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评价诺兰新片《奥本海默》?

[复制链接]
吴宗宪 发表于 2023-9-2 21:41:53|来自:北京朝阳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如何评价诺兰新片《奥本海默》?
全部回复5 显示全部楼层
screets 发表于 2023-9-2 21:42:13|来自:北京朝阳 | 显示全部楼层
                               写在前面
      上一次在影院里看过时间这么长的片子应该就是之前重映的《泰坦尼克号》了。其实我觉得一部影片敢拍两个小时以上真的是需要很大的勇气。
        你要确保你拍的东西是值得观众全神贯注两三个小时的,并且在看完的同时不会骂你一句:讲个这破事还需要这么久时间?
       而无疑,《奥本海默》就是那种真的值得你认认真真看完三个小时之后还觉得不过瘾的一部影片。所以接下来我将从影片的背景、拍摄、音乐以及具体的6块剧情解读来进行分析,以便大家能对这部影片有一个更好的认识。(求求你看到最后吧)


                                     背景
       导演诺兰大家肯定不陌生了,很早之前在豆瓣上看见过一句话,“如果诺兰能活到300岁,那么他自己就能拍出豆瓣TOP250”,这句话固然有一定的夸张成分,但是不可否认的也是对诺兰电影的一种认可。因为他所留下的经典真的太多太多了,《星际穿越》《盗梦空间》《黑暗骑士》《信条》《记忆碎片》......很多导演一辈子能拍出一部这样的作品都够被人们所牢记,但诺兰一个人便全部呈现出来了。
       可能他的开创性对于推进整个电影行业来讲确实走不上神坛,但是他是一个能把前人所总结出来的东西给拍到极致的人,将蒙太奇手法和非线性叙事结构给玩到了极致。斯皮尔伯格算是天才,但是近期很难保证影片的质量了;卡梅隆也算是天才,但一部阿凡达让大家等了十三年(没有说两位大导演不好的意思哈)。此时再来看诺兰,时间和质量都能够维持在一定高度。所以不能说他是跨时代的天才导演,但他无疑是这个时代的天才导演。


       有关诺兰的具体分析,我更想后面机会做成专栏再详细聊聊,我们说回影片本身。为什么诺兰此次会选择拍摄《奥本海默》这样的人物传记,而没有继续他的科幻大作?这就要源于诺兰在拍摄《信条》时,演员罗伯特·帕丁森送了他一本书《美国的普罗米修斯:J·罗伯特·奥本海默的胜利与悲情》,而诺兰不但看了,也真的看进去了。也因此大家才有幸能够观赏到这样一部作品。
        除此之外,我还想跟大家聊聊男主角基莲(基里安·墨菲),其实很多人了解他大多是从《浴血黑帮》里的剃刀党,但其实他与诺兰的合作在很早之前拍摄《暗黑骑士》的时候就开始了,诺兰更是坦言,第一次看见他时,就被他的颜值以及演技所征服(就这蓝色大眼睛,谁看了不迷糊啊),在长达十多年的合作里,一直在诺兰电影里扮演配角的他,也终于混出头了,也确实,只有他,才能更好地诠释奥本海默这个角色。


                                  拍摄
        从图像拍摄角度来看的话,整部影片采用了70毫米的IMAX胶片,感光面积是普通35毫米胶片的十倍,也是传统70毫米胶片的三倍,对于观众而言,也就代表了能够在影院里看到更清晰亮丽的电影。其实这样拍摄的话无论是成本还是拍摄的过程,都是极其困难的,但是为了影片整体质量的呈现,诺兰还是坚持选择要这么做,现在看来,是真的值得。
      具体拍摄时,诺兰又是一个很注重实拍的导演,就连《星际穿越》里面的玉米地以及《盗梦空间》里面的旋转走廊都是要实打实存在的,一开始听说他要拍《奥本海默》时,心里还是会一颤,总不能真正个小原子弹来个核爆吧,等到真的拍摄时,诺兰还是坚持用实景,为了还原原子弹爆炸时的视觉效果,特效组也是经过了很多次的尝试,最后才呈现出这么精彩的效果。



              (诺兰导演电影特效镜头数量)
       诺兰是天才,但其实最近的《敦刻尔克》和《信条》逐渐暴露出来了一个问题,就是他好像有时又过于自负了,拍摄电影的技巧慢慢改过了影片所要表达内核,就像一个优等生在炫技一样。但这部《奥本海默》又对此做出一个很好的回应,再绚丽的特效,也终归要建立在人物情感上来。
                                   音乐
       我心中的诺兰是一个很追求极致的导演,在音效方面也是这样,诺兰从拍摄《黑暗骑士》时,就找到了知名作曲家汉斯·季默,在此后的日子里两人又持续合作过很多次,直到前几年的《信条》,汉斯·季默才被隔壁的《沙丘》给挖走了,那么《信条》又找的谁呢?是给《黑豹》配乐的路德维斯·格兰松,这也导致了观众在看《信条》的时候又有了一种全新的体验。
        因为第一次挖到宝了,诺兰这次仍旧找到路德维希·格兰松,也正因为此,让大家的感受又上来一阶台阶,因为我本身对于音乐不是很了解,里面具体的一些方法我也讲不上来太多,但就是觉得里面的每一个音乐都刚好对上了每一个场景。通俗地来讲来讲,这次的音乐就两个字:舒服。导致在整部电影对话戏占大头的情况下,也不会觉得枯燥乏味。

                                     剧情

      前面做了这么多铺垫,那么最后,让我们再回归到剧情方面,来仔细地审查一下这部影片。
1.叙事

      首先要提的一点就是叙事风格,《盗梦空间》的设定就是基于在现实和梦境中的空间更替,而《信条》带给大家的烧脑,相信还是有很多小伙伴至今还记忆犹新。而《奥本海默》也是采用了双时间线进行交替叙事。
       影片整体采用了黑白与彩色的画面,分别对应了两条时间线。彩色是从奥本海默的角度出发,通过世界审判1954年的“奥本海默安全听证会”,描述了奥本海默的一生以及他的所见所闻所想。


          而黑白色部分则是从1959年路易斯·斯特劳斯被提名商务部长时,调查他与奥本海默的关系。


         两场戏在影片的开头也给出了命名,奥本海默在场的画面是“裂变”,而另一场黑白的叫做“聚变”。通俗的含义来解释就是裂变是大的原子核进行分散,变成小的原子核。而聚变是指一些小的原子核进行组合变成大的原子核。
       彩色片段里裂变可以看成奥本海默是一个大的原子核,他在开始前的种种荣誉,随着庭审的进行,被逐渐分裂,与情人琼的关系也被完全展露出大众的视野里,一些昔日好友也随之离去,逐渐开始“分裂”,只有很少数的人仍坚定站在他这一边,包括知道他出轨的妻子。


      而黑白片段里斯特劳斯看似稳操胜券,甚至觉得只是走个过场,但却被看似不起眼的一个个小的原子最终汇聚成为一个大的原子所击倒。黑白场景里面无不体现着他的自负傲慢。


       这里还藏着一个小 彩蛋,当时对斯特劳斯投反对票的一个人在他口中也只是一个想出名的小人物,但那个人却是美国第35届总统肯尼迪。
       而这个场景里大家也了解到他与奥本海默的关系恶化只是因为两件小事:1.他觉得爱因斯坦忽视他,是因为奥本海默跟他说说了什么。2.在出口同位素的事情上奥本海默与他站在了对立面,并且说的话对他进行了一定的嘲讽。
彩色与黑白两种场景的交替,将整部影片进行打乱重组,一件一件事疯狂的涌出,讲故事进一步的复杂化了,只能说是诺兰的老传统了。

2.对话

       整部影片所呈现的对话也是非常多的,基本上是靠对话推进了全程。比如影片一开始所提及到的“研究所的存在,就是为了给独立思考的人提供避风港”。那时的奥本海默还是处于一个有灵感,但一直不能很好地体现出来的阶段。而去研究所任教,也便给他提供了一个避风港,以便于他能够更好的思考。

        “当权者给你勋章,不是为了你,而是为了他们自己”。这句话是爱因斯坦跟奥本海默说有一次自己被颁奖时 的感受,这句话看似是在嘲讽自己,更多的是在提醒奥本海默,而后面发生的事也无疑证明了这点。


       再比如后面原子弹实验的成功,奥本海默上台发表演讲时所讲:“我相信日本不会喜欢原子弹的,要是能给纳粹就更好了”。其实奥本海默在讲这句话的同时,也产生了许多幻觉,他仿佛看见了原子弹给人们带来的危害,哭泣的女人,烧焦的尸体等等,这是他对于原子弹的理解有了一种新的感受的体现。
       还有结尾处奥本海默跟爱因斯坦的谈话,奥本海默说道:我们曾经担心链式反应会毁掉整个世界,现在我觉得已经做到了。
       影片可能会因为这些大量的对话而显得太过于枯燥,但其实每一次的对话就像针线一样,把各个场景所串联起来,这使得哪怕影片采用的是双故事线,也不会让观众太难理解。

3.核爆

       其实影片关于核爆的戏份并不多,真正能看见 的核爆也就一场,但也是这场核爆戏有了一个承上启下的作用,将前面两个小时制作原子弹进行一个总结,再开启最后一个小时对于人性的思考。

       诺兰再次用行动证明了什么叫“多不如精”,影片前半部分对于制作核弹的铺垫也是很详细的,从成员选择到选址,再加上遇到的种种矛盾,通过往缸里放玻璃球来显示试验进度,给了观众一个很好的代入感。


         其中不但穿插着抓内鬼的悬疑感甚至还把氢弹的想法也提了出来。在“三位一体”的原子弹测试时,原子弹爆炸后,整个世界是安静的,在足足过了25秒之后,大家才听见爆炸声。

       是因为一是声音和光传播速度本来就不一样,二是也告诉观众,真正面对现实的冲击,要比眼睛看到的绚丽要来的晚一步。就像在原子弹真正投到日本的时候,刚开始大家只是欢呼雀跃,但随着时间慢慢的推移,对奥本海默质疑的声音也随之到来。



4.引用

       影片在开头就称奥本海默为带来火种的普罗米修斯,是他打开了这个潘多拉魔盒,哪怕初衷是为了帮助人类解决困难,但结果却事与愿违,就像影片里所讲的那样,他做不了原子弹真正的掌控者。在后期杜鲁门与奥本海默的会谈中,奥本海默在表示完自己可能会对人类造成多么大的伤害时,杜鲁门却是这么回应他的:你不用为此自责,人们不会关注原子弹是由谁制造的,人们只会关注是由谁投的。这一段话看似在安慰奥本海默,但其实也是跟他说明,只有他才有原子弹的决定权,一切的荣誉也都是他的。

       同时还有一句话也堪称经典,那就是第一场琼与奥本海默的床戏,琼随手抽出一本《薄伽梵歌》让奥本海默读出来,那句话就是:现在我成了死神,世界的毁灭者。多应景的一句话啊包括在原子弹爆炸的瞬间,奥本海默念的也是《薄伽梵歌》里的一句话:漫天奇光异彩,犹如圣灵逞威,只有一个太阳,才能与其争辉。

       以及原子弹的核爆实验,也是取名为“三位一体”,是引用了基督教里,圣父耶和华,圣子耶稣,圣灵上帝,三者是同一位。原子弹的威力真的能比肩神灵的力量吗?按道理是不能的,但是原子弹所创造的威力足以震撼到所有人。


      在原子弹核爆成功后,奥本海默就不得不如同“殉道士”一般,背负起这一切。
5.人物
     《奥本海默》这部电影可以说是欧美圈的《建军大业》了,里面出现了很多你能叫得上来的演员,甚至于更多你觉得眼熟的演员。
        比如钢铁侠小罗伯特·唐尼出演的斯特劳斯,在这里就贡献了绝对精彩的演技,甚至于影片放映后我还听见别人在问:不是说有钢铁侠吗?在哪里?还有奥本海默的弟妹,虽然出场不是很多,但第一眼看着就很眼熟,在结束后我才知道是天赋异禀里面的北极星小姐姐。


        奥本海默所处的年代无疑是个辉煌的时代,真的涌现出很多足以改变世界的人,有时候影片里只是一句话带过的人,就曾为这个世界留下了不能磨灭的功绩。但在这里,我还想主要说其中的一个人:爱因斯坦。
       其实爱因斯坦在整部影片的出场次数也不多,也就是三次与奥本海默的对话,但这三次谈话却贯穿了整部影片。第一次是奥本海默在得知原子弹的链式反应可能会摧毁大气层,进而毁灭世界时,奥本海默去找了爱因斯坦求证,当时爱因斯坦劝他停下来,可当后面发现出现这种几率的可能性为0时,奥本海默仍是在担心,他担心他想用原子弹来结束战争,但更有可能的是利用原子弹来发起战争。
       第二次是听证会上奥本海默正逐渐被打下神坛,人们都在讨伐他时,爱因斯坦又出现了,他劝说奥本海默离开这个国家,因为两个人都是不受自己祖国待见的人,但奥本海默仍旧选择了留下,这也是对奥本海默人格的一次很好的塑造。


       而最后一次则是上面所提到的,奥本海默对爱因斯坦说,他觉得他已经毁灭了这个世界。
6.奥本海默

      那么最后要说的就是奥本海默这个人了,他的人生就像是原子弹一样,你不能单纯的用一个好或者坏来概括,他是一个复杂的人。
       奥本海默从小家庭条件就很好,自己本身也很聪明,但是知道的越多,所带来的困扰也就越多,在求学的时候一度被精神疾病所折磨,甚至是想过给老师下毒。直到后续他去当老师上课,能够把自己所想分享给更多人时,这种症状才得以缓解。


       同时他作为犹太人,当二战正式打响时,他又会去给难民捐款,参加左翼活动,哪怕他至始至终也没有加入共产党。直到后来的“曼哈顿计划”,才让他开展了人生的辉煌时刻。
但是他前期为人傲慢,当希尔想让他签署不对日本投放原子弹的申请书时,他也打掉了人家的笔,但最终却也是希尔坚定地站在了他这一边。同时他对于斯特劳斯的嘲讽也为后面的发展埋下了祸根。

       同时在感情也绝对算不上什么好男人,先是跟朋友的妻子偷情,骗到手之后又转身去找新的情人,对自己的妻子不问不顾,只关心自己的工作,而他的情人也是因为他最终选择了自杀。可以说在奥本海默的世界里,仿佛女人只是一个他排忧解难的工具,他这一生所热爱的仿佛只有他的工作。却在情人离世时又独自一人默默忧伤。
       同时他作为原子弹的创造者,在战后又积极反核,希望对核能进行一个管控,想去劝说停止对氢弹的开发。
      其实有关奥本海默的荣耀大家是很容易就能在网上看见的,但是更多的负面却是大家所不了解的,而诺兰对这些负面进行了一次放大,告诉大家即便是再优秀的人也会有不堪入目的一面。这个举动彻底的把奥本海默刻画完整了,他不是毫无缺点的神,他其实也是一个普通人。


最后

       科学的力量固然强大,能够创造出原子弹这样的武器,但是即使这么厉害的科学家,也仍会被政客们玩弄于手掌之中,这不单单是个人的悲哀,更是整个时代的悲哀,再把目光放在当代,这种情况究竟是否有改变呢?
LTHlee 发表于 2023-9-2 21:42:25|来自:北京朝阳 | 显示全部楼层
人家奥本海姆把妹的时候心里想的都是妞,哪管她什么党派立场的,你们这些政客成天琢磨人家接触别人是什么意图和倾向。到底谁才是nerd?
zjcba 发表于 2023-9-2 21:43:19|来自:北京朝阳 | 显示全部楼层
1.他是天才中的天才,他是带来火种的普罗米修斯,他打开了潘多拉魔盒,但他也只是一个普通人,在原子弹研发成功时,说着漂亮的话激励着一起努力的同事们,内心却已经迷茫得像黑洞面前那束无法逃逸的光。
2.爱因斯坦对奥本说的那番话,我的理解是:所谓的天才英雄,需要你的时候就捧你上神坛,你就是英雄明星救世主;不需要你的时候就踩你下地,你就是过气,烂人,批斗对象;然后到你老到没办法有所作为时,又可能会假惺惺的给你一个肯定的勋章,安抚你一下,显得大度。呵呵,全世界都这个鸟样。
3.人生就是这样,充满了迷茫与无奈,你会冲动,会犯错,会做一堆不知道是正确还是错误的事情,但无论如何,都要坚持,正直,不要忘记本心。哪怕成为死神,成为普罗米修斯,也不要忘了那片新墨西哥州农场。
4.你也可以选择另外一种人生,奥本一生的挚友伊西多·艾萨克·拉比就拒绝了用科学发新武器,后面他的研究成果为发明核磁共振打下坚实的基础,救人无数。
ldf007 发表于 2023-9-2 21:43:56|来自:北京朝阳 | 显示全部楼层
看了核爆的画面我只能说不如放真实的核爆录像算了,还比不上黎巴嫩那次爆炸震撼。
影片中的奥本海默总体上是个有良心的学者形象,有同情心但更专注于自己的事业。故事讲的比较平淡,情绪爆发就最后半小时,如果不是很感兴趣的话可能会睡着,如果你能忽略掉有点炸耳朵的音效的话。
vfhpith 发表于 2023-9-2 21:44:30|来自:北京朝阳 | 显示全部楼层
讲真,我看完以后真是用失望两字都不足以形容,甚至都不到看完,看到一半的时候,我就已经大为困惑,虽然一开始就没报特别高的期待,但这也真是有点太过分了……
他这个故事,完全就是把历史上有记载的奥本海默的一生,添加了一些最套路狗血的佐料以后,用一种流水账的方式拍出来,然后剪碎了,再根据不同的线索互相穿插,最后象征性的汇合一下,搞一个刻意的耸人听闻的结尾,over。
???你是诺兰?你难道被夺舍了吗?那么多的特写,这么精彩的镜头,居然连一个有魅力的人物都没能勾勒出来,一切都是如此的流于表面,一个流于表面的天才,用着流于表面的傲慢,怀着流于表面的忐忑,做了件流于表面的大事,跟“倾世皇妃,我不要,好累”简直属于一个思维深度,更别提最后还安排了一个那么脸谱化的反派,简直像是把钢铁侠从被告扯到了原告席,然后把奥本海默换到了被告席上,而那一段辩论的精彩程度,真还不如《钢铁侠2》。
我知道,很多人看完这个电影都会有一种哪里有问题的感觉,但又说不清问题在哪儿,因为从表面上看,确实电影也是把科学家的一生完整的拍出来了,也挺有作为电影的拍摄技巧,投资够大服化道音乐都在线,演员表演也卖力,通常的那种被人诟病的烂片元素基本没有,很容易把人唬住。
然而,这里我要告诉你,你的感觉没有错,而你之所以会产生这种感觉,不是因为什么技术因素,而是出于对这个讲了整整三个小时,依然面目模糊的传记电影主角的迷茫。
日本曾有一位非常知名的编剧三谷幸喜,提出过一个他创造笔下人物的秘诀,就是他会在一大堆卡片里写上不同的人物特点,然后随机从中抽取三个,比如抽到“穿西装、洁癖、爱出汗”,按照这三个特点设定的人物形象就会非常鲜明,让人印象深刻,同时也能从这些特点中延伸出这个人的性格,甚至经历,有这样丰富而具体的内容,这才算是一个合格的人物。
而这部《奥本海默》里,主角除了科学家这个身份以外,其他特征几乎是完全模糊的,你说他木讷老实吧,他又会下手狠辣给导师投毒,但你说他睚眦必报吧,他之后面对那么多明显的攻击,却一直反应迟钝;你说他情深义重吧,他又去勾搭有夫之妇,你说他浪子回头,他又宁愿冒险去会前女友;你说他信念坚定吧,他又每每产生自我怀疑,你说他立场动摇吧,他进行研究演讲又毫不心软;你说他心向左派吧,他死活不肯加入共党,你说他信仰美式自由吧,他又进行左倾社会活动……
是是,我知道你很急,但你先别急,确实,现实中的人本身也可能就是有这么复杂,再坚强的人也会产生自我怀疑,再软弱的人也有坚强的时刻,但是且不说现实中的人的这种改变通常是在相对固定的性格之下的短暂动摇,而且也不可能发生在所有情况下,就算真有这么个习惯于在所有方面反复横跳的二极管,但这毕竟是电影,电影的表述是必然存在主观倾向的,在某种倾向上进行挖掘,才是打动观众的关键。
可现在这部电影,似乎就是在试图寻找讨好所有人的方法,看见自己偏左了,就往右拽一点点,看见自己偏右了,又往左拽一点点,看见自己偏保守了,就往开放拽一点点,看见自己偏开放了,又往保守拽一点点,看见自己偏仁慈了,又往残忍拽一点点,看见自己偏残忍了,又往仁慈拽一点点……
它要符合所有人的价值观,不让任何人找到一丁点能够诟病它的地方,它在所有的矛盾尖锐而明显的问题上拼命和稀泥,用一种形式上的用心来掩盖内核上的敷衍,最后自己也觉得太没意思,这么下去连一个高潮也搞不出来,干脆找了一个形式化脸谱化的坏人做来做反派,硬造出一个高潮,勉强符合了商业片的基本规律,让取火的普罗米修斯与盲目世人的矛盾,坍缩为一个势力的庸俗的官员对高洁科学家的嫉妒陷害。
最终官员身败名裂,科学家获得正义,皆大欢喜,复杂深刻的哲学问题被无限简化成这样庸俗的愚蠢的幼稚对立。
而这原本是可以深入挖掘的,围绕奥本海默和原子弹这个议题最深沉的思考,它本来可以是民众对于造神和毁神的集体狂热,是奥本海默和别人无关,自身对于创造死神的思考与决意,他“主动出击”的段落不应该只有那么寥寥几个,而花费大量的情节去表述他的道听途说随波逐流,在这样模糊的破碎的叙述之下,你根本感受不到这个人物的成长和成熟,作为传记电影,他的信息量和感染力,还不如一部纪录片。
诺兰原本很懂得这个,他的电影虽然炫技,但总会给人物以充分的塑造,人物的性格经历与选择,和他们在影片中的表现息息相关,互为表里,但不知为什么,在这部电影里,他似乎没法给这位主角一个可信的真实的性格,这很可能是一个带着镣铐跳舞的副作用——你不能回避他的左倾倾向,又不能讲清楚为什么,不能回避他朝日本扔原子弹,又不能得罪盟友,不能回避他的浪子行为,又不能触怒女权,最终,只能是四处找补,含糊其辞,靠邪恶化疯狂化其他人来增加奥本海默的正义性合理性,可法拉利跟轮椅飙车,赢了他也不露脸啊。
真可惜了这个题材。

快速回帖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