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古时期世界各区域的文明之间是否存在交流与互动?

[复制链接]
o111 发表于 2023-8-28 20:16:28|来自:北京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张光直先生提出的“环太平洋底层文明”和上古时期冶金、车轮等技术在欧亚大陆的传播过程让我很感兴趣。请问四五千年之前的上古时期,各地区的人类之间有没有交流与联系?是否知道彼此的存在?目前发现了哪些证据?有哪些相关的文献?谢谢!
全部回复5 显示全部楼层
dreamvs 发表于 2023-8-28 20:16:53|来自:北京 | 显示全部楼层
有,害挺多的
故事还得从公元前2300年的巨石阵说起,我们对故事的主人公名字知晓的不算太多,因为他生活在巨石阵附近,所以我们就暂且称呼他为“巨石阵之王”(King of Stonehenge)
巨石阵之王身材魁梧,大概很富有,因为人们在他的墓葬里发现了种类繁多,数量丰富的遗物。像是陶片、青铜刀、箭簇和打火石,其中还包括了青铜时代不列颠地区的第一件金器制品。


这些发现有着很重要的意义,因为其中几件物品已经被确认为属于当时在欧洲大陆上发现的“钟杯文化”(Bell Beaker culture)巨石阵之王的金器是在这一时代和欧洲大陆的制造工艺品一起流入今天的英国的,而根据巨石阵之王的牙釉质分析得知,他的童年是在中欧度过的——一个距离巨石阵一千公里以上的地方,可能是瑞士、德国或者奥地利。



巨石阵之王偶尔也会被称作“埃姆斯伯里的弓箭手”(The Amesbury aecher)人们猜测,他很可能参与了当时巨石阵的建造过程

在那样一个上古时代,生在阿尔卑斯山的巨石阵之王为什么会远渡重洋来到不列颠的巨石阵生活?他是跟随部落一同迁徙,亦或是不远万里前来巨石阵的“朝圣者”?也许巨石阵之王是不列颠最早的一批金器匠人,将中欧的技艺带到了不列颠,凭借着熟练的金器制造技术积攒了相当数量的财富……
不管我们做出什么样的猜测,巨石阵之王都向我们表达了一个信息:早在四千年前的上古时代,不列颠岛就与当时的欧洲大陆存在相当程度的交流。
<hr/>在1982年的土耳其海边,人们发现了一艘公元前1300年前青铜时代晚期的船只遗骸,在经历了两万余次的水下考古挖掘后,考古学家们才最终才彻底摸清了它,今天的人们把它称之为“乌鲁布伦沉船”( Uluburun shipwreck)
沉船本身并不大,它的持有者也不像是国王或是贵族,而是普通的在地中海上进行巡回贸易的商人,它就这样静静的躺在52米深的海底,等待着人们发掘。



乌鲁布伦沉船的复原全貌

沉船的主要货物是重达10吨的塞浦路斯铜锭,此外还有重达1吨的锡。这些锡的原产地在今天阿富汗的巴达赫尚(Badakshan)他们历经千山万水才运到这里,原本是打算经爱琴海运往希腊的——可惜船沉了。



在沉船里还发现了一个刻有埃及王后奈菲尔蒂蒂(阿肯那顿法老的妻子)名字的金质圣甲虫,不过在乌鲁布伦沉船的时代,奈菲尔蒂蒂差不多也已经成为人们口中的“先王”了



在埃及三角洲的法尔卡丘地(Tell el-Farkha)发现的公元前3200年制造的金质小雕像,被认为代表了当时的统治者,雕像用镶嵌的青金石充当眼睛,其产地被认为来自遥远的阿富汗

乌鲁布伦沉船上的锡矿向我们揭示了一条上古时期持续了数千年的锡矿贸易路线:阿富汗的巴达赫尚在古代就是产锡和各种矿物宝石的地方,早在公元前3200年,埃及的人们就已经在使用来自巴达赫尚的青金石。要知道在公元前3200年,埃及甚至还没有开始所谓的“王朝纪年”,伟大的纳尔迈还要过一百年后才会开始统一埃及的大业。



从巴达赫尚到爱琴海相当于从地图的最东边走到最西边,而且之间还有高山大海的阻隔,可以想象,在三千年前的青铜时代,一条相当完善的长距离贸易路线已经初具规模

回到沉船所在的青铜时代地中海,这是一个喧闹而又复杂的世界。当时的希腊正处于迈锡尼文明时期(Mycenaean Greece)这是一个尚武的战车文明。在差不多公元前1600年的迈锡尼皇室墓葬中,人们发现了很不寻常的物品——一串琥珀


琥珀是一种美丽而又充满异国情调的物品,只陪伴着那些坟墓中最富有的人。在当时,唯一已知的琥珀产地位于今天的波罗的海,也就是说这些琥珀一定是辗转经过很长的贸易才被交易到迈锡尼时代的希腊的,在后世,人们称这条贸易路线为“琥珀之路”



“琥珀之路”是一条千年前就已经在当时的中欧存在的贸易路线:生活在波罗的海和北欧的人们用他们当地的琥珀向南方的邻居交易资源,一直到了罗马帝国时期,北方的琥珀矿床还在持续向南欧供给琥珀

在久远的年代,生活在北欧的人们就开始在波罗的海开采琥珀,向南方的邻居用以交易生活用品和珍贵的铜。铜器的流入使得北欧进入了历史上的“青铜时代”,作为交换,他们当地所产的琥珀也作为奢侈品,进入了迈锡尼以及埃及贵族的宝库。
(有关北欧青铜时代可以看我的这一个回答)
西方有没有出土比较像样的公元前青铜器?总之我们可能无法完全了解在当时的巴达赫尚到埃及之间,又或者在当时的波罗的海之间沿路上生活着什么样的居民,存在着什么样的国家。这些文物的意义大概就是向我们说明:高山或是大海从来无法阻碍人们的交流,从上古时期就是如此。
<hr/>在1912年,因为一次偶然的机会,人们发现了位于如今蒙古国中部诺音乌拉(Noin ula)的匈奴时期墓葬群。在墓葬中出土的毡毯上,考古学家依稀辨认出了这样的景象:一只狮鹫兽(Griffin)正在与驯鹿进行搏斗。


狮鹫兽是典型的近东地区经常被使用的传奇生物意象,为什么在遥远的匈奴墓葬中也能被发现。类似的情况还出现在人们在1993年西伯利亚所发现的干尸“西伯利亚公主”(Ukok Princess)身上



在西伯利亚公主的身上布满了许多纹身,其中有一处就描绘了这样的一种神话生物:一只长着狮鹫兽头的鹿



狮鹫兽是很典型的近东意象,最早能出现在公元前三千年的两河流域,根据推测,这一种神兽的意象应该是通过贸易和文化交流先传到了当时中亚地区的斯基泰人(Scythian)斯基泰人再将其发扬光大,并最终传播到了几乎整个草原区域。



在波斯帝国时期的带有类似狮鹫兽造型的柱头

<hr/>
“至恒帝延熹九年,大秦王安敦遣使自日南徼外献象牙,犀,玳瑁,始乃一通焉。”
熟悉历史的应该知道,这段记载出自《后汉书》,当然我们都知道汉朝与罗马帝国之间存在互动与交流,但我这次想说的,其实是二者之间交流的方式。
大秦使者前往汉朝的方式,并不是通过西域进入,而是从南方的日南郡来到汉朝的。



日南郡在今天的越南中部,是汉朝治所最南的一个郡

为什么罗马人不选择走陆上的丝绸之路,而是选择了从海上绕道日南,其中的缘由可能除了当时统治中东的帕提亚王朝(安息)对罗马采取的敌对行为之外,可能还与当时印度洋上的贸易通道着有联系
“博望侯(张骞)居大夏时见蜀布、卭竹杖,问所从来,曰东南身毒国。”——《史记·西南夷列传第五十六》
“大秦国……东南通交趾,又水道通益州永昌郡多出异物。”——《魏书·卷一百二·列传第九十·西域》
正如先秦的中国人就已经知道有蜀身毒道从云南取道缅甸前往印度,公元一世纪的罗马人也同样知道在今天印度南部的马拉巴尔海岸有一个叫做“穆吉里斯”(Muziris)的贸易城邦,人们可以从埃及经印度洋前往。对于罗马人来说,印度洋上进行的贸易能得到许多珍贵的资源和财富,凭借着当时的海上贸易路线,罗马使者取道东南亚前往汉朝统治下的日南郡是完全有可能的。


其实在后来的三国时期,也有罗马的商人从交趾来到当时的中国:
“孙权黄武五年,有大秦贾人字秦论,来到交阯,太守吴邈遣送诣权。权问论方土风俗,论具以事对。”——《南史·夷貊传上》”

暂时写到这里,其实这里面每一个要认真写起来都是能写一篇论文的研究,只不过我能力有限又比较懒,只能暂时科普到这儿了。
stefanie 发表于 2023-8-28 20:17:52|来自:北京 | 显示全部楼层
0.首先要明确“上古时期”的概念。
1.在我个人的定义中“上古时期”指文字诞生之前的社会。
2.不同社会条件下,不同社会要素的传播难度是不一样的。之所以强调“文字”,指的是文字是一套具有确定性意义的符号系统,不同人解读同一篇文字组合起来的文章,得到的意义是大致相同的,这构成了古代高效信息传播的基础。如果没有文字,要么只能靠人际之间的相传,要么只能利用符号和绘画,而要命的是,不同人对同一符号和绘画的理解可能是不同的。
3.事物传播的规律,一般是以发现地或者以创始地为中心,向周边接力传播,不同的社会意识形态可能会促进或者阻止传播,文字出现之前,在一个人群中有某种象征意义的器物,其象征意义能否传播,传播多远,取决于接受这个器物使用的人群,是否认同传入人群的文化,是否能够正确记录传入人群的文化。不然,就和传话游戏一样,一开始的意义传播过程中会不断变化,最终会和开始的意义差异极大。
4.最容易传播的是材质。从约300万年到约1万年前,人类处于旧石器时代,所使用的的工具都是石器打造。由于那个时候古人活动范围有限,所以石器一般都就地取材于活动半径之内。偶尔考古学家发现一个旧石器时代遗址会出现数件完全不同于其他常见材质的石器,可能就是从远距离传播而来。
5.其次是艺术,大概5000年前,以河南西部为中心的庙底沟二期文化崛起,这一文化的人,喜欢用饰回旋钩连纹或花瓣纹来装饰陶盆。后来,回旋钩连纹或花瓣纹一直扩散,西到甘青、东至海岱、东北到内蒙和辽宁、南到江汉的大半个中国都席卷其中。古人的艺术装饰,往往都以身边事物取材,所以有极强的地域性,庙底沟使用的纹饰传播了大半个中国,不但说明着大半个中国可能存在着交流渠道,而且这类纹饰后面往往有意识形态的含义,大半个中国都出现了同一种纹饰,后面可能是某种强制力量在推动,这种趋同意味着社会的整合和复杂化,所以比单纯的材质更加容易。
6.和艺术差不多的是动植物,就中国来说,小麦、黄牛、羊都是中近东地区传来,证明中国和中近东在上古时期就有交流,详细过程已有知友回答,不赘述。动植物的传播一旦跨越了气候带,说明接收方需要探索异于原生气候的种植技术,譬如小麦一直要到明清时期才取代了粟(小米)成为中国北方的主粮。
7.最难的可能是带有一定探索性的技术,譬如青铜铸冶技术。4100年前到3500年前,在甘肃河西走廊一代,出现了先后四个考古学文化:马厂文化晚期、西河驿文化、四坝文化与齐家文化,发现了了一批青铜制造的器物和冶炼遗址。这些古人最早冶炼红铜为主,后来出现了添加含砷、锡的青铜合金,可能最晚的齐家文化将这一技术传播到了中原,使二里头文化在原有的黄铜加工技术上,绕过了自行凭经验掌握摸索铸造青铜器所必需的铜锡铅合金工艺,直接掌握了青铜器的铸造加工。而这一从冶炼红铜到冶炼青铜的过程,很有可能是受西方临近的卡拉苏克文化的影响。
红铜中加砷冶炼青铜的技术,最早出现在6000年前的土耳其东部;加锡则是5000年前的西南亚。由于青铜器是合金,所以必须当一群人既掌握铜矿,又能控制其他元素的矿藏,还能掌握燃料产地的时候,才能摸索出来。这同样要求接受这个技术的人,具备相似的资源整合条件。
所以为什么有专家认为青铜器是国家出现的标志之一?就是他们认为掌握和调度这些资源,需要国家形态的社会才能实现。这也同样说明技术传播的难度。二里头接受了这个技术,也有可能因此改变了社会组织形式。
8.但是,以上所述的技术传播,往往都是历经了多次中间环节,我们可以推测接受方和上一个中间传播方有联系,但却无法实证接收方和创始方的直接联系。
以及,精神价值的传播也很难说,譬如带有良渚神徽的玉器在良渚文化之外的地方被发现了,它还会像在良渚一样,也是宗教圣物吗?还是仅仅是一件好看的装饰?甚至是战利品?这些问题,考古学也许能提供答案,也许不能。
zhengdejin 发表于 2023-8-28 20:18:47|来自:北京 | 显示全部楼层
当然存在。公元前4千纪开始,两河流域的人就能获得出产自阿富汗的青金石。
两河流域中下游地区地势平坦、土壤肥沃、河渠纵横、水运便利,非常有利于农业和交通运输业的发展,因此当地也是世界上最早诞生文明的地区之一。然而就是这样一块宝地,石材、木材、金属等自然资源却严重匮乏,但这些资源又是一个文明繁荣兴盛所必不可少的物质基础。
两河流域虽然缺乏各类矿藏,却能大量产出牛羊牲畜,以及大麦、小麦、椰枣这类的谷物,而上述这些却又是两河流域的周边地区所急剧缺乏的生活必需品。从两河流域流向波斯湾沿岸的商品中,谷物、羊毛和其他纺织品占了很大一部分,其中后两者更被当地人视作是一种奢侈品。这种不平衡的商品分布,促使了早期国际贸易体系的产生。
迈入青铜时代:铜锡的进口

其实早在旧石器时代,古两河流域就存在与域外进行贸易交流的现象,当时主要交易货物是黑曜石。黑曜石的形成与火山喷发有着密切联系,黑色有光泽,质地与玻璃类似,同时也比较坚硬、锐利,对上古时代的人类来说,是非常理想的制作石器的原料。[1] 两河流域并不出产黑曜石这类资源,反而安纳托利亚却盛产这类矿石,不少两河流域遗址中出土的黑曜石制品均来自北方的凡湖周边地域。 [2]
进入青铜时代以后,黑曜石作为工具的功能逐渐被青铜所替代。青铜主要分两种,最早出现的是砷青铜,另一种是锡青铜,因是冶炼过程中含有剧毒,所以逐渐被后者取代。[3] 两河流域最早的锡青铜,则于基什的一处早王朝时期的坟墓被发现。



黑曜石贸易路线

虽然两河流域缺乏锡铜矿藏,但埃及东部沙漠、阿拉伯半岛西部、伊朗高原均有锡矿分布,根据残存的楔形文献则表明,古代两河流域的锡源更应该来自东部,而且这些锡资源还于公元前三千纪中期经两河流域流通到了安纳托利亚和地中海东岸地区。 [4]
波斯湾作为古代两河流域主要对外贸易交流渠道之一,铜是这条贸易路线中最重要的商品。在公元前三千纪中期,铜矿进口还不算特别多。但到公元前第二千纪初,个别文献已经显示至少有18吨的铜矿穿过海湾到达美索不达米亚。[5] 但铜矿来源并不唯一,除了波斯湾沿岸的阿曼半岛和伊朗高原外,地中海东部和安纳托利亚均有铜矿分布。



美索不达米亚早王朝分期

就生产技术与应用而言,在乌鲁克文化(约公元前3400年~前3100年)和杰姆代特奈斯尔文化(约公元前3100~前2900)时期,两河流域南部的冶金技术就已迅速发展。到早王朝初期,两河流域的铜匠便已经生产了各种铜制艺术品、器皿、武器、农具等,虽然此时大多数生产设备仍然以石制为主,直到早王朝后期,锡青铜在当地仍然不算常见。 [6]但铜制品迅速取代了石制品,尤其是在阿卡德王国时期,铜的消耗更是显著增加。 [7]
经过分析比较古代两河流域铜消费量的变化,大致可以将其分为两个阶段,前萨尔贡(阿卡德王国开创者)时期和后萨尔贡时期。前一阶段的铜,主要作为奢侈品进口,在后一阶段,铜则是生活必需品。随着生产资料中的石材越来越多地被铜所替代,美索不达米亚的经济发展也变得更为依赖于铜的进口。 [8]
奢侈品贸易:青金石的畅销

青金石之路是一条比丝绸之路的历史更为悠久的国际性贸易商路。青金石是一种不透明的半宝石,在古代两河流域有着非常重要的地位,作为装饰材料和宗教圣物广泛使用,十分受到古代两河流域乃至埃及贵族的青睐。
大英博物馆收藏的一件乌尔王陵出土文物——“陷在灌树丛中的公羊”,其羊角、羊毛、和眼睛便是用青金石制作的。但青金石工艺品也经常以珠子的形式存在而流通于古代两河流域,主要原因在于珠子体积小,便于运输。



陷在灌树丛中的公羊

但问题在于,两河流域并不出产这种宝石,即使是毗邻两河流域的小亚细亚、伊朗高原也同样没有它的矿藏,距离两河流域最近的矿藏地则在数千多公里外的阿富汗高原的巴达克山地区大约自公元前4000年起,青金石作为奢侈品从阿富汗的巴达克山地区输往两河流域,并有部分统治者对来自阿富汗的青金石实行了垄断贸易。
目前,考古学家在阿富汗、巴基斯坦、伊朗等多地均已发现大量有关青金石生产和加工的考古证据,其中包括一些钻头、工作碎片和未完成的人工制品。 [9]结合这些地区出土的青金石加工品,学者们发现它们的质地、光泽和两河流域出土的青金石工艺品较为一致。历史学者们据此认定,原产地为中亚的青金石,一部分是通过伊朗高原的陆地商路长途跋涉到两河流域,另一部分则先经印度河流域的麦鲁哈中转,再通过海路越过波斯湾抵达。也因此,两河流域凭借其世界十字路口的特殊地理位置,也一度成为古代青金石贸易中心而兴盛繁荣。不过在中青铜时代,青金石贸易一度出现了萎缩,在两河流域南部变得极为罕见,这一现象的出现可能和印度河流域文明的突然衰亡有关。[10]
除了进口已加工成型的青金石工艺品外,两河流域也进口了不少青金石原料。在加喜特王朝时期,青金石原料就曾被巴比伦王室作为礼物赠予埃及,知名的埃及图坦卡蒙王的黄金面具上也有青金石的镶嵌。到了公元前第三千纪后期,青金石开始通过贸易流向安纳托利亚中西部,但爱琴海周边地区却基本处于青金石贸易路线以外,直到公元前一千年左右,才有零星的青金石流入。[11] 青金石也是两河流域输入安纳托利亚的重要商品之一,它在阿淑尔城的价格约是白银的一半,但到安纳托利亚后便能涨到白银的两三倍价格,对亚述商人来说,是十分暴利的商品。



乌尔军标

然而到了公元前一千年,青金石在中东地区的地位却逐渐被玻璃所取代。玻璃的由来,据信也是因为青金石的开采、加工、运输过于困难,中东人民试图找出青金石的代替品而意外诞生的,因此当时这种玻璃在古埃及的阿玛尔那文书中也被称作是“窑炉里的青金石”。[12]
体系的构建:日益规范化的商业行为

既然两河流域不能出产金属等自然资源,那两河流域古代邦国除了通过军事掠夺外,就只能通过商业贸易的方式从它地获得自己的必需品了。尤其是对古亚述而言,商业贸易已经成为版图扩张的重要手段之一。
古亚述时代,亚述商人便已在安纳托利亚和叙利亚地区建立起数十个商业据点,也可称之为“商业殖民地”。这些商人使用驴子作为主要运输工具,从两河流域北部的阿淑尔城(古亚述城)出发,负责纺织品以及锡矿等货物驮运至安纳托利亚地区,最后再将驴和货物一同出售,以换回当地的金、银等贵金属。但亚述本地出产的纺织品却只一般,质地并不如巴比伦尼亚出产的更加精良,而亚述商人为了供货源的稳定,就只能积极拓展与巴比伦尼亚的贸易关系了。[13]
安纳托利亚经济状况与两河流域不同,供需、汇率都有所差异,这使亚述商人可以在当地购买便宜的白银,然后可以将其用于下一次交易。在安纳托利亚,锡的价格至少是阿淑尔城的两倍,而各种质量的纺织品所售出的价格也是其之前购入价的三倍。亚述人建立的贸易网络既不是基于生活用品的采购,也不是基于本地商品的出口,而是纯粹通过商业交易,来获取比最初投资多得多白银,从而获得更多的利润。 [14]
而亚述商人在本国内,也实行贸易保护政策,严格垄断黄金的交易,实行黄金专卖制度,禁止非亚述人从事黄金的买卖,一般认为这是因为亚述需要用黄金从苏萨购买锡矿资源所采取的必需之策。虽然黄金无法在亚述地区自由流通,但白银却被普遍接受为付款方式。古亚述对待商人也有类似的政策,其在域外拓展的商业据点也专门设立了监督管理商人的官僚。
古巴比伦对贸易的管理也进一步深入,不但设立了专门负责商业贸易的官僚,同时还在一些河道上设立了检查站,只允许携带“国王泥板”的船只才准许通过。一些商人完成交易后,还要专门向政府或神庙缴纳一笔赋税。在努济,一些商人还有着王室背景,专门代替王室对外经商,经商账目都要接受王室审核、登记,定期领取固定工资。



贸易路线

随着贸易网络的进一步扩大,长途贸易商队也常常和各国使团一同出访外国,并因此形成了约定俗成在沿途进行保护的协议 。[15]同时也因为国际贸易的需要,而阿卡德语逐渐成为近东国际贸易中通行的语言。 [16]
综上,我们能看出,自从公元前四千纪,以乌鲁克为代表的两河流域文明逐渐兴起后,两河
流域便逐步构建起了一张沟通四方的区域性贸易网络,涵盖了伊朗高原、安纳托利亚、波斯湾周边、地中海东岸和埃及等地,并以阿淑尔城为中心,向四周辐散,这也是世界上最早的区域性贸易体系。[17]
<a data-draft-node="block" data-draft-type="mcn-link-card" data-mcn-id="1416505756389023744">
bluestardm 发表于 2023-8-28 20:19:12|来自:北京 | 显示全部楼层
补充下古代近东的赫梯#

————————————————————

  • 阿玛尔纳泥板中所见的近东外交
阿玛尔纳书信集,Amarna letters,指在埃及的阿玛尔纳发现的大量以阿卡德语写成的泥板文献,这些泥板文献是公元前1385--前1355年间(即阿玛尔纳时期)埃及法老与当时西亚各国国王之间的往来书信。

阿玛尔纳书简共有382块泥板,其中还包括了许多无法释读的碎片。这些信件主要是巴比伦国王、亚述国王、赫梯国王、米坦尼国王以及埃及在迦南地区属国的国王寄给埃及法老阿蒙霍特普三世和他的儿子埃赫那吞的,内容包括相互致意问候,缔结婚约,请求法老提供军事援助,赠与黄金及礼品等。在这382件泥板中,还有32件并不是信件,它们的内容是神话和史诗、字音表、词汇文件、神名录等等。



阿玛尔纳时期的古代近东地图(图片来源于维基百科):古埃及(绿色),迈锡尼希腊(橙色),赫梯(黄色),巴比伦(紫色),亚述(灰色)和米坦尼(红色)。较亮的区域表示直接控制,较暗的区域表示影响范围。

书信集明显地全面地展示了埃赫那吞时代埃及与邻近国家的关系,包括米丹尼,赫梯,巴比伦等国,以及埃及在西亚的国际地位。
在阿玛尔纳时代,近东的五大国通过这种外交方式进行外交往来,维持了和平外交的局面,也开创了人类历史上第一个发达的外交体系,引领了上古世界的国际关系潮流[1]。
<hr/>

  • 两河流域文明对赫梯文明影响
从赫梯古王国、中王国到帝国时期,印欧赫梯人仍然从直接和间接两条渠道且更大规模地学习和接受了美索不达米亚文化。
许多学者认为,赫梯人在古王国时期仅通过中介人——北部叙利亚人间接地吸收了美索不达米亚文化。的确,他们在古王国的前期,很可能从叙利亚北部的一个楔形文字符号抄写中心——伊伯拉城——学习到了楔形文字符号的书写方法。因为,,与同期古亚述人和古巴比伦人使用的符号相比,赫梯人的楔形文字符号在外观形式和笔迹上更接近于叙利亚北部某些城邦使用的楔形文字符号,而且两地符号在正字法的细节上表现出很大程度的一致性。此外,赫梯国王哈吐什里一世多次远征叙利亚北部地区,并与叙利亚北部各城邦建立了军事同盟关系。因此,通过他们也了解和学习了美索不达米亚文化。
著名的巴比伦城为赫梯国王穆尔什里一世率领的远征军攻陷,标志着汉谟拉比统治时期的古巴比伦王朝的结束。他们之间直接的接触无疑表明了赫梯人在古王国时期也同样在美索不达米亚文化的直接影响下。根据穆尔什里一世编年史文献的记载,他从巴比伦带回了许多东西,其中包括美索不达米亚人崇拜的主神玛尔杜克神的雕像。此外,赫梯人的胜利,赫梯国家的迅速崛起,也为赫梯人与巴比伦人在赫梯中王国和帝国时期的交往奠定了基础。



《汉谟拉比法典》

从楔形文字的借用到阿卡德语和苏美尔语的学习和使用;从对神灵的崇拜和宗教观念的接受到赫梯宗教的形成和发展;
从对神话、史诗、民间谚语和哲人警句的学习,到赫梯神话文学的形成;从重量单位名称的借用到货币名称和体系的统一;
从借用若干巴比伦人的医学术语到对巴比伦医术的学习,我们清楚地看到了赫梯文明中大量的美索不达米亚文化成份。
因此,表明了两河流域文明在语言文字、宗教、神话文学、经济、医学和艺术领域对赫梯文明的显著影响。限于篇幅,许多更为祥实的资料只能割舍,但我们足以确信,无论是在广度上,还是在深度上,美索不达米亚文化都成为对赫梯文明影响最大的一支外来文化[2]。
<hr/>

  • 古埃及文明对赫梯文明影响
古埃及文明是人类文明的发源地之一。当历史的时针指向公元前2000年中叶时,古埃及人已走过了二三千年的文明史发展进程,创造了灿烂辉煌的文化成就走在了古代近东文明发展道路的前列。



生活在小亚细亚半岛上的赫梯人与古埃及人相距遥远,并非近邻但随着他们各自国力的发展和强大,为了争夺对叙利亚地区的控制权和维护本民族的切身利益,他们走到了一起。

从赫梯中王国中后期开始直至赫梯帝国的衰亡,赫梯人与古埃及人之间虽有战火厮杀的硝烟,但也有和平友好的往来和交流。他们之间的关系也从冷淡到紧张从短兵相接战场拚杀到缔结和平友好条约,从书信的频繁往来到联姻关系的确立,经历了一个错综复杂的发展过程赫梯国王哈吐什里三世在与古埃及国王拉美西斯二世结为盟友之后将自已的一位女儿远嫁给了拉美西斯二世,从此,双方关系进入到一个新的稳定的、友好的发展阶段。



赫梯帝国首都哈图沙遗址

当赫梯人在帝国后期遭到严重饥荒时,古埃及国王麦尔温普塔赫(公元1209-1200年)曾派人运送谷物,支援他的盟友——赫梯国王阿尔努旺达三世。也正随着双方交往的还渐加强,尼罗河古老的文化也传入到安纳托利亚半岛,使赫梯人对古埃及人及其文化的了解和学习成为可能。古埃及文化对赫梯文明的影响表现何在?根据现存的赫梯语和古埃及语文献,我们仅能从赫梯医学和艺术二方面看到古埃及文化影响的缩影。
根据赫梯国王哈吐什里三世与古埃及国王拉美西斯二世的书信记载,
赫梯国王请求对方派遣医生,并在哈吐沙行医治病。他们的到来,无疑也为赫梯人传授了古埃及人2000多年来积累下来的医学知识。赫梯学家和埃及学家共同的研究成果表明,赫梯人的某些雕刻艺术作品的素材很可能源于古埃及人在博阿兹柯伊和阿拉伽发现的人头斯芬克斯狮身人面像被认为是古埃及文化影响的结果。不同的是赫梯人的斯芬克斯雕像高居于哈吐沙城堡的城门两侧,而它在古埃及却矗立在法老的金字塔前。





哈吐沙城堡的城门两侧



埃及金字塔前的斯芬克斯雕像

象征着古埃及人王位的带翼太阳光环也盘旋在赫梯中王国和帝国时期的每一位国王的头顶上。它清晰地被刻画在赫梯国王的印章上。当然,赫梯人的双翼太阳光环与古埃及人的并不完全一致,但是,这并不能否认古埃及文化的影响。因为,赫梯人常常对外来文化成分加以改造;另一个原因可能在于赫梯人是从叙利亚地区间接地吸收了古埃及人的这一传统[3]。
<hr/>腓利斯丁人(Palestine)和赫梯人,谁先掌握了冶炼铁的技术。这个说法不一,很模糊。请高人指点?Carrey:知乎最全赫梯帝国历史介绍(建议点赞收藏哦)
tyzyf 发表于 2023-8-28 20:19:39|来自:北京 | 显示全部楼层
当然有...
比如 苏美尔文献中频繁出现的贸易伙伴: Meluhha, Maga和Dilmun.
其中Meluhha可能是印度河文明
Maga有人认为是古埃及, 有人认为在阿曼一带
Dilmun可能在波斯湾一带

稍微晚一点的, 赫梯帝国, 坐落在安纳托利亚一堆-2的地中, 很荒, 但商业极其发达. 危难时期也从古埃及买过救济粮.

另外的例子就是些cultural words, 比如大麻cannabis.

快速回帖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