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的成绩有很大的欺骗性,到了初中就会有很多的学生掉队,是真的吗?

[复制链接]
火神 发表于 2023-8-29 01:53:27|来自:北京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小学的成绩有很大的欺骗性,到了初中就会有很多的学生掉队,是真的吗?
全部回复5 显示全部楼层
design8 发表于 2023-8-29 01:54:03|来自:北京 | 显示全部楼层
我现在用的这个方法是我宿舍北大的哥们在20年前教会我的。他和我说,我做题的时候,会先看这道题出题人的意图是什么,然后再做答。
我当时嗤之以鼻,真他妈能吹牛逼,你还能看出题人的意图,你咋不上天呢。
20年后,我发现自己还是太嫩了。人家站在五楼,你站在1楼你肯定看不懂。
所以我把这个方法命名为:河边法。
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你就站在河边看题目,总会看明白。
我高三的时候,也用过类似的方式,当时立体几何学的不好,当时别的也不会,就会刷题。
我刷了几百道题,每一道不会的题就向上溯源,到底这道题的“题眼”在哪,到底是用到了哪个知识点。
终于有一天,哥们通了。
可惜留给我的时间太短了,只通了立体几何的二十多分,没来得及把其他的全搞通。
后来我想,卧槽,哥们要是早掌握了这个方法多给我点时间,哥们是不是也可以上北大?
所以,后来我也试着用这个方法教导孩子。
先梳理考试的核心点:
分数乘法:分数乘法的意义是什么?计算方法是什么?计算技巧是什么(约分、带分数、交换、结合、分配)怎么快速检验分数乘法的计算结果是否正确。
然后就是做题,别急,先看,这道题考的哪个知识点,有没有更简便的方法。
有不会的题目,先不要讲题,我们先看这个题目考察的是啥,大概用哪种方法。
这玩意儿就好像是建立了一个索引关系,一边是知识,一边是应用,然后如何去有效的把这两个对接起来。
这是我能提供给孩子的刀,她整个小学都在磨这把刀。即使她在磨刀的过程中,没有成为最顶尖的学生,我也是能够接受的。
可能这把刀也不是最高效的,但是是我能想到的最管用的方式。也希望她能在未来的学习中,找到自己最高效的方式。
什么刀不重要,有没有刀很重要。
zhangdongsheng 发表于 2023-8-29 01:54:30|来自:北京 | 显示全部楼层
这个问题让我想起了,之前很多次,和朋友们谈论子女教育时,我给出的意见:
在孩子到 “中二” 年纪前,能动用一切资源和最高效方法论,尽量让子女留在他同僚中相对最优秀的那一群人之中,同时保持健康快乐,就是最好。
什么学科成绩之类,只要没有导致孩子童年玉玉,只要没有硬性妨害孩子跟着优秀同僚继续一起混的资格,就怎么都无所谓,远不如让孩子的身体和性格打个好基础来得重要。
然后朋友们就都会追问,“为何是中二?是在玩梗么?还是说,因为到了大约初中二年级,孩子们就都开始全面青春期发育和叛逆了?”
我的回答则非常简单:
“因为在我国绝大多数地区,初二就要开始学物理了。”
zhengdejin 发表于 2023-8-29 01:55:11|来自:北京 | 显示全部楼层
先说结论:不带有欺骗性,只是家长不清楚小学语、数、英及科学四科成绩分别所代表的真正内涵。
语文,一二年级以字词句为主要学习内容,三年级开始涉及阅读分析与作文,因为学生年龄因素(身体发育)及阅读量受限,阅读只是才初步。至于作文,二十多年前的作文课,现行教材下,已经消失了。简单一句话:语文成绩高低,只是反映了孩子现阶段积累的程度而己,初中阶段努力刻苦,在阅读与作文方面仍有很大空间,语文成绩能提升的人数比较多!
英语,小学阶段教材与初中教材基本上是两个关联性不大的体系。七年级英语教学,会从学习音标开始基本重新开始新的英语体系学习,注重语法与口语教学,所以小学阶段,重点是单词积累及口语方面的语感。六年级时英语成绩60多分与90多分的两个学生,进入初中七年级时,重新开始的起跑线基本没啥蛮大差距的。
科学,只是小学阶段才有的课程,主要内容涉及地理、生物、物理三大类的最为基础知识的介绍,重点是了解,不会深入研究学习,等到初中阶段,分科再重新开始系统性学习。至于培养科学兴趣、培养动手能力等,谁也无法去准确量化,对今后学习与发展有多大影响,仁者见仁,智者见智。
数学,放在最后重点讲。语文、英语,属于语言类工具学科,基本不涉及逻辑思维能力培养,而数学,恰恰最为考验一个人的逻辑思维能力。举个例子,当一个学生在小学阶段对三角形周长、面积的基础知识不理解或只了解皮毛不会运用,等他到七、八年级学习三角形相关知识时,基本上都会卡顿,脑袋里一片浆糊,甚至会由此引发对矩形相关知识的理解程度,即使去补习,因为都不会,老师也不知道要从哪里入手去补习加强。简单的说,数学知识点的理解,是一环套一环的,当前面某个知识点一环出现问题,后续相关的环节基本不通畅。因为数学注重逻辑思维能力培养,与物理、化学的关联性就很大,三科成绩基本成正比性!
某种程度来讲,小学数学成绩好坏,基本能评估初中成绩前景如何。小学数学90分以上优生,中考基本无忧,不及格及勉强60多分的学生,中考基本无望。初中阶段逆袭成功学生很少很少,能成功的大多是小学数学80分左右的基础不差的普通学生逆袭成优生,逆袭主要科目是数理化,英语不拖后腿。
言尽于此。
_2022.09.17
本人一直从事基础教育工作,表现各异的男男女女大大小小学生,没有见过太多,只有见过更多!之前所写及评论区所谈的,都是本人多年观察、思考及总结所在,可能存在偏颇,欢迎指教!
谈问题谈现象,不能以己度人,不能以过去所见而来推导现在,不能以个别特例现象而去否定或质疑普遍现象!
我就以分年级分科目浅浅说说。
一年级语文,字与词是重点,学前教育好的孩子,学习期间很轻松。看图写话,是写作的最最开始,能用四五十个字或两句话,把图画内容表达出来就很好了。这个时候,平时课外阅读量大的学生就会表现出其优点,一是废字废词口语少,二是语句要通顺一些,三是叙事条理与抓重点能力突出一些。由于孩子刚入学,年龄太小,字词是基础,错就扣分,看图写话,老师不会苛求,基本不扣分,所以一语分数90分就是很普通分数。
一年级数学,二十以内加减法是基础。在学前,孩子就己经实际接触到1瓶牛奶再来1瓶牛奶就有了2瓶牛奶(可能口中不会表达2,但脑中己形成了2的概念)等这样的实例,更有有的幼儿园己讲授10以内加减法,在他们的大脑中己经形成加法及减法的数学思想。数学思想是带有抽象、逻辑性的思维,这点非常的重要。一年级学生由于早早接触到生活中的加减实例,对加减数学思想理解深刻,只要一年级数学老师对进位加法退位减法抓住重点,一年级数学90分,也非常轻松!
关于数学思想,我再多瓜噪两句。加与减,是人类天然存在的,原始人就知道己有1颗石子再来1颗石子就有2颗了,只是不会表达而已,数字1一9与"+"号是人类进化后一种具体的表达方式。表达方式可以学习提高,数学思想就难能可贵。为什么加?为什么减?这种思想可意会不可言传!
一语与一数有很大关联性,字词认识的多,对一句话理解就清晰得多。很多家长应该有这种体会:一道数学题,孩子做错了,家长只需把题目读一遍,孩子马上就会了。其实,这大多不是孩子粗心大意,而是孩子字词他不认识,不知道那句话的意思,家长读题他听懂了,当然就会做题。所以,以前一年级测试时,是要求老师读题目的!
综上所讲,一年级语数双90分左右,是应该有的成绩,而不是优异成绩。双100分,一是字词、计算力等方面基础好,二是上课专注度等习惯好,与聪明智商高暂时还不能画等号!一年级时只有六七十分,就得马上找问题解决问题了,不能搁置!
一一2022.9.18一一
一二年级学生差距不大,到三年级时开始分化!分化的原因,一是课程增多,难度增加,二是行为习惯开始形成。
三年级开始学习主科英语(科学课现在己从一二年级开始学,但从三年级开始测试),不要以为只是关乎一周两三节课的小事情,其实差别很大的,差别主要体现在精力分配上。不要以为三年级孩子小,潜移默化影响下,他们意识中实际是分得清主科与副科的,从学习态度、上课专注度等细节上是很容易也很明白区分的。人的精力是有限的,对有限的精力如何去分配,每个人有个人的分配方案,总体来讲,语数英三大主科要多一些,其他课程以轻松放松的心态对待!孩子主要学习精力分配的不同,就会表现出各种差异,潜意识中将会通过认真听讲习惯、认真完成作业习惯、爱读课外书籍等形式表现出来,有的三科齐头并进,有的偏科。
三年级,英语作为新开设课程,对班级每个学生基本平等(精英阶层孩子大多领先一步),难度增加,语文方面主要体现在阅读与作文上,数学方面主要体现在对乘除的理解上。
三语,学生的课外阅读量开始显现作用。书读百遍,其义自现,大家都懂这个道理,不再赘述,作文方面更明显,因为阅读量大,遣词造句不用细说,叙事条理性因大量阅读的潜移默化也开始发挥重大作用。当然,阅读量大,也会对智商发育起正面促进作用。
三数,乘除是主要内容。前面讲过,一二年级学生因有实际生活阅历,对加诚法理解深刻,乘法是对多个相同数量相加的简便计算,除法实质上是对某些事物平均分的一种运算,因实际生活他们应用少(大多数学生对购物中运用乘除多,其他方面几乎可忽略不计),他们对乘除的数学思想理解不深,我们可以把乘除法看作加减法基础上的抽象思维,这一点,就特别考验一个人的智商了!举个例子:速度、时间及路程的概念及三者之间的关系,对三年级学生来讲,就是一种抽象思维,理解越深,对今后难度更大的诸如相通问题、追及问题、火桥过桥问题、流水行船问题等的学习,帮助很大。
一个班50人,智商高的只3一5人,智商差的也只3一5人,其他的绝对多数学生智商差距不大,学生表现各异,最直接原因是行为习惯和兴趣爱好的不同。举个例子,课外阅读量大的学生,主要是从小就开始阅读,是经历了一个长时间之后沉淀并积累下来的,语文学习很轻松,轻松的同时英语、数学学习他自然可以多分配一些精力!
学习成绩提高,上课认真听讲是最为高效的学习方法。课堂上,眼睛看到、耳朵听到与心里想到(思维能力)三者之间产生化学反应(简单讲就是学生与老师思维在同一个频道上),是最佳的学习习惯,上课时低头、做小动作、讲话、眼望窗外,就是一心二用,就是三者没有同步产生化学反应,怎可能高效!甚至个别学生低效、无效!!
书本,读一遍后过几天还可以再读第二遍第三遍,课堂教学呢?时间不会为你停留,一堂课过去了就过去了,指望小学生靠个人课后摸索?
课堂上听老师讲课,听懂知识点是一回事,对理解知识点深浅又是一回事,知识点能否灵活运用更是另外一回事!完成作业,就是自身对知识点的复习、理解及应用的一种体现。及时认真正确地完成作业也是一种比较高效的学习习惯!
一步慢,步步慢,从三年级开始,学生就在这种课程增多、难度增加的情况下开始分化。有良好学习习惯的学生,智商高的更加优秀,智商普通的稳步前进,会慢慢超过那些看似聪明却习惯不好的学生,之间差距随着时间慢慢拉大!
前面我谈到小学阶段,良好学习习惯作用大于智商作用,也是由此深度观察与思考后的感悟!
一一9月22日一一一
我没有想到这个回答,得到这么多知友的赞,开始的回答,己写"言尽于此",只希望有缘之人看到,给个简略的自己感悟,后来知友们赞与追更,我才按照小学阶段低、中、高三段分开了谈!
今天谈到高段,会把紧关联的初中阶段谈谈自己浅薄的感悟。我谈论的是普遍现象,也仅仅只是个人的感悟,个别现象暂不谈论,做不到人人满意。
人的行为模式在有些方面是有惯性的(惯性思维却不怎么好),小学进入高段,大多数学生按照惯性行为,按照老师安排按部就班的学习,少有主动变化的,如果科任老师变动,为适应新老师的教学风格,会有部分学生改变之前的惯性行为,有变好的当然也有变差的,但大多数学生仍旧。
人的大脑发育到6一7岁,差不多达到80%左右了,智力达到自身顶峰智力的60%左右了,提高智力的直接方法是不停地刺激大脑,让大脑转动起来。小学阶段,保持阅读习惯的孩子,智力普遍要比不阅读的孩子高一截,我们常谈语文靠积累,其实是一方面积累词语美句数量,另一方面也在提升智力。
语文到了六年级,重点应该是阅读分析与作文,可惜现在小学己没有专门的作文讲评课。上世纪八十年代,我的小学第一次作文课,距今快40年了,但我至今仍记得老师在黑板上抄写满板的《寒号鸟》范文的讲评课,老师最后总结:作文就是开头、正文及结尾三大段,后来教我们预习课文时,也按照这三段论来预习的!
我见过补习作文班孩子的写作,心里挺不解的:孩子这么小,搞那么多花里胡哨干嘛呀,简单一点告诉他们不行吗?
现在的初中作文大多是记叙文,差不多还是三十多年前老师教我们的三大段,开头新颖精练、正文清晰流畅、结尾点题升华,正所谓开头让人眼前一亮,结尾定高分。写作呀,三要素讲清楚,立意要明确,最后才是文笔,千万别跑题了!
之前曾说过小学英语与初中英语关联性不大,有些家长不理解。小学英语挺简单的,2一3个时态,10个左右语法,单词积累500个,到了初中,8大时态40个左右语法,常用单词1000个左右,英语书的单词表2000多个,单从这些数据,应该有所得理解吧!初中时主要考初中所学内容,小学所学的内容用到不多。
英语学习,主要方法就是读与背,这方面,女生要强一些。我在读初二时,看见英语就头痛,初二上学期期末考试34、25分,没错,两位小数,下学期期末考试,50多分,暑假时,醒悟了,不能这样继续下去,不然就得淘汰回家种地,于是我借来初三数学书,农村"双抢"后自己在家独自摸索学习,开学时带着疑问上数学课,将所有课余时间与精力放到英语上,拼死地记单词,语法或问同学或独自琢磨,中考时英语考了90多分(100分试卷),从我自身经历来讲,只要下功夫,英语还是能很大提升空间的。
数学靠大脑,应该很多人认同吧!五年级开始学习方程,关乎代数思想、方程思想、抽象思维能力,可惜小学阶段不是重点,初中却是重点,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是三四年级学的,六年级才学圆、圆柱圆锥,几何对孩子们来讲,都是初步,几何思维很少涉及。六数重点是分数,但很多学生对分率与分数不能正确理解区分。
小学数学重在计算,初中重在推理,代数以函数为代表,构建量与量之间的关系,几何则以全等、相似三角形以及圆为重点。初中数学知识点之间关联性强,需要学生具备相应的逻辑推理能力。之前我曾吐槽初中数学教材混编,原因就是前一天还在讲代数,知识点之间的关联性还没有讲完全,后一天就去讲几何了!另外,教材初一初二简单,难点几乎都在初三,逻辑推理能力训练时间短,对高中数学的学习不利。
评论区有人讲自己小学数学一般初中数学提升快,我不否认这种个例,究其原因,最大可能就是他自己构建了相关知识点的完整体系!举个例子:小学的三角形、圆等几何知识,除周长与面积外几乎各自独立,到了初中,一道几何题则将它们关联起来。
一道题,对于不同的人来讲,感受不同,对学霸来讲,是思维舒适区,对普通学生来说,是学习区,对学困生来讲,是困难区。人的大脑有趋利避害性,有些学生遇到难题,思维好像停止了,实质是其思维在困难区,想绕道避开。所以,学习中尽量让自身多处于舒适区,少处困难区。怎样才能做到呢?
我的看法是:勤学是基本,好问是关键,从错误中去发现不足,平时学习养成预习的习惯,带着问题去听讲,带着理解去发掘,构建属于自己的一套知识体系。
初中,语文、英语拼记忆力,数学拼理解力。不管哪门学科,太多太多的都依赖于基础知识,不具备这些基础,发展就会受到一定的限制,达不到最高峰。
最后以我在网上看到的一句话作为结束语:窗外是风景,笔下是前程,低头是题海,抬头是未来,你现在有多努力,将来你就会有多幸运!
cxbsky 发表于 2023-8-29 01:56:05|来自:北京 | 显示全部楼层
作为一个在初中刚工作一年半的数学教师,特别想回答一下这个问题!
首先,我认为小学的成绩确实有很大的欺骗性。因为,小学的知识大多数是机械记忆和重复练习,只要勤奋一点,再加上家长和老师的监督,就能得到不错的成绩。在这个阶段并没有考察到学生的思维是否灵活,思考问题是否深刻!即使到4.5.6年级的数学会稍微表现出一些,但是并不能很明显的把大家区分开!这也是很多家长在孩子升入初一后,面对第一次月考,孩子成绩的突然下降,会质疑,我的孩子在小学可以考90多,在初中为什么会考7.80分甚至不及格呢,是不是老师教学有问题?
初中数学和小学数学还是有很多不一样的地方,比如小学可能以记忆,观察为主,并没有很好的锻炼到大家的逻辑思维能力,但是到了初中做数学题就要考察逻辑思维,做题要有依据。这里举个 :比如试卷中给你一幅图,看着是正方形,但是题目中并没有说,它是正方形,那大多数同学看到后肯定会说它是个正方形,当你问他们为什么认为是正方形,他们异口同声说,看着像或者觉着像!哈哈!数学可不是用想当然来解题的,这就说明了大多数同学不懂得逻辑思考!如果能快速的做到思维方式的转变,是很容易跟上来的,但是遗憾的是一些同学初一一年都没有做到思维方式的转变,致使自己越落越远,心理备受挫折!
所以,如果我是一位家长或者小学教师,我可能会在小学阶段更加注重培养孩子良好的习惯(在打好基础的情况下)。这些习惯主要指:阅读习惯、写作、书写习惯、上课认真听讲的习惯、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习惯(这里可以是一些简单小问题,重在培养这种方法)、简单的逻辑思维、分析自己、梳理自己,做计划等这些习惯!据我的同事讲他们家孩子的小学老师,会给他们布置很多抄字,抄计算题这样的作业,因为小学会很早的把新课学完,然后复习,而复习时,教育部门不让买教学资料,在没其他教学资料的情况下,老师只能让孩子反反复复的抄!这样不仅让孩子讨厌学习,还会把孩子培养成一个不爱动脑子的做题机器。当然这并不是某个老师的问题,是整个大教育环境的问题。所以,作为家长,可以根据孩子的学习情况,帮助孩子删除一部分重复作业,让孩子做一些有益的事情,比如锻炼身体,社交等等!这里,还需要家长和老师做好沟通,避免孩子没按老师要求做作业而受批评!那为什么说,要在小学阶段培养孩子的阅读,书写习惯呢,因为阅读,书写这些都会成为未来升学考试的软实力,比如语文,会需要较大的阅读量,作文既要字体好又要文笔好,这些能力并不是短时间突击就能升上来的,需要日积月累。另外,你会发现,小学字写得好的,初高中依旧写得好,然而小学写得不好的,初中很难再改变,一是没有时间,而是习惯已形成很难再改变。我的课代表,因为书写从初一被我说到初二,依旧没有变化,孩子思维很活跃,解题解的很好,但是字体龙飞凤舞,需要在一堆字里找答案。我多次劝诫他,你这样会吃亏,他也明白,但是很难再改过来!
二是智力真得蛮重要的,也会有性别区分。班里,有些学生,学数学真得不费劲,有时上课睡大觉,下课自己看看课本,依旧得高分,思维非常活跃。有些学生,思维呆板,再加上初中数学课进度较快,课上跟不上,课下不积极问老师,导致越落越远。这里,想告诫那些智力平平,学习被动的同学,一定要主动起来,主动问老师,问同学,尽量把问题在课上解决。初中那么多学科,我们是很少有时间再在课下解决问题的。
三.小学时的机械重复学习会使很多孩子宁愿抄100遍单词,也不愿思考10道数学题,这是思维上的懒惰!每次中午巡班,你会发现大多数学生不是在抄语文课文,副科段落就是在抄英语单词,很少有拿出数学来做的,因为他们认为思考太费脑子了,不如机械的抄轻松。但是,真正爱偷懒的孩子恰恰是那些爱思考的孩子,宁愿想问题,也不会去抄那么多文字。所以,有时候你会看到一些同学很认真,一天天的坐在位置上,写啊写,仿佛很努力,很感动人,但是成绩出来却很糟糕。我们不能做一个做题的机器人!
四.在小学时,我们就应该刻意的培养孩子的分配时间能力和学习效率。培养这两种能力一是为了让我们变被动支配为主动管理,让自己从繁琐的作业中解脱出来;二是为了迎接初中多学科学习做准备。
五.送给那些智力平平的普通学生,其实一个班里80%多都是普通学生,做有效的勤奋,主动学习,不要等着老师发现你的问题,而是要主动找老师解决问题。为什说,要主动呢?很多孩子在小学时是班内前几名,老师可能会青睐这些学习好的学生 ,目光会更多的放在他们身上,但是现在不同了更多来自其它学校的优秀学生聚集在这里,原来可能优秀的在这里显不出来了,老师也可能会因为学生的增多注意不到你,这时需要大家摆正心态,自己主动一点,任何时候都要主动,走向社会也是要这样!另外 就是降低对自己的期待,一小一小步的完成自己目标。曾经,我们班有个女学生学习很勤奋,经常问我问题,考了几次成绩都不理想,她觉得以自己的表现不该这样。后来,有段时间她不再来问我问题了,我还很纳闷。再后来,又考了一次还是不很理想,她发微信给我,老师我这次没考好辜负你的期待,下次一定会考好的。我一下子反应过来,原来她那段时间没来问问题是出于愧疚,觉得没考好对不起我。从她的微信中,也可以看出她很急于证明自己,内心很着急。于是,我回复她,不要着急证明自己,不要对自己有过高的期待,降低目标,一步一步的来!有时候,我们为什么会有挫败感,是因为当我们的期待值与自己实际所达到的水平不匹配时,所产生的落差感,这一点在刚升入初中且在小学表现较优秀的学生中表现较明显。所以,开学第一课,我就告诉学生,不要对自己期待过高,降低目标,脚踏实地!
Brian 发表于 2023-8-29 01:56:58|来自:北京 | 显示全部楼层
我记得有过一个统计,具体的数据找不到了,大体意思就是清北的学生,他们的来源高中有非常明显的集中度,但这些学生的初中集中度就不那么明显了,而他们的小学,已经没什么规律了。这其中还有很多清北的学生出身于不知名的乡村小学,虽然我们无法得知他们小学时具体的成绩,但我相信学生的水平肯定是和学校水平密切相关的,这一点想想学区房的热度就可以理解。而这还不只是一座城市內学校之间的差异,而是全国范围内的差异。小学阶段,学生几乎没有自学能力,论家庭教育乡村小学的学生更是完败,这些学生在小学阶段的成绩可能存在着很大的差距,但并不妨碍他们最后一起走进了清北。(加粗字体为1月13日增加,主要是评论区对上面一段提出的疑问比较多。关于清北学生小学成绩的统计无从获得,所以只能从侧面去分析,如果不认同这种分析的,可以跳过这段,并不影响后面的结论。这不是论据,只是个引子
小学的成绩,对将来的影响其实没想象中那么大,真正影响孩子前途的,是学习带给他们的感受。小学成绩不好,还不足以决定他们未来的命运。但是,如果成绩不好给他们带来太多负面的感受,导致他们厌倦甚至痛恨学习的话,对他们未来的影响将是非常巨大的。
小学阶段,最重要的不是考试成绩,而是学习感受。很多人混淆了两者的概念,家长更是用自己的感受代替了孩子的感受。孩子成绩不好,父母感受非常糟糕,他们主观地认为孩子的感受也很糟糕。他们认为必须把孩子的成绩快速提上去,才能挽救孩子,就开始各种鸡娃。可是你越逼,孩子的感受就越差,就越不想学,这就陷入了恶性循环,甚至导致亲子关系破裂,孩子自信心被摧毁,失去安全感。真到了这一步,孩子就已经被毁了大半。其实相比学习成绩,小朋友们更在乎的是家长的接纳和认可。提倡小学不要过份强调分数,不是号召大家不管孩子学习,而是要避免过份关注成绩给孩子带来负面影响,毕竟成绩领先的总是少数,大部分人是普娃,得提前做好心理建设。
孩子的身体、智力、心理发育都有早晚,早期出现差异是再正常不过的事了。越是成绩不好的孩子,越要关心他们的心理感受。这是损害控制,不要让暂时性的成绩阴影扩散到孩子的心理层面,只要他们还保持身心健康,不抵触学习,那么就还有逆袭的机会。
这不是说小学阶段就完全不要成绩,成绩好更容易给孩子带来正面的学习感受,更容易建立自信,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所以大部分小学时成绩好的会把优势延续到初中甚至高中。但这是天赋,是可遇不可求的。你让普通孩子跟着刘翔的节奏去训练跑步,他不仅达不到刘翔的高度,还会伤及根本,以至于连终点都跑不到。跑不过“刘翔”没关系,我们就享受奔跑的快乐好了,不求碾压别人,只求战胜自己。不要被别人的脚步打乱了自己的节奏,只要不断向前,坚持到终点就是胜利。
一个普通人去跑马拉松,一起跑就拿出百米冲刺的速度,你甚至可以领先专业运动员,但是你坚持得到终点吗?小学就是教育长跑的起步阶段,你全力以赴,肯定领先,但透支了体力,很容易倒在半路。
所谓小学成绩的欺骗性,不是成绩本身有欺骗性,而是有些取得成绩的方法不具备可持续性,时间久了自然原形毕露。一方面父母主导的下的努力,很可能随着青春期的到来,孩子自我意识的萌芽而土崩瓦解。另一方面,如果你小学时就已经把所有的时间和精力都投入到了学习中,到了初中学习科目的数量和难度大幅增加,你的时间和精力却已经加无可加,自然就会导致成绩下降,偏偏这些孩子已经把所有精力都用于学习,别无所长,所有的自信都来自于优秀的学习成绩,一旦成绩下降,很容易受到打击,自信心受挫,学习积极性下降,陷入恶性循环。而另一些孩子小学时成绩没那么突出,但是他们有充足的娱乐时间,在学习时间上有潜力可挖,心态上也更从容,成绩就可能逆势而上,进入良性循环。
为什么越是重点学校招生时越是看中特长?其实他们在乎的不是你会不会拉小提琴,而是要看看你的成绩是发了几分力的结果。能报重点学校的都是成绩优秀的,差个一两分在能力上没什么区别,但是在取得差不多成绩的同时,还能分出精力培养几项特长的就差别大了。我们本地初中有个特色班,大市范围招生,每年几千人报名,报名的基本条件就是成绩全优,经过多轮笔试面试筛选,最后只录取一百多人。开学后老师统计班级学生的特长,最后结果是一个班40个人,坚持学习两年以上,达到一定水平的特长一共是一百四十多项,平均一人超过3项。这些孩子的特长绝大多数今后也就是个爱好,根本不会成为职业。学校看中的不是这些特长本身,而是其背后体现出的学习主动性和学习潜力,至少进了中学,还有大把的学习时间可以挖掘。
小学成绩的欺骗性,本质是家长在自己骗自己。把抢跑的优势当成天赋的优势,高估了孩子的能力,盲目追求过高的目标,制定了超出孩子身心承受能力的训练计划,再以高压手段强制实施。看不见孩子的痛苦,听不见孩子的呼救,最后把孩子给练废了。
同时也要避免另一种极端,就是迷信小学成绩的欺骗性,以为啥也不干,到了中学就会自动翻盘,这是白日做梦。
中学里翻盘的案例有,还不少,但他们有一个共同点,就是当别人已经开始盖房子的时候,他们在往下挖地基。看起来早期比别人进度慢,但一栋房子最终能达到的高度,不是看你砌墙的速度,而是看你地基的深度和广度。小学成绩的欺骗性,正是来自于这些隐藏在地下的基础差异。
———————————————————————
评论区有几位朋友问到:前文的最后提到了挖地基,那什么是地基,要怎么挖地基,我把答案也贴在这里,方便大家阅读。
按照马斯洛的需求理论,人的需要有生理的需要、安全的需要、归属与爱的需要、尊重的需要、自我实现的需要五个等级构成。
父母望子成龙的愿望,基本属于第五层了,那么按照需求理论,必须先满足了下层的需要,才会产生更高层级的需要。如果你希望你的孩子有自我实现的目标,那就要先满足他前面四层的需要,这就是地基。
生理的需要对于关注教育的阶层来说应该都不是问题,但安全的需要、归属与爱的需要以及尊重的需要却往往被忽视了。
如果父母为了孩子的学习经常吼孩子,甚至于加以打骂,他们会有安全感吗?如果父母整天对孩子说你考不上高中你这一辈子就完了,他们会有安全感吗?
如果因为孩子成绩不好,就整天长吁短叹,一副你对不起我,你给我丢人了的样子,孩子能感受到爱吗?没有爱的家庭(也包括班级),孩子会有归属感吗?
如果把孩子当成自己的私有物品,不重视他们作为个体的感受,凡事都是父母安排,把它当成机器人,我输入指令,你执行就够了,那孩子能感受到尊重吗?一个从没被尊重过的人,如何懂得自尊?人因自尊而自重,因自重而自强,因自强而自律。没有自尊的孩子,很难学会自律。
这些都是孩子好好学习的心理基础,你看不见它们,但它们一直都在影响着孩子。没有这些基础,孩子根本就不会有追求更高理想的需求。而理想,正是学习的势能,理想越高远,产生的动力就越强大。没有理想,没有目标,就没有内驱力,只能被人推着走,父母又能把他推多远?
有了心理上的基础,还需要生理上的基础,那就是专注力。想学,先要坐得住,低年级儿童成绩的差异,绝大部分来自于专注力的差距。所以别急着背唐诗学算术,先把孩子的专注力保护好。
我说的是保护,还不是培养,因为很多时候专注力是被家长破坏的。小孩子玩的时候是最专注的,但是这种专注经常被打破:宝贝该喝水了,宝贝该吃东西了,这个不能碰,那个不可以!孩子的探索行为被家长撕扯的支离破碎,注意力不断被分散。同时被破坏的还有孩子的好奇心,这也是学习的原动力。
孩子的专注力天生也是有差距的,这是客观事实,我们先要接受,然后才能寻求改变。很多家长会把孩子注意力的问题错误地归结成孩子的态度问题,实际上,这并不是他们自己可以控制的,他们也是在被基因和内分泌所支配。家长要做的是切实地帮助他们解决问题,克服困难,而不是一味地上纲上线,打击孩子的人格自尊,这只会把事情变得更糟。
专注力也是和兴趣相关联的,学习不专注的孩子可能打游戏就专注了,因为他喜欢啊!喜欢就投入,投入了就专注,所以我们要想法让孩子喜欢上学习,这就是常说的培养兴趣和快乐学习。非把上学弄得像上刑,就别指望孩子能喜欢,更别指望他们能专注,他们心里只想着怎么才能逃脱。
基础除了深度,还需要广度,金字塔的高度和它底座的广度密切相关。所以不要只盯着语数外,多带孩子出去走走看看,见识多了,体验多了,才能找到自己的方向。不要等到填高考志愿的时候才去想:“我这辈子到底该干啥?”结果十几年寒窗苦读争取来的选择机会,就这么被随随便便的浪费掉了。这样的孩子,分数再高也是懵懂的,因为他的人生没有方向。
所以,孩子的学习成绩不是从什么所谓的幼小衔接开始拉开差距的,而是这些点点滴滴的细节的积累。这些才是将来支撑孩子学习成绩的基础。
也有朋友提到,培养学习兴趣太难了。确实,“培养”学习兴趣很难,但“挖掘”学习兴趣就要容易多了。
培养,是以父母为主,无中生有。
挖掘,是以孩子为主,因势利导。
这也是如你所愿还是如他所是的区别。
不要担心孩子的理想不够高大上,随着他们能力的提升和眼界的开阔,他们的理想和目标会不断调整。但是,理想变了,目标改了,追求理想的过程中感受到的快乐,学习到的知识,经历过的体验不会变,这些都将是孩子终身的财富。
最近回答了另一个相关的问题,可以从另一个角度来看待这个问题,可供参考:https://www.zhihu.com/answer/1949795919

快速回帖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