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上有哪些不是很著名的英雄?

[复制链接]
wanghuan 发表于 2023-9-4 22:16:14|来自:中国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历史上有哪些不是很著名的英雄?
全部回复5 显示全部楼层
zhsw72 发表于 2023-9-4 22:16:43|来自:中国 | 显示全部楼层
在教言教,说一个名气很小的道士。
最早是在《中国道教》1995年第三期中看到这位前辈,说是南京栖霞区尧化镇甘家村有甘道士墓,这个墓葬是当地民众为爱国抗日道士甘道士建的,此墓无甘道士尸骨,为衣冠冢。最后说甘道士下落不明,有说被鬼子打死了,有说去云游了。
后来在南京栖霞区政府人物志中看到了甘道士,资料如下:
【甘盛荣】(1878~1938)祖居栖霞区尧化村甘家边。俗名甘道士。青年时期在南京市区延龄巷二郎庙出家修道。其体格健壮,身材高大,着道家便装,因头梳辫子,人称“甘小辫子”。曾拜师习武,练就一身武功,擅用长短棍,深谙道教经文和戒律。为人刚直,乐善助人。会推拿针灸,采制中草药,常给人治病。民国27年(1938),因救助被日本兵追杀的中国同胞,惨遭杀害,尸骨无存。亲友为其在甘家边村南建衣冠冢。
从逻辑上看,如果是去云游,就不会有衣冠冢,应该是真的被鬼子杀害后尸骨无存了,但有人愿意相信他还活着,也就有了云游的传说,历史上很多人我们会想他们当时没死如何,也许这就是英雄的标志。
FineRIk 发表于 2023-9-4 22:17:35|来自:中国 | 显示全部楼层
应该很少有人知道维吾尔族战斗英雄吧?




司马义·买买提,,新疆英吉沙县人,维吾尔族,解放军战斗英雄。司马义·买买提于1960年3月入伍,成为新疆军区骑兵第3团战士。该团的前身是新疆三区革命武装民族军改编的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五军步兵第13师第38团,1953年5月改编为新疆军区骑兵第3团。该团是一个以维吾尔族为主,由7个少数民族组成的部队,全团共七百余人,在对印反击战前夕进入西藏参与到了对印作战。
1962年10月27日,在西藏羌山口战斗中,他所在三班在副连长吾甫尔·木沙的带领下乘汽车 追歼入侵印军,行进到一段开阔地时。突然从右前方的山腰间飞过来一串子弹,入侵的印度军,凭借着居高临下的优势对我军进行了伏击,子弹在战士们头顶上呼啸着,车厢板被击破,木屑四溅,汽车右前轮被打穿,驾驶员身负重伤,汽车不能开动,战士们完全暴露在这片开阔地段里。面对敌人的火力倾泻,战士们立即端起冲锋枪还击,但敌人火力太猛,要压制敌人的火力,非重机枪不可,而当时重机枪架在驾驶棚上,枪口是朝着前方的。在这种情况下,为了保存力量,副连长立即下达就地卧倒的口令。
面对这种对我不利的紧急情况,三班班长司马义·买买提喊了一声:“副连长我去把敌人引过来,你们马上去移动重机枪脚架,调动枪口。”说着,便提起身子,掂起胸前的冲锋枪,跨到车厢后端,扳动枪机朝着敌人猛烈射击。果然他的这一举动立即吸引了敌人的全部火力,敌人的轻重武器,一齐向他射击。乘此机会,副连长迅速组织人力,调转了重机枪。正在这时,一颗子弹穿过司马义的右手腕,打进了他的左胸膛,鲜血直往外涌。司马义·买买提忍着剧痛,依靠在汽车上继续战斗。正在他换弹夹的一瞬间,他的右胸上又中了一颗子弹,司马义顺势倒在了汽车旁。
敌人认为他已经死去,就又集中火力向驾驶棚上调转机枪的战士射击。可就在这时司马义·买买提突然又站了起来,硬撑着端起冲锋枪向敌军扫射,印军只好又集中火力再次朝他开火。司马义身负重伤,无法做躲避的动作,只能依靠着汽车艰难的扣动着手里的钢枪,暴露在敌人面前的司马义,很快又被敌人的子弹击中了胸膛,他的声音渐渐地微弱,手里的钢枪也停止了怒吼,22岁的司马义·买买提再也无法站起来
他以自己的英勇顽强赢得了宝贵的时间。这时我军的重机枪终于调动过来瞄准了印度军队,火力压住了敌人不得动弹,我军援兵赶到,三班战士和援军一起全歼了这股入侵的印军。
为表彰司马义·买买提的英雄事迹,战斗结束后部队党委给他追记一等功,追认为中共党员。1963年3月9日,中华人民共和国国防部授予司马义·买买提“战斗英雄”光荣称号。



图为油画家陈坚特意为司马义·买买提所做的油画,《为祖国而战》


当我们的日子过的越来越好的时候,就会越来越想念这些先烈们。

他们是少数民族,是中华民族。

<hr/>11日更新,没想到获得这么多赞同,写这个答案,并不是想单独把维吾尔族拿出来去赞颂,也没有割裂的意思,只是想表达维吾尔族在维护祖国领土完整上也表现出了自己的英勇,也同样是毫不犹豫的去抛撒热血的。
对印反击战中也出现了我认为比司马义·买买提更加英勇的汉族战士,接着着原答案,我再介绍一下他吧。
“滚雷英雄”罗光燮



罗光燮(1941~1962) ,1941年生,四川乐至人。1958年11月加入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1960年8月应征入伍,在边防部队某部工兵连1排2班当战士。
1962年中印边境自卫反击战开始后,在热琼沟西侧山梁后紧靠国界一侧的印军27号据点,修在中国境内的5100高地上,地势险要、易守难攻。由于居高临下,视野开阔,由此向东可通视中国境内纵深10多公里,向西可清楚地了望楚舒勒附近的丁如泽地区,是印军丁如泽机场的最后屏障。第11廓尔喀步兵联队第1营不仅在高地上修了大大小小的30多个地堡和半地下室,配备了强大的火力,还在阵地前沿的山坡上设置了纵深达600米的雷场。因此,共占5100高地是新疆边防部队反击战的最后一场硬仗。
11月18日8时57分,阿里地区边防分队1个连向第11廓尔喀步兵联队第1营3连发起了反击。战斗一开始,步兵连刚向印军阵地前沿发起冲锋,就误入雷区,尖刀班的几名战士被引发的地雷炸的非死即伤。这时,5100高地上的轻重机枪又猛地响了起来,封锁了雷场边缘;高地东南侧下方山谷中的10多辆美制M-26“潘兴”式坦克,连同丁如泽、莫尔多一带的印军炮兵也开始向中国境内各高地前沿实施拦阻射击,部队暴露在光秃秃的寸草不生的山坡上,伤亡惨重。
“工兵!工兵!”步兵连长曹富荣急了,扯开嗓子大叫起来,“快把地雷排掉”。随步兵前进的工兵排副排长应声而出,带着工兵3班几名战士冲进了雷场,“轰”地一声,副排长刚走出不远,就被一颗地雷炸伤,3班的几名战士也相继在雷场中阵亡。
工兵2班又上去了。跟在班长张铭儆身后的是刚入伍不到两年的四川籍战士罗光燮。在第一阶段反击作战中,他曾随连队参加了喀喇昆仑山脉的反击作战行动。为了作战方便灵活,罗光燮在零下40度的严寒中不光脱掉大头鞋换上了轻便的胶鞋,又甩掉皮手套,赤手拿着爆破筒。但还没等他冲上去,印军杰特联队就垮了,他却因在严寒中长时间紧握冰凉的爆破筒,双手被活生生地揭掉了一大块肉,落得个2度冻伤。在临时包扎所里,团里的军医认为,再不及时治疗,两只手有截肢的危险,并坚持要把他送到后方医院治疗。但是,在往后方转院的途中,他却找机会溜了,搭便车返回了连队。
班长张铭儆先冲进了雷场,开始用探雷针起雷,并命令罗光燮用爆破筒在前方引爆地雷,开辟通路。他弯腰猛跑了10多米,刚通过了一片开阔地,“轰”地一声,脚下1颗被白雪复盖的苏制防步兵压发雷响了。等他醒过来忍着剧痛撑起身子一看,只见左腿下方血肉模糊,左脚掌连着大头鞋飞到几米以外,身后背着的56式半自动步枪被炸得七零八碎,爆破筒也落到右边的悬崖下。
后面的张铭儆见他负伤,正要冲过来救援,却只见他转过头来向后面的战友艰难地举起一只手臂,嘴里似乎喊了几声,然后又把伤残的身躯扑在地上,不是向后方,而是向雷场纵深爬了过去。“轰”,几秒钟后,又一颗地雷炸响了。这次,罗光燮的左臂又被抛到几米以外。当他再次苏醒的时候,又回过头来看了看正向他扑过来的班长,示意告别,然后又横爬过身体,用右手硬撑着,使身躯沿着山坡向雷场深处滚去,随着一连串地雷爆炸声,罗光燮残缺不全的躯体消失在一片红光黑烟之中。罗光燮壮烈牺牲,年仅21岁。在他的身后,出现了1条6米宽的通道。经两个多小时激战,我军清除了印军廓尔喀第十一联队第一营第三连的大部兵力。与此同时,反击部队以炮火压制破坏了入侵印军另3个据点,其守敌于19日逃窜,我军于20日占领该3个据点。至此,班公洛地区作战胜利结束。西段入侵军据点全部清除。战后所在部队党委为他追记一等功,并根据其生前志愿追认他为中国共产党党员。1963年3月9日,中华人民共和国国防部追授他“战斗英雄”荣誉称号。


<hr/>战友,我用一生守护你




他是一名维吾尔族老兵。退伍后当上中学校长。正当前途一片光明时,他却出乎意料地辞去校长职务,携妻带子去了烈士陵园当一名守陵人。如今,祖孙三代已守陵46年。


戈壁无垠,夕霞一抹。当清明祭奠的人群渐渐隐去,艾买尔•依提又如往昔一般,开始了陵园内的独自逡巡。走过棵棵树,抚慰每座碑,他用刻满岁月龟裂皱纹的手,轻轻触摸着大理石纪念墙上的烈士英名。指尖传来的冰凉,勾起心中深深的思念与痛彻。远离那场战火硝烟已经53年了,艾买尔•依提却觉得往昔就在眼前。守护着座座英雄冢,戈壁滩上呼啸的北风,又如吹响的战号一般,让他想起了那些同生共死的战友,想起了那些青春跃动的面庞,想起了战斗打响前彼此的约定。“海拔4500多米的喀喇昆仑山边防前线,风大雪急,气温达零下30多摄氏度。战斗打响前一夜,我和战友们冷得无法入睡,索性靠在一起相互取暖。有战友指着天上的星星说,那颗星星下就是我的家乡。如果我牺牲了,记得替我扫扫墓,回家看看爸妈。”逝者的心愿,成为生者一辈子无法割舍的牵挂。


1968年4月,服役8年的艾买尔•依提光荣退伍返乡。两年后,他和妻子阿依吐尔森带着出生刚六个月的孩子,搬进了位于戈壁滩上的新疆叶城烈士陵园,一守就是46年。如今,朝气青年已是满鬓斑白。清明时节,站在221名烈士坟冢间,泪水盈满艾买尔•依提已经有些混浊的眼眶:“战友们,当年的约定我做到了。”艾买尔•依提说,“司马义•买买提是我的班长,每次遭遇战,他总是端枪冲在最前掩护大家,如山般的身躯最终倒在枪林弹雨中,没有他,哪有我!还有一次在与敌人进行肉搏战时,我被一个敌人压在身下,危急时刻,一名汉族战友冲上来,拼着命把我救起来!当时和我并肩作战的战友,如今就有六人埋骨叶城烈士陵园!能一辈子守着他们,我觉得,值了!”艾买尔•依提在左手手背上,纹了一颗五角星、一支服役时用过的步枪图案;在右手手背上纹了一朵棉花。“五角星象征祖国,棉花代表我们生活和驻守的家园新疆,步枪提醒我永远是一名战士,敌人胆敢侵犯,我们必奋起还击,保卫祖国”


当年,怀着对烈士的尊崇,艾买尔·依提跑遍了自己所能找到的烈士之家,代牺牲战友们磕了头,含泪喊了声爸妈。守陵45年来,无论条件再艰苦,艾买尔·依提都无怨无悔。平日里,他搜集整理了许多英烈事迹,义务为游人讲解。在他的感染下,一位到访的游人在所有221名烈士的墓碑前一一鞠躬敬礼,并把墓碑照片传到网上,协助寻找家属和开展网上拜祭,那一刻,艾买尔·依提只想和九泉之下的战友们说,你们的牺牲奉献,镌刻在人民的心底,无论时光如何流逝,共和国都会永远铭记!”


艾买尔·依提和自己的儿子在烈士陵园里交谈,他准备将守陵的重任交付给自己的儿子继续下去。
“一个民族不敬重烈士,就不会再有烈士;一个国家不崇尚英雄,就不会再有英雄。”
chjian 发表于 2023-9-4 22:17:56|来自:中国 | 显示全部楼层
我们能读到的每首诗词,都该意识到这是我们的幸运。
它们能流传下来,又走过了多少道路,付出了多少人的心血。
因为岁月的侵蚀,穿越战争,灾祸和瘟疫的迷雾,保留到今天的诗词说五不存一也不为过。
孤篇盖全唐的张若虚,真的就给我们留下了两三篇。
至于李白,就更尴尬了。他死前拜托祖叔李阳冰整理稿件,稿子是整好了,然后,然后就不幸失传了。
为躲避战乱,李易安的诗稿文书,大多也毁于颠沛流离。她曾悲叹,青州故第,尚锁书册用屋十余间,期明年再具舟载之。十二月,金人陷青州。一生积攒,还留几何?
可想而知,古诗传承之难。
胡震亨历十载编纂《唐音统签》
  现在一提到唐诗,很多喜欢唐诗的人都能够如数家珍地背出很多首。诗仙李白的《静夜思》和诗圣杜甫的《望岳》启蒙了一代又一代的孩子们。还有李商隐的“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和杜牧之的“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等更多脍炙人口的诗句,之所以能够流传至今,跟一位名叫胡震亨的老先生密不可分。若不是他呕心沥血,兀兀穷年,历经十载精心搜集、编选和刊印,恐怕这些唐代文学史上的瑰宝早已湮灭在历史的烟尘中。那么胡震亨是何许人,又是怎么把散佚于各处的唐诗一首一首汇编在一起的呢?

  胡震亨是明代文学家藏书家,浙江海盐武原镇人,为人学识渊博,藏书丰富。他家的藏书楼“好古楼”,规模宏大,藏书万卷。各种热门的冷门的书籍应有尽有。

  按说这么多藏书够他一生研读了,为什么还要在年近花甲时开始做收集、编纂唐诗这种艰辛异常的工作呢?事情的起因还要追溯到1625年一天的上午,当时56岁的胡震亨坐在自己的藏书楼里。拿起号称当时最全的一套丛书《唐诗记》第一卷,翻开第一首诗,就忍不住发怒了:“开篇就把人家唐高祖李渊的一首诗给记漏了,这也配号称最全的唐诗吗?”愤怒之余,他开始下定决心,一定要编一套完整的唐诗出来,虽然自己很快就要进入花甲之年,但这又有什么关系呢?先干起来再说。

  一旦开始,胡震亨就再也停不下来,他把自己关在偌大的藏书楼里,把跟唐诗有关的各类书籍翻了个遍。一边翻阅一边用他那漂亮的小楷字认真抄录在一张张宣纸上。一日三餐,都是差人送到藏书楼。除了吃饭睡觉,他都在藏书楼里忙活。日复一日,年复一年。抄录的唐诗及相关诗人的传记、评论等摆了一摞又一摞。最后,他把这些诗文资料按照时间顺序分门别类汇总在一起,命名为《唐音统签》。当他把这些抄录好的唐诗刊印成册后,已经过去了整整十年的光景。

  看着自己历经十载,费尽艰辛编辑成的这部唐五代诗歌总集,胡震亨不由得老泪纵横。他知道这些诗歌浸润着诗人们的才华和心血,如今自己的心血也和这些诗人的心血熔铸到一起,他怎能不激动万分呢?

  《唐音统签》共1033卷,按天干之数分为十签,既有当时最完整的唐诗,也有极其珍贵的文学评论、传记史料,在中国古代私人编书史中是首屈一指的。该书不但搜罗丰富,为历代研究唐诗者所重视,还一度成为清代纂修《全唐诗》的蓝本。

  正是因了胡震亨的辛苦编纂,我们今天才有幸看到唐朝的伟大诗人们朝辞白帝、夜泊牛渚、暮投石壕、晓汲清湘的足迹,有幸看到诗人们笔下的千里莺啼、万里云罗、一春梦雨的美景,有幸看到他们漫卷诗书、永忆江湖、哭呼昭王、笑问客来的心绪。在享受唐诗带给我们的各种美感的同时,也让我们深深铭记这位对传承唐诗做出贡献的英雄。


古代诗词是如何流传下来的? 看完哭了......-搜狐
.silvanesw 发表于 2023-9-4 22:18:34|来自:中国 | 显示全部楼层
隗顺。
南宋首都临安的狱卒。
南宋高宗绍兴年间,也就是岳飞以莫须有的罪名遇害的那一年,隗顺正好在监狱当狱座,也就是狱卒,他为人忠义,对岳飞一向仰慕,岳飞被害前,在狱中写下绝笔字:“天日昭昭,天日昭昭”,在岳飞无辜被害后,他冒着生命危险将遗体连夜背出城外,偷埋在九曲丛祠旁。为了日后辩识,隗顺又把岳飞身上佩带过的玉环系在其遗体腰下,还在坟前栽了两棵桔树。隗顺死前,又将此事告诉其儿,并说:岳帅精忠报国,今后必有给他昭雪冤案的一天!
20年后,即绍兴三十二年(1162年),宋孝宗赵昚即位,准备北伐,为顺应民意,特降旨为岳飞澄冤昭雪,谥武穆,并以500贯白银的高价征寻岳飞的遗体。隗顺的儿子把其父藏尸的真相告知官府,岳飞的遗骨才得以迁葬杭州西子湖畔栖霞岭,即杭州西湖畔“宋岳鄂王墓”,并立庙祀于湖北武昌,额名忠烈,修宋史列志传记,让后世之人络绎不绝地于墓前凭吊。要不是隗顺,我们今天凭吊的恐怕就不是民族英雄的真正遗体了。
我始终佩服这个在当时高压政治环境下,没有人云亦云,心中永怀一股正气的国家普通公务员。。。
halczy 发表于 2023-9-4 22:18:55|来自:中国 | 显示全部楼层


古代吐火罗斯坦的尼查克啊。
要不是我专门看了一些吐火罗叶护国的资料来画画,我都没听过这号人物。
尼查克是现代翻译,英文拼写为nizak,我国古籍《册府元龟》中的朝贡记录也只能查到他代表吐火罗叶护国派使者朝贡过,古代翻译为捺塞。
这位猛男第一次出现是在阿拉伯帝国大举入侵吐火罗叶护国的时候,当时吐火罗叶护国的国君阿史那乌湿波已经归顺唐朝做了都督,吐火罗叶护国下辖一群马仔小国,其中就包括巴德吉斯,巴德吉斯现在是阿富汗一个省,当时被唐朝译为嚈哒国,可能他们是嚈哒帝国的残余,也有可能他们的国王已经被换成了突厥人。
但肯定的是,尼查克当时是巴德吉斯的王子,也就是嚈哒国的王子,他拥护阿史那乌湿波,最初在石汗那国王(同样臣属于吐火罗)的建议下,吐火罗暂时和阿拉伯和平,然而阿拉伯人将战火引入河中。引发了归顺唐朝的昭武九姓各国和昭武九姓统治阶层各路突厥人的反抗。
兹后的史料是琐碎的,吐火罗叶护国庇护的波斯残余被阿拉伯帝国收拾了,吐火罗叶护国忽然就从一个大国变成了弱鸡,叶护无法统御其他臣属了。
大概就是,阿拉伯人接着入侵印度的借口,消灭了吐火罗叶护国。
然而,吐火罗斯坦地区小国林立,阿拉伯人无法对此有效统治。正好这时候,裴行俭重定西域,护送波斯王泥涅师来到碎叶城。泥涅师带着新招募的部队南下进入吐火罗。于是,尼查克拥立吐火罗叶护乌湿波的孙子都泥利继位,联合泥涅师东征西讨,暂时又恢复了吐火罗的霸权。在对唐朝朝贡的时候,尼查克的身份已经不仅仅只是嚈哒国王了,他还当了谢䫻国王,也就是诃罗达支国,简答来说就是伽色尼城主。
这时候吐火罗的军政全由尼查克做主,所以有的史书也说尼查克是都泥利的国相。也可以说,尼查克是波斯王泥涅师时期,波斯复国运动的领袖人物。
吐火罗地区再次出现波斯王,自然不是阿拉伯帝国想看到的,于是,阿拉伯帝国再次入侵吐火罗,屈底波总督以乌拉曷国王为向导,先破石汗那,进逼吐火罗。泥涅师逃回唐朝,尼查克率军迎战屈底波被俘,本来就没啥本事的阿史那都泥利投降。
屈底波立刻软禁尼查克,强迫他随从出征,并征调大量吐火罗士兵进攻昭武九姓中的安国。在河中地区,阿拉伯人和昭武九姓联军打成了胶着战。而这时候唐朝册封了娑葛为突骑施可汗,这就说明突骑施和唐朝友好,两国可能会援助昭武九姓。于是屈底波放弃进攻安国,转而威胁康国投降,这才撤军。
撤军半路上尼查克逃走,回到吐火罗后,尼查克散尽家财招募士兵,将儿女和剩余财产交给了罽宾国国王卢特比尔保管,然后要求阿史那都泥利反抗阿拉伯。
阿史那都泥利不敢答应,尼查克用金链条捆绑了都泥利,自己率军反抗。与阿拉伯大战,最后城破被俘。作为反抗当时如日中天的阿拉伯帝国的大危险分子,尼查克被押解阿拉伯帝国首都大马士革处以极刑。
有资料显示,都泥利在尼查克被俘后,也被抓到大马士革砍了。
当然吐火罗还是没灭亡,阿史那家的后人继续反抗阿拉伯,直到安史之乱唐朝完全退出中亚之后,吐火罗叶护国对阿拉伯的反抗运动才结束。
然而尼查克这样的人物,网上搜都搜不到……
在阿拉伯帝国扩张最辉煌的鸡血期,以小国之力反抗,被名将屈底波击败的,真的是可歌可泣。
如果阿富汗现在不是一个伊斯兰国家,这样的人物肯定会被塑造成民族英雄的。

快速回帖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