项羽当年真的无路可走了吗?非要自刎才行吗?

[复制链接]
jshrjx 发表于 2023-8-29 00:46:55|来自:北京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女诗人李清照的一句诗写尽了项羽的一生,“生当做人杰,死亦为鬼雄,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但是最后一句,是不是说如果自己服一次软,过了江去,是不是还有机会卷土重来呢?
全部回复5 显示全部楼层
catty004 发表于 2023-8-29 00:47:16|来自:北京 | 显示全部楼层
在很多人印象,项羽是颇有英雄气概的君子形象,力能扛鼎,破釜沉舟,霸王别姬,乌江自刎,留下了很多浪漫美丽的传说。而刘邦则是个流氓混混式的小人形象,没有项羽那般仁爱,无所不用其极。君子斗不过小人,所以刘邦打败项羽取得了天下。还有人说,“虽然刘邦成功了,但我就是看不起他,项羽才是英雄。”更有甚者觉得搞政治就是比谁更会耍流氓。但项羽失败的原因真的如此简单吗?毛泽东在读《史记·高祖本纪》时批注道:“项王非政治家,汉王则为一位高明的政治家。”列宁说:“政治是一门科学,是一门艺术。”项羽不是一个合格的政治家,他缺乏一个政治家应有的远见卓识。他目光短浅,建都彭城,只为富贵归乡;他暴躁残忍,烧杀抢掠,早已大失民心;他妇人之仁,优柔寡断,多次丧失掉能打败刘邦的机会;他刚愎自用,嫉贤妒能,很多人才纷纷离开了他。本来实力远胜过刘邦的他,在楚汉之争中却失败了,我们要以史为鉴,一定要吸取项羽失败的教训,“不可沽名学霸王”。

01
目光短浅,沽名钓誉

项羽年少时看到秦始皇曾脱口而出“彼可取而代也”的豪言壮语,似乎很有雄心壮志,但是再看看他日后的所作所为,他的志向不过是复仇、灭秦复楚,做一个齐恒晋文式的霸主而已,而不是如秦始皇一统天下。他目光短浅,看不到秦封建君主中央集权制的历史进步性,却崇尚西周以及春秋战国诸国的倒退落后的奴隶分封制,灭秦之后本已拥有了天下,却又把天下切开分封给十八个王,其中很多是他潜在的敌人,遗留下很多问题。得胜而不图利,称王而不称帝,但又不甘心做个普通的王,于是想来想去自封了一个西楚霸王,有点盟主的意思,虽高于其他诸侯,却没有真正的天子名分,而后杀义帝自立,失去了道义,无异于将自己放到火上烤,刘邦就以此名义起兵反楚,借祭“义帝”之名诏告天下,号令诸侯共伐项羽。

刘邦率先攻进关中后,安抚百姓,不仅废除了秦朝的严刑峻法,还与百姓约法三章:“与父老约,法三章耳;杀人者死,伤人及盗抵罪。”[①]大意就是:“各位父老乡亲,大家不要恐慌,我刘邦率领的军队是人民的子弟兵,之所以起兵,是因为要推翻秦国的暴政,还父老乡亲一个安稳太平,我们是不会胡乱烧杀抢掠的,请大家安心过好日子。”这三条约定,非常简单明,百姓们好理解,官员好执行。所以刘邦攻下咸阳后,人民生活很快就平复下来,已经沦为阶下囚的秦王子婴,刘邦也非常好得招待了他,刘邦所率的军队可谓是仁义之师。秦人对刘邦的所作所为也反响热烈,“秦人大喜,争持牛羊酒食献飨军士。沛公又让不受,曰:‘仓粟多,非乏,不欲费人。’人又益喜,唯恐沛公不为秦王。”[②]

不久,项羽也进入了咸阳,我们看看项羽都干了些什么,“居数日,项羽引兵西屠咸阳,杀秦降王子婴,烧秦宫室,火三月不灭,收其货宝妇女而东。”[③]屠城、杀降,烧秦宫,抢劫财产和妇女,在咸阳城中烧杀抢掠一波之后就拔腿就走,项羽自称“义军”,为的是“诛暴秦”,可是秦哪里有项羽这般残忍野蛮?“项羽遂西,屠烧咸阳秦宫室,所过无不残破。秦人大失望,然恐,不敢不服耳。”[④]项羽的所作所为,已大失民心。

得人心者得天下,人心的天平偏向了刘邦,司马迁指出:“子羽暴虐,汉行功德”[⑤]。尽管其时“项羽兵四十万”,“沛公兵十万”,实力相差悬殊,但项羽的失败已经在酝酿了。

项羽烧杀抢掠了一番,想要回自己的家乡彭城定都,这时有一个有识之士人韩生劝说项羽定都咸阳,成就霸业,关中沃野千里,进可攻退可守,战略位置非常重要,秦国就以此成就霸王之业,相反彭城却无险可守,轻易就能被敌人打到城下,而且位置偏远,不利于图谋天下。“人或说项王曰:‘关中阻山河四塞,地肥饶,可都以霸。’项王见秦宫室皆以烧残破,又心怀思欲东归,曰:‘富贵不归故乡,如衣绣夜行,谁知之者!’说者曰:“人言楚人沐猴而冠耳,果然。”项王闻之,烹说者。”[⑥]项羽是如何回应的呢?他居然像个恋家的孩子一样:“我功成名就了如果不回家炫耀一波那不就像穿着漂亮衣服在夜里行走一样吗?谁会知道呢?”如此爱慕虚荣,我估计韩生当时要笑喷了,威名赫赫的项羽居然是个如此幼稚可笑的鼠目寸光、沽名钓誉之徒,他讥笑项羽是“沐猴而冠”,即穿着衣服的猴子,嘲笑他的愚蠢。项羽则大怒,烹杀了韩生。

这里项羽的性格也是表现得淋漓尽致,项羽这个人最讨厌别人轻视他,骂他,极好面子,爱慕虚荣,气量狭隘,暴躁易怒,还极其残忍,恼怒了就直接将人烹死。反观刘邦,则豁达大度,闻过则改,从谏如流,如果你骂刘邦,只要你骂得对,他不仅会知错就改,还会向你认真道歉,来人,上菜,喝酒!刘邦曾经对着郦食其洗脚,还骂他“竖儒!”,郦食其说:“如果您下决心聚合民众,召集义兵来推翻暴虐无道的秦王朝,那就不应该用这种倨慢不礼的态度来接见长者。”刘邦听了后是怎么做得呢?“於是沛公辍洗,起摄衣,延郦生上坐,谢之。郦生因言六国从横时。沛公喜,赐郦生食,问曰:‘计将安出?’”[⑦]刘邦立刻停止了洗脚,穿整齐衣裳,把郦食其请到了上宾的座位,并且向他道歉,又命人端上饭来,让郦食其进餐。韩信曾要求封假齐王,刘邦说不行,张良踢了他一脚,他立刻改口说,“要封就封真齐王,何必要假的?”如果是项羽,谁敢踢他,惹恼了小心我烹了你。项羽气量狭小,被人骂几句怎么了?骂又骂不死,陈琳骂了曹操祖宗十八代,但曹操赏识他的文采,不仅不杀他,还让他继续做官写文章,这是怎样的胸襟和气度。

项羽爱慕虚名的另一个表现是,兵败之际,他缺乏斗争到底的韧劲和决心,他很看重面子,失败了就觉得受不了这委屈,“无颜见江东父老”,于是像个懦夫一样一死了之。连唐代诗人杜牧也说:“胜负兵家事不期,包羞忍耻是男儿。江东子弟多才俊,卷土重来未可知”。

韩信曾受胯下之辱,别人都嘲笑他懦弱胆小,但他并不放在心上,他志在天下,只是不屑于和小混混们纠缠,“古之所谓豪杰之士者,必有过人之节。人情有所不能忍者,匹夫见辱,拔剑而起,挺身而斗,此不足为勇也。天下有大勇者,猝然临之而不惊,无故加之而不怒。此其所挟持者甚大,而其志甚远也。”我觉得《留侯论》里面这段话形容韩信特别合适。

刘邦失败了多少次,鸿门宴低上低三下四、战战兢兢、仓皇逃命,彭城之战五十六万人被项羽三万人打得大败而逃,被追杀得连自己的孩子都踹下车去,荥阳之战中让手下纪信假扮他才得以逃命,成皋之战再次被打得大败而逃,但刘邦丝毫不觉得打仗失败了有什么屈辱的地方,打不赢就逃跑有什么丢人的地方,反而他每次都能重整旗鼓,屡败屡战,直到彻底击败项羽。如果这几次都有记者来采访他,我想话风将是这样的:

场景一:彭城之战

记者:请问,这次战役贵军五十六万人被对方三万人打败,而且作为堂堂汉王的您被追得抱头鼠蹿,为了自己保命连亲生骨肉都不要了,您不觉得丢脸吗,羞愧吗?

刘邦:我不觉得丢脸啊,打不赢不跑那不是傻逼吗?我是汉王,我的命当然最珍贵,我活着他们才能活,我死了他们也活不了,为什么要羞愧?

场景二:荥阳之战

公元前204年。刘邦又被项羽围了,还好,这次是围在荥阳城中,有喘息的机会。但刘邦觉得这还要死的节奏,赶紧派人说割地给项羽求和,一点都不挣扎。结果项羽驳回了,刘邦急得跳脚,这时,陈平献计,说我可以让二千名女子假装士兵出东门吸引敌军,让纪信假扮您坐您的车出去投降,然后就委屈您跟我从西门溜出去了,这招逃命肯定没问题,就是不光彩。

刘邦忙说,不委屈不委屈,光彩不光彩不重要,保命重要,你觉得怎么好使就怎么来。

场景三:成皋之战

第三次还是在同一年。刘邦退到成皋,项羽打到成皋,刘邦又被围了。老方法,不抵抗,跑。噌噌噌,刘邦又跑掉了。记者又来采访。
记者:请问您为什么老是跑呢?

刘邦:因为打不过啊。

记者:您就这么没自信吗?您觉得您的特长是什么?

刘邦:这不是自不自信的问题,这是坦诚面对现实。我的特长就是腿特长,跑得利索,你不看到了吗?

记者:您就从来不觉得这样很没尊严,没骨气吗?

刘邦:你这问题就too young too simple了。好了不说了我要回去总结了。

记者也曾经采访过项羽。

记者:作为常胜将军、战神,您有什么经验跟观众朋友们分享吗?

项羽:一个字:干。

记者:哇,好酷。除此之外呢?

项羽:还是干。

记者:如果您失败了会怎么样?

项羽:抱歉,我没有机会回答您这个问题。

项羽自立西楚霸王,不注意休养生息,到处东征西讨,但是攻而不占,打完就抢劫财物妇女,拔腿就走,连像样的根据地都没有。虽屡战屡胜,但地盘越打越小,人也越打越少,最后真成了孤家寡人。当然,项羽最后还是总结了他的失败经验。垓下被围,项羽带着28骑兵冲了出来,表演了一场行为艺术,杀了几百人,然后说:你们看,天亡我,非战之罪也。

面对失败,项羽的态度是:自刎。

02
野蛮残暴,妇人之仁


一方面,项羽十分野蛮残暴,动不动就屠城,《史记.项羽本纪》中共记载了项羽起义军的六次大屠杀:

第一次,襄城大屠杀,坑杀全城平民。

“项梁前使项羽别攻襄城,襄城坚守不下。已拔,皆坑之。”[⑧]

“项羽尝攻襄城,襄城无遗类,皆阬之,诸所过无不残灭。”[⑨]

第二次,城阳大屠杀,杀光了辅助秦军抵抗的全城平民。

“项梁使沛公及项羽别攻城阳,屠之。”[⑩]

第三次,新安大屠杀,坑杀秦军降卒二十万。

“楚军夜击坑秦卒二十余万人新安城南”[11]

“项王诈阬秦降卒二十馀万,唯独邯、欣、翳得脱,秦父兄怨此三人,痛入骨髓。今楚强以威王此三人,秦民莫爱也。”[12]

759年,诗人杜甫途经新安,也曾感叹道:“项氏何残忍,秦兵此处坑。愁云终古在,鬼灿至今明”。

第四次,咸阳大屠杀,杀戮关中平民无数,烧杀劫掠。

“项羽引兵西屠咸阳,杀秦降王子婴,烧秦宫室,火三月不灭;收其货宝妇女而东。”[13]

第五次,齐国大屠杀。

“汉之二年冬,项羽遂北至城阳,田荣亦将兵会战。田荣不胜,走至平原,平原民杀之。遂北烧夷齐城郭室屋,皆阬田荣降卒,系虏其老弱妇女。徇齐至北海,多所残灭。齐人相聚而叛之。”[14]

项羽的风格就是不服就打,打胜就杀,烧杀抢掠完就溜,齐人不反才怪,反正落在项羽也是个死,不如轰轰烈烈的拼命抵抗。

第六次,外黄大屠杀,后因一小儿劝说作罢。

“外黄不下。数日,已降,项王怒,悉令男子年十五已上诣城东,欲坑之。外黄令舍人儿年十三,往说项王曰:“彭越强劫外黄,外黄恐,故且降,待大王。大王至,又皆坑之,百姓岂有归心?从此以东,梁地十余城皆恐,莫肯下矣。”项王然其言,乃赦外黄当坑者。”[15]

上述杀戮,全部都是战胜之后骇人听闻的屠城与杀降。司马迁也对项羽的残暴感到震惊,他感慨说:“羽岂舜帝苗裔邪?何兴之暴也!”[16]

项羽还特别喜欢烹人的酷刑,一言不合就把人“烹之”,所谓“烹杀”,就是把人扔到沸水或热油里活活煮死,《史记》中记载的有四处。

一是烹杀韩生

项羽打到咸阳,烧杀抢路完想回家了,这时来了一个叫韩生的人,说关中就不错,应该建都,项羽却认为“富贵不还乡如锦衣夜行”。韩生骂项羽是“沐猴而冠”,这一下可惹恼了项羽,于是就将他烹了。烹韩生的锅很热,但天下士子的心是彻底凉了。

二是烹杀王陵母亲的尸体。

项羽抓住王陵的老母亲威胁王陵,王陵母亲为了王陵不受项羽威胁而自尽,项羽居然把王陵母亲的尸体扔进油锅里煮。

陵母既私送使者,泣曰:“为老妾语陵,谨事汉王。汉王,长者也,无以老妾故,持二心。妾以死送使者。”遂伏剑而死。项王怒,烹陵母。[17]

三是招降不成,烹煮周苛。

项羽抓住周苛后,用高管厚爵招降他,周苛很不以为然,反讥项羽:“你还不快点投降,汉王很快就能俘虏你,你哪里是汉王的的对手。”表现出对项羽的轻视,项羽一向自大,自诩为英雄,他最不能忍的就是别人骂他,轻视他,于是勃然大怒,直接将周苛扔入油锅里煮了。

项王谓周苛曰:“为我将,我以公为上将军,封三万户。”周苛骂曰:“若不趣降汉,汉今虏若,若非汉敌也。”项王怒,烹周苛,井杀枞公。[18]

四是以烹杀刘邦父亲做成肉羹,来威胁刘邦,但刘邦不为所动,后项羽在项伯的劝说下作罢。

当此时,彭越数反梁地,绝楚粮食,项王患之。为高俎,置太公其上,告汉王曰:“今不急下,吾烹太公。汉王曰:“吾与项羽俱北面受命怀王,曰‘约为兄弟’,吾翁即若翁,必欲烹而翁,则幸分我一杯羹。”项王怒,欲杀之。项伯曰:“天下事未可知,且为天下者不顾家,虽杀之无益,只益祸耳。”项王从之。[19]

因为项氏家族和楚国都是被秦灭掉的,项羽自小就满怀着对秦王朝的深刻仇恨,在军事取得辉煌胜利时,却变成了一个近似于变态的杀人魔鬼,屠城,杀降,烹人,其残暴令人瞠目结舌。司马迁直接指出:“子羽暴虐”,“天下非之”。项羽这些所作所为,不仅严重阻碍了社会文化经济的发展,也引起了天下百姓的怨恨和反抗,失去了民心。所以韩信说项羽: “名虽为霸,实失天下心。”[20]

另一方面,项羽又妇人之仁,优柔寡断。

项羽何其残暴凶狠,但他却又优柔寡断,妇人之仁。项羽最喜欢搞表面仁义,在意名声和面子。“项王见人恭敬慈爱,言语呕呕,人有疾病,涕泣分食饮,至使人有功当封爵者,印敝,忍不能予,此所谓妇人之仁也。”[21]在一些小事上,表现的很仁义,对人恭敬有礼貌,说话和气,谁生了病,他总要送些吃的喝的,有时还陪着伤病将士流泪。但是真正到了用人的时候,对那些有功该封赏的,他就小气了。官印在他手里揉来揉去,棱角都磨光了,就是舍不得给人家。正经事情上斤斤计较,只顾小利,不顾大局。刘邦则不拘小节,喜欢骂人,骂人时还常常以“乃公”自居,一开口就是“你老子我”怎样怎样,但他大事上则十分宽厚仁义,对部下舍得封赏,豁达大度,从谏如流。刘邦与百姓约法三章,秋毫无犯;项羽烧杀抢掠,民怨沸腾,究竟是谁大仁大义,高下立判。

鸿门宴上,范增再三暗示,“项王默默不应”,范增又叫项庄入而舞剑,意在沛公。项伯起身以蔽沛公,形势非常紧张。樊哙拥盾而入,力陈言辞,一番“欲诛有功之人”的鸡汤,都能说动项羽,而项王以为壮士;而后,刘邦起如厕,趁机而逃。项羽何其残暴,项羽最喜欢别人夸他仁义,刘邦放低身段,卑辞陈情,满足了项羽的虚荣心;项伯周旋,打消了项羽的杀心;樊哙等人义正言辞,使得项羽不愿意背上“人有大功而击之”的“不义”名声。项羽慕虚名而处实祸,当断不断,放虎归山,为自己留下了祸根。

楚汉在荥阳、成皋周围对峙时,项羽有几次乘胜追击,彻底打败刘邦的机会,但都沽名钓誉,顾眼前而不思长远,最终却被刘邦忽悠而一次次错失良机。

第一次是刘邦兵败彭城退至荥阳,“项羽数侵夺汉甬道,汉军乏食,遂围汉王。汉王请和,割荥阳以西者为汉。”[22]这时项羽先是犹豫不决,后又中刘邦的离间计、伪装计,刘邦得以顺利逃脱,“汉王之出荥阳,南走宛、叶,得九江王布,行收兵,复入保成皋”。[23]

第二次是“汉之四年,项王进兵围成皋”[24],汉王出逃,楚占成皋,本应乘胜追击,却掉头向东打彭越去了。结果,“汉王则引兵渡河,复取成皋,军广武,就敖仓食”。[25]

楚汉战争进入战略相持阶段,项羽认识到“楚国久相持不决”,“丁壮苦军旅,老弱罢鞍漕”,希望早日结束战争,居然天真地提出想要和刘邦单挑,一决雄雌,结束百姓饱受战乱之苦。“项王谓汉王曰:‘天下匈匈数岁者,徒以吾两人耳,愿与汉王挑战,决雌雄,毋徒苦天下之民父子为也’”。[26]在争夺天下的斗争中,提出由双方的首脑决斗来赌输赢,再次显示了项羽没落贵族的特性和政治上的不成熟,把残酷复杂的战争当成了个人之间的游戏。对此,刘邦哈哈大笑,嘲笑项羽的幼稚可笑。“汉王笑谢曰:‘吾宁斗智,不能斗力。’”

刘邦和项羽在鸿沟议和画界,所谓“中分天下,割鸿沟以西为汉,以东为楚”。问题的关键在于,议和之后,项羽轻信刘邦,机械得遵守鸿沟和议,完全没有一点警惕之心,“项王已约,乃引兵解而东归。”[27]然而,刘邦本意也要撤兵,但他听从张良、陈平的建议,“汉有天下太半,而诸侯皆附之。楚兵罢食尽,此天亡楚之时也,不如因其机而遂取之。今释弗击,此所谓‘养虎自遗患’也”[28]。什么条约不条约,趁他不备就干他,突然撕毁盟约向东追击项羽,此后就是著名的“垓下之战”。所以毛泽东有诗云:“宜将剩勇追穷寇, 不可沽名学霸王。”

03
刚愎自用、任人唯亲,嫉贤妒能、匹夫之勇


刘邦虽然为人粗鲁,对人骂骂咧咧的,但他虚心纳谏,善于采纳贤士的意见,爱才惜才,每个人才都能在刘邦收下发挥其应用的作用,使得他的下属愿意为他效力。刘邦也不是神人,他也会犯错误,但他能做到知错就改,从谏如流,而不是像项羽一样刚愎自用,一言不合就烹人。

刘邦初入咸阳,看到巍峨的秦国皇宫,也想住进去享乐一番,但张良、樊哙等劝他,“革命尚未成功,同志还需努力”现在还没到贪图享乐的时候。刘邦这个人最大优点,就是能够听进去劝谏,于是他下令封存秦王宫,自己撤军到霸上。“欲止宫休舍,樊哙、张良谏,乃封秦重宝财物府库,还军霸上。”[29]

刘邦一开始没认识到韩信的才能,“上未之奇也”,而只是封了韩信一个管粮草的小官,“上拜以为治粟都尉”,但他能听得进去萧何的建议,敢于用人,把毫无战功和资历的韩信从一个小小的治粟都尉破格提拔为大将军,“至拜大将,乃韩信也,一军皆惊。”[30]足见其魄力与胆识。

刘邦在处境艰难的时候,韩信要求封他为“假齐王”,刘邦怒了,你这不是趁机要挟我吗?张良踹了刘邦一脚,刘邦立刻领悟了他的意思,改口说:他妈的,要封就封真齐王,要什么假的?“汉王亦悟,因复骂曰:“大丈夫定诸侯,即为真王耳,何以假为!”[31]并派张良前去立韩信为齐王,“乃遣张良往立信为齐王,徵其兵击楚。”[32]

项羽认为在反抗暴秦的斗争中自己居功至伟,“自矜功伐”,理应为天下的头领。他心高气傲,在他眼里,其他人都是鼠辈。这种“自信”使他很容易轻信他人的离间与谄言。项羽又非常爱慕虚名,所以刘邦的几句假惺惺的赞美与自责,项羽感到格外入耳,听之信之。同时,项羽任人唯亲,在分封诸侯王时,项羽从个人感情出发,主观武断地把好处都给了亲近自己的人,使得许多人产生了不满。项羽的叔叔项伯私至敌营,泄漏军情,还与刘邦做了儿女亲家,还为刘邦说好话求情,鸿门宴上,项伯“以身翼蔽沛公”,项羽居然从没怀疑过项伯,对他竟毫无疑心,听之任之。

项羽的确骁勇善战,他自称“所当者破,所击者服”,并没有夸大其词。巨鹿之战中,在其他诸侯都作壁上观的情况下,他破釜沉舟,率领几万楚军打破四十万秦军,迫使秦军名将章邯投降。彭城之战中,更是以三万人大败刘邦五十六万大军,不可谓不神勇。但是他又刚愎自用,嫉贤妒能,只是自己勇猛,而不能用人,因此韩信说他是匹夫之勇,“请言项王之为人也。项王喑恶叱咤,千人皆废;然不能任属贤将,此特匹夫之勇耳。”[33] 对有才能的人,项羽总是多疑好忌,不愿重用。“妒贤嫉能,有功者害之,贤者疑之,战胜而不予人功,行地而不予人利”[34]。项羽麾下本来人才济济,如韩信、陈平、黥布等一开始都投奔了他,但都因得不到他的重用和赏赐而先后背楚归汉,反而成为协助刘邦置他于死地的对头。“项王不能信人,其所任爱,非诸项即妻之昆弟,虽有奇士不能用,平乃去楚。”[35]最后,只剩下一个忠心耿耿而又“好奇计”的“亚父”范增,项羽也轻易就不信任了,刘邦一个反间计,项羽便“疑范增与汉有私,稍夺之权”[36],范增请辞,项羽竟毫不犹豫地“许之”,后来范增病死在回乡途中,很有可能是气死的,我估计范增死前肯定会大喊:“竖子不足与谋”。项羽有人才而不能用,用之而又不能信,最终成为孤家寡人,被刘邦所灭,可悲可叹。

04
小结


在整个反秦战争和楚汉战争中,项羽总是所向披靡、战无不胜,以无比的勇力给对手以摧枯拉朽的打击。然而他只知道力战、杀戮,攻城拔寨,却不懂得斗智、拉拢民心,治理国家,所到之处无不残害百姓,生灵涂炭。他坑杀投降的秦军士卒和入关后烧杀抢掠的行为,是在为渊驱鱼,为丛驱雀,把民心推向了入关后秋毫无所犯的刘邦一方。司马迁批评项羽说:“汉行功德,子羽暴虐,”“天下苦秦久矣”,百姓渴望得到拯救,“若大旱之望云霓”。秦朝灭亡以后,如果项羽能够迅速建立起一个中央集权的统一帝国,废除秦朝的苛刻的法律制度,使当时人民对和平与安定的渴望得到满足,定会为人民所爱戴拥护。但可惜项羽是个政治白痴,他缺乏长远的政治眼光和政治斗争的经验,如果他只是一员将领或者一个普通人,我们可以说他幼稚可爱,一笑而过,可是作为一名政治家和领袖,真的是十足的蠢货,这样的缺陷是不能容忍的。

对于项羽失败的原因,后人评说甚多。他的对手刘邦说他不能用人,朱元璋说“项羽南面称孤,仁义不施,而自矜功伐。高祖知其然,承以柔逊,济以宽仁,卒以胜之。”而项羽自己却认为“天亡我,非用兵之罪也”,幼稚啊,糊涂啊,荒谬啊,至死还不知道自己失败的原因。正如太史公所言:“自矜功伐,奋其私智而不师古。谓霸王之业,欲以力征经营天下。五年卒亡其国,身死东城,尚不觉寐而不自责,过矣。乃引‘天亡我,非用兵之罪也’,岂不谬哉!”[37]

“羽之神勇,千古无二”,鸿门宴、巨鹿之战、破釜沉舟、四面楚歌、霸王别姬、乌江自刎,项羽的英雄形象和传奇故事代代相传,给后人留下了宝贵的历史遗产。诗人李清照也写下“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的著名诗句来缅怀这位西楚霸王,我们赞扬项羽的英雄气概和宁死不屈的抗争精神,但古为今用,我们更要以史为鉴,一定要吸取项羽失败的教训,“不可沽名学霸王”。

参考文献:

[1]《史记·项羽本纪》
[2]《史记·高祖本纪》
[3]《史记·淮阴侯列传》
[4]《史记·陈丞相世家》
[5]《史记·郦生陆贾列传》

注释:

[①] 《史记·高祖本纪》
[②] 《史记·高祖本纪》
[③] 《史记·项羽本纪》
[④] 《史记·高祖本纪》
[⑤] 《史记·太史公自序》
[⑥] 《史记·项羽本纪》
[⑦] 《史记·郦生陆贾列传》
[⑧] 《史记·项羽本纪》
[⑨] 《史记·高祖本纪》
[⑩] 《史记·项羽本纪》
[11] 《史记·项羽本纪》
[12] 《史记·淮阴侯列传》
[13] 《史记·项羽本纪》
[14] 《史记·项羽本纪》
[15] 《史记·项羽本纪》
[16] 《史记·项羽本纪》
[17] 《史记·陈丞相世家》
[18] 《史记·项羽本纪》
[19] 《史记·项羽本纪》
[20] 《史记·淮阴侯列传》
[21] 《史记·淮阴侯列传》
[22] 《史记·高祖本纪》
[23] 《史记·项羽本纪》
[24] 《史记·项羽本纪》
[25] 《史记·项羽本纪》
[26] 《史记·项羽本纪》
[27] 《史记·项羽本纪》
[28] 《史记·项羽本纪》
[29] 《史记·高祖本纪》
[30] 《史记·淮阴侯列传》
[31] 《史记·淮阴侯列传》
[32] 《史记·淮阴侯列传》
[33] 《史记·淮阴侯列传》
[34] 《史记·高祖本纪》
[35] 《史记·陈丞相世家》
[36] 《史记·项羽本纪》
[37] 《史记·项羽本纪》
fortop 发表于 2023-8-29 00:47:40|来自:北京 | 显示全部楼层
先纠正一个误区。
李清照说“生当做人杰,死亦为鬼雄。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
不是犯花痴病、英雄梦,遗憾项羽不过江。
写诗背景是靖康之耻, 她是在委婉的骂渡江逃跑的君臣都是怂包。
她肯定项羽“不肯过江东”,并认为因为“不肯过江东”,才让人们“至今思项羽”。

先回答第二问“非要自刎才行吗?”
不,还有两个选择。被人杀死,或投降。
项羽自刎,是与汉军短兵相接。战士死尽,“身亦被十馀创”。说白了就是在战死的边缘,他只是补刀自己。
再说第一问“项羽当年真的无路可走了吗?”
我们只讨论《项羽本纪》的情况,以此为真,即不渡乌江,不参考它说。
按照史书所说,他有条件渡到江东。但要抛弃跟随他的骑从,一个人逃走。即有路可走,项羽放弃了。客观条件,可活;主观心理,不可活。
此时的项羽,处于极度自我怀疑的情况。不说客观条件如何,他根本没有信心卷土重来,因为他到死也想不明白,自己为什么会败。
我们看项羽死之前的表演:
第一幕/霸王别姬
夜闻汉军四面皆楚歌,项王乃大惊曰:“汉皆已得楚乎?是何楚人之多也!”项王则夜起,饮帐中。有美人名虞,常幸从;骏马名骓,常骑之。於是项王乃悲歌慷慨,自为诗曰:“力拔山兮气盖世,时不利兮骓不逝。骓不逝兮可柰何,虞兮虞兮柰若何!”歌数阕,美人和之。项王泣数行下,左右皆泣,莫能仰视。
汉军四面楚歌,击垮了楚军心态,也击垮了项羽。项羽跟美人虞姬喝酒,慷慨悲歌,宣泄情感。
自己当世无敌,落此困境只是运气不好,然后大哭。诗表达的很自负,表现出的却是自我否定。

第二幕/东城二十八骑
至东城,乃有二十八骑。项王自度不得脱。谓其骑曰:“吾起兵至今八岁矣,身七十馀战,所当者破,所击者服,未尝败北,遂霸有天下。然今卒困於此,此天之亡我,非战之罪也。今日固决死,原为诸君快战,必三胜之,为诸君溃围,斩将,刈旗,令诸君知天亡我,非战之罪也。”
没有所谓的虞姬自刎,喝完酒项羽就带着八百壮士逃跑了,灌婴率五千骑追击。
一路追杀,追到东城时,项羽就剩二十八骑。项羽自知必死,再次表达自己当世无敌,落此困境只是运气不好。
项羽不愿承认自己的失败,就把锅推给老天。不但要让自己相信,也要让别人相信。于是,临时策划一场反击,来证明天亡我,非战之罪也。

第三幕/无颜面对江东父老
乃谓其骑曰:“何如?”骑皆伏曰:“如大王言。”
於是项王乃欲东渡乌江。乌江亭长 义船待,谓项王曰:“江东虽小,地方千里,众数十万人,亦足王也。原大王急渡。今独臣有船,汉军至,无以渡。”项王笑曰:“天之亡我,我何渡为!且籍与江东子弟八千人渡江而西,今无一人还,纵江东父兄怜而王我,我何面目见之?纵彼不言,籍独不愧於心乎?”
临时策划指挥,一场反击战打完。项羽再问下属:怎么样?是不是没人能打败我,只是天要亡我?
下属答:对对对,大王说的对,您该死。
绝处逢生,江东父老来接他了:孩子,回家吧。失败是成功之母。
项羽笑了,天要亡我,我还活着干嘛?八千子弟兵尽死,我有何颜面回江东?
富贵不还乡,如锦衣夜行。这才是项羽的人生哲学。

三幕戏,项羽反复告诉自己,天要亡我。
努力向别人证明天要亡我。还要接到别人的反馈,认同他的说法。
真相明了,只欠一死,让世人看到天要亡我,非战之罪也的事实。
他如果活下来,那就要承认自己被打败。他怎敢不死呢?不死怎么证明是天要亡他。

司马迁写《项羽本纪》,开篇就说了项羽是什么样的人。
学书不成,去学剑,又不成。项梁怒之。籍曰:“书足以记名姓而已。剑一人敌,不足学,学万人敌。”於是项梁乃教籍兵法,籍大喜,略知其意,又不肯竟学。
项羽力能扛鼎,才气过人。他很有天赋,很有志气,也很骄傲。但他不是个有耐心学习的人,不乐意去面对不足。一切只凭天赋、志气、骄傲。
凭天赋,打下了一片辉煌。让他坚信,自己的属性就是“无敌”,凭智力、武力,没人能打败他。取得的一切,靠的既不是学习、知识,也不是团队,是他自己的能力。
而刘邦,摸爬滚打了几十年,太知道自己行不行了。政治上,萧何比他在行,那就交给萧何;军事上,韩信比他在行,那就交给韩信;见识上,张良比他在行,那就听张良的。
一介平民,四十老吏,亡秦灭楚,一统江山。却坦率直言:此三者,皆人杰也,我不如之。
萧何、曹参也只是县吏出身,见识有限。但一步步做大,一点点学习,能做好国家丞相。
至于其他人,樊哙夏侯婴,屠狗牵马之辈;周勃灌婴,织席贩履之徒。
韩信也是草根二半吊子起步,但他爱好军事,熟读兵书,异于常人的钻研精神。每次打仗都像作死,让队友赢了也不知道怎么赢的。完了给别人用理论分析、别人也未必能懂。对待懂用兵的俘虏,以师礼事之。
这不但是个天才,还是个专家。是孙吴一样把用兵当学问的人,玩出诗一般的艺术感。项羽,根本就不是他的对手。整个时代,都差他一个段位。
项羽凭的仅仅是个人智勇、天赋。十年前,他是才气过人的项羽,对面是一帮乡巴佬。五年前,他是才气过人的项羽,对面是一帮创业党。现在,他还是才气过人的项羽,对面是一帮专业团队。连灌婴都成长为职业骑兵师长。
用人,输给了刘邦;用谋,输给了张良;用兵,输给了韩信;用武,又被灌婴追到绝路。让他怎么承认不如他们?
单挑,他天下第一;打仗,他正面刚所有;他不仁吗?恭敬慈爱,关心下属;他不义吗?破釜沉舟,救别国盟友;他不狠吗?杀上将夺兵权;他没权谋吗?拆解组合,分封列国;他不得人心吗?死后,鲁地臣民也在为他战斗,见到他人头,才降汉。
他想不通自己哪一点错了,为什么会输。实际上他做到了他认知下的最好。还是因为不学习,高深的他不懂。那群乡巴佬入了咸阳,就收藏图书;他到了咸阳,就杀人放火。
那帮乡巴佬几十岁的人了,尚且活到老、学到老,二十多岁的项羽就不屑学习任何东西了。
他不懂什么是仁政,不懂什么是大义,不懂什么叫政治家的胸怀,也不懂军事的学问,更不懂人心。
他不明白啊,以他的认知,他做的已经完美了啊。沦落到这一步,只有一个原因,那就是天要亡他。极度的自我怀疑下,让他抓住了这根要命稻草。
他就这样找到了答案,找回了自信。带着他的骄傲,豁达地赴死。
临死装一逼,化作千古浪漫。


自矜功伐,奋其私智而不师古,谓霸王之业,欲以力征经营天下,五年卒亡其国,尚不觉寤而不自责,过矣。乃引“天亡我,非用兵之罪也”,岂不谬哉!——司马迁
十月¢潴潴 发表于 2023-8-29 00:48:00|来自:北京 | 显示全部楼层
李清照和杜牧毕竟都是文人,还是大政治家王安石说的透彻——
百战疲劳壮士哀,
中原一败势难回。
江东弟子今虽在,
肯与君王卷土来?
我有公众号“秦瑟读书”,欢迎大家关注。愿作一只船,载你去书海。
梦幻儿 发表于 2023-8-29 00:48:22|来自:北京 | 显示全部楼层
没有了,到处都是汉兵了,纵然是回去也不过是迟些死而已,兵败就自尽,总比被人围在家里自焚体面一点。
临江王在兵败后逃回封地继续抵抗刘邦,最后被杀,还有几个县感恩项羽,死战不投降,刘邦亲自带着大军围攻,并且展示项羽的头颅,百姓们就放弃抵抗了。项羽纵然渡江,能收集的士兵也超不过五万,粮食供应更提不上,除非抢劫百姓刮干地皮负隅顽抗,但没有什么意义,失去了争霸的资格,四面八方都是敌人,又没有天险可以依据,刘邦当时联合军有三四十万之众,并且大后方稳定极了,项羽此时的资本还不如后来的九江王英布多,还能做什么呢,自取其辱而已,英雄最可贵的地方就是知道怎样死才能顾全名节,项羽做到了这一点,如果渡江,就变成了一个普通的枭雄而已了。
catty004 发表于 2023-8-29 00:49:22|来自:北京 | 显示全部楼层
其实......项羽真不是江东人,他是江北人,按早期封地算甚至是山东人.......项羽老家在现在的江苏宿迁,所以才定都彭城,两地相距约一百余公里,最后抵抗最厉害的是项羽早期的封地鲁。渡江虽可以见江东父老,可最顽抗的是山东父老。就好像台湾也是国民党控制地盘,但蒋公似乎不大需要向台湾人交待。
刘邦击败项羽后,第一反应不是渡江,是马上返回淮北与周勃会合攻击泗水、东海二郡下的各县,消灭项羽残余的顽固势力。说江东还有余力,无非是项梁杀会稽太守起兵,班底中有些吴人,但西楚的核心仍在徐淮。比如范增是安徽巢湖人,钟离昧是连云港人,英布是安徽六安人,韩信是江苏淮阴人,陈婴、吕臣都是安徽人。刘邦等人自不必说了,他们这批原先楚国的班底在沛县,距离项羽的老家下相只有两百公里。项羽的大司马周殷坐镇南方,也只是在九江郡,亦未过江。
灌婴则追击项羽,攻破历阳后渡江,连破吴郡、会稽、豫章三郡,江东的抵抗力比项羽的老家还容易击破。西南方面被刘贾、卢绾从九江、衡山一路打到南郡。从英布后来的封地看来,他应该参与了西南战线的扫荡。项羽渡江就算能守住吴地,衡山、庐江、豫章等地也守不住,无险可守。当时的吴郡是会稽所分出来,严格来讲项羽渡江就只剩一个郡跟全国诸侯抗衡。刘邦平定江东只派了灌婴,主力却几乎留在淮北。灌婴平定了江东,还要返回淮北增援刘邦。
配图大致是项羽兵败后,刘邦战将大致所在位置。知乎上那些分析项羽不渡江原因,认为是性格和宿命的观点基本都是胡说八道。项羽就算再傻也明白丢掉了淮北的根据地已无力回天,自己在江东支持率不是绝对的,如果说吴地因为项羽是楚人就支持他,那么刘邦一群人何尝不是楚人?刘邦可是打着为楚怀王报仇的旗帜讨伐项羽。除了徐淮地区,其余楚地对项羽的感情与刘邦差不了多少。


《史记高祖本纪》:“五年,高祖与诸侯兵共击楚军,与项羽决胜垓下。淮阴侯将三十万自当之,孔将军居左,费将军居右,皇帝在後,绛侯、柴将军在皇帝後。项羽之卒可十万。淮阴先合,不利,卻。孔将军、费将军纵,□正义二人韩信将也。纵兵击项羽也。以“纵”字为绝句。孔将军,蓼侯孔熙。费将军,费侯陈贺也。楚兵不利,淮阴侯复乘之,□正义复,扶富反。乘犹登也,进也。大败垓下。项羽卒闻汉军之楚歌,○索隐应劭云:“今鸡鸣歌也。”颜游秦云:“楚歌犹吴讴也。”按:高祖令戚夫人楚舞,自为楚歌,是楚人之歌声也。以为汉尽得楚地,项羽乃败而走,是以兵大败。使骑将灌婴追杀项羽东城,◇集解徐广曰:“十二月。”斩首八万,遂略定楚地。鲁为楚坚守不下。汉王引诸侯兵北,示鲁父老项羽头,鲁乃降。遂以鲁公号葬项羽穀城。还至定陶,驰入齐王壁,夺其军。”《史记灌婴列传》:“项籍败垓下去也,婴以御史大夫受诏将车骑别追项籍至东城,破之。所将卒五人共斩项籍,皆赐爵列侯。降左右司马各一人,卒万二千人,尽得其军将吏。下东城﹑历阳。渡江,破吴郡长吴下,得吴守,遂定吴﹑豫章﹑会稽郡。还定淮北,凡五十二。 ” 《史记绛侯周勃世家》:“籍已死,因东定楚地泗(川)水、东海郡,凡得二十二县。还守雒阳、栎阳,赐与颍(阳)阴侯共食钟离。 ” 《史记 荆燕世家》:"汉五年,汉王追项籍至固陵,使刘贾南渡淮围寿春。还至,使人间招楚大司马周殷。周殷反楚,佐刘贾举九江,迎武王黥布兵,皆会垓下,共击项籍。汉王因使刘贾将九江兵,与太尉卢绾西南击临江王共尉。共尉已死,以临江为南郡。 "

快速回帖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