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邦有没有大志?

[复制链接]
junmeng 发表于 2023-8-29 01:37:06|来自:广东广州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想起他来,不论是只看影视节目的普通大众,还是对历史稍有涉略的历史研究者。都会有种隐隐的优越感,还夹杂看小丑似的感觉,甚至有种轻轻的鄙视。
可我觉着,这是不对的。他被脸谱化了,亦或是这种我们对他的看法是先入为主的。
想起他,大多数人脑子里的第一印象就觉着他是个小地痞,脸皮厚的这么一种人。
可联系的自己最近一些生活的看法,我私下觉着如果他只是一个会耍手段的小地痞,那万万是达不到如此的成就的。
我觉着,刘邦是个有大志的人。
所以就想和大家讨论讨论,刘邦到底有没有大志?
如果没有,那就没有。
如果有,那这种志向是什么时候开始的,是泗水厅长之时就有。还是在那个风云际会的时代,他渐渐的有的。那他是什么时候有的?
还有就是这种志,是指的是拯救万民于水火的志,当然也包括大丈夫当如此的志。
可我想与大家交流的是第一种。
还有就是大家认不认同我的看法,就是成大事者必有大志。
要是出发点错了,那就算了。
全部回复5 显示全部楼层
tant2000 发表于 2023-8-29 01:37:34|来自:广东广州 | 显示全部楼层
刘邦当然属于有大志的,如果大志是照字面解释的话。
刘邦在社会下层生活了四十几年,从来不甘心像芸芸众生那样种田吃饭,总是在关心外面更大的世界,平时谈的也总是比一般人更大的话题。这就是萧何说的:刘季固多大言,少成事。到了要起事的时候,当时地位比刘邦高的萧何曹参都提出要请不在场的刘邦出来领导。正是因为他们都知道对大的局势,刘邦关心得远比他们多,看得比他们准。
很多人看到陈婴听他母亲的劝,将手上的两万部队交给只有八千部队的项梁,只为万一失败,脱逃机会可以大一点,就认为萧曹诸人愿意让刘邦来当这个领导,也一定由于这原因。其实不然,大家可以将陈婴与萧曹甘居被领导后的表现做个比较:陈婴是交出兵权,当了上柱国,不上前线了,受封五个县,早早享受起革命成果;’萧何曹参推举刘邦做领导,自己是立刻上前线拼命去了,刚起事嘛,沛公才三千人,近五十岁的萧何都要上阵冲锋,还有斩首的记录,曹参更是仗仗拼命,七年以后,论功封侯的时候,武将们都推曹参功劳第一,曹参解开甲胄,身被七十创!七十创!真正是九死一生。后四年与项羽作战时,曹参已是大兵团司令一级,应该受伤机会不多,那七十创应该主要是刚推举刘邦做领导那一两年里受的伤,到最后萧何曹参都不过受封一两个县。这个精气神,跟陈婴有哪一点相像?
世界上有陈婴那样让出领导权的,但更有项梁项羽那样不惜杀人争夺领导权的。会稽守通约了项梁一起起义,结果项梁把项羽叫进来,杀了会稽守通,还出去杀了几十个会稽守的亲信卫队,抢着要当领导。这才是常态嘛,所以萧何曹参之所以推举刘邦,是因为知道刘邦格局比他们大,当然,那时他们大概谁也没有做过皇帝梦,包括刘邦。
所以说呢,刘邦确有超过常人的大志,但也没有大到狂妄的地步,看到秦始皇,刘邦说的是:大丈夫当如此,项羽说的是:彼可取而代之,鲁迅先生说:刘邦没出息,这很符合我们普通大众的心情,其实我们看着项羽说彼可取而代之的时候,心里涌起的豪情正是:大丈夫当如此,看着刘邦艳羡地说:大丈夫当如此,心里不屑地想着的是:彼可取而代之。其实,弄到最后,取秦始皇而代之的是刘邦,而且比秦始皇做得更好,项羽以为很容易取而代之,实际取是取了,代之则还差得很远,秦始皇怎么说也是建成个统一的大帝国,项羽弄个九个郡的小王国,也没摆得平,光有大志不行啊。至于我们,心怀世界,指点乾坤,觉得自己可以当联合国秘书长,其实当个工会小组长就烦得不行了。大志这东西,并不是越大越好啊,适合地有一点,最好。
刘邦有大志,有什么证据没有呢?有!《史记-淮南衡山列传》 载:
(秦始皇)又使尉佗逾五岭攻百越。尉佗知中国劳极,止王不来,使人上书,求女无夫家者三万人,以为士卒衣补。秦皇帝可其万五千人。於是百姓离心瓦解,欲为乱者十家而七。客谓高皇帝曰:『时可矣。』高皇帝曰:『待之,圣人当起东南间。』不一年,陈胜吴广发矣。
显然刘邦一直在关心天下大势,是不是像这儿说的在研究起义时机呢?也许有点夸张神化,但正确估计到天下就要大乱了,大概是真的。
高祖以亭长为县送徒郦山,徒多道亡。自度比至皆亡之,到丰西泽中,止饮,夜乃解纵所送徒。曰:「公等皆去,吾亦从此逝矣!」徒中壮士原从者十馀人。
多少年来,读这段书,都感觉这时的刘邦还完全是被动的,被突发事件推着走的,直到发现丰西泽中亭离刘邦的家丰邑中阳里,只有六里!完全就是他从小玩得最熟的地方,这才想到这表现出来的被动,未必是真被动,《淮南衡山列传》所提到的刘邦对大势的预判,不见得都是神话。
当然刘邦为县(沛县)押送劳工,不是从自己老家出发,而是从沛县出发,沛县到丰邑,现在的距离是68里,古代军队行军,三十里为一舍,这点距离也就是走两天,那让大家喝酒解散的那晚,其实还只是出发的第二晚?劳工不用带辎重,不用担心遭袭而时刻戒备,应该走得更快一点吧?当然,古代计时工具不普及,很可能是约着在沛县县政府广场日中出发,要给不住在县里的劳工赶过来的时间;路,也可能没现在直,那怎么着也不过就是第三个晚上吧?才隔两个晚上,带着的乡亲就少了好多?刘邦的带队能力也太差了吧?他又不是第一次干这份工作,七十万骊山徒,人家别的县,别的亭长,都是怎么押送的?难道刘邦真的是天下最没领导力的亭长?
那些正常押送到了骊山工地的劳工们的结局会怎样?会不会被章邯带着去镇压陈胜吴广起义?会不会被章邯带着投降,最后被坑杀,死得轻于鸿毛?不知道,也许会也许不会,不会也就是运气好,没轮着,这个时间段去那里当劳工,就是有很大的概率碰上要命的事,运气不好的话,连押送的亭长也可能一起赔在里面,想想,要是勤勤恳恳,总能把具体事务干得很好的的萧何,负责这次押送的话,将是一件多么可悲的事啊,死都不知道怎么死的!对大势判断这时显得无比重要,而有大志,才会不断对大势做判断,要不然,照旁人想起来,天下大事,关你这个偏远乡下的亭长屁事!
chinayull 发表于 2023-8-29 01:37:58|来自:广东广州 | 显示全部楼层
什么叫大志呢?刚成立个早点铺子就天天叫着要“拳打肯德基,脚踢麦当劳”?;刚做个手机,就大叫“苹果是垃圾”?刚凑齐几个人,就叫着要搞“新金融”?这要叫“大志”的话,传销的、吹牛逼的,那真是个个心怀大志,个个志向赛过小马云,不让王健林……但这玩意现实吗?有几个正常人相信他们吹的牛逼?信这个的,有几个不是连人带马摔到尸骨无存的?
再看看刘邦的生平,基本上他是什么时候考虑什么样的问题,所想的相当物实。因为家中排行老三,又可能是私生子,所以在青年时代选择了战国末期最常见的出头之路,这便是当门客。于是便到了曾为信陵君门客的张耳门下当门客。如果张耳愿意事秦,刘邦也能在这边谋个差事。
回家以后,刘邦开始结交老家的小官吏,最后混到泗水亭长,这样就能保证自己有饭吃。而且为了能在地方上吃的开,地方上交了一堆朋友。在这一背景下,刘邦想的无外乎就是能靠着自己的能耐,在地方上白喝一辈子酒。这种想法虽看着无大志,但也没比这个更好的办法了。
在起兵之前,唯一一次吹牛逼就是在吕公的宴会上,这次反而还得到了吕公的青眼,娶了吕雉为妻,这样终于有了家庭。不过他倒不愁没后代,因为之前生了刘肥。
就是到了起兵以后,他也没盲动的去随便挑衅,而是在山里打游击以求自保,顺便再编些故事来强化自己这个小领导人的权威。等到大泽起义之后,刘邦也没有鲁莽的称王,而是自封为“沛公”。自古以来,称王的被捉,少有活的,而称公的,因为表示还不想挑战王权,还能有条活路。他这个称号也是一种务实。
至于以后刘邦的事情,都是借是在历史背景之下,一步步借力前行。但他在有实力争夺天下之后,则开始了为打天下准备,比如他养了信陵君的孙子魏无知,这样就等于给六国贵族做出一个优容的表率,而非仗着自己的实力,压服对方。

如果说“大志”是根本自己的实际情况脚踏实地的务实精神,这点刘邦一直如此;如果说是各种“传销似的牛逼”,这点也就那句“大丈夫当如此也”,除此之外,再无记载。
xtigmh 发表于 2023-8-29 01:38:57|来自:广东广州 | 显示全部楼层
其实不太清楚大志究竟是指什么,不过,正如许多答主所说,有两件事应该激发了刘邦的欲望:
1.看到秦始皇车队发出感叹,原来当皇帝可以这么拽。
2.攻陷咸阳入皇宫,原来当皇帝可以有数不完的票子玩不完的女人。
但是,欲望不等于志向。且刘邦登基后并未四处拽、浪,也没有肆意敛财玩女人,而是兢兢业业四处征战,恨不能在有生之年解决一切麻烦和潜在危机,事实上,他也做到了,即便没能亲手干掉吕后集团,还是留下灌婴和山东诸王,让其不敢轻举妄动。
那么刘邦的志向最初应该是什么呢?大丈夫当为大事。而这绝非来自秦国,而是一个他一辈子都无比仰慕的人:
信陵君无忌公子。
信陵君何许人也?一己之力,二败虎狼之秦,一战秦军尽失长平战果,二战秦军闭关不敢出。不知从何时,少年刘邦听闻了无忌公子的事迹,成年后不事生产,却笨拙地模仿公子四处交友,旁人讥讽,混不在意。又曾欲投奔无忌公子,终不能见。称帝后每过大梁即祭祀信陵君,死前平定叛乱北返途中路经大梁再一次,也是最后一次祭祀了信陵君。
坟茔之内,是二败秦军却被秦人陷害郁郁而终的锦衣公子。
坟茔之外,是入关灭秦、百战余生、身披皇袍的流氓天子。
多么奇异的组合,而历史就是这么的吊诡。大风起兮云飞扬,一个孩童慢慢长大,开创了一个后世民族以此命名的王朝,而他到死仍然念念不忘的是儿时心中的那个英雄。白首老人,威加海内,此时距离无忌公子离世已经近半个世纪了。
liaodan 发表于 2023-8-29 01:39:52|来自:广东广州 | 显示全部楼层
看年龄吧!
38岁结婚;
48岁起兵;
50岁灭秦;
54岁一统天下;
55岁到59岁,亲自带兵至少四次平定英布,彭越,韩王信,臧荼,张敖等异姓王叛乱。
60岁出兵讨伐匈奴大败
61岁,唱出大风歌,不久去世。
各位自己想一下自己,
20岁大学不好就觉得灰心丧气,
30岁没有老婆就觉得压力山大。
40岁没车没房就开始怨天尤人,
50岁要担风险就觉得莫大委屈。
60岁还要奋斗就认为脑袋有病
要知道汉代人的平均寿命不到40岁,我们就算是40岁。今天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的平均寿命是73岁,各位无妨看看有几个人93岁还奋斗在工作一线的?有几个人有刘邦这种斗志?
55岁到59岁刘邦异姓王叛乱之时,之所以亲自带兵并非无人可用,而是一旦任用他人就会再次形成将领拥兵自重的局面。如此天下一统的局面又会不安定。所以刘邦一把年纪仍然为了事业,亲自出征。这样的事业心,哪里是无有大志向的人能做得来的?各位如果不觉得了不起,不妨试一下70岁开始创业,80岁还身先士卒。
另外,《史记》里说刘邦是无赖,不是说他是游手好闲的二流子,而是说他不从事生产。也就是不按照当时普通人的方式来生活。打个比方就是现在某个文艺青年不好好找份工作买车买房,结婚生娃而是整天弹琴唱歌。这种人在今天也会被周围人冠以“不靠谱”的称号。但是无论他们成败,说他们没有志向那就好笑了。没志向谁整天这么跟自己死磕,特例独行至少志向是比普通人要远大的。
刘邦不是文艺青年,他的偶像不是崔健汪峰,他的偶像是信陵君魏无忌,所以从18岁到38岁,不娶妻,不置业,一心一意结交豪杰整整二十年。所以起兵后才可能驾御群雄,否则他超高的情商和遇事沉着的冷静与勇敢难道是从石头缝里蹦出来的?我们想一想就知道,从18到40岁,刘邦必定在效仿魏公子无忌的路上走得非常远,因而大风起兮,他才能抓住机会。
做个形象的比喻吧。
一个歌手一直狂热练歌到四十岁才娶了老婆,
六十岁参加中国好声音得到第三名,
而后一直奋斗到73岁拿到了第一。
之后自成流派,登峰造极。但每两年都要耗尽心血更进一步出一张新专辑,一直出到92岁。
93岁去世,临死前还感慨,我的音乐谁能发扬?
你觉得这么一个歌手,他的志向远大不远大?
各位哪个自称志向远大的,无妨试试坚持奋斗到90岁。如果做不到,真的没资格说刘邦没有志向。大家可以对比一下曹操,50岁赤壁一败就再无收复天下的雄心了。而刘邦那个时候无数次被项羽打得屁滚尿流,但是屡败屡战,终于在54岁的时候唯一一次战胜了项羽。
反正我是刘邦的脑残粉!也打算像他一样奋斗到90岁,到时候也吟诵一下他的《大风歌》,不亦壮乎?
——————————————————————————————————————
我来谈一谈志向这个东西。
我认为世界上有两种“志向远大”
第一种志向远大指向的是人。
另一种志向远大指向的是事。
两者不同的地方在于,前者把让自己超过其他人当作终极目标。
后者则把做成一件事当作自己的目标。
粗看起来两者没有很大区别,尤其是在一开始的时候。但随着事态的发展就会有不同的结果。
比如项羽,他就是前者的志向远大。他所谓的“无颜见江东父老”固然可歌可泣。但是作为领袖他关心的不是最终的成败,天下的一统而是自己的“颜面”。因此项羽就有了他本身的一个悖论,当他的颜面,或者他的某个属性跟现实冲突的时候,他就陷入了一个巨大的矛盾。如果他违背自己的行事原则,那么他的胜利又有什么意义?而如果他不违背自己的原则,那么他最终会失败,如何又能证明自己高人一等呢?
我们看项羽,鸿门宴也好,乌江自刎也罢,他骨子里的那种傲气或者说那种对自己行事风格,诺言,颜面的在乎程度超过了他对达成目标的渴望。很多人喜欢项羽,因为他确实很可爱,他爱恨分明,坦坦荡荡,言出必行,甚至在抓住对方的老婆孩子之后还能以礼相待。
他在咸阳方火杀人固然不对,但秦人攻破出国毁其宗庙也从未手软,秦人幽禁楚怀王背信弃盟,至于灭楚后如何奴役和奸淫楚国贵族史书虽然记录不详但想也不会太光明磊落,作为楚国贵族一报还一报也无可厚非。
项羽具备一个英雄的所有特点,孤傲,勇敢,对自己的信诺看得比生命更重要。但是也恰恰是他的这些特点,他注定要败给刘邦。
刘邦是另一种志向远大,他不怎么在乎自己的名声,诺言或者是行事风格。他的目标指向的是一统天下,当皇帝!所有有益于他实现这个目标的人他都亲近,任何有益于实现这个目标的行为只要他知道就让自己变成那个样子。鸿门宴前,范增曾经给项羽说,刘邦这个人贪财好色,但是他竟然能占据咸阳以后不拿钱也不玩女人,这个人的志向不小,要早早除掉。范增的评价非常中肯!一个人可能一身都是毛病,但是他为了达到一个目标竟然可以约束自己,改变自己这样的人非常可怕,因为他专注于自己的目标,甚至连维持“我”的固有形态都不在乎了。
这种人就像是水一样,水从山上往大海流,一路向东,没有任何东西能阻碍得了,因为它不惜改变自己的形态,改变自己的路线也要流过去。
看《史记》的时候,我们看到刘邦在咸阳皇宫里忘乎所以,萧何一劝就立刻停止,看到他瞧不起韩信,萧何一荐,他就拜韩信为大将军。看到他把尿撒到郦食其的帽子里,但是一旦郦食其提出可以帮他说服三晋他立刻礼上有嘉。这些例子简直说都说不完,几乎每次刘邦都要由着自己的性子乱闹一番,但身边有人分析了利弊之后,他马上约束住自己。
很多人说刘邦是流氓地痞,也许刘邦的行事是很痞子气,但是在重大的事情上他从来没有含糊过。大家想一想,一个人行事如此痞子气的人,为了实现目标能做到如此是多么可怕的事。这就是范增看到的,事实证明范增确实不愧是哪个时期第一谋士。
因此,刘邦这种人,从一开始就是一种无我的状态,他专注于世俗的一件具体的目标,为了这个目标不断改变自己,不断提升自己。当他吟出《大风歌》的时候,他早已不是早年哪个刘邦,而是真正的英雄。刘邦一直都在成长,哪怕吃相不好看,却不能否认他的成长。很多人说刘邦是除了项羽之外最会带兵的。因为后来铲除异姓王都是刘邦亲自带兵,最能打得彭越河英布都不是他的对手。
其实大家忘了一点,刘邦一直都在进步!50岁的刘邦和55岁的刘邦的战力是不一样的。60岁的刘邦,也许领兵的能力已经能跟韩信相当。之所以如此是因为刘邦一直都在改变自己,他不执着于“我”而执著于事。
项羽和刘邦这两种志向远大都是志向远大。只是项羽是让人崇拜的,而刘邦则是真正让人学习的。刘邦就是那个被远大的志向一直引领着成为英雄的人。这才是所谓远大志向真正的意义所在,让你不断否认自己,改进自己让自己成为更了不起的人!
fanswu 发表于 2023-8-29 01:40:27|来自:广东广州 | 显示全部楼层
任何人都有大志,但也有确切的人生目标。
司马迁记载的刘邦看到秦始皇的车驾,喟然叹息:“大丈夫当如此也。”虽然有演绎成分,但也有这么一层的暗示,刘邦说这话也许只是一句毫无意义的看客闲言,也许呢就是他内心中隐藏的大志,就像正常人的内裤一样,有的人会掩藏起来,有的人会露出来让大家耻笑。
因为啊,刘邦的阶级出身就注定了,这个大志只是条露出来就会让人耻笑的内裤。
你,我,还有千千万万蹲在电脑旁抠脚的懒汉,扪心自问下,是否也有这种不切实际,可能一辈子都不会告诉任何人的大志呢?
以下文字纯属我一个动物的主观分析,毫无意义:
我们谈刘邦的人生目标。
刘邦出身,如果按以前的阶级划分来看,是富农到中农之间。他异母弟弟刘交还能读书、从师于儒生浮丘伯。刘邦也能不事生产从事无赖游侠。可见家里虽然不富裕,但不是底层。
更要紧的是,刘邦祖上是晋国六卿之一的范氏家族旁支,曾有流亡秦国、魏国最后才因为丰沛土地被楚国占领而成为楚人的历史。
这个家族,阔过。
所以刘邦的第一个人生目标,是摆脱农民身份,成为一个士。战国晚期,士这个阶层已经没落。大多数的士要么认命去做农夫和地位早已不同往昔的阿兵哥,要么就凭一技之长去豪门贵族家中当个食客,以期获得机会飞黄腾达。
然而,真正有本事的士很少,获得机会的更少。大多数的士由于早已没有了经济支撑,也没有什么教育环境,也就只能以武力卖命。所以社会上就产生了这么一批不事生产、道德规范依旧遵循过时了的春秋贵族礼法的东西,就叫游侠。
无论统治阶级,还是劳苦大众,都将这类人视为无赖,然而旧的尊卑风气尚存。这些无赖虽然没有什么实质性的政治经济地位,但依然比种地的农民、坐贾行商之流高贵一点点。
所以刘邦在成年后,好逸恶劳,举止无赖,离家出去当盲流儿。这些都是在不存在士的时代的人对其的认识,如果按照当时的社会环境来说。刘邦只是通过他自身的努力,削尖了脑袋想改变自己的阶级而已。
而在那个时代,尤其是贵族政治最浓厚的楚国,一个农民你有啥资格改变自己的阶级?
所以刘邦选择的是去魏国,找权贵当食客。尤其是他最崇拜的信陵君。
他这个时候的人生目标,最大限度可能就是能依附一个可靠的权贵,过受人尊敬的日子。当然某天权贵要求他报恩了,他也只有用生命去报答。他自己受教育有限,知道自己做不了侯生这样的食客。大抵他的目标,就是能做个朱亥罢了。
到了魏国后,刘邦做了张耳的食客。因为信陵君已经死了,张耳也是魏国混的不错的小权贵。而且根据两人的交情来看,刘邦在张耳那里获得了自己想要的东西。虽然我们对刘邦一介白身是如何获得张耳厚待的无从而知,但至少可以说,刘邦是个人精。
也很可能就是在这个阶段,刘邦开阔了视野,或许还获得了一些学习的机会。
然而这种日子不长久。
魏国灭亡了,张耳成了通缉犯。刘邦只能在战乱中逃回老家,也许这个时候,他已经灰心了。
可是时机又来了。
楚国也灭亡了。秦是一个新型的集权帝国,不同于其他帝国的征服模式。如果换其他类型的帝国,或许征服之后,丰沛地区以前的贵族还是贵族、地方官要是不抵抗依旧是地方官。然而秦朝不然,秦朝是以吏治国。所以秦朝在征服了新的土地后,委派的地方官都是训练出来的吏,当然可能由于教育成本的原因,这些吏出身大抵也不会是农夫,但至少已经不再是贵族家族统治地方的旧时代了。
所以在秦朝设置丰沛的地方官的时候,不会考虑当地的土豪贵族。而是以秦人为县令或县长,培训当地人秦法,以受过秦法培训的萧何等人为县吏。
在基层,秦人也不会如以前那样放任宗族自治,而是尽量选拔有“吏”的风格的农村人做基层管理者。
而出过远门、见过世面、能说会道、行为举止都勉强符合游士的刘邦,自然就当上了亭长。
很快他还趁天下初定阶级换代的时机,娶了破落贵族吕氏的女儿,过上了受人尊敬的日子。
这时候他估计已经心满意足了。
可是啊,人啊,还是要考虑历史的进程啊。
押送徒役失期,秦法严苛。刘邦只能落草为寇了,这个时候他估计也就是自暴自弃了。即使他心里还有不肯说于人的大志、有在嘴上念叨的安稳受人尊敬的好日子……
那也白搭啊。
都成草寇了,谈何大志,混吃等死罢了。
然而啊,机会就他妈又来了。
陈胜吴广起义,天下大乱。
本地的县吏萧何看到外地叛军四起,说不准哪一支队伍就会攻破沛县。于是劝秦人县令,说现在大乱了,秦法也无法继续行得通了,暂时通融下,宽恕刘邦的草寇队伍让他们回来,至少能增强防备力量啊。
于是县令同意了。
刘邦也就带着土匪兄弟们回来了。
刘邦好歹在芒砀山有队伍啊,为什么不趁着这个打乱的机会去投靠起义军,为什么不自己发展队伍?而是非得等到县令下令让他回来?
因为此时的刘邦啊,人生目标里根本就没有什么王侯将相,尼玛能像个正常人一样活着就不错了。
可是呢,尼玛又有变化了。
刘邦带着土匪弟兄们回来,县令忽然反悔了。一来、擅自赦免罪犯不合秦法;二来天下大乱,自己一个秦人又不是本地人,让这些罪犯回来要是他们也响应叛军杀了自己咋办?
于是县令驱逐了建议赦免刘邦的县吏萧何、曹参,关闭城门,不准刘邦回来了。
结果大伙都知道,在沛县谁最有人望、谁说了算呢?
萧何啊。
结果萧何就说服了刘邦,联合城里的内应,索性杀了秦人县令,占据了沛县。
然而秦帝国的强盛,萧何这个真的见过大世面的人比谁都清楚。所以他还保留一条退路,就是不做老大。而是让刘邦这个芒砀山土匪头儿当了老大,负全部责任,做了义军的首领。
刘邦这个时候,大抵就是没头的苍蝇,跟任何一个小军阀小地方武装都没有区别。
活着就行了,哪有什么目标。
而至于刘邦啥时候有了转变,什么时候有了争雄天下的目标呢?
这就是他在认识了更多优秀的人、见过了更大的世面之后了。
首先的转变,就是认识张良。
认识张良的时候,由于沛县大族雍齿的背叛,刘邦带着一群丧家之犬,准备投靠楚王景驹。
雍齿是沛县大族,如果按照常理,他才是沛县大哥大。然而秦人来了,用秦法吏。天下乱了,萧何拥戴了土匪刘邦。
雍齿不反才怪,于是他赶走了刘邦,顺便还投靠了魏王。毕竟而言,丰沛地区的百姓的自我认同还是魏人。
这个时候的刘邦,基本可能算是破罐子破摔了。
因为张楚政权已经被秦朝镇压,楚王景驹只是一个毫无实力的残军。刘邦此时啊,也是真无路可走了。
结果遇上了张良。
张良什么人啊,六国贵族反秦老资格人物,他在刘邦帐下只是暂留几天。估计这几天刘邦也是跪舔得要死,张良很可能就在这个时候给刘邦灌输了一下反秦的思想、坚定了下革命必定成功的信念,顺便画了张大饼,给刘邦勾勒了一副不错的蓝图。
于是丧家之犬刘邦的形象一下子就变了。
刘邦开始和楚王景驹的队伍同进同退,坚持抗秦,一直到楚王景驹的队伍被打残。刘邦才又投靠了项梁。
这个时候的刘邦,已经有了自己新的人生目标了。
张楚建立的时候,许多出身不高的人带着兵给各诸侯国复国都当了国王。
这是一个真正的乱世。
依托强者,坚持抗秦。然后像张楚封的那些屌丝一样,我也能当个诸侯王。
刘邦这时候就是这么想的。
而且当时项梁除了自己的队伍外,投靠他的外人部队也没几支像样的队伍,刘邦很快也就得到了重用。
然后机会又来了啊。
项梁死了,群龙无首。
楚怀王说谁先入关中为王。
没错,这句话就成了刘邦为之奋斗的目标。
先入关中,当关中王!
可是后来呢。
大伙也都知道了。
项羽分封诸侯时有意做了手脚,刘邦被发配到了汉中。
项羽当时是天下的主人。
刘邦是见过他的。
成吉思汗为什么有了灭金的决心?因为成吉思汗听到了金朝的新皇帝是卫绍王,卫绍王啥模样他见过,所以说:“我谓中原皇帝是天上人做,此等庸懦亦为之耶?何以拜为!”
或许在项梁死后,刘邦就有了很高的人生目标了。
毕竟而言,项羽是什么样的人,刘邦很清楚。项羽有什么优点、有什么缺点,作为拜把子兄弟大哥的刘邦,太清楚不过了。
而刘邦真正有称帝的决心,那就是在入咸阳,获得一群秦朝职业官吏后了。
所以说,刘邦的成功,并不是有没有大志的问题。
志向只是其中之一罢了,我的志向还是当银河系系主任呢,怎么实现啊。

快速回帖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