写个反例吧。 我想写写在德国读博读研是如何治愈好我的抑郁症的。
抑郁症是在美国读本科的时候遗留下的。 主要原因就是美国太卷了, 比国内还卷。 在国内你只要成绩好大家都会对你满意,但是在美国,成绩只是很小的一部分。除非你在学习上是天才中的天才, 要别人尊重你你必须还要有体育特长,音乐特长, 还要有领导力,会社交,在派对里混得开。否则你就会被边缘化, 被歧视, 教授和学生都一样。 当时加上原生家庭的家庭暴力和各种PUA问题, 开始得严重的抑郁症。 课也不上了, 社团也懒得搞了。 就是整天想怎么离开这个世界比较体面。我们学校是小班教学, 经常翘课那们课就直接挂了。 有一个学期绩点2.0 , 差一点点就可以被停学了。 当时是那着奖学金入学的, 奖学被减少了25%, 又开始有经济上的问题。
但是搞科研搞科技开发是我从小以来默默不敢和别人说的梦想。 本科期间负责我的导师在最后一年和我说, 你这个成绩,还是准备去工业界吧, 申请研究生没有可能的。那是人生中最绝望的时候。
后来偶然在网上看到有一个前辈和我一样的情况, 后来申请研究生去了欧洲, 甚至还当上了教授。 没有办法, 反正我在美国也呆得不开心, 就申请了德国的研究生。 没想到真的有英语教学不用学费的德国大学。而且因为我修的是物理学+ 计算机。 这些专业根本德国本地学生没有人学, 所以很多大学还专门为国际学生开启了英文项目, 和本地学生一样不要学费的那种, 而且每学期还送免费的德语课。 最后找了一个另外一个一直在支持我的教授写了推荐信, 还真的申请上了。
因为免学费, 又在研究所打了两份工,又在小城市生活成本比国内还低, 研究生期间月收入超过1000 欧元, 富得流油。课余时间竟然还有机会去其他国家看看。 因为经济独立了, 也不用再忍受父母的控制。其中有一份工作是我梦寐以求的在宇航局的工作。 虽然也是在写写代码打打杂, 但是真的感觉离自己的梦想越来越近的那种希望。 虽然基本上每周工作20 个小时( 学生签能工作的最大额度), 但是在课业比本科更难的情况下几乎满绩点, 没有延毕两年完成学业。 当然一部分也要感谢高中搞竞赛留下的底子。 而且德国人的高冷真的很治愈我的抑郁症。 抑郁发作的时候我真的就想一个人呆着, 就想摆烂。 正好德国教授基本上放养, 都忙着自己的项目, 没人去记你的考勤, 也没人去问你毕业论文进度。 这对于我来说正好, 因为我还是很喜欢科研的, 摆烂一段时间后自然会重新有精神去学习, 而不是每天被逼着往死里卷。 反正作为中国人考试临时抱佛脚是我的长处。
我一直以为本科成绩那么差, 即便在德国。 顶多给我读个硕士,不可能让我读到博士吧。 结果录到了最顶尖的研究所的博士, 全职十三薪岗位职的职位。 课题是我想都不敢想的特别大胆的交叉学科课题。 今年博士第三年, 惊喜地发现我好像很久很久没有过自杀的念头了, 我终于能体会到对死亡的恐惧和对未来的希望。 有的时候还是会摆烂, 但是导师一如既往的放养反而大大地减小了我的压力, 反而摆烂后往往能弄出更好的进展。 我一焦虑论文, 反而导师每次都说让我慢慢来, 承诺我就算延迟毕业也会继续给我全职的职位完成论文。 对,大牛导师就是那么厉害,funding源源不断。 我们组9 个博士生3 个博后, 全都是全职十三薪全职岗位, 平均4-5 年毕业, 没有一个人有严重的心里问题。
最难的时候是遇到无脑审稿人的时候。 气到我说要离开学术圈。 导师也这个时候会一脸慈祥地看着我不会劝我, 就和我聊自己读博时候的经历。导师的博士论文用一个很特殊的物理实验去验证已有的粒子物理理论, 结果出来的实验结果说明了很大一部分原有理论是错的。 导师第一次在某物理大会上讲自己的时间结果的时候场下一片安静, 之后还有理论物理学家生气地向他大吵大叫 “我不接受这个结果! 不可能!” 最后要到session Moderator 向不服的物理学家大喊 “ 你们必须接受实验结果! ” 导师那时第一次在大会上给talk , 被吓得现在还有阴影。 但这并不影响他之后成为了大牛, 不影响他依然是一个谦和又慈善的人。
当然离开学术圈是气话, 自己真的很喜欢这个领域, 过段时间又会开始好好做实验改进论文。而且我真的无所谓导师给不给学术上的指导, 只要学生能在科研压力如此大的环境下喘过气来, 学术成果都是学生自己的事。导师给大方向, 具体细节肯定要自己看文献。 其实德国的导师很聪明, 没有了焦虑和抑郁, 工作质量会提上来, 发论文就是顺理成章的事情。 我也很喜欢一个著名的博导说过的话 “ the output of PhD students are highly non linear. It is very common that PhD students are working in a topic for a long period of time without substantial output. But what really makes the differences are the PhD students who never gives up and keep trying new idea until something clicks “ 翻译大概是 : 博士生的成果从来不是线性的。 大多数博士生都会在一个问题上研究很久但是没有什么成果。 最终那些成功的博士生是那些不放弃并不断尝试新点子的人, 直到找到一个好的方法。
现在想想很可笑, 我们以前为什么要去追逐那些虚无的名校头衔。 什么MIT和斯坦福, 在德国这个不知名名字还很难念的大学里我们其实做的是一样的工作,一样能和所谓的名校学生一样在顶会发文章做报告。 做的都是科研, 目标都是为了拓展人类知识的边界而努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