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我国救助站是什么样的一种存在?

[复制链接]
雯雯374943 发表于 2023-8-31 20:51:57|来自:中国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如题,救助站在我国是怎样的一种存在?为什么频频出现负面新闻?流浪人员在里面会受到怎样的待遇?
全部回复3 显示全部楼层
zyhzsz 发表于 2023-8-31 20:52:25|来自:中国 | 显示全部楼层
QQ
eyou121 发表于 2023-8-31 20:53:03|来自:中国 | 显示全部楼层
你好,我想找你们给我寻找一下我的老婆失踪啊!他手机一直关机啊
chnnic 发表于 2023-8-31 20:53:08|来自:中国 | 显示全部楼层
一个很需要内容的问题,我懒,推荐另一个人的答案给你,迟到两年了么.......
作者:张义成 链接:https://www.zhihu.com/question/29948769/answer/46594605

来源:知乎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商业转载请联系作者获得授权,非商业转载请注明出处。
一、救助站的历史
教科书上几千年的救助历史这里就不提了,也没有意义。就从建国开始吧。由于建国时严格实行户籍制度,所以并没有一个机构去负责这一方面,那个时候认为我们是社会主义,人口怎么可以随便流动呢?直到改革开放以后,1982年为了救济、教育和安置城市流浪乞讨人员,颁布了《城市流浪乞讨人员收容遣送办法》。当时由于认识不足,缺乏法律规范,工作人员素质低下等原因,发生了很多问题。直到孙志刚事件的发生,在社会上引起很大的影响,2003年开始废止此法案,实行《城市生活无着的流浪乞讨人员救助管理办法》。也就是一直沿用至今的法案。
二、救助站的工作原则

1、自愿救助 2、无偿救助 3、临时救助
三、救助站提供救助包括什么?
(一)提供符合食品卫生要求的食物; (二)提供符合基本条件的住处; (三)对在站内突发急病的,及时送医院救治; (四)帮助与其亲属或者所在单位联系; (五)对没有交通费返回其住所地或者所在单位的,提供乘车凭证。
四、救助站的工作流程

1、求助者来到救助站,工作人员进行询问登记,确定是否符合救助标准。对于符合救助标准的需要把求助者相关信息录入全国统一救助系统里面,同时对求助者进行身高、体重和相片的采集。对不符合救助条件的应说明理由。一般救助条件为“自身无力解决食宿,无亲友投靠,又不享受城市最低生活保障或者农村五保供养”。这一阶段甄别主要是了解求助者信息及是否为跑站骗站人员。

2、对于符合救助条件的人员安排入站,男女分开安排住宿、饮食,对需要的人员会帮助联系家属,或购买归家车票。对于未成年儿童会特殊照顾,进入专门的儿保中心,如果家属不能来站接走,会有专门工作人员送回家中。如果跨地区还会联系当地救助站一起行动。未成年人是重点保护对象,救助过程对工作人员要求比较严格。
五、为什么很多城市依然有很多人流浪乞讨?

1、上面提到了,救助站只提供短期临时救助,一般情况下也就三五天,最长不超过十天,而流浪乞讨人员想要的是金钱和稳定的收入来源。而救助站不允许提供现金救助,一般情况下乞讨收入还不错,这点随便在搜索引擎搜一下就知道了。

2、救助站救助原则是自愿救助,就是看到有人在乞讨,也只能通过劝说的方式,说我们那有吃的,有住的,想回家有车票。乞讨的不愿意去也没办法。
3、当然还有一种情况是民政救助系统宣传力度不够或乞讨者文化水平低不知道救助站的相关政策和情况。

六、救助站求助人员构成

1、以我接触到的数据,来救助站方式主要有街头救助、自行来站、公安或其他站护送来站。其中除了护送来站外,大多数人都是多次接受过救助,很多人对救助流程更是轻车熟路。

2、职业流浪乞讨的老人、智障儿童和有一定老年痴呆症的老人是最多的三个接收救助的群体。职业流浪乞讨尤其以某两个西部省份和某人口大省尤为突出,多半个村组团乞讨的也不少。甚至在整理数据时见过某个贫困县差不多集体出动的,当然这是前几年的事了,最近这种情况少了很多。

智障儿童这方面也有很多,一般来说都是普通家庭,收入不高也抽不出专人照顾孩子,很多家长对智障孩子也有偏见,经常会发生打骂孩子,把孩子锁起来的情况,这样孩子更不愿意在家里,再加上本身智力问题,出走更是常态。我曾在给一外站护送来的孩子录入登记时,见到全国救助系统救助次数超过60次的情况。而这不是个案,一般情况下智障儿童在城市还好一些,家庭收入会高一点,公益组织也多,慧灵就是一家专门为智障儿童服务的机构,家庭寄养模式做的还不错。(我曾经在慧灵做过半个学期志愿者)而农村就没有任何保障可言了,如果父母文化程度再低些,大家可以想象。

患有老年痴呆症的老人在近些年救助情况中有越来越多的趋势,一是这种疾病人数增长比较快,二是我国步入老龄化社会,老年人基数越来越大,独生子女,家庭养老负担比较大。还有一种情况是子女不愿意赡养老人问题也比较突出,尤其是患病,生活自理困难的老人。

七、救助站工作人员整体无所事事很轻松吗?
这点还是举我毕业实习过的救助站的例子吧。这是一家市级救助站,包括会计司机只有7个人,7人成分组成里面还包括工人、外聘、公务员等。由于工作特殊性,夜间、周末都要求多人留守值班。一但有突发情况,不管在什么时间,在哪都要求第一时间赶到。而且来救助站的人并不像大家想象的那么少,公安系统更是有这类的人员无论有没有核实信息的都往这里送。当时我实习所在的救助站位于西部地区,地理位置处于两省交界,一段时期民族矛盾尖锐,某些少数民族兄弟成群结队的来,没看前几天山东400斤切糕6万多吗?处理起来简直呵呵。还有上访的、突发疾病的、骗吃骗喝无理取闹的,各种事情都要一一处理。你要说这些都还不算啥,不也得学习群众路线、写写稿子,再开会批评与自我批评吗?
八、救助站经费多吗?都怎么花吗?
当然不是,民政系统本来就不是强势部门,救助站在民政系统里同样也不是强势部门,他的地位大概和养老院差不多。经费为财政全额拨款,这可就要看地方财政收入情况了,还要看上级领导的重视程度,一般情况下领导更关注经济发展,再不济也是教育和医疗。投到这里谁看得见?普通老百姓很少和救助站打交道,就是做出成绩大家也很难看到,纸媒不愿意报到,网媒人家更没心思报道了,你这新闻有啥热点?我在天涯上看到有人披露在救助站接收良好救助经历,下面有人评论,你这帖子火不了,一没贪官,二没小三,差评。什么《社会福利》、民族系统网站倒是有报道,有人看吗?呵呵,正所谓好事不出门,坏事传千里,你做了100件好事,然后做错了一件坏事,你在大家眼里也是个坏人了。花钱上和所有单位经费管理一样,花钱哪有不要发票的。
九、救助站问题
说了大半天苦水,问题也不少,这点也不能不提,挑几个重点说吧。
第一、工作人员素质较低,由于我国救助系统历史特殊性,不仅人员构成复杂,文化水平偏低,专业素质不高。这里不仅指个人品德,更指的是像社会工作知识,心理学知识等专业技能。

第二、硬件上、房屋设施、饮食等依然投入不足,大城市一般比较规范,条件也好,小城市、偏僻地区只能呵呵了。

第三、救助制度本身存在硬伤,救助站本身在设计上就是临时救助,大量地方上因为贫困及其他如就业、社保等不作为,堆积反馈到救助领域,十几次,几十次反复救助行为的发生不在少数,浪费的不仅是国家资源,而解铃还须系铃人。

第四、与政府其他各部门衔接沟通障碍。各个部门在各自领域各自为政,缺少配合与有效沟通。

第五、宣传不得力,主观能动性不高,公民参与度地,缺少社会监督。

宣传方面做得确实比较差,我想绝大多数普通百姓都不知道救助站的地址和电话。

主观能动性不高,工人性质的、外聘的工作人员即使工作再好也很难升任领导岗位。再者,在很多领导眼里,救助站本身就是养老的岗位,再怎么努力也没什么政治前途可言,得过且过,多一事不如少一事的心态自然很难做好工作。

至于公民参与社会监督,似乎本身救助站与普通群众打交道就比较少,又怎么监督呢?(可以在当地主流媒体公开每年每季度的救助、财务情况)何况,就像政府其他部门一样,你监督过公安局还是监督过财政局?

今天说了很多,并不是为什么机构和个人去开脱,而是还原一个真实,大家都有权利知道真相,在这次事件中,如果有不作为或虐待现象,必须严惩,但一切都应该在事实做出依据,也不能因为群众的愤怒去冤枉人。在谴责与谩骂面前,如何解决问题并使之类似悲剧不再发生才是最为关键的。

当然还有一句话要对媒体朋友讲
或许这是个大家眼中节操为神马的时代,但作为新闻人却更应该看紧节操,知道真实客观是神马。
不论对多少事情失望,都不要对这个时代失望(忘了是谁说的了),只要不断努力,今天和明天总会比昨天更好。

快速回帖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