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看待国考报名人数连续 13 年超百万,有人说「宇宙的尽头是考公」,考公和考研哪个更有发展?

[复制链接]
nightgo 发表于 2023-9-5 00:42:11|来自:北京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2022国考报名开启 #国考报名人数连续13年超百万#】今起,中央机关及其直属机构2022年度公务员考试报名正式开启。本次国考计划招录3.12万人,招录规模较上年度明显增加。近些年来,国考报名热度不断攀升。据悉,自2009年始,国考报名人数已经连续13年超百万,2021年度国考最热岗位报录比达三千比一。随着国考进一步扩招,国考的报名热度或将持续。(中新网)
全部回复5 显示全部楼层
nygaozhan 发表于 2023-9-5 00:42:36|来自:北京 | 显示全部楼层
其实对于大多数人而言,选择考公还是考研,主要目的还是为了就业,从就业上看,有以下几个方向:

1、追求学术,留在高校任教;2、去企业就业;3、去考公、考事业编制,去体制内就业。
一、追求学术

毫无疑问要读研,去高校任教,现在要求的学历门槛很高,不仅仅要读研,一般还需要往上读博士。
二、去企业就业

去企业就业,务必要做好几方面的准备工作。
核心工作就是搞清楚企业的招聘条件是什么,研究生是不是企业招聘的必备条件。
1、建议咨询本专业的师兄师姐
无论是本科、研究生的师兄师姐,了解他们的就业情况,想清楚是不是要继续在对口专业发展;
2、建议尽早去企业实习
实习会清楚企业的工作内容,工作强度,有条件还可以和公司HR聊一下公司用人的需求;
3、多跑跑招聘会
这是最直接的方式,了解清楚本科、研究生就业的差别,收入待遇、个人发展前景和学历高低的关系;
千万不要盲目读研,要明白,研究生不一定比本科更好就业,企业就业的需求是多元化的,否则就会出现这个同学的困境。


三、去考公、考事业编制,去体制内就业

无论是本科考公、考编,还是研究生毕业之后考公、考编,都要想清楚自己的职业需求。
大部分人的核心诉求就三点:钱多、事少、离家近。通俗一点是收入待遇、工作强度、工作生活的区域环境。
三点的排序也看个人的需求。

有些人不图钱多,就想要清闲点,那么把工作强度排在第一位,其他排在二三位;
有些人特别看重钱,那就把钱排在第一位;
有些人愿意在大城市工作,其他无所谓,那么工作地点要摆在首位。
从这三方面来看,考公、考编都不一定是最好的选择。

比收入,大部分地区的公务员比不上互联网大厂、大型国企、央企、外企员工的收入,很多高校讲师、教授的收入也比公务员更高;
比工作强度,公务员其实也挺忙的,虽然可能比不上互联网大厂的996,但绝不是看报喝茶的清闲工作;
比工作地点和环境,很多公务员是一线基层员工,在政务窗口、乡镇工作,直接服务群众,有时候会被刁难、被投诉,有时候看,也不是一份体面的白领工作。


如果看重收入,考研后能去互联网大厂、国企、外企工作,当然选择考研;
如果看重工作强度,除了考公、考编,考研之后去一些外企(非日韩)的工作强度也不高,收入会比公务员更高,当然选择考研;
如果看重工作环境,考研后获得高学历,去一线、二线城市就业的机会更多,并不一定报考公务员,尤其是一线城市公务员的收入待遇,很难靠自己负担起买房的要求。
其实如果你对个人发展不是特别看重,不想要强度特别高的工作,愿意回家乡,那考公的确非常好的选择。

一方面小地方好工作较少,一般集中在“师医公”,一方面在本地工作,房价、消费更低,最后离家近。

至于本科考公还是读完研再考公,我站在考公的角度,详细回答一下这个问题。
一、考研的目的是更好的找工作,还是投身科研学术?

如果是为了更好的就业,不妨考虑一下考公,特别要结合所学专业。
因为广大劝退专业“生化环材”,或者土木、机械等专业学生,发现读完研之后,最好的选择仍然是公务员。每年都有一批研究生后悔本科就应该考公,花了大力气读研,感觉对找工作用处不大,这点要认真结合所学专业考虑清楚。
如果为了科研学术,毫不犹豫选择读研。
二、读完研,考公是否有优势?

读完研究生,考公是有一定优势,主要是部分岗位限制研究生报考,而且这些单位一般是部委、省厅,岗位比本科好。
报考定向选调生也有优势,一些省份定向选调生要求名校毕业生,如果本科学校不好,完全可以报考985名校,走定向选调生的途径进入体制内。
但笔试、面试一般不会因为你是研究生加分,公考面试大部分是双盲面试,即考官不知道你的信息,你也不知道考官是谁。所以他们压根就不知道你是研究生,如果报考岗位不限制本科,那么你和本科生公平竞争,不存在什么优势。
三、研究生考上公务员,可以直接提拔副科长吗?

按照最新的公务员职级并行规定,硕士研究生转正定级为四级主任科员。
但注意!

四级主任科员≠副科长,不是实职领导,是非领导职务,本质上还是科员。类似于古代官员加封太子太保,听起来和军机大臣、内阁大学生差不多,实际上有很大的差别。
另外,如果报考基层单位(县区、乡镇),由于单位职数有限,往往连四级主任科员也没办法定级,只能定级科员,享受副科级工资待遇……
这就更坑了,如果四级主任科员是“山寨”版副科长,那么定级科员,享受副科级工资待遇就是“山寨”版的四级主任科员
四、研究生在体制内会不会重点培养,提拔更快?

有同学认为,我是研究生,那么在体制内提拔有很大的优势。
实际并不是这样的,主要看研究生学历在你报考当地的稀缺程度,如果当地研究生比较少,那么你是研究生的话,当地的组织部会很重视你,尤其是对人才比较求贤若渴的贫困西部地区
但如果你报考的是东部发达地区或者中部省会级城市,这些地区研究生并不少,所以也没有什么特别的优待。
我个人认为实际的工作能力、人际关系、社会资源,在体制内提拔是比较重要的因素。
而学历的高低只是个人的一个加分项,如果在前三项你和对手差不多的话,那么你的学历就会有一定的用处,如果前三项不如对手的话,对手即使是一个本科,他的提拔也会比你占优势。
五、如果考上研究生,如何将学历优势最大化?

将研究生学历最大化,在考研的时候就要争取考985名校,如果考双非研究生,则上文提到的定向选调生就不能报考,考部委学历也不占优势。
既然学历是敲门砖,那么在你从学校走向社会的第1个环节就要把这个敲门砖的优势最大化。
尽量报考国省考要求研究生的岗位
比如说省考里的省厅,国考里的部委,选调生的话尽量报考定向选调生,事业编的话走人才引进。因为这些单位级别比较高,发展前景比较好,是不同于基层岗位的。
如果和本科生考的岗位一样的话,那么考进去的话,尤其是你考的地方研究生也比较多,大家都是一视同仁的,并不会对研究生有什么特别的照顾。
但是如果单位级别比较低,连四级主任科员都享受不到,只能在工资待遇是副科级,职务定科员,这点就比较坑了。
六、看完这些我仍然纠结是否考研?

那建议你先读研再说,毕竟读完研还可以考公。但公务员辞职读研就比较麻烦,而且未满基层服务期限,按照规定是不能辞职的,即使辞职也会限制考公,所以这点一定要想好。
ahgwork 发表于 2023-9-5 00:43:22|来自:北京 | 显示全部楼层
我始终鼓励大家,别用保守的世界观分析问题,因为世界的演化规律永远充满着不确定性。当下的选择一定来自对未来长远的布局,而非只为了躲避。考研和考公的抉择其实都需要依托每个人背后的资源(天赋,家庭,院校背景,社会积累)。
很多人都建议考公,这一点无可厚非,人各有志嘛,我无意去谈考公考研的技巧,但我认为在做出选择之前,可以先思考下,你所处的宇宙范围应该有多广?
三十年前,下海的人觉得自己是时代的宠儿,财富和欲望的刺激让每个投身其中的人都觉得自己是人生赢家。瞧瞧还在体制内的人,脑子还是不开窍;
二十年前投身房地产和两桶油的人都觉得自己才是人生赢家,哦,那个年代大家也在跟风出国;
十五年前投身大外企的人疯狂地吸着时代的红利,无数大学生蜂拥去申请宝洁,联合利华,渣打花旗,麦肯锡,普华永道;
十年前学土木又成了时尚,当时谁要是建筑设计师,手里有个一注,不要太风光;
然后大家开始热议要不要扎堆进互联网,从产品经理,数据科学再到商业分析岗,到现在还有一大票技术和传统行业出身的简历放在我的文件夹里;
风水轮流转,如果你考公和考研前真的点验明白了手里的牌,知道考上后会给自己带来怎样的收益,而不是执着于“躲一躲就业浪潮”,“图个稳定就为找个铁饭碗”,那还算有点布局意识。
作为和官吏队伍或多或少有点联系的人,我有很多机会一窥当今不同行业和圈层的隐秘细节,我从不觉得公务员代表着稳定和体面,因为我身边真有在偏远地区坚持了二十多年的基层公务员朋友,那是个工资低得可怜,灰色收入满天飞,价值观和信仰间歇性崩塌,官场风气乌烟瘴气的年代,彼时又有多少人会把人生第一选择交给国家呢?
换句话说,不管是考研还是考公,你都需要面对体系的沉浮、待遇的升降、社会地位的起落和幸福感的得失。“香饽饽”一样的铁饭碗,会一直护佑你到老吗?
除开一部分高净值群体,以及具有天然信息优势的家庭。我发现大多数人其实没有明确的人生选择,有的只是模仿和跟风。
但这无可厚非,因为中国的社会结构和特性决定了大家始终没有安全感,无论是读书,创业,工作,婚姻生活,都处于非A既B,非生既S的状态,说到底就是社会保障机制不够,偏偏从小植入的“社会达尔文意识”和求生欲又太强,以至于从小学开始,到考大学选专业,只要有一步走错,或者自认为走错了,那就需要全力在后面的人生中火力全开赶紧挽回。可问题是,如何判断自己的选择是正确的?这一点除了模仿,学校或者社会从来不教。
这就搞得大家要么上网乱搜一气,要么就是参照身边那些“比自己更懂的人”。
我曾接触了很多“学历很优秀但混的很一般”的人,这些人都不笨,很多人三观超正,视野广博,甚至经历了社会毒打但依然保持着人性中最美好的品质。我发现他们混的差不都是他们自己的问题,而是来自他们跟风模仿的对象:
父母是军人,级别不低,那就使劲给孩子灌输“宇宙的尽头是考军校”
父母是银行从业者,混的不差,那就使劲给孩子宣传“你的宇宙尽头在银行”
朋友有人在石油圈,八面玲珑获得潇洒自如,有人就觉得“自己的宇宙尽头在两桶油”,专业都围绕石油类专业报
有亲戚在建筑设计院,赶上四万亿大基建时代别提有多香了,于是整个家族都觉得“建筑设计师是香饽饽”
有人的闺蜜在做直播,号称一年赚了千万,于是整个闺蜜圈炸了,都觉得“做网红才是宇宙的尽头”
有人润到了北欧,在B站知乎一通宣传,于是有人三观被颠覆了,都觉得“润出去才是尽头”
有人做副业赚了大几百万,稍微一宣传,就有人开始跟风忍不住尝试,觉得“做副业才是尽头”
有人考公成功上岸,工作不累,准点下班,于是那群被互联网优化了的小伙伴都觉得“宇宙的尽头是考公”
我还见过有人把考研,考公,考证这三样苦吃了个遍的,个中滋味不忍细想,你要去问他为何要这么虐自己,他会告诉你“别人推荐的”。
如果你要考研,我可以认为除了想读博留校,大部分人最终还是会去找一份工作。那你有没有信息在读研时积累第一波社会资源,布局自己的职业规划,孵化自己的职业能力和商业思维,拿到主流赛道Top企业的Offer?据我所知,有少部分研究生在拿到学院offer的那一刻就开始接触企业资源了。
但事实是大部分人嘴上说着天坑专业害苦了自己,但即使考上了985名校的研究生,换了个专业,如果不是技术性很强的专业,毕业时找工作时依然一头的包,本科毕业遇到的问题,硕士毕业又遇到了,不可预期的风险(行业发展,岗位变化,个人岁数体力,婚姻,性别歧视)不会随着考上硕士就消失,因为很多风险不是学历本身可以解决的。
如果你打定主意进体制,图个稳定,先不说能不能考上,凭借你的能力和资源,能让人生变得比以前更有起色吗?
肯定有人会说,能!网上那么多人都能,而且我就图个稳定,不行吗?
多年的学校教育,并没有教会普罗大众提炼人生和提炼他人人生经验的能力,以至于很多人年轻时没有贵人指点但野心勃勃四处试错,等到被社会磨平了棱角又盲目跟风模仿,听风就是雨,过度依赖单一的信息渠道,保守的认知和静态的思维,又没有一丁点社会资源用于信息的交叉验证,最后让命运的走向变得不可控。
但偏偏人总是倾向于高估自己的能力。觉得别人能我也能(国家之间也是如此),这种错误的自我预判会让个人的决策幼稚,天真,意识到问题时又很难挽回。比如我就遇到过考公考到后来走火入魔的人,他们自己上不了岸,也看不上其他工种,动不动就是体制外的生存环境险恶异常,有编的才叫潇洒、安逸、自在、随性
公务员不是没有稳定的,也有高薪的(几十万一年的真有),但即使是呼声较高的长三角珠三角地区公务员,部分科级干部依然手头捉襟见肘;
万一不幸分到了中西部地区,甚至河南这种财政收入一般的地方,两三千的收入+一周两三次夜班会颠覆很多人的认知,那就真和进工厂没什么区别了;
即使是幸运者成为了发达地区的公务员,经济形势一旦恶化,出现个30%以上的收入下调也不是没可能。一劳永逸也好,旱涝保收也罢,希望不努力就能混个厅局级退休是不可能的;
省会、发达地区的公务员/市直省直的核心部门非常难考!但如果真考上了,一定要出省的话,珠、长三角地区的几座城市要不要去?香饽饽岗位怎么区别?商业新区、开发新区或老城区基层怎么选?家庭条件好是一种选法,不好又是一种选法;
一线和超一线的机会怎么权衡?强势部门、职能部门和辅助部门到底哪个更适合你?
还有小伙伴私信我,表示凭着自己当过班长和组织部长的学校经历,今后一定能三五年搞个局级干部,顺便位高权重搞点灰色收入。对此我想说:梦里什么都有;
PS:现在流行的是位不高权也重。我身边不管是北方还是江南的权势家庭,有背景的人通常给子女安排的位子开始不会太高,但一定能给予家族下一代在政坛足够的安全感。
躺平进体制需要的是资本,真正在体制内能躺平的反而很多是统战对象的子女,而且来自体制外!他们往往和体制内的上层有血缘纽带,靠着体制中层的关系进来混日子,到点该提升就提升。早就有人替他们规划好了。那有人混日子就需要有人卖命啊,这些卖命的普通人肯定就是最适合组织的“培养对象”,清闲?舒服?快乐的咸鱼?如果去了好一点的岗位还行,万一不幸选错了,哎,等着8-10-6吧;
机关工作强度比起企业一点都不低,尤其是住建、环保这种大局。再看看每年疫情防控牺牲的公职人员数量,再看看脱贫攻坚殉职的公务员,你以为所有人都愿意奋战在遥远的边疆吗?如果让你下乡去历练,当个驻村干部与边远乡民同甘苦共患难,你愿意吗?准点下班时间?不存在的;
我是真见过,那些受不了明里暗里的挑战和考验又离开体制出来打拼的人,他们的声音很多人听不到。
如果你不是来自中国前10%的家庭,哪些城市的公务员岗位能保证你享受965的工作时长?收入可不能低哦。如果不幸去了西部小县城,当个普通乡镇公务员,年入五六万累成007,单位层级和平台的限制会卡死普通人的上升空间;
想和上面走得近,你的人际关系能力强不强?怎么比较党委口或政府口的岗位?到底应该避开哪些坑?
我接触过相当比例的90后和00后,他们普遍对“辈分”和“办公室政治”深恶痛绝。但在官场,这些都非常盛行。很多爱摆老资格的人其实都很平庸,但就是靠老资格力压年轻人一头。也许现在受尽优化和裁员折腾的你不在乎这些,想着去体制内养老就行了,但问题是,那些爱摆老资格的人会允许你养老吗?你敢在业余时间搞副业,那就等着写检查吧
以上这些有人和你掰开了揉碎了一点点分析,并和你的个人、家族、社会资源做过匹配吗?每个人都有公平参与行业游戏的资格,前提是打破了自身的认知局限以后。
世界上没有哪条路是绝对的好与坏,考公考研最忌讳盲从和投机,先问问自己手头的资源能支撑自己在哪条路上走多远,凛冬来临后走不下去了该如何呼叫外援?努力的方向远比努力更重要!如果只是盲目跟风,贪图平稳顺遂,那你的天赋与能耐注定只能沦为陪跑,哪怕只是考研和考公本身。
PS:如果有机会,尽量多积累些实际和虚拟的资源,不管是信息资源(独家,高效,精准),还是置换能力,抑或是人脉或渠道资源,不要觉得这是邪门歪道和奇技淫巧。道路的选择、战略的布局、精准的利弊权衡一定是在强大的资源和信息体系支撑下做出的,不要把虚无的稳定和安逸寄托在考试本身或一份工作上。因为人生最大的稳定其实是在认知和资源支撑下的个人不可替代价值,不管进入了什么圈子,持续对自己的投入,保持抗风险能力,才是王道。
xiaoji1543 发表于 2023-9-5 00:44:05|来自:北京 | 显示全部楼层
谢邀。
据国家公务员局公布,中央机关及其直属机构2022年度公务员招考网上报名和资格审查工作分别于2021年10月24日18:00和10月26日18:00结束,共有212.3万人通过了用人单位的资格审查,通过资格审查人数与录用计划数之比约为68:1。
到现在,本次国考报名已经正式结束,共212.3万人通过资格审查,报录比大约68:1
我在网上查到的数据,去年这个数字是157.6万,前年这个数字为143.7万,再往前一年为138万。
换句话说,在18年公务员进入大热之后,今年居然相比往年又迎来了一次井喷。
我已经有点想知道22届选调生人数统计了,毕竟21届北大选调比上一年多了60%,而在这之前,20年已经是选调最火爆的一年了。
从我们学校的定向选调,也能看出端倪所在。
根据我们学校的就业统计,20年定向选调,我们学校最后就业人群中百分之十的人选调成功,连热门的计算机院和电子院,都出现了历史上第一次有人选调考公的情况,分别有4人和2人定选上岸。
而按照平均三比一的定选上岸比的话,大概有三分之一的就业人群参加了定向选调的报名与考试,这个是我估计的,我只知道我所在的院系大概有一半人报名(物理院)。
21年定向选调,情况更甚,据校行政人员透露,我们学校三分之二的人都报名了定向选调,而且定选难度陡增,最后我校一共大概六百多人定选上岸,只占就业人数的15%,换句话说,平均每四到五个人才有一个人定选成功。
更离谱的是,我校计算机院和电子院的定选人数进一步上升,一些人甚至拿很好的offer来保底,这一点是出乎大家意料的。
同样的情况也发生在了热门的商学院,我校商学院虽然比不了清北复交,但靠学校牌子还是可以找到很不错的工作的。
然而从20年开始,公务员就成为了我校商学院就业最主要的去处,20年有五分之一的人成为了公务员,21届的情况更离谱,就业人群中有三分之一的人成为了公务员。
类似的情况也发生在了国企和外企招录上,除了定选以外,我校绝大多数人都把国企和外企的优先级放在了大厂之前,除了计算机电子这种热门院系外,绝大多数非科班的专业院系,如果没办法拿到大厂偏核心的算法,软开和产品岗位,基本上都会选择去国企和外企,这在几年前也是难以想象的。
即使在拿到大厂不错岗位offer的情况下,放弃大厂offer选择国企外企,或者拿来保底参加定选的人也不是个例。
22届的定选情况暂时没有得到统计,具体数据未知,不过只看现在的形势,我估计数据会惊掉所有人的下巴。

其实近些年的公务员,体制,垄断国企热,外企热,某种程度上是社会现状的反映。
而年轻人,则会根据社会的现状,作出对自己最有利的决定。
上次公务员遇冷的阶段,大概在13—17年间,这段时间,我国社会欣欣向荣,大数据,互联网,AI蓬勃发展,就业环境呈现积极向上态势,年轻人在不需要996的情况下,有着赚取高薪的机会,升职加薪也是可以通过努力得到的。
而现在公务员热的阶段,我国社会是什么样子的呢?
加班文化泛滥,996遍地,内卷当道,阶层固化,中年危机,房价高涨,医疗教育负担极高。
一方面,无论学历能力好坏,年轻人几乎丧失了任何事业成功和职场晋升的可能性,在内卷的环境中无法自拔,更加努力但却获得更少的回报,由此促成国内比日本还盛行的躺平文化。
另一方面,以职场pua,部门架构臃肿,推诿扯皮严重为首的职场环境急剧恶化,让打工人苦不堪言,连日常的工作的难以忍受。
这一切又因为疫情,再度被浇上了滚烫的热油。
更要命的是,年轻人又要接受延迟退休的结果,又要享受996和中年危机的福报,如何度过这中间的几十年时间,年轻人还真是没想过。
这种情况下,19年后进入社会的毕业生,将会和19年前进入社会的毕业生有极大的心态转变:
第一,近乎绝望的晋升和事业成功的可能性,让这批年轻人完全丧失了上限,为了防止自己辛辛苦苦得到的高学历和父母一辈子的辛苦付之东流,这一批年轻人将会把全部的人生重心,放在保证下限的角度上,只有这样才能保住革命火种,并且让自己的孩子在综合能力上超越自己,在未来有机会争取到更好的大环境。
第二,完全恶化的职场环境,以及资本主义生产制度的剥削压迫,会驱使这批年轻人寻找退出市场竞争的道路,一些激进者甚至会想办法改变现状,寻求改变社会的道路。
第三,在受过良好教育的情况下,年轻人在经历现实的残酷后,意识到幸福由自己获取这句话的真谛,因而这批年轻人将会放弃他人对自己的思想灌输,以自己独特的方式理解世界,并以自己熟悉的,回归书本的方式,寻找自己积极向上的力量。
第四,在劳动者受到的剥削压迫日益残酷的背景下,年轻人回归生活,追求幸福感的心理极度迫切,因而对工作与生活的兼顾极为看重,远超工作成就与高薪本身,通俗来说就是,主管位置和三十万年薪未必有早九晚五香。
第五,这批年轻人在上学的时候就存在过度教育的情况,由于剧烈的竞争和内卷,让这批年轻人提前出现了筋疲力竭的表现,因而相比曾经愿意加班的人来说,这批年轻人对加班文化的容忍度极低,身体健康状态也很差,会更加在意工作的舒适度和精神满足感。
第六,当这批年轻人经过努力,仍然无法达到自己认为理想的境遇时,过大的压力会让这批年轻人彻底崩溃,并在个人的深度思考后,开始出现随遇而安的人生态度,对我国的一些传统思想形成冲击,不婚不育族,躺平一族,今朝有酒今朝醉一族开始大范围出现。

受这种心态的影响,现在的年轻人出现了很多前人难以理解的行为:
他们有自己的独立思想,真正的追求为自己而活,不活在别人的赞赏中,那不是自己的幸福快乐。
他们以满足安全感作为首要条件,为了安全感可以做出暂时的牺牲,无论是996还是废寝忘食的备考,而这种安全感的满足,可能是一套房子,也可能是一个稳定的工作。
他们有着突破前辈束缚的勇气,不被外部环境轻易洗脑,以自己书本中所学和伟人所说来武装自己的思想,形成了独到的社会观点。
他们抛弃逆来顺受和适应大环境的准则,开始尝试反抗加在自己身上的不平等,试图改变大环境本身。

所以在现如今的情况下,这批年轻人认为的最理想的工作,和绝大多数前辈认为的理想工作是完全不一样的,他们眼里最理想的工作,满足这样的条件:
它可以确保人生的下限,并有条件把自己和家庭的力量凝聚在下一代身上,确保后代有更好的未来,自己也可以为后代提供助力。
它可以远离市场竞争,如果自身能力有限,就远离资本社会安坐钓鱼台,如果自身能力优秀,这个工作也可以拥有改变大局的可能性。
它可以给予年轻人相对较多的自由探索时间,以及一种身份上的正确性,让年轻人在业余时间汲取力量,在书本中认同自己,寻找思想的共鸣,甚至与自己敬佩的伟人同道。
它可以回归生活,让年轻人体会柴米油盐锅碗瓢盆的独特乐趣,体会一家人其乐融融团聚吃饭唠家常的快乐。
它可以减少后顾之忧,让医疗教育的大山尽可能变轻,既可以降低自己的负担,也可以降低自己年老后,子女的负担。
它可以满足年轻人安全感的需求,让年轻人没有生存的后顾之忧,安然在现如今纷繁复杂的社会中过渡到退休阶段,还能保留一丝前进的可能性。
再之后,才是曾经的前辈们最为看重的工作成就感,高薪资,晋升这些东西,其实,不是现在的年轻人不看重,而是这批年轻人知道,内卷社会下,这些注定得不到!!!

现在的年轻人,其理想工作的标准主要满足的就是上面这些,当然,上面的这些全部满足是不太可能的,这太过于理想化了。
但是,如果你仔细思考就会发现,上面这些年轻人在意的要点中,公务员是满足情况最多的!!!
这就是为什么,现如今公考如此热的原因所在,它契合了这批年轻人的价值观念和人生态度,还为子女保留了踩在家长肩膀上腾飞的可能性,同时还确保了个人安全感的满足。

不过,这不代表公务员就是个完美的工作,所谓的年轻人认为最优的选择,不过是比出来的而已。
公务员具有极高稳定性和安全感满足的同时,也意味着天花板的极大降低,只不过在内卷社会,年轻人完全没可能追求天花板的情况下,大家就不在意公务员的低天花板了。
公务员的纪律约束较为严格,不像体制外那么自由,只不过在996遍地的社会,年轻人不要说精神自由,连肉体自由都被束缚在了格子间,相比之下,公务员至少满足纪律要求就行了。
现如今公务员的绝大多数招录的岗位都不轻松,喝茶看报不存在,基层和材料岗位经常加班,然而对于年轻人来说,这种加班,已经比体制外上班如打仗的工作制度强太多了。
看到了吧,年轻人不过是在这个极度绝望的社会下,选择了那个相对不坏的选择而已。
所谓的宇宙尽头,不是因为宇宙尽头神秘好看,而是因为现在社会,只有宇宙的尽头还算是净土,这是现在年轻人趋利避害不得已的选择。
所以,我本人是鼓励大家考公的,因为非基层的公务员确实是现如今top3的好出路,不过还请大家有心理准备,即使是宇宙的尽头,也没那么丰富多彩。
至于岗位选取什么的,我只能说,有的报就不错了,只要不是偏远异地乡镇或者特别坑的岗位,在打定主意自己可以接受后都可以报考,当然,自己得确定权衡好了利弊才行,别装明白骗自己。

接下来说说考研。
实话实说,我个人认为,如果你能够找到自己认为合适的工作,或者对能够考公上岸的岗位不排斥的话,我认为是没有必要考研的。
因为现在的读研,已经完全没有了曾经的教育目的,完全沦为了积累找工作筹码的一种方式。
我在读研生涯的时候就很奇怪,好像没有人愿意认真听老师讲课,大家只想快点发文章,然后赶紧脱离导师的控制,出去找实习,想办法转行or准备选调考公。
后来我才认清了事实:
其实学校的课程,老师自己都没好好教,因为这对于老师本人毫无意义,既没办法评职称,也没办法争取经费。
而你在科研工作上的贡献,都是在给导师做嫁衣,成为学校宣传和导师压榨的机器而已,你做的越出色,你反而距离你理想的工作,你希望的生活,你健康的身体越来越远。
从这个角度说,学校的导师,和进入社会后剥削压迫劳动者的资本家没有任何区别!!!
那么自然,学校和导师的功利性会影响到学生本身,学生自然也会本能的放弃科研道路,选择那条最精致利己的路子。
这时候,研究生学位,不再是教育的证明或者科研能力的担保,而是找工作的筹码。
而这同样意味着一个惨痛的事实:
我国教育的筛选作用,已经完全替代了教育作用。
你辛辛苦苦的考研成功,目的只是为了将来找自己认为合适的工作,为自己找工作增添筹码。
然而,社会也是在变化,工作也是在水涨船高的。
内卷社会的其中一点坏处,就是人努力的速度,追不上门槛提升的速度。
例如,你本科毕业时,有一个你看不上的工作,他要普通一本的本科生,而且没有人竞争,你参加面试基本就能上。
你对该工作嗤之以鼻,决定考研。
你花费了巨大的精力,过五关斩六将,如愿成为了一名985的硕士,
在经过研究生期间非人一般的辛苦剥削生活后,你终于又站在了找工作的十字路口。
这时候你发现,你同样找不到什么好的工作。
这时候,你无意中看到了你三年前嗤之以鼻的那个岗位,现在他需要C9的硕士博士,你的学历达不到它的门槛。
你苦苦哀求,希望能获得这个岗位,对面的HR十分硬气,他说还有十个清北的等面试,让你等以后的机会。
毕业时,你握着手里的985双证,发现它还没有几年前自己的普通一本毕业证书有用。
你回首三年研究生生涯,你觉得你学会了什么吗?
好像没有,你除了给导师每天废寝忘食的做实验,看文献,作报告,发文章以外,你没有获得任何对自己成长有益的能力。
而你所谓的三年努力和受剥削压迫的日子,招聘单位只需要把门槛稍作修改,就可以把你受过的所有苦难,云淡风轻的抹平。

所以,我现在是不推荐能找到理想工作的人选择读研的,你考不考公无所谓,只要你能找到自己认为不错的工作,考研就没有任何必要,就算它是清华北大的研究生同样如此。
因为在我国的内卷本质下,你在这个工作岗位上划水摸鱼三年,你就可以稳坐钓鱼台,坐看三年前的普通岗位被一群清北的硕博抢着争。
如果你的原生条件确实不好,找不到自己理想的工作的话,那我认为读研是有必要的,这里我也给出几个建议:
1.尽量考取靠近计算机专业的研究生,考公选调容易上岸的专业的研究生。
这一点其实大家现在都知道,不过我认为,如果你真的想博一个一辈子不后悔的未来,考研的时候当卷王是有必要的,比起一辈子的幸福,走独木桥真的不算什么辛苦的事情,至少它比在桥的另一边搬砖一辈子强。
2.不要听从导师的摆布,除非他真的为你的前途着想。
寻找导师的时候,寻找方向最好,最容易毕业的课题组就行,其他的都不重要。
这可以让你以最小的负担,拿到最想要的学位,这是你找工作的门槛和敲门砖,仅此而已。
否则,当你在剥削压榨中一边担心自己方向的惨淡前景,一边又为毕业而发愁,你也会成为我国近半数抑郁症研究生的一员。
3.如果你自己没有特别希望从事的工作,请尝试定向选调or考入垄断国企这条路
这虽然不能让你成为同届毕业生中混的最好的,但却可以让你战胜你同届毕业生中百分之八十的人。
如果你追不上国家发展的车轮,那就请抱住这个车轮死不松手,跟着车轮一起走,这至少可以让你与国家发展的进程同步,这已经足以让你战胜八成以上的校友了。
4.请尽量参加社会中的实习,这有助于去往你想去的行业
如果你向往高薪,请去互联网参加实习,你大概率可以获得一份大厂offer,这可以让你获得天坑专业梦寐以求的高薪,当然,如果你不嫌累的话。
5.关于追寻个人理想
起初,我个人是比较物质的,我觉得追寻理想太过于感情用事,没有考虑实际。
但是我在社会中摸爬滚打后,我发现,只有理想信念的加持,才能让人有不竭动力。
所以实话实说,我鼓励追寻个人理想这条路。
现在社会虽然让年轻人近乎丢掉了天花板,但物质的丰富也让年轻人无需为吃穿发愁,如果你真的有愿意一生追寻的理想信念,请无视我与其他人的任何建议,勇敢的走下去。
人活一世,活得精彩难道不是更重要嘛。
sfers 发表于 2023-9-5 00:44:48|来自:北京 | 显示全部楼层
这个问题真的是烂大街了。
考研顺利考上名校研究生,毕业后借名校光环去了牛逼企业年薪几十万,或者通过定向选调去了省厅的,会信誓旦旦地告诉你,考研改变命运。
本科期间就全力备考公务员,一毕业就考上一个很不错的单位,发展得也不错的人,会信誓旦旦告诉你,读研没必要,尽早考进体制早发展最好。
每个人往往都只是根据自身的经历和所见所闻,提炼人生的道理。但这只是你的道理,不是别人的道理。
事实是大部分人考不上985名校的研究生,考上一个普通大学的研究生,在就业市场上加分也不多。
事实是很多人以自身天坑专业、本科学历、无党无派这些硬件条件,想报考一个稍好一点的公务员岗位机会太少太少,要么竞争特别大。
考研还是考公,其实还是要根据自己未来的职业规划来确定。
首先要搞清楚,考研你会得到什么?失去什么?
得到的东西其实很明显,一是专业的转换,可以从天坑专业,换一个比较好考公,好就业的专业,换一个赛道。
二是如果能考上名校,名校光环可以加持,在就业市场上更有说服力,还可能有参加定向选调的机会。
三是学历和知识技能的增加。硕士研究生一般情况下,掌握的知识技能会更多,这个学历也更有竞争力。
以上这些东西,都可以帮助你获得一个更好的发展起点,能进入一个更好更大的平台发展。
失去的东西也很明显,一是辛苦,考研已经成为大家续命的重要手段了,尤其是考名校研究生的竞争,已经是厮杀得惨烈了。面对那些早上六点去图书馆门口排队抢位置,凌晨两三点去麦当劳苦读的对手,你不出点血,想考研肯定没戏。
二是时间。考研顺利的无缝衔接,不顺利的,或者好高骛远想考名校的,蹉跎两三年也不稀奇。读研再来两三年。和那些本科毕业就就业的同学相比,你损失了三到五年的职业发展和积累时间。
三是就业时机。什么时候经济和就业形势会更好?永远是现在。因为就算未来三年等你研究生毕业后形势变好了,作为新入场的新人,你能享受到的形势变好红利,也少于那些已经在行业内打拼三五年的老人了。
除了明面上的收益和成本,还有风险。
比如说你顺利考上研究生的概率多大?你研究生毕业后,进入大平台大企业,或者成功走定向选调,又或者是考公务员成功的概率有多大?你延迟三年进入就业市场后,你要进入的领域会发生哪些可能不利于你的变化?
这些都是不可预期的风险,而这种风险的大小,和你选择的专业、未来就业的领域等等是密切相关的。
比如说你的专业是科技研发类的,未来要进入科研领域,那你读研甚至读博一般没什么风险,反而会增加自己科研的实力。
但比如说你要考公,本来经济就一天不如一天,大家都在纷纷往体制内钻,公考一天比一天竞争大。你读一个汉语言文学专业的研究生出来,在体制外这项技能没啥鸟用,考公却可能因为竞争太大不顺利,这个风险就比较大了。
此外,虽然说读研的收益是明显的,但也要好好照照镜子,看看自己是不是有能力拿到这些收益。
男人都想和迪丽热巴恋爱,但有没有能力才是关键?
你能不能考上一个真正足以有竞争力的专业和学校的研究生?就算考上了,你是不是有足够的能力去抢下一个顶尖企业的offer,或者是一个定向选调的好岗位?
本科就业就很简单了,你损失的是未来读研可能得到的收益,得到的是免除未来不确定性的风险,以及更充足的职业发展时间。
但似乎问题还没有解决,老司机就是说得再明白一点吧。
如果你的本科起点确实很低,专业很烂,学校很烂,可以说一无是处,自己也是那种性格、能力等方面没有突出优势的人,没有信心从最底层一步步干出来,那你应该努力读个研究生,真的可以改变命运。
因为起点太低,自身能力又很普通,你再如何努力从底层打拼,没有开挂的话,也很难在事业上有什么成果。
那些高中毕业就出去拼命打工四年的人,绝大多数都不可能超越读四年大学出来的同学。
反之,如果你的本科起点已经很不错了,可以找到一个不错平台,有一个比较好的赛道,从事的行业和领域又不是专业技术型的,而是资源和经验积累型的,那先工作,先积累更重要。
那些本科出来就开始到互联网中型企业做营销的人,历经三年的发展和积累,具有一定的资源、经验和成绩,往往比那些读了市场营销研究生出来刚参加工作的新人,更有竞争力。
如果你今后想从事的行业,自身的专业,是一个技术积累型的,是研发型的,比如基础研究,比如医学,比如从事学术研究,那就本科通识教育期间学的那点东西,在实验室里打杂都不够,不读研,甚至读博,在这个领域都不会有太好的发展。
如果你是打算今后自己干,自己创业,那读研就真的是浪费时间了。
说白了,我们最终还是要看,我们读研所获得的东西,到底在我们的职业发展中起到多少作用。
在体制外,企业招聘你的时候,无法判断你的能力和潜力,往往只能通过学历、学校,以及简单的面试来筛选你。
所以一个好的学校、学历,确实能帮助自己获得一个更好的平台。
但想要在职业发展上持续性的获得进步,大多数还是靠个人的性格和综合素质能力,这大多数时候并不是由读研不读研来决定的。
体制内大致也是如此。
体制内平台的决定意义比体制外更大,到部委基本上可以确保厅局级退休,省厅到处级也是轻而易举,但要是在县区或者乡镇,你想要提个正科都要使出吃奶的劲。
基于此,如果你真的能够考上985,甚至是top10的高校研究生,自身语言表达能力、写作能力、考试能力都很不错,也没有什么致命问题,那确实有很大机会毕业后走选调等路子,到市局及以上单位工作。
就算进不了体制,这个招牌到体制外混混,也会有一个不错的平台。
而你如果进体制的起点过低,比如说一开始就去乡镇,五年服务期,想要一步步爬到市局省厅,太难了。
当然,如果你有关系有背景的话,或者能力极其突出的话,从乡镇到省厅也不是难事。
但如果你拼了命考研也只能考一个普通学校的研究生,定向选调的边都沾不到,只能期待国考省考中,有机会报考那些学历要求为“硕士研究生及以上”的好一点岗位,那就得不偿失了。
定向选调相当于小范围内定向招考,而省考,基本上就是面向全社会招考,满足“硕士研究生及以上”条件的实在太多了,竞争可能大到你只能拼概率。
用三四年的辛苦付出,去搏一个概率,实在是得不偿失。
而且现在体制内已经有一种趋势,弱化学历。除了一些对专业性要求比较高的岗位,比如说金融、法律等单位之外,其他综合性的岗位,现在越来越不倾向于招高学历的了。
老司机所在近三年招考的定向选调生,一半多都是本科生。
因为综合性的岗位,本科生完全够用了,年轻,定级级别低,培养两年就可以上手,可以多压榨好多年。
大家也可以翻翻近两年珠三角、长三角等发达地区省考招考职位要求,就会发现很多市一级的岗位都只要求本科了。
只有一些中西部的落后地区,还处于二三十年前学历至上的时候,市一级岗位一般要求硕士及以上。
所以,在现在公考竞争越来越大的时候,如果你能力很普通,考研也只是个水货研究生,而且本科期间就能考上一个还可以的公务员岗位,或者是事业单位岗,以先上岸占坑为主。
如果个人能力超强,可以考上一个非常好的学校研究生,可以走快捷的路子到达更大的平台,那读研更好。

考公务员,了解体制,关注老司机公众号:公务员说公考
dreamvs 发表于 2023-9-5 00:45:39|来自:北京 | 显示全部楼层
@黄医湿 的答案已经说清了原因,有些地方比较隐晦的点到了,那么,我就来站在巨人的肩膀上,把大神隐晦点到的地方摊开来说,至于会不会被删,看运气啦。考公和考研哪个更有发展最后给出结论,同样是站在巨人 @小寒 的肩膀上,把他的回答里一些隐晦不方便说的摊开来讲。
注:回答里只探讨普罗大众,对于小部分超级精英,大学刚毕业就进入顶级私企的,不在本文的讨论范围内。
考公热算一个很反应社会现状的问题。我毕业的时候,同学里考公和不考公的比例大概是1-9开最多2-8开,不考公的人数多,普遍的讨论结果是:公务员哪有多少钱赚。一位班级大神说,考上公务员多久才能赚到一辆兰博基尼?当然,现在这位大神已经早就赚到好几辆了。去年,回母校的时候和一些留校的同学和师弟们聊天,发现考公的比例已经差不多有3-7甚至4-6的趋势。顺便问了一位高中同学,她大学毕业后就留在某一所普通大学的法学院里任教,她给我的反馈是,他们所在的学院可能与专业有关,8成学生会考公,其余的会选择考研、出国、求职。
公考的第一大主力军,应该是全国每年的应届毕业生。而应届毕业生选择考公最主要的原因,一方面来自家庭、学校的建议,一方面来自社会对自己的反馈。
一,社会的负向反馈
1、社会氛围。私企方面:996,福报论(恶臭但现实),猝死,35岁后造福社会论,直到最近还有某餐饮大佬说的12小时上班论。这些论调对于社会大众对于私企的认知真的是农业社会甚至是奴隶制社会,属于典型的卖命论。天天996,35回社会,中年icu。要知道,爆出这些言论,要洋洋得意的爆出这些言论的,都是国内一流的私企啊!反观公务员方面:找老公要体制内、找老婆要体制内、福利待遇好、上班划划水,完全就是又躺平又赚钱的天上人间啊。
2、工资待遇:对于应届毕业生个人来说,过去的选择是:我能力范围内考上公务员【工资2000(比喻,不是实数,下同)、社保公积金优势、朝九晚五、铁饭碗、但是可能有高风险考不上】对比我能力范围内求职私企【工资5000、工作有可能相对自由或相对压力大、社保公积金劣势、求职风险低】(大致上的意思大家明白了吧?),那么,对于这位毕业生来说,他对于今后的工作选择,完全是出自他个人的家庭情况或职业规划的。比如家庭经济情况良好,父母要求脱产考公,自己也想进入公务员团队走官场路线的,那么他就会选择高风险的考公。比如想赚钱,以后自己创业,做高级职业经理人,那么他会现在私企。这个阶段,对于这位同学来说,他可能会边求职边考公,一般来说,去哪都是可以接受的。私企和公考之间,也是维系着对于人才吸引力的一个平衡。但是现在呢?上面同样条件,私企的5000变成1000,还有多少人会选择私企呢?
3、社会近况。疫情的影响,政策的影响,经济的影响。先说疫情的影响,疫情造成了一大批的企业倒闭,比如旅游业,基本是绞杀殆尽。一大批的企业受疫情影响业绩下降。这些造成了企业用人的减少和待遇的降低,反向增加公考的热度。政策的影响,比如教培机构本来是一个人才的蓄水池,超高待遇即使是清北高材生都有部分对其趋之若鹜。经济的影响,比如现在房价,物价,这个就太多了。
4、社会思想。这里不得不说一些不好的言论了,估计会被小粉红喷死,也可能导致被删。现在社会上大政府、官本位的思想太重了,相对的,商人无良论也是大行其道,颇有士农工商的阶级划分的意思了。尤其是在中小城市,已经变成了公务员和超级富豪“人上人”,事业单位“上等人”,国企“下等人”,私企…..可能不如狗…..这样的社会思想下,有一部分的地方政府,公权力太大且滥用,毫无节制,矛盾也越来越突出。不要说批评,连善意的建议都视为对立矛盾,直接动用暴力机关来解决问题。相对的,有几个企业的老板风评是好的?全是无良资本家,早晚要打到瓜分泄愤。
二、社会的正向反馈
1、现在考进公务员叫什么?叫上岸。没考进的,不是公务员的,都在水里挣扎着。这样的舆论下,作为还未出社会的大学生,谁不想早点上岸,脱离苦海?
2、超高的福利待遇。当然,这个福利待遇是和工作强度相对的,你非要拿大厂程序员的工资对比基层公务员的工资,那我们不在一个频道。公务员是典型的低压工作,只要我不犯事,领导都拿我没辙。我上班划划水,在私企要被批评要被开除,在体制内就不是什么大事,领导也说不得你。说白了,我就想躺平在基层公务员,我不想升官,谁都奈何不了你,这个就是铁饭碗的真谛。
3、用人慌和求职难,这个问题真的是太好玩了,有些人会片面的说,大学生没用。其实不然。企业不需要高级人才吗?不愿意培养好苗子吗?其实企业也想要高级人才,但是,一来,企业的人才架构决定了企业一个高级人才,下面比如会有五个中高级人才,这五个中高级人才下面每人有10个中级人才,10个中级人才下面每人有20个小主管,20个小主管每人下面可能有50个一线员工。企业缺的是一线员工。这几年,我身边开厂的朋友里,没有一个是不抱怨招人难的,因为人口红利的下降,廉价劳动力的缺失,让企业没有办法吸纳更多的高级人才,理由很简单,招个ceo让他做光杆司令吗?我有一位做装修的朋友忧心忡忡的和我说过,现在他手下的水电工、泥工、油漆工等等,十有八九是四十往上五十往上的,很少能找到年轻人,以前是工人找老板要活干,现在是老板求工人干活,再过十年,这个行业就没法干了。这个问题,其实可以说,反应了我们的经济结构转型还是一条漫长的路。但是经济结构转型期对公务员不一样,他们不愁找不到一线员工,说白了,连临时工都挤爆门槛。
综上,可以先给出答案:
现阶段下:
如果你家庭可以支持你脱产考公,那么,脱产考公。
如果你有绝对的应试能力,那么考研后,再考一个省部级公务员也是一个选择。
如果你急着赚钱,而且你没有顶级企业的offer,那么考公。
如果你想划划水,安稳一点过一生,那么考公。
最后,就让我冒着风险说一下心里话:现在的考公热是畸形的,影响社会发展的,对国家长久发展有碍的,但对个人有巨大好处的社会现象。大部分公务员本身是不产生社会财富的。长此以往,事业考变成秀才,公考变进士,范进中举再现的苗头已经出现了。
怎么办?
1、打破铁饭碗,下海下岗来一波,改变社会氛围。
2、大力发展经济,快速完成经济转型。
我相信,现阶段的情况,是我国政府在复杂的国内外环境下,不得已的临时措施,并不是长久之路。公考不会变成科举,范进也不会在这个社会重新出现。以我党先进的执政理念,也不会允许官本位思想、公权力滥用等情况的长久存在。不久的将来,考公的筛选标准必然是以是否真心想为人民服务为前提,以是否有执政能力、行政能力为标准的聘用体系。
以上。

快速回帖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