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理解《流浪地球》原著的结局?为什么坚持真理的人都死了,暴民却活了下来?

[复制链接]
kangsi-111 发表于 2023-9-7 22:06:55|来自:北京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流浪地球》原著的结局:无知的人们不相信政府的判断,认定“太阳灭亡”是当权者为了巩固自己的权利编造的谎言,发动暴动。最后所有坚持真理的科学家都被暴民所杀,死于非命,而发动暴动的无知人民却最终都活了下来。
原著的最后描述是:
“50亿年的壮丽生涯已成为飘逝的梦幻,太阳死了。
幸运的是,还有人活着。”
——刘慈欣. 流浪地球(吴京特别主演科幻电影同名小说,开启中国科幻新纪元)
无知的暴民在英雄们的庇护下活了下来,而暴民亲手屠戮了保护自己的英雄们。
全部回复5 显示全部楼层
xiaoliang 发表于 2023-9-7 22:07:45|来自:北京 | 显示全部楼层
因为大刘想让太阳在那个时候炸掉,所以他动了动笔,太阳就炸了。
这个问题不用从小说本身的设定出发来回答,在我看来很多时候设定是为了剧情服务的。
我偶尔也会写一些小说,一般是短篇。在我写小说的时候,我不会先把设定一条条列出来,然后再根据设定想剧情。
我会反过来,先把脑海里一闪而过的小说片段记录下来,这片段可以是一个背影,一段对话,两个人牵在一起的手。先有了片段,再根据片段的内容来确定设定。
比方说——在故事的开头,一个盛夏,男孩坐在树下百无聊赖,这时女孩坐到了他身边,开始看一本书名叫《十洲记》的书,这是他们的第一次相见。
我会先想好这个场景,再确定这是个什么类型的故事。是奇幻还是科幻,是喜剧还是悲剧,两个人的身份背景,甚至于故事是长篇还是短篇都是后面再想的。
这可能就是有些人自嘲的“为了这点醋,我包了一顿饺子”,但有时候对我来说,这点醋真的比饺子重要。
而从设定是为剧情服务的这点出发,我们再去看《流浪地球》,就能得到一些不一样的东西。
譬如说,为什么是流浪“地球”,而不是流浪飞船呢?
《流浪地球》里的解释是这样的。
“这个小世界死了。孩子们,谁能说出为什么?”小星老师把那个死亡的世界举到孩子们面前。
“它太小了!”
“说得对,太小了,小的生态系统,不管多么精确,是经不起时间的风浪的。飞船派们想像中的飞船也一样。”
“我们的飞船可以造得像上海或纽约那么大。”阿东说,声音比刚才低了许多。
“是的,按人类目前的技术也只能造这么大,同地球相比,这样的生态系统还是太小了,太小了。”
连上海那么大的飞船也不足以支撑生态系统,不足以支撑人类找到下一个地球。这是《流浪地球》里人类要带着地球流浪的重要理由。
但是,为什么飞船就一定不行?
让我们来看看隔壁的《三体》。
上海人口数是千万级别的,咱们就算飞船里人数要少一百倍,十万人。
十万人,上海一般大的飞船,在《流浪地球》里都不能让人类成功进行星际航行,找到下一颗星球。
而隔壁的章北海的星舰地球一共多少人呢?五千五百人,其中四艘战舰原本还是来逮章北海的。
而就这样稀烂的舰队,章北海还做好了人类永远活在星舰里的打算。
他飞向NH558J2的选择蕴涵了一种可能:可生存世界可能永远也找不到,新的人类文明将是永远在航行之中的星舰文明。
上海大的星舰成功不了,隔壁内战之后人数更少的战舰成了人类的火种,这找谁说理去?
让我们来看看大刘是怎么解释的。
“对于小说中的人类逃亡,从科幻或科学的角度讲,我是百分之百的飞船派,因为推进地球的能量绝大部分消耗在无用的荷载上,也就是构成行星的地壳内部的物质上,这些物质最大的意义就是产生重力,而重力也可由飞船的旋转来模拟。但从文学角度看,这篇作品的美学核心是科学推动世界在宇宙中流浪这样一个意象,而飞船逃亡产生的是一个完全不同的逃离世界的意象,其科幻美感远低于前者。”——刘慈欣
因为地球流浪更有美感,没有什么复杂的原因,不是因为科学,不是因为设定。
《流浪地球》情节怎么发展是完全掌握在作者手上的,在保留现有设定的情况下,结局可以有很多种写法。
《流浪地球》里的主角那一代接受的教育是这样的。
学校教育都集中在理工科上,艺术和哲学之类的教育已压缩到最少。
而这样的一代人,却用业余天文望远镜以及像素排列来推断太阳的变化,联合政府的教育毫无疑问非常失败。
那么结局我就可以这么写——
傲慢的联合政府到死也没有想明白,为什么他们推行了这么久的理工科没有起到一点作用,为什么万万民众愿意为了那疯狂的猜想与他们为敌。
联合政府放弃了文学,艺术,音乐,将公式以及定理塞进人们的脑子。
但他们独独忘了一点,有那么一件至关重要的东西是冰冷的数字无法替代的,而带来这件东西的正是那些联合政府瞧不上的学科。
爱与希望。
再比如说,谁规定太阳一定要氦闪呢?
故事也一样可以按太阳不会氦闪来写——
很多年以后,新时代的学生沐浴在阳光下,做着第122套广播体操。
在地球泊回太阳系轨道以后,新任联合政府往太阳发射了上万颗探测器,再次建立了太阳的数学模型,而最终得出的结论是——
氦闪不会到来,太阳的剩余生命依然要以亿年为单位计算。
上亿人的生命,数千年的时光,就如此被封存进了名为历史的小小房间。
地球派究竟是疯子,狂徒,还是只是一群犯了错误的普通人?我们现在已经无法找到答案了。
现在能确定的只有一点。
我们沐浴在阳光下。
科幻的魅力不在于能否用严谨的设定确定剧情走向,而在于向我们展示无数可能性的丝线,每一条丝线都通往不一样的未来。
那么回到问题本身,为什么大刘要让地球流浪,为什么坚持真理的人要死去?
因为这就是他想写的故事,一个残酷,却带有一点浪漫的故事。
zhln9988 发表于 2023-9-7 22:08:30|来自:北京 | 显示全部楼层
暴民们能忍这么长时间已经是极度美化人性了,你现在告诉大家四百年后人类要完犊子要求大家吃糠咽菜拯救人类试试看。
我估计能抗十年都属于了不起了,谁在乎四百年后啥样?四百年后有我的后代吗?我自己活的爽了最重要,我死后哪管洪水滔天才是大部分人会有的想法。
ジ呼喚ジ 发表于 2023-9-7 22:08:45|来自:北京 | 显示全部楼层
太阳炸不炸,早炸还是晚炸,就是大刘一句设定的事情。
要编我随口就能编一个:

流浪地球计划开始两百年之后,科学家观察到的太阳活动数据一直没有显著变化,按照“氦闪即将发生”的推论应该发生的明显现象始终没有出现。
联合政府紧急设立了一个作为最高机密的科研计划,在审慎的工作后得出一个可怖的结论:氦闪确实会发生。但由于对太阳活动认知的不够深入,错误的推断了氦闪发生的时间。
按照新模型的推算,太阳维持稳定活动的时间大概率在一亿年以上。即使是以最极端、最理想的推测条件,在没有外来干涉的情况下,氦闪也要上万年时间才会发生。
于是这两百年来,数不清的牺牲与血泪都成了无意义的泡影。

承认错误很简单,但承担承认错误的责任却很艰难。
联合政府很快就设立了下一个最高机密科研计划,研究的目标是“尽可能缩短氦闪发生的时间”。
两百年后,联合政府全体成员的生命停止在冰原上的下一刻,迟来的氦闪终于发生了。
<hr/>评论似乎被审核了看不到,只能挂正文里回复 @Leuven
“一亿年之后”那一句扩写了一下。
就像回答开头的那句话“一句设定的事情”,这里的设定就是两百年前“由于对太阳活动认知的不够深入,错误的推断了氦闪发生的时间”。
另外,从上世纪的历史记录来看,还真的有不少关系到千万人的重大决策就是“一拍脑袋”通过的。或者说,决策者选择了自己更喜欢的那个推算结果。

也许存在某种绝对真理,但科学研究总是在试错改错中前进,而身处政治中的人物往往知错不改。
似猪非猪 发表于 2023-9-7 22:09:36|来自:北京 | 显示全部楼层
流浪地球的结局,还是有“爽”点的。暴民不相信科学家,科学家被公投死,死后不久,科学家坚信的氦闪发生了,然后暴民恍然大悟,哭爹喊娘纪念科学家。此刻,科学家如果在天有灵,一定会说:“你看,我说过的吧。”“Told you!”。
读小说的时候我情不自禁想,如果氦闪真的没有到来,或者是在千万年后才姗姗来迟,那又是一个什么样的结局?
你说:“不会的,科学家代表真理,代表正确。氦闪一定会到来的!一定用氦闪糊暴民一脸!”
其实并不是的,科学家代表的并不是真理,而是理性。搞科研的人最喜欢用百分比,不爱说确定一定以及肯定。因为世界上一切都是由概率组成的。在科学家看来,氦闪大概率会发生。
“为了避免大概率会发生的氦闪,人类的最优解是带着地球跑。为此付出的伤亡、损失、倒退的成本都是值得的,是超过氦闪了人类原地不动带来的损失的期望值的。”这是理性。
“氦闪一定发生!科学家就是真理!谁不跑谁是傻子!投死科学家的全是暴民!”这不是理性。持有这种思想的人,跟投死科学家的那帮人脑回路差不多。
但理性在一切观点的对决中,都是极其弱势的,因为它给不出一个由A到B的简单链条。给不出一个一眼可见,朗朗上口容易记忆的口号。
“在XXX情况下,这件事有XXX概率发生,当然这不排除XXX和XXX的影响可能会使我们的推论产生错误。在这种条件下,我们最好的解决方案就是……”可能没等科学家说完上面这段话,就会被“暴民”的西红柿鸡蛋扔满头。
相比之下一切的媒介:口号、图片、短视频、穿着清凉的人上街举旗子、T恤上的印花,这一切都比科学家的理性更加直观,更加具有“说服力”。
哈雷等来了彗星,于是牛顿的观点得到证实。但人们不能原地等氦闪发生,带着老家跑的重要决策建立在理性上,但理性又何其脆弱,任何一点风吹草动都能把它虐得体无完肤。真正的理性,是即使最后氦闪并未发生,人们也从公投中救下科学家,让他们研究清楚为什么正确的数据和推论,得出了错误的结果?是不是有了什么新的天文发现?目前的损失该怎么最小化处理?
你能想象这种结局吗?我也不太能。
所以从这一点上来讲,理性几乎是必败的。
Friendcome 发表于 2023-9-7 22:10:25|来自:北京 | 显示全部楼层
大刘太温柔了,他总相信人类理性的部分会战胜疯狂的部分,他既塑造出了那些愿意牺牲自己顾全大局的墓碑,又塑造出了一群在发现自己错了之后立刻承认错误就地继续计划的理性人。
事实上……在结局那种场景后,随之而来的必然不是万众一心的流浪地球,而是无数之前沉默的人突然跳出来对反叛军的清算。
他们会一边歌颂墓碑们的伟大,一边将叛军领袖送上断头台,然后为争夺谁才是墓碑们的正统继承人而撕咬不休。
大刘总以为绝境中理性会获得胜利,可是从古至今,人类到底做出过几次理性的选择呢?

快速回帖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