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不要单独只看印花税一个变化,实际上在这周末的四个政策里,印花税这个改变的重要性,其实是倒数两名的。
我把我发到一个财经交易群里的话重新整理一下分享一下吧:
这周末一共有四条“大”消息,分别是:
1、印花税减半;2、收紧IPO;3、规范减持;4、放款两融。
实际上真实的影响顺序应该是:2+3>1+4(也就是2 3是一个级别,1 4是一个级别)。
下面进入分析环节:
这个话题其实引入了一个A股常年以来的话题:为什么我们的指数这么多年来一直都是3000点?
不说很多阴谋论,最直接的原因其实有两条:
第一,我国股市每年IPO的公司太多了,据说是世界之最(当然与之对应的是退市很难)——这一点从根本上就稀释了平均公司所能分摊到的资金数。所以很多博主也解释过,当年A股3000点的时候,当时A股市值只有今天的1/3。
第二,上市的公司大股东减持,导致A股里面的资金池被吸血——有人测算,每年因为大股东减持,导致A股的资金被吸血的数字大概在1-2万亿(有说8000-1.5万亿,有说2万亿的,我取中间值吧)。
好,上面两点,是A股长期无法起来的底层核心逻辑。
这就像我们小时候做过的小明池塘放水题,小明每年还是往池子里放更多的水(股民每年往A股放更多的钱),但是每年这个池子都在变大(公司IPO变多),而且随着池子变大,池子下面漏水的孔也越来越多(各个IPO的公司的大股东减持也在增多)。
你想想看,这样的池子,怎么可能会变多?
这就是我说的,为什么收紧IPO和规范减持如此重要。
拿规范减持来说,新的规定是什么呢?
上市公司存在破发、破净情形,或者最近三年未进行现金分红、累计现金分红金额低于最近三年年均净利润30%的,控股股东、实际控制人不得通过二级市场减持本公司股份。
你注意,这条不是说“减持之后如何惩罚”,而是不达要求不许减持。
而根据一些人测算,达不到这个要求的公司,在A股6000家公司里,占据5000多家(具体数字我忘记了,5200还是多少)。
这意味着,原本每年要流出A股的1-2万亿,有可能有70%以上会留在A股,也就是大概1万亿左右。
反向思考,这相当于在原有的基础上,A股每年会多1万亿左右的资金(严格说来不能这么算的,但是这样好理解一些)。
北向资金流了多少?几百亿。你就能看出这个差别了。
当然,咱们的规则是上有政策,下有对策,所以肯定会打折,这个在后面再说。
无论如何,这两点,其实是针对A股这么多年的先天不齐问题,精准做的规则改变,这个改变,其实是底层规则和底层逻辑的,杀伤力其实非常大。
你和这两条相比,其实印花税减半,以及放款两融,更像啦啦队似的配菜了。
印花税减半和放宽两融,其实是做什么用的呢?
抬轿子用的。
印花税的问题,是最近各大自媒体喊得特别多的,也就是特别吸引眼球,而且历史上,基本印花税降了,随后短期股市都会涨,这等于是告诉大家,基于历史的,真正的利好来了。(但是实际重要性不如2 3)。
放宽两融呢?是给一些人加杠杆提供一些便利。
与此同时,你会发现这周(8月27日这一周)还有一个悄咪咪的消息:中长线资金入市
什么是中长线资金?
这里面的有一个重点是养老金。
一般来说,养老金是不能赔的(可以参考英国今年因为加息导致养老金出问题闹出多大动静就知道了)。
所以你把这几个消息连在一起,你基本上可以反推出这次他们是怎么打这个牌了:
整体来说,这些牌都在他们手里,不是不能打,而是怎么打性价比最高。
这些消息其实一共就分为三大类:
1、夯实底层规则基础类:规范减持+减缓IPO(其实针对这点我后面还有推测,后面再说)
2、降低交易成本类:印花税减半+放宽两融;
3、增加资金入市类:长线资金
好,你是证监会,你怎么打这个牌?
第一步:长线资金都是“自己人”,不能赔,要赔也是微赔,所以上周悄咪咪已经入市——实际上有一种解读是,当这种消息发出来,其实这些资金已经进入一部分了。(也就是当你看到长线资金入市这个消息的时候,已经有一部分进去了),这样的好处是,这些长线资金,拿到的筹码并不是高位,风险不高——这一步,是放水。
第二步:给A股规则打好补丁,不让A股的池子有太多漏水的地方——这一步,是防水(做好池子的防水工作)。
第三步:降低交易成本,并且是普通民众都听得懂的那些点——这点我其实比较奇怪,如果你最近关注财经类的自媒体,你会发现大家一致都在说印花税印花税,股市一边跌,自媒体一边骂,一边骂,一边说问题都在没有降低印花税,实际上这段时间,等于是给大众刻骨铭心的教育了。
这样一来,民众认知,底层规则,入场资金都准备好了。
所以,从传统的三碗面:基本面,政策面,消息面来说,政策面这三步,我认为走得不错(可能有高人)。
当然了,基本面不在政策面可以改变的地方,但是我还是也加多说两句:
基本面整体看来,包括两大部分:
第一,我国的经济情况。
第二,美国停止加息,进入降息周期。
我国的经济情况,主要是关注随后的数据(包括下周的PMI等)——实际上,我大胆猜一下,这个月爆出如此低的社融数据,其实是一步针对海外市场做空势力的烟雾弹。
原因很简单,我们的数据是怎么样,能不能改,大家都是心知肚明的。
在这样的潜规则下,还能爆出这样难看的社融数据,除了真实情况需要让大家知道之外(这点我觉得在我们国家根本不是主要问题),主要是要让市场触底——触底的作用,是让一些人露出自己的目的,以及让市场上的筹码足够的低,然后让一些长线资金入场。
所以,我个人觉得,随后几个月的数据,应该会逐渐好看,塑造出经济回升的样貌——当然,这种回升有可能是数字上的,有可能是上面其实已经提前看到一些数据,觉得差不多回升了,所以提前做一些针对性的打法。
美国加息这事儿,我就不分析了,这半年有多少自媒体分析这个,我就不说了。
好了,以上分析完了,我也在我人生中,第一次预测一下A股随后的走势吧。
但是大家要注意,我的预测,是基于上面的逻辑进行的宏观和中长期预测,短期的波段我没这个本事,所以随后又因为一些什么事儿跌破3000点你别来骂我,骂我也不看:
随后的A股走势应该是这么一个走势:
先涨,后跌,然后震荡一段时间,中长期上涨。
我解释一下这个预测的逻辑:
先涨:因为周末四大利好的发布(每个之前都是核弹级),加上各大媒体的渲染,再加上本来就有一些剩余的中长线资金入场抬轿子,并且减持和IPO暂缓,都会让短期内指数很好看,这个消息发酵之后会有人深度解读,其他那些不懂的人逐渐理解是为什么,进而也入市,有新的资金入场——由于减持降低了,一定程度上减少了北上资金流出带来的影响,所以这个涨基本是板上钉钉的。
后跌:前面的涨,带有一定程度的情绪化(毕竟你吸引的新小白他们不懂嘛),所以情绪消散之后,会有一定程度的下跌——理性市场的话,会下跌到市场应该有的地步——这里我举个例子,比如因为这次原因,市场原本会进入2万亿资金,把指数推高15%,但是由于小白们的情绪化进入,一下子把指数推高到了30%的涨幅,那多出来的这15%就是虚高,所以它会回落,但是由于这15%是小白的情绪化资金,所以他们一看回落了,就有人会卖,这样一来,市场就不止回落到15%,有可能会低一些,至于低多少,有没有比现在可能低,不好说,因为你也不知道这些人会把市场杀成啥样,外面又会怎么解读。
震荡:震荡的主要原因是各种消息,各种解读打架,加上短期内我们的经济也不会立马变得蓬勃发展。
中长期上涨:这里主要是基本面改变,也就是我们的经济企稳上升,加上美元进入降息周期,资金回流对我们的加成。
而这次的加成,和之前不一样的点是,池子的底层规则堵的比之前牢固一些了。
然后我再说一下,关于这个规则随后的发展:
规范减持:所谓上有政策,下有对策,所以这个政策一定会出现中短期内有效果,但是中期会出现“漏洞”,也就是有人会通过一些手段继续减持,然后这时候其实看的就是我们的规则制定者怎么样更好的打补丁了,我估计这短时间里,会进行金融系统的“深化改革”。说不定会有金融反腐。
当然这里面的操作方法我肯定不熟悉,但是我能预测到的是,这个规范减持中期来看,会有漏洞,而到那时的重点就变成了如何补漏洞了。
当然,有规则肯定比没有好,以前是只能吐槽有无问题,以后是吐槽如何更优的问题,不一样。
减缓IPO:这个其实更像权宜之计,所以如果结合前面说的金融“深化改革”,有可能和减持规范等一道,出台更严的IPO上市方案,甚至有可能基于此,有更有意义的退市方案——之所以这么说,是因为既然规范减持都动了,这其实是态度的重大转变,这个口子开了,后面这类相关的,没有理由不动。
然后,我再说说为什么我对这几条这么敏感:
核心还是一个逻辑:我国未来超发资金的归属问题。
实际上如果你研究美股,你会发现,美股200年的发展史上,也有疯狂的时候,但是美股也通过不断地规范规则来让美国的资金沉淀到美股。
我举个例子:美股交的税,更多的是资本得利税,也就是说,你在美股上获利的时候你卖出,你交税,你亏了你卖出,你不交税(我是看自媒体的,具体的规则我还在研究)。
等等还有很多规则。
换言之,其实规则有很多办法,把资金导向成为“长期来看,资金都沉淀在股市”的方法。
那我们这个国家,房地产市值占GDP的太高了,而股市占GDP又太低了。
恰好今年上半年举国之力也没能把房地产怎么样,所以这时候,用一些手段夯实股市,也不失为一个选择。
其实这一个月以来我一直在跟踪我们的一些政策,坦白的说,在我眼里,也就只有这周的这几条称得上认真开始改变我国证券化率(也就是股市在GDP中的占比)的规则,其他的,更像小打小闹。
当然,其实其他国家的经验告诉我们,这不是一个不可解的题,而是看你什么时候解,愿不愿意解,愿意解到什么地步。
世界历史浩浩荡荡,社会发展的规律往往就是那样,顺之者昌。
我不是财经博主,我也没法预测明天的股市,但是我其实看到了这个变化,所以写下这篇分析以及我的个人理解。
希望我是真的看到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