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三年级后,拉开成绩差距背后的真正原因在哪?

[复制链接]
tenx007 发表于 2023-8-31 03:18:20|来自:北京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小学三年级后,拉开成绩差距背后的真正原因在哪?
全部回复5 显示全部楼层
春天 发表于 2023-8-31 03:18:27|来自:北京 | 显示全部楼层
再更新一下
一直在教孩子物理,女孩确实和男孩在理科思维上有差距,尤其是形象思维上,除了多运动,似乎无法弥补。
只能劝自己等待孩子开窍吧。
有时候痛苦确实是来自于比较,我闺女的物理天赋和我差距很大,我总会拿自己去和孩子比较,心里落差很大。
我始终觉得任何孩子都能学好物理,但是现在的电子产品开机的时候,隔离了孩子与现实世界。这应该是很大负面影响。

更新一下
很多人不相信孩子能从倒数变成第一,我开始接手孩子学习之前,是孩子妈妈带的,孩子妈妈和我的思维方式截然不同,我闺女的思维方式更像我,所以我引导孩子之后成绩变好是自然而然的结果。
我闺女并不是天才,我也没发现什么特别的天赋,并且小时候和同龄的孩子比,什么都是慢半拍,也不是很合群,虽然朋友很多,但是我觉得她不是很在意这些。她三年级之前都是呆呆的。
我闺女记忆力稍微好些,但是这恰恰是我担心的,我非常担心她用记忆代替思维,我见过记忆力非常好的人,但是思维能力很弱,所以我更关注孩子的思维与直觉的培养,但是这很难,因为目前小学阶段,很多学校为了效率和分数,无论什么学科都是靠记忆,各种打卡就是在强化记忆,我开始带孩子学习之后,付出的努力中至少有一大半是为了修正学校的错误教学方式。
慢就是快,我和我闺女讲,我可以帮她写作业,只要她和我说她作业多写不完,我就帮她写,帮她写作业的前提就是,她写的部分不能出错,我可以接受她慢,但是不能接受她欺骗自己,不会的题可以问,甚至可以空着不写,如果你也能这样帮孩子,孩子就会沉下心去审视自己,到底是不是真的会。知道自己会不会,比做出自己都不确定的答案,重要太多太多了。
学习的安全感,把注意力放在是否学会上,而不是把注意力放在完成作业上,这需要有安全感,这个安全感就是来自于父母。我宁可帮孩子写作业,宁可作业没写完也会在天气好的时候带孩子出去玩,宁可用技术手段对付学校的打卡,也不能让孩子把学习的目的变成了完成作业。我想看的结果很简单,孩子知道自己会不会,我甚至不是要求孩子一定要会。
================
原答案
我闺女三年级之前排名都是倒数,然后疫情爆发,我在家陪孩子到开学,开学之后连续几次大考都是第一,现在快升5年级了。
简单说一下我对小学生学习的看法。我实在不想讲一些细枝末节,可是只讲大道理的话又太空泛,这些大道理其实大家都知道,但是能身体力行的做到却少之又少。我也时常提醒自己时常反思。
爱因斯坦说,问题的解决往往在问题发生的更高层面上。下文都是围绕这个思路来处理问题。
孩子的成长是和父母渐行渐远的过程,珍惜这段孩子成长的时光,不要太过功利,不要太在意排名和成绩,揠苗助长只会适得其反。这个过程作为父母的我们,不是帮孩子走过这段路,而是陪着孩子一起走,这段路上关于学习这件事,我们的目标是什么?是帮助孩子更高效的学习,不是逼迫孩子学习。
大道理列表:兴趣是最好的导师。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人无完人,不要求全责备。身教胜于言传。家庭要做的是把学校的知识融入日常生活。只问耕耘不问收获。因材施教。
首先,文科科目和理科科目的学习方法是不同的,语文和英语需要大量的输入和模仿输出,那么怎么学好语文和英语?这个问题的更高层面是什么?是家庭的文化氛围,是所谓的书香门第。为人父母的我们,无法改变自己的出身,却可以通过提高自己来改变孩子的出身。语文相对简单,生活的对话中多用成语和典故(身教胜于言传),陪孩子读书,不要太过功利,为了成绩去读什么名著古文只类的,孩子喜欢什么类型的书就买什么类型的书,陪多了,孩子就会渐渐自主阅读了,不是说名著不好,我们要明确目标,目标不是读了多少名著,而是培养阅读兴趣(兴趣是最好的导师),我会给孩子买很多种类的书,喜欢看什么就看什么,哪怕是漫画都可以。最近每年都要花大几千买书,几百块钱买的书可能都不够看一周的。不是因为我多有钱,只是因为如果花几百块钱就有一定几率让孩子发自内心喜欢上某一类知识,我愿意去赌。很多人都会记得小时候最喜欢的书,这本书很可能影响了你一生,为什么?因为这本书让你对一些事情产生了兴趣,或者带给你正确的思维方式。我非常看中自主阅读,这不仅仅是为了提高语文成绩,一套好的数学启蒙,可能会让孩子一生都喜欢数学,其他科目是一样的道理。
英语怎么培养?在家多和孩子讲英文,这个过程同样不要求全责备,自己英文不好也没关系,和孩子一起学,一起进步,多看孩子喜欢的英文动画。我在家里准备了一台旧电视,不管孩子看不看,反正孩子在家就循环播有趣的英文动画,我没钱请家庭外教,只能退而求其次。不要机械刻板的让孩子背单词背课文,那是学校做的事情,(家庭要做的是把学校的知识融入日常生活)。给孩子准备适合他们目前英文水平的书籍,英文的自主阅读比中文的自主阅读,要难培养很多,但是付出总有回报。
数学怎么培养其实也很简单,但是我的思路可能和大众的观点有些不同,很多人都觉得理科是逻辑思维,其实不是,理科想学好最重要的是感觉,这个感觉就是模式识别,我非常赞同小平邦彦的说法,数学好的人一定是数感好的人,这个数感并不是简单的对数字的感觉。很多理科学习好的人有个典型特征,就是先知道答案后知道过程。他们常说的就是“显而易见”,但是你问他们为什么显而易见?他们往往要思考一下。这个显而易见的过程就是把复杂的逻辑套入到了一个熟悉的模式中了。其实如果你站在这个层面上看待数学的学习,小学数学其实是很简单的,无非是记忆和模式两部分,乘法口诀先背好,不仅仅要做的几乘几等于几,最重要的是要知道一个数可以分为哪些数相乘。单纯99口诀是不够的,如果能把19*19口诀背下来,那么计算速度可能没问题,并且会受益终生。小学数学最重要的永远都不是计算能力,加减乘除的规则同样都是模式,最重要的是在题目中找到对应的模式,如果你觉得我说的模式是指记住题型的话,就当我没说!模式识别第一步是建立模式,第二步是匹配适合的模式,下面就是具体的方法,加减乘除的模式不是能用语言描述出来的,这是一个变化过程,这个过程可以用语言描述,但是只有把这个变化过程内化为感觉,孩子才会用好这个模式,每次做应用题之前,让孩子先把加减乘除的变化过程回忆一遍,读一遍题,不会的话继续重复这个过程,回忆什么是加减乘除的感觉再读题。家长不要在这个过程中给出任何提示,因为这个过程是在锻炼孩子识别模式的能力。不要有任何怀疑,这就是数学甚至理科的本质。只要你坚持这个做法见效会非常明显。但是这只是学好理科的第一步,做好这一步之后要让孩子自己出题,找出各种题目之间的相似之处。所谓的题型训练在我看来不是没用,而是小道,大量的刷题不是没用,而是效率太低,刷题太过功利进而影响孩子的兴趣,如果孩子能说出一道题和另一道题很像,那基本不需要继续计算了,计算单独训练即可。我家孩子的作业如果多的话,基本都是我和她妈妈替她写。
关于小学阶段应用题怎么解,还差一步就是抽象,如何抽象也不难,就是线段图,用线段图描述数据之间的关系,绝大多数的应用题都可以画线段图直接看出数据之间的关系,怎么画线段图是需要练习的,一旦掌握了,不仅对小学数学有极大的帮助,对将来学习坐标系也非常有启发。
说到小学的科学,不得不吐槽我有些学校教育的弊病,实在是太过功利了,一切学科都靠记忆,语文英语也就算了,数学和科学还要记忆,可以说从我家孩子上三年级开始,我就是在和这些教育方式对抗,举几个例子,加法交换律要背,声音音调要背,公顷换算要背,实在太多了。面对这些的教学方式我不得不提前教我闺女高中物理的概念,目前她的数学水平还不够计算,但是基本概念和各种现象的关系都是可以理解的,目前已经学完力学和能量了,四年级的科学开始学电流,我要在学校教之前教会她电流知识。
推荐大家看一部关于学习的片子,断墨寻径,知乎 b站都有。
给大家举几个家庭教育的例子,希望抛砖引玉,有一次我煮汤圆,发现汤圆会自动在水中翻滚,这不是因为水的波动,是因为汤圆分为水面和水下两部分,水下的部分会被水煮得变大密度变小,而水面上的部分没被煮到,密度比较水下的大,汤圆就会像不倒翁一样翻过来,这样循环往复就会不停翻滚。
语文的培养,举个例子,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这个简单的家喻户晓的诗,作为家长的父母,如果不知道这是描写哪个季节的,首先就是要提高一下自己了。
英语的培养,look for 和find都是找,我和我闺女停留在到处看look,我媳妇是靠翻的find。相信很多家都是这样,哈哈 。
我非常讨厌解题套路,那简直是对思维的戕害,我只有一个思考和学习套路,那就是模式识别,每个人每天都在进行这个思维活动,甚至语文和英语都有这些思维,对那就是比喻句,更高级的就是通感,其中通感是跨越常规模式的识别能力。理科学习如果能跨越不同模式去识别,会让我们对模式有及深刻的认识。很多顶级发现都是跨越了学科的模式识别,我能想到的最典型的就是苯环的发现。为什么我要说这些看似不相关的事情?我要表达的是让孩子的想象力不要被错误的教育方式摧毁,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做数学题的时候不要把模式的识别范围限定在数学中,起码要做到一题多解。很多顶级的人物看待事情往往都是那么超脱,高屋建瓴,神来之笔,无一不是看透了事物的本质,所谓无招胜有招,一切套路都是虚妄,返回本真才是正途。
当你把一本书的纷繁复杂知识都转化成为一个个模式,那么你就在把书读厚的阶段,当你熟悉一个个模式,并且不断找到模式之间的关系,模式的数量就开始减少,这就是把书读薄的过程,最后就可以出现武侠电影中的桥段,你记得你学了什么吗?完全不记得!这时候的知识已经变成了你的常识,你能不经过思考说出一个常识吗?但是你能下意识的使用常识,也就会出现前文中说的“显而易见”的状态,同样一个问题,在你这是直觉,别人确需要思考。
关于奖励机制,我的观点与别人也是有一定不同,首先要承认一个观点就是虚荣是推动人类进步的动力之一。我从来不认为奖励思考会导致孩子内驱力的降低,没有体验到成就感才会降低内驱力。我非常讨厌说什么自控力,内驱力,时间管理,专注力,等等不啦不啦,还是那句话,兴趣是最好的导师,强扭的瓜不甜。别的我不讲,你们说孩子的自控力,时间管理差,你作为家长你能做到吗?我真的不想骂人,这些都是谬论,起码没有看到事情的本质,人与亦云罢了!本质是什么?是孩子没有从学习中体会到成就感,没有体会到虚荣,没有体会到乐趣!电子游戏为什么让人着迷?因为成就感唾手可得。短视频为什么让人着迷?因为快乐唾手可得!为什么学习越不好的孩子越攀比和学习无关的东西?因为虚荣唾手可得!只要家长做好培养好孩子对学习的兴趣,一切都迎刃而解,孩子在玩游戏的时候不专注吗,抓紧一切时间玩游戏,不会管理时间吗?玩游戏有拖延症吗?需要你说好几遍才兴致缺缺的打游戏吗?这需要内驱力吗?这些都是小道。首先虚荣一定要和同龄人比,成就感来自于达成的难度,孩子一旦体验到这些带来的快乐,专注不是必然的吗?所以我对孩子的奖励的目的非常简单,就是培养兴趣,我如果想带她做奥数题,她做出一道题,我就陪她打游戏,生活中发现有趣的现象我就直接给钱,这些钱她想怎么花就怎么花,我绝不干涉,一旦孩子在某方面比别的孩子好,以后你就是没有奖励,孩子为了虚荣也会努力。一旦孩子通过自己努力解决了困难的问题,自然就会有成就感。所以不要认为这种奖励是外驱力,奖励是不是外驱力取决于这个奖励是用什么换来的!!!所以只要你看清事物本质,你就可以放心大胆的给出奖励,本质就是用奖励来培养兴趣和能力,而不是虚无的结果。这种奖励要唾手可得,要实实在在,要频繁多次。
如果一定要推荐一本书的话,那就是《如何解题》数学家波利亚写的,非常好。
既然有人看我就多写点,当做育儿记录吧,有错的地方也有人指正。
最近我发现网上买的成语接龙卡牌非常有价值,因为我发现了一个新玩法,就是两张不能接上的成语卡,自己去找成语把这两张卡接在一起,这个思维过程像极了数学中把已知量和问题的结合过程,孩子还喜欢玩,并且是优质陪伴。
继续说说怎么陪孩子玩,我有我的原则,就是从来不让着孩子,哪怕孩子会因为输而哭。这也是爸爸陪孩子玩和妈妈的不同,这同样是为什么孩子喜欢和爸爸玩,反倒不喜欢和妈妈玩的原因。有些游戏是合作,有些游戏是竞争,竞争就要有输有赢。孩子年纪小,但是不是傻,你哄着他们玩,一次两次可以,第三次孩子就不想再玩了,这个成就感是虚假的。
=被孩子折磨疯掉的家长该如何自愈=
这个话题非常具有普遍性,但是在我家里情况恰恰相反,我闺女经常说的就是她要被我折磨疯掉了,虽然是玩笑,但是我确实有我自己的做法,并且效果显著,就是如何“折磨”孩子。这个方法同样只能家长自己探索,我只能举例子,比如前面说的如何做数学题,很多家长是因为数学被折磨疯掉的,其实这个问题之所以出现,第一是因为孩子没有学会思考问题,第二是题目本身就可能是错的,我拿个最简单的例子,说,8个人吃饭,每个人一个饭碗,两个人一个汤碗,一共需要几个碗?我闺女回答8个碗,我顿悟了,孩子是对的,题目是错的,8个人吃饭当然要8碗了,题目没说要喝汤,肯定不能计算汤碗。如果题目没有问题,孩子不喜欢思考该怎么办呢?方法非常简单,就是读题,大声读题,读题够累够无聊的吧,孩子为了结束这个无聊的过程,自然而然就会选择更容易偷懒的方式—思考。读二十遍题,还不会我直接告诉孩子答案。但是我不会告诉孩子思路,她爱想不想,反正累的不是我。只要你态度够坚决,不读题就空着,选择权交给孩子就好。一句话就是不想被孩子折磨,你就去折磨孩子!


不想放什么书单,每个孩子都有不同的喜好
每个孩子都是不同的,同样也不会有一成不变的引导方式,所以因材施教非常重要,学校很难做到,家庭教育恰恰是适合做因材施教的,所谓知子莫如父母,这个过程是非常考验父母的,考验的不仅仅是知识量,还有就是父母创意,和看透问题的能力,需要分析出来孩子不会的根本原因,其实这个过程父亲能做得比母亲好很多,我始终认为母亲负责提供物质营养,父亲负责精神营养,爸爸带出来的孩子,运动能力,情商,逆商,遵守规则,敢于打破规则,坚强,执着,乐观,敢于竞争,好处太多了。其实能高效陪孩子的时间并没有多久,孩子越来越大,和你渐行渐远,做爸爸的珍惜这段时光吧!共勉!

==========================
实在不想在这里和别人争吵,这是关于汤圆的视频,请注意这时候已经关火了,可以明显看感觉出汤圆是因为重心上移引起的反转,直到汤圆整体熟透才会停止


https://www.zhihu.com/video/1484278212292882432



这个例子非常好,我来给大家评析一下,这个人是个老师,请注意这是个所谓的老师,看看他的言论,我一条一条说哈。
第一,此人喜欢人身攻击,讲事情就讲事情,这不是一个正常心态的人该有的态度,更何况是一个老师,做人最基本的修养都没有。枉为人子。
第二,上来就讲什么流体力学,典型的不懂装懂。这种水平最好不要做老师了,枉为人师。
第三,此人习惯给别人贴标签,文科生就看不懂生活中的现象吗?你看不起谁呢?
第四,此人只会照本宣科,完全没有想象力,不知道是刻板的学习导致的,还是天生不爱动脑导致的。
第五,此人居然连汤圆熟了在水底还是水面都不知道,到了四体不勤五谷不分的程度,可笑可笑。估计连饺子都没煮过。
第六,我的视频已经明确证明我的论点,居然还在狡辩,如果你承认错误,我还认为你是可造之材,事实证明,我想多了,孺子不可教也。
第七,这何尝不是教育的悲哀,很可悲的是悲哀居然还通过这种人向后代传递,知识可以错,但是基本的道德都没有,呜呼哀哉!
我服气了,讨论汤圆的,请自己煮一下看看,简直是一目了然,网上也有人的看法和我一致,汤圆的翻转现象非常明显,并且翻转之后会出现类似不倒翁的晃动,汤圆浮出水面后,就可以关火,请注意汤圆的晃动表现是周期性的,请不要再讲什么复杂的情况了好吧,其实就是很简单的过程,有人说会有气泡,这是不对的,关火后水没有沸腾,汤圆内部也不会产生新的气泡,如果有气泡,那也是均匀分布在汤圆内部,或者固定在汤圆内部某个位置,不会产生重心周期性变化。
网上这个视频比我录的好些,你们自己看吧。
请注意,下面视频没有关火,我录的视频是关了火了,不要再和我讲沸腾和对流,即使有,也不会产生重心周期性变化
https://m.sohu.com/a/523596433_121119259



更新一些物理有关的观点
举个最简单的例子
物体质量m,速度v,滑动经过有摩擦的水平面一段距离后停止,先假设没有问题,只有描述。
如果你先思考用什么公式,那一定是错了,第一感觉应该是会生热,会逐渐减速,经过一段时间停止。这些现象和公式有关吗?不要先去考虑问题是什么,完全可以凭借直觉演义出这个变化过程。
这些和高中生,初中生,小学生有关系吗?没有关系,哪怕是文盲,凭借生物的直觉也能演义出这个过程。
其实这才是本质,物理好的人,基本都是先知道结果后推导过程,就是这个道理,
那么为什么要先演义再套公式呢?
道理也简单,一个同声传译的翻译,在翻译的时候一定是不是一个字一个词翻译的,一定是把要翻译的句子先变成一个感觉,再用另一种语言本能的表达。
公式其实就是一种语言罢了,特别之处物理公式是用物理的语言去描述现实,同样道理,做物理题和同声传译是一个道理,第一步一定是先演义,先找到感觉,然后用物理的语言把这个演义描述出来。
如果你去记忆题型,记忆所谓的模型,硬性记忆公式,那么你永远做不到同声传译的那种效果。
关于数学



关于勇气的回答

如何培养孩子的勇气?
xue8 发表于 2023-8-31 03:18:33|来自:北京 | 显示全部楼层
可怕的“三年级现象”
前几天带墨墨去闺蜜家里玩,发现一向温柔的闺蜜她正在对儿子瑞瑞大发雷霆。
原来一直表现很好、学习也不错的瑞瑞,三年级以后成绩却不断退步。
问及原因孩子说不出所以然,做作业效率特别低,渐渐越来越落后于同学。闺蜜和老公苦恼不已。
明显感受到了「三年级现象」给闺蜜夫妻带来不少压力。
   ✍  什么是“三年级现象”?

就是一二年级学习很好的孩子,到了三年级突然“变笨”了:上课内容听不懂、题目不会做、成绩快速下滑。这就是典型的“三年级现象”。三年级常称为“一道坎”和“分水岭”。
思想家卢梭(Jean-Jacque Rousseau)曾经说过:世界上最无用的三种教育方式就是:讲道理、发脾气和刻意感动。
我能理解家长们面临孩子“三年级现象”时内心的慌乱和焦虑,但是成绩的下滑其实只是表象,这个阶段家长越是针对作业去摆道理发脾气,越容易让孩子丧失学习的自信,消磨孩子自我驱动的学习兴趣,而且更不利于孩子和父母之前的亲子信任。
所以,针对三年级这道“分水岭”,最值得做的不是对于表面的几张作业纸严防死守,而是需要寻根溯源,探讨一下,究竟为什么会出现“三年级”现象呢?


为什么会出现“三年级现象”?

1、过多的超前学习

坐标海淀,超前教育界的“宇宙中心”,全国范围内“鸡娃”的重灾区,我其实对于“超前学习”这一点感触颇深。
很多家长在孩子很小时就把“抢跑”提上了日程,上小学前就力求通过各种途径教会孩子们小学课堂的基础内容,比如拼音、汉字、数学加减法、唐诗等等,像完成KPI一样刻苦热忱。


但平心而论,一二年级的课堂其实难吗
并不难,甚至可以说知识本身很简单,就是给各个学科打好基础而已。
这类小学低年级的知识难度对一路打鸡血「幼小衔接」过来的孩子来说,自然就更显得简单易懂。 因为大致都已经学过了,孩子在课堂上就算不怎么听讲,作业也能轻松应对,最后考试的成绩也不错。对此,家长、老师、孩子自身,都会形成一个印象:这孩子学习不错~
而事实真是如此吗?
2、三年级后学习难度增加

我和许多老师聊过,三年级以下的课堂其实都可以用“learn to read”来概括,就是“学习如何阅读”的过程:读拼音、读汉字、读题目、读懂老师授课的方式。内容很基础,通过背诵、练习等简单的办法就可以掌握。
但是三年级后的课堂就是“Read to learn”,通过“阅读来学习”,开始有写作和阅读理解,难度加大。

  • 数学不再是简单的背诵口诀和加减乘除,混合运算、应用题、思维题的出现需要孩子有提取信息、解读信息的能力。
  • 比如英语不再是apple、table记几个单词,开始对话、造句、阅读理解了
一二年级只是附加学科的英语在三年级变成主要学科之一,孩子们要学习、记忆和消化的内容更多。
各科学习内容的难度增加,要求孩子具备阅读理解、思维转化、信息提取和解答等能力,而这些能力都只能源自长期积累,不是一两次督促作业可以改变的。


3、老师的教学速度变快

一二年级的孩子,老师课堂上教授内容时会比较详细、讲解的速度也比较慢,目的就是帮助孩子们记住所学的基础知识。
三年级开始,学习内容和学科增加,老师会加快速度以完成教学进度和内容,没办法兼顾所有孩子的进度。如果之前孩子的学习习惯和基础不好,就很容易出现成绩滑坡的现象。


4、孩子的自我认知敏感,却还不具备自律的专注力:

三年级是形成自信心的关键期。
这个阶段孩子会倾向于在别人的评价中发现、证明自身价值,有的孩子还表现出强烈的自我主张。此时的孩子会出现“背向家长”的过程,开始要求独立,但这个年龄段的孩子内心「自控能力」又没有完全发展起来。


在这个矛盾的心理阶段,三年级的孩子一方面很抵触厌烦家长辅导作业,另一方面自己又无法独立安排时间、完成作业,面对学习本身就很容易产生挫败感。
所以,学习拖拉、专注力差、执行力差等等,这些坏的学习习惯,也许一二年级作业简单时还不明显,到了三年级以后会迅速显现出来。

怎么克服“三年级现象”?

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不能等孩子到了三年级遭遇“分水岭”、“滑铁卢”再着急找办法应对,最好的方法应该是从小、从日常入手,培养孩子的阅读兴趣和阅读理解能力。
1、不过早教具体知识,注重培养阅读习惯和兴趣

我在线下讲座中和有20年北师大附小教育经验的教育专家蓝琼老师聊过,蓝老师认为:“双减”的趋势下,不要额外给孩子的作业“加量”,要注重的其实是阅读和学习习惯的养成,像“打磨玉石”一样细细地磨炼,而且要从深度和广度两方面培养孩子的阅读能力。
这一点恰好和外国的研究不谋而合。
“三年级现象”并非中国特有的情况:
在20世纪80年代,美国哈佛大学的研究者就指出很多孩子到了三四年级会明显出现成绩“跌落”式下滑的现象,并且命名为“四年级滑坡”(Fourth Grade Slump)。
哈佛心理学家通过广泛研究给出的原因就是:孩子自身的阅读能力无法应对三四年级中阅读要求的转变。
专家建议,作为孩子的父母、看护者和第一教育者,我们要确保在早期儿童发展阶段引入阅读,在孩子阅读兴趣发展的最初阶段,尽可能多给孩子口语表达机会,尽可能多地阅读绘本书籍,培养孩子对于书籍和阅读本身的热爱。
并且不要吝惜交流的时间,尽可能多和孩子谈论各种主题和经验。
让孩子爱上阅读的,刚开始不在于读多少本书,而是阅读过程中的美好体验。



四岁左右开始,墨墨自己去书柜挑书,还抱着兔子玩偶给她讲故事。
而且到了四五岁这个阶段,墨墨尤其喜欢去听天马行空的冒险故事,很多他沉迷的故事书他还会要求我反复反复来读,我这个“人形讲故事机器”往往拿着绘本讲得口干舌燥,而墨墨还意犹未尽地坚持“妈妈再讲一个!”
当我从全职妈妈转变为朝九晚六的职场妈妈后,这种日常“讲故事”强度就有些吃不消了。。。
所以,在妈妈群问了一圈之后,我在朋友推荐下使用过好几款市面最热门的绘本app,大部分用过几次孩子不太喜欢就卸载了,只有一款叫做KaDa故事的阅读app最吸引墨墨,自从我给他的平板安装好之后,他几乎每天都会在上面阅读绘本或者听几个有趣的故事
有时候我下班还没回家,墨墨从幼儿园回来还会自己拿出PAD打开KaDa故事看绘本或者听书。


对于孩子的成长,老母亲欣喜不已。
这让我常常想起墨墨小时候,一岁多、还不会说话的时候:每一个阳光刚好透窗而落的下午,墨墨就“吭哧吭哧”地用小枕头给自己在地毯上搭出一个“小窝”,然后摇摇晃晃地抱过来一两本绘本,坐进自己的小窝里,闪着“忽闪忽闪”的眼睛向我示意:
“妈妈,来读书呀!


孩子对书的喜爱其实上升不到天赋、基因,而是来自孩子从亲子阅读中体会到的快乐。
每个看似“天生爱读书”的小孩,其实背后都和日常的家庭环境、阅读氛围有很大关系。
2、强化阅读理解能力,应对学习内容和教学方式的变化

有了阅读兴趣,怎样培养阅读习惯呢?
首先,就是坚持,要相信日积月累的力量。
每年墨墨看过的实体书垒起来都比人还高,加上他睡前、上下学路上用绘本阅读APP看和听的绘本,一年应该有上千本。
我想墨墨现在喜欢阅读,和从小就引导他阅读有很大关系。
其次,要启发式阅读,引导孩子思考。
启发性的阅读拓展,往往来自最基本的「三个步骤」:

  • ①阅读过程中,熟练运用4W1H 问题大法,积极和孩子提问交流;
  • ② 对比和反思,阅读绘本之后可以抓住主题让孩子「联想」其它已经读过的绘本;
  • ③ 从绘本复归生活,让书本的新知识融入孩子生活中的日常观察,学以致用。
3、巧妙借助工具,引导孩子积极阅读的内驱力

三岁后,孩子对于「阅读」的热爱已经不再是混同于“玩玩具”一样玩着看书的体验,而是进入语言构筑的想象世界。
书,就是为每个孩童打开天地的桥梁
所以,我很提倡在适当时候给孩子自主挑书、选择书的“小小权力”,让他从小就感受到「自主获取自己想要的知识」的那种快乐。
我自己从墨墨三岁后尝试了两种能让孩子自己选书的渠道: 一个是线下可借阅的绘本馆; 一个是线上的绘本阅读app,分开来给大家说说体验。
① 线下绘本馆借书:
墨墨三岁阶段的春节前,我带他办了第一张绘本馆的借阅卡,之后大约每两周带他去绘本馆,然后“放手”让他自己挑、自己选,中英文绘本皆可。
② 线上绘本阅读app:
北京的绘本馆因为疫情关闭关闭很长一段时间,没办法让墨墨自主选书让我比较头疼,妈妈群里的小伙伴推荐我可以试试线上的绘本阅读app来让孩子听书看书。
上面说过,我尝试过好多绘本app,最后给墨墨Pad里面留下的中文绘本阅读app就是KaDa故事。


刚开始用KaDa故事APP看绘本、听故事时,需要给孩子引导的“小台阶”,我当时给墨墨介绍一下Kada整体的构成:
我告诉他这个APP也是一个“图书馆”,只不过和你的绘本馆相比,它是“虚拟”的图书馆哦!它里面有10000多本绘本,20000多个故事,你可以小手点一点,Kada就会给你读出来你想听的故事。
然后我开始给他挑选一些让他看,几次以后他自己就选择感兴趣的内容去看。
我发现绘本阅读APP有一个好处,就是它是有声绘本阅读,会比纸质书更有趣,孩子还能跟着学讲故事。有些纸质绘本看过的内容再从KaDa故事上做出来看,看完以后墨墨会给我们讲故事,小家伙学着讲居然也能讲个七八分像。
为了保护视力和磨耳朵,有时候我就让他“听绘本”多于看屏幕。其实「听」对于孩子的信息提取能力有重要影响。
身边很多爸妈都提到,孩子上小学后,课堂上看起来坐的端端正正,好像听讲听得很认真,可是课下一问,对于老师讲了什么却说不出所以然来。这就是因为孩子的「阅读理解能力」当中,从听力素材提取、整合、吸纳信息的能力还不足。
要提升小朋友「听」的理解能力,我非常支持爸妈和孩子一起,不单要「看」书,也可以借助像KaDa故事这样的绘本app多和小朋友反复用「听」来回温故事。
最近墨墨每天放学回家第一时间就拿出PAD看绘本,通过观察我发现他这种“强烈积极性”的内在原因:

  • 一方面是因为KaDa里面的绘本丰富,他自选自听不需要等着“妈妈一句一句讲”,有种大哥哥的自豪感;
  • 再一方面就是KaDa绘本的「知识世界」打卡模式特别吸引孩子,每次读完一本绘本,都能收集到知识盒,一步一步提升“知识等级”能前往一个个精致有趣的知识王国,用知识碎片拼好里面“遗失的宝藏”:


3.  我们帮他把生活和绘本融合起来
比如墨墨很喜欢看恐龙的绘本,我们就陪他一起玩恐龙主题的手工、拼贴画,通过动手用硬纸板拼插恐龙;还一起讨论过绘本中关于“恐龙两只腿站立还是四只腿站立呢?”
遇到我们也不懂的问题,我会让他自己去KaDa故事100多本恐龙绘本里找答案,还会带他去恐龙主题的博物馆(比如北京的古生物馆),庞然大物一样的恐龙骨架,能最直观的让绘本中「长脖子的马门溪龙」几个字变成鲜活的记忆。



总结

总结一下的话,“三年级现象”并非中国特色,而是无论哪里的孩子都可能遭遇的“漫漫学路滑铁卢”。 面对三年级这道坎,我们家长应该做的是第一提前准备,在一二年级甚至入小学之前,给孩子培养积极主动的阅读习惯。进入三年级后,慢慢打磨孩子日常预习、做作业、上课记笔记的最基本学习方法,不要畏难,而是看出迈过“难关”需要的一层一层努力。
我相信,通过纸质绘本、电子绘本和生活相结合积累的习惯和知识,会成为墨墨以后学习的养分。也希望所有的孩子都能够通过分享的内容找到自己的方式,顺利克服“三年级现象”。
<hr/>我是涵兔,双语海归硕士妈妈,也是知乎上分享亲子感悟、真实故事的普通创作者。欢迎关注我,一起讨论亲子育儿当中大大小小的难关和快乐~
aylue 发表于 2023-8-31 03:19:01|来自:北京 | 显示全部楼层
从小学到大学,为期十几年,是一场艰巨的拉力赛。拉力赛不同于赛场比赛,它不是简单的重复,每隔几年,就要换一条赛道,每段赛道都有不同的特点。你在前一赛道取得的优势可以保留,但并不能保证你在下一赛道取胜,最后谁胜谁负,要看终点。
小学低年级,直来直去,就像直道,没有太多技术含量。小学中高年级开始有了拐弯,变成了弯道。到了初中,三门变九门,一下子压力陡增,就成了坡道。高中,难度大幅增加,崎岖险峻如山道。到了大学,只有一个目标,没有明确的道路,很容易迷失。研究生阶段,更是只有一个大概的方向,一切都要靠自己摸索。一旦出了学校,进入社会,则犹如置身城市道路,能否达到目的,要看你对道路的选择和对规则的理解。
所谓的三年级现象、初二现象、高二现象,以及所谓的高分低能,其实就是更换赛道后的重新洗牌。每个人的特点不同,对各种赛道的适应能力也不同,直道快,不代表弯道快,平地快,不代表坡道快,坡道快,不代表山道快,跑的再快,不懂得规划路线,不懂得规则,到了复杂环境,一样寸步难行。要想一直领先,不能只盯着眼下,要把目光放长远,提前储备后面赛道所需的能力和能量。
拉力赛最重要的不是速度,而是耐力。要有一个明确的目标,总体的规划,合理分配体力,既要不被甩的太远,又不能过于透支,更要及时补充能量。不顾自身条件,盲目攀比,胡乱加速,可能一时领先,却坚持不到终点。只会埋头赶路,不懂抬头看天的,则会迷失方向。而没有及时的能量补充,跑着跑着就趴下了。对于学习来说,能量的补充不仅是物质方面的,更需要精神方面的,也就是正向反馈。
人生路上,会不断遇到新的赛道,新的环境,新的挑战,终身学习才是根本。停止学习之时,就是被社会淘汰之始。
woyyaizn 发表于 2023-8-31 03:19:38|来自:北京 | 显示全部楼层
以前,总觉得拉开差距的原因是学习学的没到位,老师教的没到位。
偏执于技术层面,总以为拉开差距,无外乎两个方面,练的不够,讲的不透。
现在,见多了各种各样的学生,以及他们的家庭,我越发觉得,技术层面的东西必须要往后挪一挪了。
那些指甲老长,不知道修剪,指甲里还有灰的孩子,学习比拼,大概率要落在卫生习惯好的孩子后面。
那些上课用自动铅笔尖抠指甲灰的孩子,玩手指的孩子,玩笔玩橡皮玩的忘我的孩子,能在学习长跑中跑的赢专心听讲的孩子吗?
作业跟鬼画符一样,随便涂改,屡教不改,学习竞争力自动削弱一大半,主动投降,拉开差距。
……
这些还是想看见就看得见的。但一个家庭却视而不见的话,就麻烦了。
老师能做的便是善意提醒,及时剪指甲哦,上课不玩笔,不抠指甲,好好写字。提醒多次,口头教育没有效果,老师只能转而联系家庭,希望家长配合。联系之后,家长满嘴招架“好好好”,但就是不见行动。久而久之,差距就来了。
布置一篇作文,小明小花都完成了。小明得了及格,小花作文被当做范文。看起来,作业都完成了,老师也没批评小明什么,岁月静好。但差距的形成是悄悄的。每一次作业质量的高下,谁能及时看到,谁能及时醒悟,做出改变,谁就能追上去,跟紧前列领跑的人。
老师说,本学期要求必读四本书。小明听话,读了,读了不久,就忘了。小花读了,做了好词好句摘抄,写了读后感。除此之外,小花天天读课外书,一学期额外多读了十本书。谁能看到这方面的差距呢?在差距变大的过程中,谁也看不到。
现在不得公布分数排名,保护学生自尊,学习差距估计要到中高考才能看出来。
等你看到差距了,想弥补,太难了。
孩子成长过程中的各种小问题,看得见的,看不见的,作为家长,及时看到,想方设法做出改变,采取应对之策,才能紧紧跟上。
怎么才能及时看到?做有心人,自己注意观察,孩子学习习惯生活习惯上的小毛病,大体上能看的明白的。坚持做到,一周或者两周乃至于一个月,必须联系一次学科老师,多问问孩子的学习情况,问出真实状况,问出实实在在的建议。
<hr/>
tjohn 发表于 2023-8-31 03:20:27|来自:北京 | 显示全部楼层
小学谈成绩?别搞笑了!培养一个好的习惯,一个正确的三观,一个坚持不懈的性格,要给他灌输这种思想,比啥都重要!小学时候对于学习这件事情的认知正确的小孩,即使他在小学时候是中等偏差,上了中学也会有很大可能变成学霸!但凡对于学习这事儿的认知是畸形的,错误的的小孩儿,即使他小学是尖子生,他上了中学也很大概率变成学渣!
补上一条:无论他小学时期的成绩如何,不必过分要求,对于他自己来说认真学了就行,一定要利用小学这个对文化课成绩不是那么重要的空档期,让他爱上读书!无论诸子百家的国学书,还是像(三国演义) (西游记)这种名著,还是诸如此类的好书,都要引导他爱上读书,并且可以坚持读完,让他能有自己的想法见解,这最好了
只可引导,不可强行要求,不然只会适得其反!不仅不能让他爱上读书,反而会让他对于书有了阴影,这就坏了

快速回帖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