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客观全面地评价诸葛亮?

[复制链接]
乌拉乌拉 发表于 2023-9-7 19:49:34|来自:福建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看到了太多褒扬亦或是贬低诸葛亮的文章。。感觉很迷惑
全部回复5 显示全部楼层
maa9126 发表于 2023-9-7 19:50:31|来自:福建 | 显示全部楼层
记得上学时读《出师表》,到最后那句“临表涕零,不知所言”,每每都心绪翻涌,眼泪盈于眶。只因为是在教室里,深觉难为情,还要忍着,努力装出一副无感的样子,以表明自己只是在背课文而已。
诸葛武侯写下《出师表》是在公元227年,那时他48岁,距离去世还有6年。殊不知,还未等到“兴复汉室,还于旧都”,丞相就带着未遂的夙愿,溘然长逝。是谓,“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因之《出师表》最后情感爆发的那几段,言辞之恳切,以至于何时想起,都无法无动于衷。
受《三国演义》和影视剧戏剧的影响,许多人心中的孔明先生,摇着蒲扇,捋着胡须,舌战群儒、草船借箭、空城计、借东风、六出祁山、七擒孟获,似乎神仙一般,神机妙算,无所不能。以至于,在得知这些精彩的故事许多并非真实之后,便颇有失望之色。
但在我眼中,褪去那些光环,纵观武侯真实的一生,才更见其伟大!
《出师表》中,诸葛亮这样描绘自己的一生——
臣本布衣,躬耕于南阳,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顾臣于草庐之中,咨臣以当世之事,由是感激,遂许先帝以驱驰。后值倾覆,受任与败军之际,奉命于危难之间;尔来二十有一年矣。
诸葛亮17岁隐居隆中,27岁隆中对后,跟随年近50的刘备,开始了自己的政治生涯。他被委派的第一个任务是出使东吴,联吴抗曹。当然了,没有舌辩群儒,没有草船借箭,没有三气周瑜,也没有借东风。
要知道,赤壁之战前主要是四方势力鼎立,北方的曹操,东吴的孙权,荆州的刘表,益州的刘璋。刘备在与东吴合作之前依附的是荆州的刘表,刘表死后,荆州投降了曹操,东吴方面才找到了刘备,表示出联合抗操的想法。此时的刘备,尚且寄人篱下,连自己的一亩三分地都没有,在诸方势力中实则处于极其弱势的地位。身为使者的诸葛亮,有的应只是小心斡旋与苦心运筹吧。
赤壁之战大获成功后,孙刘联军攻占了荆州的大部分地区,刘备占据了长江以南的4个郡。此时奔波了大半辈子的刘备,才算是有了自己的一块地盘。诸葛亮也在此时有了第一个正式官职——军师中郎将。此后则多是经济管理、处理政务等后方工作,以支持刘备在前方开疆拓土。
此间刘备势力,也从攻占益州大部分地区,实现隆中对初步构想;到关羽败走麦城,丢失荆州;最终在成都正式建立蜀汉政权。诸葛亮在自己政治生涯的第十三年,成为蜀汉丞相,时年40岁。
虽然都说后主刘禅不是什么好皇帝,诸葛殚精竭虑也扶不起,但其实,诸葛亮大放异彩却正是在刘备白帝城托孤,后主继位之后。
刘备在与东吴的夷陵之战后撒手人寰,此后的十年多,诸葛丞相一直在践行着白帝城的承诺——竭尽全力效忠后主,至死方休。
所以,他说:
受命以来,夙夜忧叹,恐托付不效,以伤先帝之明;故五月渡泸,深入不毛。今南方已定,兵甲已足,当奖率三军,北定中原,庶竭驽钝,攘除奸凶,兴复汉室,还于旧都。此臣所以报先帝而忠陛下之职分也。
刘备去世之后的蜀国,内外交困,捉襟见肘。外有魏吴联盟虎视眈眈,内有南方各地叛乱纷起,再加之东征失利元气大伤,正处在风雨飘摇的时候。此时一个不慎,哪还会有再次翻盘的机会?
所以,诸葛亮说:
先帝创业为半而中道崩殂,今天下三分,益州疲弊,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
用“危急存亡”4个字,想来也并没有任何的夸张。
诸葛丞相总揽国政,外交方面,重修吴蜀之好;内政方面,平叛乱、安民生、定国制,致力经济发展;丞相自己更是以身作则,勤政廉政,开诚布公,整个蜀国“畏而爱之”。
从刘备去世的公元223年,到写下出师表的227年,仅仅4年的时间,诸葛亮让蜀国重新焕发了生机。
如此保国安民之功绩,用一句“挽狂澜于既倒,扶大厦之将倾”亦不为过吧!
诸葛亮五次北伐曹魏常为人诟病,一方面有说他穷兵黩武,一方面也有说他缺乏军事才能。但设身处地,此时蜀国弱小,你不打别人,别人也要打你,主动出击至少能获得战略先机。就像之前热播的大剧《人民的名义》。高育良明知祁同伟已不可能当上副省长,但还是屡屡推荐。是他傻吗?当然不是。吴慧芬询问缘由时,高说,我知道他当不了副省长,但我要是不推荐他,他可能连公安局长的位子都保不住了。看似自不量力,徒劳无功,实则以攻为守。而且,在当时蜀魏实力悬殊的情况下,蜀国虽说没有打赢,但曹魏却也没有占到多大便宜, 实属不易。
公元234年,54岁的诸葛亮带着满腔憾恨病逝五丈原。身故时尚且不忘交待后事从简,还要求葬在北伐的第一线,定军山,希望有朝一日,能看到“北定中原”,“兴复汉室,还于旧都”。也算是以身许国了!
27岁到54岁,半辈子的苦心孤诣,如何不让人动容。诸葛武侯一生,实当得起“鞠躬尽瘁,死而后已”八个字。
zyfyyxs 发表于 2023-9-7 19:51:03|来自:福建 | 显示全部楼层
有缘有情有义,肝胆相照
是非忠奸善恶,分道扬镳
江山美人,竞待折腰
文韬武略,卧龙凤雏
那堪寂寥
结伴结盟结交,难结同好
借风借火借箭,羽扇轻摇
荣辱兴亡,皆一肩挑
深谋远虑,都为今朝
梦在燃烧!!!
问鼎三足怎落脚,隆中对分晓
只盼来日等蜀道,再续出师表
不鸣则已,一鸣动九霄
不出则以,一出比天高
(三国演义动画片火之篇主题曲「梦在燃烧」歌词,写的真好,歌很燃!)
linjcong 发表于 2023-9-7 19:51:59|来自:福建 | 显示全部楼层
对诸葛亮的负面评论,最多不过一句“事必躬亲”。多了都是黑。
至于某些二手历史发明家所谓不通军事什么的也就当个笑话看好了。
底下秦凌同学的答案,因我与他在他评论区的讨论,而增改了不少内容。不过人家中途嘴炮无数,我无意于在自己的答案里提太多。有兴趣的朋友可以简单爬下他的评论区。当然秦同学要删我也无所谓——当然一边连续放嘴炮被史料打脸,一边假装理直气壮反驳我一边把评论关了,也是挺醉的。
诸葛亮可以说是三国时期帅臣(区别于关羽这种武将)中军事能力最好的之一。
讨论战术上的胜利这种细枝末节是没有意义的。诸葛亮给曹魏在战略上的压力绝对不只是野战必克还有区区张郃人头和三千甲首(虽然三千甲首足够春秋战国时一个中等国家亡国了)。
我还是拿我最常用的一个论据来说话
魏明帝时,曹魏有文武两帝的积累和节省,是这样的:“世或谓魏氏不用钱久,积累巨万,故欲行之,利公富国”。
诸葛亮北伐,是这样的:“每诸葛亮入寇关中,边兵不能制敌,中军奔赴,辄不及事机。” “岁有数千万斛,以充兵戎之用。”“每大军征举,运兵过半,功费巨亿
完了是这样的:“初,帝议遣宣王讨渊,发卒四万人。议臣皆以为四万兵多,役费难供”.
这是国力和积累是蜀汉十倍的魏国,而蜀汉打了这几年仗是这样的:亮之治蜀,田畴辟,仓廪实,器械利,蓄积饶,朝会不华,路无醉人
以一州之力博万乘之国,十几年间让魏国凑四万平叛部队都难。如果诸葛亮不擅军事,那曹魏诸将可谓豚鼠。
而诸葛亮治国的能力就更不用多说。在战略上给予魏国巨大的压力和消耗的同时,保持国内物资充裕本就是不可多得。
对诸葛亮的评价,文治当不在萧何管仲之下,武功尤有胜之。
细化的说,三国时期最准确,完成度最高的大战略的策划者和执行者。中国历史上屈指可数的治事之才。同时期军事能力第一的帅臣。
这里凑个热闹谈谈以诸葛亮领导下的蜀汉在货币方面的建树:
最近知乎日报上一篇讲述“三国时期的超级通货膨胀”的文章中也提到,蜀汉是三国中唯一保持本国的货币有稳定流通价值的国家。
这要细说得说来话长,简单的说,就是董卓大量发行小钱引发超级通胀以来,魏国和吴国的货币体系都彻底崩溃了:
魏国:
“三月,加辽东太守公孙恭为车骑将军。初复五铢钱。……冬十月,授杨彪光禄大夫。以谷贵,罢五铢钱”。恢复五铢钱的尝试持续了七个月就放弃了。此后是这样的:“魏文帝罢五铢钱,使百姓以谷帛为市”
魏国,货币一度崩溃。(当然后来还是努力恢复了,也是后来的事了)
吴国:
渣权从来是以渣和不要脸著称知乎。从对货币发行的态度就知道了,曹丕因为五铢钱的迅速贬值直接放弃了铸币。孙权却发明了“大泉当千”“大权当二千”这中骇人听闻的巨额面值货币。乃至于孙权给臣子的赏钱,一下就是一亿。“孙权赐钱一亿。钱既太贵,但有空名,人间患之。”赏赐揭发贪腐的小官也是动辄百万。
这已经不是通货膨胀了,这叫通货爆炸。
直到东晋,吴币依旧被认为是劣币:“晋自中原丧乱,元帝过江,用孙氏旧钱,轻重杂行,大者谓之比轮,中者谓之四文”
蜀汉:
蜀汉有过铸大钱的历史,刘巴曾经建议刘备铸直十钱,直百钱。刘备高兴的连挂帐的铜钩都拿来铸钱了。蜀汉也是有着严重的通货膨胀的,但是相对于曹魏废币,孙吴滥铸,整体情况还算稳定。
后来诸葛亮时发行太平钱当百,货币面值基本维持在蜀汉初年的局面。保持了一定程度的流通价值。
光是将货币面值和金属价值剥离的同时,维持货币面值的稳定,不使货币体系崩溃,这一份能力和意识就可以说是远超同时代。而魏末晋初中原得以恢复货币通行,也不过是恢复了货币的本值,同时很快又陷入了新一轮的通货爆炸中。最后直到隋唐才稳定下来。
狂刷排名 发表于 2023-9-7 19:52:13|来自:福建 | 显示全部楼层
被《三国演义》和民间传说打造成秦汉以后唯一一个集诸子百家之大成的人。
一、儒家:修齐治平。
二、道家:隐士集团首脑,借东风。
三、墨家:木牛流马、诸葛弩、孔明灯。
四、阴阳家:诸葛马前课,七灯续命。
五、纵横家:江东出使舌战群儒,智激周瑜。
六、法家:“不审势即宽严皆误,后来治蜀要深思”。
七、农家:躬耕于南阳。
八、兵家:七擒孟获,六出祁山。
ma625748 发表于 2023-9-7 19:52:58|来自:福建 | 显示全部楼层
注:本文引用较多,时间宝贵者可仅看黑体字。


1、从容貌上看:长腿欧巴,身材应该蛮健美的,气质超群

三国志载:亮躬耕陇亩,好为梁父吟。身长八尺,每自比於管仲、乐毅,时人莫之许也/亮少有逸群之才,英霸之器,身长八尺,容貌甚伟,时人异焉
自己亲自种地,身材不会差,身长八尺,和现在一米八以上,容貌不会差。长得帅个子高在当时是个比较巨大的优势;
2、出身上看:名门之后,至少是著名的士族
三国志载:诸葛亮字孔明,琅邪阳都人也。汉司隶校尉诸葛丰后也。父珪,字君贡,汉末为太山郡丞。亮早孤,从父玄为袁术所署豫章太守,玄将亮及亮弟均之官。会汉朝更选朱皓代玄。玄素与荆州牧刘表有旧,往依之
洛阳特别行政区书记诸葛丰的后代,父亲、叔父皆为地方官。并且与荆州一把手刘表有关系,这也是以后认识刘备的契机。
3、诸葛出山之前的记录如下:
三国志载:每自比於管仲、乐毅,时人莫之许也。惟博陵崔州平、颍川徐庶元直与亮友善,谓为信然。
魏略曰:亮在荆州,以建安初与颍川石广元、徐元直、汝南孟公威等俱游学,三人务於精熟,而亮独观其大略。每晨夜从容,常抱膝长啸,而谓三人曰:“卿三人仕进可至刺史郡守也。”三人问其所至,亮但笑而不言。

襄阳记曰:刘备访世事於司马德操。德操曰:“儒生俗士,岂识时务?识时务者在乎俊杰。此间自有伏龙、凤雏。”备问为谁,曰:“诸葛孔明、庞士元也。”

以上史料可以看出:诸葛亮出山之前在隐居,并很可能是荆州当时士人小团体中某一个团体的领袖,团体内部人员都认为诸葛亮很不错,可以推知诸葛亮在出山前就很具有领袖气质,并严于律己。博览群书,胸中有极大的志向。有远大的目标,这个似乎是成功者必备的东西。
并且出山前还为刘琦出了一策——至江夏以避争储之祸,可见诸葛谋略了得
看人很准,有人推荐他去孙权那儿服务,诸葛亮说孙权这哥们儿气度小格局差,还是算了吧
袁子曰:张子布荐亮於孙权,亮不肯留。人问其故,曰:“孙将军可谓人主,然观其度,能贤亮而不能尽亮,吾是以不留。”
4、伟大的战略家:
未出茅庐而知天下三分,具体大家可以参见“隆中对”。
为刘备今后的发展方向定下了基调。
5、口才了得。有魄力,出色的外交家:
赤壁之战前,形势十分危急,诸葛亮在此极为复杂的情况下挺身而出(先主至於夏口,亮曰:“事急矣,请奉命求救於孙将军。”),说服孙权,怎么说服的呢:
1、刘备和孙权您都很牛逼:
海内大乱,将军起兵据有江东,刘豫州亦收众汉南,与曹操并争天下

2、刘皇叔虽败,但是抗曹决心未已,也有抗击力量,我相信权哥你肯定不会怂:
豫州军虽败於长阪,今战士还者及关羽水军精甲万人,刘琦合江夏战士亦不下万人
权曰:“吾不能举全吴之地,十万之众,受制於人。吾计决矣!非刘豫州莫可以当曹操者”


3、曹操是纸老虎:
曹操之众,远来疲弊/且北方之人,不习水战;又荆州之民附操者,偪兵势耳,非心服也

4、权哥,只要咱们一起上,曹贼必败:
今将军诚能命猛将统兵数万,与豫州协规同力,破操军必矣。操军破,必北还,如此则荆、吴之势强,鼎足之形成矣。成败之机,在於今日

以一己之力促成了孙刘联盟,并取得了赤壁之战的成功。
并且在担任蜀汉第一任丞相的过程中,维持了与孙吴两国的持久和平。
6、从一开始就展现出了卓越的组织和后勤才能:
赤壁之战后,先主遂收江南,以亮为军师中郎将,使督零陵、桂阳、长沙三郡,调其赋税,以充军实。从开始就担任着刘备萧何类的角色,一直比较低调,主要负责后勤方面的事务,刘备死前没有充分发挥其领导才能,摄政后才开始纵横捭阖,飞龙在天。
魏略曰:始,国家以蜀中惟有刘备。备既死,数岁寂然无声,是以略无备预;而卒闻亮出,朝野恐惧,陇右、祁山尤甚,故三郡同时应亮。
7、刘备死后蜀汉实际领导人,大哥大,手腕高超镇得住各派势力,以北伐为手段,达到了稳固各派,选拔人才的目的。
孙盛曰:幸值刘禅闇弱,无猜险之性,诸葛威略,足以检卫异端,故使异同之心无由自起耳
袁子曰:晚得诸葛亮,因以为佐相,而群臣悦服,刘备足信、亮足重故也。及其受六尺之孤,摄一国之政,事凡庸之君,专权而不失礼,行君事而国人不疑,如此即以为君臣百姓之心欣戴之矣

8、善于利用制度来约束百姓,官员,法治派先锋;
袁子曰:亮法令明,赏罚信,士卒用命,赴险而不顾
三国志:诸葛亮之为相国也,抚百姓,示仪轨,约官职,从权制,开诚心,布公道;尽忠益时者虽雠必赏,犯法怠慢者虽亲必罚,服罪输情者虽重必释,游辞巧饰者虽轻必戮;善无微而不赏,恶无纤而不贬


9、科学强军的实践者
木牛流马,人尽皆知,这玩意儿从当时的科技背景来看,真的要给跪了:
亮集载作木牛流马法曰:“木牛者,方腹曲头,一脚四足,头入领中,舌著於腹。载多而行少,宜可大用,不可小使;特行者数十里,群行者二十里也。曲者为牛头,双者为牛脚,横者为牛领,转者为牛足,覆者为牛背,方者为牛腹,垂者为牛舌,曲者为牛肋,刻者为牛齿,立者为牛角,细者为牛鞅,摄者为牛鞦轴。牛仰双辕,人行六尺,牛行四步。载一岁粮,日行二十里,而人不大劳。流马尺寸之数,肋长三尺五寸,广三寸,厚二寸二分,左右同。前轴孔分墨去头四寸,径中二寸。前脚孔分墨二寸,去前轴孔四寸五分,广一寸。前杠孔去前脚孔分墨二寸七分,孔长二寸,广一寸。后轴孔去前杠分墨一尺五分,大小与前同。后脚孔分墨去后轴孔三寸五分,大小与前同。后杠孔去后脚孔分墨二寸七分,后载剋去后杠孔分墨四寸五分。前杠长一尺八寸,广二寸,厚一寸五分。后杠与等版方囊二枚,厚八分,长二尺七寸,高一尺六寸五分,广一尺六寸,每枚受米二斛三斗。从上杠孔去肋下七寸,前后同。上杠孔去下杠孔分墨一尺三寸,孔长一寸五分,广七分,八孔同。前后四脚,广二寸,厚一寸五分。形制如象,靬长四寸,径面四寸三分。孔径中三脚杠,长二尺一寸,广一寸五分,厚一寸四分,同杠耳。”  
10、治军严明,可能是三国中治军最牛逼的人物:
三国志及裴松之的注中不止一次提到了诸葛亮治军严明,奖惩分明,即使撤退也非常有秩序,未听说过溃退之说。
引用他对手司马懿的评价吧:(诸葛亮五丈原身死后)及军退,宣王案行其营垒处所,曰:“天下奇才也!”
11、工作认真、完美主义
这个就不多说了,政事无巨细,咸决於亮(三国志)

12、廉洁奉公、以身作则、家无余财
初,亮自表后主曰:“成都有桑八百株,薄田十五顷,子弟衣食,自有余饶。至於臣在外任,无别调度,随身衣食,悉仰於官,不别治生,以长尺寸。若臣死之日,不使内有余帛,外有赢财,以负陛下。”及卒,如其所言。
写到这儿,心里面有些淡淡的失落,中华五千年,仅仅只一位诸葛亮,完美无瑕,无懈可击。
诸葛大名垂宇宙,宗臣遗像肃清高。
三分割据纡筹策,万古云霄一羽毛。
伯仲之间见伊吕,指挥若定失萧曹。
运移汉祚终难复,志决身歼军务劳。
=====================================================================
评论下有知友提出本答案客观但是不全面,好吧
以下是诸葛黑材料 不是很多 但是比较有代表性 大家看看就好O(∩_∩)O~

1、(魏书刘放传  裴松之注) 资别传曰:是时,孙权、诸葛亮号称剧贼,无岁不有军征。而帝总摄群下,内图御寇之计,外规庙胜之画,资皆管之
咱们诸葛在国外名声已经一败涂地了——剧贼——威胁特别巨大的敌人,破换全球和平的始作俑者。无岁不有军征——穷兵黩武有木有!!基本每年都出兵吖!! 诸葛 打仗可不是闹着玩儿的吖 小战怡情 大战伤身呐!!诸葛:“老子就是想,你来咬我吖!”
2、(先主传)先主复领益州牧,诸葛亮为股肱,法正为谋主
    (庞统法正传)章武二年,大军败绩,还住白帝。亮叹曰:“法孝直若在,则能制主上,令不东行;就复东行,必不倾危矣。”

大家看到了木?你猜皇叔同志最信任的人是谁?“诸葛亮呗”“不对,你再猜”
3、(诸葛亮传 裴松之注)蜀记曰:晋初扶风王骏镇关中,司马高平刘宝、长史荥阳桓隰诸官属士大夫共论诸葛亮,于时谭者多讥亮讬身非所,劳困蜀民,力小谋大,不能度德量力
看到了木?西晋好事者都说诸葛选的啥JB老板,把蜀国搞的稀里哗啦,套用一句知乎热门语”世界上最痛苦的事情是拥有和能力不相符合的欲望“,完全搞不清楚自己是几斤几两嘛。你觉得呢?
4、(吕乂传)丞相诸葛亮连年出军,调发诸郡,多不相救,乂募取兵五千人诣亮,慰喻检制,无逃窜者。
     妥妥的抓壮丁的节奏吖!!!无逃窜者? 霍霍 抓壮丁的绩效考核真是严吖  不完成任务 霍霍 我猜是妥妥的杀头可能  哈哈……
5、武侯祠清人赵藩”攻心联“评价诸葛亮:
上联:能攻心则反侧自消,从古知兵非好战;
下联:不审势即宽严皆误,后来治蜀要深思。

6、咱们来看看诸葛的谥号吧:
谥曰:忠武侯(刘禅封,后世多有追加,在此不表)
按照谥法,谥号一个字比两个字好,忠就不解释了,”武“谥法上云:
刚彊直理曰武。
威彊敌德曰武。
克定祸乱曰武。
刑民克服曰武。
夸志多穷曰武。
其实诸葛不容易,我们要珍惜,么么哒……_(:з」∠)_

快速回帖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