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军长征到达陕北后到底还剩多少人?

[复制链接]
eyou121 发表于 2023-9-4 22:43:31|来自:北京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红军长征到达陕北后到底还剩多少人?
全部回复5 显示全部楼层
lenapark 发表于 2023-9-4 22:43:51|来自:北京 | 显示全部楼层
先讲一方面军吧
战史里明确给出了一方面军哈达铺整编时的人数是7000多人,吴起县志里明确说了红一到陕北是6000多人,不过6000多多少就不清楚了。
一方面军长征期间的所有减员恐怕得要超过9万了,这里主要讲数字过程就粗略描述一下不细讲。
经过1年多的第五次反围剿红一方面军虽然给予了敌人4万多人的杀伤,但自身伤亡超过6万余人,但部队经过反围剿期间10万余人的扩红再减去伤亡和逃亡(不计入战斗损失)依然有10.2万(战前10.6万)但很显然此时的红一方面军战斗力大幅度下降,没错就是大幅度下降,长征前夕的温坊战役3.4万红军已经不敢与2万中央军决战了,陈伯钧回忆当时有非常多的红军战士训练时脱靶,而此时的苏区已经只剩下6个县根据地人力耗尽,参与长征的有8.6万红军,剩余1.6万(以24师和12个独立团为主)继续留守苏区坚持游击斗争。
中央红军长征开始时有86859人。
其中军委一纵4693人(干部团1480余人)。军委二纵9853人(军委教导师近6000人,新兵较多)。红一军团19880人,(下辖红1、2师两个主力师,以及一个7000余人的少共国际师),三军团17805人 (下辖红4、5师两个主力师,以及6师),五军团12168人(下辖13、34师两个主力师),九军团11538人(下辖3师7000余人,以及22师)八军团10922人(21、23师,新兵较多)另外还有1万余人的挑夫。
突破第一道封锁线歼敌2000余人,红军减员3700余人(主要是非战斗减员),其中伤亡700余人(红四师师长洪超牺牲 )
突破第二道封锁线11月2日~8日歼敌270余人,延寿阻击战歼敌1000余人,红军牺牲数百人,红军总减员9700余人(主要是非战斗减员,中途通过封锁线急行军掉队严重)
突破第三道封锁线歼敌200余人,红军减员8600余人(几乎为非战斗减员伤亡忽略不计)
前三道封锁线吸收铁路工人3000余人,突破第三道封锁线后一直到湘江边上红军剩余6.5万余人,而此时1万余人的挑夫跑得只剩下3000多人了
突破第四道封锁线歼敌7000,红军减员3.05万其中阵亡失踪1.5万,被俘6000,逃散近万人。
一军团此时16000余人,脚山铺牺牲近4000人,15师全州阻击湘军由5000人减至2700,所以一军团减员当在6000多人(牺牲5000以上),共歼敌近4000。
三军团此时15000余人,光华铺牺牲2100余人,新圩红五师牺牲2000余人、18团牺牲1800余人,三军团牺牲近6000共歼敌2000余人
五军团此时10000余人,隔壁山阻击13师损失1000余人,歼敌1000余人,另外红34师4300余人全军覆没,由于桂军采用先消耗对方火力,再进行打击尽量与红军减少短兵相接,所以桂军损失极小。
八军团前三道封锁线掉队减员严重,此时其实就5000余人,到了凤凰渡被桂军打散(主要是大量逃散),战后仅剩下1200余人(战斗人员600)
九军团22师同样掉队严重剩下的1500余人去军委挑东西了,此时的九军团仅剩下3师4000多人,湘江没什么战斗,损失不大也就几百人。
军委两个纵队到了湘江还剩下12000余人(教导师近5000人),基本没打什么仗但逃亡较为严重,主要原因是教导师基本是湘南农军逃亡严重,而湘江战役军委纵队再次损失过半,据裴周玉回忆这个教导师过了湘江后也只剩下2000多人,那么两个纵队人数最多也就6000人了。
过湘江之后12月5日五军团13师再次遭到桂军偷袭损失1300余人(其中有500人集体向桂军投降)
12月9日三军团4师在两河口也与桂军作战损失1000余人(大部被俘),桂军伤亡120余人。
湘江战役红军合计减员3.05万,仅剩3.5万不到。
之后的黎平会议期间八军团撤编1200余人全部编入五军团,教导师2500余人一分为二分别编入一三军团,挑东西的22师编为5个补充营,2个营编入3师,2营编入一军团,一个营编入五军团,剩下的近3000挑夫留下1600余人,其余的编入五军团。
到了乌江旁红军突破乌江击溃黔军3个团,智取遵义歼敌300余人,后又进攻遵义附近的新站俘虏100余人,进攻松坎歼敌300余人,在遵义会议期间红军进行了整编并将4700余名新战士编入红军部队,少共国际师分别编入红1、2师,一军团12000余人(1、2师),三军团10000余人(近1.1万)(4、5师+独立团),五军团6000余人(37、38、39团),九军团3700余人(7、8、9团),中央纵队4000余人(干部团1100余人),总计3.7万余人,在此期间1月17日凌晨黔军一个师向红五师驻守的刀靶水发起了进攻,一直到1月19日红军主力顺利撤离遵义,红军牺牲148人,负伤数百人,歼敌1000余人。1月22日红军进攻双龙场俘敌数十人
后为了完成遵义会议期间提出的北渡长江的计划,准备发起土城战役此时红军经过遵义撤离后一路掉队还剩3.5万人,1月24日红一军团先是占领土城防守的黔军教导师一触即溃,准备在土城地区打击郭勋祺部,在土城主战场开打前是日梅溪阻击战打响土城战役拉开序幕,红五军团以较小代价完成了对郭勋祺的阻击歼敌200余人。后一军团北上赤水县城红1师在黄陂洞与川军2个旅遭遇伤亡惨重,红军牺牲300余人,歼敌300余人,战斗失利。27日红2师在复兴场与川军2个团遭遇,后敌人援军到达被迫撤出复兴场,红军伤亡192人,歼敌223人。26日红九军团余川军一个团遭遇双方伤亡都不大,为保存实力向一军团靠拢。后1月28日凌晨三五军团在青杠坡向川军发起进攻,后干部团、红2师陆续参加战斗,由于川军援军逼近,被迫一渡赤水,红军伤亡3000多人。
整个土城战役红军伤亡4000余人(牺牲2000余人),其中红五军团伤亡1500、红三军团伤亡1500、红一军团伤亡也超过1000,干部团伤亡110,毙伤川军3000余人,俘敌100余人 。
后红一军团攻打叙永县城失败阵亡200余人,北渡长江的计划彻底泡汤,一路转战到扎西红军掉队逃亡比较严重,遵义扩红来的新兵基本都跑光了,到了扎西红军只剩下2.7万,在当地扩红3000多新兵,进行了扎西整编红三军团编为4个团9000多人(每个团有2000多兵力),红五军团3个团5000不到,红一军团2个师9000余人,红九军团3500余人,中央纵队三四千人,共3万余人。
后红军发起遵义战役攻克天险娄山关,占领遵义虽然击溃了黔军5个团,但由于黔军拼死抵抗逃跑速度较快,红军伤亡超过了1000人,毙伤黔军1600余人,俘虏黔军1000,打了个击溃,但都被打散了。后吴奇伟59、93两个师共6个团增援,红军老鸦山失守,红10团损失殆尽,红三军团配合干部团几次争夺都失败伤亡惨重,幸亏一军团一师抄了指挥部不然后果不堪设想,红二师一路追出了100里 乌江边还未及时过江的1000多俘虏全部沦为一军团的俘虏,一战歼灭吴奇伟部3400余人(俘虏2000余人),取得了遵义战役的胜利,当然红军付出的代价是极其高昂的,战后红三军团除了13团能维持原来编制每连也只有五六十人,其余三个团每连仅编四五个班(彭德怀年谱),但是没有三军团的正面阻击,恐怕一军团也无法完成包抄。
整个遵义战役红军伤亡3000余人,其中牺牲军团参谋长邓萍以下900多人,击溃中央军黔军共11个团毙伤敌2400余人,俘敌3000余人,缴获枪支2000,机枪30余挺,子弹10万发,可见缴获也是十分有限。红九军团赶往遵义这一期间也掉队400余人,红军此时仅有2.5万余人(李天佑回忆),后3000俘虏中有2400余人经过教育编入红军(当然是编为了一个补充师,这2400人中有多少人真心为红军浴血奋战不得而知,大概率是照样回到国军那边)
后来周浑元纵队大军压进红军本想在鸭溪设伏打击中央军5,96师然后泡汤了,国军并没有冒进,然后就是打鼓新场和鲁班场之争,最后选择了鲁班场为三、四渡赤水做准备,然而打鲁班场代价是很大的红军伤亡1500余人(牺牲481人)其中一军团伤亡489人,三军团伤亡400余人,五军团伤亡400余人,干部团伤亡100余人,共歼敌400余人,击落敌机一架,战斗失利。
之后红军在古蔺又击溃川军一个团的阻拦歼敌数百,后面就是一个团伪装迷惑,主力三渡赤水然后趁敌军兵力回援时,四渡赤水红军主力基本和周浑元纵队擦肩而过,然后就是南渡乌江了,歼灭守敌和援军2个营,不过后来九军团3000余人来不及过江也就留下牵制迷惑敌军,主力兵临贵阳,一部兵力佯攻息烽歼敌100余人,主力佯攻贵阳,后将滇军主力孙渡3个旅调出,主力从贵阳龙里之间南进向云南急进,4月6日中革军委决定在贵阳附近平场以南地区全力伏击薛岳中央军军的2个师共6个团,此时三五两个军团已不足1万人,子弹极为却匮乏,结果与敌稍一触部队就垮了下来,队伍也被冲乱了,部队损失了近千,但所幸没被敌人咬住。
此时在乌江北岸的九军团3000人于老木孔伏击了黔军5个团4000余人,毙伤敌300余人,俘敌1800余人,红军仅伤亡100余人,还争取了900俘虏参加红军(都是大烟兵不久都掉队了)后九军团智取瓢儿井俘敌近百人扩红300,后红九军团在猫场遭到黔军一个团和四五百土匪偷袭伤亡400余人,黔军伤亡200余人,一直到会泽县城红九军团仅剩2000多人,会泽县民团1000余人集体向九军团投降,红军扩军1300余人,后又在宣威扩军400余人,一直到渡过金沙江红九军团依然有3000多人马。
此时红军主力一直在向云南急进在急进的过程中还在龙里伏击了孙渡的车队,获得云南地图一张和大量物资,在云南境内打了几次较大的仗在富村沙寨红五团阻击了孙渡一个旅歼敌500余人,红军牺牲25人,红2团在白龙山包括后面的红心口全歼滇军独立2团毙伤敌500余人,俘虏数百人,红军为此也牺牲70余人,总得来说红军这几仗也有400多人的伤亡(牺牲近百人),另外在云南境内沿途灭掉1000多民团,红三军团在此期间遭遇敌机轰炸受重创伤亡300余人,红军向云南急进的过程减员也很严重有三四千人掉队,后到了金沙江边时干部团化妆中央军俘虏川军一个排和江防大队50余人,后又击溃川军两个团毙敌100余人,俘敌600余人,干部团仅阵亡4人,负伤8人,红军靠着七条七天七夜船渡过了金沙江,在此期间红五军团奉命在石板河阻击国民党中央军13师,此时的五军团只有3000多人,而13师足足有15000多人,老电影金沙水拍里有这么一幕,五军团阵地一度接近失守与敌人进行白刃战 在部队即将崩溃的情况下,彝族人民拿着土枪土炮支援红军才暂时稳住了阵地,阻击了九天九夜五军团最后也渡过了金沙江。
此时红军主力也只有1.8万余人了,算上红九军团也只剩下2万多人了,一军团不足7000人,三军团4500人左右,五军团不足3000人,九军团3000多人,另外中央纵队损失不大尚有3000多人(干部团800人),全军合计2万余人。
整个四渡赤水战役从1935年1月24日土城战役开始~1935年5月9日渡过金沙江为止,红军共歼敌1.8万余人(俘虏7000~8000),缴枪数千支,红军也为此付出了战斗减员1万余人的代价(阵亡4000余人),另外有大概1.2万人逃跑或掉队再或者留下了打游击,虽然说红军直接歼灭的国军并不多,但国军非战斗减员可能比红军还严重。
再后来就是会理会议了批了林,然后期间红三军团和干部团5000多人攻打了会理城,城内的刘元塘部2500多人,硬是抗住了彭老总6天,红军伤亡数百人,进攻失利,但也并不是毫无收获在会理扩红5000余人,但是也等于没扩很快这部分人基本跑光了,就像苏区临时扩来的新兵和遵义的新兵一样,不然到了泸定桥也不会说只有1万多人了,后面这一路上基本就是一军团撑着了,占领德昌县城击溃了川军一个旅的阻拦,仅俘虏就有数百人,缴枪1000余支,一军团红五团在越西又歼敌一个营,24日在强渡大渡河时1团歼敌2个连200多人,红1师和干部团先行过河,后就是红四团飞夺泸定桥狂奔240里(掉队十分严重)由于干部团先在对岸完成了包抄,川军稍加抵抗就撤了,但是还是还是有100多人当了俘虏,红军牺牲4人,红军全军也至此过来大渡河。
与此同时九军团在渡过金沙江后先是在5月7日于冬瓜坪地区立马灭了刘文辉一个营,毙敌50余人,俘虏数百人,这个营简直富得流油,红军缴获枪支300余,手提机枪45挺,迫击炮4门,后面一直到10日刘文辉又陆续送了2个营都被全歼,3日之内损失上千人,九军团通过彝族区一直到21日后三军团后卫部队碰面,此时九军团一个连有100多人,而主力红军一个连才五六十人,23日九军团在礼州留下了个后卫营(由侦查连和20名红军精锐组成)阻击川敌一路追击总共歼敌超过1000人。后6月2日九军团也过了泸定桥后卫营后来也陆续撤离。
主力红军过了泸定桥之后5月31日~6月1日红一军团在化林坪地区又击溃川军一个旅,双方进行了惨烈的白刃战均有不少人摔下山崖,毙伤敌300余人,俘虏600余人,缴枪600余支,但红军自身也伤亡较大,仅红四团6连就伤亡30余人,红军伤亡估计也是300余人,但最终还是取得了胜利,后面6月7日红军又发起天全芦山战役,九军团占领天全,一军团又击溃川军一个团,8日占领芦山,后九军团接替在此又歼敌一个营,后面就是准备去爬雪山了冻死的人不在少数,五军团37团700多人在盐井坪地区阻击川军一个旅3000人,为保障主力过雪山,后阻击了5天撤离在爬雪山的过程中,为了保证两河口会议的召开又被中央命令返回盐井坪阻击又阻击了7天,这才爬过雪山,两次盐井坪战斗红军无一伤亡,但有数十名战士在盐井坪冻死,歼灭川军100余人。(我觉得中央这个决策很不负责任)
6月12日红军先头部队和四方面军李先念部在懋功会师,此时的一方面军人困马乏重武器全无弹药稀少,朱德透露过,一军团3500余人(过金沙江后一直承担重任伤亡掉队较多),三军团3000余人、五军团不足2000人,至于九军团黄火青回忆还有2000多人,加上中央纵队的2000,全军仅剩下差不多1.2万余人。两河口会议后决定北上,很快7月初红一军团二师六团、五团三营和无线电二十一分队从康猫寺出发探路,后在龙日坝与阿坝1000骑兵遭遇,由于饥疲劳交加,后援不上,与骑兵缺乏作战经验,全军伤亡400余人(红六团到陕北一度被撤编),被迫南撤。7月9日红30军268团,和一军团侦察连在毛儿盖击溃了中央军第1师补充旅的2个团,毙伤敌200余人,俘敌300余人,缴枪200余支,机枪19挺,电台1部,击落敌机一架,后在七月中旬红四方面军决定给一方面军补充兵力,好这里就是重点了大家仔细看
按约定补充给一军团,4军32团1100余人,33军294团1000余人;补充给三军团30军270团1100余人,89师直属500余人,总计共3700余人,但我要说得是实际上远远没有这个数为什么呢?首先看294团他实际上就是编为了红四团的一个营,而32团说是补充给一军团实际上是给了三军团编为了11团的一个营,王平将军曾回忆原本是想把32团编为一个军直属团的,后来又改为散编,结果到这个团视察一看只有500多人,就干脆编为11团的一个营了,而294团请看下面这份电报只有300余人,和聂荣臻回忆的一样实际上这两个团就只有2个营的兵力,


而270团王平将军没有提具体人数,本来也是想编为三军的一个团的,但由于这个团都是新兵战斗力不强并且很多人大烟瘾都还没戒掉,如果编成一个团只会拖累兄弟部队(例子红八军团),所以就把他们散编进红10、11、12、13团了,但是这个团人数应该不会像32、294团那样少,毕竟是可以编为一个团的,还有的原因如下,请看这张图,270团隶属于90师而90师这个师7月份人数高达5360人,虽然270团是战斗力最差的一个团,但人数1100余人是没问题的,虽然表中没有提到89师人数,但是红30军整整有1.9万余人,所以89师直属队500余人也是合理的,可以得出以下结论:红四实际补充给一方面军的人数是2400余人,其中补充给一军团300余人,补充给三军团2100余人。此外一方面军补充给四方面军900多干部和政工人员工作人员,这其中一三军团和中央纵队就给了600余人(这是个估计值并不一定)。


后面就是张国焘的拖延松番战役流产(这种说法其实不确定),红军只能北上过草地,而此时右路军中的一三军中一军只有3000人,三军近5000人(红四大量补充),中央纵队不足2000(补充给红四一部)总共近1万人,杨成武的回忆也是近万人,五、三十二军4000多人跟随左路军,而过草地的损失准确数据恐怕很难得到一个准确值,目前唯一的统计时仅一军团掉队死亡就有500余人,而三军团由于是后卫野菜都被前面部队挖光了,只知道过草地最后一天有700余红军战士背靠着背冻死饿死,总减员估计也在1000以上,中央纵队保护的比较好减员估计不多,总之过草地一方面军减员当在1500~2000之间,不过有一点可以明确出了草地红一只有8000人出头,后来zgt拒绝北上红一脱离四方面军,前往腊子口从俄界出发中途红军通过藏区时不断遭到藏族当地的反动武装袭扰,红四团减员百数十人,红三团损失了整整一个连队,其他部队都损失不小(主要还是一军团先锋么),后红四团在前往腊子口的途中又打垮鲁大昌一个营,突破腊子口战役中红四团击溃敌军4个营,俘敌一个排,红军伤亡也有几十人,红军至此打开北上的通道,后在9月20日到达哈达铺进行整编和补给编为中国工农红军陕甘支队全军共7000多人,下辖3个纵队,哈达铺整编期间红军甚至出现过有人吃太饱撑死了,后10月7日红军第一纵队在青石嘴歼敌骑兵2个连200余人,红军伤亡30余人,8日又在白杨地区伏击了国民党地方军2个团,全歼其一个团歼敌1000多人,10月中旬红军即将到达吴起镇但红三军团有300余人在六盘山喝水中毒身亡,19日到达吴起镇打了红一方面军长征中的最后一仗吴起镇战役,红军集中兵力一纵队正面,二纵队左翼,集中兵力击溃了东北军一个骑兵团2000余人,毙伤敌600余人,俘敌700余人,红军伤亡200余人,一方面军北上过程中总计歼敌3000余人。
10月22日召开政治局扩大会议红一方面军长征胜利结束,历史一年跨越11个省,共25000里,红一方面军歼敌3万余人,而自身减员却超过9万。
后11月初在甘泉与十五军团会师,11月3日恢复红一方面军下辖15军团、1军团共12000余人,其中一军团由原来的一三军团合编而成5000多人,三军团主力编为红4师约3000人(下辖10、11、12团),一军团主力编为红2师1382人(下辖2、4、5团),另外还有红1团400余人,红13团600人。另外中央纵队估计1500不到,红一方面军到达陕北总共6800人左右,吴起县志里也是说六千多人。
没错你没看错红二师只有1382人,加上红1团原红一军团的人只有1800余人,这个数据源于127师师史,中国人民解放军陆军127师的前身就是红2师,红四师3000人源自官方出版的红军发展史,原三军团的人数应该在3600左右,之所以编为红一军团是因为要照顾秋收起义南昌起义的称号,主要原因是一军团一直是先锋,并且懋功会师补充的人数远远没有红三军团多,并且打了不少恶战。

然后就是红四方面军了
红四方面军到达陕北的人数还是非常明确的,方面军5个军共3.3万余人,加上方面军直属队,总直属队这些地方机关,红四方面军还剩下42764人(西路军减员不算)。
而红四方面军整个长征减员也超过7万
由于六路围攻的惨重损失红四已经从六路围攻前的5个军41个团8万余人,缩编为5个军32个团6万余人,整个反六路围攻红军虽然取得了毙伤敌6万,俘敌2万余人,缴枪3万支,炮100余门的辉煌战绩,但红四方面军自身伤亡约3万人(准确的来说是近3万),根据地所有地方都成了战场,苏区被破坏严重,川陕苏区如同一颗榨干了的柠檬人力物力资源达到了极限,后为了谋求发展连续发动广昭战役毙伤敌1000余,俘敌800余,红军伤亡2000余人(牺牲2名师级干部)与胡宗南部打成平手;后为了策应中央红军准备强渡嘉陵江,发动陕南战役毙伤敌2000余人,俘敌3000余人,红军伤亡1600余人;加上扫清嘉陵江东岸障碍的苍溪仪陇战役毙伤敌2500余人,俘敌4000余人,红军伤亡1500余人;这三仗消灭敌人1.2万余人,而红四方面军主力也只剩下5万多人(加上地方机关7万左右),而嘉陵江及附近的守敌有正规军53个团8万余人,至此红四方面军长征拉开序幕。
3月28日夜红军88师发起塔子山战斗先头部队3个营秘密渡过嘉陵江,登岸后歼敌一个营400余人,厚续部队陆续登岸又击溃川军一个旅,31日占领剑阁。
此同时31军93师发起火烧寺进攻战,突破鸳溪口防线,击溃川军一个旅,毙敌200余人,俘敌400余人 占领火烧寺。
4月2日红军占领南部县城歼敌3个团约3000人,后又在同一天红军攻克天险剑门关全歼川军28军第7混成旅3000余人,红军仅伤亡50余人,4月3日又乘胜攻占昭化县城歼敌1个团1000余人,至此敌沿江防线彻底被摧毁,4月10日红军进攻梓潼歼敌一部,红四军与此同时进攻摩天岭歼敌胡宗南部一个营约600余人,红军也伤亡了600余人,4月11日~28日红军在马悬关阻挡了胡宗南部3个师的进攻后因寡不敌众,粮草耗尽被迫放弃,击溃敌3个团,毙伤敌1000余人,红军伤亡也是1000余人(牺牲就有数百人)。同时4月13日~28日红军进行了江油围点打援战击溃川军2个旅,歼敌4团,毙伤敌1000余人,俘敌3000余人,红军也付出了不小的代价,仅许世友的32团有些连队只剩下三四十人了。嘉陵江战役至此结束。
整个嘉陵江战役历时24天共歼敌12个团,毙伤敌4500~5000人,俘虏8000余人,缴获枪支4000余支,红军伤亡3000多人,攻克县城8座,控制了东起嘉陵江、西迄北川、南起梓潼、北抵川甘边界,纵横各100余千米的广大地区,嘉陵江战役后红军兵员物资得到了极大的补充,培江一带仅阆中和江油地区就扩红7500余人,5万多红军重新发展到了8万余人(红30军9个团23000,红四军7个团17000,红31军6个团13000,红九军18000,红33军8000,另外还有个补充师几千人)加上地方机关共10万人。仅以红28团为例嘉陵江战役前1000余人,战役中伤亡400余人(江油战役控制着关键地区伤亡最大),战后依然扩充到1700余人(包括伤员)。
红四方面军全面撤离川陕苏区后只留下了300多正规军继续坚持游击战争,而为了策应中央红军红四方面军决定发起土门战役击溃了14万敌军,牵制了50万大军,其中千佛山战役从5月1日~6月17日,击溃川军23个团,歼敌5000余人,击毙团长4人,营连长40余人,后一直坚守阵地到7月14日才撤离,土门战役一共歼敌敌1.1万余人,红军也伤亡也在5000以上。
后红四方面军又发起岭岗战斗歼灭川军一个团1000余人,又占领了懋功毙伤俘国民党军700余人,为与中央红军会师做了保障。
在此期间从5月18日开始红30军88师、89师和红4军3.3万人,一直在松潘岷江地区阻击胡宗南部6万余人,战斗进行的较为惨烈,经过40余天的战斗红军减员6000余人,胡宗南部也损失在4000余人。
后6月中旬和红一先头部队会师此时的四方面军主力部队依然有7万左右(红30军19000,红31军12000,红四军15000,红九军15000,红33军7500),加上方面军直属队机关总医院以及后方勤务人员以及地方武装(这部分人有3万人证据如下)依然有10万人,与一方面军1万多人会师,总人数故超过10万。




后面就是两河口会议6月29日制定了松潘战役计划,当然由于张国焘的拖延,在中右两路军的30、4、1、33军英勇奋战时,竟然命令左路军原地待命,导致中右两路军孤军奋战。
战斗一直从7月2日持续到31日松潘战役计划流产,这一期间进行了多次战斗,毙伤俘中央军胡宗南部2000余人,红军也付出了巨大代价,保守估计伤亡也在2000人以上(拿294团为例1000余人仅剩下300余人)。
无奈制定了夏洮战役计划只能被迫过草地,在过草地前红4军对胡部独立旅和第1团共4个团进行了佯攻牵制,后达成目的后迅速撤离,胡部也立即追击,红4军主力牢牢的阻击着敌人,后留下红11师担任全军后卫阻击胡宗南,28日也相继撤离。30军264团、265团走出草地后也遭遇吐司1000余骑兵袭击,但敌人很快被击溃,后红30军主力和红四军一部占领班佑、巴西。
走出草地后红30军经过松潘战役、过草地,又调出1600人补充红一,后只剩下13000余人了(程世才回忆),红四军由于11师在担任后卫,此时走出的10师可能也只有5000多人了。此时决定发起包座战役红军对包座地区的49师1个团(2000人)进行包围,其中红10师包围求吉寺的敌军2个营,红30军264团包围大戒寺一个营,而红30军主力则围歼前来增援的49师3个团和师直属约8000人,最后将其歼灭。
包座战役共毙伤敌师长伍诚仁以下4000余人,俘敌800余人,缴枪1500余支,轻机枪50余挺,以及大量粮食与牛羊,红军仅伤亡900余人(其中主要伤亡集中在求吉寺攻坚战,求吉寺攻坚战红军阵亡红10师师长王友钧以下近百人,负伤300余人),打开了通往甘南的通道。
而左路军先头部队已经过草地好几天了,后张国焘以噶曲河涨水为由拒绝北上,于是命令红军第二次过草地南下作战,于是红四方面军和5、32军脱离中央二过草地,这次过草地由于粮食不足,更为艰难,后来就是公然与中央决裂。
一直到35年10月初红军南下作战之前红军主力已经只剩下5万余人(4军9000、30军11000、9军13000、红31军8000、红33军5000人,五军不足2000,32军2000人)直属队各机关不明应该还有2万人。
10月8日红军发起绥崇丹懋战役,先是在绥靖战斗中击溃川军一个团击毙敌数百人,后又在两河口击溃川军3个旅又2个团,毙伤俘敌1000多人,后又攻占懋功地区击溃川军2个旅又1个团,16日绥崇丹懋战役胜利结束。
整个绥崇丹懋战役红军共击溃川军杨森部6个旅共3万余人,毙伤俘敌3000余人,红军伤亡不到300人。
后张国焘又制定了天芦名雅邛大战役计划,10月24~11月1日红军进攻宝兴地区击溃川军4个旅又一个团俘虏1000多人,缴获枪支2000余支,机枪50余挺,红军伤亡370余人。后在11月5日进攻大川场击溃川军一个旅歼敌一部歼敌数百人,红军伤亡300余人。11月8日发起大岗山战斗击溃川军刘湘模范师1个旅击毙俘虏1800多人,缴获枪支500余支,红军伤亡110余人。后在芦山阻击战中全歼川军一个旅,另歼灭一个团毙伤俘敌5700余人,缴获枪支1200余支,红军伤亡500余人。
至此,红军经10余日作战,攻占了邛崃山以西、大渡河以东、青衣江以北和懋功以南的川康两省边界大片地区,击溃川军7万余人,毙伤川军5000余人,俘虏5000余人,缴枪4000余支,击落飞机1架,红军伤亡1270余人。
11月13日~14日红军15个团2万余人又发起朱家场太和场进攻战斗击溃川军2个团歼敌数百人,16日攻占百丈镇,遭到了川军6个旅的反扑,后红军将其击溃。11月19日川军集中20多个旅向百丈关一带的红军发起了大规模进攻,后期兵力达到了80多个团20余万人,而红军只有15个团2万余人,由此百丈关战役拉开序幕,红军奋战了七昼夜,多次与敌进行惨烈的白刃战,敌人进行车轮战,红军补给严重不足,再加上薛岳纵队的6个师已经开始南压,最后在11月下旬撤出百丈关,在长期的阵地消耗战中红军虽然毙伤川军15000余人,自身伤亡也有近1万人。
与此同时11月25日红四军和红32军各一部8000余人在荣经涞源地区击溃川军一个旅歼敌数百人,占领该地,后12月12日又防御了中央军薛岳纵队36军2个师进攻,红军伤亡2000余人(被俘700余人),中央军薛岳部也伤亡2100余人,红军被迫撤出。
1月1日~3日红32军一部在太阳山、周家山、张家山、王家山、懒板凳、土地杠等地构筑战壕、碉堡,与国民党中央军3个师的兵力激战,歼敌数百人完成了阻击任务,冬季将至天气越来越冷,中央军的进攻也暂时告一段落。1月底积雪逐渐融化,天气好转再次进攻,但由于气候原因规模都不大,直到2月7日以后,进攻猛烈了起来2月10日望头岩阵地失守31团边打边退伤亡数百人,2月11日薛岳纵队进攻天全峡口地区驻守着红四军的3个团,但因敌众多我寡最终失守,峡口坝阻击战,红军参战的3个团都伤亡惨重,尤其是峡口主阵地的35团全团伤亡三分之二,团长、政委也光荣牺牲了,红军伤亡至少在1500以上,但是薛岳部损失也不小伤亡在2000以上,2月上旬还制定了《康道炉战役计划》峡口阻击战后红军陆续撤离天全芦山宝兴地区,至此红四方面军南下的计划彻底失败。
整个南下一系列战役,共毙伤俘敌3万余人,击落敌机一架,红军也遭受重大损失伤亡1.5万余人(注意一般所说的由8万锐减至4万余人(不包括大量机关工作人员),是指红四嘉陵江到甘孜会师所剩下的兵力,并非南下作战减员4万)
先写到这吧,红四方面军的内容还会再次更新的。
zgts 发表于 2023-9-4 22:44:20|来自:北京 | 显示全部楼层

长征不是一项有明确规划的转移,因为换了谁当领导,都不会放弃物产丰富经济发达的南方,把队伍带向贫瘠的西北山区,除非为了活命。在做出撤离的艰难决定时,中央红军原以为只是暂时离开,大家在隔壁湘西躲一躲,等风头过了再返回江西重新经营。他们根本没想过自己这一走居然是一年,而且一年后会出现在陕北那个苦寒之地。
第五次“围剿”取得了重大的胜利,蒋委员长很是欣慰,但是欣慰过后心里满是遗憾,遗憾没能把红军的生意彻底毁掉。自从1927年跟对方撕破脸,不知不觉7年过去了,人生有几个7年呢。他决定继续追,在哪里追到就在哪里动手,他不但带着嫡系部队追,还不停给各地军阀下令帮忙,电文像雪片一样进进出出,侍从室的老老少少忙得简直要吐血。
被他们追逐的中央红军共8.6万人,是一支很“沉重”的队伍,他们于1934年10月12日正式出发,出门的时候能带的都带了,比如有十几个人才能抬得动的机器,有野战医院的X光机,还有桌椅板凳、锅碗瓢盆、面粉土豆,光挑夫就有5000个人。这支队伍过于庞大,担心委员长派出的飞机发现,所以白天隐蔽起来,夜里才赶路,而且不走大路专走山路,一天也就走个三四十里。
在出发前,红军提前派人跟广东军阀陈济棠达成了协议,所以红军进入广东北部后,陈济棠让出了一条通道让红军一路向西去了湖南,第一个月没有战事。在军阀的字典里,最重要的词条永远是保持存在,他们不希望红军进入自己的地盘,也不喜欢打仗造成军队减员,更不希望蒋委员长的中央军进入自己地盘反客为主,所以只要红军答应离开,一切都可以谈。离开广东进入湖南的一个月里,红1军突破了3道防线,战斗损失外加中途逃跑的总数大概是2.2万,所以走了一个月队伍剩余6.6万人。



(中央红军出发地江西瑞金)

11月25日红一军陆续进入广西桂林,蒋介石借助湘江在这里设置了第4道防线,几天后的湘江战役才是最致命的。湘江战役爆发于1934年11月27日的桂林兴安县和全州县,作战部队被分散部署在远离渡河点的位置,接到死命令要阻击和拖延包围过来的国军,保护中央纵队安全渡河。几乎每支战斗部队都面临着“1打3”的艰难任务,战斗的结果基本都是全军覆没。战斗只持续了5天,等红1军渡江后再次清点人数,直接少了3.05万人,还剩下3.3万,其中还有大量的非战斗人员。这种灭顶之灾级别的损失,意味着这支队伍彻底告别了南方,接下来思考的问题是往哪里逃以及怎么逃。
爬雪山过草地、飞夺泸定桥、走过危机四伏的云南山区,从来都不是有趣味的徒步旅行,四渡赤水也不是为了戏弄敌人,一切都是为了活命。成功以后,所有的苦难经历都可以拿出来调侃;假如失败了,苦难就是苦难,回忆起来唯有加倍的痛苦。中央红军离开广西后,进入贵州开了个重要的会议,变更了领队,接着进入云南,出了云南后进了四川,然后一路向北去跟红4军汇合。
在江西的中央红军动身后,远在河南的红25军也接到指示务必根据实际情况转移。红25军便是那支长期在鄂豫皖打游击,由张学良和他的东北军负责“剿灭”的红军队伍,军长是时年34岁的徐海东。红25军于1934年11月开始了他们的“长征”,队伍从河南出发一路向西,先后穿过湖北、陕西、甘肃,比红一军早一个月到达陕北,和刘志丹带领的红26军汇合后组成了红15军团。
红25军总人数3000左右,很多人还是不满18岁的娃娃兵,但是这支队伍让东北军吃了不少苦头。不过3000人的规模毕竟搅不起太大的风浪,张学良的损失有上限,能创造的战功也有上限。当红25军离开“鄂豫皖”一路向西后,张学良和他直辖的东北军突然失去了目标,基层官兵松了一口气,张学良也如释重负地开始盘算下一步打算。经过8个月的实战,他深刻认识到东北军问题很多,比如战斗力低、思想落后、眼界狭隘、纪律混乱,所以他决定在湖北练兵,为以后的抗日复土做准备。
中央红军离开后,国军终于踏进他们朝思暮想的“苏区”中心。置身空荡荡的根据地,蒋委员长四十五度仰望天空,心算了一笔账,过去8个月里20万东北军可没少花钱,但是3000多人的红25军还是一路向西奔着陕西去了,这次投资张学良他可是血亏呀。他决定给东北军休息的时间,但是不会给张学良练兵的机会,张学良终究是个军阀,自己作为南京国民政府的最高军事统帅,只能削弱军阀而不是帮其壮大。没有完成的任务需要继续完成,红25军去了哪儿,东北军就得跟到哪儿。



(红25军长征路线图)

红25军的长征路线虽然短,但是路途很曲折,出河南进湖北,出湖北再进河南,本想在伏牛山建立根据地,但是国军5个旅追到了鲁山县城,没办法只能离开河南去陕西,那里是杨虎城的地盘。1934年12月8日,红25军进入陕西省商洛市洛南县,那里是著名作家贾平凹的故乡。杨虎城接到命令派手下大将冯钦哉带着两个团匆忙赶去围堵,双方交火一整天,打到夜里红25军终于消灭了对方一个营后突破了防线,钻进了秦岭的茫茫大山。之后的两个月里,他们辗转于商洛各县镇,打土豪分田地,补充粮草和兵源。
杨虎城属于白手起家,一切来之不易所以爱惜自己的人马和地盘,虽然他靠打硬仗从蒋介石那里拿到了陕西,但是对于打仗这件事,他的态度是能不打就不打,偏偏蒋委员长给他布置了很繁重的课后作业,既要向北打刘志丹带领的红26军,又要朝南阻止徐海东带领的红25军。无论输赢自己的实力都会消耗,这让杨虎城很郁闷,但是身为国军将领,接到命令就得执行。1935年春节还没过完,蒋介石调了5个团,加上杨虎城的两个警备旅,对秦岭山区的红25军发起“围剿”。在此过程中,杨虎城的军队遭遇了数次失败,最大的一次发生在今天商洛市柞水县的九间房乡,警备三旅进入红军埋伏圈,光俘虏就1000多人,其中包括旅长张汉民,张汉民经过羁押询问后被枪毙,事后才知道他是“自己人”。
杨虎城对“围剿”红军一直兴趣不大,接到任务时他就产生了和红25军达成停战协议的想法,毕竟他曾在两年前做过同样的事。1932年12月,第三次“反围剿”失败的红4军从河南进入陕西,蒋介石电令杨虎城从陕西向南打,同时命令四川军阀带人从四川向北打,企图南北夹击消灭红4军,还能顺带削弱杨虎城的17路军。当时17路军的少校参谋武志平是党员,17路军主办的《西北文化日报》总编辑宋绮云也是党员,宋绮云便是“小萝卜头”的爸爸。党组织通过他俩向杨虎城带话希望跟红4军谈判,这很符合杨虎城的心愿,他任命武志平做联络员,委托在汉中前线的38军军长孙蔚如全权负责,双方于1933年6月24日达成了“汉中协定“,主要内容是红军不去陕西,17路军不打红军,并定期资助武器弹药和各种物资。
红四军根据协定转移到了川北,在今天的四川省广元市旺苍县建立了川陕根据地总部,也就彻底脱离了和杨虎城的接触。红4军1932年离开安徽转移的时候,留下了两千人断后,这两千人吸收本地民团队伍重新组建了红25军。红25军在”鄂豫皖“打了1年多游击战,迎来了张学良和他的东北军,虽然仗打得不错,但是无奈人数少扛不住张学良的堡垒战术和经济封锁只能向西转移。如今红25军沿着两年前红4军的转移路线进了陕西,这不能不让杨虎城想起了当初的老办法。
杨虎城知道自己的军官张汉民是党员,所以接到“围剿”红25军的任务时,就把这个活儿交给了张汉民,出发前当面嘱咐他务必找到红军负责人达成停战协议。张汉民在商洛市商州区杨家斜镇完成了这个任务,和红25军达成了口头协议,约定彼此保持1天的路程,一个走一个追,避免直接接触,后来红25军南下进入湖北后双方脱离接触。不久红25军再次返回陕南,张汉民又领命带着警卫三旅出战,动身前先派两个人给红25军送信说明情况,然后带队出发。送信的人一直没回来,两军的距离却越来越近,当张汉民进入红军埋伏圈的前一小时,送信的人依然没回来。伏击战不但造成了大量死伤,还有1000多人被俘,张汉民自己也被杀。听说这事后杨虎城大怒,随后调集重兵开始“复仇”。



(红二十五军合影—前排最中间为徐海东)

红25军的一个特点是战斗力强,另一个特点是“肃反”工作很残酷。“肃反”的近义词是“清洗”,具体措施是把队伍中的叛徒和间谍肉体消灭,以确保整体安全。像红25军这种一路东躲西藏颠沛流离的游击队伍,领队最缺的是安全感,所以警惕多疑手段残忍,连军长徐海东都差点被处理。张汉民上一次达成口头约定时,答应给红25军送地图和电台,结果红25军来去无踪东西没送到,红军这边就怀疑张汉民有问题。这次两个送信的党员被一番刑讯逼供后,被迫说了一些对张汉民不利的话,几个负责人结合张汉民一直尾随的行为,认为张汉民已经叛变,于是决定将他消灭。在张汉民被俘后虽然反复声明自己的身份和与陕北刘志丹之间的合作,但依然未能逃脱和一大批战友被枪毙的命运,临死前他无比绝望。
1935年2月5日,蒋介石发电报喊张学良到庐山见面。上了庐山后蒋介石告诉张学良,自己计划3个月内消灭陕南的红25军,希望东北军配合。张学良回去后打电话把军长于学忠、王以哲、万福麟等人喊到汉口,告诉他们委员长要求东北军去陕西,众人虽然不乐意,但是只能按照命令做部署,谁让我们靠人家吃饭呢。由于红25军的离去,“鄂豫皖”地区没了“剿匪”任务,于是蒋介石在3月1日给”剿匪“司令部换了牌子,换成了“军委会委员长武昌行营”,张学良担任行营主任。
到了4月下旬,王以哲带着67军3个师坐火车去了陕西,蒋介石还在郑州抽调了国军3个师,全部归杨虎城指挥,一同向商洛山区包围,计划一次搞定红25军。杨虎城5月份集结完部队后发起进攻,在这次“围剿”中,东北军110师和129师再次遭遇失败,如同一年前在“鄂豫皖”山区一样,给红25军送了不少装备和物资。由于实力差距悬殊,红25军依然打运动战和游击战,在秦岭的大山里每天来回移动50公里左右,跑累了设伏以逸待劳等追兵。7月13日,反“围剿”胜利的红25军从蓝田方向走出秦岭并一路向西,抵达西安城南10里外的韦曲,也就是今天的西安市长安区,坐地铁进城只需半小时,西安城内的有钱人听说后纷纷锁上门收拾东西外逃。
红25军在长安区逗留了3天,找了一堆报纸像要写论文一样翻阅价值信息,得知红1军和红4军一个月前已经在四川会师。几个负责人开会后认为,红一军迟早要北上,所以接下来应该去陕北和红26军汇合。如果今天从长安区出发去陕北,直接在韦曲南坐地铁2号线,坐到头就是西安北站,然后买张动车票直达延安,总共4个小时不到。但是当年可办不到,先不说交通工具的事,西安城内有杨虎城的嫡系部队,还有路过西安去甘肃的于学忠部也暂时停下来防御,,进城就是以卵击石。所以红25军返回秦岭向南走,假装去四川找红军主力,中间突然向西走,到了天水后一路向北,先后经过甘肃秦安、静宁,然后一路向东,翻过六盘山经过隆德,再一路向北到了宁夏固原,接着向东进入陕北,并于1935年9月15日抵达陕西延川县永坪镇,与红26军胜利会师,结束了10个月的奔波生活。
在红25军走出秦岭惊动西安的那个夏天,盘踞华北的日本驻屯军司令梅津治郎向国民政府提出要求,希望把华北的中央军和东北军调走,国民党全面退出平津地区,并撤离那里的党政机关顺便解散所有的反日团体,否则后果自负。四川有红一军和红四军,陕西有红25军和红26军,自己兵分多处焦头烂额,蒋介石不想此时华北有事,于是半推半就地答应了日本人的要求,并安排人在7月前后签了《何梅协定》和《秦土协定》,这两个协定对张学良的影响是他手下人数最多的51军必须离开河北,尽管他不同意,但蒋介石依然撤销了于学忠的河北省主席职务,任命他为甘肃省主席,并下令整个51军13万人在6月14日开始向甘肃移动。



(红军长征时期的泸定桥)

在东北军51军动身的那一天,正好红1军和红4军在四川懋功举行会师大会,两万多红1军和8万多红4军合并,红军聚集了一支10万人的大军。蒋介石和他的幕僚们判断,这支大部队会在自己的围攻下北上或南下,南下有自己嫡系部队守着,北上就得派人过去围堵,这时他想到了张学良,于是下令把只领工资不干活的武昌行营撤销,在西安成立“西北剿匪总司令部”,由张学良担任副总司令同时兼自己的总司令职务,东北军能动的都开往陕西,把去年没干完的活儿接着干完。
在湖北清闲的那几个月,张学良曾想过在武汉练兵,也曾想过去贵州练兵,从未想过自己要去陕西。得知这个命令的时候他内心是拒绝的,召集身边的人开会诉苦。机要组长黎天才建议说,副司令应该去西北,那里接近红军,必要时可以和其他反蒋势力联合起来割据一方。军长何柱国也认为西北好歹靠近抗日前线,有利于以后打回东北。经过众人的劝说,张学良慢慢想通了,陕北的红军不过几千人,而东北军至少能调过去20万,再加上杨虎城的十七路军,青海马步芳的马回军,以及马鸿逵和马鸿宾俩兄弟在宁夏的马家军,陕北那几千人再神也飞不出去,只要消灭了这几千人就能打回东北了。想到这儿,张学良决定了去西安。
可西安是人家杨虎城的大本营,杨虎城是从底层摸爬滚打上来的,他的每一次人马扩充、每一次职位晋升,都是用自己的性命和兄弟们的鲜血换来的,所以他谨小慎微、为人跋扈、地盘意识极强,连蒋介石都对他忌惮三分,这一点张学良早有耳闻。去西安的决心是下了,但是如何搞定杨虎城又让张学良犯了难,他需要找人打点疏通,否则去了指不定出什么麻烦。经过一番研究和打听,张学良找到了一个他非常熟悉的人:杨毓珣。
要说杨毓珣的生平事迹,其实并不出彩甚至有污迹,他身上最闪亮的标签应该是他夫人带给他的,他夫人是袁世凯的三女儿袁叔祯,所以他是袁世凯的女婿。能娶到这样的老婆,杨毓珣的家世肯定不简单,他伯父杨士骧是清朝的直隶总督,如果这还不够,他另一个伯父杨士琦是袁世凯最信任的谋士。杨毓珣在家里的安排下读过保定陆军大学,还到法国混了留学生身份,回国后在张作霖的东北军担任副官处长。此人交际圈广,说话又好听,精通美食美酒麻将和跳舞,跟同为花花公子的张学良形影不离。不为人知的是,他居然和杨虎城交情颇深,因为同姓两人私下里称兄道弟。



(1934年时期的张学良和蒋介石)

张学良发电报把杨毓珣叫到武昌,向这位老兄倒了所有的苦水和担忧,话听到一半杨毓珣立刻拍着胸脯表示包在自己身上。张学良略加活动,给杨毓珣弄了个“西北剿总”专员的职务,然后送上盘缠让他提前去西安活动。专业的事情就要交给专业的人去做,请客送理拉关系是杨毓珣的特长,包括张作霖在内的每个人在给杨毓珣提供工作岗位的时候,都是看中了这一点。听说张学良要带着3倍于自己的兵力来陕西,杨虎城和他身边的人各个眉头紧锁考虑对策,杨毓珣像个及时雨一样落到了西安。不到一个月的时间,向来警惕和抵触任何外来军队的杨虎城,竟然热情地向张学良发出了邀请函。
1935年9月初,张学良赶到成都参加蒋介石主持的“剿共”会议,在这次会上他正式接受了去西安筹建西北“剿总”的任务。10月2日,南京国民政府给张学良签发了西北“剿总”副总司令委任状,代行蒋介石的总司令职权,节制陕西、甘肃、宁夏、青海四省的军事力量。这是张学良人生中最后一个“副司令”,从那之后的漫长人生里,他身边的每个人包括看守他的军统特务,都会恭恭敬敬地喊他“张副司令”。
锁上武昌行营的大门,张学良开始搬家去古城西安。他搬家可不是拎几个箱子那么简单,他的行李可以装满几辆卡车,不过这些都有人负责他不用操心;更大的问题是东北军要随着他一起调动,这个其实也不用他操心,他只需要下达开拨命令即可,军队的调动有专门的部门负责落实。于学忠的51军从河北开往甘肃,王以哲的67军和何柱国的57军早在7月份已经到了陕西,所以此刻需要动身的是他直辖的几个师。经过他的坚持,26万东北军最终在河北和河南等地留了6万人,其余20万全部朝着陕甘调动。



(杨虎城、邵力子在机场迎接张学良)

1935年9月13日,张学良乘坐自己的波音飞机飞往西安,机舱里还有赵四小姐,两个副官、两个参谋以及其他总部人员。飞机在西安城外的西关机场降落,张学良钻出舱门走下旋梯时,机场内有鼓乐队演奏迎宾曲,西安绥靖公署主任杨虎城和陕西省主席邵力子长袍马褂上前迎接,各自表达了对张副司令的欢迎。回国一年半了,好久没有体会到这种过去经常经历的感人场面,张学良很是满意,心想杨毓珣真是个人才。
西关机场之后还会频繁出现在我们的视野里,因为当时的军政大员只要坐飞机往返西安,只能在此降落。1935年那个时候,整个西安城不足20万人,城外都是农田和荒地,所以西关机场周围非常开阔。解放后随着城市的发展,飞机的起降越来越扰民,终于在1990年西关机场搬迁到咸阳,建成了现在的咸阳国际机场,而老的西关机场挖地造湖堆山,变成了现在的兴庆宫公园,里面湖光山色风景优美,只是找不到任何关于西关机场的蛛丝马迹。
到了西安后,张学良和赵四小姐临时住在新城大楼内。这个新城大楼颇有来历,1370年朱元璋封次子朱樉为秦王,这新城大楼便是规模宏大的秦王宫。1643年李自成攻入长安后占了秦王宫作为“大顺皇宫”。1645年清兵攻入西安,把秦王宫拆了改做“八旗校场”练兵射箭,拆下来的建筑材料修了城隍庙、广仁寺和东岳庙。辛亥革命爆发后冯玉祥担任陕西督军,利用原来秦王宫的城砖修了非常漂亮的“小黄楼”,再后来杨虎城拿下陕西后把这里做了西安绥靖公署,并在大院内修了新城公馆自己住。如今的新城大楼是陕西省政府所在地,而神秘的“小黄楼”深居省政府大院内,重要的会议依然在那里召开。



(位于陕西省政府大院内的“小黄楼”—内部正在开会)

张学良和赵四小姐刚到西安后住在小黄楼的东厢房内,同时命令副官在西安城内物色合适的房子。在此居住的半个月内,每天早晚杨虎城都过来打招呼,两人相处的颇为融洽。一年后他俩发动“西安事变”抓了蒋介石后,最开始的两天也把他关在这个东厢房内。半个月后,副官在碑林区建国路69号找到了一处大院,院里有3栋一模一样的3层小洋楼,一栋给张学良两口子住,一栋给副官们住,另一栋给总部人员办公用,这个就是西安市大名鼎鼎的“张学良公馆”,如今作为西安事变纪念馆对外开放。
张学良和杨虎城曾是几乎毫无瓜葛的两个军阀,如今因为红军聚集到了古城西安。在张学良抵达西安的时候,和红4军分道扬镳的中央红军已经北上到了甘肃通渭,正在前往陕北根据地的路上。而支配着张扬二人命运的蒋委员长人在四川,他的目光盯着张国焘那9万多人的红4军,因为那才是红军主力,至于赶往陕北的那几千人,以及已经在陕北的几千人,就交给张学良和杨虎城两人去处理。
【参考资料】
1、刘喜发.红军长征全史——第一卷红一方面军史[M].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1996年.p84-p151
2、刘喜发.红军长征全史——第四卷红二十五军和陕甘红军战史[M].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1996年.p212-p328
3、刘绍军.红四方面军与杨虎城部“汉中协定”的形成及历史经验.汉中师院学报[J].1993年第3期
4、魏德平.军事“误判”遭遇政治“误解”—“张汉民事件”及其后续影响研究.苏区研究[J].2019年第6期
5、张魁堂.张学良传[M].东方出版社.1991年5月.p120-p125
6、王书君/唐德刚.张学良世纪传奇[M].山东友谊出版社.2002年.p548-p551
7、杨瀚.杨虎城大传[M].团结出版社.2007年.第十三章
8、长安沐雨梓.《【古城探微】新城大院》.(自行上网搜索)


Ryun 发表于 2023-9-4 22:45:14|来自:北京 | 显示全部楼层
1935年10月,中央红军(陕甘支队)到达陕北时还有7000多人。
此外,当时陕北还有先期(1935年9月)抵达陕北的红25军和陕北红军合编而成的红15军团7000多人,两军会合有约15000人。(可能还有小的地方部队未计入,但不可能超过20000人是肯定的。)
但是,1936年8月底,红一方面军在陕北已经发展到30100人以上(扣除陕南红74师,则为28100人以上)。之后到1936年10月间兵力无大变化。
1936年10月,红二、四方面军抵达陕北。
红二方面军在1936年9月1日尚有14379人,但此后在甘南有一定损失;抵达陕北时,兵力一说11000多人,一说13300人。
红四方面军抵达陕北时,兵力为38100人。
此外,红军总部直属队尚有4664人。
因此,1936年10月红军三大方面军在陕北会师时,兵力为8.5万人以上。
不过,后来因为西路军西渡黄河作战失败,损失了2.2万人。红军在陕北的兵力一度下降到60000人左右。之后经过扩编,在1937年7月时又恢复到75000人左右:红一方面军约24000人、红二方面军11000多人、红四方面军14000多人,地方红军15000人,总部直属队10000多人。
然而新扩编的部队缺乏武器,战斗力不强,陕北太穷又养不起(1937年1—8月,因西安事变和平解决无法再向苏区外出击、八路军又尚未编成,期间陕甘宁苏区无法维持红军补给、赤字一度只能靠国际汇款弥补,成我党开始武装革命后少数真的严重依赖国际汇款的时期),很大程度上只是谈判中的筹码。最终,八路军编三个师46000人,陕甘宁保安司令部编4000人,另有中央军委直属队和抗大等数千人,陕北我军在出师抗日前总兵力应为五万数千人。(也即我军裁军约20000人。)
PS:
由此可见,长征损失非常大,红一方面军最多时损失了超过80%的兵力,红二方面军损失了接近50%兵力,红四方面军也损失了超过80%的兵力(包括西路军损失)。但是,这些损失不是同时发生的,所以红军从未降低到“只剩三万人”的规模。我军兵力最少时也有六万人以上。
所谓“长征后只剩三万人”实质上是把各方面军最惨时期的兵力相加后得到的,但不具有共时性:红一方面军最惨时,红二、四方面军兵力还很强盛;红四方面军损失惨重时,红一方面军兵力已经恢复。
再顺便一提“红军鼎盛时期三十万人”这个说法,其实也是把各苏区红军鼎盛时期兵力简单相加的结果。因为各苏区鼎盛的时期并不共时,所以这样简单相加也就不能真正得出红军共时总兵力的最大值。实质上1933—1934年间,中央和川陕苏区的兵力大致都是八万多人(长征前分别扩军到十万以上都是搬家式不可持续的),湘鄂川黔苏区不及两万人,还有其他各处红军(闽浙赣、湘赣、湘鄂赣、鄂豫皖、闽东等),加在一起最多也就二十万出头,远远不及三十万人。(以上均包括地方红军,但不包括赤卫队。)
若与1936年10月长征结束时相比,则1934—1936年间期间红军兵力损失超过50%;若与1937年秋整编为八路军和新四军后相比,则损失了大约三分之二。虽然这个比例也很惊人,但远没有损失90%的传统说法骇人。相比之下,根据地和基本群众的损失则要严重得多:苏区人口真的减少了90%以上,从1933—1934年的1500万人以上锐减到了1937年的130万人左右。
上古幽灵 发表于 2023-9-4 22:45:36|来自:北京 | 显示全部楼层
中央红军江西出发八万六,到达陕北七千。
里面已经包括了红四方面军的两千多人。原中央红军只有五千左右。
五九军团编入红四方面军,南下四川也伤亡惨重。后五军团在河西走廊全军覆没。归队到陕北的也就千余人。
而中央红军沿途不断有新兵加入。原出发的红军比例是越来越小的。
这样看,原中央红军到达陕北不超过六千人,而从出发一路坚持到最后的,应该不会超过四千人。
中央红军出发八万余,沿途扩军数万,损失十万余。真正是旌旗十万斩阎罗。到达陕北者七千,原出发人员二十不存一,九死一生不足喻其过程凶险,处境之艰。能活下来是十足的幸运。
唯有信仰与钢铁意志不可摧毁,革命烈士永垂不朽。
jylrb 发表于 2023-9-4 22:46:13|来自:北京 | 显示全部楼层
1934年10月,中央红军长征出发时,军委第1野战纵队(由红军总部和干部团组成,下设4个梯队)、第2野战纵队(由中共中央机关、中华苏维埃中央政府机关、后勤部队、卫生部门、总工会、共青团等组成)和第1、第3、第5、第8、第9军团,共8.6万余人。1934年11月底至12月初,中央红军在突破第四道封锁线的湘江战役中遭受了重大损失。红军过湘江后,已从长征开始时的8.6万余人锐减到3万余人。   1935年1月中央红军占领遵义,在此召开了具有伟大历史意义的遵义会议。据统计,遵义会议时,中央红军的兵力总数约为3.7万余人。1935年6月,中央红军翻越雪山夹金山后,于四川懋功地区与红四方面军会师,此时,中央红军人数已减少至2万余人。1935年9月,在张国焘企图危害中央的情况下,中共中央为贯彻北上方针,避免红军内部可能发生的冲突,决定率领红一方面军的第1、第3军(原第1、第3军团)编为陕甘支队北上。编为左路军的红5、红32军(原第5、第9军团)尔后随红四方面军行动。据《彭德怀自述》回忆,当时编为陕甘支队的红1、红3军计1.4万余人。1935年10月,陕甘支队到达陕北吴起镇,此时的兵力总数约7000余人。1935年11月,恢复红一方面军番号,红15军团编入红一方面军。红一方面军下辖红1军团、红15军团,全军共1万余人。一年后,部队有所扩大,到1936年8月底,红一方面军连同地方部队已发展到3万余人。其中在根据地内扩大1万人(地方部队在内),东征时在山西扩大8000余人。3万余人的数字,在1936年8月28日中革军委参谋部给共产国际的实力统计电报中可以得到证明。参谋部在给共产国际的电报中说:红一方面军第1军团约8000人,第15军团约6000人,直属部队7300余人,地方部队6000余人,红军大学800人,在陕南的红74师2000余人。以上共3万人。综上所述,红一方面军主力(陕甘支队)长征到达陕北时兵力约7000余人。后红15军团编入红一方面军后,兵力为1万余人。1936年8月,在陕北的红军部队发展到3万余人。1934年11月,红25军出发长征时,撤销师的建制,军直辖3个步兵团(第223、第224、第225团)和手枪团,共2980人。12月,红25军进入陕西南部,开始创建鄂豫陕革命根据地。至1935年5月,红25军主力发展到3700多人,地方游击师、抗捐军发展到2000多人。 1935年7月,红25军从陕西沣峪口地区出发继续长征时,全军4000余人。9月,红25军长征胜利到达延川永坪镇时,全军共有3400余人。 1934年5月初,红四方面军长征开始时,共5个军(第4军、第9军、第30军、第31军、第33军)、11个师(第10师、第11师、第25师、第27师、第88师、第89师、第90师、第91师、第93师、第98师、第99师)、33个团,再加上补充师、红军大学(原彭杨军政干校),妇女独立1团、2团,炮兵团、特务团,共8万余人,加上随行的党政机关、医院和工厂职工等,总计约10万人。1935年6月,中央红军与红四方面军胜利会师。9月,红军总部为左、右两路军。一方面军的5军(原红5军团)、32军(原9军团)编入左路军,后随四方面军行动。1936年10月,红军三大主力会师时,红四方面军辖第4军、第5军、第9军、30军、第31军,共5个军。据1936年10月15日朱德、张国焘给中共中央、中革军委的电报中统计:红四方面军第4军5700人,第5军4600人,第9军9000人,第30军8000人,第31军5000人,方面军直属队5000人,第30、第31军伤病员800人,总计是3.81万人。再加上总直属队4664人,总人数为42764人。这个数字同毛泽东于1936年10月16日致电彭德怀所说的“四方面军据朱电云有四万人”,差距不大。1936年10月25日至30日,红四方面军总指挥部遵照中革军委和红军总司令部的命令,指挥红30军、红9军、红5军6个师16个团及直属部队西渡黄河,执行《宁夏战役计划》。关于红四方面军西渡黄河人数,1936年11月13日,中共中央书记处给共产国际的电报说“人数两万两千”。陈昌浩关于西路军失败报告说,西路军过河人数约2.12万人。红四方面军战史说“共渡过两万一千八百余人”。由此分析,红四方面军西渡黄河人数约2.2万人左右。红四方面军除西渡黄河部队外,留下的红4军、红31军和方面军直属队一部分,人数约在1.2万人左右,主要依据是中共中央书记处于1936年12月2日给共产国际的电报,该电报说,“四方面军之第四、第三十一两军约一万二千人”。可见,红四方面军最后长征胜利到达陕西的人数约1.2万人左右。1934年8月,红6军团奉命西征时,全军团约9700余人。西征途中,红6军团遭受国民党军围追堵截,特别是在甘溪战斗中遭受了重大损失。1934年10月,红6军团在贵州印江县木黄与红3军(红2军团)会师时,3300余人。红3军(红2军团)同红6军团会师时,全军约4400余人。两军团合计约7700余人。红2、6军团行军作战中,虽有不少减员,但曾有很大补充。两军团从贵州黔西、大定、毕节退出时比从桑植出发时增加了3000余人,到达盘县时尚保持桑植出发时的数目,到达云南中甸时,比桑植出发时约减少1000名,约1.6万人。1936年7月,红2、6军团同红四方面军会师时,其兵力数为1.43万人。7月5日,根据中革军委命令,红2、6军团和原属红一方面军第32军(红9军团)合编为红二方面军。关于两军会师时的兵力数,任弼时1936年11月在《红二、六军团从湘鄂边到康东北长征经过》一文中回忆道:“现在两军团人员共计一万四千,比桑植出发时少三千余。关于红二方面军兵力数量,1936年10月15日朱德、张国焘在给中共中央、中央军委电报中说,据1936年9月1日统计:第2军团7643人,第6军团4059人,第32军2677人,共计1.4379万人。1936年10月22日,红二方面军在甘肃会宁东北的将台堡(今属宁夏)同红一方面军会师。此时,红二方面军尚有兵力1.1万余人(一说1.33万余人)1936年12月2日,中共中央书记处在给共产国际的电报中说:“二方面军约一万人已与一方面军回合与定边、环县地域。”红二方面军是各路红军长征中损失最小的。长征出发时1万余人,到将台堡会师时还是万余人。综上所述,中央红军主力(陕甘支队)到达陕北时约7000余人;红25军长征胜利到达陕北时兵力约3400余人;红四方面军除去牺牲的西路军2万余人,保存下来约1.2万人;红二方面军长征胜利时人数为1.1万余人。总计,红军长征胜利最后保留下来的兵力3万多人。

快速回帖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