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视剧《西游记》(86版)好在哪里?

[复制链接]
Korwah 发表于 2023-8-31 04:38:00|来自:中国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这么多年过去了人们仍对老版《西游记》有很深的情结,觉得不能超越。除了先入为主的印象和怀旧情结,分析下在特技不完善、投资有限等条件制约之下,《西游记》究竟好在什么地方?
全部回复5 显示全部楼层
静静的顿河 发表于 2023-8-31 04:38:56|来自:中国 | 显示全部楼层
杨洁老师去世,世间便再无86版《西游记》。
而且,它是神一样的存在,是一座无可超越的巅峰。
有人说:“你评价太过了吧?江山代有才人出,事物都在进化,那时候技术又不行,资金也不够,凭什么说86版就一定是巅峰?”
评价并不过分。
因为86版不是一部简简单单的连续剧,它的根基是:
传 统 戏 曲
它建立在戏曲表演的基础之上。是几十年、甚至上百年戏曲表演经验、演艺人才的大荟萃。
在某种意义上,与其说86版《西游记》一个新时代的开拓者,不如说是上一个时代的集大成者!


在连续剧中大量借鉴戏曲,并不是杨洁老师的首创。因为那时拍连续剧是新鲜事。没有什么先进经验,大家都是从传统戏曲中搬东西。
不但大陆如此,港台也如此。香港五六十年代的“黄梅调”电影,就是把黄梅戏搬上影视。台湾的古装影视也是如此,有浓重的戏曲痕迹。比如1960年邵氏电影的《倩女幽魂》,宁采臣和聂小倩就是一对传统的才子佳人,而燕赤霞的舞剑完全是舞台做派。


如果仅仅这样,86版《西游记》借鉴戏曲只是时代使然。但是,《西游记》有其特殊性
因为,《西游记》天生适合戏曲!
《西游记》的视觉表现大致有两类:
一是忠于原著。尽量还原出《西游记》原著的气质。
二是利用IP,进行现代化的演绎,比如周星驰。
而中国传统戏曲,与传统故事相伴相生了800多年,在明清两代逐渐定型为今天看到的面貌。比如服装,今天舞台上的戏曲服装的基础,正是明代的服装风格。比如精神,传统戏曲表现的人际关系、道德伦理,正是明清两代的社会心态。
《西游记》托名唐朝的故事,其实是明代人写的书,表现的是明代人的精神状态、宗教信仰、日常生活。假如拍一部“忠于原著”的片子,借鉴起来最便捷、积淀最丰富、资源最集中、前人探索过最多的艺术形式,该是什么?
当然是:
传 统 戏 曲
这不是我对戏曲情有独钟,戏曲并非适合所有的“古装片”。
假如拍《封神演义》,背景是商朝,那么,京剧《反五关》大概就不好用上。因为《封神演义》和《西游记》不一样。《西游记》完全是神仙世界,涉及现实社会的很少而《封神》的基调仍然是历史小说。《反五关》的黄飞虎,表现的是明清时代的伦理,明清的君臣父子关系。假如硬放在近乎蛮荒的商朝,对于讲究真实感的现代影视就有些怪异。
所以,一部明朝的书,一颗明朝的心,一群明朝的神仙。《西游记》简直就是天然为成熟于明朝的戏曲而生的!大量引入戏曲元素表现《西游记》,这就是杨洁老师的高明之处。

86版《西游记》的演员,大致可以分为三个类型:
一、戏曲演员;二、话剧演员;三、影视歌舞演员。
这三类里,戏曲演员是绝对的主流。他们有:
六小龄童先生:南派猴戏世家,家学渊源。
马德华先生:演猪八戒。北方昆剧院的小生演员。
左大玢老师:演观音菩萨。湘剧演员,70年代就给毛泽东演过戏。
魏慧丽老师:演高小姐。京剧演员。
杨春霞老师,演白骨精。演过京剧《杜鹃山》的柯湘。
高玉倩老师,演高小姐的母亲。其实早就以《红灯记》的李奶奶知名。
马兰老师:演殷夫人,黄梅戏演员。后来成了余秋雨老师的夫人。
当然还有大家都喜欢的评剧演员赵丽蓉老师……
就连没露几次脸的昴日星官,扮演者徐冠春先生都是昆曲演员。而他青年时代就演过电影《十五贯》的熊友兰。这《十五贯》,号称“一出戏救活了一个剧种”。


这些老艺术家,对艺术的执着和熟稔,是几十年如一日的。
我研究《西游记》,就图像问题请教过六小龄童先生,如何画猴王脸谱。他立即告诉我:石猴的是什么样,齐天大圣的是什么样,有时候不画金粉,有时候应该勾线条,并建议我查哪些参考书。
这些东西,在传统艺术家哪里,都是信手拈来,熟极而流,所以,表演的时候才能不假思索,人猴合一。
六小龄童先生父亲演猴,兄长演猴,自己一生也只演猴。这就是中国传统意义上的“世家”,或者是今天常说的“工匠精神”。
在现在的影视剧体制下,其他人再扮演孙悟空,除非英才天纵,或者另有其他门路的深厚积淀,否则如何能与这世家猴王分庭抗礼?




86版《西游记》除了戏曲演员,还有话剧演员、影视歌舞演员。然而他们要么也深受传统戏曲的影响,要么有深湛的戏曲基本功!
首先是剧组中有许多北京人艺的话剧演员。话剧,本来源于西方。在中国长期占主流正统地位的是所谓斯坦尼体系,即俗称“体验派”。西方话剧风靡中国之后,焦菊隐先生又在体验派的基础上,大力提倡民族化,体现中国气质。
所以,中西两股强大的内力,一直在中国话剧的经脉里游走。
为了学习民族艺术,北京人艺专门从北方昆曲剧院请来昆剧老师,给话剧演员说身段。有些老师甚至因此调进了北京人艺,为话剧灌输传统戏曲的充沛内力。
舞台上大多数情感,要靠动作、表情表达。而传统戏曲动作程式,极富表现力,简直就是一座表达内心情感的宝库。
例如话剧《茶馆》,就借鉴了大量戏曲元素。常四爷的上场,带着明显的戏曲身段。而演常四爷的郑榕先生,同时又在86版里演太上老君!


话剧《蔡文姬》脍炙人口,其原因更继承了传统戏曲的美学精神和表演手段。演沙僧的闫怀礼先生,在《蔡文姬》里演过匈奴单于。


此外还有许多许多:
演镇元大仙的吴桂苓。
演水贼刘洪的韩善续。
演黎山老母的孙凤琴。
……
他们都是北京人艺的老前辈。
应该说,86版《西游记》中的话剧演员,基本都受过“话剧民族化”的洗礼。他们身上,体现着西方话剧艺术和中国戏曲艺术,二者珠联璧合,毫无冲突。
又比如程之先生,演过金池长老,他虽然演话剧,却是著名京剧票友。他绝对是家学渊源,因为他的父亲程君谋,是一位极著名的票友。程君谋早年跟名乐师陈彦衡学戏。学成后和白牡丹(荀慧生)配戏,并搭上白牡丹班子,不料一炮而红,直追专业演员,被称为“票友中的谭鑫培”。


左:程君谋先生。右:程之先生
所以,程之先生在86版中表现的传统戏曲功力,来自他的原生家庭,那真是把话剧和京剧两股内力一拳打透,融会贯通,是一种无可挑剔的完美!
今天靠卖脸卖萌,从不在演技上下功夫的表情包演员,能给这些老艺术家提提鞋,就知足吧!


86版《西游记》演员组成的第三部分:影视歌舞演员,很多也都有精湛的戏曲基本功。
上周,央视播了一部纪录片《西游记张掖寻踪》,主演就是我和李玲玉老师,当年玉兔公主的扮演者。
那些天,和李玲玉老师天天在一起,聊了很多。
她是东方歌舞团的歌唱演员,原本却在越剧团工作,有深厚的越剧功底。甚至在转场的车上,她还在不停地练唱。
我们去甘肃高台县的一所小学探访,李玲玉看到操场地上有一根玩具金箍棒,就捡起来舞起了棍花,和孙悟空一样,风车一样地转。旁边的小朋友纷纷鼓掌围观说:“我原以为只有孙悟空会耍棍,谁想到玉兔精也会耍棍。”
这其实就是戏曲的基本功。李玲玉老师把这个棍花动作教了我,所以我也能对付着来两下。本来是想和孙悟空学几招,结果棍法竟得玉兔公主传授,这大概也是一件神奇的事情了!
我问李玲玉老师对今天的年轻演员怎么看,她想了想,说了三个字:
缺少根。
迟重瑞先生是演影视剧的,貌似和戏曲不搭边,但提起他伯父迟世恭,和著名的袁世海、李世芳一样,都是富连成科班“世”字科学员。
富连成科班在民国的戏剧界,相当于北大和清华。
而且迟世恭的两个兄弟:迟世尉、迟世德,再加上同姓各家的迟世敬,四个人合起来就是“尉迟恭敬德”。所以,迟重瑞先生身上,流动着梨园世家的血液。


《富连成三十年史》中的迟世恭
扒一扒这些人的来历,就可以发现:
每一个人,上到唐僧师徒,下到配角龙套,都不是自己在战斗!
这是多少年的积累,多少举手投足的打磨,多少流派的融合,多少世家子弟的薪火相传,
多少剧团的身经百战……
才汇成了这样一部86版《西游记》!


除了导演和演员,86版《西游记》的服装、道具、武打特效,也带着浓厚的戏曲表现形式。
86版《西游记》有一种说不出的魅力。这种魅力就在演员的一举一动之中。这就是他们体现的“身段”和戏曲程式。
因为“身段”和程式、武打动作,是几百年来无数代艺术家们摸索实践、披沙拣金留下来的精华!
所以,它们特别贴合我们中国人的体型仪态,精神气质,尤其是穿上古装之后,那是无与伦比的东方范儿!
比如第二回《官封弼马温》,孙悟空龙宫借宝,原著里就简单两段:龙王先拿钢叉、画戟,最后带他去找金箍棒。
然而86版里,孙悟空不但耍了叉,还耍双锤、耍钢鞭、耍画戟,在龙宫里折腾。
这一套动作,其实就是戏曲里的“把子功”。
猴戏中经常安排许多“把子功”,因为要表现孙悟空调皮捣蛋,就叫他耍各种兵器,甚至耍剑,烘托火炽的气氛。
还有孙悟空在天宫偷琼浆玉液,对着壶嘴喝酒,这个调皮动作在传统戏曲《安天会》(建国后不让孙悟空输,改为《闹天宫》)里是一定会看到的。



86版《西游记》的武打,由荀皓和任凤坡两位先生主持设计。荀皓先生是荀慧生先生的长门长孙,任凤坡先生也是中国京剧院的艺术家。




这样的背景,决定了86版《西游记》的武打场面一定是写意性质的戏曲化的,武打类似舞蹈,体现的是美感,不像港台剧靠迅速剪辑实现的“拳拳见肉”。
甚至打群架的小猴小妖,经常出来翻个筋斗,那也不是随便安排的,那属于武戏里的“群档子”,用来表现混战。
86版《西游记》还有一个好玩的特点,每逢一集结束时,必有一个“四众亮相”的动作,唐僧师徒四个人出现在同一个画面中。这其实也是传统戏曲舞台演出结束时的标准动作。如果这个场景出现在舞台上,下一个动作就是拉大幕了。
因为历史上的西游剧,都是单元故事型的连台本戏。如果按照演出一般习惯,每本的结尾,都会固定有一个亮相,这在舞台剧导演上有个术语,叫“打点”。
《西游记》也是这样,每一集讲一个故事,结尾亮相“打点”,标志结束。


《误入小雷音》结尾画面
要多说一句的是86版《西游记》的续集,为什么许多人说不好看?原因之一,就是破坏了“连台本戏”的结构,把剧情从中间强行截开,一集讲不完一个故事。
西游记》的故事框架,小孩子都知道。所谓“生书熟戏”,只要演好“连台本戏”就完全可以了。
86版的造型,也是从戏曲中借鉴了很多的,比如巨灵神。
巨灵神给人印象最深的,是撅着一个大屁股,孙悟空受封弼马温,第一次上天宫,还在他屁股上蹦了一回。
这种扮相,就是京剧里“毛净”的“扎判”。
“扎判”最典型的要数钟馗,需要穿胖袄、垫填充物、垫胸,肩膀耸着、胸鼓着,屁股撅着,体态笨重奇特、身段粗犷有力,这样才能体现神奇、诡异的特点。



“扎判”的钟馗


《西游记》讲的是神仙故事。然而,谁都没见过神,不同民族的神,自然有不同民族的的特征。
但是我们一看86版《西游记》的巨灵神、观音、玉帝、如来佛祖,就觉得“这是一个中国神”。




这种传统气质,和张纪中版《西游记》的魔幻气质完全是两种路数。
这两种路数,并没有对错优劣之分。
但是传统气质的表现形式、手法,已经非常成熟。我们都是中国人,都有集体心态、集体审美,更容易接受民族化的造型。
所以,有一点我坚信,任何神一样的存在,必然是符合本民族气质的!
今天各种魔幻化、重工业、无厘头的《西游记》,并非没有前途。然而,如果想把这个明朝的传统故事讲出新的风格,并且成为新的神一样的存在,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张纪中魔幻风格的《西游记》
因为,这要上哪找这么多分量相当的演员?上哪去找这么悠久的艺术实践的积淀?上哪去找像杨洁老师这样,懂得演员、善于调配的导演?
或许,再过几十年,会有新的《西游记》剧取代86版,但目前看来,还没有任何迹象……
也许,86版《西游记》的出现,本身就是一种悲凉。
因为在当时,很多传统戏曲剧团不景气,无戏可演,收入低迷,优秀演员纷纷转行影视。
86版《西游记》提供了一个很好的平台。一些演员籍此完成了人生的跨越,从此远离了那个日渐衰颓的行业。甚至不少坚守在戏曲领域的演员,也因为出演过这样经典的电视剧才为世人熟知。这种传统戏曲衰颓的境况,甚至延续到21世纪初!
86版《西游记》的成功,背后是一个时代传统戏曲的衰落。
86版《西游记》,是无数坚守传统的艺术家,拼尽最后一点内力,在西方的天边撞出的一道霞彩!
也许,86版《西游记》有走下神坛的那一天,届时必然满足两个条件:
一、传统戏曲传承再次兴盛。
二、现代影视行业趋于成熟。
舍此之外,杨洁老师导演的、众多艺术家参与的86版《西游记》,是神一样的存在,是无可超越的永恒经典!



杨洁老师千古!
alexacn 发表于 2023-8-31 04:39:28|来自:中国 | 显示全部楼层
就单说西游记里面的景点吧。7个蜘蛛精那一集时在四川九寨沟拍摄的。孙悟空被压的五指山和金角银角大王那一集是云南石林。宝象国是大理古城。人参果那一集是四川都江堰和青城山。乌鸡国是扬州个园。女儿国开头大街是嘉兴乌镇,内景是苏州园林,外景女王与唐僧游园是杭州西湖。弼马温天河牧马是拍摄于内蒙古锡林格勒大草原上并调的军马。玉兔精是云南瑞丽和泰国王宫。火焰山是新疆吐鲁番和桂林山水。红孩儿是长白山森林。白骨精那集是湖南张家界风光。玉华州是厦门华南植物园和广东肇庆七星岩。对于花果山,石猴出世海是北戴河,瀑布是贵州黄果树瀑布,山是庐山,远景是张家界,水帘洞是湖南冷水江波月洞,悟空出海拜师学艺是福建东山岛,石猴出世跑的那片椰子林是海南文昌椰林……等等更多,这些景点哪个不是中国一流的……九头虫(扫塔辨奇冤)那一集开头是山西大同云岗石窟!另外在绍兴兰亭(朱紫国国王答谢悬丝诊脉之恩在亭子里向师徒四人敬酒),绍兴禹王殿(唐皇宫殿),河北清西陵(唐王送玄装西行),贵州花江(流沙河),宁波天童山(黑熊精偷袈裟那一集),安徽九华山(小雷音寺黄眉怪),舟山群岛,烟台,青岛(四探无底洞),镇江(婴儿时期唐僧被放在盆中沿江漂走),福建武夷山(收复小白龙,观音送悟空紧箍咒)……均有取景。你们有木有发现片头片尾曲有的画面在剧中没出现过,那是剧组每经过一个秀丽的风景都会停下来拍师徒四人前行的镜头,比如那个九寨沟珍珠滩瀑布(片尾曲中那个瀑布) 还有锡林郭勒大草原(片头曲快结束时师徒四人走的枯黄色的大草原) 长白山森林(片头曲中师徒四人走的那个树林,红孩儿那集也在这里取景), 福建东山岛(片尾曲中师徒四人在沙滩上行走的画面取景地) 等等……从82年到88年近7年的拍摄,投资600万(放到现在基本6个亿了),近40个多个风景区的实景拍摄,连配角龙套都是电视台的中流砥柱或是专业戏曲院的台柱,那都几乎集中了当时全中国的精啊,为了拍出真实感,在长白山森林拍红孩儿那一集时,是真在六小龄童身上点火啊,他后来回忆说火真烧到眉毛了 差点被真烧死了,…… 师父的锦襕袈裟还真是件宝物哎!镇江金山寺的镇寺之宝,当年唐朝鉴真东渡的遗物,上面镶的可是真金和宝石!方丈收存流传后世,后来借给剧组拍摄使用!在新疆吐鲁番拍火焰山时那个大土坛就是真实历史上唐朝玄奘取经经过并在那讲经的地方,杨洁导演特地在那里取景并融入剧中以纪念! 多少年后物是人非 时过境迁了,但西游记中仍保存着80年代中国风景区的原貌! 你说,是不是增加了这部剧的历史厚重感呢!小时候只知道看孙悟空打怪,现在终于理解了里面的种种精华,演技的高超,配乐的精准,舞蹈演奏透露出浓浓的中国风,还有中国大千江山秀丽风景的实景拍摄……
        不是我写的,老早之前收藏的,来源无法考据了,这里发一下吧。

tenbaby 发表于 2023-8-31 04:39:59|来自:中国 | 显示全部楼层

文/六神磊磊

老《西游记》很厉害,但是究竟厉害在哪里,大家不一定全都知道。

我们经常不知道经典为什么是经典的。金庸的江湖地位为什么比梁羽生高?梁羽生为什么又好过诸葛青云?很多读者其实说不出来。

作为一个读书写字的人,我从自己的角度给大家解释一下:老西游记到底厉害在哪里?

这篇文章不谈演员们的表演,不谈词曲音乐,也不谈摄像、取景之类,只讲文字上的东西。

在这一方面,后来的所有西游电视剧和它相比,都有巨大的差距,简直是尹志平和洪七公的差距。


比如大家都知道一句台词:

“你是猴子请来的救兵吗?”

这是红孩儿的台词,被问的人是观音菩萨。这句台词在《西游记》的原著里有吗?有的,但是有一点点不一样。原著是这样的:

“你是孙行者请来的救兵吗?”

拍电视剧时,“孙行者”被改成了“猴子”。到底哪个更好呢?当然是猴子好。

看起来是一词之差,但改成“猴子”,这句话就更容易钻进你的心里;你就更容易记住红孩儿,这个光着腚的“黑社会二代”、海淀银枪小霸王,正作死地对着观音菩萨发问。

据说86版《西游记》是三个人编剧的,包括导演杨洁。仅仅从这一句上说,编剧青出于蓝了。

再随手举一个例子。第四集里,孙猴子被压在五行山下五百年,有一天观音菩萨路过,两人发生了一番对话。双方的台词不过几句,有的是保留原著的,有的是编剧导演自己发挥的。

保留了哪一句呢?

“特留残步来看你。”

发挥了哪一句呢?

“世上自有救你之人,却不是我。”

多么好的一句台词啊。菩萨这淡淡的一语中,有茫茫宿命,有莫测天机,有些微逗弄,有谆谆诲谕。

它给了猴子多少遐想:世上确有救我的人,可红尘万丈,他在哪里呢?既然不是你,那又是谁呢?

这得是一个文字功力多么扎实、又多么聪明有情商的人,才能为菩萨想出这样的台词啊?


再给大家来讲一个小情节,看看老西游记的功夫。

有这么一段情节:取经路上,唐僧来到了一个叫“木仙庵”的地方,里面有几个仙风道骨的老人,其实都是松树、柏树等变的妖怪,非拉着唐僧作诗联句。

唐僧禁不住几个老妖怪的撩拨,动了诗兴,就和他们唱和了起来。

一共作了多少首诗呢?在《西游记》原著里,他们你来我往,共作了七首律诗。吴承恩大概是有点想炫耀诗才,但这些诗其实水平不高,空洞乏味,而且这一段情节也很拖沓,啰哩啰嗦。

而在电视剧里,七首律诗被砍得只保留一首,恰恰是选了最好的一首。

它的开头两句是这样的:禅心似月迥无尘,诗兴如天青更新。

作到最后两句时,四老一致要让唐僧来收尾。大家记得是怎么收的吗?

半枕松风茶未熟,
吟怀潇洒满腔春。

众老都鼓掌:“好一个 ‘吟怀潇洒满腔春’!”而作为观众,我也想说,好一个“吟怀潇洒满腔春”!

大家想一下,当时拍《西游记》篇幅那么有限,狮驼岭、比丘国等等大戏都砍掉了,却认真保留了这一段,拍电视剧的人真是有一份诗情画意在。

更难的是,能大段砍掉原著里堆砌的烂诗,唯独选出最清新的一首,大加发挥,说明拍剧的人识诗、懂诗。

于是,原书里一段冗长乏味的情节,变成了荧幕上一段紧凑、风雅的诗会。它是很有作用的:一路上懦弱无能的肉鸡般的唐僧,抓住了这次机会,展露了自己的风采。

它会让你恍然领悟到:“御弟哥哥”并不只是个光会叫“大王饶命”、“悟空救我”的窝囊废。他一路迷倒那么多女王、女妖,不只是靠一张小白脸,更不是靠器大活好。他是有禅心似月、诗兴如天的一面的,是有吟怀潇洒、满腔才华的一面的。



更厉害的是后面。

在这一场文绉绉的诗会过后,四个老妖怪图穷匕见,现出了皮条客的当行本色,推出一个女妖怪——杏仙来迷惑唐僧。

在原著里,杏仙用来勾引唐僧的也是一首诗,水平仍然很差劲,说文艺不文艺,说尺度又没尺度,我看还不如咱们陕北信天游的“白花花的大腿水灵灵的逼,这么好的地方留不住你”来得刚猛直接。

然而拍剧的人是有慧眼的。在杏仙这首平庸的诗中,他看见了一句“雨润红姿娇且嫩”。他的灵感被触动了,觉得这里面有文章,可以发挥。

于是在电视剧里,它被生发成了一首歌。庸俗的“娇且嫩”不见了,变成了文艺十倍的“雨润红姿娇”。这首歌还被加上一个名字《何必西天万里遥》。

大家还记得这个开头么:

桃李芳菲梨花笑,怎比我枝头春意闹?
芍药艳娜李花俏,怎比我雨润红姿娇?

这两句词,瞬间画出一代名妓(妖)的袅娜和妩媚。这词太切合妖怪的身份了,因为她是杏,她自然要压倒桃李、盖过芍药的。

按理说,“枝头春意闹”这一句是不该出现的,那是宋词里的句子,唐僧不该早几百年听到。但我们是可以原谅这一细节的。

香茶一盏迎君到,
星儿摇摇,云儿飘飘,
何必西天万里遥?
欢乐就在今朝,
欢乐就在今宵。

听着杏仙一唱三叹,是否连我们不禁都会想:是啊,这美好的良夜,何必西天万里遥呢?

就像原著中说的:“若肯放开怀抱,长发留头,穿绫着锦,胜强如那瓦钵缁衣,雪鞋云笠!”

我经常想,如果换了是我,有没有这个功夫,把一句粗直的“雨润红姿娇且嫩”,变成一首《何必西天万里遥》?我真的很怀疑。


再随便举一些86版《西游记》里厉害的文字功夫吧。

例如观音菩萨曾变成一个老和尚,给锦襕袈裟打广告,勾引唐太宗来买。她是怎么打的呢?在原著里,这是啰啰嗦嗦一大通话,并不精彩。

但在电视剧里,经过大刀阔斧修改,最后拼接锤炼出几句:

“这袈裟,冰蚕抽丝,仙娥织就。穿我袈裟,不入尘轮,不堕地狱,坐有万圣朝礼,动有七佛随身。”

接着,观音菩萨又给西天的真经打广告,精炼到只有四句:

“能超亡者升天,能渡难人脱苦,能解百冤之劫,能消无妄之灾。”

熟悉华文的你不妨把它念诵一遍,有没有感觉到语句的工整?有没有感到音韵的铿锵?

一部25集的戏,数千句台词,处处能见到这样的锤炼功夫。有些是原著本来就有的,被精炼出来了;有的是原著里没有的,被演绎生发出来了。

比如在花果山,孙悟空喝问猪八戒:

“俺老孙身在水帘洞,心随取经僧。师父步步有难,处处该灾,他现在在哪里受难?”

听了猴王这话,我们是不是不由自主像猪八戒一样感动了:“师兄,你好仁义啊!”

又如三打白骨精那一段,唐僧要赶猴子走,怎么才可以用一句台词,就体现出唐僧最贱、最作死的效果,而且最能戳伤大徒弟的心?

答案是:

“难道八戒、沙僧就不会降妖?”

又譬如在女儿国,唐僧半夜被女王勾引,满头冒汗,给女王猛发“四大皆空”卡,女王该怎么破?

她的回答是:“你说你四大皆空,却紧闭双眼。要是你睁开眼看看我,我不相信你两眼空空。”

唐僧只好又发来世卡:“来世若有缘分,我们……”女王该怎么用一句话,表明自己追求真爱的决心?

回案是:“我只想今生,不想来世。”


这就是老西游记的厉害,一字一句都那么洗练、那么直白,悄无声息地钻进你的心。我们被这部剧征服,绝对不仅是因为几根威亚、一点特技。

你可能把这部剧看了10遍、100遍,也看不出它的这份功夫。的确,文字的力量,我们常常是察觉不到的。经常是它征服了你,你还浑然不觉。

有趣的是,一个作者或者编剧,他的功夫越深、积淀越多、在人情事故上越练达,就反而越没有所谓的“文采”了。很多作者以为金庸“文笔不好”,但却永远写不出洪七公出场的那一句话:“撕作三份,鸡屁股给我”。

就好像《西游记》剧集里,黎山老母不停地催:商量好了没,谁留下来娶我女儿呀?

我们如果功夫不到位,也永远写不出沙僧的那一句精妙回答:

“商量好了,留下那个姓猪的。”
elber25977 发表于 2023-8-31 04:40:56|来自:中国 | 显示全部楼层
首先,我真的是觉得两个时代的不同。以前固然清贫,但是风气更淳朴纯粹,细细打磨精益求精。而现在浮躁不安,求快求收益,一切向钱看。
相比后期制作的西游(不包括央视续集),86版西游无疑是经典,经典和流行的区别是流行让你躁起来,经典让你静下来。86西游是一座高峰,你只能靠近,但不能超越,不管你砸几个亿,不管你特效多绚烂,不管你音乐好听到霸占所有排行榜,不管你演员多俊俏腿有多长胸有多大,86西游就在那里,像山一样,它不跟你们比,它没有欲望,无欲则刚,没有对手,无法被超越。
首先摘一段六小龄童的话:
『82版《西游记》拍了6年,真的是一个镜头一个镜头磨出来的。当时投入并不大,600万左右。我的酬劳最高,一集70块钱,全部算下来拿了2000块钱片酬。我们把五六百万预算全部砸在戏上了,中国最好的景色、风貌全都给拍下来了。
  现在我听说演员片酬最高的,一集能拿到20万。你算算,一个40集的戏,一个演员就拿走了800万,就算有2000万的投资吧,剩下1200万,还有别的演员,还有吃住呢?最后只能在制作成本上控制,怎么保证质量?
  拍《西游记》那会儿,如果这场戏是晴天,拍的时候下雨了,就立马收工,回去研究角色。现在拍戏,下雨了就现场改戏,什么都是临时抓来的。
  当时我们早上七八点开拍,晚上七八点完,休息一下看回放。
  每次回放我自己都要看,看完之后我会主动跟导演讲:“昨天我有一个近景感觉不是很好,今天能不能重拍?”现在拍戏有几个看回放的?
  过去接戏看剧本,现在接戏看酬劳看档期。“什么戏?谁导演?一集给多少钱?拍多长时间?4个月?不成,我就40天。”
  为了配合这个大腕那个大腕的档期,导演副导演只能一块商量,把腕儿们的近景全都摘出来抓紧拍了,远景找替身。组里临时遇到点特殊情况,想多拍一两天,免谈。加一天20万!有的人加钱也不拍,导演就得想办法,赶紧往“死”了拍,临时加一场这人死了的戏,后面就不用出现了。就这么搞艺术!
  我们那会儿拍戏,事先要对台词、走台步、找感觉。现在你跟人说这个,人都乐,“哎呀,您都老艺术家了,对什么词儿呀?现场再说吧!”
  还有的演员腕大,他的戏提前拍了,临到你跟他对戏,人早撤了,你就那么对着空气演。这种戏,我真的不知道怎么演。
  在片场年轻演员跟我演对手戏,他们演戏的时候我都陪着,他们说您坐着去吧!我说没事儿,对手戏、对手戏,没有对手的现场激发你怎么演?
  这些本来都是特正常的事,可现在竟然对戏都变得不正常了。我不排斥商业化,有些技术手段、管理方法的确可以提高效率,但艺术的基本规律你不能舍弃不顾。
  从1982年到现在,影视圈发生了很多变化。我管不了别人,只能做好自己吧!拍《吴承恩与西游记》,我把头发剃光,意思是从零开始,拍摄期间一天都不请假,也绝不去其他剧组串戏。
  按我的愿望是一天拍4个小时,我可以有个总结、调整的过程。但是现在不可能,现在是一分钟一分钟地算钱啊!演员都是十几个小时拼命赶,连轴那么拍!我也只有尽可能适应,把准备工作提前。
  有些原则是不能松动的,比如坚持不说“胡话”。我拍过一部38集的电视连续剧《欢天喜地七仙女》,由于剧中有较多戏说成分,我时不时地找导演商量改台词。有句话本是这么说的:“我太上老君在天上的图书馆……”我怎么听怎么别扭,最终改成了“我太上老君在天上的藏书阁……”别人咱也管不了,但起码我演过的角色没有一句戏说的台词。』
然后便是艺术家和演员的差别了。

86版西游记里,很多角色简直是为演员量身打造。一颦一笑,眼角眉梢,步伐流转,全是戏,极具张力,自有一股精气神在里面,你很难想象换一个人会是怎样?马德华的猪八戒,闫怀礼的沙僧,徐少华的唐僧,郑榕的太上老君,朱琳的女儿国国王.......更无须说六小龄童的孙猴子了。这里也有贴出来三版的对比,不多说了。
这是些艺术家啊,只为戏生,一板一眼,不在乎赚的多少,更在意的是塑造好角色。

举一个最震憾我的例子:
红孩儿那一集里,红孩儿火烧孙悟空,那是真的在六小龄童身上点火啊,真的活生生的烧啊,六小龄童后面回忆说那场戏他知道了人烧死前是什么样的感觉。现在呢?唉。

里面的音乐也是特别好听的。
可能这个夏天在后会无期里,大家被朴树的平凡之路轰炸,被其中辗转万千还是感慨天凉好个秋的返朴归真所震撼,但是电影里当女儿情响起的时候,多少人心头一颤?荒诞之中的一泓温泉。
86西游记里,敢问路在何方,五百年沧海桑田,女儿情,相见难别亦难,哪首不是脍炙人口,初听可能难以出味,但是越听越觉韵味其中,有些歌词更是仿佛写进了心头。

更多的也不想说了,可以观看 导演 杨洁的《敢问路在何方》,回忆当初拍摄西游的情况
贴豆瓣地址 敢问路在何方 (豆瓣)
ggm 发表于 2023-8-31 04:41:44|来自:中国 | 显示全部楼层
小时候,我看西游记时一直有个疑问:从哪里找来一只会说人话的猴子?而且这个猴子还有名字,叫六小龄童!
长大了,我再看西游记时又有个疑问:为什么小时候这么蠢,这么蠢?!(눈_눈)

快速回帖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