼哈顿工程的奥本海默,当时已是世界知名的科学家,而34岁的邓稼先还只是中科院的副研究员,1958年时手下只有28名刚毕业的大学生,他们的平均年龄还不到23岁。


奥本海默
中国第一颗原子弹研制正赶上三年困难时期,科研人员也常常饿着肚子搞研究。邓稼先从岳父那得到的一点粮票支援,全都用来买饼干之类,在工作紧张时与同事们分享。
他们当时的工具也太落后,一般用的是手摇计算机和计算尺,为了保证计算不出错,他们整整算了九遍,算完的稿纸一捆捆地放入麻袋,堆满了整间整间的屋子。
邓稼先的学生胡思得院士回忆,那时候邓稼先常常工作到凌晨,回到宿舍时,大门都关了,邓稼先只好先翻过铁丝网,再由几个年轻学生把自行车从铁丝网上举过去。


奋战在戈壁滩的核武器研究团队
好在,所有的这些艰苦卓绝都是值得的。
1964年10月16日,罗布泊上一声惊天动地的巨响,蘑菇云冲天而起,中国第一个“大炮仗”成功炸响。
从无到有,中国人只花了五年的时间。
当天晚上,《人民日报》号外专题报道,喜极而泣的人们涌上大街小巷,敲锣打鼓欢庆胜利,许鹿希此时还不知道,这样震惊世界的消息,和自己丈夫邓稼先有着怎样的关系。


今天的人们,或许很难想象当年中国原子弹爆炸成功的影响。
香港《新晚报》以“石破天惊是此声”为标题,认为中国核爆成功“是几千年来中国人最值得自豪的一天之一。
法国总统蓬皮杜在法国国防机构说,中国第一颗原子弹的爆炸,改变了世界的形势和中国的地位。
当时在南非,种族歧视非常严重,公交车上只有白种人可以坐在前排,黑人和黄种人只能坐后排。有一天,一位在南非开饭店的中国人上车后习惯性走向后排,却被司机叫住:
“你们中国的原子弹爆炸成功了,你坐到前排来。”
但邓稼先还远不能放松下来,第一颗原子弹炸响后,他立刻带队转向氢弹的理论设计,和于敏一起提出“邓-于“方案。
1967年6月17日,中国第一颗氢弹试爆成功——此时距离第一颗原子弹仅仅过去了两年多的时间。
1971年,杨振宁来大陆访问,曾问邓稼先是否有外国人参加中国的原子弹项目,邓稼先不便直接回答,只说“要请示一下”。当周恩来告诉他可以如实相告时,邓稼先这才告诉杨振宁:
  “中国的原子弹项目,没有任何外国人参加”。
杨振宁听闻,一时之间热泪盈眶。


邓稼先与杨振宁

04

奥本海默和邓稼先分别是美国和中国原子弹设计的领导人,各是两国的功臣,可是他们的性格和为人截然不同——甚至可以说他们走向了两个相反的极端。
奥本海默锋芒毕露,常常在听学术报告时打断别人,走上讲台拿起粉笔说,“这可以用底下的办法做得更好……”佩服他、仰慕他的人很多,不喜欢他的人也不少。
而邓稼先则是一个最不引人注目的人物,他的性格,用一个“纯”字形容最为恰当。他真诚坦白,和他谈话几分钟就看出他是忠厚平实的人。
在上世纪六七十年代的政治运动中,邓稼先这种气质和品格使他得以领导各阶层工作者同心协力:
人们知道他没有私心,人们绝对相信他。
“文革”初期他所在的研究院分为两个针锋相对的派别互相攻击,而邓稼先竟有能力说服两派继续工作,于1967年6月成功地制成了氢弹。
1985年,邓稼先住院,回国探望的杨振宁曾问他原子弹和氢弹研制成功获得多少奖金,邓稼先说一共20元,原子弹10元,氢弹10元。
原来国家颁发原子弹特等奖时,总额为1万元,九院决定平均分配,由于参与研发的人数众多,最后按照10元、5元、3元三个等级下发。
他生前共参与了中国进行的32次核试验,其中亲自去罗布泊指挥试验队的就达到15次。
不幸的是,邓稼先虽有“福将”之称,1979年的一次核试验还是出了意外。
那一次空投试验,氢弹降落伞未能打开,从高空直接摔到了地上,一百多名防化兵到出事地点去寻找弹头。
邓稼先坐不住了,他不顾在场所有人的阻拦,亲自去寻找。在现场,他进入弹坑,仔细查看破碎的弹体,最终确认原因是降落伞包发生问题。
许鹿希后来在二机部副部长赵敬璞家里发现了一张照片——照片里,邓稼先和赵敬璞穿着防护服,在戈壁滩合影。


这次事故使他受到了严重的核辐射。
后来的体检结果显示:邓稼先的小便中带有放射性物质,肝脏破损,骨髓里也侵入了放射物。
1984年,一次会上,邓稼先对众人说:
“我现在已经是强弩之末了。”
话音未落,众人都笑了,都觉得他才刚60岁,还可以继续为国贡献。
他又接着打趣自己:“不好意思,我不该说自己是强弩的。”
谁也没想到,此时离他去世只有不到两年。
1985年,还想坚持工作的邓稼先被“勒令”送进医院,这时的他,已是直肠癌晚期。
在住院后近一年时间里,邓稼先后做了三次大手术,都非常痛苦。给他止痛用的杜冷丁,从一开始的一天一支,后来发展到要一小时一支。


1986年4月,邓稼先的病情已经非常严重,但他心里还是记挂着工作,和于敏一起完成了对中国核武器工程将来规划的《建议书》。
两人认为,美国核战斗部的设计水平已接近极限,为了保持自己的核优势,他们很可能会加快核裁军谈判进程。倘若那时我国该做的热核试验还没做,该掌握的数据还未得到,核武器事业可能功亏一篑。
不要小看这份建议书,邓稼先敏锐的眼光使中国的核武器发展继续辉煌了10年,终于赶在全面禁止核试验之前达到了实验室模拟水平。


邓稼先和于敏
果然,1992年,美国提出进行全面禁止核试验的谈判,1996年,全面禁核试条约签署。
“这次上书建议可以与原子弹和氢弹技术突破相提并论。不然,我国的核武器水平会相当低。” 后来的九院院长胡思得直言。
1996年7月29日,中国进行了第45次核试验,也是最后一次核试验。这一天,也是邓稼先去世十周年祭日。
他去世时只有62岁,留下的最后一句话是:
“不要被人家落下。”
05

以前总觉得, 像邓稼先这样的大科学家,大概是一副严肃有余总是眉头紧锁的样子,阅读邓稼先的传记时才发现,原来他曾是那样一个充满童心和生活情趣的人。
他和自己的孩子玩起来的时候,活脱脱就是个大顽童。儿子六七岁时出去抓蛐蛐、逮青蛙,邓稼先不断向儿子介绍着经验;逢年过节,父子俩站在晒台上放“二踢脚”,比赛看谁甩得远,甩得准。
他喜欢吃,在“吃”上是相当讲究,常常花上10元钱请同事聚餐。一个人的时候,他也不忘打打牙祭,当时饭馆还没有“排队叫号”,每次进入餐厅,邓稼先就和普通人一样,看准一位要吃完的食客,站在其后面等座,有时一等就是半个小时。
他喜欢喝酒,平时不影响工作时,一般都会喝上二两白酒,但从不过量;他抽烟,一天大概一包左右,很多同事来办公室找他,开口第一句话是:“老邓,来一根。”
他也喜欢忙里偷闲,电视上有中国女排比赛,他就会看完电视再加班。看到中国队得分,他会像孩子一样高兴得站起来鼓掌。
到北京开会时,晚上一有空他就溜到剧场,一手举着钱,一边用标准的京腔问着别人:“有富余票吗?”
——这样一个如此热爱生活喜欢热闹的人,却隐姓埋名,大漠戈壁中苦干数十年,直到去世前几个月才公诸于世,人们才得知他的不朽功勋。

06

1990年,许鹿希曾对杨振宁说,中国的原子弹、氢弹等核武器花的钱要比别的国家少得多。杨先生默默地摇了摇头,轻声说道,
“若搭上科学家的性命来看,就不能这样计算了。”
邓稼先做完第二次手术后的一个下午,与警卫员游泽华一起去了一趟王府井外文书店,随后他突然提议到天安门走一走。
在天安门广场的人民英雄纪念碑前,他们坐了下来,邓稼先对这个20来岁的年轻人说:
“等到建国50周年的时候,你就来看看我吧,到我的坟前来看看,给我说说国家的变化。”

如果他还活着,今年96岁。如果他看到今天的中国,想必可以安心了吧。
我们今天生活的世界,生活的安宁与幸福,仍受惠于他当年的奋战与牺牲。
杨振宁在怀念邓稼先的文章中写到,如果将来有人要拍摄《邓稼先传》,他建议背景音乐使用五四时代的一首歌,在我看来,也是对邓稼先最真实的写照:
中国男儿
中国男儿
要将只手撑天空
长江、大河
亚洲之东
峨峨昆仑
古今多少奇丈夫
碎首黄尘
燕然勒功
至今热血犹殷红
……
参考资料

  • 邓稼先传
  • 科技日报、人民日报等报道
<hr/>有个公众号: 郭大路的小酒馆,写一些有深度有温度的故事,感谢阅读,欢迎关注~
有哪些你相见恨晚的史料?
有哪些让你有感触的历史人物?
以金庸为例的传统武侠小说已经过时了吗?
dowtx.con 发表于 2023-9-8 20:22:21|来自:北京 | 显示全部楼层
讲一个英雄人物的事迹:没有麻药,用木工的锯子生生锯腿,半个月内连锯三次。
请容我先稍稍扯远一点。
小时候看《三国演义》,书里面写关羽刮骨疗毒的事,我当时觉得极为震撼:
(华)佗乃下刀,割开皮肉,直至于骨,骨上已青;佗用刀刮骨,悉悉有声。帐上帐下见者,皆掩面失色。公饮酒食肉,谈笑弈棋,全无痛苦之色。须臾,血流盈盆。佗刮尽其毒,敷上药,以线缝之。公大笑而起,谓众将曰:「此臂伸舒如故,并无痛矣。先生真神医也!」佗曰:「某为医一生,未尝见此。君侯真天神也!」
以我自己的感觉,被刀子割个小口子,或被蚊子咬个包出来,都能让人感到肉体疼痛且精神不自在,但关云长在扒开皮肉刮骨头时还能谈笑风生,这是不是也太假了一点?
终归是小说嘛。
但后来看《三国志》,读到这一段:
羽尝为流矢所中,贯其右臂,后创虽愈,每至阴雨,骨常疼痛。医曰:「矢镞有毒,毒入于骨,当破臂作创,刮骨去毒,然后此患乃除耳。」羽便伸臂令医劈之。时羽适请诸将饮食相对,臂血流离,盈于盘器,而羽割炙引酒,言笑自若。
我才知道,这事情竟然是真的。这是何等的意志力啊,难怪关二爷被后世尊为「武圣」。
在忍受疼痛方面,有比关二爷更强悍的存在吗?
有一个。
关羽只是「刮骨」,他可是锯腿,并且还不是一次,而是半个月内连锯三次。
当然,和关羽一样,同样没有用麻药。
1935年2月,一渡赤水后,红3军团4个师缩编为4个团,21岁的钟赤兵任第12团政委。在和王家烈的「双枪兵」作战时,一颗子弹贯穿了他右小腿后侧肌肉,顿时血流如注。但钟赤兵杀红了眼,全然不顾自个伤势严重,依然继续战斗。因卫生员不在,警卫员胡胜辉只得撕下衬衫给他包扎,但哪怕包扎了十多层,鲜血仍不断往外渗。
这场战斗,从早上6时一直打到傍晚,不论怎么劝说,钟赤兵就是不肯下火线。他带伤作战的时间,估计在4个小时以上。
红军占领遵义城后,医生立即治疗钟赤兵。然而绷带一解开,医生脸色都变了,原来因包扎不到位,且钟赤兵带伤战斗的时间太长,他的右小腿骨都已经完全扭碎了,肌肉也已成了黑紫色。
必须马上动手术:把右小腿坏死部分锯掉。
但当时医疗条件极差:别说麻药了,连医疗器械都没有,为钟赤兵动手术的工具,是一把老百姓砍柴的刀和一把断了半截的木匠锯。
锯子上下拉动,将钟赤兵的右小腿锯掉。手术过程中,钟赤兵疼得几次昏死过去,然而愣是一声不吭,医生、护士都哭了,说你要是忍不住,就喊出来吧。但钟赤兵依旧不做声。手术进行了三个半小时,当钟赤兵再次醒转时,他的右小腿已经没了。
贵州当时天气不好,卫生消毒条件又很差,几天后,钟赤兵的伤口感染了,半条右腿,肿得如象腿一般粗,他陷入了持续昏迷中。彭德怀指示医生,一定要把他救活。
怎么救?
还是锯腿。
这次,要把膝盖以下部分全部锯掉。
照例是没有麻药,照例是拿柴刀和锯子做器械,硬生生锯腿。
但手术做完没几天,钟赤兵的伤口再次感染,怎么办呢?
锯腿。
第三次锯腿,要从大腿根部开始锯。
仍然没有麻药,仍然是用柴刀和锯子。
按理说,常人经受这样的痛楚后没有死去,就已经是奇迹了。但钟赤兵不但活了下来,并且还坚持参加了长征,一直走到了陕北。在第三次手术后奄奄一息的当口,部队本打算安排他去当地老乡家里静养,但钟赤兵坚决不同意,说不让他长征,他就要拔枪自杀。部队最终决定带他走。
你以为他就是长征路上的累赘吗?不一定。没多久,他就学会了单腿骑马,动作非常麻利。



开国中将钟赤兵



钟赤兵(右)和李天佑在莫斯科

后来,钟赤兵去苏联养病并学习,就读于伏龙芝军事学院,1946年归国参加了解放战争。建国后,钟赤兵被授予中将军衔,荣获一级八一勋章、一级解放勋章、二级独立自由勋章。
有这样的先辈,革命哪有不胜利的道理。

快速回帖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