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代宗师:赵本山(下)

[复制链接]
买太阳 发表于 2023-9-6 11:51:46|来自:北京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搬运一下《老梁故事汇》老梁的词:
说完了“山丹丹组合”,我们再说“铁三角”组合,赵本山、范伟、高秀敏。


赵本山作品整理:https://flowus.cn/share/ac33c00b-f6d7-46a8-a1ad-6d22b82e7071
首先说范伟。赵本山和范伟两个人认识的时间非常早,这要往上说到1982年的《摔三弦》。在辽宁省全省的文艺会演上,《摔三弦》是垫底的节目。1982年的文艺会演范伟也参加了,当时一看赵本山演这个瞎子,范伟说太绝了,这个人能耐太大了。当初赵本山也对范伟有印象,这个年轻人相声说得好,摇头晃脑地跟一般相声演员也不大一样。那个时候,两个人就认识了。到1995年,赵本山在春晚舞台上,要演一个反映大吃大喝式腐败的小品——《牛大叔提干》,说找谁来演这个胡秘书呢?首先就想到了范伟。这是范伟跟赵本山一开始交往的过程。
高秀敏跟赵本山认识得更早,为什么呢?因为高秀敏跟赵本山是一个来路,两个人都是二人转演员,高秀敏在吉林演,赵本山在辽宁演。他们两个人以前就认识,何况中间还有一个何庆魁。何庆魁跟高秀敏俩人“半路出家”,后来才走到一块儿的。老何那个时候给赵本山写本子。这个人很了不起,在东北民间艺人里,他的创作能力算其中的翘首。而且他的路数特别接地气,擅于把东北农村一些事给提炼出来。当初,何庆魁给赵本山写剧本,顺带着高秀敏与赵本山越来越熟。到1998年春晚的时候,有一个小品叫《拜年》。这里面范伟演乡长,后来升官变县长了。赵本山演这里面的老蔫,养王八那个。他老伴谁来演呢?这个时候赵本山首先想到非高秀敏莫属,高秀敏一说话,前仰后合,直拍大腿,是典型东北中年妇女的形象。就这样,赵本山把高秀敏找来了。大家记不记得赵本山、高秀敏演的老两口儿,一上场就是四六八句的包袱,一下子炸响了包袱,这既有效果,同时还值得人深思。尤其那一句“因为啥?腐败了?”底下立刻响起掌声一片。
《拜年》这个小品好在哪儿?实事求是地说,我一直认为这是“铁三角”组合最好的小品,但他们说不是,说后来《卖拐》系列多有意思。其实,那个没有这个有深度。《拜年》准确地反映了东北农民怕见官的心理,一见当官的腿肚子直转筋;而且也反映了农村局部地区的一些腐败现象,这个小品是既有深度又有效果,成为一个巅峰,也确立了“铁三角”合作的一个范本。当然,从现场的效果来讲,“铁三角”的合作高峰是后来的《卖拐》。
我们对《卖拐》再熟悉不过了,这也是“大忽悠”系列的第一篇。后来他们共弄了三个小品,在春晚舞台上独领风骚。但是一开始《卖拐》这个小品不是给央视春晚的,当时是给辽台春晚的,都录完了,而给央视准备的小品叫《梦》。央视的导演一看,觉得有一点儿“平”。大家注意,春晚审查很严,这个小品、相声特别怕审查。为什么?我们听歌听戏,听得是嗓,听得是味儿。尤其是京戏,越听越有滋味儿,恨不得多听几遍。但是相声、小品可不行,头一遍听,这个包袱你不知道,你一听笑了,第二遍你就不乐了,因为你知道这个底儿是什么了。所以小品最怕反复审查。逼得赵本山没招了,说:这样吧,我跟范伟、高秀敏把我们在辽宁台的那个《卖拐》演一下,你们看一下。结果一演,底下这些央视领导,还有相关的方方面面的领导,乐得前仰后合,这个小品就顺利通过了。就这样,《卖拐》从辽宁台春晚挪到了这个舞台。
当然,这个“铁三角”之间的合作也不是完全和顺的,为什么呢?因为三个人必有“君臣佐辅”,谁老大,谁老二,谁老三,谁围绕着谁转?人们说当然赵本山是核心,没有错,可是有的时候,核心太抢戏了,往往使周围配角心里不大舒服。前面我也说了,范伟有的时候也嫌自己台词戏少,高秀敏也是如此,大家还记得《心病》那个小品吧。赵本山演一个大夫,“嘎”一下就抽过去的那个。对那个小品,大家印象都挺深刻的。这本子是何庆魁写的,这里面主角是赵本山,配角范伟演病人,占一定的戏份,而高秀敏是这个病人的老伴,起辅助作用。因为高秀敏的角色是起辅助作用,所以写这剧本的时候,何庆魁给高秀敏就写了四句台词。高秀敏看完本子都乐了,她说,我是不是你媳妇啊?他说是啊!为什么胳膊肘往外拐,给我写这么点儿戏呢?何庆魁说我没有办法,这里边你就是个配角,说白了跟道具差不多,我要多写了,那就对不起这个本子了。高秀敏当然不愿意了,登一回央视的平台,谁不想多说两句话,谁不想多演一点儿?高秀敏一看,既然说不服自己的丈夫,就去找赵本山:大哥,我这词儿太少,你看就给我四句。我跟你演干啥?我还不如道具呢。赵本山一看,确实过分点儿了。于是把范伟找来,三个人商量。商量来商量去,说这么着吧,范伟把一部分台词拿出来给高秀敏说,我也让一个包袱出来。赵本山就把一个逗笑的经典桥段给了高秀敏。
很多人发现,“铁三角”赵本山、高秀敏、范伟,加起来大于三——激发的这种喜剧效果,比三个人单纯在舞台上的效果要大得多,这就是戏剧表演的精髓。就是说,为什么在一台戏里,你很难看到一个人演独角戏?因为多个人在一块儿的时候,能形成戏剧冲突。由于脾气秉性不同,在情节之间所处的角色不同,形成的这种戏剧冲突,往往会给情节带来意想不到的变化,能够把情节的起承转合、矛盾,什么时候是低谷,什么时候是高潮分得清清楚楚。而且只要在恰当的空间范围内能安排开,人越多,它的矛盾也越多。我们看喜剧看小品是看什么?好像是听几个包袱、听笑料,其实你是在看情节、看冲突。这就是“文似看山不喜平”。你看小说,肯定不希望情节平平淡淡,而是要有起伏,而一个人制造起伏难度太大。
所以,跟高秀敏、范伟的这种合作,使赵本山又上了一个台阶。他跟宋丹丹的合作,使他从二人转的舞台上脱离出来,进入了戏剧表演的范畴。跟高秀敏、范伟的合作,使他对戏剧表演当中人物的冲突,个人在整个情节怎么把握走向有了一个清晰的认识。但是,有一点毫无疑问,自从“铁三角”拆了帮,他跟宋丹丹也不在一块儿演了,赵本山在自己小品里的“地位”都下降了。当然,这是他自己主动让出来的。从2009年往后,他跟小沈阳演《不差钱》,跟王小利演《捐助》等的目的很明显,就是捧徒弟。
因此在赵本山后来的小品当中,我们可能更多的是关注小沈阳,关注王小利。但是在这个过程当中,赵本山不仅没有省心,反而更费劲儿了。为什么呢?他想把徒弟托出来。比如,那年他带着王小利、小沈阳还有于洋、孙丽荣,一起上春晚舞台,演《捐助》。他就觉得这些人(包括小沈阳)的台词不到位,表情不对。比如,一个记者采访得怎么样,赵本山手把手教。有一天晚上,本来说排练到晚上12点就结束了,结果一下子拖到凌晨四五点钟,赵本山几乎把每一个角色都演了一遍,告诉他们怎么演。结果到凌晨四五点,一测血压180,高得不得了,赶紧送过去休息,又吃降压药,又忙别的忙乎半天。所以说在这个舞台上,赵本山托徒弟的时候反而更累了。
有的人不理解,说就十来分钟的小品能累到哪儿?其实不光演小品的时候累,演之前那段时间更累。你就拿表演来说,不仅仅是一上场都排好了,一说就完,没那么简单。2013年赵本山为什么没有上春晚呢?央视这种审查标准起了很关键的作用。2013年赵本山上春晚的作品叫《中奖了》,可能有的人看了在辽宁台演的。这个本子提前大概有一个半月左右我就看到了,当时是哈文导演带着本子跟我商量,说梁老师你看一下,这个本子你的意见是什么。我看完这本子说,我有两个意见。第一个不真实,有哪一个农民工愿意在春节之前,花好几百块钱甚至上千块钱洗澡?这几百块钱等于自己孩子一年书费什么的都出来了,能舍得吗?脱离现实。第二个,到洗浴中心,老伴产生怀疑,这有点儿暗指洗浴中心里边有一些不健康的服务。结果,经过几次审核,央视的审片人之间就产生了不同意见,大致也是我前面说的,一个是不合理,一个是格调不高。最后让赵本山改,赵本山老师改了几遍改不动了,血压又上来了。
赵本山老师说,算了吧,我这身体状况也不行了。央视说,那好吧,考虑到你的身体状况,那咱就别演了。这样,双方等于是由于本子不合适,很友好地分开了。实事求是地说,这里面没有任何的“阴谋”。这个事情侧面反映了在央视这个舞台上的难演——一年就这么一场,众口难调,各方面的口径你都要照顾到。赵本山这些年在这个舞台上走过来,相当于“走钢丝”一样,确实不容易。而且上春晚,提前一两个月就要琢磨,就要花工夫,就得精雕细刻,一般人是很难承受住这个压力的。
2008年,那个《火炬手》的小品演完了,到了休息室,有人说,赵老师你怎么哭了呢?他说我哭了吗?没有。还不承认。现场就有人拿DV拍下视频了,说,你看你刚才下来是不是哭了?赵本山说我是哭了,是哭了。你说得有多大的压力,才能让人释放压力的时候,都不知道自己在哭?所以这个舞台并不像我们想象的那样,好像上去演会儿就下来了,没那么简单。何庆魁有句话说得好:“要想寿命短,年年上春晚。”这话是有一定道理的。
在2014年春晚的时候,赵本山为什么在节目里说他退出小品舞台?首先,他对小品的探究兴趣已经到了尽头,现在赵本山把更多的精力投放到电视剧和电影的表演当中。对于喜欢赵本山的观众来说,你要真喜欢他,不看他的小品,看他的影视剧不也一样吗?他一样演得挺搞笑。在《一代宗师》里边,他就那么一句“有多大屁股,穿多大裤衩”,立刻逗得全国观众直乐。
再一个,从赵本山自己来讲,在巅峰的时候急流勇退,我个人认为这是很明智的。天下没有不散的宴席,都已经快六十的人了,精力肯定会下降的。而且,假如小品是一座高山的话,我们不客气地说,赵本山的小品就是那山顶。我想赵本山在小品上已经登顶了,他希望把山顶的位置让出来,让那些在山腰上仰望他的人,有更多的机会冲顶,这不是一种明智选择吗?这不是急流勇退之下的一种人生智慧吗?所以,我希望大家能够理解赵本山作出的这种选择。
全部回复0 显示全部楼层
暂无回复,精彩从你开始!

快速回帖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