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恐的本质是什么?

[复制链接]
呵呵! 发表于 2023-9-5 04:36:15|来自:北京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社恐的本质是什么
全部回复5 显示全部楼层
帝国王子 发表于 2023-9-5 04:36:53|来自:北京 | 显示全部楼层
破千赞了,✌回答仍然在不断补充
社恐的本质就是社交中的认知混乱且太过唯心主义。


现实主义认知是

自己和周围地人有没有处于一个共同的组织之中?自己在组织中的地位?哪些人可能会给自己带来威胁?这些威胁又可能以怎么样的形式产生?如果威胁产生自己能够通过什么方式保护自己?威胁产生之前自己可以通过什么方式预防?倘若威胁真正发生且无法预防带来的损失自己是否可以承受?如果无法承受自己的弥补措施是什么?自己的应对措施又是什么?
实际上当我们脱离了原始人之后一切他人产生的威胁几乎都是通过组织来体现的。知乎上有个问题大概是“如果对方辱骂你,你只要内心不在意就不会生气,你生气是因为你相信了对方的话。”这种论调是非常可笑的,认识不到所有人都生活在组织/群体之中,人与人之间的互动永远不可能是两个人的事,两个人之间的互动会在群体之间以信息传播的方式引起涟漪。辱骂本身就是一种群体中的攻击性的行为,它传递是一种我会打击你在群体中的地位,掠夺你在群体中的利益,让无人敢于和你合作在你危难时支持你保护你,通过群体剥夺你的权力,无人敢承认你的权力甚至让你无法得到你应得的利益,通过在群体中传递信息给你带来确确实实的损失。这个时候,对方给你造成的客观损失已经确确实实产生了,但是你主观上想要不在意这件事情,客观现实中的损失和威胁就在那里不会有任何改变,单纯做出主观上的努力有什么用呢?客观的威胁仍然存在,你的主观却想让自己不去在意,如同掩耳盗铃,一叶障目,只会引发内心和行为的双重混乱。
辱骂等行为就是释放了这样一种潜在的信息,如果你没有真正抵抗,那么这种潜在信号就会传播开变成有效信息在群体中产生确确实实的影响,你在群体中的合作价值降低了,被打击和被攻击的可能性却提高了。哪怕自己心里不在意对方的辱骂也必须对抗回去,否则自己的不在意在群体的眼中就是软弱,向群体传递了一种我连保护我自己的能力和信心都没有,于是群体/组织中所有人都会觉得,这个人作为盟友他连自己的利益都不能维护又怎么能维护我?而且他无法抵抗那个人的侮辱,那么是不是我欺负他侵犯他的利益他也不敢反抗。反之如果脱离了群体,辱骂的效果就会大大减少,只变成一种个人与个人之间发生进攻的威胁或者信号,而无法再通过群体起到切切实实的打击作用给对方造成损失,这个时候才可以说我不在乎对方的辱骂是我内心强大。
可以看这个回答辅助理解
为什么我并不认为所谓的“断子绝孙”很可怕?这也是私下批评和当众羞辱的本质区别。
你以为这是你们两个人之间的事情,你以为不反抗是自己个人的强大,却不知道群体自有群体的规范,只有你在群体中处于上位并且遵守了群体的规范才是真正的强大。你在群体中做了违背规范的事情,就是一种弱小,就会受到群体的惩罚。而这种规范并非处于所有人的认知中而只存在于所有人的潜意识中,群体无意识按照这样的规范形式,并且以无意识的方式惩罚那些无意识违背群体规范的人。

<hr/>
但为什么“对方辱骂我我却微笑回应”在一些人身上就是一种强大的体现,在另一些人身上就是弱小的体现?倘若那个被侮辱却不反抗的人在群体中确实有些很高的地位或者能力,并且这种强大被所有人熟知,那么他的不反抗就会一种信号,这种信号传递出来的就是他对自己已有地位/资源/能力的自信,重要的是群体中的其他人也能看懂这种信息传达出来的自信。但倘若如果群体中的其他人不知道这个人在群体中的阶层以及他所拥有的资源/权力/地位,哪怕这个人对自己有足够的自信仍然会被其他人误以为是弱小而不知反抗,这个时候由于他本人的强大没有在群体中形成共识,那么“被侮辱而微笑应对”这一相同行为传递出来的信息却发生了转变,从公认的强大转变成了弱小(哪怕是被误解的弱小)。
被插队却不敢说,是不是我太懦弱了?
这里有一个关于传递“欺诈性信息”的相关回答可以补充看一看。
而那个在群体中没有资源/地位/能力的人,倘若这种弱小被所有人知晓,那么“被侮辱还微笑应对”的信号就是,他不仅弱小,还不知反抗。而倘若这种弱小不被人熟知,那么“被侮辱还微笑应对”就会传递出一种带有欺诈性质的信号,观众就会认为他是不是有什么别的凭证才能够完全不在意?这种不在意的行为对观众造成了欺诈,于是让观众误以为他内心强大。
群体中的强大才是真正的强大。所谓的内心强大只有一种,那就是自知。自己知晓自己在群体中的地位/能力/资源等一切转换而来的价值,自知自己可以承受什么样的伤害,自知自己不能承受什么样的损失,自知自己对什么恐惧害怕什么担心什么。并由一切自知条件下所采取真正有利于自己,有利于群体的行动,扮演好自己在群体中的角色身份,这才是真正的强大。
而现在很多概念都是脱离现实完全唯心的。

比如要你“自信”,倘若这种自信不以自知为前提,那么自信的标准是什么?一但失去了自知与对公共社交规范的认知,对群体中每个人对应群体权力/地位的认知,所谓的自信只不过是水中幻影,无根浮萍罢了。社恐本质上就是一种认知混乱,对群体的一切包括自己一无所知,行动无所依据,内心无所凭证,自然心生恐惧。这个时候要你“自信”,只不过会进一步在无知的情况下胡乱行动加剧环境的混乱进而影响到自己的内心,反过来加剧社恐的程度。社恐人实在太注重“主观自我”了,太过自我就会忽视群体中应有的规范和流程,无意识地注重“自我”导致对现实规范造成冲击和破坏于是收到来自于他人的负面反馈,却没有意识到是自己没有遵循社交规范,反而进一步加剧了对“主观自我”的怀疑,对现实中的群体规律和现状丝毫不关心,反而在脱离客观的情况下一直搞各种“自信”“安全感”等各种只属于自己主观的心理学概念,南辕北辙,错的离谱。
社恐人的唯一解药就是充满现实主义的认知。

你需要的是人际关系的知识,不是人际关系方面的自我意识。

所以,解决社恐的办法有且只有一个,那就是认知,不要再搞唯心主义那一套了好吗?什么自信不自信都滚蛋吧,你需要做的就是充分认知现实。做现实主义者,认知自己所在群体中的组织形式,认知周围每个人的权力地位资源外貌等一切价值总合,认知社会中的价值观(价值观决定价值所在),认知权力如何产生如何影响,认知辱骂/攻击/嘲笑/开玩笑/冒犯等一切具体的行为在群体中传播了什么信号,认知符号学,认知消费主义,认知有关群体中的一切,认知他人,认知自己。
社恐人只有无知切混乱的盲目恐惧或者无知且混乱的盲目自信,只有贴近现实的人才能摆脱社恐。尽管自知的人仍然会有内心的群体带来的恐惧,但这种恐惧是真实的,贴切的,甚至是有益的,有利于他调整个人行为来适应群体的,而不是社恐人盲目的恐惧。而这种确切的恐惧也会带来确切的真实的安心和所谓的自信,不再是无所依的内心的自信,而是一种有确切环境作为基础,有现实依据的自信!

—————————————————————————————————————
“讨好型人格”“自我价值感低”

附:看到很多心理学科普文章:忍不住付出,讨好型人格,取悦他人,掏空心情为他人排忧解难,做对方情绪垃圾桶,为他人妥协放弃自己的选择,理所应当被他人利用做家务活或者其它事情,担心自己停止对别人这样付出就分手或者关系破裂发生冲突矛盾被否定等等。
心理咨询师一针见血地指出这是你自我价值感低,认为自己本身没有价值,不值得接受伴侣的好,想要得到伴侣的好就得首先付出点什么。到这一步心理咨询师的见解都是非常准确的,但是一到了该怎么解决的环节,统一标准答案是“多自我肯定”,记录自己的闪光之处,提高自己的价值感。并且说要“无条件”相信自己配得上好的事物,好的对待。
每次我看到这里都会疑惑,关系明明是两个人的事情,自己认可自己了,对方就愿意为自己付出吗?自己可以走出讨好型人格有充足的自我价值感了,就要无条件认为自己配的上好的事物吗?
不对彼此价值有充分的了解和自知,一味地通过“更认可自己”来提高自己的价值感,每次看到都会觉得荒谬。
在我看来,自我价值感低讨好型人格,重要的是去“认识”客观现实中自己对他人的价值,明白彼此的付出价值几何,进而努力改善提高自己的能力,而不是一味地去“认可”自己。
去“认识”自己而不是去“认可”自己。
“认识”与“认可”的顺序一但颠倒或者完全缺乏“认识”,那么所谓的“认可”就是脱离现实的。
———————————————————————————————————
“懂得拒绝”和“敢于拒绝”

有人私信我说他经常被朋友吐槽“不懂拒绝”,问我该怎么办。
什么是不懂拒绝?我们难道不知道那一件事情对我们来说不好,消耗我们时间精力还得不到回报,对方侵犯我们的边界,利用我们吗?所以
什么是不懂拒绝?是不敢拒绝!
经常有人说“不懂拒绝”的解决办法就是多拒绝别人就好了,或者坚守自己的边界就好了。非常可笑,没有不懂拒绝这一说,只有不敢拒绝,当一个人不敢拒绝的时候只让他学着如何去拒绝是非常可笑的,只让他盲目地拒绝他人只会让他所生存的环境变得更加糟糕。
那些生活在一个非常温和的环境中,又或者自身条件优越而能完全保护好自己的人往往会觉得那些地位低没有价值的人不懂拒绝。却不知道不懂拒绝的这些人已经尽力在保护自己了,不懂拒绝就是他们保护自己的方式。而这些评价他人不懂拒绝,自我标榜自身边界感强的人只不过是享受了自身高价值或地位带来的优势罢了,又或者仅仅是身处一个温和的环境而不自知,自以为“懂得拒绝”是自身的优秀品质,再然后对那些“不懂拒绝”的人肆意评价,真是愚蠢。
一个人不敢拒绝别人,就必须清楚自己拒绝别人可能带来哪些后果。清楚地了解自己和周围人之间的差距在哪里即了解自己的价值和地位。清楚地知道自己是不是想要从对方身上得到什么而无法拒绝对方即了解自己的欲望。又或者要认识到对方是否是一个攻击性非常强的人,在对方被拒绝后是否有伤害到自己的能力和可能性,自己又该如何应对即了解他人。
只有清楚地解决了这些问题,才可以说是可以坦然拒绝别人,并且不会害怕任何后果的。所谓地懂得拒绝根本不是唯心主义的品质。
——————————————————————————————————————
“极端的人”

写这部分是对过去某个时间段的我的一个总结,也是对一位网友对我这方面提问的一个回答。
问:我突然发现自己是一个极端的人,做出很多极端行为,已经让周围人带着异样的眼光看我并且给我造成了很大的损失,请问我该怎么办?
说实话我之前也是一个“极端的人”,但是这种概括并不准确,的确有先天的遗传因素和后天的极端性格造成的“极端的人”,但是大多数人采取极端行为并不代表着他自身就是一个极端的人,说一个人是“极端的人”这样的概括也太主观了。
我们可以回顾思考一下哪些情况下人会有极端行为,首先是自身无法解决的困境,超出自身能力的困境,比如学习和工作阶段面临的各种超出自己承受能力的挑战一般学生和打工人就会变得极端,讨不到工资的农民工会变得极端,不被允许表达愤怒情绪的人会变得极端,无法靠公平正义的方式解决冲突的舍友就会变得极端。知乎上也可以看到很多的学习方法越极端越受推崇越受欢迎,根源在于大家都会面临类似超出个人能力和承受极限的困境,所以都期待一种简单的方式解决自身的困境,但这样的方式一定是极端方式,一定有其代价和后果。换言之,面对超出个人能力和承受极限的困境,人就倾向于把极端行为当做自己解决问题的方式。
这也是为什么大家总会看到老实人最终忍无可忍最终杀人的故事了。因为老实人几乎总是在面临超出他个人能力和承受极限的困境,因而他很容易把极端行为当做解决问题的方式,最终造成极端结果。
且极端方法或极端认知的特点就是简单粗暴,这里对应另一个含义,那就是面临超出自己能力和承受极限的困境,这样的人认知也是有局限的,即对环境一无所知。而极端认知就为他指明了一条看似很明确的道路,“只有你xxx,就会xxx”“你xxx,一定是因为xxx”,简单明确,一目了然。现实往往不会这么简单,但对环境缺乏认知的人往往会相信极端行为为他们指明的明确的道路,会相信极端认知为他们进行的简单归因,误以为这就是正确方法就是真相。或者说,哪怕极端行为并不能替他们真的解决问题,极端认知也并不能真正帮他们认识到真相,但最起码能让人通过极端行为和极端认知拥有“我原来能轻易解决我所面临的困境”“我面临的困境原来这么简单”错误的掌控感和虚假的认知快感。这一点总结起来就是,对自身所处环境缺乏具体的认知,人就倾向于用极端认知来代替复杂正确的具体认知。
这也是为什么越贫困落后地区的人民越极端甚至崇尚极端,因为无知本就是促成极端的一种重要因素。
结合这两点。我们起码可以知道除去先天的遗传基因和后天经历塑造的性格之外,超出个人能力的困境以及缺乏具体的认知都会让我们转变成“极端的人。
让我们愤怒的事情也正在提醒我们,这件事情超出了我们的个人能力挑战我们的承受底线,并且我们自身也缺乏对它正确具体准确的认知。
所以如何避免让自己成为“极端的人”也很明确了,提高自己的能力,避免经常遭受那些超出个人能力的困境,学会向他人求助,坚持寻找正确的解决问题的方法,意识到极端行为的缺陷及其严重后果。
其次要有复杂具体的认知。在群体中就是要有对群体的一切有准确详细具体的认知,如果一个人对群体中的一切都不了解,那么群体中发生的每一件事都是超出他个人能力且让他不理解的事情,这样的人很容易在群体中演变成“极端的人”,这也就是容易极端化的老实人所面临的共同困境。想要不做“极端的人”,最起码要有对自身困境的具体的认知。
避免成为极端的人就是要避免极端环境和极端认知,转而从自身能力与认知入手进行提升。
如果某一刻内心充满极端行为的想法,不代表着你就应该那样做,也有可能是大脑在提醒你:该提升自己的能力,该寻找正确的解决问题的方法,该学习复杂正确具体的认知了!
并且我们应该警惕的是让我们朝着“极端的人”这样方向塑造的不良互联网环境,我很多次意识到互联网就是一个让人在缺乏了解缺乏认知的情况下产生过多负面感觉和情绪的地方。如果我们在有正确的认知之前先产生了错误的判断看法乃至于愤怒情绪,甚至在脑子里想要采取某种行动发泄,那么可以说我们在互联网中的经历就是在为我们现实生活中变成一个极端的人做准备。
困境不能超出个人能力,行动不能优先于认知,认知和行为都不能太简单粗暴,这是我们避免成为“极端的人”的方法,当然,特定的环境有特定的具体的复杂的做法,我这里只是指明方向。(避免极端)
其次,很多人其实缺乏群体中被允许的合理的报复方法,表达攻击性的方法所以才会极端化直接击穿群体所能接受的底线,这个以后讲。

以上。
——————————————————————————————————————
★★★

“客观社恐”与“功利主义”

有的人问我,我的社恐非常客观。恰恰是因为意识到周围的环境太过功利,而我自身又没有什么价值,于是经常在日常生活中被冷漠对待,被忽视,被贬低所以才客观的社恐,选择了回避社交,那我该怎么办?
认识客观现实,并不能一下子立刻解决社恐,认识客观现实并不是解决社恐这一问题的终点,而仅仅是一个开始,是一个看似具体但其实又非常模糊的方向。
为什么这样说呢?有知友评论区评论
非常赞同。作为一个资深社恐患者到现在可以和任何人相处的过来人表示,只要诚实面对自己在现实中的位置,不自欺欺人,看到自己以及他人,放弃一切不切实际的幻想,同时承认权力阶级和资源的差异,切切实实认清自己的社会地位,就完全治好社恐了。这反而是现实化而非理想化啊,放弃幻想自己想象的一切,承认现实怎么会是理想化呢?比如说我坦然面对自己就是个穷逼我怎么会因为被别人说我是穷逼而愤怒?我就是穷逼,客观事实就是如此,然后呢?比如说我承认自己就是蠢,没有别人聪明,因此所有事都量力而为。穷就去挣钱,蠢就多读书而且要承认付出努力不等于一定会有回报这个残酷事实,所有人都是凡人不是神,人不能控制一切,把所有精力放在解决问题上而非讨人喜欢上,一切都不再害怕了。我曾经社恐到打个电话都手抖,现在可以和任何人相处,没有一点恐惧,原因在于自知,认识客观的世界与自我。
一个人从自卑变成彻底自信什么感觉?做到这一点谈何容易?所以很多人意识到客观现实之后,别说解决社恐,反而直接心如死灰了。
那为什么我们还在强调认识客观现实的重要性呢?如果有的人回避客观现实的原因是在认识客观现实之前已经通过直觉感受到了客观现实不那么美好,于是待在了自己主观世界中保持美好幻想,通过自己的主观世界来保护自己,难道不是更好吗?
其实我们前面已经说过,主观世界带来的一切都是虚妄的,暂时的,有代价的
真实客观的恐惧才会有真实的解决方法,恐惧不客观就只能虚空对阵。沉于主观世界会让我们有虚假的被放大的恐惧以至于盲目社恐,明明没有威胁自己的事情却经常容易做出过激反应,甚至无法控制自己,哪怕我们假装成一个正常,但面对社交时内心混乱的恐惧让我们时时刻刻想要逃离。我们无法感受真实的恐惧就无法解决它,如果连我们感受的恐惧都是虚假的不客观的,我们又怎么能去解决一个本来就不存在的只存在于我们臆想的恐惧呢?
主观对安全感的强烈渴求与充满危机与挑战的客观现实发生冲突,引发严重的后果。又或者被虚假的被放大的安全感以至于狂妄自大,经常面对可能威胁到自己生存的事情却熟视无睹选择忍受,比如无论学习还是生活中的任务挑战都带给我们一种危机感,但这种危机感在主观世界中被层层过滤,外在挑战存在的客观事实与我们主观对安全感的强烈诉求之间的矛盾冲突引发了我们的拖延和行为瘫痪。
沉迷于主观并且造成主观与客观对立,是我们我们主观世界脆弱的根源。这种主观与客观的矛盾冲突点可能是可能是我们主观对一切美好事物的渴望和客观残酷之间的冲突。它可以是主观对安全感的渴求和客观存在的的危机感之间的冲突,也可以是主观对亲密感的渴求和客观存在的孤独且冷漠的环境之间的冲突。这种冲突与对立,让我们痛苦,行为瘫痪,逃避危机和挑战,拖延,选择痛苦,充满幻想,回避现实,时时在我们的主观世界中感到受伤。
只要我们无法保持客观,我们就始终无法改变我们主观世界的脆弱性。很多人有安全感并非因为他们客观,而是因为他们的主观恰好与客观相符合,而一但到了一个陌生且糟糕的环境之中他们的安全感就无法再保持,暂时的安全无法改变主观的脆弱性。而只有真正意识到客观真实性的存在才有可能让自己的主观贴近现实,真正让自己的主观强大起来,沉迷于主观的人又怎么可能成为客观的强者?只有客观的强者才能在无论何种糟糕的客观现实中都能保护好自己,所以真正安全感就是一直到客观现实之后为自己所构建的安全感,而非沉迷主观世界的安全感,这就是主观世界安全感的希望所在。虽认识客观现实永远都是我们拥有真实安全感的第一步。
沉迷主观会让我们错失真实的客观的美好。只要我们始终沉迷于主观塑造的美好幸福的幻想,就永远不会再客观现实生活中发展自己塑造性质的能力不会提升自己对亲密关系的认知,不会促进自己对社会自我的构建,不会增加对真实自我的自知,那就不会有真实客观的爱与自由。的确,或许曾经在我们没有改变自己或者改造客观现实的能力,甚至没有能力在认识客观现实之后保护自己内心不受伤害时,幼小的我们沉迷于主观世界来保护自己是非常有必要且有用的。但是当我们长大成人,有了自主能力有了自己为自己创造自我价值的能力甚至有了工作有了收入之后,仍然沉迷于自己的主观世界,我们就会错失这美好的一切,我们就会失去成长的机会,但这些话都已经被说烂了,总而言之,所有的美好都好像梦中幻影一样,因为我们自己就身处于主观之中,又怎么能迎接客观的美好,为自己创造客观的幸福?
我一直在强调主观的坏处,客观的好处,但我却没有回答“认识客观现实之后但客观现实太黑暗了该怎么办”这个问题,因为这个问题太过个人相关了,太过复杂庞大了,太需要靠每个人自己的勇气和努力去改变这一切了,认识客观世界不仅仅关乎于社恐这样一个小小的问题,还关乎于每个人客观实实的幸福,这是一个想要拥有幸福的人就注定要用自己一辈子的时间去做且没有终点的进程。
就像《黑客帝国》中到底选择蓝药丸还是红药丸,主观还是客观,虚幻还是真实?我或许可以帮助部分人摆脱社恐,但我无法替所有人都回答这个问题,我只能提出我有限的建议。
那些本身自己条件特别优越的人,或者最起码自己周围环境还没有恶劣到威胁自己生存的是应该去认识并接纳客观现实的。因为这样做过程或许会很痛苦,但收益一定是大于损失的。很多人身处幸福之中却不自知,明明没有太多让自己受伤难过的客观现实,却沉沦于自己的主观世界中一次一次伤害自己。对于这样的人来说,认识客观现实就会让他们发现客观现实比自己的主观世界更加美好。
那么客观现实无比恶劣怎么办?这部分人其实更应该去认识客观现实因为如果客观无比恶劣,主观世界也不可能太过美好。主观必然受制于现实,客观现实恶劣,最起码在认识客观现实之后,内心可以有真正强大起来的可能性,反而越是逃避恶劣的客观现实,自己的主观世界就越会受到客观现实的否定和碾压,这样的主观世界始终脆弱,始终痛苦,反而认识客观现实代表着从痛苦之中真正解脱出来的希望。
如果认识残酷客观现实是有必要的,改造客观现实是必要的,那么“客观社恐”呢?也是有必要的吗?恰恰相反,这个时候越是“客观社恐”越是代表自己“认命了”,代表着自己接受了社会的客观中部分人哪怕是绝大部分人的那一套功利主义视角,代表了自己被同化了,代表着自己放弃了希望,代表自己真正相信了所有人都是那么的功利,代表着自己真的相信只有优秀的自己才会被爱才值得被尊重才能被看见才能发出自己的声音才能幸福美满的活在这个世界上!然而如果真的这样做,恐惧时不是自伤自己的内心,自己又怎么在选择接受奴役的同时拥有幸福的自由呢?所以认识客观是对的,但“客观社恐”是自取绝路。
我们可以选择和那些用功利视角去看待我们的人暂时划清界限以避开他们带给我们内心的否定,我们可以无奈向这种糟糕的黑暗的客观现实暂时妥协,但唯独不能放弃希望,乃至于被同化,唯独不能心生恐惧,认为客观现实就是终点而在认识到客观现实之后选择放弃。
认识客观现实只是开始,但人是有改造现实的能力的!且一旦把自己所认识到的客观现实的一部分,甚至把只是小范围内的客观现实当作所有的且恒定不变的客观现实的终点,就注定被眼前的现实所打败。
把“客观社恐”当作解决问题的方法,选择彻底回避客观现实,主观世界或许被保护的很好,但客观现实就会被自己抛弃抗拒。或者基于纯粹的功利主义视角去做出改变,被功利主义所笼罩的主观世界,只会有物的价值,而不会作为生命的幸福,客观现实或许会被改变,但在这之前,主观世界却早已被摧毁。
所以,认识客观现实可以,改造客观现实可以,但是“客观社恐”不可以,只基于功利主义做出的改变而被功利主义完全同化,也不可以!

这里补充一个功利视角带来自卑感受的解决方法

功利主义视角带来的自卑如何解决?
(这部分纯粹是暂时有感而发,写的不太好,后面会修改并补充的)
(关于这部分内容可以看看下面这个非常好的回答,写的太准确了,记得给作者点赞关注)
为什么熬过低谷后的人很多都沉默少言了?
——————————————————————————————————————
“亲密关系的恐惧”

恐怖亲密关系怎么解决?在关系中一味地衡量彼此的价值以及获得不被抛弃不被否定的内心蕴藉吗?答案是否定的。
亲密关系的安全感不能通过功利主义视角获得,反而越是带着功利主义审视彼此越会害怕自己不够优秀就会被抛弃,被否定,被冷漠对待,被伤害。功利主义带来群体安全感的同时也同样会滋生爱的恐惧。我们渴望亲密关系是渴望一个可以接纳我们,认可我们,让我们放松下来的温暖去处,而不是投入到一个更加冷漠严苛且紧张的的功利主义的审视之下。
如果说群体中的安全感和自信可以通过功利主义来获得,但是功利主义无法确保一个人被爱。优秀与否,是否有价值都不是被爱的必要前提。群体安全感可以通过功利主义视角产生,而爱与被爱的勇气却只能通过接纳与被接纳获得。
比如我们的幼稚/简单/焦虑/担忧等负面表现与负面感受,在群体中可能就是被认定为不应该袒露的应该被压抑下去的存在,在功利主义视角中我们真实自我的这一部分显然被打上了负面标签,但是在亲密关系中却拥有了被另一个人接纳的可能,让我们的缺陷与负面感受同样可以成为爱的表达。
甚至可以说,亲密关系带来的安全感和功利主义带来的安全感是截然不同的。功利主义让我们从混乱与恐惧中解脱出来,而爱又将我们从功利主义的冰冷之中解救。从主观混乱到功利主义所认识到的客观现实再到爱带来的全然的安全感与幸福,功利主义注定只能成为工具性的阶梯。
以下是一个知友的问题和我的回答,补充在这部分内容之中。
大大看了你的文章有个疑问,我和我异地女朋友都是手机聊的嗨,现实社恐类型,我们即将面基,我该如何摆正自己的“自我定位”呢?是指我能给对方带来多少情绪,对方带给我什么,然后确定态度语气这种吗?
我觉得你们两个都社恐的话其实可能都有点害怕自己无法让对方满意,自己会不会让对方无聊不感兴趣之类的。现实中社恐,可能我们的社恐在他人眼里是缺点,是不擅长社交,木讷,为了改变这种“缺点”我们要费力做很多事情。
但是如果你们俩本来就是情侣关系,并且都有点现实中社恐,那么你们更应该做的其实是接纳彼此,哪怕对方在自己面前手足无措,自己在对方面前心慌意乱,哪怕沉默,都是可以的,被允许的。
其实我觉得,群体关系和亲密关系是不同的,群体关系会对我们的表现提出诸多要求,但亲密关系可以成为容纳我们缺点的地方。如果你在亲密关系中还不得不考虑我能给对方带来什么,对方给我带来什么,通过这种功利衡量才能获得安全感的话其实是把本来很亲密的关系变成了对彼此的审视了,这是很可惜的。衡量一切,更有可能将群体中的不安代入了本该很放松的亲密关系中了。
那么刚开始的时候,就不要对彼此的表现有太多的要求,反而把这段关系当作可以容纳自己尴尬,不安,无聊等自己在其他地方不被允许展示的方方面面,当你们都意识到自己的这些缺点在这段关系中是被允许的,被接纳的,你们就会感到安全,这才是亲密关系中获得安全感,不社恐的方式。群体安全感要求我们在功利主义审视之下隐藏这一切,亲密关系却允许我们朝着展示真实自我的方向努力。亲密关系和群体中获得安全感的方式其实是不同的,方向是截然相反的,终点也是不同的。

——————————————————————————————————————
“功利主义”与“亲密关系”

这部分我想讲一讲爱与亲密关系,认识客观现实与功利主义。
认识客观现实就避免不了功利主义的视角,从功利主义视角看待一切事物是剖析客观现实的高效率方法。
但不可避免的产生一个问题,那就是带来的对他人的价值审视与衡量,对自身的价值审视与衡量,对爱和对亲密关系的价值审视与衡量。有一种声音是“完美了才能被爱”,“自身有价值了会被爱”,在知乎一切亲密关系的矛盾中也可以看到谁有价值谁没有价值这样的功利讨论。于是越客观现实,反而越功利,越会越无法坦然地去爱,并且会产生会产生不被爱的恐惧。
其实本来这部分内容是写“亲密关系社恐”或者“亲密关系恐惧”,但还不如直接点名道姓地把其中令我们恐惧的那一部分写出来,也就是功利主义带来的自身价值的焦虑,亲密关系的恐惧根源在于此。
功利主义让我们对亲密关系产生恐惧,但是功利主义视角又是我们认识客观现实的手段,于是冲突就此产生了,一方面我们需要通过功利主义认识客观现实,一方面我们又害怕功利主义让我们认识到的自身不值得被爱的客观现实。很多人逃避现实/太过主观的的原因并非某种心理疾病,而只是想要留住那种我可以无条件被爱的希望。
每一个社恐人或者说每一个停留在自己主观世界的人内心都有一种隐隐约约的期待,期待自己会无条件的被爱。甚至于我们主观而不客观的原因或许就在于曾经幼小的我们接受不了无法无条件被爱的客观现实。但是就像前面说的,认识客观现实不是终点,功利主义也不应该是终点。认识客观现实不代表着要接受现实不再做任何改变,用功利主义去剖析客观现实不代表着我们应该带着功利主义视角去剖析一切亲密关系。
那么功利主义视角对亲密关系有什么好处?人是通过对立的反面事物去认识美好事物的。简而言之,经历不幸福才可能知道什么是幸福,抑郁之后反而知道什么是乐观,认识到功利主义这种冷漠冰冷的事物,我们才能真正体会到并建立在客观现实基础上去创造无条件的爱。功利主义能让我们认识到原来群体中的一切都是明码标价的,都是有条件的,这个时候再回到亲密关系之中,我们就很可能感受到原来那些被我们视而不见的点滴幸福,才能真正感受到原来被我们所忽视的无条件的爱,于是功利主义不会成为亲密关系的阻碍,反而会成为我们更有目标,更有方向去创造爱的工具。
所以,为了认识客观现实代入功利主义视角可以,但用功利主义去审视亲密关系,不可以!功利主义可以成为我们感受亲密关系的滤镜,让亲密关系中的每一丝温暖都被清晰地放大,但是决不能用功利主义去衡量与审视亲密关系本身。毕竟,功利主义所带来的有条件的安全感不是我们的最终归宿,亲密关系所代表的幸福才是啊。
—————————————————————————————————————
“路人社恐”

补充
评论区有知友问,为什么和群体之外的人互动也社恐?我们明明知道对方并不和我们同属于一个群体为什么还会社恐。如果我们连跟群体之外的人社交都社恐,一个很可能的原因就是我们没有身处于任何让我们有安全感的群体之中。
什么意思呢,其实就是归属感。我们对任何群体都没有归属感,也就没有任何群体带来的安全感。我们往往是独自一人,好像游荡在所有群体之外的独立个体,不仅孤独,内心也时刻充满一个人无法生存的恐惧,在危难时刻无人救助,快乐无人分享的恐惧。
现在的很多心理学书籍都在讲内在父母,其实就是从小到大享受到了父母给我们带来的安全感,这种安全感住进了我的内心,无论我们到哪一个群体之中,我们都会想到父母曾经给予我们的支持和鼓励及我们的认可,无论我们在其他群体中受到什么样的对待,这些都不会失去。
除了和父母的联系之外,还有和某个密切之人的联系。比如自己的男女朋友,比如某个阶段的同学群体,比如一群互相认识了解支持的朋友。总而言之,如果自己身处于某个可以被关心的群体之中,那么无论如何自己内心都有了某一群体或某一亲密个体带来的安全感。
这种某一群体或某一亲密个体带来的安全感并不仅限于这个群体,或者仅限于和这个人相处,也会我们在我们面对其它群体或者群体之外的某个人时内心仍然感到足够安全。这意味着,哪怕我在陌生的新的群体中受到排斥,哪怕我被路人(群体之外的人所厌恶)我依然可以回到那个爱我,支持我,关心我的群体之中,回到那个和我特别亲密的人身边。给予我们那个安全感的群体或个人就会成为我们的温暖避风港,让我们无论什么时候都有自信有安全感地和他人交往。
如果我们在面对路人,在面对群体之外的人都很社恐的时候,那么说明我们自己也从未真正属于某个群体,从未认可或者被某个群体所认可过,也从未享受过某个人对我们的关心和在意,又或者曾经我们拥有过这一切却又失去了。我们害怕群体之外的某个路人,正因为我们和对方在相遇的那一刻都属于孤独的个体,甚至对方可能有他的安全群体和亲密个人,但是我们却没有,这种可能性加剧了我们的恐惧。
这种某一群体或者某一亲密个人带来的安全感,会随着我们在学校中交到朋友,在某一社团中认识新的有共同兴趣的朋友,有了男女朋友,又或者在工作之中和同事之间取得了良好的友谊,或者在某一群体中受到了上位者的认可,或者仅仅有过一段亲密关系给了我们滋养让我们意识到并相信我们值得被爱,又或者父母和其他家庭成员给了我们直接语言上的支持等等这些状况而产生。
如果我们在某一群体中暂时有了自己的一席之地,或者被某个人无条件接纳认可,安全感就会充满我们的内心,我们甚至会感到幸福,因此在面对其他群体或者群体之外的个人时就会内心自信柔和。这也是为什么很多家庭幸福的孩子在大学里明显比其他人坚定自信而又不缺乏温和,因为他们的家庭已经是他们最强大的群体安全感的来源。
然而,当我们面对路人也社恐的时候,说明我们内心的群体安全感是缺失的,我们从未把自己并入某个群体之中,从未有过某个人给自己带来的安全感,太过追求独立又或者被群体排斥,因而我们内心总会因为不在某个确切感到安全的群体之中而产生过多的不确定性,这种不确定性让我们焦虑,烦躁甚至恐惧,于是就演变成社恐。
那么怎么解决呢?

充分认识自己所在群体能够带给自己的安全感(很多人并非没有身处于这样的安全群体,只是因为没有意识到自己的父母/朋友/家人亲友/男女朋友/会给自己什么样的支持,因为对他人对自己可能会有的支持没有充分的认识,所以身处幸福之中却感受不到安全。所以重要的是要记录下来他人对自己的关心在意,哪怕只是语言上的口头上的,当自己社恐或者仅仅焦虑的时候就可以把记录下来的他人支持自己的这些瞬间拿出来看一看,内心的安全感就会充足很多)
找到现在让自己感到最舒适的群体,尽可能的融入其中。
回到曾经让自己感到安全舒适但自己不经意间离开了的群体。
支持他人(每个人都有安全感的需求,在支持他人的时候会让他人感到安全感,给予他人的安全感不会随意给予而减少,安全感这种东西是越给越多的,给予他人内心的安全感也会反馈到自己内心之中的之中)
寻找最密切,最值得信任的联系人(这个人可能会是父母,也可能会是男女朋友,也可能只是曾经的某个同学和对方倾吐自己的烦恼但并不抱怨,表达自己的负面情绪但并不宣泄,可以把自己对对方的表达都看做请求等待对方回应,而在对方回应之后给予对方回馈。又或者和最亲密的人比如父母常打电话联系,时常参加和关系良好的朋友同学的聚会)
日常生活中和他人相约做共同的事情。(很多人觉得和他人做共同的事情会浪费时间,但是仅仅和二人做共同的事情就会让人有归属感,有安全感,而这种归属感,安全感带给自己内心的动力是节省那一点时间所无法比拟的,所以如果没有快速地融入某个让自己感到舒适安全的群体的方法,那么最简单的事情就是日常生活中和他人相约,做共同的事情,这会让你内心安定下来)


<hr/>★★★

“主观猜测”和“客观判断”

其实这部分内容和“路人社恐”有关联,很多人包括我都经历过反复猜测他人到底是什么意思,也就是对他人的主观进行一个猜测和判断,并且对他人的猜测不仅仅是为了指引我们自己的行动,更是为了自我保护。
比如我们要猜测对方是否认可我们,是否对我们友好,这样才能指导我们对这个人的态度。我们猜测对方是否瞧不起我们,是否嫉妒我们,是否对我们有种种恶意,我们才能更好的保护我们自己。
但是有一个问题是,我们永远无法准确猜测他人的主观意愿,无论读了多少本心理学的书,他人的主观意愿总是多变的。
且对他人的主观意愿的猜测需要大量的推理,而这总让我们陷入无意义的内耗,加剧了我们的心智消耗,浪费了时间,错过了时机,偏见和误判因此产生,矛盾和冲突也都由此而来。
并且,我们的主观也在这个过程中受到了影响,即我们的主观感受和意愿在对他人的主观意愿的猜测中受到了反向塑造。如果我们总猜测对方是不是瞧不起我们,那我们自己的主观感受就是敏感自卑的,如果我们总猜测是不是有人想要伤害攻击控制我们,那我们的主观就是惶惶不安的。
重要的是,想让我们的主观保持稳定,情绪平和,我们必须将自己从对他人主观意愿的猜测中解脱出来。也就是说,我们不必猜测他人的主观意愿到底对我们的态度是什么样的,因为这样远不如客观判断他人对我们的影响有效。
并且,当一个人连对方对自己的客观影响都无法识别衡量判断,就算他能准确判断对方对自己的主观意愿也是没有用的。对方对我们的任何影响都需要通过客观的行动才能施加在这个世界上施加在群体中施加在我们身上。或者说,如果一个人不懂客观判断,就算他有读心术他仍然处理不好人际关系,因为这样的人无法区分他人主观意愿和客观影响的区别。
有太多这样的概括了,“论迹不论心,论心无完人”,“不要看他说什么,怎么想,而言看他做了什么”,因为我们作为一个人,拥有主观意愿,拥有主观能动性的证明就是我们能够对客观世界施加影响。
也就是说,他人的一切恶意都是通过客观对我们的影响,带给我们客观的损失才让我们感到不舒服的,所以只要我们能应对客观的他人对我们的影响,那么不管那个人认可不认可我们,那个人主观如何看待我们,这些都无足轻重。
就好像一个路人讨厌我,可是我们第二天就再也不相见,他也不会和我周围人有任何交流,或者说我知道大洋彼岸的某个国家的人在心里恨我,可是他终其一生都无法对我施加任何客观影响,那么,这就是主观和客观的区别,他人对我们的恶意就像是路边的石头一样,你会在意石头或者说桌子有没有自己的意识吗?你顶多好奇而不会在意吧,所以那些不会在客观世界影响你的存在以及他们的意愿,就像是路边的石头一样,路过都不会看一眼。
我们需要的不是确定他人主观意愿怎么怎么样,我们需要的是客观的认知,客观的保护自己的方法和知识,客观的影响他人的方法论。
或者说,由于我们缺乏这样客观的认知判断和保护自己的方法知识,才让我们对他人的主观莫名的恐惧,陷入这种我应该得到所有人的主观认可这样无止境的追求中,陷入我应该猜测每个人都怎么看我或他们怎么想的无止境的猜测中。反而,不如去学一些人际关系的知识,知道怎么应对人际关系的客观影响,比我们追求所有人的认可,猜测每个人的主观态度要简单的多,也舒适的多
路人社恐也是如此,当我们清楚我们能够在公众场合保护好我们自己,那么对方作为一个路人如何看待我们对我们就没有任何的影响,哪怕路人对我们充满恶意或仇恨或嫉妒,但他终究只是路人,路人的恶意就像流水,就像微风,反而是最无力,最没有客观影响的。
我们需要客观判断,信息识别,不需要永无止境的主观猜测!
以上
补充阅读
如何反驳“你可以继续不喜欢你不喜欢的事物,但请允许它存在”?


<hr/>★★★

“内心强大”和“不在乎他人看法”

这两个标签一样的符号常常被用来自我标榜,但实际上根据前面的论述已经可知社会人生活在群体中,如果不生活在某一小群体中最起码生活中最大的社会群体中,可以说整个社会就是一个松散的群体。而一个人一旦生活在群体中,便没有“不在乎他人看法”这一说。
倘若一个人生活在社会群体中,作为一个社会人,他的衣食住行/人身安全/价值的自我实现/情感寄托等一切的一切都和整个群体产生了密切联系,这样的人怎么能说自己完全不在乎他人的看法?
我们常常把“内心强大”和“不在乎他人看法”当作两个宝贵的品质,当自己在群体中受挫的时候就去追求这两个标签,殊不知这是唯心主义的做法。
一个人衣食住行/人身安全/价值的自我实现/情感寄托等一切都和群体密切关联的时候,言谈自己“不在乎他人的看法”,只有以下几种可能

作为某种公众人物,已经获得了社会群体中部分人的支持,衣食住行/人身安全/价值的自我实现/情感寄托等都可以得到保障,自然不用在乎剩下一部分人对自己的看法。
身怀某种技能或者某种重要资产,因而对群体支持的依赖程度较少,无论一些无关轻重的人支持他还是反对他,他自身的这种技能和重要资产都不会受到折损,衣食住行/人身安全/价值的自我实现/情感寄托等都可以得到保障,而他人的看法又完全不会影响到自己,自然不用在意他人的看法,这类技能或重要资产有很多类型,如固定资产,体育/艺术/工业技能,外貌,或各方面的一技之长和某种优势。
虽然普通,但是生活的环境舒适,周围人素质较高,借助现代化发展所提供的生活便利,又和他人没有任何利益冲突,自然可以在充裕的客观条件上去追求一些唯心主义的品质和标签,言谈自己不在乎他人看法,但只要和他人发生矛盾冲突,这种自以为的品质就会被戳穿。
虽然生活在社会群体中,但是内心有崇高的价值观,因此他只在乎自己的言行是否符合自己的价值观而不在意自己的生死,不在意自己的生死自然不会在意他人对自己的看法,为内心价值观而生为内心价值观而死,他人的看法便于我如浮云了。
虽然生活中群体中,但常常有出世,离群索居,长时间独处的需求和想法,对野外生存等独自一人生活在世界上的情况非常向往,对群体没有过多的留恋,他人的看法对这样的人的影响便也小很多。
太过主观,认为内心的强大就是全部,只要内心强大世界都会匍匐在自己脚下,所以对客观他人对自己的看法全然不在意,内心却隐藏在难以遏制的优越和自大,这样哪怕生活在群体中也只会对他人的看法不屑一顾。
对自己的能力绝对的自信,不在乎一时的得失,相信那些反对自己的人,对自己持有负面看法的人影响不到自己,自己可以凭借自己的能力赢得自己的一切,对自己的能力无比自信,自然对他人的看法也不屑一顾。
把理想化的追求当作现实,分不清应然和实然的区别。只要人类依然靠社会的方式,就没有绝对的“不在乎他人看法”和“内心强大”一说,马克思主义都在论述人的意识受困于客观物质,物质越是解放,意思越自由。近代妇女权利意识的解放不是因为过去五千年女性都愚昧不堪,而是直到近代妇女的经济物质条件才得到保障,抛开物质谈精神,抛开客观局限谈内心强大都是非常可笑的。“不在乎他人看法”这一内心品质对应的是“人人得自由,物质极其丰富,个人价值得以实现,众生平等”的物质条件,大概只有共产主义社会才能有这样的效果。
位居权力的上位。上位者自然不用太在意下位者的看法。权力只对它的来源服务,上位者可以做出一副“善听民意”的伪装,但倘若下位者真的不满也很难影响到权力的上位者,而上位者的失落往往是由更高层次的权力上位者造成的,自然不用太在意下位者的看法,尤其是这种权力或地位的差异太过悬殊。(近来公众的舆论权扩大之后又是另一回事了)
❿❶所谓不在乎他人的看法只是不在乎一些不涉及生死的无关紧要的声音。例如涉及穿衣自由,涉及道德素质,名声品德的影响,对人的生存影响很小。尤其在现代社会他人的看法并不妨碍自己逛街购物进行食物和生活用品的获取,而在过去的一些时代穷凶极恶反而可能活得更好。然而一但他人的看法涉及生死,这类人也会恐慌不安,所谓的“内心强大”也会随着他人对自己负面看法程度的加深而逐渐露出马脚。
感兴趣的可以看看下面这个回答,秦舞阳之流反而是我们生活中普通人的样子,而荆轲心存死志,“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内心有崇高的追求为之生为之死,便无所畏惧了。想必黑老大被判刑之前也是一个不在乎他人看法的人,然法庭之上面对被判死刑这一他人的看法也声泪俱下。
为什么十三岁能杀人不眨眼的秦舞阳见秦王一眼就被吓得不行?我总结的这几种并不全面,群体中不在意他人看法之人有很多类型,而以上这八种大致可以分为三类:
①拥有某种客观优越的条件/对自己能力的自信/拥有某种崇高的价值观和追求因而“内心强大”。这一种是切切实实的不在意他人看法,也可以不在意他人看法,背后有着客观条件和客观能力的支撑,因此我们羡慕这些人“内心强大”的时候不能鲁莽地忽略他们背后的客观条件和能力的优越性,自身没有同样的条件却只学习对方的“内心强大对自己有害无利。❷ ❸ ❽
②自我标榜,虚假地自我粉饰。比如在赢得了一部分人的支持后言谈自己不在乎他人的看法,明明靠着部分群众的支持而拥有了现在的优越条件,却认为自己是靠自己,群众的看法无关紧要。因为他内心清楚自己这样自我标榜反而会更受欢迎,但倘若支持他的人不再支持他或者他的言谈触及粉丝的底线他同样会暴露出“非常害怕自己不受支持”的那一面,对这一类人而言“内心强大”“不在乎他人的看法”等更像孔雀羽毛一般的装饰物,观众靠着笑笑就好,倘若盲目信任甚至真的去学习反会受其欺骗。❶ ❸ ❿ ❿❶
③太过主观,陷入某种欲望的自傲和优越之中。这类人忽略客观物质条件对意识的影响,明明享受了优越的物质条件却认为这是自己意识本来就强大自由的表现,然而优越的物质条件一旦失去,他们的脆弱也会一览无余地表露出来。❸❼❾
④虽生活在群体中,却试图出世避世,淡泊名利,长时间独处,离群索居。无论这些想法是自身的本来追求还是社会化的欲望受挫之后的自我防护,但无疑处于这样的状态之中,他人的想法都可以置之于不顾。但这样的想法也往往是危险的,倘若因为自身社会化的欲望受挫,不被社会认可,受群体排挤,那这样的出世避世的想法只不过是一种自我放弃,同样是一种反向的自我粉饰罢了,这样的“不在乎他人的看法”更像是不得不抗拒他人对自己的看法,否则自己无法接受那样被糟糕对待的自己,这样的“内心强大”更像是一种逆境中被动的“自我保护”。❻
言谈这么多并非贬低“内心强大”“不在乎他人看法”,因为人的主观能动性的确存在也非常重要,只是想让大家明白抛开物质谈精神,抛开客观条件谈内心品质都是非常不可取的。
而往往我们羡慕他人“内心强大”“不在乎他人看法”的时机都是在我们已经受挫,被群体或他人带给我们的负面影响所困扰的时候,这个时候看见有人可以不受影响,自然心生羡慕,然而这个时候我们更应该从客观条件,客观行动和改变入手,而不是被诱导着反求诸己,下错了功夫。这个时候他人的看法带给自己的负面影响和客观损失始终存在,自己却在原地“反求诸己”“内心强大”岂不可笑?用“迟早破防”预判最后的结果一点也不过分。
或者说“内心强大”“不在乎他人看法”更像是一种结果的表现,而不是追求的发端和过程。于整个人类社会而言科技革命/生产力的提高/物质解放才带来全人类的思想自由。于个人而言物质条件的改善和客观环境的优化才更容易带来内心的充沛和自由。
没有客观条件的支撑和相对安全的环境,绝大多数人的“内心强大”和“不在乎他人的看法”都会一戳即碎。
并非说反求诸己的方法不可取,现实是并非人人都是圣人,并非人人都有超然脱群的需求,我们大多数普通人生活中社会群体中,所需所求不过是过好自己的生活罢了,反求诸己最终的结果要么超然入圣要么淡泊名利离群索居并非我们的需求。那么当自身再陷入某种困境,而不可避免对一些人看似“内心强大”“不在乎他人看法”心生羡慕的时候就要擦亮自己的眼睛,尽力优化自身的客观环境而非被带偏去“反求诸己”。
忽略客观条件的限制和影响,一味地去追求“内心强大”“不在乎他人看法”,不仅可能给自己带来更大损失,严重的还可能扭转自己的社会化追求,让自己突然变得“淡泊名利”起来。
<hr/>“内耗”

这里先放一个视频链接,以后再整理这部分内容

如果有关于社恐的疑问可以在评论区提问,我会把答案补充在回答里。

又或者直接私信我,我看到就会回。

————————————————————————————————————————
本来是随手答,有这么多人点赞收藏但很少有人关注, <a class="member_mention" href="http://www.zhihu.com/people/a61cf704d484936c7bc4e5a886f17568" data-hash="a61cf704d484936c7bc4e5a886f17568" data-hovercard="p$b$a61cf704d484936c7bc4e5a886f17568">@难大大这是我的知乎号请大家关注一下,关注我可以看后续补充,我也会获得源源不断写作的动力。
我还会持续在下面放一些能够增强现实主义认知的回答,不一定是我写的,更多的是我看知乎上各位大佬的回答,还有一些相关书籍,我把它们暂时分为4个部分,即价值调查,自我认知,信息识别,行为规范。大家碰到可以补充的内容的私聊我或者在评论区发链接,各位感兴趣的自行阅读。后面相关回答太多就会创建4个相关的收藏夹方便阅读。
已下链接主要包含了 @9qadg 和 @nell nell 两位答主的回答,大家可以关注一下。而补充的仅仅是我最近阅读的相关回答,希望大家能推荐补充更多的内容。可以点击追更,持续的关注这个回答下面源源不断地补充。
评论区有很多大家的讨论交流,有兴趣也可移步评论区。
———————————————————————————————————

价值调查
社恐的本质是什么?
贫穷是否是一切痛苦的根源?
啃老
迁怒/正义
如何看待韩国闹很大的 N 号房事件?
女生找男朋友会有慕强心理吗?
为什么中国比别的国家团结?
为什么医生都不愿留个人电话给患者?
非常不甘心现实中不讨女生喜欢,可如何努力改变都没用,该怎么办?
正义与可行
值得跟随的领导是什么样的?
在友情中很少坚定的被选择怎么办?
私以为每个人都有自己的音乐品味吧,为什么有些人的优越感怎么强烈,就觉得别人低他一等?
不愿意讨好领导的 90 后都是怎么想的?
男性都想拥有「齐人之福」吗?
为何部分弹幕存在叫老婆是正常,叫老公就是饭圈的现象?
为什么很多男生在相亲时,听到女生「喜欢旅行」「爱好旅游」会很抵触?
男生们是怎么看待韩国N号房事件?
奋斗逼到底做错了什么?
什么样的人会被欺负?
为什么业主委员会成立那么困难?
弱者自我催眠的“假熟”状态
为什么业主委员会成立那么困难?
讨好型人格为什么会让人讨厌?
———————————————————————————————————
自我认知部分
怎么改变自己唯唯诺诺的气质?
如何增加一个人的自信?
关注他人需求,增加幸福感
感恩与鉴赏
如何划分自恋和自信?
何谓可爱?
如何克服自卑?
行善而不丧志
女孩子什么品质最吸引男生?
温柔应该是什么样子的?
自知,尊严与善良
丧失勇气
看穿他人想法
想太多
为什么我书读得越多,越看不起周围的人?
善良与现实
乐观与悲观
好人没好报?
温柔的人不适合做老师吗?
是否男生都该有绅士风度?
善良应该论心还是论迹?
为什么有很多人爱我,但只有我爱的人能缓解我的孤独和创痛?
为什么会貌似毫无原因的讨厌一个人?
如何看待“不善作恶”?
天生优越感,经常瞧不起别人怎么办?
你认为你天生就有吃动物的权利吗?
为什么娇滴滴的女生更容易被宠爱?
为什么说实话变成了性子直情商低?
———————————————————————————————————
信息识别部分
如何看待朋友会「渐行渐远」这件事?
影响存在即亲密
幼稚
打工人
现在都流行嘲笑做题家思维,是不是和美国人嘲笑nerd书呆子是一个意思?
为什么十三岁能杀人不眨眼的秦舞阳见秦王一眼就被吓得不行?
如何看待我有个朋友称「大部分女性认为『少妇』是贬义词,是理解有问题,可能是因为书没读够」?


———————————————————————————————————
行为规范部分
如何优雅且有效地传达「你冒犯到我了」?
不合作
什么叫从容?
你会感激一个让你成长但伤害过你的人吗?
合理拒绝他人
共情获得他人好感
吵架吵到一半发现男朋友是对的该怎么办?
如何对待抓着自己不放的人?
共情和揣测的区别是什么?
关系的动态变化
如何克服自己过于在意别人想法的心理?
现代人为什么不喜欢听真话或者实话?
什么叫珍惜?
如果身边不熟的人要自杀应该怎么办?自杀与求救
中国现在有哪些做得不好的地方?
人与人之间的互信从何而来?
“有效惩罚”和“事实惩罚”
你如何表达爱?
怎样才算负责任?
男生认为先做女朋友再对你好,女生认为先对她好再做女朋友,是思维差异吗?
怎样看待控制欲强的人?
道歉已经没用,该如何处理与对方的关系?
抱怨与批评
该不该和自己死磕「我的工作有什么意义」这种问题?
责任
为什么我经常对最爱我的人宣泄负面情绪,把最丑陋的一面给亲人?
诚实与纯洁的关系
被群体排挤就停止合群
什么才是真正的恶?
道歉必须说没关系吗
如何看待自己和他人交流会给别人带来困扰?
情商低就是不会看场合说话吗?
家长要在孩子面前表露出「赚钱辛苦、我们家不富裕」这样的态度吗?
如何应对他人的羞辱和攻击?
为什么一些正常的女性会讨厌女权?
为什么部分女生不愿和「老实人」谈恋爱?
人为什么会陷入「如果你不主动找我,就算我想跟你说话也不主动找你」的模式?
交浅言深
怎么才能彻底打败一个杠精?
你认为老人是累赘吗,为什么?
他人的把柄
尊重他人小技巧
公司女下属在生理期当众向我泼一杯水,我该怎么处理?
下属不配合工作,怎么办?
怎么管理能力比你强的下属?
作为一个管理者,遇到这样的员工该怎么办?
求同存异
强大与克己
以暴制暴是合理的吗?
“宁”这个字眼算褒义还是贬?
原谅自己和原谅别人哪种更困难?
阴谋与阳谋的区别?
在网络上公开与他人的聊天记录是否侵犯隐私权?
不小心伤害/冒犯到我,却不向我道歉
责任感
应该向恋人坦白自己的过去吗?
阶层和阶级的区别究竟是什么?
被恶意诋毁是种怎样的体验?
爱为了谁
如何应对他人的捧杀?
如何界定隐私的界限?
为什么合法性、正统性、名分、理由这么重要?
怎么样优雅的表达我不喜欢你?
没关系的意思
做了领导就不能跟下属闲聊开玩笑了?
领导问你有空吗,该怎么回答?
大家可以忍受男朋友什么程度的不忠?我这样的想法是不是过分了呢?
酒桌上给人倒酒,对方用手盖住杯口,说我没资格给他倒酒,我该如何巧妙的化解?
怎样成为一个受欢迎的人?
如何看待质疑?
如何与孩子做朋友?
人与人之间真的不能相互理解吗?
怎么才能不当舔狗?
你碰过的最自私的人是怎样?
应该对服务员说「谢谢」吗?
作为一个男朋友,我老是喜欢故意气女朋友怎么办?
如何从有经验的人那里征求建议?
与他人尤其与父母、好友相处时常感觉痛苦、压抑,无法建立可持续性的亲密关系。不想逃避了,该怎么办?
战场上指挥官严重违抗命令,但是取得的战果远远高于司令部预期,怎么处理?
特别反感集体主义正常吗?
非对抗的影响ta人决策的能力
如何看待利用他人的无知进行谋利这一行为?
家长可以强迫孩子去睡觉吗?
嫉妒的根源是什么?
如何帮助与母亲有严重矛盾的朋友?
如何反驳老师「别人让你杀人你就杀人?」?
任何故意冲击我明示的社交禁令的行为,都必将被我处以社交流放。
如何让别人心甘情愿地把他所学的教给我?
有修养的人应该如何表达他的愤怒?
当你的存在给别人造成痛苦时,应该怎么办?
当孩子受到欺凌时,是否选择反抗?
侄子要换肾,我配型合适,而我才20岁刚大二,我该怎么办?
女朋友总是因为小事生气,我已经心累到不太想安慰了,我该怎么办?
任正非称年轻人要多服从领导,天天高谈阔论可能被淘汰,你赞同吗?当代年轻人的工作观是怎样的?
为什么社会阶级越高的家庭里,各个家庭成员之间关系越倾向于礼貌的淡薄和疏离?
如何判断「双方自愿」中弱势一方是真的自愿,而不是因为社会结构层级更低,信息差距导致的自以为自愿?
有哪些事是谈过多次恋爱才明白的?
为什么大道理没法说服自己?
做错事无法得到对方的原谅怎么办?
怎样做到“不抱怨”?
怎么改变自己那种怂怂懦弱的气质?
为什么我总会把人际关系处烂?
人不自信的最根本原因是什么?
皇帝为什么用太监伺候,而不用美貌的宫女呢?
为什么上位者会自带一种威严和气势和气场,要怎么样才能不害怕这种人?
为什么上位者会自带一种威严和气势和气场,要怎么样才能不害怕这种人?
因为自己的不喜欢决策他人的生活
男朋友出于好心给我的茶里下止痛药,我知情后非常愤怒,请问到底是谁的问题?
如何礼貌拒绝别人
如何礼貌拒绝别人?
“我有一个朋友”带来的同阶层的歧视
交付任务与承担责任风险
请求之后的补偿
在有“管理员”存在的公众场合被冒犯
怎么礼貌拒绝火车上情侣换座位?
不按照规矩来的后果
五岁的孩子看不起保洁阿姨,怎么办?
请求他人帮助时的铺垫
坦然地接受他人具体的且小小的好意
如何看待14岁男孩被高中生多次勒索后跳江身亡, 涉事学生称「报警好了,我未成年」?
为什么男人都吃绿茶那一套呢?
我表白已婚中年男领导,为什么他始终保持沉默、不回信息?
不能迅速识别敌我和形势的人会被欺负
有实力但不反击也被欺负
已经离职了,前同事三番四次电话微信问工作的事该不该回复?
已经离职了,前同事三番四次电话微信问工作的事该不该回复?

如何反驳老师「别人让你杀人你就杀人?」?
如何反驳老师「别人让你杀人你就杀人?」?
是不是这个世界都擅长欺负老实人?
运用权力的核心主线
贝壳 发表于 2023-9-5 04:37:31|来自:北京 | 显示全部楼层
内心没有形成清晰稳定的自我意识,没有自我,不能站在自己的立场看待处理事情,而是以他人立场和感受优先,以他人的角度看待事物,不能客观宽容的看待自己,忽略压抑自己,自是甚低,自我pua,导致跟人打交道时有劣等感。
这类人在成长过程中,身边最近的那位养育者在未成年人做事时,一直频繁强调他人的对自己的负面看法,身边充斥着这样的养育环境,比如是教导时说,你不这样做,别人就会觉得你怎样怎样,等等。而在你表达自己看法和感受时,常常只有两种反应——忽略,否定打压,如果你对此态度不满,他会进一步找其他借口否定。被忽悠被敷衍,不那么自信的老实小孩就相信他人了,而怀疑自己,怀疑久了,自然就不相信自己了。好像做任何事都是在观众台上的表演,你的一举一动是每时每刻都是受到检视的,有人拿着放大镜找你缺点,随时等着批评你。而不是自然的事情本身,我想做,我需要做,我去做,做完了,或者没做完,做好了或者没做好。
真的很可悲,宝贵的生命,本该充满活力,你却将这个机会拱手让人,用自己的身体替除自己之外的每个人活着,任人摆布,将别人的感受看得比自己的生命重要,这就是没有自己的立场的结果。任别人侵占自己,践踏自己,大家接受到了你的想法,纷纷跑过来配合你,你还在为这些恶意感到痛苦无法自拔,但是这确实不是别人的原因,路边的没人住破房子路人可以随意进去丢垃圾啊,撒尿拉屎什么的。如果是一栋修建正常的住人的房子,没有人会这样做。
如果养成了这种没有自己立场的毒瘤般的思考方式,我真心劝告有相同成长环境的人,离开这个人或者环境,去接触更多各色的人,就会明白自己以前多可笑,那些你恐惧的人他们没有哪一点比你更高贵,人性的缺点倒是一大堆,放开自己,尽管让所有人看到你发红的脸,惊恐的瞳孔,颤抖内缩的身体。然后注意看他们的眼神和表情,去体会和感受,并思考和形成对他们的看法。
he59195 发表于 2023-9-5 04:37:45|来自:北京 | 显示全部楼层
因为过度的自我关注,以及人格障碍,导致害怕在社交过程中收到来自他人的主观或者客观评价,又或者过度暴露自己内心真实的想法,从而导致羞愧、自卑等等侵蚀自恋的情况发生。
社恐会安慰自己是共情能力高才导致社恐,其实只是因为过度紧张和夸大,是带有错误、偏见和扭曲的放大。
社恐是一种焦虑,处于焦虑状态下的人没有足够的情绪能力去关心别人,因为他连自己都控制不了。
真正的高共情是能够向对方展示自己的同情和理解,而不是时刻在担心自己被别人误解。
自卑,社交焦虑,懦弱到了极点,甚至连正常的交流都不敢进行,只能不停的逃避,以避免自己说错话办错事,有损形象,最终社交地位被贬低。恰恰是这种刻意的,过度的自我关注和人格障碍,导致给人留下羞涩、不擅长社交、好欺负、容易被误解的印象,导致恶性循环。
而这一切最初的起因,可能只是一件很小的事引起了过度的羞愧,错误的认知没有得到正确的引导。
在成长过程中,因为有意无意般的“说错话”,被嘲笑被针对,甚至被挑刺被PUA打压,被自己的自恋障碍都没得到解决的父母当成自恋的工具,恐惧害怕被父母抛弃,次数多了之后引起了社交危机,从而导致了过分紧张。
我成功“治疗”过两个社交障碍的患者,都是比较顺利的过程。通过半个月的冥想练习舒缓焦虑,通过成功的社交经验去认识到自己过去那些负面的情绪大可不必,通过暴露在恐惧的社交情景中去平复自己的心情,去建立新的体验。
其实作为社会性动物,人类的社交天性本身就是治愈社恐的良药。只需要合适的方法,以及合适的对象。
BiTiNer 发表于 2023-9-5 04:38:44|来自:北京 | 显示全部楼层
本质是自尊自爱,自我保护。
我在去清华读书以前,我是没有社恐过的。
我出生在一个县城,在大学以前,我没有觉得它多么落后。
我天生是比较内向听话的小孩,每天就是学习,背书,考试。
因为成绩一直很好,在老师眼中是省心的学生,帮助过不少同学,人缘也不错。
去大学之前,我不知道,原来自己那么贫瘠。
我没看过电影,小学以后再也没有看过电视。
除了语文课程安排的读物以外,我看过的课外书也不多。
我也不知道自己长得不漂亮。我穿得最多的是校服。
我也没有什么特长。
做题以外,我对这个世界,其实一无所知。
我曾经以为这不是什么问题,只要努力就会解决的。
我也有一些爱好,比如布艺,手工,等等。后来我发现,原来爱好是有鄙视链的。当然,也可能是因为我本人不优秀,所以我的爱好也上不了台面。
进入大学以后,社交开始我感到痛苦。过程是下面这样的:
1,和陌生的同学打招呼。
会比较紧张,但这其实是最舒服的阶段了。因为彼此都很陌生,会保留神秘感。只有在这个阶段,容易收获对方的笑脸,感觉到自己和对方是平等的,是被尊重的。但是这个感觉是非常短暂的。
2,开始短暂的聊天。
这个阶段就是痛苦的开端了。互相了解情况的每一句话,神秘感都在消失。比如问我哪届的,家在什么省份,什么专业,社工情况。
这里面,一般问完专业,就开始有一种不平等的感觉了。我一开始没有意识到这个,随着在校园的时间增加,我才知道专业之间是存在鄙视链的。
计算机和经管是鄙视链顶端。理工科多多少少有些高大上的感觉。实用文科专业还有不少底气。冷门文科专业是最底层。
我就是冷门文科专业。
一般到这一步,一百个人有九十九个人,和我的对话结束了。
我曾经以为,大家都不熟,又很忙,不聊是很正常的。
但是,一旦同时有金融和计算机系的在场,氛围和我这边完全不一样。那种感觉很微妙。
能感觉到那种不适。而且无法忽略。
和女生们之间的社交,也无法避免。因为我的浅薄。我和她们聊不来。她们问我,你怎么连xx都不懂。那种笑,那种疑惑,好像真的不理解我居然这么无知。我很难受,有种窒息住的难受。
成绩不好,应付学业已经很痛苦。周围的环境都是崇拜优等生。原来差生是这种感觉。我想尽力每天多花点时间学习,舍友因此讨厌我,说我卷。我看了看她们比我高那么多分的成绩,我只能笑笑。
接触过一些男生。恋爱的要求都很高。要长得漂亮。成绩好。知识面要广,能谈天说地。
女生好一点,可是做朋友也不容易。毕竟,谁不喜欢聪明的丰富的人呢?我也想成为那样的人。但是好难,我一下子成为不了。
每次刚认识的时候,还好,因为我的贫瘠还没有暴露出来。
但是多见一两次,多说几句话。就被人看得清清楚楚:我身上没有价值。于是他们就不再感兴趣了。
他们的表情变得很冷漠,甚至轻蔑。
我想,如果整个过程可以量化,那我和他们打招呼的时候,是有一个初始值的。
初始值根据外在打分,我不漂亮,可能也没多少分吧,但是毕竟都是清华的,也不能一下子就小看了,所以他们一般会给我一个交流的机会。
然后我每和他们说一句话,他们就默默给我减上几分。
不是发达地区的,减分。
念的是低收入专业,减分。
知识面不广,减分。
未来工作不好,减分。
……
很快我就变的不及格了,也没什么好交流的了。
他们脸上,那种了解以后,迅速冷淡的神态,像一把刀一样。
看到一次,心脏就被割到一次。
我其实很难过。感觉自己没有尊严,也没有资格去谈什么尊严。可是我不想这样伤害自己。我想对自己好一些。
我不后悔中学是这么过来的。我没有他们那样的条件。不努力,我可能来不了这里。
可是我还是觉得被伤害到。
我认识一个也是冷门文科专业的学姐,帮过她两次忙。
后来,她毕业的时候找到了解决户口的工作,就把我删除了。
我不知道为什么,后来才知道她可能是怕我找她求助……
其实没必要,我身上没有足够高的价值之前,我也不会求助的。
这么多经历,我多少有自知之明。
弱国无外交,就是这样吧,入学以后,越来越恐惧社交了。甚至害怕别人多看自己一眼,然后评价自己。已经有些妄想症了。
社恐以后,我变得特别沉默寡言。
也有个别男生主动在微信上找我,我不敢回复。我拒绝了向我表白的高中同学。
这对我来说,其实是一种先发制人。
我在他们面前努力装作自信,获得暂时的尊重。
心里知道这种美好是一种假象,他们对我友好,无非是因为他们不了解我的现状。
一旦他们发现我的失败,就会放弃我,然后和其他人一样,露出那种冷漠轻蔑的神情。
与其有风险面临这种痛苦,不如斩断这种可能。
我实在没有勇气了。
离开学校也一样。社会都是统一的评价标准。甚至因为学校知名,各方面的期待变得更高,尤其是工作和收入。
家人不知道我心里的难受,他们以为我一直很优秀。每次看到他们,都觉得很煎熬。
我也不想去参与任何酒席,接触任何亲戚。现在他们对我的表面客套,都是暂时的。
如果我去向不好,毕业的那刻,他们的笑脸会变成似曾相识的,冷漠?抑或是幸灾乐祸。
社恐就社恐吧。
我想换个专业,换个宿舍,远离那些不喜欢我学习的人,专注提升自己。
变好之前,不再参与任何人际了。
woaini8312 发表于 2023-9-5 04:39:16|来自:北京 | 显示全部楼层
我们社恐的本质其实就是怕人,怕从他人那里受到伤害。我们要做的就是学会在社交场合保护自己。与那些试图伤害你的人作战。当你学会了保护自己,当你击退,战胜了那些试图伤害你的人。你自然就不会再怕人,不会再害怕社交,社恐也就会离你而去。

我们恐惧社交大多情况恐怕都是因为在与不熟悉的人的接触中有不愉快的经历,而且这种不愉快会以很高的频率发生,越恐惧社交就越容易在社交中碰到不愉快。社恐人士似乎在社会中会很容易遇到一些对自己有恶意的陌生人。于是就尽量地去避免社交。我这几年才明白一个看似很简单的道理。别人会不掩饰对你的恶意,敢甩脸色给你看,敢凶你,敢针对你,并非你做了什么对不住他的事,仅仅是因为他看出你的恐惧看出你的不自信。他看到你躲闪的眼神,他听到你颤抖的声音,他感受到到你浑身上下散发出的惊恐气息。或许天性善良的人很难理解,比如看到一只受惊的小动物你怎么会想到去欺凌它呢。但是这个世界上就是有不少坏人他们就是喜欢欺凌弱者,而且想方设法地寻找弱者欺凌。

该怎么克服自己的社恐?首先讲一个适用于大众的方法,其实很简单,就是去战斗,去准备好战斗。首先我们可以从自己的眼神自己的面部表情做起,可以对着镜子去改善自己,看看镜子中的眼神是不是流露出怯意,注意自己的声音对陌生人说话时把音量提高一些,用清晰洪亮的声音跟人说话。说话的时候虽然不必一直盯着对方的眼睛但一定不要去回避别人的眼神,感觉到对方在看你一定要与其对视,等对方先移开视线。过程中你也可以不时主动去观察打量对方。与对方面对面的时候要注意自己的表情,不要怯生生的不要阴沉也不必板着脸,但同时也不必去追求一脸灿烂的笑容。有人说我看到一些善于社交的人他们总是对人笑嘻嘻的,他们一开口周围就充满了快活的空气,他们在社交中如鱼得水。我们是不是应该跟这样的人学习。这是没必要的,那是天生的,没什么好学。大概率他生在一个幸福家庭从小到大不管他说什么做什么周围人基本上都给他正面的反馈,自然而然培养成了他那种与人交往的方式。而我们社恐大概率是有一个糟糕的家庭环境,无论说什么做什么得到的都是否定或是责骂,长此以往就会害怕去表达自己。很多年在这种环境下走过来你突然想强迫自己变成一个所谓活泼开朗的人只会让自己感到痛苦,而且毫无意义。遵循自己的内心去活着就好了。作为社恐你说自己为了让氛围变好,明明并不开心明明并不觉得好笑,却想让自己的脸上展现出灿烂的笑容,那结果只会让自己的面部表情僵硬扭曲。而且没有人是傻子你是不是真的开心别人很容易就会感受出来的。那么以怎样的表情去与陌生人或者不是很熟的人交流呢?自然一些就好,想想当你面对的不是一个人是一座山一棵树一只动物时,自己是怎样的表情。同样对着镜子练习当你觉得镜子中的面孔看上去不会流露出惊恐阴郁或是愤怒这些负面的情绪,并且同时你自身没有强颜欢笑的负担感就差不多了。保持那样就好。

当我们与不熟的人打交道时有一种想法是禁忌。就是想通过谈话让对方对自己产生好感。当你有这种想法的时候,你与对方就不是一种平等的交际了。在交往中你把自己放到了比对方低的位置。当你跟一个不熟的人相处时你首先就不应该对对方抱有任何的期待。你想要博取对方好感,你努力寻找话题,你害怕你们之间的氛围变得尴尬。这些只会给对方传递一个信息,那就是你不自信。对方在与你打交道的时候就会有一种心理优势,他会觉得他可以很随意地对待你。有的人还会因此看不起你,你不会被尊重。相反你要是态度傲一点随意一些,会显得整个人更有魅力,别人反倒高看你一眼,这是现实社会中我们与人打交道的一点基本的逻辑。不是所有人都会对陌生人善意友好甚至保持最基本的礼貌,为了让自己不受伤害。我们在与陌生人接触时首先追求的绝不是让对方对你有好感,而是让对方尊重或者说学会尊重你。

具体怎么做呢?在与自己不了解的人打交道时,我们要去试探。首先当然对对方要保持最基本的礼貌,说话过程中要注意观察对方的反应。你可以主动去找话题,但是一次两次对方没有明显积极的回应的话,那就没必要继续下去了。你也可以对对方采取冷淡的态度。这时要是你觉得是自己不会说话没能调动起来别人什么的而自责的话,那你就完蛋了。交流是双方的事,你单方面再怎么努力都是徒劳。另外在与陌生人交流中首先把自己的内心全副武装起来。如果交流过程中你能感受到对方是友好的,善意的,尊重你的话。你可以一点一点地卸下自己的武装。回报以同样的友善。但是你只要能感受对方对你有一点点的轻视或不尊重。你就要立马警戒起来,做好战斗的准备。要立马摆出你的态度,你也可以轻慢地对待对方。如果别人不会以正确的态度对你说话,你可以用自己的态度教他。不管是在私下或公众场合都可以这样做,不需要为了表面的一派祥和气氛让自己受委屈。事情演变到给其他人添了麻烦,你也要明白责任在挑衅你的人身上。如果对方明显对你有无礼的言行时,你还为了顾全大局或是认为对方是个与你一样的能讲道理的有良知的人,试图用自己的友善去改变对方对你的“误会”的话,那结果只有一个,你会被伤得更深。

如前面所说我们在陌生人社交中容易遇到不愉快的一个原因就是你与陌生人接触时,对方会通过你的眼神,表情,说话语气乃至衣着这些对你进行审视。一旦你被对方判定为可以欺负的人,你接下来就会面临很不舒服的人际交往。如果你按照我前面所说的对自己的眼神,表情,语气做了调整,但由于常年的习惯一不小心在人面前露怯了,瞬间被人轻视又怎么办。那答案还是一样的,就是与人冲突,在公共场合与人冲突。觉得你懦弱老实好欺负的人想怠慢你,针对你,拿你做出气筒的时候,他做出的事情肯定会是不符合正常人际交往的情理的,抓住他哪怕稍微一点点的出格言行猛攻。把脾气拿出来,觉得你好欺负的人看到你的态势会很惊讶,通常他会马上转变对你的态度,现实中这样的人很多。如果对方真与你吵架乃至打架怎么办?那就战斗到底,冲突开始了就不能后退,你只要坚持到最后都不服软那你就赢了。在公共场合强烈反击想要欺负你的人,找到那种赢的感觉。多体验几次,你的社交恐惧症就会消失。

在发飙之前,一定要把道理彻底想清楚,不然跟人吵着吵着被怼到说不出话来那就很尴尬。不善于吵架的话可以网络上练习与人辩论,网上杠精很多他们会免费给你当陪练的,在网上自己觉得练得差不多了,就可以到线下实践。同时可以的话好好锻炼一下身体。当然还是强调一遍不是要主动惹事,而是打反击战,对于那种明显混社会的烂人,也没必要与之一般见识。或许有人会担心说我那样做会不会让我的同学同事觉得我是个凶暴的人,他们会不会对我的印象变差。不会,只要你不是无理取闹。你那样做了,今后的生活中你与你的同学同事的关系只会更融洽。他们会尊重你,你的学校,职场生活会比从前轻松愉快得多。

上面说的是一个适用于大众的方法。另外克服社恐还有一个小众的方法就是成为有钱人。人是一种社会性的动物。影响我们的喜怒哀乐最大的因素,就是我们与他人的关系。你成为有钱人长期说话做事从周围人那里得到的都是正反馈之后,你也自然而然地想说什么就说什么,想做什么就做什么。现实就是如此的。但不是大多数人都能成为有钱人,所以这里也就顺带一提。

快速回帖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