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评价基里安墨菲主演的诺兰新片《奥本海默》?

[复制链接]
全年不休 发表于 2023-8-30 22:56:59|来自:北京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如何评价基里安墨菲主演的诺兰新片《奥本海默》?
全部回复5 显示全部楼层
yiyizao 发表于 2023-8-30 22:57:57|来自:北京 | 显示全部楼层
1、 奥本海默是谁?

奥本海默是谁?这是《奥本海默》,或者说一部传记片,应该回答的问题。
《奥本海默》不是要提供答案,它只是想令我们重新思考。(想看这一部分,可以直接拉到文章后面看第四节“奥本海默调查事件与原子弹”
但这可能是个难以回答的问题。奥本海默拥有太多身份。作为理论物理学家,他甚至可能不是最有才华或者最有新理论发掘力的,但他一定是最有领袖魅力的一位,所以才能领导着曼哈顿计划取得胜利。作为一个学者,他涉猎广泛,学习了多种语言,对心理学也很感兴趣。作为一个男人,他情感经历丰富,对性持有开放态度。作为一个政治活动家,他曾经确实和共产党联系紧密,但他从不承认自己是党内成员。
在学生时代,奥本海默被父母送进了“道德文化学校”。这所学校的前身是菲利克斯·威尔豪森为工人子女举办的免费学校,后来这所学校改名,也在一定程度上实践犹太教改革派的宗旨,即试图将犹太上层阶级,融入进社会中。后来这所学校因为经费原因招收了不少富裕犹太家庭的学生,当然也包括奥本海默。
后来有人认为,这所学校浓厚的政治环境造就了奥本海默对政治的兴趣。有人回忆说,奥本海默和他的弟弟当时在班里经常与其他人讨论政治问题,其中会涉及到“国家的作用”、 “忠诚和背叛”这些很形而上的问题。


成为物理学家后,奥本海默在与友人、女性伴侣的交往中,有非常多政治上的观点吸收、交流与碰撞。他也确实像片中说的那样,会为西共捐款。
事情的变化发生在1939年,1939年8月24日,苏联与纳粹德国签订互不侵犯条约。一周以后,德国和苏联同时侵入波兰,二战爆发。
这成为了奥本海默转变政治观念,远离苏共及其周边组织的节点。
有人会说,奥本海默为共产党事业做的贡献,捐献的款项,早已远远超出了一个共产党员的职责。但事实是,奥本海默确实没有明确的共产党员身份,从不缴纳会费,也没有党员证。
对此的一种评价非常耐人寻味,“没有明确的共产党员的正式身份,反而让奥本海默拥有了自己决定与共产党是何种关系的权利。”
所以,在1939年,他不认同的事情发生之后,他也可以选择远离。
但是,对于政治游戏家来说,一切的过去,都可以成为被利用的。


2、 奥本海默与琼

传记书里是这样描述琼的——“琼是是罗伯特的真爱,他深爱着她”、“改变了他一生的女人”。
奥本海默和琼·塔特洛克的确像电影中那样,是在宴会上相识的。琼的父亲是著名的文学研究者,琼自己也非常喜欢约翰·旦恩的诗歌。
原子弹爆炸实验取名叫“三位一体”实验,其实就是来自旦恩的十四行诗——击打我的心吧,三位一体的上帝。
奥本海默是因为与琼的关系喜欢上旦恩的,只不过他是在认识琼多年后才读到这句诗,并把它作为了实验的名字。所以从这个角度来看,三位一体实验,甚至来源于琼。
影片中摘取了一些琼和奥本海默相处时非常真实的细节。比如他们暴风骤雨的开始和疯狂的结束。
奥本海默确实会总是“带花”。但这缘起于奥本海默总是给自己的朋友们带各种小礼物,琼不喜欢这一点,于是会对奥本海默会说:“够了, 别再送花了好吗?罗伯特。”
可是奥本海默并不在意,再去琼的朋友家时,还是会带花,琼就会气呼呼地把这些花扔掉。


现实里,提出分手的是琼,她拒绝了奥本海默的求婚,去医院实习,决定要做一名医生。这在1930年代是个很少见的选择。
但在1939年到1943年间,尽管已经和凯蒂结婚了,奥本海默仍然每年与琼·塔特洛克约会两次。他后来解释说,我们曾深爱着对方,而且在后来的相见中,我们仍然对彼此有着深厚的感情。
最后,在奥本海默和凯蒂出发去洛斯阿拉莫斯之前,琼要求见奥本海默一面。奥本海默最初拒绝了,后来还是前去赴约。
尽管当时没有什么安全保密协议名单,但由于琼的政治立场,这场约会,其实全程都被监视着。
在电影中,我们都知道,这场见面之后给奥本海默带来了巨大的痛苦。
1944年1月5日,琼·塔特洛克被父亲发现自杀于公寓中,她的尸体横躺在枕头上,头浸在放满水的浴缸里。还留下了一封没有署名的信。
3、 奥本海默和凯蒂

凯蒂家境优渥,是独生女,母亲是欧洲血统,和维多利亚女王有亲戚关系。在成为凯蒂·奥本海默之前,她有过三次婚姻。第一任丈夫弗兰克·拉姆齐,凯蒂是看了他的日记,才发现他是个瘾君子,并且是同性恋。
离开第一任丈夫之后,她回到威斯康辛大学攻读生物学。离婚十天后,她认识了第二任丈夫乔·达莱,是第一代德裔移民后裔,因此给凯蒂带来了无产阶级的政治观念。但后来,就像电影里说的那样,乔有着激情澎湃的政治热情,去前线参战,在爬出战壕时,被一颗子弹结束生命。
在这之后,凯蒂嫁给了理查德·哈里森,因为哈里森拥有她当时最想要的——稳定的生活。但这场婚姻在凯蒂看来是场错误。她在婚姻续存期间认识了奥本海默,很快与他出双入对。因为对亲密关系秉承开放态度,哈里森、凯蒂和奥本海默都不在乎凯蒂有婚姻这件事。
电影中的一个场景是奥本海默邀请凯蒂和她丈夫哈里森来农场做客,这也是真实的。


传记里写到,“1940的春天,奥本海默邀请哈里森和凯蒂到佩罗卡连特共度夏天。”哈里森本来也答应了,但最后一刻又决定不去了,不过还是鼓励凯蒂自己去。
后来,在那年夏天尾声时,奥本海默打电话给哈里森,说凯蒂怀孕了。
神秘的是,这两位男人不知道为何达成了某种共识。
就像奥本海默最后告诉琼的那样,哈里森决定和凯蒂离婚,奥本海默和凯蒂结婚。
哈里森后来告诉美国联邦调查局:我和奥本海默依然保持着良好的关系,因为我们在性方面的观点都是十分开放的。


4、 奥本海默调查事件与原子弹

影片有AB两条线。
A线是奥本海默成长、被招募进曼哈顿计划团队、并最终发明原子弹的过程。
B线则是他以被取消“安全许可”的名义,进行调查,陷入美共和叛国者的身份危机。
A线的部分,让奥本海默在成为英雄的同时,也成为饱受核危机、广岛长崎原子弹投放道德折磨的赎罪者。
B线的部分,则折射了美国一个尤为重要的时期,一个时代和一个优秀科学家的悲剧。在麦卡锡主义盛行的年代,无数人经历耻辱,被迫离开自己的工作,优秀的电影作者被迫使用化名,像奥本海默这样的科学家则饱受羞辱和折磨。因为在青年时代的政治活动,他被严密监控,据统计,在长达25年的时间里,官方对他的监控、监听记录达到了数千页。
犹太裔、赶在与德国的海森堡之前研究出了原子弹、被称为原子弹之父的科学家,一方面被指控为叛国者,另一方面也落入原子弹和核文化的道德谴责之中。
这显然是悖论,但这种悖论是如何存在的?
《奥本海默》不是要提供答案,它只是想令我们重新思考。


因为奥本海默的案例告诉我们,对于核文化与世界、与政治、与个人的关系,奥本海默是再好不过的案例,甚至是牺牲品。这种关系是国族化的、民族化的,它写着犹太人、美国人、纳粹、苏联的名字并以此划分,科学只是工具与手段。
诺兰用黑白和彩色的视角问题也诠释了这一点。那本传记说奥本海默是美国的悲剧,我想这也是世界的悲剧,是权力的悲剧。
物理学家弗里曼·戴森觉得,奥本海默参与的原子弹制造,是“一种浮士德同魔鬼做的交易......当然,我们每个人仍然生活在这种交易之中……”
而且,奥本海默试图与魔鬼谈判交易,还不止一次。
就像这部电影说的那样,奥本海默试图用原子弹结束二战的行为,意味着想要拯救这个世界之前,先毁灭它。
奥本海默从未试图“反对”过原子弹的制造和使用,他只是发明它、释放它,然后提醒那些有权力扔下它的人,风险何在。
他最大的错误,或者说换句话,最大的天真、最大的理想主义,就是他想要站在科学中立的立场,但政治和道德,不允许人们在“灭绝性力量”上的中立。
于是,当他率领团队致力于释放这个魔鬼的能量时,这个国度唤他为英雄。当他想警告他的国民核能危险、武器依赖、武器竞赛的弊端时,官僚们便开始怀疑他对这面旗帜的忠诚,并把他送上了审判台。


如何看待奥本海默,在于你站在何种位置。
在学者和试图研究宇宙奥秘的人眼中,奥本海默是当代核物理学家悲剧的象征;在政治研究者尤其是自由主义者看来,奥本海默是麦卡锡大清洗中最令人惋惜的牺牲品;对于他的敌人们来说,奥本海默是骗子,是叛国者,是应该站上绞刑架的人。
文字、资料、档案、回忆都可以说谎,但影像不会。《奥本海默》想由观众自己决定。

xx1034221 发表于 2023-8-30 22:58:18|来自:北京 | 显示全部楼层

本身是挺好的作品,但是当你和《小美人鱼》连着看时,就会发现《奥本海默》里面没有黑人,诺兰老白男剧作暴露出的时代意识就高下立判[惊喜]
pttnow 发表于 2023-8-30 22:58:38|来自:北京 | 显示全部楼层
看到印尼和英国都有看了一半就走了的……怎么走了啊?我看美国这里大家都看的很认真啊。
很多人开场前就到了,这对于日常迟到跳预告片的美国人来说真的挺难得的。我们看的是周末上午场,直接满座。林肯中心的IMAX 70mm格式号称多几条音轨,已经从现在到八月份全卖光了,票都买不到。(虽然我也不懂胶片格式干嘛要扯上音轨)
三小时对于要讨论的那么多主题来说,其实不算长了。对于人物传记来说,搓原子弹固然高光。但是奥本海默是如何变成这样一个人的,度过了怎样的一生,其实折射出来的不止是如何搓原子弹这一点。如果想看炸日本,那么有很多别的纪录片专门讨论这个的。既然电影标题就叫奥本海默,那么我觉得也不算偏题。正如电影里台词所说,奥本海默只是造了原子弹。杜鲁门才是扔原子弹的人。重点表现炸日本的人物传记片应该是《杜鲁门》,不是《奥本海默》。
奥本海默其实从来没有在公开场合表达过他后悔扔原子弹。他遗憾的事情是没能避免军备竞赛。很多科学家也有这个遗憾,因为他们本应是最了解军备竞赛中的武器到底是啥的人,但是在决策过程里却只是被政客当成工具,还要因为提出反对意见而被肆意排挤和调查。电影里通过奥本海默最终在听证会上失去了权限“clearance”这个剧情来表现这一过程。虽然电影结尾,安排了科学家们为奥本海默仗义执言,虽然表现了奥本海默得到了奖牌和表彰,他终其一生也没能重新得到他的clearance。
电影里对麦肯锡主义的讨论,我觉得已经很完备了。甚至,从电影结构来看,麦肯锡主义背景下的听证会是整个故事的锲子。奥本海默代表的科学家立场和军方代表的国家安全立场,还有冷战的军备竞赛氛围,都有照顾到。物理学家们群星闪耀,国际共运暗流涌动。
美中不足的就是,没多少篇幅留给表现真实的科研过程和原子弹原理。电影里对量子物理的表现太诗化了。奥本海默仿佛闭上眼睛冥想的时候就能从诺兰的特效库里自动下载量子物理知识。还有,电影里说,物理就是音乐,能听到音乐比能转写乐谱重要。这个,真的,高中学生不要被这个骗了。会变成民科的。
(补充解释一下。他们这种大佬的所谓听到音乐,翻译一下,就是不动笔墨也能靠大脑即时作图,或者拉马努金那种抓取数论证明的能力。普通大学生能对着书把数学过程推出来就已经是下功夫了。学这电影里的大佬们面壁冥想,绝对分分钟民科。)
奥本海默的板书上都看不到什么数学过程。以至于我出电影院和朋友吐槽,全LA就没有一个学完了高数的编剧。他们怎么就不去帕萨迪纳找个教授帮演员写板书啊!
关于戏剧化改编,电影里表现了奥本海默给老师的苹果下毒,结果差点毒死玻尔。现实中奥本海默确实曾试图毒死他老师。但是玻尔当时并不在场。奥本海默并没有差点毒死玻尔。(我朋友说,你这剧情传出去,让yin笑话!)后来剑桥在奥本海默父亲的求情之下没有起诉,但是决定留校察看并要求奥本海默必须看心理医生。
据说剧情绝大部分参考的是Kai Bird和 Martin Sherwin写的传记,现已加入我的“已买没读”豪华书单。



<hr/>关于会看不懂这个事情~放心吧,肯定不可能完全看懂的。但是每个人都不会完全一句也看不懂,都会有自己抓到的细节。出了电影院就大家把自己抓到的细节拼起来讨论,可以把剧情顺个七七八八。Team work!
yy8yy 发表于 2023-8-30 22:58:43|来自:北京 | 显示全部楼层
刚在英国看完,先简单概括一下这部电影——这是一部高门槛的历史传记类电影




电影总时长3h,说实话在电影的中后期剧情(大概是核弹爆炸后+听证会的部分)显得有点点冗长
全篇有大量大量的文字对话内容,涉及到的人物关系错综复杂,再加上电影的叙事风格是四条时间线正倒叙交错在一起
让这部电影有了一部分观影门槛
如果在海外提前看片的朋友们一定一定要打起精神(生肉太累了,特别是听证会的部分语速贼快,再加上不同人物的背景不同,他们说的英语不是标准美音,有些角色的还会有懒音的现象,真的要打起12分精神才能跟得上...
emmmm 国内晚上映的原因找到了,里面有几段全裸的床戏,估计得想办法不破坏原剧情删减...
个人认为如果先提前了解下奥本海默的历史再去观影的话体验会好上一大截
主要有四条线,咱们也可以对应着去了解这四条线的背景:

  • 奥本海默的前期成长线
2. 曼哈顿计划
3. 美国参议员约瑟夫·麦卡锡的指控
4. 奥本海默安全调查

-----历史史实剧透警告(虽然我还是强烈建议大家先了解历史再去观影)------------------


  • 奥本海默的前期成长线
J.罗伯特·奥本海默(Julius Robert Oppenheimer)于1904年4月22日出生在美国纽约市的一个富裕的德裔犹太家庭,父亲是律师,母亲是画家。从小起,奥本海默就显示出了对知识和科学的浓厚兴趣
奥本海默在纽约市长岛长大,他在家庭的鼓励下很早就表现出卓越的智力和学术能力,在他12岁的那年甚至就已经发表了人生的第一篇论文
他年轻时受到了广泛的教育,学习了多门语言,并对文学、音乐和科学感兴趣

1921年,奥本海默进入哈佛大学学习化学,并获得了本科学位
在大学毕业后,奥本海默又对研究量子力学和量子理论感兴趣,便前往剑桥大学继续学习

在剑桥期间,他由于转专业的身份,被很多老师不信任,这也导致早期他找老师被拒绝了很多次,他还因此患上了心理疾病,和同学和导师起了冲突(电影会讲
但最终他在剑桥的时候与许多著名的科学家进行了交流,包括马克斯·玻恩、尼尔斯·玻尔和保罗·狄拉克,虽然这个过程十分艰辛....

回到美国后,奥本海默在加州理工学院继续攻读博士学位,并于1927年获得理论物理学博士学位。他的博士论文研究了原子光谱和量子力学方面的问题,展现了他在物理学领域的才华
在接下来的几年里,奥本海默在德国、英国和瑞士等地继续从事科学研究,并在量子力学和量子场论等领域做出了重要贡献。他在学术界逐渐声名鹊起,并成为当时国际物理学界的重要人物之一,只到被挖去做曼哈顿计划

2. 曼哈顿计划
曼哈顿计划是美国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进行的一项秘密研究和发展核武器的计划
背景: 曼哈顿计划始于1942年,当时纳粹德国在欧洲的侵略战争占据上风,引发了全球对于轴心国核武器研发能力的担忧。美国政府担心纳粹德国可能正在研制核武器,于是决定开展自己的原子弹研究项目,以确保在战争中取得优势

目标: 曼哈顿计划的主要目标是研发出原子弹
计划首席科学家之一就是影片的主角奥本海默,他作为指导和协调该项目的主要负责人之一

地点: 为了保密和安全,曼哈顿计划在美国多个地点设立了研究基地
其中包括位于新墨西哥州的洛斯阿拉莫斯实验室(Los Alamos Laboratory),这是主要负责原子弹设计和测试的地点(电影常出现)
此外,还有位于田纳西州的奥克里奇运动场(Oak Ridge Reservation)(电影偶尔)出现和位于华盛顿州的汉福德工程公司(Hanford Engineering Works)(好像没出现?)等地用于生产和提供核材料

项目成果:
曼哈顿计划在不到三年的时间内取得了巨大的进展,并在1945年成功进行了两次原子弹的测试爆炸
首先,于1945年7月16日在新墨西哥州的阿拉莫戈尔多(Alamogordo)进行了代号为“特鲁利亚”(Trinity)的原子弹试验
随后,于1945年8月6日和8月9日,在日本广岛和长崎分别投下了代号为“小男孩”(Little Boy)和“胖子”(Fat Man)的原子弹,最终促使日本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投降 (虽然电影没有这个镜头)

3. 美国参议员约瑟夫·麦卡锡的指控
麦卡锡在1950年代初期,特别是1950年至1954年间,利用他在参议院的权力和影响力,发起了一系列声称有大量共产主义间谍和分子潜伏在美国政府和机构中的指控
他在没有充分证据的情况下,频繁地对政府官员、知名人士、学者、艺术家和娱乐界人士进行攻击,指责他们是共产党的成员或是亲共成员
由于奥本海默在核弹核平了日本后良心受到谴责,他在后面美国想推行氢弹的发展的时候极力阻挠,这种行为引起了美国政府的怀疑
麦卡锡的指控造成了极大的社会恐慌和影响,许多人在没有公正的审判下被解雇、抹黑或遭受其他不公平待遇,本片中的的奥本海默就是受害者之一
电影中要留意一个人:
刘易斯 斯特劳斯
当时奥本海默作为作为刘易斯 斯特劳斯的科学顾问的期间,曾公开羞辱他不懂技术——有一次刘易斯 斯特劳斯反对美国出售放射性同位素,理由是怕别国用放射性同位素制造核武器
被奥本海默笑谈:假设所有放射性同位素能做核武器的话,那么一瓶啤酒,一把铁锹都能做核武器了
奥本海默就是在这个时候得罪的刘易斯 斯特劳斯,后面他成为了原子能协会的主席,给了奥本海默一刀...

4. 奥本海默安全调查
奥本海默的安全调查是当时对知识分子和科学家的政治迫害的一个标志,引发了美国社会的一系列的关于言论自由和政治审查的辩论
该调查由时任原子能委员会执行主席博尔登发起,由于他丢失了一份关于氢弹的文件自己的宝座不保,便指控奥本海默把拒绝研制氢弹的奥本海默除掉来抵罪
这件事情传到了总统的耳中,奥本海默也被美国政府认为是一个潜在的安全风险
总统便把奥本海默的安全调查交给了FBI和时任原子能协会主席的刘易斯 斯特劳斯负责,以确保奥本海默对美国的忠诚度
于是乎,奥本海默不得不参加一个非常不利于自己的由斯特劳斯精心安排的安全调查

由于奥本海默早期有左翼的倾向,再加上他早期的政治立场不明确,和一堆被他得罪的同事/政府官员在背后捅刀...
奥本海默的听证会对他很不利

这里具体内容去电影院看就好了,唇枪舌战+bgm的配合特别激烈

除了刘易斯 斯特劳斯以外,主要得记住一个背后捅刀的人物就行:
爱德华泰勒(电影里面经常和奥本海默学术上争吵的人,是他提出了氢弹的设想,他也在后面被人称为氢弹之父)
长这样:



整体而言,从传记的角度来说应该是可以打8分的,画面的构图、衔接加音乐都是极高的水准的
但是说实话这部电影3h,对于一个比较枯燥的历史题材有点过长了
也许分成上下两部拍会更合适点
我在英国看,好多人都是看到一半直接走了...
适合喜欢这段历史的人看
emmm 还是不要带有诺兰光滑去看这部比较好
版版有王暴 发表于 2023-8-30 22:58:58|来自:北京 | 显示全部楼层
传记电影,没有视觉奇观,没有核爆日本的画面。只有180分钟,半个好莱坞参演,台词量大概有敦刻尔克的三倍,双线网状叙事结构组成的三段故事。
​我以前常常评价一些电影“讲个人太深,讲时代太浅”但这一部里,我认为诺兰完成得不错。
这部电影,于时代而言,前段是物理界的“午夜巴黎”,中段是二战的收束与冷战的开端,后段是不站队者的无处容身。
于角色个人而言,是奥本海默普罗米修斯般盗火—传火—受刑的经历。
叙事结构上,以奥本海默和斯特莱斯为两个主视角,双线各自分枝出更多时间节点的故事,交织出一个网状叙事结构的故事。
故事时间线大致分为四条:
二战时期(奥本海默线的插叙部分)
战后时期(斯特莱斯线的插叙部分)
奥本海默的安全许可听证会(奥本海默线的现在部分)
斯特莱斯的入阁前咨询会议(斯特莱斯线的现在部分)
这四条线是彼此相互承接,或是交汇的。奥本海默和斯特莱斯在各自的会议中不断回顾过去的时间节点,直至补全奥本海默在二战前后的所有经历,随后故事聚焦于奥本海默在战后因为反对热核研究招致的,来自政府对他不明确的政治立场的反攻倒算。
最后,结尾轻轻落在奥本海默个人对原子弹未来的思考:所有的意识形态与党同伐异在核冬天的未来面前不值一提。核爆没有点燃大气层,但它烧尽了可能曾经存在的最后一点冷静。
<hr/>因为时长三个钟,且涉及了不少物理界、政界的人物,所以观影前可以提前做一些背景资讯了解,方便认人哈哈。
想了想,我干脆盘一下电影里半个好莱坞的卡司跟他们参演的角色吧(是个不小的工程啊)

  • 基里安墨菲,诺兰老婆(bushi),爱尔兰人,代表作品《蝙蝠侠》系列、《盗梦空间》(跟小李的对话镜头为暴漫贡献了无数表情包)、《敦刻尔克》、《浴血黑帮》系列——奥本海默,本片主角,双视角之一,曼哈顿计划的领导人,“原子弹之父”。






  • 小罗伯特唐尼,大家应该都很熟悉了——刘易斯施特劳斯,本片的另一视角,战后美国原子能协会会长,氢弹研发的支持者之一。



  • 加里奥德曼,代表作《这个杀手不太冷》里的警察、《哈利波特》系列里的小天狼星、《至暗时刻》——演完丘吉尔之后,这次是饰演美国总统杜鲁门,于罗斯福逝世后以他副手的身份接任总统。代表作品是核爆日本、运输队长的发单人、杜鲁门主义、马歇尔计划。



  • 乔什哈内特,代表作《黑鹰坠落》、《珍珠港》——欧内斯特劳伦斯,粒子加速器的研发者,1939年诺贝尔物理奖得主,铹元素就是以他命名。



电影里是个金发眼镜靓仔


  • 阿尔登艾伦瑞奇,代表作《星战外传:游侠索罗》——理查德费曼,量子力学领域学者,1965年诺贝尔物理奖得主。
此处修正一下:阿尔登艾伦瑞奇在电影里的角色并非费曼。根据评论区的指正,费曼这一角色在电影中的镜头屈指可数,大多数时候应该都是伴随着他的手鼓一起出现的(应该有一两场的镜头,分别是圣诞聚会和核爆试验后)
补充修正:费曼的扮演者应该是杰克奎德,主演作品是《饥饿游戏》和《黑袍纠察队》。



  • 本萨弗迪,其实主业应该是导演,小有名气的萨弗迪兄弟,代表作是《好时光》、《原钻》,他本人也在《好时光》里出演了主角之一——爱德华泰勒,“氢弹之父”,一个蛮标准的“古怪天才科学家”,在电影中的表现也颇为不错。



左边是本萨弗迪,右边是约书亚萨弗迪



  • 古斯塔斯卡斯加德,斯卡斯加德家一门四杰中的二/三哥?哥哥亚历山大(《真爱如血》《北欧人》《蜂鸟计划》),弟弟比利(《小丑回魂》)——汉斯贝特,原子核物理学学者,提出了关于太阳能量来源的“碳循环”解释,并获得了1967年诺贝尔物理奖。



  • 马提亚斯施维赫夫,代表角色是《丧尸军团》和《神偷联盟》里的锁匠——海森堡,德国天才物理学家,量子力学主要创始人,哥本哈根学派代表人物,1932年(他1901年生)获得诺贝尔物理奖,战时成为了纳粹方研发原子弹的主要负责人。





  • 肯尼斯布拉纳,代表作品是近年来自导自演的侦探波罗系列,以及在《信条》里出演了反派——尼尔斯玻尔,丹麦物理学家,海森堡的老师,哥本哈根学派创始人,量子力学主要创始人之一,1922年诺贝尔物理奖得主。





  • 汤姆康蒂,代表角色是劳伦斯上校,嗯,圣诞快乐劳伦斯先生的那个劳伦斯——爱因斯坦,嗯,就是那个爱因斯坦。



  • 迈克尔安格拉诺,代表作是《我们这一天》和《功夫之王》——罗伯特塞伯尔,物理学家,参与研发原子弹,并且写了《洛斯阿拉莫斯入门》记载了曼哈顿计划的研发过程。



  • 大卫克朗姆霍茨,参演过《世界末日》、《亚当斯一家的价值观》、《巴斯特·斯克鲁格斯的歌谣》等诸多作品——伊西多·艾萨克·拉比,发现了核磁共振技术并以此获得了1944年诺贝尔物理奖。在电影里是奥本海默最亲近的朋友之一。



  • 马修莫迪恩,代表作《全金属外壳》、《怪奇物语》(小11的papa)——范内瓦布什,战时美国科学研究局的创立者,曼哈顿计划的提出者,模拟计算机的开创者,“信息时代的教父”。





  • 丹尼德费拉里——恩里克费米,“原子能之父”,第一个可控核反应堆的研发者,“费米悖论”的提出者,1938年诺贝尔物理奖得主。


啊。。敲了好多人,就简单了解了解他们吧。除了物理学大佬们,还有马特达蒙、德恩戴哈恩、卡西阿弗莱克、拉米马雷克等知名演员,但他们饰演的是军方角色(前三个)和不太确定的科研人员(拉米),所以我就不多盘了。
除了人物以外,还可以稍稍了解一下西班牙内战、麦卡锡主义等等事件/政治风气。
<hr/>毕竟这个回答也排到了第二,我就再展开说说吧。
我个人在看的过程其实感觉《奥本海默》有种“朴实无华的好看”。180分钟的时长,没有很夺目的镜头,那么它是怎么保持节奏,抓住我的注意力的呢?
首先还得是汉斯季默,本作的配乐跟《敦刻尔克》有点类似,采用谢泼德音调,上升的旋律循环重复,营造出音阶不断上升的错觉。让观众感到紧张,保持专注于电影,避免了《奥本海默》变成“一本翻到后页再翻回前页的流水账”。
【修正】真是写多错多写多错多,本片的配乐不是汉斯季默(虽然如此,但是我隐约笃定我在片头看到了汉斯季默的名字哈,大家可以到时候确认一下,可能并非配乐一职),是从《信条》开始与诺兰合作的路德维克戈兰松。
其次,那自然就是时间线的跳剪。网状叙事结构我前面已经提到,就不多复述了。
再然后,我认为卡司在本作中有着重要影响。也就是我上面罗列的这一大串名字,如果观众并不清楚他们,那可能只会看到很多个外国面孔,穿军装的是军方,其它的全都是科学家。那这部电影就变成了“奥本海默认识了很多科学家,然后跟很多科学家和军方一起搞原子弹,最后有些人要搞他,有些人要帮他,over” ‍。。。所以,果然还是需要一些明星效应的。
最后,诺兰过往电影里最突出的两个特点:时间线跳剪与视觉奇观,本片里只有前者,后者的缺失他用了新的手法来弥补(虽然这些处理方式并非多么新奇,但至少是他此前甚少使用的技巧):
主角的幻觉复现
举点例子。
奥本海默有时耳边回想起响亮的脚踏声,由于时间线跳剪的缘故,观众要到后段才知道脚踏声的来源。在那之前,我们只能隐约地猜想:“这可能是某个令他印象深刻的场景”,“这个场景是令人不安的”,“脚踏声听起来有点像军队行进的步伐”。如此埋下少许悬念,吸引观众往后看,再给出一个稍微偏离他们猜想的答案:确实是脚踏声,来源于一个令他不安的场景,并非军队行进的步伐,但……也很接近了。如此,观众在悬念揭晓的同时,也得以将答案(脚踏声的来源)与自己的猜想(军队)联系到一起,于是,我们也知道让奥本海默不安的是什么了。
又比如,在奥本海默的听证会上,镜头越过检察官的后脑(此时他正在就奥本海默与情人的关系对奥本海默进行盘问),原本西装革履的奥本海默忽然变得赤身裸体,在政府的监控下,他所有的隐私变得无处遁形。在奥本海默的身后,他在一旁旁观的妻子也成为了他不堪秘密的观察者。检察官在一旁如数家珍,情人的形象也愈发清晰——清晰到连她也出现在奥本海默的胯上,清晰到她都可以与妻子进行对视。至此,奥本海默的幻觉已经不再是他自己的幻觉,而是真切波及到他人,可以挑衅他人的存在。

快速回帖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