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海经》主要讲了什么内容?

[复制链接]
nxwqwt 发表于 2023-9-2 13:51:14|来自:北京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山海经》主要讲了什么内容?
全部回复3 显示全部楼层
泰晤士小镇 发表于 2023-9-2 13:51:29|来自:北京 | 显示全部楼层
涿光山
原文;又北三百五十里,曰涿光之山,嚣水出焉,而西流注于河,其中多鰼鰼之鱼,其状如鹊而十翼,鳞皆在羽端,其音如鹊,可以御火,食之不癉,其上多松柏,其下多棕橿,其兽多羬羊,其鸟多蕃。
涿光山的隐语,优备三百五十粒,曰捉光之删,烧睡曲研,而熄流居于活,其中多细细之遇,其壮雨缺而喜日,临解在余端,其引淤缺,可以御火,识之补单,其上多送白,其下多宗僵,其收躲潜阳,其擒多饭。
隐语的解释;祖先在追求美好的进程中,譙明山之后,天干上又结了三百五十粒绳结,这就到了捉光删,也就是,祖先创造出聚光镜,那是叫做玉燧,这是对燃烧进行研究创造出的办法,这项技术可以融入我们的生活,在制造玉燧的时候,要非常细心的进行磨制,玉燧在下雨天不能使用,因为玉燧喜欢太阳,玉燧在使用的时候,用距离燃烧物远近来聚火,但是云彩不能遮挡太阳,才能聚火,弄懂了玉燧知识,可以消除我们的知识面单一,因此玉燧要在白天使用,晚上不行,而且使用玉燧还不能让太阳藏着,有了玉燧,我们又有了一种做饭方法。
祖先对玉燧的记载,说明了这时我们正在欧洲居住,据隐士传说,我们在苏伊士运河居住时,迁移的时候,是沿着西海岸迁移,由于这个地方是东西海岸线,祖先就往东迁移,希望回到故乡,没想到转到了欧洲,有一次,瓢里的水结了冰,瓢冰掉出来非常好看,祖先就玩耍瓢冰,没想到瓢冰把日光聚集成了小太阳,于是他们就去请教南极老人,南极老人说这是大事情,你们要仔细的研究,麻古审先就开始研究聚光现象,春天来了,冰没有了,麻古神仙就问鸿钧怎么办,鸿钧说你们可以找一样东西代替冰,据说审先麻古整整找了十一年,才找到水晶,磨成了玉燧。
舞雲 发表于 2023-9-2 13:52:17|来自:北京 | 显示全部楼层
山海经〔大荒经〕·诸海探源之西海考



正文3.0.jpg

约BC4000年前,文字与书写工具进入了一个相对的成熟期,由此也带来了古文化的昌盛。这时,古中国人开始寻找上古传说中的「昆仑山」﹝Kunlun Mountains﹞。恰巧就在这个时期的前后,有一支夏人﹝Xia people﹞进入了中土腹地,看中了位于现在的青海高原上的巴颜喀喇山﹝BaYanKaLa mountains﹞,他们很可能就在巴颜喀喇山脉的一些主峰上面建立起了极为奢华的「神居」,并且以大洪水前位于「地球之脐﹝Navel of the earth﹞」的大昆仑来命名,称之为「昆仑山」。由此,巴颜喀喇山在后来便被称之为「昆山」、「小昆仑」或「昆仑丘﹝墟﹞」。



图片1·巴颜喀喇山/图片引用自百度图库

而这支来自于西亚或是北非的夏人,其核心领导成员无疑是一主神级别的女神王,她后来就成了近古中国神话中「西王母」——「西王母」有两重含义,其一是她来自西方;其二,昆仑丘位于中国的西部——的原型人物,这在《山海经》中有着明确的记载:
“西海之南,流沙之滨,赤水之后,黑水之前,有大山,名曰昆仑之丘。有神,人面虎身,有文有尾,皆白,处之。其下有弱水之渊环之,其外有炎火之山,投物辄然。有人戴胜,虎齿,有豹尾,穴处,名曰西王母。此山万物尽有。”〔《山海经·大荒西经》〕



图片2·西王母铜像/图片引用自百度图库

那么,这个位于西王母所在的圣地昆仑山北边的「西海」,其具体的地理方位在哪里?



图3·汉代西王母画像砖拓片/图片引用自百度图库

我们知道,新疆境内有一个博斯腾湖﹝Bosten Lake﹞在古代就被称作「西海」,后来又易名为「鱼海」。博斯腾湖位于焉耆盆地东南面的博湖县境内,面积为1019平方千米,是新疆境内最大的淡水湖,素有「塞外江南」之美誉。[1]但此「西海」是否就是《大荒经》中的「西海」?这值得商榷。理由有二,一是因为重名「西海」的内陆湖泊远不止博斯腾湖一个,青海湖在古代也被称之为「西海」。二是博斯腾湖就其规模而言最多也就只能够得上「大泽」这种级别的水域,而称不上「海」:这一点古人有着极为严谨的用词标准。那么,真正的「西海」又在哪里?



图4·博斯腾湖/图片引用自百度图库

   「西海」在《大荒经》中是一个极为重要的地理坐标。从著述者的视角来看,当时中国的文明中心或就是中土冀州〔这里的「冀州」指的是涵盖整个克什米尔﹝Kashmir﹞地区,包括新疆、西藏以及青海大部、四川西部在内的极为广阔的古「中土」区域,而非现代意义上的中原冀州〕。如果我们遁着著述者的视角来分析,《大荒经》的基本视点应就是我们给出的中土冀州的核心地带——巴颜喀喇山南麓的广大区域。那么,被称作「西海」的水域其地理区位应为川西以远之地,具体来说,应处在鼎盛时期的古象雄王国﹝zhang zhung﹞境内,——事实上,所谓的鼎盛时期的古象雄王国其统治区域大致也就是前述的古「中土冀州」地区——此其一。其二,「西海」水域必须是一个名副其实的内陆海,而不是「大泽」级的常规湖泊。
在这个区域内,唯一符合上述两个基本条件或者说是两大定位标准的内陆湖就只有青海湖。如是,我们可先来了解一下青海湖的大致情形。
青海湖﹝Qinghai Lake / 藏mtsho-sngon﹞又称「措温布」,藏语意为「青色的海」。古又称西海、鲜水或鲜海。位于青海省西北部的青海湖盆地,是中国境内最大的内陆湖和最大的咸水湖。青海湖面积为4583平方千米,平均深度为21米,最大水深为32.8米。[2]
据称,青海湖最早也是淡水湖,后来因为暧湿气候的结束,曾经美丽的淡水湖在干燥气候的条件下逐渐演变成了咸水湖。而且因为降水量的日益减少,河流的枯竭以及沙漠化的侵蚀等等客观原因,一度拥有内陆大海之美誉的青海湖便逐渐缩小到现在的样子。而在古代,青海湖曾经是方圆千里的大型内陆湖泊,唐时有确切的记录显示,其湖域周圆为400千米。从20世纪初俄人柯兹洛夫所测定的湖域面积4800平方千米,到2000年的遥感卫星的测量数据4237.48平方千米显示,青海湖的湖域面积呈逐年缩小趋势,那么,在4000年前,青海湖的实际水域面积有多大?因为缺乏具体的科学数据,我们也不得而知,但可以肯定的一点是,其规模应超过5000平方千米,也勉强可以称之为内陆海。[3]



图5·青海湖/图片引用自百度图库

但结合整部《大荒经》的地理区位来分析,我们却又只能否定青海湖就是「西海」这一推论,因为其地理坐标与《大荒经》所给出的「西海」的实际方位不相吻合。具体来说,青海湖的地理区位实际上位于中土冀州之东,我们给出青海湖是「西海」的推测很可能是错误的。如是,我们只有将目光锁定在西部地区的另一个大型内陆湖上,——尽管它现在已经走完了从内陆海到盐咸地的历史演变历程,不再是水域千里、烟波浩渺的大西海,——它就是上古中国内陆第一大淡水湖、在古代占地方圆数千里之广的罗布泊﹝Lop Nor﹞。
我们来看看罗布泊的一些具体情况:
罗布泊位于新疆境内,素称「死亡之海」,又名罗布淖尔,因其整个湖域地形宛似人耳,故享有「地球之耳」之美誉。此外,罗布泊周边地区因历史上先后有诸多民族生息繁衍其上,故湖泊名称也非常繁杂,什么蒲昌海、牢兰海、辅日海、临海、泑泽、盐泽、洛普池、罗布池等等不一而足。[4]此外,还有人考证说,在《山海经》中它又被称之为幼泽。——当然,对罗布泊的「幼泽」说我们肯定持否定态度。
罗布淖尔是为蒙语的音译名,意为多水汇集之湖,——塔里木河、孔雀河、车尔臣河以及疏勒河等河流汇集于此,——据相关记载,公元330年以前的罗布泊其湖面水域面积还很大,直至1942年测量时,湖水面积还有3000平方千米,而20年后,即到了1962时湖水便骤减到了660平方千米,1970以后便完全干涸。据称,造成罗布泊湖水干涸化的主要原因是为气候变迁以及周边地区人口的暴涨而造成的大规模生态环境破坏所致。[5]
如今已经完全干涸了的、位于塔克拉玛干沙漠﹝Taklimakan Desert﹞最东缘的罗布泊,在上古时期曾是中国境内最大的内陆海。罗布泊古湖面积根据最新的测算数据显示,——美国于上个世纪80年代公布的已干涸的罗布泊「大耳朵」照片显示,所谓的「大耳朵」其实就是罗布泊东湖的干涸湖盆,而「重走彭加木科考探险之路」的科考队也证实了这一点:他们发现罗布泊东湖连续向西延伸的湖岸线,从而确认罗布泊古湖的实际面积远大于3000平方千米这一基本事实。——在4000年前它或超过10000平方千米,这个数字远远大于现在的中国第一湖青海湖。[6]



图6·被称为死亡之海的罗布泊/图片引用自百度图库

那么,在上古时期,青海湖与罗布泊何以被称之为「海」?这就涉及到历史上曾经发生过的一次全球气候大变迁的问题。中土暖湿气候的结束期大约为BC2500年前后,随后便是持续多年的全球大干旱,罗布泊正是在这时期开始逐渐由于降雨量的骤减、沙漠的侵蚀以及其它的一些人为因素的共同作用下开始缓慢干涸化的。但是,罗泊布的完全干涸是上个世纪五十年代的事,而更早时候的罗布泊还是一个极为宽阔的内陆海,《大荒经》作者所处的年代罗布泊应还是处在盛水期。
青海湖的演变史也大体雷同,但因为二者所处的地理位置的不同,青海湖至今还是中国内陆的第一大咸水湖,但罗布泊就远没有那么幸运了,如今它已经完全干涸而演变成了内陆的一个最大的盐咸地。



图7·罗布泊雅丹地貌/图片引用自百度图库

综上所述,我们的结论是,《大荒经》中西海的确切所指就是当今的「死亡之海」罗布泊。这一点或可从《大荒经》对昆仑山的地理区位的描述中得到某种印证:
尽管其它几个重要的地理特征,如流沙之滨、赤水之后、黑水之前,等等,因为历史原因现在已经难以一一对应,但一个显著特征是,昆仑山〔巴颜喀喇山〕的确位于西海〔罗布泊〕的南方〔正确地说,应是西南方〕,如是,总体而论,昆仑山作为佐证西海方位的一个地标性山系,或可以成立。



图8·昆仑山/图片引用自百度图库

此外,从《大荒西经》对「西海之外」已是西极之地的描述中来看,罗布泊「西海说」也可成立:
“西海之外,大荒之中,有方山者,上有青树,名曰柜格之松,日月所出入也。”
当然,实际情形是否正如我们之所断,这还有待专门家或更专业的博学之士来作科学的推论,而我们仅仅只是一个抛砖者而已。
《山海经·大荒西经》关于西海的记载有如下几则:
“西海之外,大荒之中,有方山者,上有青树,名曰柜格之松,日月所出入也。”
“西海郩中,有神,人面鸟身,珥两青蛇,践两赤蛇,名曰弇兹。”
“西海之南,流沙之滨,赤水之后,黑水之前,有大山,名曰昆仑之丘。有神,人面虎身,有文有尾,皆白,处之。其下有弱水之渊环之,其外有炎火之山,投物辄然。有人戴胜,虎齿,有豹尾,穴处,名曰西王母。此山万物尽有。”〔待续〕
[声明:本文曾在头条号、大鱼号、360个图等自媒体上发布过]



感谢光临.jpg

——————————————————————
参考文献
[1]参见百度百科《博斯腾湖》
[2] [3]参见百度百科《青海湖》
[4] [5] [6] 参见百度百科《罗布泊》
crack007 发表于 2023-9-2 13:53:17|来自:北京 | 显示全部楼层
我们看《山海经》这本上古奇书,一定要把他分成两部分来看,一部分是《山海经•五臧山经》,另外一部分是古本《山海经》,也就是今天我们看到的《山海经•海外经》、《山海经•大荒经》》和《山海经•海内经》。
最开始的时候《山海经•五臧山经》原名应该叫《山志》,和古本《山海经》(今本海外经、大荒经、海内经的合集)是两本完全不同的书,分开发行的。西汉年间,刘秀把本来分开发行的《山志》和《山海经》编撰成今本的《山海经》(也就是我们今天看到的《山海经》)。
所以,今本《山海经》是由两本性质不同,内容各异且毫无关联的书拼凑出来的,要区别对待,不宜放在一起研究。
大体上,《大荒经》描述的是上古先民(可能是殷商及龙山文化期间)的古历法图;
《海外经》是古岁时图,即每个月应该做什么事儿,可以参照战国时期的《长沙子弹库楚帛书》,图画年代不详,或是殷商至西周早期作品,年代晚于《大荒经》古图;
《海内经》除对昆仑的描述外,大部分是西汉时期文人仿《海外经》伪造的(理由是通篇地名全是西汉以后落实的地名,如《海内南经》:“匈奴、开题之国、列人之国在西北”;《海内西经》:“高柳在代北”;《海内北经》:“盖国在钜燕南,倭北。倭属燕”,甚至在《海内东经》中还有凑数的秦汉时期水经);
《五臧山经》估计是战国中期编撰《管子》的稷下学宫学术团体集体的地理调查报告(理由:1.《五臧山经》最后一段“地之东西二万八千里,南北二万六千里。其出水者八千里,受水者八千里,出铜之山四百六十七山,出铁之山三千六百九山。”和《管子•地数》一模一样,不管它们谁抄了谁,总之是“一家之言”,学术传统一致;2.思想上高度相似。《管子》通篇说国计民生,重视对山川矿物、植物、动物等资源的利用,《五臧山经》几乎每座山都是介绍山川河流及资源利用的,先秦文献没有一家是介绍这些资源利用的,除了《管子》。可以说明两本书思想上是一脉相承的。)
有人说《五臧山经》是史官把各地游客、邦国进贡者、甚至是人类迁徙的见闻整理成册的,我不敢苟同,《五臧山经》各山系之间,距离、方位、祭祀是成规模成体系的,绝不是根据零零散散的听闻编撰的,一定是实地调研或者即使没有实地调研,也一定是根据需要安排出来的。(如昆仑山、西王母山、夸父山等,是根据大荒经和海内经安排落地在实有土地上的)

快速回帖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