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真的有夏朝么?如果有,为什么没有文字?

[复制链接]
lifesinger 发表于 2023-8-30 05:03:45|来自:北京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中国真的有夏朝么?如果有,为什么没有文字?
全部回复5 显示全部楼层
pr1234 发表于 2023-8-30 05:03:56|来自:北京 | 显示全部楼层
关于夏朝的存在及时间,现在世界学术界还有争议。20 世纪末的「夏商周断代工程」,在某种程度上可以说是对 1959 年以来夏文化考古的总结,然而欧美学术界对「夏商周断代工程」存在质疑。
中国主流学术界一般认为,夏朝的存在是确定无疑的,时间大约是公元前 21 世纪到公元前 16 世纪,夏朝的领土大部分在河南。
但你有没有好奇过,为什么「夏朝」会出现在河南?


在我上学的时候,历史课本是这样开始的:
我们中国人,自古以来生活在这片广袤的土地上。
上百万年前,中国大地上生活着许多原始人类,比如云南元谋人、陕西蓝田人和北京猿人。
今天的中国人是从这些古人类进化来的。
这听起来非常合理。中国人自古生活在中国,原汤化原食,听起来很自然。
然而,今天的分子人类学研究得出了不同的结论。
复旦大学有一个「现代人类学研究中心」,他们做了一项研究,一共采集了 12000 多名中国人的 Y 染色体进行分析。
他们发现,中国人和世界上所有其他的人类一样,是六万多年前从非洲走出来的。
李辉、金力:《Y 染色体与东亚族群演化》,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2015。金力说:「在做 2001 年的那篇论文时,我心想我是中国人,祖先是从非洲来的?我非要找出一个人,不是非洲人的后代。做了覆盖整个东亚、东南亚、西伯利亚……的 12000 人、163 个群体以后,我都傻眼了。我都不信这个结果。我对学生说,你把数据拿来看一下,看上去比较模糊的,你给我重新做一遍。又有 400 多个样本重做了,结果,还是这样子,那我没办法,我只能说,大概就是这样是对的。」
也就是说,六万多年前,生活在东非(大约在今天的埃塞俄比亚一带)的一些现代人,也叫「智人」,开始向外迁移。
其中一部分智人在大约三万年前,抵达今天中国的疆域之内。
有人问,那么云南元谋人、陕西蓝田人和北京猿人到哪儿去了呢?很不幸,早就灭绝了,他们的基因对今天的中国人没有影响。
智人在迁移的路上,与尼安德特人可能出现过偶然的杂交,以至今天人类体内有少量的尼安德特人基因。
分子人类学的研究建立在大量的科学数据基础上,所以在世界上被比较广泛地接受,成为主流认识。
但是在中国,存在两种看法。
第一种是接受分子人类学的研究成果,第二种则仍然坚持原来的独立起源说,认为中国人和世界上其他人类不一样,是独立起源的。
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研究员刘武表示,我国进行基因研究的学者大多持「单起源说」,而搞考古的大多持「多起源说」。


分子人类学的研究认为,智人最早是从云南和珠江流域进入中国的,来到中国后,又很快向北迁徙,迅速遍布中国大地。
进入新石器时代后,中国大地上出现了许多个文明中心,对考古学比较感兴趣的读者肯定都知道北方的红山文化、中原的仰韶文化、东方的龙山文化、南方的良渚文化、西南地区的三星堆文化。
当然,这些文化中心彼此相距都比较远,它们如同一颗颗星星,在当时文明还是一片黑暗的中国大地上,一点点地亮起来,所以,考古学中称这个时代为「满天星斗」。
这些文化中心有的在辽河流域,有的在陕西,有的在长江下游,那个时候草莱未辟,交通非常不方便,甚至可以说没有交通,因此有学者说它们「从起源到兴盛均是各自独立发展起来的」。
我们从出土文物中可以看到,这些文化确实都带有自己强烈的个性,风格各异。
但是,这些文化中心也都有一些引人注目的共性,比如对玉器的重视和崇拜。
我们知道,玉器这个东西,中国人一直是很重视的,但是世界上其他地方很少出现。
在世界各古代文化中,只有大洋洲的新西兰及中美洲的墨西哥等极少几个地方发现了玉器,但是出现的时代都比较晚,而且持续了很短的时间就消失了。
而在中国,新石器时代早期的很多文化中心就出现了玉器。
使用 App 查看完整内容目前,该付费内容的完整版仅支持在 App 中查看
🔗App 内查看
qca8829 发表于 2023-8-30 05:04:51|来自:北京 | 显示全部楼层
请阅读《发现夏朝》。发自肺腑的推荐。
ibo4198 发表于 2023-8-30 05:05:12|来自:北京 | 显示全部楼层
答案是肯定的,有夏朝的。
1、目前没有考古发掘到不代表木有,从整个几大文明文字的发展脉络来看,无论是早期作为标记的刻画符号约8000的贾湖刻符,还是大量使用的类似文字符号有7000左右的双墩符号(大量出土)都早于古埃及和两河流域1-2千年。只是像甲骨文这样成熟的文字目前发掘出,要晚人家。
2、这个时候有个问题了,像从有固定意义的重复类似文字符号出现到成熟的文字出现,在古埃及和两河文明都找到了。我们却没有发掘到,这个多少有点不符合逻辑。不可能平白出现像甲骨文这样成熟的文字。当然看还有另一种可能,就是夏用的是自己的文字,商的文字是自己逐渐形成的。不过这个时候我又想起4500左右黄帝时期的仓颉造字的传说,毕竟黄帝大一统,也符合文字统一改良的标准化的条件。
3、因为我们把时间推到夏之前大约5000-4000这个时间段,可以看到无论是山东的丁公陶文还是浙江良渚的双鼻壶上都能看到类似句子的文字符号。风格上还是差异挺大的。
4、如果我们也把文字刻在像埃及神庙或者石头上,或者楔形文字的晒或烤泥板上那就好了,哈哈。
5、商有文字记载,承接夏,确认有夏朝,有什么问题吗?商存在的时候,周朝的前身西亳不在吗?他不知道吗?一定要用殷墟的占卜来记录吗?至于殷墟的甲骨文,甲骨卜辞,一个卜,就知道他是干嘛用的,何况还有众多未解读的,还要问他为什么没有记录夏吗?你再问就要打脑壳了。
6、个人猜测至少在4500左右就已经有标准化的文字了,这也大概是司马迁为什么写到这里,没有往前写了,因为之前的他找的资料,就没有让他觉得出入不大,混乱的,没法写。司马迁多严谨的人,给你凭空造一个传承有序的,王朝?
7、周时期的史官治史更不用说了,春秋时候崔杼弑君的事件都知道吧,还用我说吗。你说剧情可能有出入,王朝也能编吗?
8、最后我真的受不了那些回答,文明西来说,夏是古埃及。你一边坚持西来说,你肯定知道分子生物学吧,2-3万年内东西方大地该有的智人都有了,文明都是1万年内的事情了,无论是文字发展脉络还是遗址发掘,你看看有什么取代关系?还什么古埃及从石刻头像看是黄种人,这个说了多少次了,古埃及灭亡公元639年,几百年的事情,是文化上的灭亡,不是人种上的灭亡,你去把黄种人都xx了,有点常识吗?这个分子生物学早做过确认了。你们不是信这个吗?
总结:多数为个人结合考古发掘加个人意见总结,不能作为科学论证,仅供参考。哦哦ooo
这片大地,辉煌灿烂,生生不息,值得我们骄傲,你可以怀疑,但不能看个图像像,就可以说是。
我先撤了,O(∩_∩)O哈哈~
么么哒!!!!!!!!!!!!!!!!!!!!!
文章来源:桃源侠的个人博客
lszzwxm 发表于 2023-8-30 05:06:08|来自:北京 | 显示全部楼层
对于夏朝的质疑确实有,认为夏是周制造出来的,表面自己取代商和商取代夏一样,但是这种意见很难站住脚。
下面内容出自英文网维基百科,连外网都不信这个说法,并且拿出出土文物反驳了这个论据,我也是在英文维基知道,国内居然还有叔夷钟这玩意。










当中提到的叔夷钟,为齐灵公时的铜器,记录了叔夷的先祖讨伐夏后的事情,第二段开头就提到了。




战国时期的《竹书纪年》就有禹的本纪
《晋书-束皙传》:【初,太康二年,汲郡人不准盗发魏襄王墓,或言安釐王冢,得竹书数十车。其 《纪年》十三篇,记夏以来至周幽王为犬戎所灭,以事接之,三家分,仍述魏事至安釐王之二十年。盖魏国之史书,大略与《春秋》皆多相应。】
《竹书纪年-夏纪-帝禹夏后氏》:
【元年壬子,帝即位,居冀。頒夏時于邦國。二年,咎陶薨。五年,巡狩,會諸侯于塗山。
八年春,會諸侯于會稽,殺防風氏。夏六月,雨金于夏邑。秋八月,帝陟于會稽。】
春秋时代的《左传》同样有记录,春秋时期的人有不少都在用禹的典故。
《左传·庄公十一年》:【公使吊焉,曰:“天作淫雨,害于粢盛,若之何不吊?”对曰:“孤实不敬,天降之灾,又以为君忧,拜命之辱。”
臧文仲曰:“宋其兴乎。禹、汤罪己,其兴也悖焉;桀、纣罪人,其亡也忽焉。且列国有凶称孤,礼也。言惧而名礼,其庶乎。”】
《左传·哀公七年》:【季康子欲伐邾,乃飨大夫以谋之。子服景伯曰:“小所以事大,信也。大所以保小,仁也。背大国,不信;伐小国,不仁。民保于城,城保于德,失二德者,危将焉保?”孟孙曰:“二三子以为何如?恶贤而逆之?”
对曰:“禹合诸侯于涂山,执玉帛者万国。今其存者,无数十焉。唯大不字小,小不事大也。知必危,何故不言?”“鲁德如邾,而以众加之,可乎?”不乐而出。】
更早一些的《尚书》里面,也专门篇章是记录夏禹的内容,下面是《大禹谟》的节选内容,全文贴出毕竟无太大意义。
《尚书-大禹谟》:【禹曰:“於!帝念哉!德惟善政,政在养民。水、火、金、木、土、谷,惟修;正德、利用、厚生、惟和。九功惟叙,九叙惟歌。戒之用休,董之用威,劝之以九歌俾勿坏。
帝曰:“俞!地平天成,六府三事允治,万世永赖,时乃功。”
帝曰:“格,汝禹!朕宅帝位三十有三载,耄期倦于勤。汝惟不怠,总朕师。”
禹曰:“朕德罔克,民不依。皋陶迈种德,德乃降,黎民怀之。帝念哉!念兹在兹,释兹在兹,名言兹在兹,允出兹在兹,惟帝念功。”】
【帝曰:“来,禹!降水儆予,成允成功,惟汝贤。克勤于邦,克俭于家,不自满假,惟汝贤。汝惟不矜,天下莫与汝争能。汝惟不伐,天下莫与汝争功。
予懋乃德,嘉乃丕绩,天之历数在汝躬,汝终陟元后。人心惟危,道心惟微,惟精惟一,允执厥中。无稽之言勿听,弗询之谋勿庸。可爱非君?可畏非民?众非元后,何戴?后非众,罔与守邦?钦哉!
慎乃有位,敬修其可愿,四海困穷,天禄永终。惟口出好兴戎,朕言不再。”】
因为梅本《尚书》已经被证明是伪书,所以被引用的内容还是得注意一下,至少是汉代及以前的资料引用过的才行,《尚书-大禹谟》可在《左传》中找到四处佐证内容。
《左传-庄公八年》:【仲庆父请伐齐师。公曰:“不可。我实不德,齐师何罪?罪我之由。《夏书》曰:‘皋陶迈种德,德乃降。’姑务修德以待时乎。”秋,师还。】
《左传-文公七年》:【《夏书》曰:‘戒之用休,董之用威,劝之以九歌勿使坏。’】
《左传-僖公十八年》:【君子曰:“服之不衷,身之灾也。《诗》曰:‘彼己之子,不称其服。’子臧之服,不称也夫。
《诗》曰,‘自诒伊慼’,其子臧之谓矣。《夏书》曰,‘地平天成’,称也。”】
《左传-襄公五年》:【君子谓:“楚共王于是不刑。《诗》曰:‘周道挺挺,我心扃扃,讲事不令,集人来定。’己则无信。而杀人以逞,不亦难乎?《夏书》曰:‘成允成功。’”】
西周就被创造出来的《诗经》里,也提到了夏禹和夏桀,正考父校对过,说明成书时间要更早一些。
《国语-鲁语-闵马父笑子服景伯》(于战国时期成书):
【笑吾子之大也。昔正考父校商之名颂十二篇于周太师,以《那》为首,其辑之乱曰:‘自古在昔,先民有作。温恭朝夕,执事有恪。’】
商人先赞扬夏禹
《诗经-商颂-长发》:【濬哲维商,长发其祥。洪水芒芒,禹敷下土方。外大国是疆,幅陨既长。】
遥想那洪荒时代洪水茫茫,大禹治水施政于天下四方。他以周边各诸侯国为疆域,扩张的天下幅员辽阔之极。
然后在同一章提到讨伐夏桀
【武王载旆,有虔秉钺。如火烈烈,则莫我敢曷。苞有三蘖,莫遂莫达。九有有截,韦顾既伐,昆吾夏桀。
昔在中叶,有震且业。允也天子,降予卿士。实维阿衡,实左右商王。】
汤王乘坐的兵车战旗烈烈,他诚敬地持着讨逆的权杖。冲锋陷阵的大军勇猛如火,没有谁敢把我的攻势阻挡。
一丛竹根可生出三棵嫩芽,决不能让他出土让他成长!九州天下要想实现大一统,就要先去讨伐韦国和顾国,再去讨伐昆吾国和夏桀王!
过去在我殷商中世的时候,国家一度深陷于危难之中。实在是我们天子圣明诚敬,把治国重任交给伊尹爱卿。伊尹确实配得上阿衡职位,确实起了辅佐商王的作用。
在另外一篇里提到,汤定都在禹当年主持治水的地方。
《诗经·商颂·殷武》:
【天命多辟,设都于禹之绩。岁事来辟,勿予祸适,稼穑匪解。】
上天命令诸侯注意,建都大禹治水之地。每年按时来朝来祭,不受责备不受鄙夷,好好去把农业管理。
可以看出在他们的心目中,夏禹和夏桀是很重要的历史人物。
关于夏的问题,很关键的问题在于,夏到底是不是有夏这个国号?
《论语-八佾》:【哀公问社于宰我,宰我对曰:“夏后氏以松,殷人以柏,周人以栗,曰使民战栗。”子闻之,曰:“成事不说,遂事不谏,既往不咎。”】
《孟子-滕文公章句上》:【夏后氏五十而贡,殷人七十而助,周人百亩而彻,其实皆什一也。彻者,彻也;助者,藉也。】
《左传-定公四年》:【子鱼曰:以先王观之,则尚德也。昔武王克商,成王定之,选建明德,以藩屏周。故周公相王室,以尹天下,于周为睦。
分鲁公以大路、大旂,夏后氏之璜,封父之繁弱,殷民六族,条氏、徐氏、萧氏、索氏、长勺氏、尾勺氏,使帅其宗氏,辑其分族,将其类醜,以法则周公,用即命于。是使之职事于鲁,以昭周公之明德。】
《墨子-耕柱》:【夏后氏失之,殷人受之;殷人失之,周人受之。夏后殷周之相受也,数百岁矣。】
鄙人愚见,夏朝这个称呼应该是后来编纂史书的人写史的时候,用来区分三代才加进去的,原因是夏禹他们没有国号,后来的人一开始用夏后氏称呼他们。
但是写史的人为了行文方便或便于称呼,便以夏来称呼,刚才贴的《竹书纪年》里就提到,夏禹不姓夏而是夏后氏,其实《史记》也没说过国号是夏,而是说的夏后。
《史记-夏本纪》:【禹于是遂即天子位,南面朝天下,国号曰夏后,姓姒氏。】
故而殷墟的甲骨文里面找不到夏,也就可以理解了,因为把夏禹父子建立的国家政权称之为夏,已经是周朝甚至是春秋战国时代的事情,殷商时期并无此概念存在。
《吕氏春秋-览-先识览》:【夏太史令终古出其图法,执而泣之。夏桀迷惑,暴乱愈甚。太史令终古乃出奔如商。】
关于夏的文字,鄙人了解不多,但是吕不韦主持编纂的《吕氏春秋》提到,夏的时候是有太史存在的。
而且《竹书纪年》提到了夏禹颁布过夏时,那么它必然会有一种记录载体,通过某一种途径去传达他所发布的内容,或者是文字,或者是别的在行使文字职能的东西。
无非95 发表于 2023-8-30 05:06:44|来自:北京 | 显示全部楼层
许宏等人数十年的考古发掘已经证明,当代专家寻找夏遗址的思路是错误的,注定要失败的。河南如果与夏有关,也只是夏遗民与商朝发生关联。真正的夏朝应在宁夏甘肃陕北。从考古上看,唯有石城分布区域,才有可能对应夏朝及更早的黄帝族,区别相当明显。详见下文
杂谈三:夏在何方?

快速回帖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