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海经》的内容是真实存在的吗?

[复制链接]
likey 发表于 2023-8-28 20:37:49|来自:北京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山海经》的内容是真实存在的吗?
全部回复5 显示全部楼层
必填内容 发表于 2023-8-28 20:38:31|来自:北京 | 显示全部楼层
山海经这个话题居然这么多人关注。那么必须看这个回答。
没有一句引用原文,也没扯谁谁的。还比较逻辑自洽的。
相信看完之后能看到自己在悟性这种没有度量衡的情况下。是如何表现的。
哪一天开始你开始相信山海经?
polocat 发表于 2023-8-28 20:38:39|来自:北京 | 显示全部楼层
现在回过头来看曾经写的,嗯,脑洞不错,不过有些东西我自己都推翻了,但还有人在点赞,还是修订一下吧,可惜知乎没有删除线。
<hr/>结论:真的。
山海经中描述的动物许多都找到了原型,描述的地理山川也找到了一部分。
由此,有相当一部分人认为山海经不只是神话故事,是有据可考的山川地理著作。
其实他们只说对了一半,既然书中的山川地理飞禽走兽是真的,为何它里面记载的故事就是假的呢?为何要双标对待?
我们总以为那个时代是一群原始部落的故事,我们的科技才是地球诞生以来最先进的,又何尝不是一种自大?
因为不理解不相信就认为是假的不过是一厢情愿,是不能接受真相的自我安慰。
在那个时代,所有陆地连成一片,山海经是全球山川地理著作,并包含了那个时代的最波澜壮阔的历史。
<hr/>我们讲几个山海经的著名故事:
夸父逐日,共工怒触不周山,女娲补天。
夸父与日逐走,入日;渴,欲得饮,饮于河、渭;河、渭不足,北饮大泽。未至,道渴而死。弃其杖,化为邓林。
古人用词相当讲究,其中有一个关键词,入日!现在有些翻译说是追到了太阳落山的地方,其实是强行翻译了。如果夸父追逐的是一架发光UFO,就能很好的解释为什么能入日了,由于受到了巨量辐射,或许造成了体内大出血,出来后表现为口渴。
“西北海之外,大荒之隅,有山而不合,名曰不周”
“海内昆仑之虚,在西北,帝之下都。昆仑之虚,八百里,高万仞”(注意是方八百里)
不周山,也叫昆仑山、昆仑虚(并非现在的昆仑山),是山海经里可以通天的山。圆周圆周,不圆不周。这和疼痛,快乐,思念等词语用法相同,即一个词由两个意思相近的字组成。
所以不周山是一座巨大的方形金字塔,顶上有天柱直达天穹。如果上面没有东西了,合拢了,那就是山峰,但由于上面还有天柱,所以是“有山而不合”
如果想看不周山的详细的论证,去看这位匿名大佬的回答吧,是真的厉害。我也是借鉴的他的两个回答:
哪座山最有可能是神话里的不周山?
真正的昆仑山在哪?因为不同的文明之间发生了一场高科技战争,导致天柱和不周山纷纷蹦碎,飘扬的尘土掩盖了山海经中的西北海,并形成了同维度地区,东方沙漠数量明显多于西方的特征。


天柱另一端的天穹也受到损伤,于是有了女娲炼五色石补天的故事。
也因为这次天柱损毁,造成“天倾西北,地陷东南”。引发了全球大洪水,才有了后来的诺亚方舟,大禹治水等一系列重大事件。
大禹治水其实和愚公移山是同一个故事,只不过为了前朝功绩不被篡改和删掉,后者做了一定的改变,可以参考专讲上古史的B站UP———神都俗人,有一个视频论证了愚公移山里面隐藏的线索指名愚公=大禹。当然,他也有讲山海经系列视频,但他的目光仅把山海经局限在中国,格局小了。
而大禹治水也很可能超乎想象,是操作着大型机械挖出来的。






更多的资料和图片就不引用了,这位匿名大佬两篇文字都篇幅超长,引经据典,论证非常详细,我引用的大概不足百分之一,希望都去耐心看他的原文。
<hr/>人类文明几经覆灭和重建,过去有着远比当今更发达的科学技术。人类文明从始至终就不是一个孤立发展的文明!而中国之所以自称神州大地,也是有重大历史渊源的!
人首蛇身的伏羲和女娲是蜥蜴人,但他们是帮助人类的,其他蜥蜴人似乎和伏羲女娲持对立面。
随着绝密资料的保密期限到期,联合国也终于承认了UFO视频的真实性,越来越多的人开始揭露真相,其中也不乏一些高官要职。不过我国处理得更加保守。
寒流来袭 发表于 2023-8-28 20:39:33|来自:北京 | 显示全部楼层
《山海经》有个故事笑趴了,原来“忽悠”这个梗是这么来的啊?
《山海经》原文记载:
“南海之帝悠,北海之帝忽,中央之帝江。悠与忽时相遇于混沌之地,浑沌待之甚善。悠与忽欲报浑沌之德,曰,“人皆有七窍,以视听食息,此独无有,尝试凿之,日凿一窍,七日成而浑沌死。”



南海的帝王名字叫悠,北海的帝王名字叫忽,南北之间,中央地区的帝王名字叫帝江。帝江又被人称为混沌,因为他长得奇特:整个身体像鼓起来的袋子,皮肤火红,还长着六只脚和四只翅膀,像个大肉团子一样,没有头更没有五官。

悠和忽经常在混沌的地盘相聚聊天喝酒,混沌对待这俩人也很好。时间长了,忽和悠就想回报混沌的盛情美意。他们俩商量了一下认为:每个人都有五官七窍,用来看色彩、听声音、吃东西、呼吸空气,唯独混沌就是个肉团子,啥都没有。于是,忽和悠就说:我们给你凿开七窍吧。



混沌答应了,忽和悠就开始动手了,他俩累得半死,一天也就只能凿出一窍,连续忙活了七天,终于把七窍凿出来了,混沌却死了。
初看这个故事,忍不住捧腹大笑:可不是忽悠吗?老祖宗忽悠人的历史原来这么悠久,这么源远流长啊?
所以,很多人看《山海经》不过是当做神话故事,看个稀奇,看个好玩罢了。
谁知道,近年来,随着对《山海经》探索的不断深入之后才发现,有些细节似乎是真的啊?有些东西,仔细推敲之后,吓人一跳呢。




细节一:很多动物居然是真的?现实当中居然找得到原型?


因为年代久远,古代先民和我们现在的视角其实差异很大。同一个东西,我们看和古人看,完全是两个东西。
《山海经 · 西山经》记载:“太华之山有蛇焉,名曰肥遗,六足,四翼,现则天下大旱。”
翻译过来就是:太华山上有一种 “蛇 ”,名字叫肥遗。它长着6只脚,4个翅膀,它出现的地方就会大旱。
大家想想,古人很少见到蝗虫这个东西,但蛇却是令他们害怕的动物。凡是令他们害怕的动物,都跟蛇扯在一起,蝗虫就是这种情况。
蝗虫出没即为大灾之年,虫群过处寸草不生,让一个地区的环境发生极大的改变。古人惊恐,因为这种情况比蛇还可怕。



从《山海经》的描述可以推断,十有八九,这个肥遗就是蝗虫,因为让古人吃过大亏,所以记载了下来。除了肥遗,其他诸如鹿蜀、赤鱬、驺虞、鹦鹉、九尾狐、狌狌等动物,都可以在现实生活当中找到原型。
所以,未必是《山海经》神奇,很可能古人词汇匮乏,或者跟现代人的视角不同造成的。
以前老辈子人说:天狗吞日,其实不就是日食吗?古人说:天圆地方,就是天像个大锅盖扣住四四方方的大地。
如今有了飞机,大家溜达一圈不就明白了吗?




但《山海经》就是《山海经》,有些铁证如山,就是现实当中的动物,比如豪彘就是豪猪,有些却完全让人摸不着头脑,比如烛龙、凤凰、混沌这些。
真真假假,虚虚实实,这就是《山海经》令人着迷之处啊?

细节二:剔除神话色彩,可见远古生活风貌


《山海经》收录了很多神话和传说,如“精卫填海”、“女娲补天”、夸父逐日”、“大禹治水”、“共工撞倒触山”、“后羿射日”等等,这些传说看起来神奇,其实也有现实生活的影子在。神话就像吹牛的底稿,这个底稿十有八九来自现实生活。




比如,细读可以看出来当时自然环境恶劣,导致先民们对大自然有一种很深的恐惧存在,故此,才会出现万物有灵崇拜,才会有那么多神仙鬼怪,因为先民们统统搞不定啊。
为了免受其害,把这些自然现象或者难以理解的事情,统统奉为神灵,供奉以求免灾。那个时候的人,除了求神,还能如何?

于是部落之间,就出现了非常成熟的图腾崇拜现象。像大禹治水娶了女娇,这个女娇部落的图腾就是九尾狐。
民国文学大家闻一多先生,就在《伏羲考》中提出了图腾说,即《山海经》里面的神怪其实都是部落图腾。


这些动物本身真实存在,是原始人类把这些动物拼凑到一起,当成图腾而已,是一种崇拜过程的发展而已。
《五藏山经》里,还记录了部分山神的样貌描述。例如《南山经》、《中次十二经》当中的山神是鸟身龙首;《南次二经》里的山神刚好反转是龙身鸟首。
在《西次二经》、《北次三经》里面的山神是人面马首;而在《西次二经》就是上有人首牛身。
部落之间,经常有争斗甚至战争,比如黄帝大战蚩尤,剥掉神话外衣,可以看到古代部落之间的残酷战争。这种战争在《山海经》当中的记录还真不少。



除了天灾(大自然)人祸(部落战争)之外,我们还能看到先民们的日常生活。
《大荒海内经》记载:“后稷是始播百谷”。看,那个时代,先民就知道耕作种粮食了。
《大荒北经》记载:“叔均乃为田祖。” 这个田,乃是水田,很可能就是稻谷。
《大荒西经》记载:“帝令重献上天,令黎邛下地。下地是生噎处于西极,以行日月星辰之次。”
那个时候就开始观察天象,估计还是为农业生产服务的。



所以,神话归神话,神话 的背后,老祖宗的日常生活才是底稿啊。

细节三:古人真的吃过、用过这些神秘的异兽吗?


《山海经》的第一大特色就是吃,其他统统靠后。古人胆子大,什么都敢吃,而且各种花样翻新地吃。吃完了,还能总结出经验来,所以《山海经》首先是一本古代吃货日记。都说广东人能吃,古代先民比广东人能吃多了。

比如 “ 狌狌”这种动物,古人说吃了以后就 “善走” ,意思是 走路健步如飞。“耳鼠 ”则 “可御百毒 ”,就是吃了之后百毒不侵。就是不知道好不好吃?



有一种  鸡(cháng fū  音同:长夫),长得三头三翅,让人想起了三杯鸡,吃了之后“不用睡觉”。这效果,堪比现代大麻啊?神!
有一种鱼叫虎蛟,吃了可以治疗痔疮。那个时代就有痔疮吗?天然马应龙啊?
亶爰山有一种野兽,长得像野猫,人一样的长发,名字叫 “ 类”。据说,吃了它的肉就会使人不产生妒忌心。
有一种文鳐,吃起来就跟咕噜肉似的,酸酸甜甜特别可口,连调料都不用放,真好。



你说,古人若是没有吃过,他们怎么就知道这些动物 的功效呢?
估计,吃一次还不不知道,还得长期吃、多吃,才能发现这些功效吧?
除了寻常动物,《山海经》还有很多瑞兽、异兽、神兽。比如东方青龙,战斗力惊人;比如西方白虎,杀戮之气异常严重;比如南方神鸟朱雀,得之特别幸福,不过容易着火;而麒麟则能吞吃妖怪,保一方平安。




古代有一种邪恶的巫术:蛊。《山海经》里有几种神奇生物,是蛊术天然克星。
天帝山有神兽名 “溪边 ”,样子像狗,用它的皮毛做成褥子,就可以抵御蛊术。
大名鼎鼎的九尾狐,哭声像婴儿还能吃人。但是,吃了九尾狐的肉就能不受蛊术侵害。
樗树即臭椿,可以解毒,避开瘴气,吃了之后还能防御蛊术。都不是盖的呀?




还有些怪东西:
有一种兽,叫“山楎 ”,一看见人就咧嘴笑,而且周围立刻刮起大风来。这气势,有点像蒲松龄的十三姨(风神),或者现代董明珠,走路带风啊。

大家想想,这些食物,不,这些动物的功效,古人是怎么知道的?
难不成,看一眼就能猜到?
十有八九,那些胆子大的,不怕死的弄来吃了,吃过之后觉得不错,然后推而广之,对吧?



最后总结一下:
《山海经》里面记录的动物、植物,还有神话传说,看起来荒诞不经,其实就是古代先民的历史和真实的生活图景罢了。
也许有谬误,也许有编造的成分,也许有加工的痕迹,毕竟都是真实发生过的事情。
我们可以打些折扣,也可以洗掉装饰,但是,不能否定过去,更不能否认古代先民们的智慧和朴素的世界观。
你认为呢?



关注@王小喵读书,你的支持很重要。
ues6858 发表于 2023-8-28 20:40:24|来自:北京 | 显示全部楼层
“相传,再往东三百七十里就是杻阳山。

这山的南面盛产黄金,北面盛产白银。

山里有一种野兽,形状像马,长着白色的头,身上的斑纹像老虎而尾巴是红色的,吼叫的声音像人唱歌,这种野兽叫鹿蜀,人穿上它的毛皮就可以子孙昌盛。

有一道怪水从这座山里发源,水里有很多暗红色的龟,长着鸟一样的头、蛇一样的尾巴,叫做旋龟。

这种龟的叫声像劈木头的声音,(吃它的肉)能治耳聋和脚病。”


按照一般印象,《山海经》它属于神怪小说,《四库全书》就是这么给它分类的。

现代史学界把它做为非正统史料。

你要是为了看故事,那《山海经》里真没多少。

它的格式是一行一行的条目,说的都是:某个地方有座什么山,有个什么方国,那里有哪些奇怪的人和动物,也夹杂了一些神话和占卜内容。

要论好看,还是插图版好看,鲁迅先生小时候就特别想弄一本,为了看里面“人面的兽、九头的蛇”。

现在,它也是漫画和电子游戏的好题材(让我查查你是山海经第几页)




正如开头山海经里故事,这又是一个妖魔鬼怪的话题

而西方的妖魔,大多是从宗教系统中来,有严格的谱系和专门的恶魔学。

恶魔学在中世纪很流行,这也正是欧洲人信仰最虔诚的时代。

这不难理解,要宣扬神圣,就得先立个靶子。

相对而言,中国本土神话不怎么发达,要不是佛教给中国导入了从观音到哪吒、龙王、夜叉这一大票人物,我们神话都不好讲。

至于鬼怪的来历就更杂了。

这方面本来就没有权威,就算同一个鬼怪,在不同地方也有不同说法。

我觉得,神话不发达不能说算中国文化的劣势,反而是特长的表现。

法国人类学大家、神话学者列维-斯特劳斯有个命题:“神话终止于何处?而历史又从何处开始?”也就是说,神话和历史是对立关系。

神话是静止的、封闭的,历史是开放的,是一直变化运动的。

中国神话消失得早,原因就是善于发展理性的历史。

那么,这二者之间过渡阶段就重要了,那个模糊的神话时代,正是我们民族的童年,我们今天生活里这些说不清、道不明的东西,是从那个时候开始的。


看了开头的故事,你可能会说,《山海经》这不还是神话吗?

至多是古人的谣言,也算不上真实历史啊。

别急,我们来考察一下这书的形成经过。

《山海经》的名字就容易引起误会,这个“经”的意思和《诗经》《易经》的经不一样,不是经典,考据学家的定义是“经界”,也就是疆域和界限;神话学家袁珂认为它是“经历”的意思。

我们也可以认为,这就是本上古时代的地理书和旅游手册,有很强的实用目的。

全书大约两万到三万字,因为有不同版本,今天的通行版是18卷,分5卷《山经》和13卷《海经》。

用现代学科分类看,《山经》和《海经》属性不一样。

《山经》谈的是山川万物,讲动植物和草木,类似博物学。

《海经》分海内、海外和大荒三部分,说的是时间和空间问题,属于天文地理范畴,反映的是上古时代的世界观。

按照现代的考证,《山海经》的成书历程很长。

因为里面既有周代初年的世界观,也有战国、秦汉时代的文化痕迹。

语言学家从语法上考证,它的主要成书年代是战国中期到后期。

《山海经》在文献学里也很重要,因为它幸运地躲过了汉代儒生们对先秦书籍的集中篡改,保存了古老的痕迹。

在汉代以前,它是被当做严肃的地理学著作的,后来被推翻有两个原因:

一个是独尊儒术以后,确立了儒家的地理学思想,《山海经》的那一套不能用了。

另一个原因是汉代打通西域,活动领域变得很大,使臣们亲眼看到,《山海经》记载的西方世界根本不是那么回事儿。

但是,我们今天来看,《山海经》里和真实不一样的地方,恐怕比它记载真实的那部分还有价值。

正因为其不真实,我们才要研究古人为什么会这样认识和幻想?

《山海经》写的好像是个异想天开的混沌世界,到处都是让人摸不到头脑的记载。

从古至今,很多学者都想理清那些地理位置和奇怪生物的原型到底是什么。

因为上古材料稀缺,这个工作很难做。

我下面说的,一半是学者的研究,另外一半是我的猜测,欢迎你不同意。

第一点:我同意一个观点,《山海经》的世界观本质恰恰不是混沌,而是秩序和理性。

这从刚才说的《山经》《海经》的分类思维就能看出来。

在它成书的战国时代,中国政治文明已经达到了很高水平。

这本书已经在用秩序意识来组织世界了。

比如,书里写山川河流,是按照方位距离、植被、物产、鸟兽这个固定顺序来讲的。

写动物也是先写头、身体和皮毛,再写习性和叫声。

这个写作目标很明确:作者既是在建立地理旅行手册,也是在建立分类学目录,要为外部世界建立一个系统。

人在自然界获得直接经验,首先会感到诧异,继而产生解释的愿望,想为世界立法,想为万物命名,这种解释行为能让诧异转化成认知。

从古至今的知识更替,是这些解释行为的变换升级。

《山海经》的色彩并不是混沌神秘的,它是古人建构世界的努力。

我们今天看,这种努力非常动人。

一个对探索和解释不感兴趣的世界,才是真正的混沌。

经过这个阶段之后,中国人的历史观和世界观开始蔚然成型了。

下面来说我的第二点猜测,这个脑洞要更大,我认为《山海经》世界包含着比较完整的巫文化世界结构,它为中国文明的起源提供了证据。

著名考古人类学家张光直有一个震动世界的开创性理论叫“环太平洋文明底层”,主要观点是:早期泛太平洋地区的古代文明,像古中国、古美洲都拥有一个共同的文明形态。

它们都信仰萨满,使用同一套宇宙框架的世界观,认为世界上的自然现象和超自然现象,都是巫术的结果。这个假说有两大意义:一个是能说明为什么古中国和古美洲在考古上有那么多相似的发现。

这不是谁是谁的祖先,而是拥有共同的文明底层。第二是它证明,像中国文化这种连续性、一致性的文明形态,才是世界古代文明的主流,而西方文明那种断裂式演进其实是人类文明中的少数派。

在学术上,说一件东西“有”很容易,说“没有”很难;判断“不是什么”容易,判断“是什么”就难了。

因为出来一个黑天鹅事件,那你的整个系统都会被推翻。

张光直的理论一直属于假说,但既能解释之前的资料,之后的的考古发现,也没有推翻这个立论。

在《山海经》里,从世界观到细节,同样能看到巫文化的痕迹。

我们先说山海经世界的大结构。

典型的巫术世界观认为:宇宙分很多层,每个层都有一个统治的神灵和相应的居住者。

世界是平行的四个方向,也就是四个象限,其中有各种神灵,各有代表性的颜色。

各层之间有一个中央之柱贯穿。在全世界许多古代文明图腾里,我们都能看到柱子、神树这些形象,就是对它的一种刻画。

《山海经》里能找到很多这类信息,那根重要的中央之柱叫昆仑。

昆仑在中国文化里被称为“天地之轴”,西方地理概念的“轴”是旋转的轴心;而中国古代地理概念的轴是大地的中心和制高点,也叫“极”,也就是极点的意思。书里记载的昆仑,是天帝在下界的都城,有神仙居住的宫苑。

主管的天神叫陆吾,生着老虎身体,有九条尾巴。

也有神话学家考证,这九尾其实是九个头、每个头都长着人脸。昆仑山分上中下三层,人走到中层就可以不死,走到上层就可以成神。

而法力强大的巫师可以自由地在各层之间来去。

昆仑的原型到底是哪座山?

众说纷纭,《楚辞》里有,《史记》里也有对它的记载,我想它不一定是地理概念,而是巫教世界的概念。

它在历史典籍里的位置是漂移不定的,对它的记载也有一个从原始到文明的过程。

《山海经》对动植物的描写,也遵循巫术的法则。

比如,你在书里经常能读到这类文字,像:有一种鱼,形状像鸟,栖息在山坡上,长着蛇一样的尾巴并且有翅膀,吃了它的肉能使人不患痈肿疾病。有一种鸟,长着三个脑袋、六只眼睛、六只脚、三只翅膀,吃了它的肉让人不感到瞌睡——好像作者是位广东人,看见什么都打算尝尝它的肉,测试测试能不能排毒去暑。

在巫文化里,万物有灵,人和动物是对等的。

各种动物都拥有自己的神灵,特点就是体型特别大。

我们看宫崎骏的电影《幽灵公主》里那个巨大的狼神和野猪神,就有这个特征。

另外,人和神奇动物的能力可以彼此转化,一个渠道是佩戴对方身体的某部分,另一个渠道就是吃掉对方。

在《山海经》世界里,每个条目写动物,最后都要讨论它吃人不吃人,或者人吃了它治什么病。

这是巫文化里万物一体的世界观,也是法力和能量的转换。

古人记录这些,态度是郑重的。这些说法在巫文化消退之后,才开始显得荒诞不经。

不过,你一定也想到了,我们生活中很多遗迹,比如所谓“吃哪儿补哪儿”,以及养生、风水之类的很多说法,也都是那个时代留下的。

这对还相信这些东西的人来说,不知道算好消息还是坏消息。

今天我们说的是妖魔鬼怪的源头,也可以说是中国文明的源头,下回我们来说鬼的话题。
bluejelly 发表于 2023-8-28 20:41:01|来自:北京 | 显示全部楼层
有段时间很想画《山海经》里面的神兽,找了几本相关的书,也看了别人的一些注解,琢磨了一段时间以后,也产生了类似题主的疑问,关于是否存在,我想没有谁能给你一个绝对的答案,但是我认为至少不是“瞎编”的。
我所说的“瞎编”是指凭空捏造,但是写山海经的人显然没那么无聊,里面的内容,不管是神话传说还是各种生物,可能在作者看来,都是真实存在,他只是做了记录,有些是他亲眼所见,有些是在民间收集,但不管如何,他很可能是把《山海经》当成人文地理一类功能书来写的,而且我也支持作者不止一人的说法,这么多人合著一本书,投入那么大的人力物力,肯定不是为了图好玩。
所以关于《山海经》里面的生物,作者主观上应该认为它们都是存在的,那客观上又有多少存在呢?
首先,关于书中对各类神奇生物的描述,我觉得不能用今天的阅读逻辑去理解,《山海经》大体成书于战国后期到汉朝初期,那时候成书的主要材料是竹简和丝帛,这些材料最大的问题是费钱,还很占空间,古人说的学富五车,这五车竹简里面的字加起来可能都没有一本语文课本多。所以不管是写作还是记事,用词用字肯定不能像今天这样任性。
设想一下你身处战国时期,要写一本关于人文地理的书,条件艰苦资源有限,你只能用最少的文字去记录尽可能多的信息,这种情况下,你必须得做到惜字如金,字尽其用。你要想形容一个姑娘长得像花一样好看,肯定不能写“她的脸长得像花儿一样”,而是用“花容”或者“月貌”简单一两个字就能收笔。
这里举一个经常被拿来佐证《山海经》生物真实存在的例子,《山海经》里记载了一种叫旋龟的生物,原文描述:“其状如龟而鸟首虺尾”。直译就是整体像只龟,但是长着鸟的头和蛇的尾巴,这玩意听着很诡异,于是我们自然而然就会顺着描述产生联想:



旋龟概念图(图片来源于网络,侵删)



旋龟概念图(图片来源于网络,侵删)



旋龟概念图(图片来源于网络,侵删)



旋龟概念图(图片来源于网络,侵删)

这样的奇葩生物,确实让人难以置信,但是按照“花容月貌”的逻辑,这样去理解大概率是错误的,鸟首不一定是指长着个鸟头,很可能是说这乌龟的头长得很像鸟,蛇尾也同理。
所以关于旋龟,可能只是指一种龟头像鸟头,龟尾像蛇尾的龟类,就如同下面这种:



鹰嘴龟(图片来源于网络,侵删)



鹰嘴龟(图片来源于网络,侵删)



鹰嘴龟(图片来源于网络,侵删)

类似旋龟这样在现实中能找到原型的,《山海经》里面有不少,主要是名词和形容词交替混用造成的误会。此外还有字义的演变,也会造成误解,比如“九尾狐”这种,我一直觉得“九尾”不一定是指九条尾巴,“九”在古代有“很多”或者“无穷”的意思,“九尾”可能是指“很大一撮尾巴”,可能只是某种尾巴长得很华丽的狐狸,但是按现在的字义去理解就是长着九条尾巴的狐狸。
总而言之,《山海经》里的神兽可能并没那么神,只是我们一厢情愿地想太多,既然我们知道樱桃嘴,丹凤眼,柳叶眉,杨柳腰只是一种形容,那为什么不试着用这样的阅读思维去理解《山海经》?

快速回帖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