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用电器] 如何评价海尔 CEO 张瑞敏?

[复制链接]
raybvb09 发表于 2023-9-3 08:05:15|来自:北京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如何评价海尔 CEO 张瑞敏?
全部回复5 显示全部楼层
jiayi 发表于 2023-9-3 08:06:13|来自:北京 | 显示全部楼层
没有张瑞敏,就没有海尔
海尔内部称呼张瑞敏为张首席,可以说张瑞敏是中国真正意义的第一位CEO, 作为卓越的管理思想家,他自以为非的思想 ,主动进行自我颠覆,从不断变革和创新的,不仅仅是技术创新,更重要的是管理思想的推陈出新。“只有时代的企业,没有成功的企业”,砸碎海尔原有组织结构,从探索小微化,平台化,互联网化转型,数十载的创业之路是一场的巨大的自我重生蜕变之旅。
最早熟知张瑞敏是从吴晓波的“激荡三十年”书中零星点点了解到了
在1984年山东青岛,35岁的张瑞敏被委派一家濒临倒闭的电器厂当厂长,在张上任之前一年之内就换了三个厂长。 后来张瑞敏回忆到:“当时上任欢迎我的是53张请调报告,上班8点钟来,9点钟就走人”厂里的只有一条烂泥路,可以从当时情形看到其筚路蓝缕创业之艰难。
作为人生重要转折点一年, 作为伟大的企业家的魅力也通过解决困难散发出来,上任之后就制定13条工厂规章制度,整顿工厂作风问题。
上任之后第一个重大决策就是退出洗衣机市场转而生产电冰箱,引进德国当地一家冰箱公司(Liebherr)利勃海尔引进先进制造技术的,转产和引进技术的决定是此后公司万里长征发展的最关键一笔。
相信大家都听说过的“张瑞敏砸冰箱”事件,当年因为怒砸76台有缺陷冰箱,而轰动一时,当时一台机器的价格是800元的,相当于一个员工两年的工资,下这么大决心怒砸冰箱,为了靠产品质量打出市场。后续的罗永浩曾经怒砸西门子冰箱,灵感恐怕也是出于这里。


从砸冰箱到后面的"砸组织",从创立海尔,一步一步带领海尔创下辉煌战绩,从濒临破产的小厂发展成为全球白电行业的龙头企业。
海尔产品的质量一直深受市场的信赖,特别是海尔的洗衣机,非常的结实。作为全球最大的洗衣机厂商,海尔洗衣机在中国市场的占有率超过40%。相信大家都听说过,很多农民家中的海尔洗衣机大量地清洗土豆、地瓜等农作物这个故事, 进一步加深了大家对海尔洗衣机的产品质量进一步信赖。
thesea 发表于 2023-9-3 08:06:21|来自:北京 | 显示全部楼层
说实话,我挺佩服这位老兄的精神力量的。说通俗点,就是这人挺能抗骂的。这么多年以来,他带着海尔一次又一次的变革、转型,每一次新变革的开始阶段都会招来一片质疑声甚至谴责声,但每次他都能抗住压力、坚定地走自己规划好的路。这么强大的精神力量,难怪人家是大老板、大当家的。做大事就得有这种魄力,纵观历史上每一位指点江山的风云人物,哪一位不是看准了自己要走的路之后、一路顶着逆风而行的?喝倒彩的人、不看好的人,也就仅仅只是站在一边动动嘴皮罢了,一点正事不干,等人家千辛万苦收获成功之后,他还是站在原地、丁点进步没有,这才有了不同人生的差距。
neverletgo 发表于 2023-9-3 08:06:45|来自:北京 | 显示全部楼层
从最人物公众号上看到一篇文章特好,《“海尔”张瑞敏:从负债百万、到征服欧美,真正的狠人都敢于向死而生》看了之后挺有感悟的,讲讲我的理解吧
哲学家海德格尔说过:向死而生,当你无限接近死亡,才能深切体会生的意义。
翻开张瑞敏的人生履历,会发现他的人生中一次次的自我颠覆与革命完美的诠释了这一点。
1984
这一年是中国企业家元年,热烈而激荡。
当时33岁的王石,在深圳成立万科。同年冬天,在中关村的柳传志,创建了联想。
如果说其他人从零开始白手起家,那张瑞敏就是从负开始。
那一年,张瑞敏35岁,临危受命,上任青岛电冰箱总厂厂长。
彼时,这家电器厂管理混乱、设备老旧落后、负债147万,一年之内干走了3个厂长。而且员工消极懒散,甚至还有人敢公然“顺走”厂里的产品。
起初,众人对这名新厂长并不看好。不少老员工告诉他,这厂子你无论怎么折腾,都很难起死回生。
但张瑞敏不信邪,他刚一上任,就面对厂里的不正之风,针锋相对地提出“十三条军规”,事无巨细地规范在场职工的工作状态。


面对消极怠工、以公肥私的员工,他直接作出开除处理,不留一丝情面;面对企业无法打开市场销路的窘境时,头脑灵活、善于洞察的张瑞敏,把整改的重点放在了产品的质量上。
在他看来,质量决定了消费者的口碑,而口碑,既可以是一家工厂的救命良药,也可以是压死骆驼的最后一根稻草。
“砸冰箱事件”之前,许多人劝张瑞敏,把不合格产品当作人情,分发给厂里的职工。毕竟,在那个经济尚未腾飞的年代,一台冰箱售价高达800元,抵得上工人两年的工资。
张瑞敏毅然决然拿大锤砸向了有问题的76台冰箱。四年后,他又带领人捧回了国产冰箱史上的第一块家电质量金奖。
1999
中国即将加入WTO,很多人担心大量的国外商品和外资企业涌入中国,会给中国的产业带来灾难。
张瑞敏嗤之以鼻。他坚信,只有“与狼共舞才能成为狼”,在西方企业的竞争下谋生存求发展,才能把中国产品从真正意义上变成世界品牌。
不同于大多企业利用政策优惠创汇,贴牌生产、沦为外资企业的代工厂。张瑞敏偏要放弃肉眼可见的利润,走创牌之路,把中国品牌打响世界。他在美国南卡罗来纳州建立美国海尔工业园,并将设计中心放在了洛杉矶,将营销中心设在纽约,直接在当地招聘200多名员工。
消息一出,舆论哗然。要知道外界都认为中国的优势在于广阔的市场和低廉的人力成本。可张瑞敏依旧孤注一掷。面对外界质疑,他咬牙回应:“海尔一定要竖起自己的牌子,坚决不代工一台设备。”
20年的海外浮沉,张瑞敏在欧美国家的后院里步步蚕食,一点点地扩大自己的市场份额,赢得了无数外国消费者青睐。
曾经备受欺凌的海尔家电,终于能在国际市场上强势崛起。曾经引领潮流的外国资本,如今却反被张瑞敏吞并。
2005
张瑞敏提出人单合一双赢模式,拉上数万名海尔人一起,对企业进行一次彻底颠覆性革命。
张瑞敏亲手将自己曾经搭建的整个海尔管理体系推倒重来,把集团内各业务线和子公司的负责人叫到办公室一一谈话,先卸职,再创业。
海尔偌大的科层制管理制度,在他的革新下,彻底扁平化管理。同时将所有员工划归小单元,为员工提供资金、资源等支持,鼓励创业。
那是一场惊世骇俗的白电企业自我瓦解,这种从组织架、产品结构,一直到研发体系上的变革,是迄今为止,企业史上从未有过的颠覆行为。
这位有几十年商业经验的掌舵者,在面对记者提问时,提高嗓音激动地说:“如果我还在乎外界怎么看我,这场改革还搞得下去吗?”
从某种意义上,也正是那次改革,张瑞敏几乎重新建立了一个海尔。在他的手里,海尔从一家传统企业,转变成了一家面向全社会孵化创客的平台。
人们再难将海尔定义为一家传统制造企业,相反它变成了一个生态企业或者生态组织。
在它身后,是超过2000家的生态小微公司。海尔的作用,是作为一个资源平台,为所有小微提供各项资源和支持。
凭借这种颠覆精神,张瑞敏生生把一艘巨型航母,拆分成了一艘艘舰艇组成了一个庞大的战斗群。他们彼此独立,灵活运转,血肉相连,拥有相同的目标和利益诉求,在商业世界里驰骋。
IBM的前传奇总裁郭士纳对这种近乎疯狂的行为评价张瑞敏说:“你是我们这一代人中最勇敢的一个。”
2019
过去的2018年,海尔年营收超过2600亿,在全世界几乎拥有将近亿级的用户。还连续十年蝉联全球白电第一,欧睿国际颁出历史上第一张“10连冠”证书,它在全球拥有GEA、斐雪派克、AQUA、卡萨帝、海尔、统帅以及Candy等七大产品品牌,是世界第一大家电集群。
与体量极其不相称的是,这头巨兽仍然在全力奔跑:“人单合一”的管理理念,率先入局物联网,颠覆式的企业革命,提出创立世界级物联网模式目标。
当下的时代,无数年轻人渴望一夜暴富,渴望站在风口。他们希望像那些成功者一样仰望星空,却恰恰忽略了如今的成功,是无数次自我颠覆浇灌而成。
海尔和张瑞敏的精彩与辉煌,仍在继续。
mtdwo 发表于 2023-9-3 08:06:51|来自:北京 | 显示全部楼层
曾经,我敬他创办了国内乃至世界知名的本土家电企业,如今,物是人非,早已沉迷于自我的首席,依然奔走在前线,但不是为了海尔的未来,而是为了布法施道,宣传他所谓的人单合一。试问这模式成功了吗?海尔员工怨声载道,民怨沸腾,无心工作,内部扯皮,请问他成功了吗?海尔从当初的家电霸主到现在的第三,每年可怜的个位数增长率,请问他成功了吗?创立了一个个所谓的小微,小微主变本加厉,压榨员工,破产一个,倒闭一个,没事,我们再成立一个!这就是所谓小微文化?这些社会化小微为海尔带来了多少污点,总部管理过吗?嗯,确实管理过,但是只存在财务上,让小微们月月上交更多的经费罢了!这就是小微!请问他成功了吗?
首席啊首席,希望你放下手里的经文,下去看一看,瞧一瞧,问一问,企业真的是如你所料在发展吗?两眼一闭的宣传你的精神?这种精神能光大么?首席啊,首席,请睁睁您尊贵的眼睛!抬抬您高贵的手,阻止一下海尔堕落的步伐!
~~一个被海尔人单合一,小微企业坑惨的普通员工之一
arrow 发表于 2023-9-3 08:07:19|来自:北京 | 显示全部楼层
35岁时,他接了个烫手芋头。


在1984年他被调到青岛电冰箱总厂之前,一年时间里,这里先后有三位厂长主动申请调职。原因分别是:工厂生产的电冰箱质量不好、冰箱卖不出去、认为工厂没有发展前途。

去到这个濒临倒闭的街道小工厂时正值那年的12月。刺骨的寒风呼呼的刮进车间,仔细一瞅,大部分窗户都没玻璃了,工人把木头窗卸了烤火,正围着火堆烤红薯呢。



位于重庆路上的青岛电冰箱总厂原貌

一上来,迎接他的就是53张员工请调报告(吓死宝宝了)。不是你炒人家,是人家要炒你。工人们8点来工厂溜一圈,10点的时候,随便在大院里扔个手榴弹也炸不死人。

更糟糕的是财政问题。当时冰箱厂亏空了147万。换在北京,如果一天看三场故事片电影(0.3元/场),够看4474年了。他走马上任的第一件事,就是给工人开工资,还是到农村大队借的钱。

就像当时风靡一时的小说《乔厂长上任记》里写的那样:“时间和数字是冷酷无情的,象两条鞭子,悬在我们的背上。”



《乔厂长上任记》连环画

他在车间里和工人们一起生产劳动了一段时间,发现工厂缺乏有效的管理制度,员工们也很少按规矩办事。

对此,他颁布了13条“军规”,连“不准在车间里大小便”也包含在内。



注意看第10条……

当时最头疼的是便是开工资问题,到处去借钱,因为不是国有企业,银行不给钱,逼得他要自己想办法,他就到工厂旁边生产队去借钱。晚上去了先喝酒,喝一杯酒人家借一万,那时候几万块钱还是可以干不少事的。可以说海尔前期是被他酒一杯杯喝出来的!

他上任后想起,在德国考察时当地一家冰箱公司利勃海尔(Liebherr)有意向中国输出制造技术和设备合同。就向青岛市和北京的轻工部再三要求,最终被允许引进利勃海尔的技术。

1985年的一天,他的朋友要买一台电冰箱,发现正在销售的电冰箱几乎都有毛病,最后只能勉强拉走一台。与此同时,他还收到了一封反映冰箱质量问题的用户来信。

他立即带领管理人员去仓库检查,发现仓库里同一批次的400多台电冰箱里,竟然有76台不合格。

他立即召集全体员工到仓库现场开会,问大家对质量不合格的电冰箱该怎么处理?员工们心想,这些电冰箱并不影响使用,干脆作为福利便宜一点卖给厂里的职工算了。

他看重的是质量意识,他说:“我要是允许把这76台冰箱卖了,就等于允许你们明天再生产760台、7600台这样的不合格冰箱。”

随即他宣布,把这些不合格的冰箱全部砸掉,然后抡起锤子亲手砸毁了第一台。没想到他接着又说,这些质量不合格的电冰箱是谁生产的,就由谁来砸。

1986年的中国各种商品严重供不应求,市场上流行着“纸糊的冰箱也能卖出去”的说法。在场的老员工一边砸电冰箱,一边心疼的掉眼泪。



当时一台冰箱的价格是800多元,一锤子就相当于自己两年的工资,谁都心疼。

不过他肯定没想到的是,24年后,他手中的铁锤,会被中国国家博物馆收藏为国家文物。编号:国博收藏092号。




1990年,海尔再次获得国家质量管理金奖。

后来他说:
我就觉得一定要把出路堵死,等于倒逼,倒不是说你砸了冰箱质量就好了,而是通过砸冰箱把这个观念改变掉,不可以生产质量差的东西。当时不是简单的砸了就算了,先是把冰箱摆在那儿,所有冰箱有什么问题都找一个条子写上,然后再把谁造成的问题写上去,实在写不出责任人,就把那个工序的工头名字给写上,然后讨论这个东西怎么处理,一般就是便宜点处理。但你要这样想,今天能够给76台次品出路,明天可能就会出来760台,所以告诉他们这条路不能走。最后就砸冰箱,谁造成的问题谁来砸。这一砸震撼很大。我自己生产的,自己拿锤子把它砸掉,所以震撼非常大。

砸掉轻视产品质量的思想后,员工们都长了记性。1990年,海尔第一次向德国出口冰箱,德国海关和商品检验局都亮起红灯,8000台海尔冰箱硬是进不了德国。

没办法,海尔请检验官把德国冰箱和海尔冰箱都揭去商标,放在一起检验。结果海尔获得的优秀反倒多过“师傅”利勃海尔的。1990年,海尔出口德国2万台冰箱,标志着海尔正式进入欧洲家电市场。

当时青岛还有一家和海尔同时起跑的企业——红星电器,但在1995年的时候,青岛市政府决定将红星整体规划给海尔。看起来还不错,如果不考虑红星一个亿的债务。

在他看来,红星厂属于“休克鱼”,鱼的机体没有腐烂——企业硬件很好,但处于休克状态——管理思想有问题。他到红星和中层干部们推心置腹,讲管理理念和经营心得,还让领导班子长期“驻扎”,红星电器被盘活了。

后来这个案例被写进了哈佛大学教材,哈佛商学院的林佩恩教授对“吃休克鱼”这个比喻喜欢的不得了,拍板说案例就以“海尔文化激活休克鱼”命名了。




1998年,他应邀到哈佛大学讲述“海尔文化激活休克鱼”案例,笑得好开心呐。


这时候海尔已经走入国际化战略阶段,打算在美国建立工业园。一个记者看到张瑞敏在美国投资千万建冰箱厂的新闻,扔下碗筷写了《提醒张瑞敏》一文。

文章大意是:虽然……但中国还没有任何企业在美国办工厂成功,你凭什么能成功?

这的确是个善意的提醒。当时美国的劳动力是每小时10美金,海尔为什么要去美国呢? 他笑着回答:“去美国建厂成本高,但如果不建厂进入美国市场的成本更高。”

不过正是这种知难而进的创新战略,让海尔在美国的年销售额3年增长了8倍。

质疑声依旧没有停息。外国一直质疑中国有厂长没有企业家。厂长不是企业家,厂长是职业经理人。

愤怒而回应:
你们有没有遇到厂子干不下去的时候,厂长去跳楼的?有跳楼的那就叫企业家,没有跳楼的那就不叫企业家。

“企业家”怎么定义?没法定义。“以企业为家就叫企业家”,那个时候我们这个团队真是跟职工打成一片,一周可能要干100个小时,就是要以身作则。到了国际化阶段,我们提出“四海为家就是企业家”。

2005年,他放弃了对日式管理模式的学习,正式推出创新的组织模式:“人单合一”双赢模式。就是让每个人面对用户,而不是企业把什么东西都定下来后你再去做。在这一过程中,海尔出现了相当长时间的混乱,因为原来组织结构还在那儿,又成立了一个个新团队,相互交叉,一段时间内海尔人员增加,效率也慢了。一直到大前年把中间管理层一万多人去掉,当时社会上有很多质疑,加上营业收入也不怎么增长了,质疑就更多了。但是很多人没有注意,海尔营业收入虽然没有增长或者出现一些下降,但利润一直增长很快,到今年连续11年利润增长。



海尔大楼

2014年,海尔年营业收入达到2007亿元,是中国家电企业中首个突破2000亿大关的公司。但他却要继续变革,要把辛辛苦苦建造的“航空母舰”拆散,鼓励员工在平台上创业,他要把海尔变成联合舰队,把大企业做小。

他让每个人的管理半径不超过8个人,提出“企业平台化、员工创客化、用户个性化”。你问他:“海尔的未来会是什么样子的?”他回答说应该是一片森林,生生不息。

他,是一位海尔的创业者。他,更是海尔这支舰队的组织设计师。

他叫张瑞敏。

快速回帖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