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影《八角笼中》为何口碑两极分化,你对该电影有哪些评价?

[复制链接]
yhc8325 发表于 2023-8-30 18:53:43|来自:中国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关于电影《八角笼中》的某些评价:



全部回复5 显示全部楼层
WAITWIND 发表于 2023-8-30 18:54:11|来自:中国 | 显示全部楼层
首先给该电影定性,《八角笼中》是一部包含动作场面的剧情片,不是以格斗为主心的体育题材电影。格斗仅作为商业电影类型元素存在,是高潮部分戏剧矛盾的出口。
于我而言,观看该影片的感受的确有些割裂。有一些瑕疵,但喜欢的部分又格外出彩。
先聊比较可惜的部分。
该电影的问题,在叙事节奏。叙事节奏的散乱,源于想说的话太多。
这就导致,即使有优秀摄影的加成,这样一部商业类型片,依旧保有摆脱不掉的电视剧质感。诸如记者们长枪短炮堵在辉哥的车前、辉哥在雨中等待校长遭受冷遇等段落。明明是真实事件,但对主角困境的设计,依旧虚浮、刻意且乏味。好在这些段落都出现在影片的中段,不至于让观众早早对故事丧失兴趣。
我所举例的两个片段,相信观众们也能明白,是为了强化辉哥这个人物的光辉形象。导演展示人物遭受的误解和冷遇,是为了调动观众的同情心,使观众生出更多思索或感慨。但这其实是偏离主线的废笔。
让我们回顾电影中,辉哥决定教孩子们学格斗的那个瞬间。
送孩子回家不是什么善行,主要目的是找他们的父母要钱。抵达之后,苏木马虎和辉哥,在大山里行走。此时景别是大远景,画面中角色像蚂蚁一样小,突出生存环境之恶劣,以及人面对大山的无力感。
接着,是人与人之间的戏剧冲突。
来要债的辉哥,面对苏木马虎瘫痪在床的姐姐,狠不下心。掏出一些钱放在窗台上,就此离开。开始带着孤儿们学拳,随着时间的积累,他们之间的感情也在升温。
由此,已经完成了人物的第一重反转。
一个沙场快办不下去的、生意似乎做得不是怎么干净的老板。突然步入这个也许听说过,但是没有亲眼见识过的穷苦之地。他内心的善良被勾了出来,决定帮助这些孩子。
通过插叙,我们了解到辉哥此举,除了善良之外,还有一些自我救赎的意味。
在电影中,为了增加戏剧性,宝强将辉哥这一角色的退伍军人身份,更换为遭受陷害的前格斗运动员。至于有没有审查机制在其中发挥作用,就不得而知了。总之,该设置抹除了人物原有的光环,将人物置于更加灰暗、混沌的、半暗半明的框架里,有助于增加人物的厚度。


辉哥这个人物,有了侠客的属性。一个被教练要求吃药的、决心终身不碰格斗的前运动员,为了孩子的命运,再次回到真实的格斗行业。人物冲破了心结,既救赎他人,也救赎自己。
这原本是正确的处理方式,但如我所说,反倒成了偏离主线的废笔。
直白点说,宝强抢戏了。
直接解释了吧:这是宝强的电影,他是该电影的绝对主控,如果他愿意且有能力,演一个180分钟的独角戏也行。但除了主演这一身份之外,他还是该部作品的导演。
一个好的导演,必须学会对手中的素材进行取舍。
什么都想要,什么都抓不住。
那主线是什么呢?
是孤儿们的出路,是孩子,是未来。


如成年苏木所说:“格斗就是我们这辈子唯一的出路。”但在这句励志风的台词背后,还有一句更加黑暗现实的“你打过水漂吗?不管怎样摆弄那块石头,它最终还是会沉下去的。”
这两句台词结合到一起,成了这部电影最出彩,也最值得肯定的部分——直面现实。但是有一些疑问,不能用感动滑过去,还得接着追问。因为问题的解决,不能总是指望蒙冤的圣人出现。
疑问如下:
为什么格斗成了唯一的出路?被我们这些观众轻飘飘地概括为命运的东西,到底是什么?
在影片中,孩子们第一次出场,是用尖锐的石子当路障,抢劫过往的车辆。意图明显,他们的未来也很明显——扩充社会底层以及犯罪分子的队伍。
当辉哥对孩子们的“监护人”追责的时候,父母隐去。解释只有两句简单的台词:爸爸死了,妈妈跟人跑了。
疑问很自然地延伸下去。
结合现实以及审查机制,父亲可能在从事犯罪活动,而且是非常严重的犯罪活动。
经查如下:
根据国务院精神,凉山彝族自治州在2015年7月25日通过了《中共凉山州委关于集中力量打赢扶贫开发攻坚战确保同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决定》,该决定中提出了低保政策兜底一批,特色产业发展一批,移风易俗巩固一批,治毒戒毒救助一批,移民搬迁安置一批,医疗保障扶持一批,创新创业致富一批的“七个一批”扶贫计划。
根据《中国农村扶贫开发纲要》(2001-2010年)扶贫计划,凉山彝族自治州新确定的重点贫困村1188个,有172万农村居民人均年收入低于1500元,属于贫困人口。 [1]
电影里的孩子,就是其中之一。
他们的父母穷则思变,变则无所畏惧,最终误入歧途,拉着整个家庭一起坠落。
死是因为穷,跟人跑也是因为穷,但穷依旧是有根源的。
21世纪初“进城打工”成为了众多农村人脱离贫困生活的方向之一。这些来自贫困山区的进城打工者原本带着改变生活、脱离贫困的梦想来的。但是没想到来到大城市也是更困顿生活的开始,因为自身知识文化水平以及物质条件的匮乏直接和大城市的现状发生矛盾,使他们不断在自身身份的认同里挣扎,梦想和残酷现实的差距往往让他们陷入新一轮的痛苦之中。[2]
城乡巨大的差距是谁造成的呢?
再次回到电影吧,回到这部电影最好的部分。
宝强开了一个引人入胜的头,尤其孩子们的状态,对极了。
在进行格斗训练前,孩子们抢劫了两次,所图的不过是一顿饱饭。吃饱喝足后,洗个澡摆弄摆弄风扇,睡一张较为柔软的床,就心满意足了。
“吃过很多苦的人,一丝甜,就能将他们的心填满。”
因此,观众虽然在信息上领先于孩子们,知道苏木背了快一百遍还是紧张到忘词的、走形式的稿子,不过是一场戏,还是会被孩子们的质朴、纯真打动。
苏木的两位演员都好棒。少年时,眼睛亮亮的,就盯着你,一副耐心倾听又善解人意的样子。长大后,和马虎都打进全国大赛了,回来窝在小车的后排,说话还是温声温气,笑得像个秀气的姑娘。知道辉哥把他们转给别的俱乐部,不像马虎一样激动地站起来大吼,只是盯着辉哥,眼睛眨也不眨,慢慢吐出三个字:“我不去。”
年少时的人啊,总是这么容易被教化,年少时的心也总是更加容易被俘获。可有人却想要在他们长大后、遍体鳞伤后、倍感失落后,才想起来说些蹩脚的谎言,使他们听话,变成他们想要的样子。为时晚矣。
<hr/>如果该影片将叙事的重点,放在马虎和苏木的遭遇上,哪怕是纯粹的平铺直叙,也比这些散乱的、通过插叙进行解释的、意料之中的反转要动人。
就拿发展阶段的结尾来说吧。
一个类似于《我不是药神》的散伙饭。火锅和烤肉的区别。但后续的处理天差地别。
《我不是药神》是半传记式的剧情片,所以主视角一直跟随勇哥没问题。但《八角笼中》不是。居于《八角笼中》的是孩子,做困兽之斗的也不是一行做不通,就能换个活法的辉哥。
在电影的后半段,成年后的苏木马虎等角色,完全符号化了。成了观众很容易猜到后续的纸片人。
拿他们吃完散伙饭的设计举例。
对后续剧情更好的方式是处理成连续的平行蒙太奇。不要做成悬念。
将辉哥改行后和姐姐开场子的、用字幕省去的那一年,和苏木马虎的遭遇,在影像上并置。
将辉哥故乡的变化、例如孩子们教育处境的变化、大凉山环境的变化和苏木断腿并置,一好一坏,一边顺利一边坎坷,形成强烈对比。
让观众提前知晓苏木马虎遭受的厄运,提前把观众的心揪起来。
观众在信息上领先于辉哥之后,会形成心理期待:“他什么时候会知道苏木断腿的消息?”“他知道这个消息之后会怎样处理?”
还有一些东西是不该略去的。
例如苏木的复健、例如大结局的格斗,影像时空可以拉长一点,再慢一点。悬念再足一点,熟悉电影的观众知道,当闪回出现的时候,代表着主角一定会赢。
而且,对于出路的设计,依旧过于刻板印象了。我们似乎除了渴望胜利和成功之外,从来都缺乏能力,去欣赏一场令人心碎但伟大的失利。如果了然这一点,其实可以将闪回放在更早的时刻。
从大山到站上拳台,且以后能够长久地站在拳台上,已经是成功。
总结一下吧。
除了孩子寻找出路的韧劲、辉哥的救赎他人与自我救赎,影片还有更多要表达的野心。例如不良媒体对事件真相的误导;例如教育资源配备的不合理,天价借读费、学籍制度;不良俱乐部和格斗理事会狼狈为奸等一大堆“走出大山”后发现还是他妈的、人心构筑的大山。
但都浅尝辄止。
还是那句话,想要的太多,容易什么都抓不住。
把苏木和马虎做成人物典型,让他们去辐射覆盖到所有大山孩子,才是影片的重心。
虽说真实自有千钧之力,虽说食材(题材)足够好的时候,大巧不工是最佳的烹饪方式,虽说真诚是最棒的技巧,但宝强的成熟导演之路,还有一段路要走。
以及,宝强的演员才华远大于导演才华。
yy8yy 发表于 2023-8-30 18:55:02|来自:中国 | 显示全部楼层
王宝强比之前自信了。
《八角笼中》这部电影有很多王宝强个人化的东西。
他已经能够以旁观者的身份回望自己年少时的经历,并相对冷静地处理一些个人化的东西。
《八角笼中》也许不是影史上浓墨重彩的一笔,却是王宝强个人导演生涯上的一个重要时刻。


看的出来,它在故事结构和剧情设置上都借鉴了《我不是药神》这部电影。
比如商人成为“民间英雄”的过程、“民间英雄”被曝光后的争议性、故事的转折点等。
但《八角笼中》这部电影仍然有它的可取之处。
《八角笼中》和《我不是药神》主题一致:都是关于贫穷的。
前者是吃不饱饭,后者是吃不起药。
他们都面临一个最基本的生存考验:如何活下去。
与《我不是药神》相比,《八角笼中》是关于社会最底层的故事。
在“吃不饱饭”这个问题面前,谈法律谈道德都成为一种奢侈,一个最大的争议。


这说明什么?
说明贫穷依然是我们的最大共鸣。
这部电影可能会唤起许多70后80后童年时代对贫穷的记忆。
想想也是,我们摆脱贫穷也不过才二十年而已。
所以,那些来自农村或者小城镇的人很容易被触动。
比如,影片中孩子们脏兮兮地捧着大瓷碗,一口馒头一口菜狼吞虎咽的时候;
比如,影片中孩子们第一次看到王凤吃薯片时,那种馋得恨不得流口水的眼神;
比如,影片中那个最小的孩子因为晚上能睡在柔软的被窝里而感到幸福的时候;
比如,影片中一再强调“格斗就是出路”,是不是会想起小时候父母和老师们耳提面命:“读书就是出路”。


影片准确而仔细地呈现了那种贫穷的面貌。
有时候,你会觉得,那种贫穷是如此残忍。
影片中有这样一个镜头,令我印象深刻:
王宝强饰演的沙场老板向腾辉的“格斗俱乐部”成立当天,得知他的幕后老板被抓。
排练好演讲词的孩子们一直在沙石厂等他回来,等到天黑了,星星都出来了。
当时漫天的繁星下,星空如此美丽。但是没有一个孩子抬头仰望星空,因为他们都在为明天怎么填饱肚子发愁。
这个镜头持续了好久,璀璨的星河下,贫瘠的土地,单调而荒芜,寸草不生,只有贫穷。贫穷甚至剥夺了他们仰望星空的欲望和权利。


所以,后来,只要给他们口饭吃,他们就愿意死心塌地地跟着向腾辉。
因为他们别无选择。跟着他,起码有口饭吃。
所以,当他们第一次在那个歌舞厅表演“假格斗”的时候,观众纷纷表示:都是假把式,没劲,准备把他们轰下台,台上两个十岁的孩子立马动真格了,打得头破血流。
因为,他们知道,如果这里不能让观众满意,他们就没饭吃了。
电影这里拍出了一种真相:人类天生喜欢观赏暴力。
不管是里铁笼子里观看两个十岁孩子打得头破血流喝彩的观众,还是最后国际格斗比赛场上欢呼的观众,还是几千年前在古罗马角斗场上,观看奴隶和野兽搏斗的观众,他们没有本质区别。只要有观众观看,格斗这种比赛合法不合法都没有本质区别,本质上它就是一种暴力。
而人类天生嗜血,天生喜欢暴力。
所以,他们看到台上人撕杀的头破血流时,会拍手喝采,并愿意花金钱看这种嗜血的表演。


而这些底层的孩子们,他们因为生存环境的残酷,近乎天然的接受了大人们的这种嗜好。
然后辛苦训练,卖力表演,他们只想生存下去。
所以,当有人过来砸场子时,马虎愤怒的想要杀死那些人。
因为这是他们唯一的活路。
当唯一的活路被堵死的时候,会激发出一个人最大的兽性,哪怕他是一个孩子。


最后向腾辉面对媒体曝光他“利用儿童打黑拳”,他对着义愤填膺的观众质问:
“我是骗了他们,那有如何?那么多年,他们跟着我,没有一人饿死,也没有一人冻死,吃得饱,睡得暖,练习格斗,还有学上。”
其他人甚至连骗都不会骗他们。因为他们生如草芥,甚至都没有被骗的价值。
正如十年前,柴静采访周星驰跑龙套的那六年,是否被人嘲笑过。周星驰尴尬地说,没有,因为你微不足道,别人都懒得嘲笑你。
这就是社会对最底层人的漠视。
这也许也是近日周星驰看《八角笼中》这部电影流泪的一个原因吧。


向腾辉发出这段质问,心怀正义的观众瞬间沉默了。因为此时他们义愤填膺,好像正义在握,
之前从来没有一个人实质性地关心过这些大泷山的孩子。既没有解决他们的温饱问题,也没有资助过他们求学。
这是时候,镜头沉默地扫过观众席,扫过媒体,其实也是扫向我们。
没有感同身受的体会,没有实际的做出行动,永远不要用那种绝对正义的语气质问别人。


电影不仅拍出了底层人的贫穷面貌,还拍出了底层人向上爬时遇到的现实阻碍。
作为底层人,你穷的时候无人问津。但稍有一点成就,就有人打着各种目的利用你。
这里面,有两个人的戏比较出彩。一个是李扬演的私立学校的校长,一个是李晨演的谢理事。
当向腾辉听说私立学长的校长免除格斗俱乐部孩子们的借读费时,他激动地握住了校长的手。
然而下一秒,校长说:学校的操场旧了要翻修一下,需要200万元。
这简直是狮子大张口,赤裸裸地抢钱。
看,没人真正关心这些孩子们上学问题,他们只是要钱,就是这么现实。


当向腾辉已经准备好让马虎和苏木打冠军赛,得知他们被取消了比赛资格。
然后向腾辉去找谢理事问怎么回事的时候,李晨演得谢理事拿出另一个俱乐部的名片。
向腾辉愣住表示不解时,谢理事最后那一句半威胁半嘲讽的语气和表情,把官僚主义的那一套圆滑世故和道貌岸然呈现的淋漓尽致。


电影不足的地方也很明显。
比如人物的转折,比如故事的推进。
一是男主角王宝强饰演的向腾辉个人感情的空白。
一个四十岁的男人不谈恋爱,也不结婚,只是操心一帮非亲非故的孩子们的事,这无法令人信服。
也就是说,向腾辉成为“民间英雄”缺乏足够的动机和说服力。
他不想《我不是药神》里程勇那个角色。
程勇,这个人上有老下有小,他一开始偷卖假药只是为了挣钱,给自己亲爹凑手术钱。
后来,他偷卖假药,是因为两条人命触动了他,他为了良心好过,甚至每月自己倒贴几十万。


向腾辉这个人物不仅第一次转折时缺乏足够的说服力,第二次转折也缺乏足够的说服力。
既然他和她姐姐已经开了一家蚕丝厂,那他完全可以治好苏木的腿后,把他们接回去,一起在蚕丝厂打工。
也就说,这时候,他们并非格斗这一条路可走。
或者说,他们可以坚持格斗,但影片并没有呈现出非如此不可的原因。


最后苏木和巴西对手的那场冠军赛也有问题。
苏木是靠着鸡血赢了那个无论是体能还是技巧都远胜于他的巴西对手,这里的确很触动人,但是这里处理的太过理想化了。
要知道无论在什么样的比赛中,你都没有办法仅靠意念取胜。
我想说的是什么?
我想说的是这里完全可以处理的更好,更专业。
要知道无论多么强大的对手都有弱点,只要你找准他的弱点,就有赢的可能。
如果电影《八角笼中》最后以专业的角度呈现苏木赢了这场比赛,这里就会更有说服力。

周亮 发表于 2023-8-30 18:55:12|来自:中国 | 显示全部楼层
作为近几个月最喜欢的一部电影,再推一次这部电影吧,简单谈一谈我为什么喜欢「八角笼中」?
❶视听语言相较于上次导演的失败作品,王宝强这次可以说有质的提升。
无论是小孩子在山野的仰望星空;向腾辉追逐重操旧业的孩子到大树之下;出租车车窗的映照下无数的京剧脸谱刻在了向腾辉脸上;亦或者是最后决斗的黑白画面……
画面的色彩,构图,技巧性都非常强,做到了通过画面去反映人物内心,电影美学凸显。
❷人物塑造方面,向腾辉这个角色是有层次的,他从来不是传统意义上的善人,他的好是被无数现实的压力给「包裹」着的,是被现实逐渐逐渐的挖掘的。
向腾辉一开始收留孩子,是为了宣传做样子,后面事情没着落,面对孩子的期待,他是果断拒绝了这些拖油瓶的。只是没成想后面孩子们继续重操旧业的时候,喊的是他的名头,他就算是这个时候,想着的也是让孩子的家长弥补他的损失,直到看到孩子们那一贫如洗家徒四壁的家的时候,多次的羁绊才拨开了他的一部分人性光辉色彩。
就算如此,他的好依旧不是纯粹的善,他也是想让孩子们打假拳赚钱,在他逐渐发现事情失控的苗头之后,他走向了另一条道路,从教孩子「打假拳打黑拳」变成了培养孩子们成为格斗冠军。
但正如他的老伙计所言,那之前一年的时间里,他其实一直都是在「假戏真做」,他教的格斗技巧,他将沙袋里装的沙子而非棉花,这些都说明了,他本质上依旧是那个好人,他表面上是骗,实际上他只是在骗自己。
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向腾辉不一样,穷,本想着「独善其身」,但最终因为那点他可能自己都没意识到的怜悯,选择去「兼济天下」,选择了一条无比累人的道路。
❸王宝强真的是一个不可多得的演员,就像「hello,树先生」里抽烟的树先生,就像「盲井」里那个青涩的男孩,他的许多表演,没有任何斧凿的痕迹,就是那么的浑然天成。
在这次的「八角笼中」里,有一段戏让我印象深刻。王宝强饰演的向腾辉回家的时候,坐在母亲床边,看着母亲的呢喃自语,他在安静的哭泣,眼睛始终闭着,久久不愿意睁开,这段戏真的太绝了。
「不愿意睁开双眼」,这样的苦楚,谁人能懂呢?
❹故事的整体走向发展,在我看来有好的地方也有不足的地方。
好的地方莫过于那场媒体发布会,它的内核是「反套路」的,作为观众的我,一直在期待向腾辉去向观众诉说真相,希望他曾经培育的孩子们一个个站出来为他发声,然后促成舆论的转向。
可王宝强偏偏反其道而行之,他偏偏憋着,他偏偏去激怒观众,他偏偏去安排那个孩子去当白眼狼指责向腾辉,用一场献祭式的演出来实现对孩子们的救赎,这就设计得非常妙了,至少出乎我的意料。
不足的地方则是情绪铺陈的有点过于满了,两个孩子的重操旧业让人有些猝不及防,矛盾冲突安排得有些过于激烈了,以至于让我情绪涌动得有些吃力。
当然,依旧觉得瑕不掩瑜,这部影片,值得夸。
hslxwu 发表于 2023-8-30 18:55:57|来自:中国 | 显示全部楼层
如果预期是《激战》或者《摔跤吧爸爸》,那可能会有点失望,《八角笼中》没有那么燃,不够酣畅淋漓。
如果预期为《我不是药神》,大概也会不太满意,《八角笼中》的批判点到为止,不够痛彻心扉。
甚至吧,他还有点叛逆,不仅不迎合媒体,还敢大喇喇地嘲讽。
更气人的是,他拍黑心资本家、拍无耻教练、拍无良校长……但他不搞“点背怨社会、命苦怪政府”这套,反而片末还大大方方地拍了一波扶贫成果。
结果就是,想嗨的嗨不起来,想骂的骂不得劲。
但是呢,像我这样,预期为“王宝强”的就相当满意了。
技术上来说,《八角笼中》呈现出的导演素质远超及格线,可以够一够“优秀”的边了。一些埋藏的细节、意象化的表达甚至还有点点惊艳。《大闹天竺》欠观众的债、领的金扫帚可以还回去了,就主打一个言出必行、言而有信~
情怀上,《八角笼中》平平实实地讲了一个看似奇迹的“王宝强”式的故事。
格斗,是苏木他们这群大泷山(大凉山)孤儿唯一的出路。
武术,又何曾不是王宝强这个河北农村娃儿的唯一出路?
机缘巧合,这个出路变成了演戏。
在我们这个以农耕文明为根基、大跨步进入现代化的国家,真正的爽点是寒门出贵子。三呆子成兵王、乡土娃儿变大明星、小镇做题家一圆飞天梦——难得还能不忘来路,不改本色。
所以,王宝强在成为名演员后,又走向“大导演”的这条路,本身已足够热血励志、荡气回肠了。
观看《八角笼中》的过程,就是对这条路的见证。
有意义的事就是好好活,好好活就是做有意义的事。


许三多啊,他照进了现实。
kgb811031 发表于 2023-8-30 18:56:43|来自:中国 | 显示全部楼层
这部电影口碑两极分化应该是大家的预期不同。
比如有网友认为这是部体育竞技类电影,让他很失望,还有家长认为可能是中国版的摔跤吧,爸爸,看完也让他们很失望。老实说,我看了电影确实没觉得这电影该这么定位。可见大家对该片的期待确实不同。
另外,这部电影是方言电影,全程四川话,方言会影响一部分人的观影体验。
最后。这部电影并不是一部纯商业电影,节奏和逻辑与商业电影不同,当然,也不是完全的文艺片,它介于两者之间。喜欢商业片的觉得不带劲,喜欢文艺片的觉得艺术表达不到位。
还有个原因,现在正值暑期,我去看的时候,基本都是家长带小孩,观影体验拉到地下了。我旁边的小朋友一直在扯着嗓子问问题,他家长二刷了,一边回答他问题一边剧透,简直太难受。希望暑期多上点动画片,免得亲子观影没选择,亲子不选《八角笼中》难道选《消失的她》?尽管《八角笼中》有小朋友出演,没有讲爱情,但它也不是一部亲子片。

总的来说,《八角笼中》是今年目前为止我看过的拍得最有诚意的电影,当然并不是说它无缺憾。关于电影里一些叙事角度、关注点、画面色调处理等,我个人是认为处理得分寸感很好。
以下可能涉及剧透——————————————————————
首先,这部电影来源于真实事件,把一项极具社会冲突性的事件搬上荧幕并不容易,宝强导演做的处理是得当的。几个细节:
一是苏木的姐姐,电影用了几个镜头隐晦地交代了姐姐的遭遇,观众可以想象,在深度贫困地区留守少女的苦难经历。特别是看到少年苏木和马虎赶走家里的小混混,姐姐躺在床上交代两个弟弟关门出去的时候,那种残酷感是直击人心的。
二是宝强回老家看望母亲,母亲的表现固然让人动容,但全程只有两次出现的姐姐的表现,更加真实和无奈,也就是她让我看到现实生活中真的人。
三是电影最后格斗场面的黑白处理,我个人觉得一是艺术化表现,二是就单纯的避免血腥场面让人不适。
再说说王宝强,以前我会认为他是比较吃苦耐劳,不太有技巧或者说更高追求的演员。王宝强的电影有三部给我很深的印象,一是树先生,演技好在树先生有血有肉,你信他就是那个人。二是一个人的武林,把武痴演得入骨三分,那种狠劲你看着就怕。三是《八角笼中》,他是个真实的人,利己,顺便利他的人,他不是个白莲花圣父,毫不利己专门利人,这一点也是大家会想到《我不是药神》的原因,其实不是王宝强模仿我不是药神,而是两部电影都没有试图营造一个道德上无懈可击的角色来说教观众。真实存在的人,是有私欲的,是会受到争议的,而不是一味觉得他伟大,他做的一切都是正当的或正义的。
王宝强在角色塑造上是有自我突破的,这部电影中的他是个精明的人,举手投足你知道他不是个那个傻根,也不囧,他通达人情世故,能忍,也还有血性。特别是最后,在舆论的压力下,他似乎看明白了舆论的本质,世界就是个大型舞台,所谓的真相是人建构的,不一定真实存在唯一被众人认可的真相,所以跳出来思考,他被舆论压迫,也可以利用舆论达到目的,这一点是有生活智慧的。
总的来说,电影很不错,王宝强确实是个有野心的电影人。

快速回帖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