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游记》里的沙僧为什么成不了佛?

[复制链接]
weekeight 发表于 2023-9-8 00:32:35|来自:北京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西游记》里的沙僧为什么成不了佛?
全部回复5 显示全部楼层
shower 发表于 2023-9-8 00:33:10|来自:北京 | 显示全部楼层
其实沙僧在取经的路上没有干啥大事。很多人会觉得,他一直忍辱负重,是团队里的挑担担当。其实,挑担的一直是八戒!

不仅没有挑担,沙僧从头到尾也只打死了一名妖怪,还是一名准备冒充他去取经的假沙僧。

这些功德又怎么能成佛呢?



我们从小看央视 86 版《西游记》,八戒牵马、沙僧挑担的画面印象深刻,片尾曲流传也很广:你挑着担,我牵着马,迎来日出,送走晚霞……所以,一直以为这担子是沙僧挑的。

不仅是央视,其它几个版本的《西游记》,挑担的也是沙僧。

沙僧挑担也符合我们对取经团队人物性格的认识:猪八戒奸滑,肯定干轻活;沙僧老实,所以挑重担。

况且八戒比沙僧先入门,担子理应从孙悟空交给猪八戒,再由猪八戒交给沙和尚。

但事实却恰恰相反,沙僧入门后,猪八戒的担子就没交出去,仍由他一直挑着。这是怎么回事呢?

其实,并非猪八戒不想把这担子交出去,而是交!不!出!去!

我们来看原著第二十三回,唐僧在流沙河收了沙和尚,继续往西天走。八戒看添了个师弟,心里十分高兴,心想这下担子有人挑了。

但奇怪的是,无论是唐僧还是孙悟空,都没提换担子的事,而沙僧也没主动要求,他自己又不好明说,心里便有些不舒服。

天晚时,唐僧问大家哪里可以安歇,孙悟空说,出家人哪里黑哪里歇,有什么讲究的?

八戒一看机会来了,赶紧说——

「哥啊,你只知道你走路轻省,那里管别人累坠?自过了流沙河,这一向爬山过岭,身挑着重担,老大难挨也!须是寻个人家,一则化些茶饭,二则养养精神,才是个道理。」

你看他,很巧妙地把话题引到了挑担上。

孙悟空知道他的心思,马上警告他:「呆子,你这般言语,似有报怨之心。还象在高老庄,倚懒不求福的自在,恐不能也。既是秉正沙门,须是要吃辛受苦,才做得徒弟哩。」

八戒不死心,继续说:「哥哥,你看这担行李多重?」

孙悟空说了一句搞笑的话:「兄弟,自从有了你与沙僧,我又不曾挑着,那知多重?」

八戒马上扳起指头开始算账:「哥啊,你看看数儿么——四片黄藤蔑,长短八条绳。又要防阴雨,毡包三四层。匾担还愁滑,两头钉上钉。铜镶铁打九环杖,篾丝藤缠大斗篷。」

而且还补了一句,「似这般许多行李,难为老猪一个逐日家担着走,偏你跟师父做徒弟,拿我做长工!」

孙悟空心知肚名,问他:「呆子,你和谁说哩?」

八戒不好明说是讲给沙僧听的,只好说:「哥哥,与你说哩。」

他心想,如果沙僧懂事,就该主动把担子接过去。可他说了半天,沙僧好像没听见似的,只顾埋头走路,就是不开腔。

孙悟空接口道:「错和我说了。老孙只管师父好歹,你与沙僧,专管行李马匹。但若怠慢了些儿,孤拐上先是一顿粗棍!」

八戒没办法,只得把话题往马身上引:「哥啊,不要说打,打就是以力欺人。我晓得你的尊性高傲,你是定不肯挑;但师父骑的马,那般高大肥盛,只驮着老和尚一个,教他带几件儿,也是弟兄之情。」

意思想用兄弟之情打动沙僧,让沙僧主动开口,但沙僧仍像没事儿似的,抬头望天。

孙悟空说:「你说他是马哩!他不是凡马,本是西海龙王敖闰之子……这个都是各人的功果,你莫攀他。」

这个时候沙僧终于说话了,却不说担子,而是问悟空:「哥哥,真个是龙么?」行者道:「是龙。」然后兄弟就龙的神通和本领开始讨论起来,再也不提挑担的事。

高,实在是太高了!

沙僧只简单几句,就轻轻把矛盾拔开了,让猪八戒的企图没达成。老猪气得吐血,但又没办法,如果硬压给沙僧,又怕孙悟空打他,只得硬着头皮一直挑着。

谁说沙僧老实?与猪八戒比,他的智商要整整甩猪头一条街!

甚至可以说,在师徒四人加小白龙中,他是最奸滑的一个,八戒想欺负他?门都没有!

好在猪八戒挑了一路担子,如来也没忘记给他记一功。

在原著第一百回,如来这样表扬他:「因汝挑担有功,加升汝职正果,做净坛使者。」

如来的话,也再次印证了取经团队中挑担的是八戒。

需要说明的是,沙僧并非没有挑过担,但都是在八戒打妖怪或不太方便的时候才挑一肩,八戒只要一空下来,担子又还给了他。



我们再来看看一下,担子里挑的是究竟什么。
使用 App 查看完整内容目前,该付费内容的完整版仅支持在 App 中查看
🔗App 内查看
xjping 发表于 2023-9-8 00:33:47|来自:北京 | 显示全部楼层
为什么?师徒几人,取经谁功劳大,谁功劳小,如来非常清楚,看看原著这两段。
在途中炼魔降怪有功,全终全始,加升大职正果,汝为斗战胜佛。
沙悟净,汝本是卷帘大将,先因蟠桃会上打碎玻璃盏,贬汝下界,汝落于流沙河,伤生吃人造孽,幸皈吾教,诚敬迦持、保护圣僧,登山牵马有功,加升大职正果,为金身罗汉。
咱们圈重点,孙悟空是降妖除魔有功,而沙僧是登山牵马有功,如此一对比,谁功劳大,一目了然吧。
除此之外,沙僧悟性不够,还没达到成佛的标准。
无非95 发表于 2023-9-8 00:34:10|来自:北京 | 显示全部楼层
因为跟很多人想的不一样,《西游记》里的佛其实不是靠封的,而是自己成就的。
猴子在车迟国证菩萨果。
正议间,只见那城门外,有一块沙滩空地,攒簇了许多和尚,在那里扯车儿哩。原来是一齐着力打号,齐喊【大力王菩萨】,所以惊动唐僧。
行者道:“既如此,我与你个护身法儿。”好大圣,把毫毛拔了一把,嚼得粉碎,每一个和尚与他一截,都教他:“捻在无名指甲里,捻着拳头,只情走路。无人敢拿你便罢;若有人拿你,攒紧了拳头,叫一声齐天大圣,我就来护你。”众僧道:“爷爷,倘若去得远了,看不见你,叫你不应,怎么是好?”行者道:“你只管放心,就是万里之遥,可保全无事。”众僧有胆量大的,捻着拳头,悄悄的叫声:“齐天大圣!”只见一个雷公站在面前,手执铁棒,就是千军万马,也不能近身。此时有百十众齐叫,足有百十个大圣护持,众僧叩头道:“爷爷!果然灵显!”行者又吩咐:“叫声寂字,还你收了。”真个是叫声:“寂!”依然还是毫毛在那指甲缝里。
成书年代更早的元代《西游记平话》里面的是这样说的:
玄奘法师往西天取经,路经此山,见此猴精压在石缝,去其佛押出之,以为徒弟,赐法名吾空,改号为孙行者,与沙和尚及黑猪精朱八戒偕往。在路降妖去怪,救师脱难,皆是孙行者神通之力也。法师到西天,受经三藏东还,法师证果“梅檀佛如来”,孙行者证果“大力王菩萨”
《西游记》作者把这个设定挪移到了这里,因此我们知道,和尚们齐喊“大力王菩萨”惊动唐僧,然后猴子前去侦查,这个“大力王菩萨”其实就是喊的猴子。
孙悟空成佛是在剪短二心之后:
如来道:“你休乱想,切莫放刁。我教观音送你去,不怕他不收。好生保护他去,那时功成归极乐,【汝亦坐莲台】。”
这时候的猴子其实实际上已经成佛了,如来亲口认定,之后登上灵山不过是走个形式。
那大圣一路筋斗云,直至幽冥地界,径撞入森罗殿上,慌得那十代阎君拱手接,五方鬼判叩头迎。千株剑树皆禜侧,万迭刀山尽坦平。【枉死城中魑魅化,奈河桥下鬼超生。正是那神光一照如天赦,黑暗陰司处处明】。
小说快结束的时候,猴子已经能够做到“神光一照如天赦,黑暗阴司处处明”,拥有普度众生的境界。所以下一回回目是“猿熟马驯方脱壳,功成行满见真如”——境界到了,西天也就到了。
唐僧成佛是在凌云渡:
三藏才转身,轻轻的跳上彼岸。有诗为证,诗曰:
脱却胎胞骨肉身,相亲相爱是元神。【今朝行满方成佛】,洗净当年六六尘。此诚所谓广大智慧,登彼岸无极之法。
后来佛祖封佛只是把名号定下来罢了。
其实这也很好理解,成佛得觉悟,而沙僧和八戒的觉悟都是不够,书中多次体现这个问题。比如这段:
却说唐僧四众,餐风宿水,一路平宁,行有半个多月。忽一日,见座高山,唐僧又悚惧道:“徒弟,那前面山岭峻峭,是必小心!”行者笑道:“这边路上将近佛地,断乎无甚妖邪,师父放怀勿虑。”唐僧道:“徒弟,虽然佛地不远。但前日那寺僧说,到天竺国都下有二千里,还不知是有多少路哩。”行者道:“师父,你好是又把乌巢禅师《心经》忘记了也?”三藏道:“《般若心经》是我随身衣钵。自那乌巢禅师教后,那一日不念,那一时得忘?颠倒也念得来,怎会忘得!”行者道:“师父只是念得,不曾求那师父解得。”三藏说:“猴头!怎又说我不曾解得!你解得么?”行者道:“我解得,我解得。”自此,三藏、行者再不作声。旁边笑倒一个八戒,喜坏一个沙僧,说道:“嘴脸!替我一般的做妖精出身,又不是那里禅和子,听过讲经,那里应佛僧,也曾见过说法?弄虚头,找架子,说什么晓得,解得!怎么就不作声?听讲!请解!”沙僧说:“二哥,你也信他。大哥扯长话,哄师父走路。他晓得弄棒罢了,他那里晓得讲经!”三藏道:“悟能悟净,休要乱说,悟空解得是无言语文字,乃是真解
这段:
唐僧道:“徒弟们仔细,前遇山高,恐有虎狼阻挡。”行者道:“师父,出家人莫说在家话。你记得那乌巢和尚的《心经》云‘心无挂碍;无挂碍,方无恐怖,远离颠倒梦想’之言?你莫生忧虑,但有老孙,就是塌下天来,可保无事。怕甚么虎狼!”
或者这段:
忽听得水声振耳,三藏大惊道:“徒弟哑,又是那里水声?”行者笑道:“你这老师父,忒也多疑,你把那《多心经》又忘了也?”唐僧道:“我至今常念,你知我忘了那句儿?”行者道:“老师父,你忘了‘无眼耳鼻舌身意’。”
还有这段:
“唐僧道:“悟空,你说得几时方可到?”
行者道:“你自小时走到老,老了再小,老小千番也还难。只要你见性志诚,念念回首处,即是灵山。”
我个人最喜欢这部分:
三藏道:“休言无事。我见那山峰挺立,远远的有些凶气,暴云飞出,渐觉惊煌,满身麻木,神思不安。”
行者笑道:“你把乌巢禅师的《多心经》早已忘了?”
三藏道:“我记得。”
行者道:“你虽记得,还有四句颂子,你却忘了哩。”
三藏道:“那四句?”
行者道: “佛在灵山莫远求,灵山只在汝心头。 人人有个灵山塔,好向灵山塔下修。”
三藏道:“徒弟,我岂不知?若依此四句,千经万典,也只是修心。”
行者道:“不消说了,心净孤明独照,心存万境皆清。差错些儿成惰懈,千年万载不成功。但要一片志诚,雷音只在眼下。似你这般恐惧惊惶,神思不安,大道远矣,雷音亦远矣。且莫胡疑,随我去。”
那长老闻言,心神顿爽,万虑皆休。
从这些段落我们也可以看出,孙悟空是取经队伍里对佛法的领悟最高的,唐僧次一点,但作为唐代著名高僧,法相宗创始人,唐僧对佛法的领悟当然也不弱,所以他们能够成佛实属正常。至于八戒和沙僧,我实在没看出来他们有成佛的资质。
lybo 发表于 2023-9-8 00:34:54|来自:北京 | 显示全部楼层
成佛的话得觉悟,沙僧和八戒的悟性不够
却说唐僧四众,餐风宿水,一路平宁,行有半个多月。忽一日,见座高山,唐僧又悚惧道:“徒弟,那前面山岭峻峭,是必小心!”行者笑道:“这边路上将近佛地,断乎无甚妖邪,师父放怀勿虑。”唐僧道:“徒弟,虽然佛地不远。但前日那寺僧说,到天竺国都下有二千里,还不知是有多少路哩。”行者道:“师父,你好是又把乌巢禅师《心经》忘记了也?”三藏道:“《般若心经》是我随身衣钵。自那乌巢禅师教后,那一日不念,那一时得忘?颠倒也念得来,怎会忘得!”行者道:“师父只是念得,不曾求那师父解得。”三藏说:“猴头!怎又说我不曾解得!你解得么?”行者道:“我解得,我解得。”自此,三藏、行者再不作声。旁边笑倒一个八戒,喜坏一个沙僧,说道:“嘴脸!替我一般的做妖精出身,又不是那里禅和子,听过讲经,那里应佛僧,也曾见过说法?弄虚头,找架子,说什么晓得,解得!怎么就不作声?听讲!请解!”沙僧说:“二哥,你也信他。大哥扯长话,哄师父走路。他晓得弄棒罢了,他那里晓得讲经!”三藏道:“悟能悟净,休要乱说,悟空解得是无言语文字,乃是真解。”
springz 发表于 2023-9-8 00:35:11|来自:北京 | 显示全部楼层
按照吴承恩原文的意思,沙僧其实是捡了“便宜”的。
《西游记》第九十八回,师徒四人来到西天拜见如来后,二尊者奉佛旨,引四人来到珍宝阁,原文写道:
这番造化了八戒,便宜了沙僧,佛祖处正寿长生,脱胎换骨之馔,尽着他受用。
可见,起码沙僧的功果是捡了“便宜”的
因为他一路上确实几乎什么也没干
如来对他的评价是 “登山牵马有功”,而八戒才是“挑担有功”
原文写道:“沙悟净,汝本是卷帘大将,先因蟠桃会上打碎玻璃盏,贬汝下界,汝落于流沙河,伤生吃人造孽,幸皈吾教,诚敬迦持、保护圣僧,登山牵马有功,加升大职正果,为金身罗汉。”
而且“金身罗汉”全称是“南无八宝金身罗汉菩萨”,是个菩萨。
《西游记》文末,西天诸佛、菩萨的排名是:
原文写道:“南无燃灯上古佛;南无药师琉璃光王佛;南无释迦牟尼佛;南无过去未来现在佛;……南无旃檀功德佛南无斗战胜佛;南无观世音菩萨;南无大势至菩萨;南无文殊菩萨;南无普贤菩萨……南无净坛使者菩萨南无八宝金身罗汉菩萨;南无八部天龙广力菩萨”
可见成佛后的唐僧和悟空是排在观音、文殊、普贤之前的,也就是说“佛”是排名在“菩萨”之前的。
如果沙僧和八戒也能成佛,岂不是也要排在观音、文殊等人之前?
唐僧本是如来二弟子,是钦定的成佛人选,上头有人,自己还算努力。
孙悟空本不在成佛计划中,靠绝对的实力,加上点自己的闹腾,争取来了成佛指标,也就是即懂得争取自身权益,又自己努力
而八戒和沙僧呢,上头没人,自己也不算努力
八戒手中还有些战绩,起码当悟空的副手和僚机,尤其是荆棘岭和稀柿岭等地,少了老猪还真不行
而沙僧,可说的真不多,就如网友总结的沙和尚日常四句:
“大师兄,师父被妖怪抓走了;大师兄,二师兄被妖怪抓走了;大师兄,师父和二师兄被妖怪抓走了;师父你放心,大师兄会来救咱们的。”
而且沙僧被贬下界后,每七日受飞剑穿心之苦,这痛苦恐怕只逊色于普罗米修斯了
原文写道:“教七日一次,将飞剑来穿我胸胁百余下方回,故此这般苦恼。”
观音答应他的功果是让他免收此苦,并且官复原职
原文写道:“我教飞剑不来穿你。那时节功成免罪,复你本职,心下如何?”
而最后的功果,恢复卷帘大将之职,还是西天南无八宝金身罗汉菩萨,孰轻孰重自不用论
因此,正如原文的总结:“这番造化了八戒,便宜了沙僧”
本人也看过不少“西游阴谋论”,暂且不谈,结局其实还算公平
经书不重要,怎样走好取经的路才重要。


<hr/>评论中有朋友指出:“这番造化了八戒,便宜了沙僧,结构上更像是互文,也就是八戒和沙僧的得到了造化和便宜,而不是八戒得造化,沙僧捡便宜”。
感谢这位朋友的指正,我一开始确实没有想到这些,见谅。
“八戒和沙僧的得到了造化和便(biàn yí)宜”,这样理解确实更为妥帖。




便宜(pián yi),有“不应该得到或额外的利益”之意,
便宜(biàn yí),有“对某事物有利益的事”之意,
其实差别不大,都是得到好处的意思,
作互文理解,八戒和沙僧的得到了好处和造化,也无妨,
造化意思是“得福”。


作者可能本没有沙僧“不应该得到或额外”的意思,
仅此差别而已。
不影响我的观点:八戒和沙僧都是很大的受益者,
尤其是沙僧,通过取经修得正果,明显是收获远大于付出,且还有额外收获
不但免去了“每七日受飞剑穿心之苦”,
而且从原本的菩萨应允的“官复原职”——卷帘大将,
成为了西天南无八宝金身罗汉菩萨。
说一句捡了便(pián)宜(不应该得到或额外的利益 ),也不为过。

快速回帖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