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奥本海默》的故事很大程度描述了他的反思、担忧和恐惧,没有原子弹的世界会更好吗?

[复制链接]
为爱 发表于 2023-7-31 16:12:07|来自:北京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在多大程度上,奥本海默对于「人类可能制造出了自己并无法控制的力量」的担忧是真实的?人类应该如何反思这种对于力量的追求?
全部回复5 显示全部楼层
joep 发表于 2023-7-31 16:12:20|来自:北京 | 显示全部楼层
实际上,奥本海默作为「原子弹之父」,他最初的本心是希望研究只用于示威。
当时广岛与长崎核爆后,他找到杜鲁门总统,激动地说:
「总统先生,我的双手沾满了鲜血!」
所以他的反思、担忧和恐惧情绪是非常合理的:
原子弹,应该只作为一种威慑武器。
1
当二战进入 1942 年上半年的时候,美国政府终于下定了决心:投入全部力量,全力研制一种闻所未闻的超级炸弹——原子弹。
这个起因如今很多人都已经知道:1939 年 8 月 2 日,以爱因斯坦为首的科学家们给总统罗斯福写了一封言辞恳切的信,希望总统下令全力研制核武器——德国人已经在海森堡的主持下率先开始了工作,如果这种超级炸弹掌握在泯灭人性的纳粹手里,那谁也不敢想象结局。
尽管之前从没有人做过这项工作,但可以想象,那将是一个非常浩大的工程。
于是问题也就来了:谁来领导这个工程?
是带头写信的爱因斯坦吗?他的能力、资历和威望自然是够了,但因为其他一些方面的原因,这位天才科学家是最先被排除的。
那么,是不是应该在当时从四面八方汇聚到美国来的诺贝尔奖获得者中挑选一个呢?按理说,负责如此高端和机密的工程,「得过诺贝尔奖」应该是一个最低门槛。
但是,最终「曼哈顿计划」项目负责人名字被公布的时候,还是多少有些出人意料——那是一个并没有获得过诺贝尔奖的科学家:尤利乌斯·罗伯特·奥本海默。
2
如果把智商和学历作为一个门槛的话,那么奥本海默无疑是够格的。
1904 年 4 月 22 日,奥本海默出生在纽约一个富有的德裔犹太人家庭,父亲是纺织行业的企业家,母亲是画家。
放到现在,奥本海默足以让周围人羡慕——他是个富二代,又是个超级天才。
看看奥本海默的成长经历吧:在幼年时就受母亲影响涉猎艺术、文学、哲学、历史、科学和语言等各个领域,11 岁因为在矿物研究方面的成绩成为纽约矿物俱乐部年纪最小的会员,18 岁从纽约菲尔德斯顿文理学校以第一名的成绩毕业(美国很多政商和文化界名人都出自这个学校),后考入哈佛大学化学系。
在哈佛大学,别的同学一般只选 4 门课程,他选了 7 门,但还是抱怨「作业太少」。
他只花三年时间就以「优秀」的成绩从哈佛大学毕业了,在他的毕业照片上有一句特别注明:「他只做了三年大学生。」
大学毕业后,奥本海默来到了欧洲,觉得自己当初的化学专业有些无聊,深深迷上了物理。
彼时的人类物理世界,正在进行一场翻天覆地的革命:1924 年,德布罗意提出「物质波」假说;1925 年,海森堡提出「矩阵力学」,泡利提出「不相容原理」;1926 年,薛定谔提出「薛定谔方程」,玻恩对波函数做出概率解释……
在一个崭新而宏大的物理世界面前,奥本海默立刻被深深吸引。
他先是进入英国剑桥大学著名的卡文迪许实验室,师从物理大神卢瑟福(被称为法拉第后最伟大的实验物理学家,1908 年诺贝尔化学奖获得者)。
但卢瑟福认为这名天才弟子更适合研究理论物理,于是奥本海默受玻恩(量子力学奠基人,1954 年诺贝尔物理学奖获得者)引荐去了著名的哥廷根大学。
在那里,奥本海默遇到了当时全世界物理学界的顶尖天才们:玻尔、狄拉克、海森堡、泡利等等。
这段学习生涯对奥本海默产生了巨大影响,也让他的天赋得到了充分发挥。
玻恩曾回忆奥本海默在他手下做研究生时,经常打断别人(包括老师在内)的演讲而走上黑板拿起粉笔开始写方程式:「这样会更好。」
后来很多学生联合起来给玻恩写了一封抗议信,玻恩将这封信悄悄放在奥本海默很容易看见的地方,于是奥本海默后来参加讨论时就明显收敛了很多。



年轻时的奥本海默1927 年,奥本海默因在量子力学方面的研究而获得博士学位,没多久后决定回到美国。
当时美国诸多名校竞相向奥本海默发出任教邀请,但他最终选择了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据说一个原因是那里图书馆的古典文学书籍收藏不错。
毫无疑问,从智商、学历和资历上,奥本海默是够格的。
但是,参与「曼哈顿计划」的科学家们,哪个不是「天才 + 学霸」?从二楼向这些科学家丢块砖头,很难不砸中一个诺贝尔奖获得者。
但是,奥本海默能够成为领导,恰恰也是因为这点。
3
最坚定推荐奥本海默的,是欧内斯特·劳伦斯。
欧内斯特·劳伦斯是高能粒子回旋加速器的发明者,也是 1939 年诺贝尔物理学奖的获得者,同时,也是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的物理学教授。
最初,负责「曼哈顿计划」的美国军方主持人格罗夫斯将军内定的主持人是劳伦斯,但劳伦斯和另一名卓越的实验物理学家康普顿却坚持推荐以理论物理见长的奥本海默。
劳伦斯的推荐理由简单却有说服力:「曼哈顿计划」是一个要凝聚全世界最顶尖大脑的「超级工程」,但越是一流的科学家,就越有些「恃才傲物」,必须要有一个既懂科学又懂管理的人才来把这批人管理起来,有效运转,最快达成目标。
谁最合适?奥本海默最合适。
奥本海默似乎天生就是一个管理型人才,他演讲有说服力,待人有亲和力,与整个美国物理学界的顶尖科学家都关系良好,同时,他自己在业务能力上又不会被同行看低。
在淘汰了一批「忠诚度可疑」(比如移民到美国)的顶尖科学家之后,格罗夫斯和军方人员再三审核了奥本海默的家庭成分和忠诚度(出生在美国成了当时奥本海默的加分项),在要求劳伦斯写下保证书后,终于任命奥本海默为整个「曼哈顿计划」的首席科学家和总实验室主任。
奥本海默不辱使命。
作为耗资 25 亿美元、最多时参与人数超过 50 万的「曼哈顿计划」的总指挥,奥本海默充分展现了自己的科学素养和管理才能。
在他的游说和鼓动下,玻尔、费米、查德威克等当时世界最顶尖的物理学家和诺贝尔奖获得者都加入了该计划。
在奥本海默的领导下,他们全身心投入,高速运转。
奥本海默把原本分散在英国、加拿大和美国各地从事原子弹相关工作的实验室全部集中到了一起,亲自选定新墨西哥州的洛斯阿拉莫斯作为总实验基地,统一领导工作。
在那个人迹罕至的地方,一度聚集了超过 6000 名世界顶尖的科研工作者。
奥本海默从科学实验到医疗卫生,到地区交通,甚至到科学家孩子上学的问题都管了起来。
他自己每天只睡 4 个小时,早上 7 点由他吹响第一声起床哨,敦促大家开始一天的工作。
奥本海默的付出得到了美国军方和科学家们的一致认同,连一向挑剔、与奥本海默不和的核物理学家爱德华·泰勒(后来他发明了氢弹,被称为「氢弹之父」)在参与「曼哈顿计划」后也感慨:「我不知道奥本海默是怎样做到这一切的,但是没有他的话,这项工程不知道什么时候能成功。」
1945 年 7 月 16 日清晨 5 点 30 分,人类历史上第一颗原子弹在洛斯阿拉莫斯附近的阿拉莫戈多沙漠爆炸成功。
在爆炸的一瞬间,现场受邀观看的 1000 多名观众欢呼雀跃,而作为总设计师的奥本海默,望着那片腾空而起的蘑菇云,却从心底里感到了恐惧。
他忽然想到了自己经常读的印度梵文诗选段(奥本海默会包括梵文在内的 8 种语言):
漫天奇光异彩,有如圣灵逞威。
只有一千个太阳,才能与其争辉。
……
我是死神,是世界的毁灭者。
4
事实上,在原子弹研发进入尾声时,奥本海默的信念就已经产生了动摇。
在那段时间,从欧洲传来了苏军攻克柏林,希特勒自杀的消息。
而在美军鏖战的太平洋战场,日军也已经节节败退,失败也只是时间问题。
这让那些夜以继日研发原子弹的科学家们失去最大的动力——早日研制出原子弹,是为了不让纳粹德国抢先,如今这个威胁已经消除了。
在盟军已经完全可以取得战争胜利的情况下,科学家们陷入了良心的自责:这种超级杀人武器的问世,还有必要吗?包括奥本海默在内的科学家们提出了一个天真的建议:能不能只选择一块无人区,做一个示威性轰炸?
这个建议很快被美国政府否决了——「曼哈顿计划」历时三年,耗费数十亿美元,如果不用于实战,不产生结果,怎么向国会交代?怎么向纳税人交代?怎么向那些反对人士交代?
1945 年 8 月 6 日和 8 月 9 日,日本的广岛和长崎先后被投下一颗原子弹,十多万人在白光一闪间灰飞烟灭。
当年 10 月,奥本海默辞去了洛斯阿拉莫斯实验室主任的职务,重新回到了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任教。
此时的他早已声名鹊起,受到全世界瞩目。
两年后,奥本海默当选为美国最权威的普林斯顿高级研究所所长,并出任美国政府能源决策机构美国原子能委员会下属的一般顾问委员会主席。
这是当时一个科学家能在美国得到的最高政治地位,奥本海默用他自己的能力和表现,开了科学家影响美国政府决策的先河。
只是,因研发核武器登上这个台阶的奥本海默,却转而说服美国政府停止和限制核武器研究。
因为作为一名科学家,他认为他和他领导的团队并没有增加全人类的福祉,而是给整个文明的未来蒙上了一层阴影。
《杜鲁门传》中专门记录了这样一个情节。
奥本海默见到了当时的美国总统杜鲁门,对他激动地说了一句话:「总统先生,我的双手沾满了鲜血。」
而杜鲁门的回答比奥本海默还要激动:「沾满鲜血的是我!你手上的血还没有我一半多呢!这件事你就留给我来操心吧!」在奥本海默离开后,杜鲁门对身边的人表示今后再也不想见到这个人。
而奥本海默依旧没有认识到美国政府对发展核武器的决心。
1946 年 7 月 1 日,美国在比基尼岛试爆第四颗原子弹,奥本海默拒绝出席参观,事先还写信给杜鲁门请求放弃这次爆炸试验。
杜鲁门对奥本海默再一次做出评价:
使用 App 查看完整内容目前,该付费内容的完整版仅支持在 App 中查看
🔗App 内查看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立即注册

×
sun333 发表于 2023-7-31 16:12:41|来自:北京 | 显示全部楼层
对于奥本海默本人来说
这种情绪和思考是没有任何问题的
很多人都只是从结果反推,但要知道,奥本海默以及当时的美国科学家,他们是在做从0到1的事儿。
电影里都有个桥段讲了,他们甚至担心,一旦引爆核弹,反应不会结束,会直接把整个地球大气层点燃。
你现在看,好像觉得这种担心是无稽之谈,那是因为人先走在了前面,把结果做出来了,当然你就觉得不需要这样担心咯。
包括很多人回答说的什么核威慑、核平衡,进而保障了长时间的和平。
那这都是马后炮啊
谁敢预先说,只要大家都有了核武器,那肯定大家都不敢动手?
哪怕就是我们现实的时间线,当年古巴危机的时候,那真的是一念之间的事哦,你去了解一下当年多凶险。
zk839y 发表于 2023-7-31 16:13:10|来自:北京 | 显示全部楼层
我觉得要理解奥本海默的担忧,应该从他当时面对的情况来讲,而不是以现在的情况来讲。
奥本海默自己就是犹太人,他很清楚人类邪恶起来会有多么残忍。倒不如说他决定亲自研发原子弹的初衷之一便是赶在纳粹,或者说赶在自己的好友海森堡之前搞出原子弹。
“我不知道我们适不适合控制这股力量,我只知道纳粹不适合。”
他的担忧和恐惧,并不是因为广岛和长崎,而是他希望广岛和长崎会是人类最后两次使用原子弹。杜鲁门的名句“没人记得谁研发了原子弹,只会记得谁投放了原子弹”,反倒符合了奥本海默所想,及原子弹的使用权归于且只归于总统。原子弹是一种威慑武器,应避免核武器的扩散,核武竞赛,公开和平利用核能的技术资料。
这个在现在看来很普通很正常的概念,在核武器刚被发明出来的时候可不是,不少美国的高层和美军的将领都认为核武器不过是一个杀伤效率更高的武器,和其他武器没啥区别应该由前线军官管理和决定是否使用。毕竟从他们的角度上讲,核武器只不过是把摧毁一座日本城市所需的B-29,从200多架变成了1架而已。
ycacg 发表于 2023-7-31 16:13:42|来自:北京 | 显示全部楼层
2023年还没有爆发三战的唯一原因就是原子弹的存在
RD1223 发表于 2023-7-31 16:14:24|来自:北京 | 显示全部楼层
·
不可能。
智慧生物的结局只有2种:
建造出自己都无法控制的力量,被其毁灭;
建造不出这种无法控制的力量,锁死灭亡。
过去是原子弹,将来是AI。
与其锁死在地球慢慢灭亡,选择自毁/超进化的轮盘赌,应该是更好的结局。
·

快速回帖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