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都是怎样发展得如此繁华的?

[复制链接]
gcz 发表于 2023-9-6 11:13:18|来自:北京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成都,四川省省会,西南地区唯一一个副省级市,特大城市。而成都既不靠海也不沿江,请问成都这个繁华大都市是如何发展起来的?
全部回复5 显示全部楼层
lygcss 发表于 2023-9-6 11:13:29|来自:北京 | 显示全部楼层
作为既不靠海也不沿江的城市,成都发展到今天的水平确实令人赞叹,尤其是在本地没有一流企业的情况下。这其中既有地理环境的因素,也有历史偶然甚至可以说是运气的因素。作为一个体制内的人,我根据自己在省市专家领导开班授课中的所学所得,以及平时收集的一些资料,讲一讲其中的一些事。
成都在民国时期发展得并不好,比起隔壁的重庆要差上一大截,在各省会城市里也没有太特别的地方。而在建国后,成都起码遇上了三次发展机遇,第一次是由中苏交恶而引起的三线建设,令成都有了不错的工业底子。第二次是三峡大坝规划建设后,重庆直辖已成定局,加之九十年代初正值市场经济体制改革,大片国企倒闭,引发下岗潮,产生严重危机感的四川省政府开始将大量资源集中在成都,希望因此保住四川的地位,不少国企就是此时将总部搬往成都。
但如果仅是如此,也只能保证成都成为一个普通的二线城市,不至于达到现在这样在二线城市中冒尖的水平,而这就要归功于第三次机遇了。这一次的契机是2008年汶川地震,成都成为了受灾地当中唯一没有接受中央财政补助的地区,但这却给了成都崛起的机遇。
事情要追溯到2000年,当时中央正在着手修改《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管理法》(最后是在2004年正式颁布),这次修改的重点是控制城市土地开发改建,保证耕地总量(就是后来的18亿亩红线)。各大城市要上报未来20年的土地开发计划,成都市的领导根据当时的情况报了100万亩,也就是每年5万亩,中央也很快批准了。而为了用掉这些指标,当时八仙过海各显神通,例如花钱去三州(甘孜阿坝凉山)购买荒地开垦,增加耕地数量以平衡指标,以此获得珍贵的用地数量。
就当时的情况来看,并不存在什么土地不够用的困难,每年都还有剩余的用地指标,但随着沿海工厂的逐渐转移,大约在2005年左右,每年5万亩的城市开发用地渐渐变得不够用了。控制建设用地对各地的发展都有了很大的影响,一时间国家国土资源部被下面各种骂声埋怨。
为了解决问题,2006年国土资源部搞了个土地增减挂钩政策,准备进行试点。这个政策的大致内容就是把农村的建设用地复垦为耕地,从中增加的耕地数量可以等量代换为城市建设用地指标。成都市国土局知道后兴奋坏了,于是他们派出考察队,在国家国土资源部软磨硬泡了两个星期(据称是打了两星期的扑克,国土资源部的人不赌钱还打通宵,考察队的都觉得他们真无聊),终于为郫县搞到了一个试点资格。
四川因为地理和历史原因,农村是分散居住的模式,和其他试点地例如山东完全不同。在土地增减挂钩的试点中,要将这些分散居住的农民集中搬入高楼住宅小区当中。农民们自然欢欣鼓舞,因为不但房子变值钱了,居住条件也比之前强出不少(四川大部分农村住宅至今没通自来水),于是试点大获成功。
不要小看土地增减中复垦的这些宅基地数量,成都当时有1400万左右的总人口,就当有二百万户农村户口,每户有一亩宅基地,就可以增加出200万亩用地指标。在试点的第一年,一共复垦7000亩耕地,除去700亩安置用地,给成都市增加了6300亩用地指标,可谓是雪中送炭。
这时又发生了另一件事,因为有安置小区发生了下水道堵塞的情况,安置群众前往当地政府反映投诉,被告知该小区不归当地政府负责,应该去找国土局。而国土局收到各种投诉后,觉得修了这么多房子,管理量太大,自己肯定吃不消,于是在和上级请示后把复垦和安置房的事情交给了地方政府去办。这种有油水的事地方政府自然乐意接手,并引进开发商合作,在这种动力之下,成都的土地增减挂钩搞得红红火火。
但光凭这样并不足以使成都崛起,因为土地增减挂钩也是有限制的,真正的契机发生在之后。2008年五月汶川地震发生的时候,部分学校垮塌压死师生的事引起了全国人民的震怒,当时的成都市委书记在给中央做汇报时,特意强调了成都市给农村修建的安置房没有发生一起垮塌事故。这句介绍的原意是为了脱责,但中央注意到的却是政府给农民修了安置房,就问这个安置房是用什么政策修的,最后知道了是土地增减挂钩政策。当时各地因为各种原因,土地增减挂钩试点搞得并不很顺利,而且此时中央面临的重大难题是灾区重建,那时中央一年的财政总收入是10.8万亿,而灾区重建预计要1万亿,这让中央头都快大了。成都市利用土地增减挂钩政策成功给农民修建安置房,无疑帮中央解了燃眉之急。
于是在当年六月,中央发出了关于灾区重建的相关文件,其中专门提到不给成都市拨款,而作为条件,放开2008年到2010年期间成都的增减挂钩指标限制。但当时成都市并不高兴,因为地震之后没人肯住高楼,房地产大受打击,市区房价降到了两千一平方的水平,许多房地产商已经到了破产边缘,政府的地也卖不出去,给用地指标有什么用?
然而就在这年十月,因为受金融危机的影响,中央出台了四万亿经济刺激计划,房地产市场迅速复苏并且高歌猛进,地又卖得出去了。从2008年到2012年,是中国经济发展迅猛的五年,房地产商几乎躺着就能赚钱,不少城市都是在这几年迎来了自己的发展机遇期。成都的用地指标不但能卖出去,还从12万每亩一路涨到42万每亩。
放开用地限制的这两年,成都一共建了新农标聚居区2200个,搬入农民120万,从土地增减挂钩中得到用地指标39万亩,接近正常情况下八年的建设指标,而这些指标又以15到20万每亩的价格卖出,给政府带来了大约700亿的收入。
成都等于是在卖地黄金期比其他城市多发展了七八年,不但赚得钵满盆盈,而且像外地工厂例如富士康一来,成都大笔一挥就能拿出一万亩地,在当时的中国城市中大概只有成都能做得到。于是整个城市开始野蛮生长,例如龙泉驿区的经开区在2008年时还只有9.9平方公里的面积,现在已经有61平方公里,其中的用地指标从何而来不言而喻。
借着这股机遇,成都发展迅猛,2008年成都市全年GDP总量3901亿,排名全国第14,2012年成都市全年GDP总量8139亿,排名全国第8,并将这个排名保持至今,成都今天的地位由此而来。
成都的迅猛发展是放开指标和四万亿计划双重刺激下的结果,缺一不可。2013年芦山地震时,中央如法炮制,给了雅安市12万亩的增减指标,没给援助。但此时经济已经下行,雅安市至今还有六万多亩指标没用掉,即将被收回。所以同样是地震,时机不对也会有不同效果。
所以,对于成都的迅速发展,成都人民应该感谢当时的那届成都政府,而成都政府也应该感谢当时的那届中央。
小松520 发表于 2023-9-6 11:14:24|来自:北京 | 显示全部楼层
物以稀为贵。
成都平原6千--2万平方公里的规模(狭义--广义),放到中国北方不算什么,但它却是西南最大平原,是四川盆地第二大平原(6百平方公里)面积的10倍起。成都平原看起来小,但整个中国南方,也就长江中下游(江汉平原、长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等少数几个更大的平原而已。但凡南方这些有一定规模、自成一体的平原,哪个没发展出一个或多个大都市?(我不确定青藏高原横断山脉有无大平原,但即使有也可忽略)。
四川盆地外部高山环绕,内部却以低矮丘陵为主。论古时农业条件,这些丘陵生产力也不比平原差太多,加之水光热条件好,所以四川盆地自古农业发达、人口密集。但丘陵地形破碎,翻过坡还是坎、走过湾又遇弯。古时四川人被禁锢在无数丘陵之间的河谷坝子里,这也是四川城市虽密但大多只是中小型的原因之一。唯有一马平川的成都平原,不仅能靠农业养活大量人口,还因为平原地形之故道路通达,信息互通比较好。平原能养活人聚集人,方便人与人交流,全世界的主要城市大多分布于平原谷地,尤其古代生产力水平下尤为重要。
四川盆地缺乏大平原,川南川东、重庆境内多沿江山城,可也只有重庆市区这样总控整个四川盆地水运得天独厚的地方,才可以克服地形劣势发展成特大都市,其它沿江山城没这样的机会。
河南与四川盆地一样有1亿人,但全境多为平原,这就没稀缺性了,河南的城市实力相对平均。要不是郑州有幸成为铁路大动脉交点、建立了在河南的突出优势,本身条件并没比本省其它城市好多少。而且京津湖北山东等周边省份的城市,都会来抢河南这碗饭吃,对郑州壮大起到遏制作用。四川盆地就不一样了,外围多是数千米高山,盆地内的重庆、成都不易受到內外部城市挑战,甚至可辐射西南临近地区,腹地十分广阔。可两市分别位于盆地东西两个边缘,不在盆地人口几何中心,所以谁也没法代替谁。
另外我要说,成都其实是沿江的,只不过岷江主脉未流经市区而已。岷江在古代绝大多数时间内都被认为是长江正源,径流量是很大的。市区内的锦江(府南河)等其实是靠都江堰分出的岷江支脉,来市区走一遭又重新汇入岷江。翻开地图app,你会发现成都平原水系十分庞杂,有江南水乡的既视感。在古代很多水系都是可以通航的。杜甫绝句说成都“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与外部交流方面,岷江起到的作用和湘江之于长沙、赣江之于南昌没有本质区别。
岷江刚从横断山脉冲出就来到成都平原,这样断裂带附近被江水出冲积的土地是极其肥沃的。再加上都江堰水利工程驯服了岷江,使其不再泛滥肆虐,被分为数条支脉乖乖服务成都人民。因此这里从事农业难度特别低,所以古人说成都“水旱从人,不知饥馑”可不是说说而已。这块西南唯一的大规模灌溉平原,能养活巨量人口,所以成为各种贸易的据点,信息交流的中心,形成特大城市,交通以此地为交点向八方延伸。这就是这座城市保持数千年繁荣的原因之一。
进入工业时代成都依然能保持繁荣。因为大平原地形和人口承载力在西南地区依然是一种优势;另外还有数千年作为政治经济中心的历史惯性、四川省人口分布情况、中央集权构架下的省会优势等因素。成都能压倒其它川内城市不光是“吸血”偏见能概括的。
最后说几句:上亿人口的四川盆地经济的相对孤立,周边也并无大挑战,以成渝二市压倒性的优势,这片地区“供养”出两个市区人口规模全国前十的城市并不值得称奇。规模前十的城市本就该繁华,有些经济活动需求本就得靠人口堆积。哪怕穷成孟买、西贡,有这样的规模它也堪称繁荣,难道因为成都、重庆地处西部就不配繁华?“营销”这种细枝末节的因素都拿出来当做很多人的主要答案简直无语。靠营销能营销出大区中心、副省级还是“国家中心城市”,大家都来营销可好?
说明:
1-不是专业的,只是想当然分析一下,轻喷。2-提及重庆等外省城市乃是因为其位于四川盆地内,作为同一个地理经济板块为了更好说明问题而提及(当然情感上我把重庆人当老乡)。3-不是成都人但目前屁股坐这里。
狂刷排名 发表于 2023-9-6 11:14:39|来自:北京 | 显示全部楼层
这个问题,其实跟那些疑惑山东为啥GDP全国前三甲之类的问题一样,不过是戴了互联网时代的有色眼镜而已。
在知乎这种圈子里,GDP,城市发展必须是互联网或者金融的功劳,如果你这个地方,没几个有名的互联网企业,没几个听起来高大酷炫的金融机构,那不管经济排位还是城市竞争力,绝对是买榜,数据造假,各种尬吹吹出来的,没有含金量。
传统产业在知乎ER的眼里,是没有创造价值的,从事金融互联网之外其他行业的人,是拖平均工资后腿的,连带主要以传统行业为支柱的城市、省份,经济数据也显得那么可疑。
事实上,自己去成都市统计局拉数据一看就明白,这1.5万亿都是什么:
电子信息制造业,其实就是代工,之前IPHONE 6S的CPU是由三星跟台积电分别生产的,据说功效有差,然后网上传出一个根据组装地代码,判定CPU是哪一款的攻略,这才晓得原来苹果在成都也有组装,更惨是尼玛成都出的全是三星的……
机械产业 这个不了解
汽车产业 考驾照去龙泉那边练车的时候,厂房一片连着一片的应该就是了
食品、饮料及烟草 年年糖酒会,年年堵死人
冶金、建材、轻工,还有已经大搬迁的石化……
而网红相关的旅游餐饮之类,占比跟上面这些比只能说是小头,至于互联网IT这些,提都没提,估计数据是完全可以忽略不计那个量级。
在整个社会投资中,机械工业投资增长最快,其次为交通运输物流业跟医药工业,不过知乎ER只晓得个锤子就是了。
所以咯,成都是怎样发展得如此繁华的?靠成都各行各业人们的辛勤劳动呗,还能靠什么?总不能少了互联网这个张屠户,从此只能吃带毛猪吧。
AngelKiss 发表于 2023-9-6 11:15:27|来自:北京 | 显示全部楼层
成都自古就是繁华都市,说实话现在的繁华等级远不如唐宋时期,在唐宋时期就有杨一益二之说,扬指扬州,益指益州即今之成都。唐大中九年卢求在《成都记序》中对扬州、益州进行了比较:“大凡今之推名镇为天下第一者,日扬、益,以扬为首,盖声势也。人物繁盛,悉皆土著,江山之秀,罗锦之丽,管弦歌舞之多,伎巧百工之富,其人勇且让,其地腴以善熟,较其要妙,扬不足以侔其(益)半。”
宋代赵抃(1008—1084)英宗治平元年(1064),出知成都。撰《成都古今集记》三十卷。成都,“百姓浩丽,见谓天府”(范百禄《〈成都古今集记〉序》)。《成都古今集记》中记载成都每月都有固定的集市以供熙熙攘攘的群众交流其林林总总的物资,详其名目云: “正月灯市,二月花市,三月蚕市,四月锦市,五月扇市,六月香市,七月七宝市,八月桂市,九月药市,十月酒市,十一月梅市,十二月桃符市。”
成都图书馆副馆长、成都历史文化研究专家肖平曾撰文《成都在唐代享有“扬一益二”美誉》(来源: 四川新闻网-成都晚报)如下:隋文帝统一全国后,分封第四子杨秀为蜀王出镇成都。杨秀对成都城进行了大规模的新建和改造,使隋城达到“通广十里”的规模。由于筑城大量取土,在今市中心人民南路科技馆一带形成风景秀丽的人工湖——摩诃池。此后数百年,摩诃池作为成都重要的皇家园林和游览胜地,吸引了众多文人骚客泛舟游览。唐代武元衡有“摩诃池上春光早,爱水看花日日来”的诗句,宋代陆游也留下了“摩诃古池苑,一过一销魂”的吟诵。摩诃池在宋代水域面积大幅缩小,至明代修筑皇城时最终消失。
唐代晚期西川节度使高骈扩筑成都,兴建“罗城”,改二江并流为“两江抱城”,使成都城市布局发生重大变化,从而奠定了现代成都城市格局。这一时期,成都的文化和经济已跻身全国前列,是当时全国四大名城(长安、扬州、成都、敦煌)之一,人口仅次于长安。由于成都在中国城市和世界商贸版图上的地位日益凸显,在唐代又享有“扬一益二”的美誉。初唐著名诗人陈子昂在给武则天的谏疏中准确地描绘了成都的重要地位:“蜀为西南一都会,国家之宝库,天下珍货聚出其中。又人富粟多,顺江而下,可以兼济中国。”唐代《元和郡县志》称:“扬州与成都号为天下繁侈,故称扬、益。”时至唐代,中国长江经济带已初见雏形,位居长江上游的成都和位居长江下游的扬州见证了这一时期长江经济带的形成和繁荣。
在唐代,成都是中国的造纸中心,英国学者李约瑟《中国科学技术史》认为:“四川从唐代起就是造纸中心。”成都的浣花溪旁,集中了上百家造纸作坊,成为益州麻纸的主要生产地。《唐六典》载,当时中央图书馆集贤院所藏古今图书10多万卷,全部以益州麻纸书写。《新唐书》也记载,当时朝廷掌管图书、秘书工作的集贤院每月耗费“蜀郡麻纸五千番(张)”,还不包括皇帝诏书和官府文书用纸等。
唐代成都也是中国乃至世界的雕版印刷中心,一直延续至宋代。1944年,成都望江公园附近出土的、目前国内发现最早的雕版印刷品《陀罗尼经咒》,即为“成都府成都县龙池坊卞家刻印”。目前世界上有明确刊印日期的最早印刷品,出土于敦煌、现藏于大英博物馆的《金刚经》,也为“西川印本”。宋代“蜀刻甲天下”,中央政府很多重大出版工程都在成都刻印完成。如公元971年,宋太祖组织各方力量在成都刻印《大藏经》,共刻板13万块,历时12年完成,这是世界上第一部用雕版印刷技术印刷出版的佛经总集。唐代后期,国内大部分印刷品出自成都,而且实现了品牌化,统称“西川印子”或“西川印本”。
唐代成都还是中国的第二政治中心,唐玄宗、唐僖宗分别于公元756年和公元880年先后避安史之乱、黄巢起义来到成都,并一度改益州为成都府,后再升成都府为南京,此为“南京”一词在历史上首次出现。明人于慎行总结这段历史说:“唐都长安,每有盗寇,辄有出奔之举,恃有蜀也。所以再奔再北,而未至亡国,亦幸有蜀也。”这句话把成都作为中国后花园或大后方的历史地位说得非常清楚。公元759年冬,诗人杜甫带着妻儿从甘肃穿越秦岭来到成都,写下一首《成都府》:“曾城填华屋,季冬树木苍;喧然名都会,吹箫间笙篁。”当时北方大地正经受安史之乱,成都优美的自然环境、繁荣的商业经济和深厚的人文底蕴给杜甫留下深刻印象。
唐代成都还是中国的佛教文化中心,出现了大慈寺(唐玄宗敕建)、昭觉寺(唐僖宗敕建)等一批在全国有影响的佛教寺院。其中尤以 “大圣慈寺”最为壮观,占地1000亩,拥有96院、8524间廊房,号为“震旦第一丛林”。著名佛学家玄奘曾在此剃度修行。同时大慈寺还是一座巨大的艺术宝库,拥有“精妙冠世”(苏东坡语)的壁画群。宋代李之纯《大慈寺画记》说:“举天下之言唐画者,莫如成都之多;就成都较之,莫如大圣慈寺之盛。”时至宋代,成都的唐代壁画藏量仍为全国第一,寺中佛教题材壁画有13976幅,还不包括其它类型壁画。
唐代成都也是当时的东方音乐之都。杜甫《赠花卿》一诗说:“锦城丝管日纷纷,半入江风半入云。此曲只应天上有,人间能得几回闻?”前蜀皇帝王建陵墓“永陵”出土的石刻24乐伎图,就真实地记录了唐代燕乐中“座部伎”的演奏情形,图中乐器多达20种,以龟兹乐(西域民族音乐)为主,清商乐(汉族大曲)为辅,又吸纳天竺(印度)、扶南(柬埔寨)、高丽(朝鲜)等异域音乐,是唐代音乐由雅乐向燕乐转变时期的代表,也是唐代成都作为古代世界东方音乐之都的历史见证。有学者考证,永陵24乐伎图所演奏的曲目,应为著名的蜀派音乐“蜀国弦”。此乐伎石刻图,也是迄今为止唯一完整保留下来的唐五代时期的石刻宫廷音乐演奏实景,在中国石刻艺术史、中国音乐舞蹈史、中国服饰史上都有着极其重要的地位。
由于唐代成都的空前繁荣,成都也成为中国文化精英们汇聚之地,形成了“天下才人皆入蜀”的文化聚集效应。清代学者李调元,曾用“自古诗人例到蜀”来总结成都所拥有的这种奇特的文化地理现象。有唐一代的大诗人,如李白、杜甫、王勃、卢照邻、高适、岑参、李商隐、白居易、刘禹锡、元稹、贾岛、温庭筠、韦庄等都曾旅居成都,极大地促进了成都的文化交流与融合。
唐朝灭亡后,王建、孟知祥分别于公元907年和公元934年在成都自立为帝,史称前蜀后蜀。这一时期,成都跟北方的战乱局面形成鲜明对照,人民安居乐业,经济文化稳步发展。尤其是在文学艺术方面创造了多个中国第一:成立了中国最早的皇家画院“翰林图画院”,编辑出版了中国文学史上第一部词集《花间集》,刊刻了中国最早有注文的石经《孟蜀石经》,发明了中国第一副春联(蜀后主孟昶所作:“新年纳余庆,嘉节号长春”)。蜀后主孟昶还在成都城墙上遍植芙蓉,“四十里如锦绣”,成都因此有“蓉城”的别称。在城墙上大面积栽种花卉植物用于观赏,这在中国建城史上是绝无仅有的孤例,说明成都自古就是一座花园城市。
蜀绣在唐代扩大了生产规模,产量在当时的三大名绣(蜀绣、定州缂丝、苏绣)中高居第一,既是朝廷贡品,也是重要的外贸商品。
在当今实施“一带(丝绸之路经济带)一路(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战略背景下,成都作为南方丝绸之路的起点和长江经济带的重要城市,正以其故有的历史资源和优越,成为“一带一路”和长江经济带战略布局的交汇点和中心枢纽。
以上文献和研究都证明,成都自古以来就是繁华之地,这与它的城市位置以及沃野千里出产丰富,还有蜀地相对较少受到战乱破坏,人民安居乐业有关系。
sdtakklb 发表于 2023-9-6 11:15:40|来自:北京 | 显示全部楼层
必须有人要跳出来说吸血的。总之,觉得成都应该跟四川其他地市州一个水准就对了。
举个例子,一家人有几个孩子,但是家里穷,只能供一个读书,选谁呢?肯定选资质最好的那一个啊。家长指望他一个人读出点名堂来,然后将来其他兄弟姐妹来沾光。
被选中的孩子,家里保障他吃喝,孩子也勤奋努力,成功了。有其他人家觉得这家人还不错,来联姻,肯定首选最成功的那个孩子。来得晚了的,再选择其他兄弟姐妹吧。
这孩子与大户人家结亲,日子过得越来越好,他的那些侄儿侄女长大之后也投奔着就来了,家里越来越热闹,也越来越繁荣,时不时也给其他兄弟姐妹送点礼物发个红包的,但是贫富差距却是越来越大,其他兄弟姐妹于是不平衡了——当初就是举全家之力送你去读书的,现在啥好事都被你占了,贵客来了先进你家门,如果没有你,这种好事应该轮着我们来的,凭啥你要一个人占完,你本来应该和我们一样穷的……
而一旁的家长很欣慰:这孩子没白养,一大家子总算有个出人头地的;隔壁家呢,那么多娃,没一个有出息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