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音乐] 楼兰究竟犯了啥错,成为这么多诗人的假想敌?

[复制链接]
cruet 发表于 2023-9-8 18:40:10|来自:北京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不破楼兰终不还
辞君一夜取楼兰
愿为腰下剑,直为斩楼兰
那么问题来了,楼兰究竟干了啥事,能成为这么多愤青的假想敌。就像现在的小日本一样。很多解释说,楼兰仅仅只是一个代指,可是就算是代指,也不会无缘无故那楼兰说事吧,西域也国家一片。
全部回复5 显示全部楼层
zhengshi_zhang 发表于 2023-9-8 18:40:34|来自:北京 | 显示全部楼层
因为边塞诗的意象必须是汉代的,而楼兰只是汉式边塞意象之一。唐代边塞诗起源于南朝,南朝边塞诗本质上是一种文学想象,以乐府古题为主,带有贵游性质的唱和之作,交织着建安风骨和游宴唱和两种性格。并不需要诗人亲自到沙场挥汗厮杀,【诗人只要掌握文学传统,应用其心灵的想象】,一样可以“身在江南,心怀边塞”。
并不是所有描写战争的诗歌都是边塞诗,边塞诗是以长安为焦距复制出来的大汉帝国拓边守疆的历史缩影,边塞诗的意象必须是汉代的(汉将、嫖姚、李将军等征战将领;匈奴、单于等征伐目标;长城、边城的战场线与出塞方式;西北要塞阴山、居延、玉门、祁连;天山、楼兰、露台、交河、疏勒;雁门、蓟北、玄菟的东北方关隘要塞)事实上不用汉代意象的边塞诗表现力和冲击力也不够,也就是说边塞诗从关隘地名、意象、征伐目标将领、征伐对象、官职都要是汉代的才行。
散步人生 发表于 2023-9-8 18:41:12|来自:北京 | 显示全部楼层
相信我,如果在西域有个国家叫荷兰、波兰或者法兰西,然后被巨汉巨唐给干挺了,最好还能有一两个光荣事迹,那这几个名字也会在大量诗篇里出现……
在“平平仄仄平仄仄,仄仄平平仄平平”的诗句中,一个“平平”且压头韵(或尾韵)的名词确实有些难找……
fiveok 发表于 2023-9-8 18:41:33|来自:北京 | 显示全部楼层
两字名,还都是平声,末字还是宽韵,这过错还不够吗?罄竹难书了好吧
卡珊德拉 发表于 2023-9-8 18:42:10|来自:北京 | 显示全部楼层
本来也想赞同一下楼上诸兄的高论,可点赞之前突然想到那句“先问是不是,再问为什么”。我不由好奇,在唐诗之中,楼兰出现频率真的有压倒性优势吗?
用搜韵网一查,发现在唐诗中,楼兰确实出现的很多,胜过龟兹、居延、乌孙、贺兰、吐谷浑等,稍多于龙城(+龙庭),远远少于天山。
数量级上,龟兹等词出现几次十几次,楼兰26次,龙城也20来次,天山以出现71次高居榜首。
如果以国家论,楼兰26次的数量确实高于其他西域国度,但压倒性优势也谈不上。针对楼兰一词连续两平声易押(十四寒)韵的说法,也不通。在二十多首嵌入楼兰的诗中,也就十来首以兰为韵脚。
另外,居延一词也是连续两平声,延属一先韵,韵字极多,按理说应该较楼兰更频繁的出现才对,然而事实并非如此。(王维三用此词,倒有偏爱。)
如果读读嵌入楼兰的那些诗,可以发现“斩楼兰”三字出现的频率极高。这大概就是楼兰比其他国名多出现十来次的原因了。

总结一下,
1,在各个能让人们联想到塞外西域的词中,楼兰确实“美丽上口好记”,这为楼兰一词的高频率出现奠定了基础。
2,在和乌孙居延等词的竞争中,由于“斩楼兰”这个典故的存在,楼兰领先了一个身位。
3,关于楼兰一词颇有几个名句,更加深了人们对楼兰的使用偏好和熟悉程度。同时可以发现,这名句大都也依傍“斩楼兰”这个典故而来。
不活 发表于 2023-9-8 18:42:53|来自:北京 | 显示全部楼层
好问题。
但以上回答都没有答到点上,最高票回答 @卖房雇保姆 普及了一下关于楼兰的历史,回答了答主第一问“楼兰究竟犯了啥错”,但没有细解释为什么楼兰会在番邦中脱颖而出,成为数百年诗人的假想敌。
也并不是其他回答所说的因为名字好听,当然,这也是一个小因素。


先标记一下,占个坑,待会儿来答。顺便借此举例跟我师妹讲一下写诗用典的意义。


回来了,开更。

首先,我们知道,古代诗人写诗,尤其是写报国壮志类的诗词,都喜欢用典。用典的目的在于“据事以类义,援古以证今。”
用典的好处有二。
一是诗词篇幅格式所限,用典故做个索引,可省去很多字数。二可以含蓄委婉的表达。

举个栗子。
李清照说“至今思项羽”,并不是他真想项羽。而是用“项羽”做个索引,来解释人杰鬼雄。此谓“据事以类义。”
李清照说思项羽因为他“不肯过江东。”就是含蓄委婉的表达出靖康之后,渡江逃跑的君臣都是怂包,此谓“援古以证今。


说正题,层出不穷的诗人点草楼兰,并不是要跟早百年就完犊子的“楼兰”过不去,而是要跟一个楼兰国王过不去。
诸如“斩楼兰”“刺楼兰”“楼兰首”之类的,共同索引出一个典故,那就是傅介子。他们要写的不是楼兰,而是要写傅介子,这个“楼兰”更多指的是楼兰王。
你在唐诗宋词中看到90%的楼兰,都是在用这个典。

傅介子何人也?
此人在现代名气极微,远不及项羽事迹那样为人所知,所以导致这个典故的索引链接失效了。也就引生了题主的问题。

翠花,上史料~

算了,说清楚这件事需要粘贴的史料太长,铺垫先不上了。我简略讲一下吧。
傅介子曾经向汉帝请求出使大宛,皇帝让他拿着诏书去谴责楼兰、龟兹二国。
回来以后,他跟掌权的大将军霍光说龟兹、楼兰这些国家反复无常、屡教不改,我观察龟兹的国王防备松懈,我想要去刺杀他,来杀鸡儆猴,威震诸国。
想凭匹夫之勇刺杀人家国家元首?
霍光虽然觉得这个想法大胆而又扯淡,但计算了一下几乎没成本,他的小命又不值钱。就跟他说龟兹太远,先拿楼兰试试吧。
就因为霍光这个偶然的想法,楼兰就倒霉的被后世诗人斩了几百年。。。

傅介子以带着金币赏赐诸国的名义去忽悠楼兰,经过欲擒故纵,楼兰国王相信了。傅介子果然金币去赏赐楼兰国王了,大家皆大欢喜,汉胡一家亲,欢快的一起喝酒。
   介子与坐饮,陈物示之。饮酒皆醉,介子谓王曰:“天子使我私报王。”王起随介子入帐中,屏语,壮士二人从后刺之,刃交胸,立死。其贵人左右皆散走。介子告谕以:“王负汉罪,天子遣我业诛王,当更立前太子质在汉者。汉兵方至,毋敢动,动,灭国矣!”遂持王首还诣阙,公卿将军议者咸嘉其功。   
就这样,傅介子连谋带勇,用两个随从便斩杀了楼兰国王,提着国王脑袋说大兵马上就到,楼兰国竟没人敢动,提着国王脑袋就回长安了。
傅介子此举威震西域,而一举封侯。
   平乐监傅介子持节使诛斩楼兰王安归首,县之北阙,以直报怨,不烦师从。其封介子为义阳侯,食邑七百户。   
就是这件前所未有之事,斩杀楼兰王,提首挂京师。让傅介子的传奇故事成为了后世诗人常用的一个典。
乃剑之典,勇士之典,侠客之典,报国之典。
所以,你就知道为什么后世的诗大多是说“斩楼兰”了,为什么要用这个“斩”字了。意思就是“傅介子斩楼兰王”

史料能省,诗料不能省。
翠花,上诗料~

其中最早的应该是南北朝时期薛道衡的一句诗,还是拿傅介子斩楼兰这个事作反例用的。
薛道衡:还嗤傅介子,辛苦斩楼兰。

到了唐代,最出名的就是王昌龄那句“不破楼兰终不还”了,但这句诗并没有明确指向傅介子。而他的另一句名诗“明敕星驰封宝剑,辞君一夜取楼兰。”就指向傅介子这个典了。

另外两个边塞诗人则就明确指向傅介子。
唐代高适:马蹄经月窟,剑术指楼兰。
唐代岑参:浑驱大宛马,系取楼兰王。
还有如这些:
唐代张九龄:自然来月窟,还用刺楼兰。
唐代虞羽客:骨都魂已散,楼兰首复传。

而李白,连用两次“斩楼兰”,从此后世大多都说斩楼兰了。

唐代李白:愿将腰下剑,直为斩楼兰。
唐代李白:征衣卷天霜,挥刃斩楼兰。

唐代杜甫:卢绾须征日,楼兰要斩时。
唐代杜甫:属国归何晚,楼兰斩未还。
唐代翁授:横行俱是封侯者,谁斩楼兰献未央。

再到宋代,更是热衷于斩楼兰。
宋代戴复古:平生倚天剑,终待斩楼兰。
宋代郑克己:安边在大体,何必斩楼兰。
宋代张玉襄:宵傅前路捷,游马斩楼兰。
宋代胡仲弓:欲断楼兰首,能安砥万欤
宋代李伯曾:竖起楼兰剑,归钓子陵台。
宋代周端臣:宝匣秘藏英气在,提携终似斩楼兰。
宋代岳珂:楼兰可斩平生志,欲和安期觅剑仙。
宋代辛弃疾:且挂空斋作琴伴,未须携去斩楼兰。
宋代卓田:剑未斩楼兰,莫空还。
宋代程准:平生多少英气,直欲斩楼兰。

元代也要斩楼兰。
元代李致远:但愿生还玉关,不将剑斩楼兰。

明代也要斩楼兰。
明代陈汝言:去年灭龟兹,今年斩楼兰。
明代徐祯卿:天子绒衣遥按剑,将军直为斩楼兰。
明代何景明:先帝深恩能养士,请缨谁为系楼兰?


斩楼兰的诗作太多了,就不再贴了。

总之,后来就引喻失义了,没人再说傅介子了,“斩楼兰”这个短语自身就成了典,被诸多诗人乐此不疲的用。所以斩楼兰比傅介子出名,更别提主角之一那个楼兰王了。

貌似只有宋代的冯时行直接赞誉傅介子:愿学北地傅介子,一节出斩楼兰王。
其实这句诗,也是那些“斩楼兰”诗人想表达的意思了。


还有一个原因就是其他答主说的楼兰名字好听了,字面雅而又有语感,很适合入诗。
来,跟我大声读一遍。
斩龟兹!
斩匈奴!
斩月氏!
斩楼兰!

是不是最后一个读起来明显爽快的多,如“龟兹”“匈奴”“月氏”之流的尾韵都是闭口音,不适合慷慨壮志之作。而“楼兰”两字先闭后开,与“兰”字同韵的字又很多大气凌厉的字眼,方便押韵,很适合那些壮烈壮志的诗作。
但这只是一小部分因素。


总之,可怜的楼兰~


嗯,放个相关回答,喜欢听我侃诗的朋友可看看。

知乎问答:为什么唐诗那么的大气磅礴?
我的知乎回答:为什么唐诗那么的大气磅礴? 首先说… https://www.zhihu.com/question/264484735/answer/298554497?utm_source=com.example.android.notepad&utm_medium=social


知乎问答:《寻隐者不遇》最后两句为什么不能颠倒?
我的知乎回答:《寻隐者不遇》最后两句为什么不能颠倒? … https://www.zhihu.com/question/265108815/answer/290077034?utm_source=com.example.android.notepad&utm_medium=social

快速回帖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