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看待农村老人无钱,无养老保险,无退休金的养老焦虑?

[复制链接]
fortunatee 发表于 2023-8-29 01:58:12|来自:北京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我是农村人,看多了现如今农村老人的养老难的各种问题。老一辈的农村老人,没赶上发达经济,一辈子只守着一亩三分地过日,就算有点余额,也都全部用在给儿孙们盖房子娶媳妇上了,他们没钱,也无能力为自己买养老保险。因为没有工作,也就没有所谓的养老退休金。或许,大多数人会觉得农村养老应该靠儿女,毕竟“养儿防老”的观念在农村人的思维里根深蒂固。可是,新一辈的农村人,虽然赶上了经济发达,但也同时赶上了物价飞涨。他们继承了老一辈农村人无固定工作的同时,房贷,车贷,孩子高额的教育经费等各种社会压力也纷沓而至。他们虽然同样守着土地,但土地再也不能为其提供粮食。每年每户土地承包收入也就两三千元,生活大部分负担都是靠打工维持。面对养老问题,新一辈农村人可谓是焦虑重重。因为父辈们没存款,没有养老金及退休金的支援,导致很多能力有限的子女,面对父母老来,小病吃药难,大病住院难的问题苦恼不堪。对此,大家有什么建议来改善吗?
全部回复5 显示全部楼层
yuyuyouling 发表于 2023-8-29 01:58:20|来自:北京 | 显示全部楼层
农村人焦虑???
想多了
大部分人,都不焦虑的
走一步看一步,大不了干到死
因为爸妈的爸妈,就是这样的
一辈又一辈,都是这样的
他们毫不担心的,子女担心吗?
说难听点,没发生的事,大部分人都是不担心的
我家,就我比较焦虑,不不不,很焦虑
我妹妹们经常说我思虑过重,说我总想不好的事情,比如父母大病怎么办?比如父母养老怎么办?
还能怎么办?
农村里都是能医就医,没钱了就算了吧
至于养老,年轻人都顾不上,父母只有自己管自己,大不了哪天动弹不得,送碗饭了事。
我们那儿的农村,就在城市边儿上,5分钟的车程啥都有,乡村建设很不错的,家里都是独立小别野,大家很满足现状,养老真的感觉离他们挺远的。
我觉得是谁最焦虑呢?
是我这种人
为数不多通过考试去了城市
眼界扩展比较多的人
见得多所以担忧多
知道一旦父母年老和病重,对一家人的影响有多大,很有可能毁灭掉我几十年的努力!
所以,我成了我们家或者说我们村,第一个主动给父母补交社保养老金的人,第一个给父母买百万医疗和意外险的人,第一个提前给父母合力买商业养老金的人。
在筹备父母养老这件事上,我至少要花费20万,还经常被其他人嬉笑,因为这几年过得苦哈哈的。
没法呀,现在我就是我爸妈的天,以后都得我顶起来。
我最亲近的妹妹们,没有给自己的父母买个百万医疗的,靠着个新农合了事,宁愿拿来吃吃喝喝也不会规划这些对他们来说「花钱没用的事」。
但跟我父母同辈的,可能感受就不一样了,最近两年,明显感受到他们的夸奖,羡慕我爸妈…
licheng 发表于 2023-8-29 01:58:30|来自:北京 | 显示全部楼层
别的地区我不知道,川渝地区的农村老人很多(防杠,在农村生活劳作的老人,还有注意不是全部)都会种地种到动不了那一天,从来不会说社会不好,他们的觉悟之高真的令人汗颜,七十多岁每个月领100块都高兴地不得了。
每天日晒雨淋,日出而作日入而息,面朝黄土背朝天,他们没什么存款,没有养老保险,更没有退休金,只有每个月100来块钱,他们不想给子女太多负担(防杠,不是子女负担不起,因为农村老人的物质需求很低,一个月几百块他们都能活下去),也闲不住,所以能种地,养养鸡鸭养个过年猪,每天披星戴月吃完饭看看《新闻联播》《天气预报》也很幸福
他们在土地上劳作了一辈子,他们说之前有几年只能吃观音土,后边要交农业税,三提五统,要去学习班,还要交粮食,还要参加各种义务劳动,不去还不行那种,现在不用交税,不用三提五统,甚至还有补贴,这是最幸福的时候,他们的幸福其实很简单。
他们的子女,很多是第一代农民工,他们的孙子基本上都是留守儿童,基本上很多人考不上大学,很多是第二代民工,在北上广深等地方的流水线工地等各行各业劳动,为国家的现代化建设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然而他们也没有五险一金,他们也没有焦虑,他们觉得能打工都很不错,比在土地上劳作好多了,或者说他们焦虑也没用。
他们的曾孙,成为了第二代留守儿童,继续传承着,其实他们很容易满足,但是却尝尽了各种人间疾苦,被瞧不起(很多人骂人喜欢用农民,尤其是很多重庆所谓的城里人,我是旗帜鲜明地反对这种行为,因为农民群体是伟大的。他们从事生产,农业利润低微但是他们依旧坚持,而不是一些靠着精神小布尔乔亚能够诋毁和谩骂的),被遗忘,但是还是任劳任怨,一代又一代,不得不说中国农民真的了不起。
再次防杠,我用第三人称是想客观一点而非忘本。
最后说一句,三农问题应该被特别重视,不要看到镇上有几辆豪车就觉得农民都很富有了,进而忽视了整个农民群体的利益,一叶障目盲人摸象不可取。
wuping69 发表于 2023-8-29 01:59:10|来自:北京 | 显示全部楼层


这片白色的小药丸,你知道它有什么功效吗?
这是去痛片,是不少农民长期服用的合法“鸦片”。许多人干苦力活之前往往会来一片,去痛片或布洛芬有提振精力之效。因为农民年龄大了,体力不如从前,需要服用它解除困乏。长期服用肯定有很大的副作用,明知有危害而继续服用,这是因为都面临生存养老的压力,这是当下农民养老困境的一个真实写照。




目前,农村人口5亿人,60岁以上的农村老人占比高达23.7%,群体规模在1.2亿人左右。这一比例远远高于整体老年人口18.7%的数据。据中国老龄协会推测,2035年,农村老年人口比例将再创新高,占比将达到恐怖的37.7%,这个比例让人不寒而栗,将近五分之二的农民都是老人,没有职工养老保障体系的农村老人面临的养老困境可想而知。
农村老年人口比例为何如此之高?农村老年人养老压力为何如此大?
1.农村年轻人口大量流向城市

随着城市化的迅速推进,多数农村出生的年轻人早已在城市定居,这在统计公报上反映地特别明显,从六普到七普的十年之间,农村人口减少了1.6亿人,城镇人口增加了2.4亿人。不难想象,从农村迁徙到城市的人口绝大部分都是年轻人。
随着大专院校的大规模扩招,部分农村学生通过上学实现“鲤鱼跃农门”,得以在城市安家落户。除了学生外,更大规模的农村人口通过服务业、建筑业、制造业流入城市工作生活,主要行业包括餐饮、销售、装修、建筑、流水线工人等。



历次普查城镇人口比重图
以七普统计的2020年为例,1960年出生的人年龄为60周岁。在2000年掀起大规模城市化建设的时候,他们早已经习惯了面朝黄土背朝天的农业生活,城市建设的主力军是他们的子女,也就是80后、90后这一代人,50后、60后出生的农村人是不习惯城市快节奏生活的,这一代人成了继续固守农村的群体,也就是我们常说的留守老人。
2.繁重的体力劳动拖垮身体

随着年轻人的大量流失,农村地区直接失去了精壮有力的农业劳动力,增加了农民人均耕地面积,这些因素都直接加重了农民的劳动压力。据我观察,许多村庄从事农业的农民最小年龄已经在45岁开外了,农业的主要劳力群体在50岁-60岁之间,也就是60后和70后这群人。大量70岁的老农民仍然辛苦地在田间地头干活。




种植业、畜牧业、林果业、渔业,无论是哪一细分行业,劳动量都很大。散养牛羊的农民普遍胃口不好,因为很难按时吃饭。种温室大棚的农民普遍腰腿有毛病,冬天室内外温差太大,十分伤身体,农林牧副渔对身体的损害之处还有很多。这直接导致同一年龄的农民和市民,但从身体状况来看能差出五岁开外。
在繁重的体力劳动面前,当代社畜抱怨的流水线、996根本是小儿科。
同时,农民普遍没有建立起定期体检意识,难以有效地将重大疾病扼杀在初期萌芽阶段。
此外,农民的饮食条件普遍差于市民,一方面乡村小卖铺商品种类有限,另一方面,农民收入较低难以负担较高的饮食消费。
以上种种因素都导致农民在步入中老年后,身体素质被拖垮的现象,轻则腰酸背痛不间断,重则疾病缠身,某些农民甚至养成了长期服用去痛片和布洛芬的习惯,以此来提高干活精力。
3.沉重的经济负担带来了巨大压力

上文说道,年轻一代普遍在城市工作安家。而安家最重要的是要有一套房屋,祖辈生长在农村的家庭并没有这一固定资产。普通农民家庭想要在城市购置一套房屋,需要父辈和儿女两代人的共同努力,刚参加工作的年轻人积蓄并不多,往往需要掏出父母半辈子积蓄来购房,这直接抽空了农民细水慢流的储蓄。




除了房子外,跟随着通货膨胀速度一起爆发的还有越来越高的天价彩礼,往往也需要两代人共同出力。
此外,农村翻修房屋、购置农具也是两笔特别巨大的开支。辛辛苦苦干活一辈子,谁不想盖一幢敞亮的新房,虽说农村修房比起城市买房是毛毛雨,但绝对也是一笔重大开支。随着农业机械化的迅速跟进,近年来农具的开销越来越大,农用动力机械、农田建设机械、土壤耕作机械、种植和施肥机械等等一大堆。




上述种种因素从根本上解构了养儿防老的传统模式,生养的儿女选择离开了父母到城市生活,农家子弟城市购房的普遍需求进一步加重了父辈的经济压力。在父母养老诉求上,农二代们不仅在物质方面余力有限,在精神陪伴上也爱莫能助。
没有职工养老体系保障的农村老人每月能领到的养老钱不过二三百元,在城市苦苦打拼的子女被沉重的房贷和子女教育压得尚且喘不过气来,再孝顺的子女也怕是心有余而力不足。同企业职工医保相比,城乡居民医保报销比例明显要低很多,看病花费的钱要高出许多。养老院高昂的费用根本无力负担,可怜的农村老人又该何去何从?
三年自然灾害过去后,我国迎来了婴儿潮,从1963年到1970年,我国新出生人口数量都在2500万人以上。1963年出生的人群年近花甲之年,未来五年到十五年,农村地区将迎来庞大的老年人口,可怜的农村60后、70后注定是悲剧的一代人,经历了各种政治运动,成长环境物质条件差,结婚后赶上了计划生育,老年时期赶上了老龄化社会。他们也是为国家做出艰苦贡献的一代人啊,农业税为国家足额缴纳,保障国家粮食安全,为城市建设提供了劳动力,谁来为他们的养老提供后盾呢?
公众号:挑灯蹭网  欢迎关注,第一时间更新
村痞 发表于 2023-8-29 02:00:07|来自:北京 | 显示全部楼层
一定有人会说他们当年“没交钱”,所以现在才没有养老保险!!!
可是当年也没交钱的城市工人和干部们,怎么就“视同缴费”了呢?

wang4444 发表于 2023-8-29 02:00:25|来自:北京 | 显示全部楼层
我本人是卖保险的,平时会研究下中国的社保,对这个问题还是能深入说下的,斗胆写篇回答给大家一个更广阔的视角吧。
PS    因为也是自己找的资料,有不对的地方也请大家指教。
<hr/>1.城乡社会福利差距由来已久
其实,农村差的不仅仅是养老金,就业,住房,教育,医疗,各项福利保障都和城市差了一节。
我们现在把这种差异统称为城乡二元社会结构
这种社会结构源头要追溯到中国独一无二的户籍制度。
户籍制度完全是计划经济产物,50年代刚刚建国,百业待兴,和农村剩余劳动人口相比,国家所能提供的就业岗位远远不够。
据统计,仅一五期间,农村流入城市的劳动力就达 1500万之多,而 1950年全国生活在城市的总人口仅为 5800 万。
一方面,城市工作岗位人满为患,住房、就业等压力无法舒缓;另一方面,农村仍有大批人准备入城,寻找工作机会。
而当时中国大力发展工业,城市的工人要拼命干活,首先粮食供应必须跟上来,到后来的自然灾害,城市人口膨胀,客观上需要大量劳动力留在农村生产粮食,同时防止过剩劳动力进城挤占资源。
后来的知青下乡运动,实际上也是在把城市过剩劳动力往农村赶。
1958年正式出台农业户口和非农业户口两类来管理人口,户籍制度正式确立,并沿用到今天。
计划经济下,农民得了土改分地,工人进场干活拿工资,那时候还流行吃大锅饭,大家差距也没有那么大。
农村的教育医疗由村政府牵头组织,那时候很多农村医生还是由兼业的农民干,被称为赤脚医生,城市工人的教育医疗住房由工厂负责,那时候,没有税收,工厂上缴所有利润。
后来公会积存的社会保险基金也全部上缴到国库转为财政资金。
这是我国社保账户空转的源头。
再后来,职工退休金完全由各企业自行负责。
而今天被农村人羡慕的退休工资,其实也藏着一本血泪史。
中国是94年开始实行利转税。原来都是地方找中央借钱,工厂生产产品转取利润后自己留着,到了90年代中央发现自己没钱了,地方却挺富的,加上苏联解体,东亚危机,中央急需输血应对危机,于是有了最重要的一次分税改革。
企业以后不交利润,而交税(增值税,所得税),地方失去一部分财政来源,税收由中央分走一部分,作为补偿,把土地财政留给地方政府,加上后来的商品房改革,为中国魔幻的20年房地产腾飞埋下了伏笔。
也是同一时期,中国出台了社保政策,把原来企业接管的社会保障给接了过来。
在计划经济转市场经济过程中,很多国企因为无法适应市场化改革自负盈亏,导致濒临破产,而地方因为分税改革要把工厂生产的利润分给中央一大部分,也无心再借钱扩大再生产,
就这样,上头缩,下头也缩,很多国企在市场竞争中失利,甚至濒临破产,工人面临下岗。而原来在此退休的或者正要退休的职工无法再领到养老金。国家为了维稳,将职工分为“老人”“中人”和“新人”,三类人对应三种不同的养老金政策。
养老金账户实行统筹账户+个人账户相结合方式。统筹账户实行现收现付,将“新人”缴纳的钱在当下支付给已经退休的“老人”,这样就能解决众多企业无法负责还在嗷嗷待哺退休职工的退休金问题。

改革实行时,已经退休的老人从未缴纳养老保险金;工作了一定时间的“中人”,在参保前也没有缴纳养老保险金。他们未缴纳的部分,全部“视同缴纳”。而在改革中,不断有职工按照“视同缴纳”的政策参加社保。
这么看,城市养老金也不是上天的偏爱,而是以利转税,和一部分人下岗牺牲换来的
而今天的社保工资是和当地的平均工资挂钩的,京津冀,珠三角,长三角,靠着中国外贸加工和人口红利时代,成为工资最高的地方,也是社保福利最好的地方
而当初工业贡献最多的东北,如今只能拿着及格线左右的退休工资,还要面临最严重的人口老龄化挑战。
农村就更苦了,全面市场化的今天,依旧还带着计划时代的枷锁。

2.城市化,农村吃不到的蛋糕
中国城市化异军突起还是90年代的事,美国要走金融资本的道路,逐渐把产品外移,先是日本,韩国,然后是亚洲四小龙,四小虎,90年代末,东亚危机加上互联网泡沫破灭,美国急需廉价劳动力和广阔的市场,神秘的东方,中国终于被盯上了。
海外资本和农村廉价劳动力在沿海城市一见钟情,一拍即合,“爱情”的火花摩擦了二十年,叮叮当当哺育出中国如今璀璨的城市。
比如深圳,这座当年不起眼的边陲小城,经过二十年时间,已经是拥有1700万人口的超大型城市。
可以说是当年东南飞 的民工“孔雀潮” ,缔造了东南沿海的繁荣。
连续十余年的华东铁路大会战,是靠民工来建设的,发达的东南沿海水、陆、空交通设施和网络,是由民工修造的,大批工厂是由流向东南沿海的打工仔、打工妹建设起来并从事生产劳动的,上海浦东这个开发开放的后起之秀,同样凝聚了大批劳动大军的心血。人们从实际中认识到,民工是原始积累的重要提供者。
城市,这些被偏爱的“天选之子”,依靠金融,资本的扶持,加之廉价劳动力的输血,成为一个个超级城市,成为中国经济腾飞的传奇,成为中国现代化的榜样。
然而这样的庞然大物吸血能力太强,广大的农村已经快要被榨干了,年轻的劳动力都走了,留下的都是老弱病残。
城市发展太快了,公司化的地方政府以土地为原始资本,按照香港模式把房子炒成“城市股票”,开发商屯地做土储,土地起拍溢价不断升高,房价这支股票扶摇直上,做高了整个城市的估值, 高估值的城市更方便抵押贷款。
我之前写过一篇文章来讨论这类“房产操盘手的骚操作
感兴趣的可以移步以前的文章
十年前认为房价会跌的人错在哪?而农村,成为了这场财富游戏中的弃子,没产业,没人口,没金融,有的是大片的土地,很多还是不好开发的荒地,沼泽,山地
县乡级的政府都是面朝黄土背朝天的老实人,连产业资本都还没玩过,城里的金融资本更是连看都看不明白。
身处长三角,珠三角的县乡还能靠着周边产业获得一些岗位,而身处内陆广大的东北,西北,西南,乃至关中地区,只能成为这场大富翁游戏里的旁观者。

3.保障,不是发钱这么简单
中国现在的教育医疗,社保福利都由当地的地方政府负担大头,只能被吸血而无造血的农村,根本没有能力承担如此重负。
所以中国也是在03年以后普及新农保,先普及的是医疗,后来养老补充才跟上。
农民当然应该拿养老金,问题是这笔钱谁出?
当年很多下岗的职工因为交不起养老保险进不了统筹,领不了养老金,他们甚至比农民都更应该拿退休金,但是事实上,他们很多人到现在也没有拿到退休金(当年发的买断金,根本不够后面交社保的 )
其实,比发钱更重要的,是让农村自己有造血能力,留得住产业,留得住人,才会有钱,才有资格谈给老人养老,给小孩上学。
值得庆幸的是,中国一直在做这样的努力
三通进村,高铁,物流,家电下乡,到城市化转变城镇化,再到生态资源可持续发展
我们在技术上,让农村有了富裕的条件。
而真正最艰难的一环,是税改,和社保的统筹和转移支付。
中国目前是以增值税,所得税为主,税源来源于劳动者,资产税迟迟不出,食利阶层成为了财富积累最容易的一群人。
而靠劳动为生的人要负担税收,社保,和房贷压力
在中国最值钱的房地产,农民所建造住房的土地所有权属于集体而无法向银行抵押贷款。
很多制约农村致富的是制度性建设,仅仅靠补养老金根本不足以改变农村如今的面貌。

快速回帖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