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 年中央一号文件公布,提出做好 2023 年全面推进乡村振兴重点工作,还有哪些信息值得关注?

[复制链接]
qqwu 发表于 2023-9-7 11:52:57|来自:北京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21世纪以来第20个指导“三农”工作的中央一号文件13日发布。
这份文件题为《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做好2023年全面推进乡村振兴重点工作的意见》,全文共九个部分,包括:抓紧抓好粮食和重要农产品稳产保供、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强化农业科技和装备支撑、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推动乡村产业高质量发展、拓宽农民增收致富渠道、扎实推进宜居宜业和美乡村建设、健全党组织领导的乡村治理体系、强化政策保障和体制机制创新。
文件指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最艰巨最繁重的任务依旧在农村。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加速演进,我国发展进入战略机遇和风险挑战并存、不确定难预料因素增多的时期,守好“三农”基本盘至关重要、不容有失。党中央认为,必须坚持不懈把解决好“三农”问题作为全党工作重中之重,举全党全社会之力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
文件提出,坚决守牢确保粮食安全、防止规模性返贫等底线,扎实推进乡村发展、乡村建设、乡村治理等重点工作,加快建设农业强国,建设宜居宜业和美乡村。
中央农村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有关负责人表示,要全面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三农”工作的重要论述,全面落实乡村振兴责任制,真抓实干做好2023年重点工作,不折不扣完成好既定目标任务,推动全面推进乡村振兴不断取得新进展、农业强国建设开好局起好步。
全部回复5 显示全部楼层
e中人 发表于 2023-9-7 11:53:35|来自:北京 | 显示全部楼层
农业这个话题太大,谈点自己的所见所闻吧。
这个问题从两个方面讨论,一个是如何增加产出的效率,另一个是如何把商品卖出去且能确保把利润留给农民。
利润=收入-投资,这是最基本的数学题,有利可图大家才有积极性,在供给端价格大涨的时候,而大宗作物价格非常依赖管控,经济作物又非常依赖消费能力,价格波动极高,留给农民的利润较低,种植很大程度是惯性思维,主力也是五六十岁以上的人,有利可图才是市场自发配置资源的关键,辛辛苦苦一年不如别人打工两个月,怕是很难吸引资源。
想让农业有利可图,一方面是降成本,提高产出效率大概就是继续推动农业现代化,从育种、种植、农药、化肥、灌溉、收割一条链上的改进,降低成本,前几年由于能源供给冲击的影响,这条链上的几个重要环节都在涨价,能耗依赖较高的化肥涨价最为显著,其次是柴油机械等使用价格增加,比如机械化种植和收割都在涨价,必然挤压农业的利润。
降投入成本之外,可能能改进的是运输和渠道环节,我们经常能看到一个现象,消费终端价格高的离谱,而供给端的农产品却烂在地里,还有就是所谓的带货,玩的也是越来越花,大量的利润并没有真的落在种植的农民身上,而且会有很高的挤出问题,假设市场对某项农产品的需求就那么多,愿意花钱找网红的拿走了需求,没花钱的产品谁来买呢?甚至出现整体上这种模式反而增加了成本。
农业的大数据可能是一个改善方向,经济作物上,价格波动太大。这其实也能理解之前的一个热点问题,回村创业年入百万,但从统计上来看,当你跟着别人一起学,产能上来了,价格就下去了,有人赚也有人赔的底裤都没了,种植经济作物几年遇上一会高价格就不错了。供需关系决定价格,如何指导错峰种植可能是一个方向,比如我们家过去从种梨、芦笋、黄花菜、葡萄、李子等等,发现什么转钱就去跟着种,但都有成长期,经济作物长成了,价格就下来了,连续几年不赚钱,又开始毁掉去追其他的当时高价格的农作物,这造成了巨大的资源浪费。
总结起来,推动乡村振兴,核心是如何增加留给农民的利润,要么在产出效率和降低成本上做文章,要么在销售渠道和价格上做文章,我们农民家乡情怀最重了,所谓的落叶还要归根,如果农业有利可图,大概不会都步入中老年了还背井离乡,当然还要配合其他公共支出,就说个最紧迫的问题,农村的教育资源与医疗资源正在萎缩,都走完了,设计布局再好,也很难找到实践的人,脱离发展阶段的城镇化并非都是好事,农村可以容纳相应的就业,前提是有利可图,市场自然会配置资源过去。
mtdwo 发表于 2023-9-7 11:54:12|来自:北京 | 显示全部楼层
谢邀。
从“小田并大田”的提法来看,农村土地流转机制会加速。

如果你去翻10年的一号文件,会发现主要强调的是“统筹城乡发展、缩短城乡公共事业差距”等。
因为那年我国城镇化率是49.7%,还有一半人在农村。因此你要振兴三农,自然绕不开对农村人的投资。
但去年我国城镇化率已经65.2%了。网上人人都可以吐一口唾沫的小市民,才是国民主流。
剩下的2.9亿农民工里,不仅有56%的外出务工比例,而且45%是年末居住在城镇。
这意味着,农村人口不仅是绝对数量的减少,而且存量里有相当部分(估计起码三分之一)在事实上已经进城,但无法获得城市户口的公共资源。
所以这几年文件里越来越强调对农村资产的关注。(资产持有者减少,逢低买入)
因此我觉得,“稳产保供”和“防止规模返贫”都是往年定番,“小田并大田”才是重点。

而且这个趋势很河里:
一,现有政策就是要减少农村人口。
典型的有县级城镇化,明确把“农村转移人口”放到KPI位置,和能拿到的公共投资直接挂钩。
这个出发点是为了填充资产严重泡沫的三四线城市,用行政指令增加城里的需求,进而保价。
考虑到房地产是“支柱”,提到城镇化率依然是主要增长点,那这个“农民市民化”的趋势起码还有十年。
二,土地集约确实有助于农业现代化。
几亩地,请不起那种十几个犁钩的大农机,犁地钱还没有人家开过来的油钱贵。
碎片化的土地产权无法支撑规模化的作业、农机制造、集散物流。最后就是成本下不来,人家海运到港价比你本地补贴价还便宜。
粮食安全的压力也会倒逼集约化加速。
三,庞大过剩的货币需要填进有效资产。
现在m2是多少?260万亿还是270万亿?
居民不借钱,靠国企和发债财政借钱,勉强顶住金融循环。
但依然有大量货币淤积在账上,放出去就是普遍通胀,不放就经济停滞。
如果能把大量原本无价(因各种交易限制而无可广泛流通的定价)的农村土地放进来,不是美事一桩?

所以很多人盯的是这几句:
引导土地经营权有序流转,发展农业适度规模经营。

总结地方“小田并大田”等经验,探索在农民自愿前提下,结合农田建设、土地整治逐步解决细碎化问题。

完善社会资本投资农业农村指引,加强资本下乡引入、使用、退出的全过程监管。

保障进城落户农民合法土地权益,鼓励依法自愿有偿转让。
但这就引申出一个还在纠结状态的问题:
是会走到农业现代化?
还是某种圈地运动?
农村农民农业的整体现代化已经不用想了。农村是合并化,农民是市民化。是靠着残留下的大量人地分离土地资产,实现农业现代化。
这事和刺激生育率一样,都属于错过。
而唯一能做的农业现代化,必须要实现某种程度的产权集中,这就是最大的争议。
把土地经营权折价转给村集体,村集体在类似国开农发进出口之类的机构支持下,定期给我一笔钱。
这是一种产权集中。
你把我划进附近指定郊区。土地折价后没有给我现钱,而是房票和购房补贴,我依然要承担十年的贷款。
这也是一种产权集中。
因为这场交易里,卖家是高度分散的,买家又是高度集中的(且基本掌握交易规则解释权),双方地位严重不对等。到底是用什么规矩来执行这场交易,天下侧目。
所有权乃国本。
文件没有给出明确说明(也不敢),现在是靠各地“摸索创新”,不出大波澜就继续推进。
照今天上午的发布会来看:


承包地:探索解决细碎化的问题;宅基地:确权登记,再盘活闲置;农村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深化入市试点;
并深入推进县域农民工市民化。
看来是不会回头的。

总之,在各种下乡后,还是走到了资本下乡。
是套现获得原始积累,还是被套承担负债,这是观察的重点。

<hr/>闲聊公号:王子君的碎碎念。
海底捞 发表于 2023-9-7 11:54:40|来自:北京 | 显示全部楼层
每年一号文件是”三农”问题,乡村振兴多年叫喊,新农村建设,美丽乡村建设,一直在搞。一线城市的城中村,已由地产振兴,城郊的乡村地理优势还有。内陆省份的乡村,没有强有力的产业布局推动,仅靠发文,靠基层的责任制,恐怕难以振兴。


沒有产业留不住人,靠留守老人和儿童连超市也难以振兴。人口的逆流动要靠产业布局去推动。
aylue 发表于 2023-9-7 11:54:45|来自:北京 | 显示全部楼层
声明:评论区好多评论被删了,不是我所为。
~~~~分割线~~~~
作为农民的后代,我只能说,又会多出很多亿万富翁的村长。
wyc9867 发表于 2023-9-7 11:55:31|来自:北京 | 显示全部楼层
不要轻视乡绅,他们联合银行搞土地平整,疯狂套补贴,补贴的钱足够所有的成本,还能有结余,所以资金扶持要控制比例,不能全部是现金补贴,完全可以部分补贴加贷款,要不然最后变成了一场资金腾挪倒手的游戏

快速回帖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