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看待中科院停用知网?

[复制链接]
寂寞狼 发表于 2023-9-6 19:49:44|来自:北京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如何看待中科院停用知网?
全部回复5 显示全部楼层
axwww 发表于 2023-9-6 19:49:49|来自:北京 | 显示全部楼层
近期知网近千万资源费事件,被大家密切关注,16号被邀请作答如何评价中科院面对知网涨价而停购,大致整理了一下思路,当天写完那条资讯:如果有一天,知网停止服务?已经是半夜两点。

17号早上九点定点发出,中午就陆陆续续看到其他公众号转载了相关内容;
18号这件事被几大新闻媒体向当事机构求证,并得到了截然不同的反馈结果,基于中科院和知网的知名度,这一事件冲上热搜;
18号晚上23点人民日报发表微博,谈及知网“如何平衡商业逐利与公共利益关系,该有个说法了!”
19号半月谈评论再次发声:知网的“霸道”收费逻辑,该有一个说法了!
19号知网官网发布声明:关于中国知网与中国科学院文献情报中心合作服务的说明。并将这一声明挂到了官网首页。



中科院与知网  VS  一致与不一致

虽然中科院文献情报中心并未就此事作出官方声明,但从新闻媒体向中科院相关工作人员求证的结果,以及各大网友曝光的内部邮件通知截图来看,中科院和知网对此事有共同点也有差异。
一致点在于:他们仍旧就知网资源访问与采购事宜继续商议谈判



不一致的点在于:
1、订购模式的改变:面对新闻媒体的求证,知网回应不属实,而中科院回应属实,不知道是否回应同一个问题,或者避重就轻了。从网友发布的各类邮件消息来看,中科院对知网的订购模式发生了变化,这一点在知网的申明中也有体现,今年中科院对知网的采购是从以往中科院文献情报中心统一集中采购服务所属院所,转变为院所两级经费共同承担的组团模式,对有强烈需求的院所,由文献情报中心牵头洽谈单个院所订购方案

2、合作谈崩的原因:知网声明中谈及:“中科院文献情报中心对包括知网数据库在内的国内外部分数据库的采购模式进行了调整,由统一集中采购模式转变为有需求院所组团联合采购模式”,也就是说这次合作模式的改变,主要是因为中科院对若干数据库采购模式进行了调整,不单单针对知网,那这种采购模式到底是中科院先提出来的,还是和知网谈不下来了选择的折中方案呢?
目前来看,中科院暂无其他数据库合作谈崩的消息爆出,而中科院内部邮件中提及几点,也主要是说“CNKI对续订价格维持着较高涨幅,高昂的订购费成为巨无霸,经过多轮艰苦谈判,依然坚持近千万费用,集团组团方案在成员数量、单家价格方面条件相当苛刻”,无不透露出主因就是知网涨价过高,难以为继,故而原有谈判才无法继续。

3、知网继续提供服务:知网在声明中提到:中科院文献情报中心与知网商定延长订购服务至3月31日。在4月1日之后的过渡期间,知网延续了各项服务,未出现服务停止或中断的情况。知网也将继续向中科院所属各院所提供正常服务,直至2022年度协议签署并启动服务。也许知网回应说“不属实”就是回应知网并没有断掉中科院访问,并一直提供服务到2022年协议签署并启动服务???这个答复值得思考。


这次事件被爆出,知网和中科院后续谈判都有相应压力,受到的社会舆论和关注也会越大,原本机构与数据库商谈判合作是一件商业事件,不同机构不同服务模式,知网收费标准是有差异的,也完全不需要放到大庭广众之下公开商讨
对中科院而言,如果中国最优秀科研院所、每年有大量科研成果产出在知网收录期刊上,并有诸多中科院主办的优质期刊的机构都无法就知网采购问题,达成一定目标,那后续相关资源库订购压力也会接踵而至。后续中科院是否会在院办期刊独家刊收录、科研人员成果发表等问题上继续与知网展开协商?毕竟知网掌握独家核心刊,而中科院等高等院校才是独家刊的组建者和大量科研内容的原始生产力。
而对知网而言,这件事社会给予的舆论压力和导向基本都是负面的,甚至已经多次引起官媒发声,他们既不想松开中科院这个大户,也不想放开多少利润空间。接下来也会就相关事宜与知网继续探讨合作方案。

后续,值得思考的是


        采购模式由中科院组团变成各大院所单独承担,这会不会换个方式甚至后续以更多的经费给知网呢?众所周知,知网给单位提供服务开通后除了增加多一点服务器访问量,并不需要额外增加其他大幅支出。但中科院采购模式由一馆统筹,变成单馆支付,这就把原本近千万的订购费,转移到了各个分所
        中科院有12个分院,一百余所分所,大约十三四万余人员。网上清华大学教职工人员约7万,大约相当于2所清华人员,2022年清华采购34个数据库费用188万;按照人员规模来看,中科院大概也就不到四百万价格。
“以中国政府采购网披露的信息对比,2022年,清华大学对中国知网数据库的采购价格为188万元;中南大学的知网数据库采购价格为150万元;复旦大学的知网采购价格为82.5万元;上海师范大学的知网续订费用为79.8万元;宁夏民族职业技术学院的成交金额为9.95万元。”



        若中科院单个院所分开谈判情况如何呢?知网给宁夏民族职业技术学院费用不到10万,这类层次学校人员一般不超过1万人,按照级别也大概属于收费级别最低的,而且按照知网个刊销售模式,应该还有大量个刊库未开通,而这笔费用就10万了。不知道中科院之前调研有多少院所愿意以二级经费承担这笔资源订购开支,若有一半院所(50)开通,最低费用也要500万了,还同样面临着资源采购不全、核心期刊单独订购的问题,更何况这种报价几无可能。
        也许知网考虑的是:部分院所知网的订购需求是刚需(理工科可能利用英文资源较多,但人文社科领域知网利用需求是较多的),且单独采购价格经费压力转移到了院所,各个院所财政有独立部分,这千万的巨款就被分解为很多个几十万,这笔“小钱”在接下来采购中也就显得更“符合流程、合情合理”了,温水煮青蛙一样。
所以接下来,中科院文献情报中心如何才能够使单个院所的谈判和整体效果的利益最大化,他们又有什么方法应对强硬的数据库商呢?这个千万资源订购之争仅仅是开始,对知网和中科院而言,下一轮的谈判和斡旋才又刚刚开始。

最后,为什么数据库商这么豪横

为什么数据库商这么豪横,这个问题深度解读起来,比较多维度:从数据库价格机制不透明到用户资源需求评估难度;从数据库商资源的独家垄断到国家学术期刊科研话语权;从图书馆口头上口诛笔伐到科研人员实际需求的不可或缺性;从图书馆采购模式到数据库商多样化定价服务模式,涉及到方方面面。
关于这个问题,推荐大家查看:程焕文先生等编写的《程焕文之问 数据商凭什么如此狼?》,回复关键词:程焕文之问,获取全文。
朱剑、程焕文等专家作为长期与数据库商打交道的专家,在期刊与知网合作模式、联合组建集团采购模式等做出来很多努力,不单单是针对知网,程焕文早在2014年就对数据商无序无理的涨价发出振聋发聩的十问:
一问:数据库定价依据是什么?
二问:为什么订购期刊全文时强行捆绑纸质期刊?
三问:20%被利用的资源,图书馆为什么要为80%资源买单?
四问:凭什么部分数据库商动不动就每年涨价20%,甚至更多?
五问:数字图书使用与纸质图书借阅相同的办法?
六问:数字图书销售价格要高过纸本图书?
七问:图书馆购买数据库使用权后,后续无力购买则没有已购使用权限数据库的永久使用权?
八问:凭什么把高影响因子或某个主体期刊从综合期刊全文库中抽取出来,单独建库暴利销售?
九问:凭什么数据库商在签订合同就强行规定不允许图书馆做任何元数据的关联?
十问:凭什么数据库商不向图书馆提供详细的用户使用报告?
当然,基于图书馆界、科研界、学术界诸多人员努力,通过联合组团采购,加大谈判筹码、联合抵制等方式,现在十问中部分问题得到了一定程度的解决,比如提供用户使用报告(当然真实的用户使用报告,大抵只有数据库商自己知道)、提供部分元数据、获得已购资源永久使用权等;但也有一些问题愈演愈烈,或者换个方式存在,比如单独建库,暴利销售;价格涨幅等等……

市场有足够动力却资本无序扩张引发质疑,图书馆或期刊有足够热情却难当集中知识传播重任,知识产权如何规范?知识的利益化问题?国家怎么提升科研话语权?国人的科研知识产品化传播并转化为资本内流到国内?这些问题什么时候能够得到解决,又能以何种合作共赢的方式解决?都是值得思考的问题!
tianyahaig2000 发表于 2023-9-6 19:50:38|来自:北京 | 显示全部楼层
别把知识付费做成了“垄断“生意

年入十亿的知网,又一次陷入了舆论风波。


  近日,“中科院因千万订购费停用知网”“中科院回应停用知网”等事件频频冲上热搜,知网因其“天价收费”、“垄断“再次引发全社会的关注。
对于中国的大学生来说,知网绝不是一个陌生的名字。它是中国最大的学术电子资源集成商,收录了95%以上正式出版的中文学术资源,从本科阶段开始,知网就是绝大多数学生选择的用来检索、下载学术资源的唯一正规渠道。然而每到毕业季,知网就涨一波价,查重一次三四百是常有的事,知网因其频频抬价的丑恶嘴脸,也已经不是第一次被骂上热搜了。如今,就连中科院都受不了知网逐年攀升的天价订阅费了。
  其实知网不仅贵到连中科院都用不起,其他的高校和学术机构更是早已“不堪重负”。据不完全统计,至少有6所高校公开抵制过知网,原因均是连续涨价、涨幅过高,并且知网方面态度强硬,毫无商量的余地。
  能做出此种行为的知网,是依仗其所操控的学术资源市场,把知识付费做成了“垄断”生意,早已忘记其作为文献数据库所应承担的公益性责任。实际上,知网之所以能成为中国最大的学术论文数据库,也是仰仗了国家出于基础性、全局性的考量,政策上的大力扶持。如若只是纯粹意义上的商业网站,硕博论文也好,核心学术期刊也罢,乃至更为海量的学术用户,又何必非要投在这一家网站上? 无非是看中了国家政策扶持下知网的公信力和传播能力。
  但是知网作为学术研究的资源工具,如今非但没能降低获取知识的门槛,反而将门槛抬高了,更没有像大家期望的那样让创作者享受到知识产权带来的福利。要进行学术研究必然是需要像“知网”这样的数据库的,为解决这个需求,不能只依靠市场。解决知网把知识付费做成“垄断“生意这一难题,关键还是在于有关部门怎么建设一个“用得起的知网”!
  去年8月,中南财经政法大学九旬退休教授赵德馨一纸诉状将知网告上法庭,原因是知网一分钱稿费都没给他,却擅自收录了他160多篇论文,但他自己下载时还要付费。最终,赵德馨教授胜诉,获赔70多万元,然而代价却是知网表示“不再收录他的文章,已收录的也全部下架”。 在众多学者看来,大量论文被知网下架无异于“被封杀”。由此看来,知识付费的红利唯把作者拒之门外,而作为中间商的知网却赚的盆满钵满。在这种市场行为下,却没有一种机制能够保障买卖双方进行公平对话,制定价格极低的版权使用费,显然并未给予学术著作者应有的尊重。


由此我们可以大胆推断,建设一个“用得起知网“,首先就要改变”我的作品你发财“的霸道经营模式,我们需要的是构建一个真正开放共享的学术资源交流平台,知识付费所带来的的红利应该大部分归作者享有,平台收取20%~30%的费用用于平台建设和维护。其次,有关部门需要对此类知识付费制定合理的价格,严厉打击垄断行为,给用户以和平台同等对话的权利,让平台能感受到可能会被市场所淘汰的威慑,从而不敢肆意涨价。
在万物共享的时代,知网却让知识共享变得越来越贵,或许我们最该反思的不是知识贵了,而是垄断的代价太高了。希望相关平台牢记初心使命,认识到自己肩上扩大学术传播、助力学术交流、推动学术创新、保障知识产权的责任,切记不可掉钱眼里不可自拔。别把知识付费做成了“垄断”生意,知识不同于商品,不能只是一门生意,只有收起垄断的想法,厘清公共服务与牟利的关系,才能构建起良好的知识产权生态。
cfang99 发表于 2023-9-6 19:50:50|来自:北京 | 显示全部楼层
此事其实对科学院影响不大,但对知网影响很大。少了知网,科学院也可以有很多数据库可以用,而且在科学院内部,知网也不是一个主要的选择。
此次事件的一个重点是在于对于学术数据库的管理和责任问题,知网作为公共学术信息平台,且背后有着政府部门作为支持,却依靠在国内近乎于垄断的存在而赚的盆满钵满,而且费用还在逐年上涨,几年前就有过清华也看不起知网的事情出现,而且其不合理收费的霸王条款事件也多次上新闻。
作为一个社会主义国家,以科教兴国为战略的国家,存在这样一个怪胎,是个彻头彻尾的笑话和闹剧。
ma625748 发表于 2023-9-6 19:51:40|来自:北京 | 显示全部楼层
现在很少用知网的服务,当年在科学院读书,也几乎不用知网的服务。
我记得很多中文期刊文献,能从官网直接下载。
科学院不用知网服务,影响影响不大,特别是科学院主要以理工科研究为主,好的理工科中文期刊不多。
当然,也可能我对知网的了解不够,我反倒是对sci-hub用的多。
白帝 发表于 2023-9-6 19:52:24|来自:北京 | 显示全部楼层
不得不说,知网确实是市面上联合检测数据覆盖最广的检测系统,但是学界苦知网久矣。价格贵的问题几乎每年都会上热搜(尤其在毕业季),我也思考过为什么权威机构会离学界越来越远?
市面上好的产品往往都是商业主导的,而知网属于国企(与维普等检测系统民企不同),既有商业化压力也有外界甚至上层的管理压力,就决定了它又表又立的基因。
基于现状,已经越来越多学校与机构开始弃用知网合作,这带来的后果是数据库的质量会同等下降,因为大多数据是通过合作收录的,之前用的人多也就构建了更全的数据。
题主问如何看?我认为是情理之中淡然看,未来会有更多弃用反声也属必然!

快速回帖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