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游记》有哪些隐晦内容和暗示?

[复制链接]
chyyjt2005 发表于 2023-8-30 20:12:18|来自:北京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比如我听人说悟空出世后的经历是天庭的阴谋,以及也读了七八次西游记全本,感觉有点玄妙。
全部回复5 显示全部楼层
kawaka 发表于 2023-8-30 20:12:35|来自:北京 | 显示全部楼层
细想一下,是在五指山下五百年,渴饮溶铜,饥餐铁蛋难,还是西天取经打怪升级难?
猴子,天生地养的仙胎,自开天辟地以来便吸收日月精华,遇风化形一灵猴
在进入花果山称王之前,与狼虫为伴,夜宿石崖,朝游峰洞不知数年
换句话说,一个不满四尺(一米三不到)的毛猴子在豺狼虎豹群里生存,大自然讲究物竞天择,适者生存,没点本事早就成了其它猛兽嘴里的口粮
花果山称王后,过了三百年舒坦的日子,腻了,想着拜师学艺
于是划着皮筏子,从东胜神州走到南赡部洲,学人礼,通人话,晃晃悠悠八九年,见世人皆是为名为利之徒,便继续求永生之道
后来到西牛贺州,苦苦寻求不知数年,才拜师三星洞
初入师门,学的是习字焚香,讲经论道,干的是扫地锄园,寻柴燃火,每日如此,一晃就是六七年
说白了,人家猴子学是真学,耐得住性子,熬的了寂寞,这等心性,普通人真比不了。
且不说后来大闹天空,花果山称圣等等经历,猴子看透的人和事儿,早已超出绝大多数的仙和人
当然,也包括唐僧,即便他前世是金蝉子,觉悟不如猴子
唐僧从出生便在寺院里吃斋念佛,端的是菩萨心肠,这种人没经历过事儿,更扛不住事儿。
就拿西天取经这件事儿来讲
座下弟子问:“发誓愿上西天,实否?”
玄奘:“实”
弟子:“师父呵,西天路远,更多虎豹妖魔,只怕有去无回,难保身命”
玄奘:“我已发弘誓大愿,不取真经,永堕沉沦地狱,大抵是受王恩宠,不得不尽忠以报国
玄奘看来,皇弟老儿又是给袈裟,又是给禅杖,又是拉着我拜把子,全天下的人都看着呢,我要是不表表忠心,面子上都过不去了
即便怕的要死,即便心里千个万个不乐意,人被架到这份儿上了,这经不取也得取。
取经途中,收服白龙马一劫,猴子正准备去鹰愁涧会白龙,此时三藏哭天抹泪(没错,一个大老爷们像个女人似的哭了)道:
“既是他吃了,我如何前进,这万水千山,怎生走得?”
猴子:“师父莫要脓包行么,你坐着,等老孙去寻那厮,教他还你马匹便是”
三藏:“你去哪里寻他,只怕他暗地里窜将出来,却又连我都害了,那时节人马两亡,怎生是好?”
猴子:“你忒不济,又要马骑,又不放我去,似这般看着行李,坐到老罢!”
再者,三打白骨精时,穷山恶岭处
三藏道:“悟空,我这一日,肚中饥了,你去化些斋饭来”
猴子:“师父好不聪明,这等半山之中,前不巴村,后不着店,有钱也没处买,叫往哪里寻斋?”
三藏:“你这猴子,想你在两界山,被如来压在石匣之内,口能言,足不能行,也亏我救你性命,摩顶受戒,做了我徒弟,怎么不肯努力,常怀懒惰之心!”
猴子:“弟子亦颇殷勤,何尝懒惰?”
三藏:“你既殷勤,何不化斋我吃,我肚饥怎行?”
这话里话外,就像不懂事的孩子跟父母要糖吃,也亏得长的好看了点,不然就这情商,女儿国国王能看上?
纵观整个取经过程,无论碰到任何劫难,唐僧永远都在抱怨,反而是猴子绞尽脑汁去解决问题,若是解决的不尽人意,还会被唐僧吐槽
当然,咱也可以理解,人家爷爷是当朝一路总管,老爹是大学士,自己又是皇上亲封的御弟,养尊处优惯了,难免有点小脾气
撇开情商不谈,说点别的
八戒问:“哥啊,你有这般能耐,把师父背着,只消点点头,躬躬腰,跳过去罢,何必苦苦与他厮战?”
猴子:“……,你我只做个拥护,保得他身在命在,替不得这些苦,也取不得经来,就是有能先见了佛祖,那佛也不肯把经善与你我,正叫做‘若将容易得,便做等闲看’”
就这境界,你能说他只是个能舞刀弄枪的蛮猴?再有…
沙僧问:“师兄,我们到雷音寺有多远?”
猴子:“十万八千里”
八戒问:“哥啊,要走几年才能到?”
猴子:“这些路,若论二位贤弟,便是来日也可到,若论我走,一日也好走五十遭,还见日色,若论师父走,莫想,莫想!”
唐僧问:“悟空,你说得几时方可到?”
猴子:“师父,你自小时走到老,老了再小,老小千番也还难,只要你见性志诚,念念回首处,即是灵山”
念念回首处,即是灵山
三藏念了那么多经,讲那么多道,可到头来连最简单的九个字还要猴子解释给他听
所以,对比两人,以猴子的经历,其修为造化,悟性格局要远高于唐僧
既然如此,那猴子为啥还要跟着唐僧
因为唐僧的救命之恩?
可一路上斩妖除魔,早就还清了
因为紧箍咒?被逼无奈?
三打白骨精后,师徒闹掰,那紧箍咒虽在,但并不影响他
为了面子?天上地下的神仙鬼怪都知道他孙大圣保唐僧取经,若半途而废,会让他齐天大圣的脸面挂不住?
再丢人能比弼马温还丢人?
当你排除一切客观原因后,只剩下一个主观原因:他想
没有任何理由,纯粹是猴子想做这件事
换句话说,哪天他不想了,无论你是哪路神仙,无论是何种困难,都阻碍不了他的离开
这就是最高境界的‘为所欲为’,但前提是要有足够的实力和认知
相比于猴子以前的经历,化形后与豺狼同行,拜师学艺,大闹天空,被压五百年等等,哪一个不比取经难
取经这事儿,对唐僧来说是一个任务,是统治者下达给他的命令,他没有权利说不。当然在执行命令过程中,对其价值观进行重塑,最后得道成佛,也算得偿所愿。
但对猴子来说,就是一件打发无聊的勾当
就好比他在花果山待烦了想要拜师
在凡间玩腻了想去天上晃悠一番
而这件事儿,他想干就干,不想干也没人能强迫他
都说整部西游记,唐僧是核心人物,是领导,靠着其意志力领导团队走向光明大道
实际上,若没有取经,唐僧啥都不是,最好也就混个得道高僧的名号
但无论取经与否,猴子永远都会是天上地下,人人闻而敬畏的齐天大圣美猴王
<hr/>乌巢禅师曾传唐僧一部《多心经》,二百七十字,遇魔障之处,但念此经,自无伤害
经文就不写了,其中有一句,大家耳熟能详,即:“观自在菩萨,行深般若波罗蜜多时,照见五蕴皆空,度一切苦厄……”
话说唐僧得此心经,如获至宝,每日都要念上几遍。
在智斗金角银角大王一劫中,师徒四人来到平顶山莲花洞,唐僧看着前路穷山恶水,忧心道:
“徒弟们仔细,前遇山高,恐有虎狼阻挡”
猴子道:“师父,出家人莫说在家话,你记得那乌巢和尚的《心经》云:‘心无挂碍,无挂碍故,无有恐怖,远离颠倒梦想,究竟涅槃’之言?但只是‘扫除心上垢,洗净耳边尘,不受苦中苦,难为人上人’,你莫生忧虑,但有老孙在,就算天塌下来,可保无事,怕什么虎狼”
心若无惧,但无所惧,无论前方是苦是甜,皆坦然处之,心若清明自然,邪魔自无法侵扰
唐僧念经,千遍万遍,只把经当成消灾避难的工具,从未想过灾难亦是修身所需,避灾避难渡的是心解,并非肉身所残
猴子听经,修的是心,自知灾难不可免,但心无所惧,便可自在行
和尚念经,念到了天边,猴子听经,听进了心里
拿到现在来说也是一样的,不在你看多少书,关键还是看进去多少。
这也涉及到一个知识的广度和深度的问题,一个人的知识面很广,会给人一种很博学的形象,但实际上并没有太大用处,真正能够赚大钱的,往往是在某一个领域深耕的,也就是知识的深度。
扯远了,再来说猴子和唐僧
三打白骨精时,唐僧不识妖精幻术,与猴子闹掰,最后分道扬镳,各奔东西
后唐僧遇难,八戒请回猴子,两人冰释前嫌,继续取经
然而……
银角大王变成受伤老人,唐僧不识,执意要救,遇难……
红孩儿变成受伤小娃,唐僧不识,执意要救,遇难……
白毛鼠变成无辜少女,唐僧不识,执意要就,遇难???(美色当前,应该是遇喜……)
有没有发现,从始至终唐僧从来就没长过教训,碰到妖精变成人就信以为真,三番五次上当吃亏
但自从白骨精一劫后,猴子和唐僧却没有因为相同的事情闹过激烈的矛盾。
唐僧没变,你说变的是谁?
猴子摸清了唐僧的为人,知道他的脾气秉性,所以碰到同样的事情,唐僧选择继续犯错,但猴子不会再像处理白骨精时那般与其对着干。
你可以说是猴子妥协,迁就唐僧,执拗不过唐僧,所以选择避其锋芒
但你细想,与人相处,是锋芒毕露固执己见的人厉害,还是隐藏锋芒进退有度的人格局大?
况且,你觉得猴子会妥协吗?
对于有些人,你跟他多解释一个字都是废话,而猴子懒得废话
你也可以说唐僧保持初心,心存善念方成正果
但他的初心是猴子帮他兜的底
若没有猴子,唐僧侥幸从白骨精处脱险,经此一遭,若再碰到金角银角大王,红孩儿等等,你觉得他的初心能保持多久?
再者,初心这种事儿,但凡被辜负一次,便再也不会存在了
做善事最重要的不是一颗救苦救难的心,是解决问题的底气与实力,猴子就是唐僧的底气和实力
(一千赞的续更……)
<hr/>唐僧病重,叫来猴子,道:“悟空,我要修一封书,并关文封在一起,你替我送上长安驾下,见太宗皇帝一面”
猴子道:“这个容易,老孙别事无能,若说送书,人间第一”
随后,唐僧伏案,病喘连连,抽泣着写完一封遗书,大体内容就是:“僧兵沉疴难进步,佛门深远接天门,有经无命空劳碌,启奏当今遣别人”
看到这里的时候,我突然想起有一回吃坏肚子上吐下泻,抱着老妈哭:“妈妈~~,我是不是要死了,好难受怎么办?”
这唐僧真的是跟我一摸一样啊,不同的是,我抱着的是我妈,他想着的是猴子
我当时就笑了,不仅我笑了,猴子也笑了
猴子道:“师父,你忒不济,略有些些病儿,就起这个意念,你若病重,要死要活,只消问我,我老孙自有个本事,问道哪个阎王敢起心?哪个判官敢出票?哪个鬼使敢来勾?若恼了我,拿出那大闹天宫之性子,又一路棍,打入幽冥,捉住十代阎王,一个个抽了他的筋,还不饶他哩”
哎呀呀呀......,我猴哥就是霸道魔尊的老祖宗啦,这台词太tm有杀伤力了,活脱脱一出《傲娇师尊与他的桀骜天圣乖乖徒》
想远了,拉回来,之前有说过唐僧的初心是猴子帮他兜的底,比如白毛鼠伪装成少女欺骗唐僧,猴子再三解释对方是妖精,唐僧偏要救
唐僧:“莫胡说!终不然,我救她性命有甚贻累不成!带了她去,凡有事,都在我身上”
这话听着没毛病吧,一幅大义凛然,有担当,有责任感的发言
猴子:“师父,虽说有事在你,却不知你不是救她,反是害他”
唐僧:“我就她出林,得其活命,怎么反是害她?”
猴子:“她绑在林间,或三五日,十日,半月,没饭吃,饿死了,还得个全尸,如今救她,师父有快马坐,行路如风,我们只得随你,那女子脚小,挪步艰难,怎么跟得上走?一时把她丢下,若遇着狼虫虎豹,一口吞之,却不是反害了生也?”
唐僧:“正是呀!这件事却亏你,该如何处置?”
猴子:“抱她上马,和你同乘?”
唐僧沉吟道:“我哪里好与她同马,叫八戒驮她吧!”
你们生活中会不会碰到的一类人,看到六七十的老人还在种地忙碌,或者五六十的老爷爷老奶奶摆地摊赚钱,就会心生怜悯,嘴上喊着心疼可怜这些老人,还会劝他们早点回家吧,不要太忙了,钱财乃身外之物,身体健康最重要
但实际上这种所谓的“大发慈悲”根本就解决不了任何问题,只会让对方听了心烦,到真不如给个一两张毛爷爷来的实际
而唐僧所谓的救对方,也只是嘴上说说,他甚至都没想过要自己走路,把马让给对方。还是后来被猴子话赶话逼到走投无路,拉不下脸面,不得不让出坐骑。
话虽如此,但就是这种性格秉性才符合唐僧的人物形象
任何一个普通的凡人,其认知和心性的成长都要经历一个无知到有知,然后再到无知的过程
唯一不同的是,在整个过程中,不是所有人都会碰到像猴子这样的助手
这篇回答写到这就差不多了,因为书已经翻完了,还有两段对话让人印象深刻
唐僧:“我见那山峰挺立,远远有些凶气......,神思不安”
猴子:“你把乌巢禅师的《多心经》早已忘了?”
唐僧:“我记得”
猴子:“你虽记得,还有四句颂子,你却忘了哩”
唐僧:“哪四句?”
猴子:“佛在灵山莫远求,灵山只在汝心头。人人有个灵山塔,好向灵山塔下修。”
唐僧:“徒弟,我岂不知?若依此四句,千经万典,也只是修心”
猴子:“不消说了,心净孤明独照,心存万境皆清。差错些成懒惰,千年万载不成功,但要一片志诚,雷音只在眼下。似你这般恐惧惊慌,神思不安,大道远矣,雷音亦远矣,切莫狐疑,随我去”
不要忘了,猴子早年拜师学艺,在三星洞听菩提老祖讲经七年,这就好比一位国学大师给你讲古今经典著作七年,就算你不爱听,也免不了耳濡目染吧
猴子能说出这种话,说他上课不听讲,哪个能信?
晒经...
三藏懊悔:“是我们怠慢了,不曾看顾得!”
猴子:“不在此,不在此,盖天地本不全,这经原是全的,今沾破了,乃是应了不全之奥妙,岂人力所能与耶!”
完......
舞雲 发表于 2023-8-30 20:12:52|来自:北京 | 显示全部楼层
我一直认为,孙悟空和哪吒,杨戬这三人其实是专属于中国人的浪漫。
孙悟空反抗权威,哪吒挣脱父权,杨戬忠于内心。
孙悟空无父无母,无名无姓,石中而生,抛开齐天大圣这个身份,他又是谁?
他像你,也像我,面对这个世界一样的迷茫,学习本领为了出人头地,四处游历见识大好山河,早期和妖魔们称兄道弟,结交的是酒肉兄弟,中期和神仙们交际寒暄,接触的是表面朋友,一时风光声名大噪,一时落魄人走茶凉,他被压了五百年,五百年孤寂虎落平阳,他服的不是如来佛祖,是人情冷暖让他早已生不出斗志。
真正压住他的又何止是一座山?是他发现了强中自有强中手,一山还比一山高,他永远也无法凭借一己之力打破规则,五百年的时间可以想通很多事。
他想通了但他改变不了,就像他永远也无法摆脱弼马温这个贬称,五百年风吹雨打,他或许自认为看透了很多事,结果又一次被社会毒打。
可能是因为没有下载手机防诈APP,孙悟空猴生的两次转折点都是因为上当受骗。
五百年前他被骗了一次,当上了弼马温,失去了自尊,五百年后又被骗了一次,戴上了金箍儿,失去了自由。
唐三藏也很有意思,天天念叨出家人不打诳语,但他一路上骗了两次人,第一次骗孙悟空带金箍儿,第二次骗女儿国王,这两个人都是必须只能要他自己解决,但是他还制不住,对付不了的,第一次骗猴子,负了义,第二次骗女人,负了情。
孙悟空开始跟着唐三藏取经,一个被重聘的人才,带着一个准备镀金的小白,成立了取经部门,与一群官二代富二代开始了斗智斗勇。
虽然谁也没吃着唐僧肉,但绝大多数都请唐长老去自家坐过客。也有真不服的,给孙悟空各种上课的,孙悟空看着这些从前的童子辈儿的妖怪们,也切身的感觉到自己老了,他开始不像从前一样玩命了,一次次磨难中积累了老道的办事经验,难度大的直接动用人脉走流程,难度小的咣咣两棍子。
白骨精这件事还是给孙悟空上了最重要一课,工作最重要的不是效率,而是让领导满意,不是所有人都有火眼金睛,要学会与你的傻子同事和上司共处。
五庄观一难,是最有趣的一难,曾经桀骜不驯的齐天大圣,和如今受制于人的打工仔形成了强烈对比。
那一天的五庄观恰如五百年前,五百年前他吃了蟠桃仙丹,喝了玉液琼浆,面对李靖带领的十万天兵压阵,九曜星官细数其恶,他不曾赔罪,只道一句:“这几椿事,实有!实有!你又如何?”
五百年后他食了人参果,面对清风明月两童子逼问,他依旧是回答道:“如今吃也吃了,待要怎么?”
但是和五百年前一直刚到最后不一样了,五庄观一难,仅仅是一时硬气而已,他不堪羞辱,推倒了人参果树,带着师徒几人跑了两次,但两次都被镇元子把唐僧八戒沙僧抓回去了,顿时也就没了锐气,只得在三日内访仙问神,拉着一张老脸到处求药治树。
这里的孙悟空是悲哀的,他讲理不是因为他想讲,而是因为他受制于人。他自己有能耐远走高飞,但是其他人不行。
也就是从这一难开始,孙悟空的脾气可见的收敛了很多。
其实孙悟空真正的师父不是菩提老祖也不是唐三藏,而是这一路经历的磨难和挫折,唐僧要取的真经在西天,孙悟空要取的真经则就在路上。
五百年前他是大圣,五百年后他是行者。五百年的时间跨度其实很浪漫,五百年没能让一只石猴有什么改变,但却是几代人的一生,或许在西行路上的某个夜里,他也曾梦到过傲视群雄的峥嵘岁月,那时他金甲圣衣,眉宇间意气风发,决心要与天平齐。
等他被二师弟的呼噜声吵醒时才忽然发觉。
原来那已经是五百年前的事了
孙悟空的猴子原型有很多种解读,有人认为是心猿的具象化,有人认为是印度的猴神,也有人认为是护送过玄奘法师西行的那位胡人。
关于他的猴子形象,我们不做深入解读。但原作者以及后世的人们附加在他身上的那些外在设定却很有意思。
我认为孙悟空的形象主要分为两个阶段,齐天大圣和孙行者。
其中齐天大圣是最让人热爱和崇拜的形象,但是由于篇幅过少的原因,关于这个阶段的解读却远远少于孙行者阶段的解读。
恰恰齐天大圣阶段才是最符合中国人的浪漫。
孩子送给他炫彩夺目的金甲圣衣,成年人给他打破规则的如意金箍棒,中年人送给他明察秋毫的火眼金睛,老年人送给他自由自在的七色祥云。
七十二变应对各种危机,铜筋铁骨免于小人算计。
划掉生死簿叫人再无生老病死,大闹御马监放马自由挣脱缰束。
石猴生于百姓心头,人们把希冀寄托于他,他就无所不能。
尊严成全了他的不死之身,愤怒造就了他的力大无穷,于是这只猴子背负着众生的力量,大闹了一次天宫。
其实原著中孙悟空并不是来自女娲石,而是立于山巅一块九窍八孔的石头,我也并不认为孙悟空无父无母。
原文中他出生以后第一件事就是拜了四方天地,叩谢天地众生。

————————6.22————————

妖王成圣,行者成佛,满目疮痍的人心住着一只猴子,他鼓动你反抗,游说你追寻自由,时常上蹿下跳嘲笑你如此窝囊,于是你迷茫,你愤怒,你会猛然间迸发出想要打破世俗枷锁的强烈欲望。
你尝试过反抗,哪怕是单枪匹马,于是父母妻儿四座大山从天而降,名为责任的五指山压的你动弹不得。
是你欺骗了自己,将心中的猴子带上了金箍儿,是你抛弃了自我,从混世大妖变成了步履艰辛的行者,你有一身本领,但苦难始终胜你一筹。你有火眼金睛,人心的伪装却始终看不破。
过了九九八十一难,只得到了一筐大道理。
你管这叫人生的真理,千金难求,但你的孙子只想听你讲大闹天宫的故事。
行者和齐天大圣一样伟大。
从前你拿起金箍棒为了打破枷锁。
如今你重新拿起金箍棒,保卫你的生活。
putiansihzong 发表于 2023-8-30 20:13:27|来自:北京 | 显示全部楼层
为什么猪八戒走了十万八千里还没瘦?

按说不应该呀,唐僧师徒一路上吃的都是斋饭,不就是些青菜豆腐嘛?




顶多就是猴哥摘回几个桃儿,八戒主食吃得多了点儿,可赶路挑担打妖怪,十几年如一日的运动量,也该瘦下来了吧。




然而翻了一下原著,饱弟发现,唐僧师徒的饮食,未必就像我们以为的一样清苦。

比如,他们的斋饭中最显眼的一样,不是烧饼馒头,也不是干粮果品,而是一种跟苦行僧禁欲人设大相径庭的东西——

甜食。

每到一站,他们四个就在不停不停地单日摄入糖超标。这里面,既包括各种超甜的水果,也有各种加工后的甜食甜点。




大家来到了朱紫国,猴哥为了拖八戒一起上街买菜,是这么说的:
“酒店、米铺、磨坊,并绫罗杂货不消说,着然又好茶房、面店,大烧饼、大馍馍,饭店又有好汤饭、好椒料、好蔬菜,与那异品的糖糕、蒸酥、点心、卷子、油食、蜜食,无数好东西,我去买些儿请你如何?”
一听到这些甜食,二师兄就流下了幸福的口水,乖乖被猴子忽悠走了——像不像大学时被室友拖出宿舍去食堂的你。




然鹅,猴子的话是不能信的,呆子没吃到甜食,反而被塞了一张皇榜,不得不进宫给国王看病。

等到病好了,朱紫国王大摆筵宴,答谢师徒四人,菜单是这样的——

除了“琼膏酥酪”,还有“斗糖龙缠列狮仙,饼锭拖炉摆凤侣”,外加“几样香汤饼,数次透酥糖”,还“色色粉汤香又辣,般般添换美还甜”……

给唐僧师徒吃的素食,一大部分都是甜的。

然而,这还不是偶然现象。




第七十九回,孙悟空怒打假国丈,救了比丘国千余小儿,国王的答谢宴,也是齁甜齁甜的:
……看盘高果砌楼台,龙缠斗糖摆走兽。鸳鸯锭,狮仙糖,似模似样;鹦鹉杯,鹭鹚杓,如相如形。席前果品般般盛,案上斋肴件件精。魁圆茧栗,鲜荔桃子。枣儿柿饼味甘甜,松子葡萄香腻酒。几般蜜食,数品蒸酥。油札糖浇,花团锦砌。金盘高垒大馍馍,银碗满盛香稻饭。辣刍刍汤水粉条长,香喷喷相连添换美。说不尽蘑菇、木耳、嫩笋、黄精,十香素菜,百味珍馐。往来绰摸不曾停,进退诸般皆盛设。
又是蜜食蒸酥,又是油札糖浇,加上各种水果,吃完这顿建议师父不要骑白龙马了,先跑个五公里吧。
等到取经回来,唐太宗的招待宴,更是丰富:
……烂煮蔓菁,糖浇香芋。蘑菇甜美,海菜清奇。几次添来姜辣笋,数番办上蜜调葵。面筋椿树叶,木耳豆腐皮。石花仙菜,蕨粉干薇。花椒煮莱菔,芥末拌瓜丝。几盘素品还犹可,数种奇稀果夺魁。核桃柿饼,龙眼荔枝。宣州茧栗山东枣,江南银杏兔头梨。榛松莲肉葡萄大,榧子瓜仁菱米齐。橄榄林檎,苹婆沙果。慈菇嫩藕,脆李杨梅。无般不备,无件不齐。还有些蒸酥蜜食兼嘉馔,更有那美酒香茶与异奇。说不尽百味珍馐真上品,果然是中华大国异西夷。
照这个吃法,大概师徒四人的血糖含量都有点儿危险。

然而更神奇的是,全书除了他们,几乎没有几个人吃糖!

神仙里,修为很高的镇元大仙,日常待客的饭食竟然是咸菜:
二童忙取小菜,却是些酱瓜、酱茄、糟萝卜、醋豆角、腌窝蕖、绰芥菜,共排了七八碟儿,与师徒们吃饭。




▲这还是他跟唐僧前世金蝉子认识,才特别优待,也许平时连咸菜也不多吃

当然啦,神仙不贪人间口腹之欲,那么凡人呢?

唐僧师徒一路上遇到的大户人家,总该吃得起甜食吧。可在他们的殷勤款待里,很少见到点心:

通天河陈家的款待,是“上素果品菜蔬,然后是面饭、米饭、闲食、粉汤”。寇员外给唐僧师徒摆席,除了菜品种类多点,主要也不过是“素汤米饭,蒸卷馒头”,并未提及甜食。




那么,贪婪残暴的妖精们,想吃啥吃啥,总该搞点高油高糖款待自己吧?

并!没!有!

像那位套圈儿的青牛怪,就是“蛇肉、鹿脯、熊掌、驼峰、山蔬果品”,一个太上老君坐骑青牛下界,攥着压制孙悟空的神器,竟然就知道肉肉肉肉肉,连个糖油饼、蝴蝶酥都不吃。




全书只有唐僧师徒吃甜食,显然不是随便写写的巧合。

就在原著的一个细节里,饱弟找到了解谜的突破口——

第十二回,唐僧所在的长安化生寺举办水陆大会,也有“时新果品砌朱盘,奇样糖酥堆彩案”。

也就是说,除了招待唐僧师徒之外,甜食大量出现的唯一场合,是在礼佛的时候。




在《西游记》的世界观里,甜食是一种具备宗教象征的高级食品,而能够且懂得享用甜食的,除了唐僧师徒,只有佛!

这下就明白了。

由此,我们可以提出一个猜测:唐僧师徒爱吃甜,其实是作者刻意埋下的伏笔。

在故事线还没走到“取得真经,修成正果”之前,作者一直通过饮食描写,向我们暗示这个结局:

只有唐僧师徒能吃佛祖配享的食物,说明他们是“天选之子”,从故事一开始,就注定成佛。




把甜食和佛教联系在一起,可不是饱弟生拉硬扯,也有现实生活依据——

在中国各民族的佛教活动中,以甜食供佛,本就是历代传承的风尚。

早在东晋十六国时代,后秦弗若多罗与鸿摩罗什所译的《十诵律》第三十四卷,就有记载:
佛在王舍城竹园中。诸居士办种种带钵那:胡麻欢喜丸、石蜜欢喜丸、蜜欢喜丸、舍俱梨饼、波波罗饼、曼提罗饼、象耳饼、馄饨饼、阎浮梨饼。
西域尚糖、奶、蜜的甜味爱好,随着宗教传入中国,让甜蜜成为了对神域极乐的向往。

曾经的奶食“醍醐饼”在唐朝后发展成佛教禅食点心,藏传佛教的供品,则有青稞面加奶油和糖做成的“食子”和糖果。

从前,老北京人逢年供佛祭祖,有一种“蜜供”,做法听来很馋人:

白面加油擀成小条,油炸后沥干,挂上白砂糖、饴糖、蜂蜜、桂花调成的糖浆,一小条一小条转圈儿垒起来,垒得越高,规模更大,愈显虔诚。

再想想书中师徒四人常吃的“蜜食”“油札糖浇”,是不是很像了。




过去油与糖的奢侈,连同与宗教联系的神秘感,构成了中国人对甜食的一种独特向往。

这一切,甚至延伸到了中国人的一切信仰供奉:

祭灶要用糖瓜、关东糖,在凡人的想象里,灶王爷也是个馋嘴的老神仙;

老北京人用月饼祭祖,哪怕“自来红”“自来白”里冰糖坨子都硌牙,也始终不改;

满族人祭祖的水果,一定是蜜渍的,《清稗类钞》则说,后来蒸甜味的松糕,发得越大越吉祥,慈禧太后老带着太监宫女一起亲手蒸——

可苦了这些下人,得想尽办法蒸坏自己那个,才能保证老佛爷蒸出的那个最好。




▲山东的陈楼糖瓜,那是真甜© 《舌尖上的新年》

人类无从想象,远在天边的神佛究竟爱吃什么,只好用自己想象中最好吃的东西来敬奉。

于是,高不可攀的他们,也像人类一样馋糖吃了,《西游记》的作者,不论他真正生活在何时何地,最终把这种接近现实生活的饮食习惯,写进了我们今天看到的成书里。

这么一看,也许唐僧一开始,真的就是个“糖僧”——

不信去楼下小卖部,买一包“唐僧肉”,是不是甜哒!




本文图片部分来自网络

1986年电视剧《西游记》
1999年动画片《西游记》
2000年电视剧《西游记续集》

作者 - VJ
设计 - 大雨
编辑 - VJ

我们还写过这些美食:

1.振兴东三省,全靠麻辣拌
2.为什么我劝你一定要去锦州吃一次烧烤?
3.在吃蟹这件事上,东北人才是人生赢家
4.东北话有种魔力,就是你只看文字,就能脑补出声音
5.东北人,贼狠
6.为什么我离开东北再没吃过小鸡炖蘑菇?
7.世上只有两种雪糕,东北雪糕和其他
有你才美丽 发表于 2023-8-30 20:13:43|来自:北京 | 显示全部楼层
1、孙悟空的金箍棒,重13500斤,照应人昼夜呼吸13500次(评论区有解释)。
2、金箍棒,原是天河定底神珍(or 神珍铁),不是定海神针。是神珍,不是神针。
3、原著中,多次出现1、3、5这三个数字。比如金箍棒是13500斤;孙悟空在地狱中的魂魄排号为1350号;唐僧,孙悟空,猪八戒,沙僧和小白龙共同组成的取经团队,1个师父,3个徒弟,5个人。
4、唐僧确实不只有悟空,八戒,沙僧三个徒弟。早在取经之前,唐僧在洪福寺里修行的时候,就有不少凡人徒弟了。唐僧还对凡人徒弟们说,自己发下誓言,等寺庙山门里松枝头向东的时候,自己就会取经归来。
5、猪八戒的九齿钉耙和沙僧的降妖杖都是5048斤,唐僧师徒从西天取回的一藏经卷共计5048卷,取经之路历经一十四年,来回共计花费了5048天的时间。
6、“佛子还来归本愿,金蝉长老裹旃檀”是西游记第八回当中的一句诗词,这句诗词暗示了将来唐僧是要成佛的。唐僧是金蝉子转世,金蝉脱壳才得自在,脱下蝉壳裹上旃檀,旃檀是雕刻佛像的木头,裹进去就是成佛了。
7、悟空,悟能,悟净。“悟”,拆开来看,就是“吾”和“心”,即代表自己的心。悟空,即是吾心空,悟能,即为吾心能,悟净,即为吾心净。三人名字排列组合,便是吾心净就能空;或者是吾心空就能净。
8、地狱十八层,是眼、耳、鼻、舌、身、意六根,作用于色、声、香、味、触、法六尘,而生起的喜、怒、哀、思、忧、郁六识。
悟空在第十四回中打死的六个盗贼,一个唤做眼看喜,一个唤做耳听怒,一个唤做鼻嗅爱,一个唤作舌尝思,一个唤作意见欲,一个唤作身本忧。
孙悟空看似是杀了强盗,其实是暗示斩断了六根,六根清净,自然就会一心拜佛求经。
9、孙悟空被如来压在五行山之下的时候,正是历史上王莽篡汉之际。到了唐朝太宗皇帝的时候,五行山就改名叫做两界山了,唐僧取经经过两界山救出了悟空。
这暗示着悟空经过这几百年被压在山底下的修炼,已经跳出三界外,不在五行中了。
10、都说唐僧师徒经过九九八十一难取得真经。实际上只有唐僧完整的经历了八十一难,悟空,八戒,沙僧,小白龙都是只陪着唐僧经历了大部分而已。
11、除去最终目的地大雷音寺灵山之外,唐僧取经路上凡拜佛处,皆有妖魔出现。
比如观音院遇到金池长老和熊罴精,小雷音寺遇黄眉怪,金平府旻天县遇到辟寒大王,辟暑大王,辟尘大王。
暗示:生心求佛,佛皆是魔。
12、观音让八戒放弃了五荤三厌,割舍了八戒的食欲;悟空让八戒舍弃了高老庄,割舍了八戒的色欲。暗示着修行之路,食色必要断舍。
13、唐僧每次念《多心经》的时候,也必有魔障显现。直到最后,《多心经》成了《心经》,唐僧不再多心,转为一心,一心拜佛,魔障自消。
1、如来说,自己所在的西牛贺洲:不贪不杀,养气潜灵,虽无上真,人人固寿;
     如来又说,唐僧所在的南赡部洲:贪淫乐祸,多杀多争,正所谓口舌凶场,是非恶海。
     然而,唐僧取经所经历的九九八十一难,其中有65难都发生在西牛贺洲......
2、四圣试禅心一难中,黎山老母化作的妇人对唐僧师徒说,自己的娘家姓贾,夫家姓莫,三个女儿分别叫真真、爱爱、怜怜。贾,同“假”;莫,即“无”;莫真,莫爱,莫怜。
暗示:要取真经,必要净其禅心,不被外物所扰。
3、悟空去太元宫府求复活人参果树的法子,碰到了东方朔。东方朔称孙悟空为“老贼”,悟空称东方朔为“小贼”。老贼与小贼都曾偷过王母娘娘的蟠桃,而东方朔更是偷了三次。
4、在五庄观一难中,悟空还是未如真流的太乙散仙,而到了黑河小鼍龙一难的时候,悟空就已经是正儿八经的太乙金仙了。
说明:取经的过程也是唐僧师徒修炼道行的过程。
5、三打白骨精一难后,唐僧赶走悟空,还发誓自己如果再和悟空相见,就堕阿鼻地狱。结果悟空走后不久,唐僧就走进了黄袍怪的妖洞里,“小小洞门,虽到不得那阿鼻地狱;楞楞妖怪,却就是一个牛头夜叉。”
so:真的不要轻易发誓啊,要不然,转头就送你一个誓言成真。
6、贞观13年,唐太宗派唐僧出发去西天取经。
     相良,在阴曹地府存有13库金银。
      百花羞被黄袍怪掳去妖洞13年。
     小白龙给黄袍怪斟出13层宝塔一般高的酒。
     唐僧在金光寺扫的宝塔有13层高。
     镇元子送走了唐僧师徒后,院子里的人参果还剩13个。
所以,13到底是什么幸运数字呢?
7、取经之路即是修心修行之路,路有十万八千,人心有十恶八邪。 除十恶,即行十万,灭八邪,即过八千。
8、孙悟空为了帮助乌鸡国国王重登国王宝座,而变了一个念起来很绕口的宝物,名字叫“立帝货”。将“货”字拆开来看,就是“化”和“贝”。
串起来就是:为了重新拥立皇帝而变化的宝贝。悟空真是个人才~
9、红孩儿一难中,沙僧把几近死过去的悟空从水里抱上了岸,八戒给悟空使了一个按摩禅法,两人算是救了悟空一命。
所以说:一个好汉三个帮,八戒再拖后腿,沙僧再无能,他们也有自己的长处和闪光点。
10、《西游记》原著中,鬼子母只在作者的笔下出现过一次。就在悟空去南海找观音帮忙降红孩儿的时候,鬼子母出现,并向观音报告了悟空的来访。而早在元代成书的《西游记杂剧》中曾明确写道鬼子母是红孩儿的母亲。
备注:文中写到的佛祖如来,观音及道家仙人,均是基于对原小说中勾勒的人物形象的大胆揣测,与现实中的佛、道人物无关,请万勿对号入座,产生误解,毁 佛 谤 道。
祝你,开心且有福报。

<a data-draft-node="block" data-draft-type="mcn-link-card" data-mcn-id="1430847478778789888">
cnz1035 发表于 2023-8-30 20:14:41|来自:北京 | 显示全部楼层

快速回帖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