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游记》最后为什么两个和尚要向唐僧他们收贿赂才肯把真经给他们?

[复制链接]
lqxxql 发表于 2023-8-30 20:08:59|来自:中国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就是西游记最后一集,如来让两个高僧陪唐僧去取真经,那两个和尚吃东西的时候也是一副猥琐样子,最后还问唐僧他们要贿赂,而且如来还不责怪他们。。
全部回复5 显示全部楼层
zarong 发表于 2023-8-30 20:09:13|来自:中国 | 显示全部楼层
实际上,唐玄奘来到印度,发现这鬼地方混乱不堪,满地牛粪。
甚至他们都不信仰佛教,而是一堆印度教教徒。
这群异教徒不仅人分三六九,而且大多不是土生土长的,都是外来户。
甚至什么鬼大乘经,可能都是玄奘法师自己写的,单看印度教的理念就能明白和佛教是对立的,尤其是佛教所云种族、国家众生平等、不分贵贱。对于三六九等的印度教而言,堪称是核心打击。所以在一个印度教兴盛,佛教式微,甚至佛教各种分裂的地区,如何能保留或者发展更加精深的理论。
玄奘法师痛心疾首,心痛这么多年白走了老大圈冤枉路,干脆就地收集一下中土没见过的稀奇手办,然后自己花点时间找点叶子写文章。
反正经过中土多年研究,理论基础都不缺,无非是大家没个正统来领导。既然贫僧来都来了,也不能白来,干脆自己写吧,反正回去以后他们也不晓得这鬼地方是个什么鬼情况。
所以,小说西游记最后白板经文、收取贿赂,大概率就是唐三藏在印度遭遇的真实经历吧。
以上……纯属虚构

嗯,睡了一晚上良心不安,以上虚构,纯属是看了《唐砖》才有的,毕竟我当时看了也是很惊叹作者的脑回路的。
狂刷排名 发表于 2023-8-30 20:09:48|来自:中国 | 显示全部楼层
因为一个老掉牙的解释:天庭是人间朝廷在神话里的投影。
人写不出一个完全未知的东西。实际上西游记里各方势力的架构都是照着明代衙门来写的。
以明代的时代背景,到衙门办事,衙门里的书办、小吏要“人事”、“草鞋钱”、“门包”之类的陋规是常识。
这里面有一个明代的背景。
很多人一说佛教,是按今天对佛教的感受想象明清的佛教。实际上是两回事。
朱元璋为了方便管理僧人,将僧人分为“禅”、“讲”、“教”三种,“禅僧”是修“禅定”的,“讲僧”是阐述教义的,“教僧”也叫“瑜伽僧”是做法事的。同时朱元璋还为寺院创造了事实上的“寺院农奴”。
这么搞之后,让佛教的高层脱离了社会;而“教”僧作为与人们接触最多的僧人,对教义越来越陌生,因为他们的工作也不需要教义(他们是负责法事的,比起教义他们更需要乐器知识)。寺庙实际上变成了庄园,僧人变成了庄园主。
僧人对教义的陌生也在西游记里有体现,在唐太宗游地府之后办的那场水陆法会,唐僧登台所做的事堪称糟糕,不是形象,而是所讲的内容,可以说讲的内容和佛教没有关系。讲的一部分压根不是佛教的东西(比如“安邦天宝篆”)要么是民间宗教的东西(受生度亡经,这部经书的意思是:每个人来投胎都从地府借了一笔“受生钱”,所以人活着时要烧纸钱来还地府钱,避免地府无钱可借,这内容佛教看着都不像佛教的)。
同时佛教也失去了同化民间信仰的能力,民间不停出现的假托佛教之名的民间信仰难免鱼龙混杂。
这种制度之下,明朝中后期时,佛教的形象真的不怎么样。很多明清小说里的花和尚才是当时人们比较容易碰到的僧人。
88h8 发表于 2023-8-30 20:10:23|来自:中国 | 显示全部楼层
我发现,几年过去了,有些人,读书没见甚长进,扯淡的功夫倒是又清奇了许多。
四大名著,全称叫中国古典白话小说四大名著。
古典白话小说,就是街谈巷语,就是说书先生惊堂木一拍,然后整理流传下来的演绎话本儿。
因为是要说给三教九流,布衣百姓听的故事。
所以怕你听不明白、怕你误解作者意图,古典白话小说里面有定诗、赞诗、判诗或者证诗。
往往合辙押韵、通俗易懂,直接告诉你这一段的中心思想,或者作者观点。
发展到了末期,才有红楼梦内种,判诗比较隐晦,需要仔细分析的情况。
而西游记里面,阿傩迦叶索贿的那一段判诗相当的直白,想误会都比较困难:
大藏真经滋味甜,如来造就甚精严。
须知玄奘登山苦,可笑阿傩却爱钱。
先次未详亏古佛,后来真实始安然。
至今得意传东土,大众均将雨露沾。
“可笑阿傩却爱钱”,还用得着我翻译不?
作者说的明明白白,取经不易,阿傩这时候索贿、贪财,非常可笑。第一次无字经没仔细检查就给带走了,幸亏燃灯古佛,第二次有字经才叫真实,能安然传往东土,让大家雨露均沾一下必是极好的。
我们读书,假如能在现实主义通俗文学中,看到其哲学、宗教、人文元素,探讨其思想性、哲学性,这很好。
但是,无论是哲学层面的深入,还是道德层面的抬高,都不应脱离作者的主观意图,以及作品的客观事实,最起码不应与二者完全相悖。
有人说西游记的仙魔志怪只是皮,对了。
而金丹黄老才是骨,这就错了。
空门梵音是骨,也错了。
西游记的骨,是人性。

你们要是喜欢看这种金丹黄老,五行命理的文章,我也写过哎:
https://www.zhihu.com/question/315618335/answer/659134521


补充补充补充:
内个,本来呢,这个问题问的是,为啥阿傩要索贿。
答案很简单,就俩字,爱钱。
其中如来的态度也很明确。
当时情况是,阿傩迦叶索贿不成,掉包了经书,幸而被隔壁的燃灯古佛发现,兴狂风,吹散经文,唐僧一行这才发现上当了。
“先次未详亏古佛”:
第一次无字经文没仔细检查,幸亏燃灯古佛有相助。要不然把白纸驼回大唐,李世民估计要疯。
猴子当时就急了,要去找如来吵架,你猜如来咋说的?
“真经从来就不白给。
舍卫城有个赵老头,我派人给他念一遍真经,讨得他三斗三升米粒黄金回来。(舍卫城就在灵山脚下,释迦摩尼成佛前的老家,所以赵老头还是佛祖老乡)
我还说他们忒卖贱了,叫后代儿孙没钱使用。
你如今空手来取,是以传了白本”
这逻辑很明白了,传经要收钱,还要多收,就是为了赚钱。
传你白本,就是因为你不掏钱。
最妙的是结果:
吓得我们唐长老,赶紧把李世民给的紫金钵盂主动向阿傩奉上。
当大家都以为阿傩索贿败露,一定会被惩罚的时候。
经过如来一顿操作,索贿成功了。
可阿傩得到钵盂之后呢?
【被那些管珍楼的力士,管香积的庖丁、看阁的尊者,你抹他脸,我扑他背,弹指的,扭唇的,一个个笑道:“不羞!不羞!需索取经的人事!”须臾,把脸皮都羞皱了,只是拿着钵盂不放。】
就这个连续转折,作为一部五百年前的小说,可以说相当老辣。

说真的……
我真的不排斥,将通俗文学里的宗教元素哲学化。
可问题是就这段,作者明确指出“可笑阿傩”、燃灯古佛明确站队、一众灵山弟子明确表态、连阿傩自己都“把脸皮羞皱“的前提下……
仍然不惜犯事实错误,来指鹿为马……我真的接受不了。

继续补充:
如来确实不缺唐僧那点人事。
因为唐僧表面为唐王取经,实则是替灵山布道,难为唐僧就是难为自己,所以不仅不能为难他,该帮忙还要帮忙,这一点燃灯古佛看得通透,所以关键时刻出手相助,但是阿傩迦叶境界不行,看不出这一层意思。
而阿傩迦叶恰好平时帮灵山念经赚钱(当初给赵老头念经,收了三斗三升金米粒),有时候也偷偷中饱私囊。
无奈这时候利令智昏,打起了唐僧的秋风。
人事者,见面礼也。
无论怎么拔高这笔钱的意义,作者说的很明白,收的就是“见面礼”,图的就是“钱”。

这里引出一个小七答主的事实错误,开篇第一段:


刚刚提到过,原著流程是这样的:
阿傩迦叶索贿不成,掉包经文。
燃灯古佛发现,行狂风吹散经文,无字经败露。
如来命阿傩换有字经,唐僧献上钵盂。
一行人带有字经文返回东土。
观音发现八十一难少一难。
通天河,白鼍覆水,天残地缺,八十一难圆满。
所以,第八十一难,跟无字经书没关系,老龟掀翻的是有字经文。

关于如来都态度,西游记里面有个大背景要搞清楚:
灵山也需要财政收入。神仙也需要钱,需要凡间供养,神仙、妖怪、人,三者的世界不是割裂开的,正如玉帝也曾因一桌子供果跟凤仙郡守闹了脾气;二郎神的庙宇也有专门的主簿打点日常收入(香火);黄狮精办宴会买猪样还花了二十两银子;泾河龙王没事而也逛逛市场。
其实事情就是,阿傩迦叶平时就出去替灵山赚钱,有时候吃点回扣,佛祖也默许,可关键时刻索贿败露,被猴子揪住了小辫子,如来只能选择护短,说了一番话把事情揶揄了过去。
袒护了帮着自己赚钱的马仔;敲打了新晋员工(唐僧跟猴子);顺便给收取宗教服务费正了名。
我为啥之前没大段的复制原文,大段分析呢?
因为我觉得西游的定诗很值得玩味,贴出来希望能引起读者兴趣,吸引大家自己去读一读。
西游记是个很欢脱的作品,读起来不困难,也很有乐趣。
所以我之前就仅仅描述客观事实,本没打算在这过多的阐述个人想法。
都说一千个读者眼中有一千个哈姆雷特。
那就先去做个真正的读者呗。
最后,祝大家永远年轻,节日快乐。
<a data-draft-node="block" data-draft-type="mcn-link-card" data-mcn-id="1274704613930205184">
听梦 发表于 2023-8-30 20:10:32|来自:中国 | 显示全部楼层
“《西游记》被这三四百年来的无数道士、和尚、秀才弄坏了。道士说:这部书是一部金丹妙诀。和尚说:这部书是禅门心法。秀才说:这部书是一部正心诚意的理学书。这些解说都是《西游记》的大仇敌。”
——胡适《西游记考证》

“评议此书者有清人山阴悟一子陈士斌《西游真诠》康熙丙子尤侗序,西河张书绅《西游正旨》乾隆戊辰序与悟元道人刘一明《西游原旨》嘉庆十五年序。或云劝学,或云谈禅,或云讲道,皆阐明理法,文词甚繁。”
——鲁迅《中国小说史略》
《西游记》里,神佛有欲望,更有缺点。他们欺骗悟空,让他当弼马温;因为贡品被狗吃、以及写错了自己的名字,就罚整个凤仙郡三年不下雨;堂堂天王会和猴子赌博输掉瞌睡虫;唐僧伏地跪拜一众护法神被悟空嘲笑。
由此不难看出,《西游记》明写神佛,实际暗喻的是当时腐朽的官僚系统。
带着这个观点去看西游记里的一些东西是不是就没那么难理解了?
大官的亲戚、小弟(鲤鱼精、青狮、白象等等等等)在外做土匪,官匪一家,为祸一方,害人无数,最后闹大也只是收回身边,内部处理(约等于不处理)
官兵打不过土匪(猴子),只好招降,但又不想重用,只是给个闲职哄着,息事宁人。
体系内的人(金蝉子)犯了小错,被贬下去,最后象征性的镀镀金,重新提拔回来。(取经路实际上没有任何危险,最厉害的妖怪都是体系内的,体系外比较厉害的,比如偷袈裟的黑熊怪,随后就被招安了)
敢于反抗,无法无天的悟空,最终也免不了吃些苦头(被压五行山),然后被招安,护着出来镀金的领导,头上还带着紧箍咒,最终彻底磨去了反抗之心,晋升到体系内。

所以,《西游记》事实上描绘了一个绝望无比的世界,这个世界的朝廷(神佛)是如此的操蛋,又是如此的强大。偶有草根崛起,不是被灭就是招安。普通人只能被吃被杀,死后还要因为微不足道的小事在阴间经受无数酷刑,求死不得,然后再入轮回,生生世世不得解脱。
太宗又道:“此是何处?”判官道:“此是阴山背后一十八层地狱。”太宗道:“是那十八层?”判官道:“你听我说:吊筋狱、幽枉狱、火坑狱,寂寂寥寥,烦烦恼恼,尽皆是生前作下千般业,死后通来受罪名。酆都狱、拔舌狱、剥皮狱,哭哭啼啼,凄凄惨惨,只因不忠不孝伤天理,佛口蛇心堕此门。磨捱狱、碓捣狱、车崩狱,皮开肉绽,抹嘴咨牙,乃是瞒心昧己不公道,巧语花言暗损人。寒冰狱、脱壳狱、抽肠狱,垢面蓬头,愁眉皱眼,都是大斗小秤欺痴蠢,致使灾屯累自身。油锅狱、黑暗狱、刀山狱,战战兢兢,悲悲切切,皆因强暴欺良善,藏头缩颈苦伶仃。
缺斤短两就要抽肠,花言巧语就要车裂,虽然有罪,实不至此。显然地府的套路是轻罪重罚,上一个轻罪重罚的已经二世而亡了,作者想表达什么,恐怕也是不言自明。

回头再看,这本经常被人曲解的作品,竟然只有前七回是爽文,剩下九十三回都是彻头彻尾的悲剧。

所以说,你去官府办事儿,官老爷问你要个贿赂,就这么简单点事情,有那么难理解吗?
<hr/>忘记开评论了,抱歉。
indianjohn 发表于 2023-8-30 20:10:55|来自:中国 | 显示全部楼层
西游记从始至终就是一本讽刺小说,佛法云云都只是外壳,所谈皆是俗务人情。从这本书里,悟出满满的佛理禅机,然后心灵净化、精神升华,倍感戚戚焉,人生又有意义了,又能愉快地活下去了。。以上等等,都是脑洞开大了的行为。。可惜了你们的感动啊。
要正确地认识这本书,首先要摒除的就是为了把书中的情节往自己的认识靠拢,乱升华乱解释,动不动就挖掘所谓背后的玄机、深层的哲理之类的恶习。
看到什么就是什么,扯些其他有的没的那叫脑补。索贿就是索贿,执行公务之前先伸手要钱,仅此而已。
可某些人首先想的却是,佛祖是多么伟大的一人啊,怎么会纵容索贿呢,西方净土是多么纯洁的地方啊,怎么会有腐败呢,所以一定有玄机。然后,【考察手段】,【测试境界】等等奇怪的解释就来了。解释完了,自己还特满意,你看,这么一来佛祖不又伟大了一点了嘛。
其实,真正想想,这些解释该有多奇怪:
唐僧一行历经千辛万苦方得真经,若是这些劫难都不能使唐僧取回真经后懂得珍惜和承受,那么难道多付一个紫金钵盂就能让他们认识到真经的可贵?这不搞笑嘛。除非唐僧等人都是财迷,视付钱如同割肉,扔一个钵盂比经九九八十一难还痛苦,这种教育方式倒还有用。
至于考察境界这种解释更是无稽,本来照如来的说法那些真经的作用就是普度东土愚昧卑鄙的世人,又不是用来普度唐僧的,你扔一无字的玩意儿,就算唐僧诸人境界够,能所谓的“开悟”,你让唐僧等人开开心心拎着一堆白纸回去,这取经还有何意义?本来取经的原因就是世人愚昧,要都已经“开悟”到连无字真经都能悟出字来的地步,也就不需要唐僧跋山涉水来取经了。所以,既然佛祖是大慈大悲的,那么他何苦仅仅为了考察唐僧的境界而甘心担着让众生多受愚昧之苦几十载的风险?这么大的风险值得冒吗?如果只是考察境界,和唐僧当面打打禅机不就完了嘛。实在不行,你拈支花啊,看看唐僧笑不笑嘛。
所以,用这些千奇百怪的理由勉强解释索贿的行为然后留下一堆不合情理的地方圆不了倒还不如直接相信我们所看到的算了。首先,我们可以看到那两个和尚索贿手法纯熟,要钱时毫无心理负担,好像是理所当然的事,明显是个有所倚仗的贪腐惯犯。他们是佛祖爱徒,所以保护伞很显然是佛祖。因此,这件事其实就是,两个贪腐分子在佛祖的默许和保护下,一贯靠着把持真经授予工作这个肥差来索贿要钱。以前大部分取经人人情练达,知道什么时候该孝敬些什么,所以双方都很开心,相安无事。但谁知这次唐僧是个书呆子,三个徒弟是乡野村夫,根本不懂这些,反而把他们弄得灰头土脸。因此,他们要钱不成,心生怨念,所以挟私报复,传了一堆白纸。这本来就是一件性质极其恶劣的徇私弄权的行为。但是,两个贪腐分子胆敢玩这么大,说明根本不怕出事,天塌了有如来顶着。果不其然,等唐僧诸人回来当面对质的时候,如来充分发挥了其贪腐分子出色保护伞的作用,给了一堆三观不正天方夜谭的歪理,诸如无字真经啊、我们也不能饿死啊之类的,逼得唐僧乖乖地交了钱。一件贪腐分子在保护伞呵护下成功索贿的案例就此完结。
事情就是这么个事情,情况就是这么个情况。回到原问题,这样写有什么意义。简而言之,就是一个字,黑。西游记作为一本出色的讽刺小说,主要使命就是黑。拼命黑,玩命黑,往死里黑。从一开始的天庭,到取经路上的诸天神佛菩萨的坐骑怪兽,到最后的西天,都被黑了个底掉儿。这些看起来在说的是神仙们的那点事儿,其实都是在影射人间。天庭奢靡淫乐,平庸无能,尸位素餐,充满不公折射的是人间朝廷;取经路上,神佛菩萨的坐骑怪兽各占山头,横行一方,欺男霸女,大肆吃人折射的是权贵家仆。西天当然也不过是一个满口仁义道德的藏污纳垢之所。
索贿这件事,其实极其直接的对应着现实生活。阿难迦叶不过就是手持些小权柄的京城小吏或天子家奴,每日所行就是利用公务向来京的外地官员或是富商大贾要些冰敬炭敬。他们把勒索旁人视作天经地义,倘若有些硬脖者就是不给,便立马送上小鞋,教你难受得生不如死,甚至毁你一生。这些难缠小鬼却往往异常安全,稍有不满者向上提告,上峰便立刻护短,告之,此乃潜规则,你就受了吧。阎王护小鬼,小鬼敲竹杠,由此官场风气便一日坏过一日。这些都是当时的现实,西游记也不过是把这些现实换了张表皮,写进了书里而已。你要把这些解释成佛理禅机,该有多可笑。
西游记这本书从始至终就无涉宗教,佛也好道也好,只是作者手里的道具而已,就像橡皮泥,想怎么捏就怎么捏。作者自己也不可能信佛,不然他断不敢这样编排佛祖。最后那个桥段是开了佛祖一个玩笑。作者乐一乐,读者笑一笑,嘲讽嘲讽现实,我想当初吴承恩也就这个心思。但,很显然他没有想到几百年以后这个段子居然钓起了一串鱼。那些看什么都有佛理禅机的佛教爱好者们悟了大半本书的所谓的【禅机】,本来正乐在其中,刚准备把西游记作为【佛理经典】裱起来挂在墙上,没想到却在最后被很抽了一嘴巴子。什么,佛祖居然纵容索贿!!!他们不肯承认自己之前那些【开悟】的肤浅和虚假,所以只能憋足了劲圆这件事。于是我们便看到了这些好笑的解释:【测试境界】啊,【考察手段】啊,【智慧无价】啊,【教你懂得珍惜】啊,等等。唉,你们挥一挥衣袖,带走了满满的禅机,却不带走一地的鸡毛。
正文完。
Ps. 我越来越觉得我有些刻薄了。。看来得多看看佛经。。
----------------------------------------------------------------------------------------------------
我来接招。
如来的逻辑:菩提智慧无价,不是要贩卖兜售的东西,岂能轻传?你懂得珍惜么?你知道怎么承受么?
第一次回答的原话如此。我理一遍:【菩提的智慧无价,不能轻易传授,不然你们就不懂得珍惜,不知道承受】。把反问句理顺应该就是这个意思,没错吧。假设这种理解是对的,那么佛祖的做法就相当可笑:智慧无价,所以至少要卖一个紫金钵盂的价啊。这是佛祖在打自己脸吗?
其实习惯于云里来雾里去,开口玄学,闭口开悟的人最缺的东西叫做逻辑。有些结论张嘴就来,完全无论证无推理。如果你想说,佛祖卖经是为了判断唐僧懂不懂得珍惜,知不知道承受。你就需要解释佛祖的这个行为是怎么样实现这个目的的。
唐僧师徒面对索贿的选择有两种,一种是给钱,一种是不给钱。如果这是个测试,那么给钱就通过了测试,不给钱就没通过这个测试。那么问题就来了,为什么给钱唐僧师徒就懂得了珍惜和承受,不给钱就是不懂得珍惜和承受?碰到索贿就给钱,我只能看到两种解释,第一种是唐僧师徒不财迷不在乎这点钱,第二种唐僧师徒胆小怕事不敢得罪佛祖高徒。这两个解释是怎么和唐僧师徒懂得承受和珍惜联系起来的?而唐僧师徒不给钱,充其量说明他们刚正不阿,不对魑魅魍魉低头,又怎么看出唐僧师徒不懂得承受和珍惜真经的?
上面的逻辑处处都是坑。你理不顺的情况下得到的结论属于不恰当地开脑洞。
接着来。
首先可以肯定的是,佛祖不急着把经文撒出去给 世人,普度世人这事,做是情怀,不做是本分。现在你东土的人来到我门下了,走了十万八千里,态度是差不多了,能力怎么样呢?没有能力的唐僧拿回最高级的经去有能力普及么?你以为所谓普度世人就是那几本经书开坛,照本宣科么就有用的么?
说到底,还是回到了佛祖的目的上。唐僧一行取西经到底目的是什么。不谈那些强行演绎的说法,文本中最直接的解释就是普度众生。倘若这一层倒成了额外的了,那佛祖让唐僧来一趟干嘛啊,专为了度化唐僧么?
此外,佛祖之前给唐僧布置了【普及真经】的任务没?很显然没有。唐僧传完经就功德圆满成佛了,普及真经什么时候变成了【旃檀功德佛】的事了?文中既然没有【唐僧普及真经】的说法,这又是开了个脑洞。如何普及真经并不在西游记的讨论范围内,这属于强行发散。况且,没有足够的证据说明拿经书开坛照本宣科就没用。本来嘛,唐僧就不是东土的最高水平的体现,东土人也不都是石头脑袋,拿本书理解理解还做不到?
另外,原著有云:“却说那宝阁上有一尊燃灯古佛,他在阁楼上暗暗听着那传经之事,心中甚明。原是阿难迦叶将无字真经传去,却自笑云:"动土众僧愚迷,不识无字之经,却不枉费了圣僧这场跋涉?"”不识无字真经,说的已经够明白了。

你看啊,你的说法是,唐僧一行人境界不够,所以不知道碰到索贿的时候直接给钱就行了,结果境界不够拿到手的就是无字经。那么问题来了,如果佛祖仅仅为了测试唐僧的水平和境界的话,那么后面的行为当然应该按唐僧的境界行事嘛。境界高,有可能懂无字经,那么我就传无字经。境界低,不懂无字经,所以我该传有字经而且字写得越详细越好,不然看不懂啊。可是,我们看到的正好相反,没通过测试我反倒传你永远看不懂的无字经。佛祖测试境界是为了更好地策划恶作剧么?燃灯古佛说得明白,东土众僧愚昧啊,看不懂无字经啊,这次唐和尚白跑一趟啦。如果燃灯不插手,唐和尚一行人就白跑了。然后,西游记可以改名叫:那些年,佛祖玩过的恶作剧。
小说真正讽刺的是人性,愚钝迷茫,简单粗暴,至于官府,至于百姓,还不都是凡人而已么。

莫言说,最好的小说一定是写人性的。莫言说的没错。但是,我极度看不上莫言这句话,太没有水平了,有些东西是放之四海而皆准的,三国演义是写人性的,红楼梦是写人性的,水浒传特么也是写人性的。小时候做阅读理解,最喜欢用这个词,一问意义,就说某某揭露了人性,某某刻画了人性,某某讽刺了人性。反正人性这个概念包罗万象,怎么说都不错。索贿叫做人性的贪婪,怕死叫做人性的怯懦,喜欢漂亮女孩叫做人性中对美的追求,大口喝酒大块吃肉叫做人性中对自由的向往。所以,你告诉我讽刺了人性,等于什么都没说。
如果这是一道阅读理解,西游记写的是什么。我会答,写的是当时的社会现象,以及社会现象背后的人性。前半句叫做答题,后半句叫做深(套)化(话)。
西游记是玄书,但不是佛经,玄书自有其通玄的地方,但不会有什么真正的佛道修行人把西游记当经使,二者的设定本来就相差十万八千里。

西游记是小说,不是什么玄书和佛经。开脑洞是你的事,不代表西游记里就有洞。

快速回帖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