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个问题心理学早就有研究,教育学的小伙伴应该也不会陌生:
爱利克·埃里克森(Erik.Erikson)(1902~?)美籍德国儿童精神分析医生,新精神分析学派代表人物,当代精神分析自我心理学的最知名人物。
埃里克森提出人格的社会心理发展理论,他认为,人的自我意识发展持续一生,他把自我意识的形成和发展过程划分为八个阶段
……
5.青年期(12~18岁)(很多时候有些人喜欢直接管这玩意叫青春叛逆期,实际上也差不多。叛逆行为也是青年期的青年对于同一性的思考,自我的觉醒的表现):角色同一对角色混乱个体此时开始体会到自我概念问题的困扰,也即开始考虑“我是谁”这一问题,体验着角色统一与角色混乱的冲突。这里的角色同一性是有关自我形象的一种组织,他包括有关自我的能力、信念、性格等一贯经验和概念。如果个体在这个时期把这些方面很好的整合起来,他所想的和所做的与他的角色概念相符合,个体便获得了较好的角色同一性。随着自我同一性形成了“忠诚”的品质。(大致的将来想成为什么人,人生的追求也就是活着图什么也都属于同一性里的对自己的角色的认识和信念。)
但碍于现在学校教育的环境,重成绩轻情绪,叛逆期的孩子们又普遍压力大,情绪压抑。加上家庭教育基本为零,父母忙于工作和自己,又在观念问题上觉得“小孩儿能有什么大烦恼,好好读书”。社会教育这些年在摇旗呐喊心理学,但对高中的朋友们来说应该基本为零,因为基本不上网的他们接触不到舆论,忙于高考也没法时间和金钱用于心理辅导。导致没有人可以合理引导他们,对他们进行合适的心理辅导,他们对于同一性的思考往往朝着最下坡冲去,走向同一性混乱。也就是答主说的问题了
当然我们邪门的精分学派不止埃里克森一个人,日本著名精神分析学家小此木启吾也有话要说。
他认为同一性混乱主要表现为以下六点:同一性意识的过剩、选择的回避和麻痹状态、与他人的距离失调、时间前景的扩散、勤奋感的扩散及否定的同一性的选择。结合当代大学生的现状,同一性混乱的具体表现有:
(1)缺乏自我认知,没有形成统一的自我意识:他们不能进行恰如其分的自我评价;缺乏兴趣和热情,常处于冷漠状态;缺乏理想和目标,对未来的预期处于一种不抱期待的无力状态。
(2)缺乏处理各种矛盾和适应环境的能力:无法适应进入大学后的落差,对自己在新团体中的位置难以接受;对责任和选择持回避态度;无法维持正常的学习状态;自主性低,易受到外界的影响。
(3)缺乏对社会和环境的认知,价值判断混乱:对社会缺乏正确的了解和认识,不能从周围的环境中获取对自己有用的信息,也不愿去探索。人际关系混乱,被人孤立;对事物价值判断混乱,缺乏是非善恶的主见。
23先不说(虽然很多小朋友是这样的,而且一直蔓延到大学,大学四年仍然不知道自己要成为什么样的人,自己为什么活着。这个埃里克森也说过,上一个阶段没得到满足的需求在下一个阶段不会消失。)光是1就很虚无主义了,欢迎各位高中同学们对号入座,更欢迎各位及时进行心理辅导或者自我开导
没想到大家这么喜欢这个答案那就再说点,个人觉得高中的朋友们找不到我是谁,我想成为什么人的答案原因也是很深厚的,社会生产力没有达到那种人人都可以成为想成为的人的空前发达的地步,想要平稳度日都不那么容易。也就是说基本上想成为什么人阻力都很大,很困难。这会让很多可以成为未来目标的选项直接胎死腹中。
外部因素上来说,对于解决“人生意义是什么”是很不利的。加上他们自己处在思考我是谁的阶段,内部因素上是渴望一个结果的,但是对于他们所处的环境来说,能成为“我能成为什么人”的选项就很少了。再加上外部并不乐观的前提下,恐怕只能选择解决不了问题就埋葬问题的方法。这点无法调和,只能等待蛋糕做大才能切的大,或者教育再次大洗牌,让孩子们真正从小就能沐浴在有意义的生活中,从小就告诉他们他们能成为什么样的人能去做什么,但这也需要生产力作为基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