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有那么多人喜欢诸葛亮?

[复制链接]
ldf007 发表于 2023-8-29 01:33:49|来自:北京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正史里的他和演绎里一点都不一样,没有博望坡和草船借箭,没有借东风和夺四郡,就连吊丧也是庞统去的,只有出西川时才记载他第一次带兵。他也没有六出祁山,北伐两次无功而返,为什么那么多人喜欢这个看似名声显赫但却细数起来没什么功绩的人?为什么说他代表着智慧?我不懂,读了史书之后和演绎的差距好大啊
全部回复5 显示全部楼层
一发最何 发表于 2023-8-29 01:34:40|来自:北京 | 显示全部楼层
因为诸葛亮太优秀了,所以好多史学家都喜欢诸葛亮,比如
《论诸葛亮》
作者:周一良
周一良,生于1913年,曾用字太初,安徽东至人。1935年燕京大学历史系毕业,1939年留学美国哈佛大学研究院,1944年获得博士学位,回国后任教于清华大学、北京大学等高等学府,是当代著名历史学家。
认为诸葛亮“在历史上的地位是被夸大、被抬高了”
这样便保证了蜀国政治上一定程度的清明。统治阶级内部也知所警惕,人民受到相当的益处。和后汉时代的统治者自不可同日而语。
诸葛亮的统治,除去信赏必罚之外,却看不出与民休息的意图。不但如此,在某种程度上,诸葛亮统治下的益州人民似乎负担更加重,生活更困苦些
否定北伐:“北伐战争徒然加重蜀人负担,受其荒残。由国富民强沦为民贫国虚。”
《三国史讲话》
作者:徐德嶙
湖南益阳人。1927年毕业于武昌中山大学高师班中国文学系。曾任中央政治学校、上海师范专科学校、新中国学院教授。1949年后,历任沪江大学、华东师范大学教授等职。著有《三国史话》
诸葛亮平叛是:害多利少

《诸葛亮与孟获》
作者:江应樑
江应梁(1909—1988年),祖籍广西贺县,云南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民族学家,主要从事民族学田野调查、中国西南民族与东南亚民族研究。
诸葛亮平定南中
掠夺资财‘以供国用’
且更掠夺其人口当兵卒
《论诸葛亮在历史上的地位和作用》
作者:李西成
济南大学副教授
诸葛亮在发展生产上缺乏措施,或者说注意政治而疏于经济
“较盐铁之利”“休士劝农于黄沙”“分兵屯田”等 有一定的生产意义,但多是为军事服务,对人民的好处不大
蜀汉本身原是凭了政治清明安定内部,而这还是建筑在严刑峻法的基础上,诸葛亮始终没有解决了军粮生产运输问题,当然也谈不到繁荣经济,这样就缺乏可靠的经济基础
《诸葛亮再评价》
作者:闵传超
诸葛亮是一位“德薄才平、过大于功”的历史人物。
诸葛亮生活在军阀割据、战乱频繁的时代。他统治的蜀国完成统一大业条件差些,他倘若真的才智卓越,应充分利用蜀中有利条件,以发展经济为当务之急,让农民休养生息。然而诸葛亮隆中筹划只字不谈经济,主持朝政后更是“空劳师旅,无岁不征”,致使蜀汉“民贫国虚”,生产力受到破坏,人民生命财产受到严重摧残。诸葛亮与曹操相比差距很大,北方经济超过南方,形成三国必然归晋的趋势。在用人问题上,诸葛亮宁用奴才不用人才。魏延、马超皆上流将才,但为其所忌,不得重用。张裔阿谀奉承,郭攸之“性素和顺,备员而已”,却受重用。他还利用权力,直接参与、排挤乃至迫害有才干的文臣武将。
《〈隆中对〉写作时间考辨》
闵和顺
湖南师范大学历史系毕业,1954年4月出生,湖南省华容县人。中国作家协会会员,国家一级作家。1982年来本校任教,所教课程主要有《中国古代史》、《中国传统文化》
我们肯定诸葛亮主动见刘备,意味着是对‘三顾茅庐’的彻底否定。诸葛亮既然可以在《前出师表》中捏造出‘三顾茅庐’的神话,就可以在另外的场合再造出一篇《隆中对》来。”
其理由之一是:“从诸葛亮长于识治,短于将略的特点考虑,更觉初出茅庐的诸葛亮不可能提出《隆中对》那样高屋建瓴管用数十年的战略规划。”
理由之二是:“隆中其地,在赤壁之战后就并入了曹魏的版图,上距诸葛亮隐居隆中以及刘备‘三顾’求见的时间极为短暂,《魏略》的作者要收集那种情况是易于反掌的,然而竟只字未见提到;恰恰相反,《隆中对》的内容却绘声绘影地流传于相距数千里的成都,相比之下,岂不令人大惑不解? ”
《隆中对》破绽:
一是“‘联吴构思’应以孙权强大为基础,而孙权当时不够强大”,作者甚至提出质问:“若《隆中对》时诸葛亮就有与江东联合的计划,刘备为什么不早派诸葛亮出使江东? ”
二是“据荆连益”的方略是错误的,“占有荆州应先图江东,再据益州,连长江于一体以与北方抗衡”。
三是“北伐部署”问题,它“不可预定于出山之前,而是在占有荆州全境的基础上提出的”。四是“民族问题”,若建安十二年(207年) 诸葛亮提出《隆中对》,“最严重的民族问题不在益州之外,而在荆州内部”。
作者认定诸葛亮写作《隆中对》的时间是一、二次北伐之间,即建安十三年(228年) ,其动机是“在诸葛亮看来,正是由于刘备不信任自己,不让他守荆州,任人唯亲地错用关羽,才导致荆州的丢失,造成蜀国的偏居和北伐的困难”。
《论诸葛亮的治人之术》
谭良啸
出生于1944年,毕业于四川大学历史系。前永陵博物馆馆长
诸葛亮使用权术,有时是从刘备集团的利益出发,出于公心
有时则出于私心,为自身利益行事。
诸葛亮是一个多侧面构成的复杂历史人物,心机与权谋正是其中之一
《试论诸葛亮的军事战略思想》
李正清、陈玉屏
陈玉屏男,汉族,1946年2月生于重庆市,四川大学硕士研究生毕业,中共党员。西南民族大学民族学教授,博士生导师。
诸葛亮的“以攻为守”的政策,认真权衡则失多利少,造成了“国内受其荒残、西土苦其役调”的局面。因此诸葛亮的战略思想是有得有失,后期甚至是失大于得。
《试论诸葛亮“南抚夷越”的政策》
吴荣华
诸葛亮的“南抚夷越”导致了民族矛盾的进一步激化和南方民族剥削的加重
《蜀汉“南中”政策二三事》
黎虎
黎虎(1936年8月22日-2022年7月6日),祖籍广东省兴宁市,1936年生于北京,从老家考入北京师范大学历史系学习,毕业后留校任教。现任北京师范大学历史系教授、博士生导师,包头师范学院历史文化学院教授,为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黎虎先生从事高等教育近半个世纪,一直致力于中国古代史的教学与研究,在史学研究方面硕果累累,成绩卓著,是海内外颇有影响的著名史学家。
对诸葛亮进军南中事件作出了基本否定

众所周知,我季备不学无术,不喜读书,所以该评价并非我季备所整理,原文在贴吧一个不知名的角落,发帖作者:我叫磁力棒
原贴地址

古今中外诸葛亮批评一览【魏延吧】_百度贴吧

可以看到,中国的历史学家们,对诸葛亮并非一味肯定,而是客观多面的分析了诸葛亮的功过得失。并不像知乎一样,歪曲历史,变着法的夸季亮,连直百钱都能变成信用货币。连五伐五败都能夸成唯二军事家。连穷兵黩武都能夸成民生好。黑的都能给你说成白的。
所以,还是回到这个结论
矫枉必须过正
矫枉必须过正
矫枉必须过正
sgy727 发表于 2023-8-29 01:34:54|来自:北京 | 显示全部楼层
如果没有诸葛亮,蜀汉能否建立起来恐怕都是一个问题;如果刘备没有遇到诸葛亮,他后来的成就和历史地位不会比张绣、张鲁、士燮、公孙度这些地头蛇更高;如果诸葛亮去世的比刘备更早,蜀汉在夷陵之战以后就会灭亡,根本不可能与曹魏和孙吴长期并立。
诸葛亮最厉害的地方不是带兵打仗或出谋划策,而是治国理政;对于这一点和他同时代的人就已经有了明确而深刻的认识,刘晔告诉曹操“诸葛亮明于治国而为相”,贾诩告诉曹丕“诸葛亮善治国”,孙权甚至认为诸葛亮对蜀汉的治理“虽伊尹格于皇天,周公光于四表,无以远过”。其实益州虽然地域广阔但是经济基础相当脆弱,只有成都平原的发展水平还算可以,以重庆为中心的川东地区当时还没有得到彻底的开发(直到南宋时期,重庆才成为一座真正意义上的商业城市;抗战爆发之后,重庆才开始成为全国性的区域中心城市),以汉中为中心的陕南地区虽然环境不错但当地的大部分民众都已经被曹操迁到了北方,而云南、贵州和四川凉山这些少数民族聚居区直到现在都不能算是发达地区(中央红军的大部分战士是自赣南闽西的穷苦农民,但是贵州的贫困程度还是让他们目瞪口呆,当地的大部分民众完全就处于赤贫状态,很多家庭甚至全家都只有一条裤子;而红军来到凉山之后,更是发现当地的彝族还处于奴隶社会),而且经常发动叛乱。
yomiko2004 发表于 2023-8-29 01:35:04|来自:北京 | 显示全部楼层
一个人呈现的“欲望”越少,能被他人调用的“能力”越多,这样的人就越有魅力、越令人欣赏。
当缺乏战略规划的时候,诸葛亮给刘备清晰的指明方向,而且是在刘备只有一县之地的时候。
当局势不定的时候,诸葛亮劝刘琦镇守江夏,帮刘备准备了二次启动资金,不然兵败之后不是投孙权就是投吴巨,又重复之前边沛流离寄人篱下的老路。(后来荆南四郡能够比较容易收取也靠此)
当需要外交人才时,诸葛亮又身使孙权,求援吴会,还收获了一众迷弟。
当根据地需要经营的时候,诸葛亮又督零陵、桂阳、长沙三郡,调其赋税,以充军实。夺得蜀地以后,刘备对外争战,诸葛亮就足食足兵。
当集团需要人才的时候,emmm蜀书里有几个人传记里没有诸葛亮的身影?西土咸服诸葛亮能尽时人之器用也
当关键时刻需要支援的时候,亮率云与张飞等俱溯江西上,平定郡县。
当新生政权需要站稳脚跟的时候,诸葛又与法正、伊籍、刘巴、李严等人“共造蜀科”(牵头的应该是葛亮,详见“答法正书”)限制打击‘专权自恣’的官僚豪强,扶植农民,发展生产。
当集团家业差点被霍霍完,濒临倒闭需要人接烂摊子的时候,诸葛亮外连东吴,内平南越,立法施度,整理戎旅,工械技巧,物究其极,科教严明,赏罚必信,无恶不惩,无善不显,至于吏不容奸,人怀自厉,道不拾遗,强不侵弱,风化肃然也。(不仅在相对快的时间内解决了内部问题,同时积攒了可以进取天下的本钱)
当军队战斗力不足、粮草不足、军费不足的时候:损益连弩,木牛流马,皆出其意;推演兵法,作八陈图,咸得其要云(隆依八阵图作偏箱车,地广则鹿角车营,路狭则为木屋施于车上,且战且前,弓矢所及,应弦而倒《晋书·马隆传》)诸葛分兵屯田,为久驻之基。耕者杂于渭滨居民之间,而百姓安堵,军无私焉。三年春,亮率众南征,其秋悉平。军资所出,国以富饶。
汉、魏以来,诸葛亮为丞相,亦甚平直,尝表废廖立、李严于南中,立闻亮卒,泣曰:“吾其左衽矣!”严闻亮卒,发病而死。故陈寿称“亮之为政,开诚心,布公道,尽忠益时者,虽雠必赏;犯法怠慢者,虽亲必罚。
无论你站在君主的角度,属僚的角度,底层百姓的角度,哪怕是政敌的角度,你都会喜欢他。能力强,够公平,且不越轨,永远四平八稳,哪里需要他就会出现在哪里,绝对不会因为个人的欲念而伤害波及到你。桃李不言,下自成蹊。
davie67 发表于 2023-8-29 01:35:12|来自:北京 | 显示全部楼层
因为你还停留在,只看结果,不看条件的阶段。
按照逻辑来说,三国演义真的只是在黑诸葛亮而已。
原因有三。
1.把诸葛亮的队友提高到独一档的水平。
2.将诸葛亮的对手描写的很菜。
3.把所有的一切都归功于玄学。
合着诸葛亮靠自己就不行了,没老天帮忙就不行了,对手没小说束缚就不行了。这不是妥妥的菜嘛。

可现实情况不以个人意志而转变。诸葛面临的问题不会因为诸葛亮的个人意志而变得简单,也不会因为罗贯中想捧蜀国变得简单,也不会因为读者只看战绩就变得简单。

你读了史书,来品一品这段话。
诸葛亮之为相国也,抚百姓,示仪轨,约官职,从权制,开诚心,布公道;尽忠益时者虽仇必赏,犯法怠慢者虽亲必罚,服罪输情者虽重必释,游辞巧饰者虽轻必戮;善无微而不赏,恶无纤而不贬;庶事精炼,物理其本,循名责实,虚伪不齿。
就这个水平,不说古代了,现代又有几人能做到。这种理想级别的水平有人做到过,谁不佩服,谁不喜欢。
哈欠 发表于 2023-8-29 01:36:08|来自:北京 | 显示全部楼层
题主:诸葛亮没什么功绩。

央视:历史栏目专门做了一期《诸葛治蜀》。

皇帝们喜欢诸葛亮:治国能臣却能忠心耿耿,清廉正直。不贪权,不僭越,把权利都给他,都不用担心他会夺权,反而能干活干到过劳死。
这种人哪个皇帝不想要?

权贵们喜欢诸葛亮:一个政治正确的大臣标杆,谁敢当面说不喜欢?
寒门学子喜欢诸葛亮:茅庐宅男入职即是公司总经理!连笔试都没有!还满科学霸!最差那科也有95!这待遇,这技能树点得,而且还名垂千史!谁不羡慕崇拜?

老百姓喜欢诸葛亮:又高又帅!力挽狂澜于大厦将倾!把千里奔袭的司马宣王打成女装大佬!造发明!振经济!重民生!
以上特点集合不就是种田文的主角模板么?现在都有人爱看,更别说娱乐匮乏的古代穷人爱听。
<hr/>


跳梁小丑的把戏在我这可玩不转。
先说《资治通鉴》,全文如下:


本来就是展现了诸葛亮的治理水平高明,把刚接手的蜀中一带治理得服服帖帖,却被断章取义成了诸葛亮恶政?不会真以为别人不看《资治通鉴》吧?
尤其是第二、三段,针对的很明显是益州本土士族豪强,刘璋主政时期管不到的只有本土士族豪强,不然你总不能说刘璋废物到连老百姓犯事都搞不定吧?如果非要抬杠说是,那诸葛亮是不是更有理由严肃法纪,整顿风气?
而且还提到了封爵,就算之前条件再宽松,你一个平头老百姓能随随便便封爵的?限不限爵跟你有个锤子关系?难不成益州百姓的水平人均魏延、王平?个个白身起家当县侯?
庞统作为跟法正并传的人,死的时候也就追赐个关内侯,什么成分的老百姓比庞统值钱?为了断章取义连脸都不要了?

至于《条亮五事》,这个早就被裴松之锤烂了,一条条按在地上锤那种。也拿出来丢人现眼?
裴松之逐字逐句,结合史料来反驳的内容实在太长,我就不截出来了,有兴趣的乎友可以自己查查。
总结:小丑把戏,让我的周末多添了一分快乐。


快速回帖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