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封神第一部》中有哪些看似不经意但很重要的细节?

[复制链接]
泪下兰泽 发表于 2023-7-31 02:06:49|来自:中国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封神第一部》细节大解析!
全部回复5 显示全部楼层
zyfyyxs 发表于 2023-7-31 02:07:23|来自:中国 | 显示全部楼层
一、纣王是次子,殷郊是长子。

原著小说里,纣王是帝乙的小儿子,电影给改成了次子。殷郊还有个弟弟殷洪,电影里给省去了,把殷郊变成了独子。
表面上看,把纣王改成次子是为了铺垫他弑父杀兄的野心,让他率领诸侯次子组成的质子团,也是为了助长这种野心。
但这个改动,最妙的地方还是体现在细节上。
他造成了纣王与殷郊之间,根本的身份差异。
表面上,电影里纣王最终跟殷郊反目,是因为妲己挑拨、担心殷郊刺杀自己,其实内里却是因为纣王自己的身份问题。
纣王是次子,因此他想登上王位,只能弑父杀兄。但是殷郊完全不同,他是独子,只需要好好活着,坐等纣王传位就行。
登基大典上,比干建议纣王自焚祭天,殷郊咕咚跪在地上了:请父王传位给我,代父祭天。
在外人看来,殷郊这是孝顺;在姜皇后看来,殷郊这是表现出了急于上位的野心,让人猜忌。
但如果我们把握住了身份差异这个细节,就能体会到纣王当时的心理活动:
“你小子,跟我炫耀什么!”
纣王不爱这个儿子。在电影里面,纣王跟殷郊根本没有除了上下级之外的互动。
他对很多人说过,你可以做我的亲儿子。但唯独没对殷郊说过,你才是我的亲儿子。
他对那些质子说这些话,并不是拉拢,而是从本身的身份认同上,他更喜欢这些作为次子的质子们,觉得他们跟自己很像。
他也用“爱自己”的方式“爱他们”,逼他们杀父,取而代之。
相反,他对电影里的几个“长子”,非常残暴。
自己的大哥,让妖狐附体,成了杀父的罪人;为父请命的伯邑考,做成了肉饼。
伯邑考说要替父去死,死的方式有很多种,昭告天下,明正典刑是最好的一种。但纣王偏偏选了最残忍的一种。
上下左右一比对,就能看出纣王对于“长子”身份的痛恨。
他讨厌殷郊这个长子可以不劳而获,继承王位,更讨厌殷郊优柔寡断,不像他。(要是殷郊真的杀他夺位,他说不定还挺开心。)
身份差异这个细节,从一开始就注定了,纣王跟殷郊必定反目。
但从整体剧情而言,殷郊被救走之后,后边还会有率兵伐纣,之后又助纣为虐的情节。这个细节又会是一个会出爆点的伏笔,进一步凸显纣王的人格特质。
总的来说,“纣王”这次拿到的剧本太好了,一步步往影史第一反派走了。
二、九尾狐是被商朝开国祖先封印的。

原著中,九尾狐是住在轩辕坟里,被女娲娘娘叫出来祸害纣王江山的。电影里做了改动,九尾狐跟纣王自曝,自己是被商朝先祖封印在轩辕坟里的。
商朝先祖叫汤,一般称成汤、商汤。封印这件事,估计还有他的左右手,伊尹。(跟姜子牙类似的人物)
商汤封印了九尾狐,而商纣放出了九尾狐。
这个细节看似不起眼,但很关键,牵一发而动全身。
电影里,很多人以为狐妖迷惑了纣王,而姜子牙却说:福祸无门,唯人所召。
意思是,没有纣王的野心与残暴,狐妖也不会过来帮忙。
把这句话跟封印九尾狐这个细节练习起来,就成为这个系列电影一个非常重要的暗线。
商汤封印了九尾狐,自此成就了王朝基业,开启了商朝五百年的国运。而商纣王为了一己私欲,放出了九尾狐,还不肯重新将她封印,从此商朝国运衰颓,天下离心。
看似是九尾狐左右了天下兴衰。但根本上,是人的选择。
纣王登基时,比干占卜,说大商国运出现了危机,这是天谴。结合玉虚宫众仙人的叙述,观众的注意力都被吸引到天谴上来,想看这些人怎么对付天谴。
但看到一半,天谴的威胁就没了,反而集中到了纣王的残暴上了。
一直纠结天谴、杀劫,就会落入所谓神魔大战的俗套中去,被电影的表面所吸引。但如果我们把握住这个细节,就能明白,电影想讲的,就是姜子牙的那句话。
福祸无门,唯人所召。
三、天谴中的太阳剧变

纣王登基时,比干占卜出天谴,当时的场景瞬间出现剧变。除了乌云骤起,最明显的就是太阳出现变化。
当时的太阳几乎要变成绿色,似乎有即将熄灭的感觉。
这个细节并不是随意设计的,而是跟殷商的图腾崇拜有关联。
在登基前的祭祀环节,有一段低沉的唱词:
天命玄鸟,降而生商
这一句取自《诗经》,讲的是商朝始祖契出生的传奇。他的母亲简狄捡到一个玄鸟的卵,吞下去之后,感而生孕,生了简狄。因此他们这一族便以玄鸟为图腾。
纣王名叫殷寿,但殷并不是他的姓,而是当初他们居住地——殷——的名字。商族真正的姓氏是“子”。
像周朝的姬姓一样,子姓也衍生出很多姓。譬如,纣王的王叔比干死后,他的遗腹子因地为姓,成为林氏先祖。秦朝的“赢”,楚国的“芈”,据说也是子姓后裔。
不过后来上古八大姓把子姓踢出去了。
扯远了。
商朝的玄鸟,黑色羽毛,一般认为是燕子。但是,有意思的是,中华上古神话中,代表太阳的神灵形象,是三足金乌。
三足金乌,从某种意义上讲,算是玄鸟崇拜里的最顶级玄鸟了。
另外一点,有意思的是,大部分的鸟类,都是白天活动,太阳快落山的时候就歇息了。(除了夜行习性的鸮类等鸟类。商朝也有鸮类崇拜,估计是想补足夜晚的短板。)
因此,在电影里,商朝的祭祀当中,一定包含了太阳崇拜。而用太阳剧变来代表天谴出现,无疑是画龙点睛之笔。
不过,商朝的太阳崇拜,还要结合第四点。
四、妲己见不得太阳

在电影中,妲己几乎没有在太阳下面出现过。
唯一一次出现,是殷寿回城,向他的父王献俘。那时,妲己是被毯子包裹住,完全避光的。
哪怕是展示,也只是掀开毯子,匆匆露了一面。



这个场景,也是处在阴影之中

其余妲己出现的场面,大多是晚上,其他的也都是见不到阳光的场景。
这种设计,一方面是出于狐妖本身的习性。狐狸白天休息,晚上才出来活动。
根本原因是,妲己这个狐妖,跟出现在太阳之下的商朝是对立的。她无法在太阳之下出现,只能在阴暗之中,勾出纣王内心阴暗的东西。


她与殷寿初次见面时也是类似。殷寿那一边是有亮光的,而妲己这一边是阴暗的。
《封神第一部》的某一版海报也透露了玄机。


第一部的故事本质,就是讲的阴阳之战。上方那片中间有阴暗的阳刚之气,也许指代的就是纣王。
他内心的阴暗被妲己引发,在他自己的欲望之下,迟早会放大,完全堕入阴暗。
这也从侧面印证了第三点,太阳是商朝的代表,也是商朝祭祀对象之一。
五、流血的镜头很少

作为一部有战争、权谋戏份的电影,“血”的镜头是必不可少的。但《封神》当中,“血色”镜头很多,但真正流血的镜头却很少。
简而言之。“血色”是人被杀之后,血液晕染衣物出现的颜色,并没有出现直观的血液。而流血镜头则是直观地展现血液的镜头。
为什么会有这种情况呢?
表面上看,道具血浆比较贵,用得太多影响预算。但这不是关键原因。
关键原因是,在《封神第一部》里,血,是一个非常关键的元素。
影片开头处,最明显的一个流血镜头,就是殷寿受伤,血液流到轩辕坟内,唤醒了九尾狐。
这个镜头,奠定了本片中“血”的含义。
电影里的商朝,还原了远古的巫术、祭祀文化。而在原始的巫术、祭祀文化中,血液是一种非常重要的材料。
血液,经常被用来订立盟约。
“歃血为盟”说的就是这个意思。
血液对于人自身而言,是一种非常珍贵的东西。在某些原始文化中,不流血而死,是一种非常高规格的死亡方式。(电视剧《成吉思汗》中有类似情节。)
把自己珍贵的血液献祭给对方,获取对方的信任,乃至恩赐,这是以血订盟的一般方式。
如果这个“对方”,不是跟自己一样的人,而是神灵,或者妖等等层面等生命,这就上升到了献祭了。
当然,献祭也是为了订立一种盟约。
回归本来话题。鉴于血液的珍贵性,在电影《封神》中,流血镜头就不只是流血那么简单,而是有了更深的意义。
一旦出现流血镜头,此处不是有结盟,就是有背盟。
简单来说,不是有人发誓,就是有人背弃誓言。
殷寿抓到妲己之后,自己在大帐中处理伤口,滴了一滴血液在靴子上。这时妲己去舔了一口血液,立刻决定要帮助他登上王位。
这是一种结盟。
妲己和姜皇后浴池互殴那场戏,出现了大量的血色,但之后姜皇后浮出水面,真正流血的只有她脖子上的伤口,和妲己手中的簪子。
这是一种背盟。
意味着纣王背弃了自己的结发妻子,背弃了人间的道德伦常。
当然,血液盟约还有一种最高级的形势,血亲之盟。
这个是不需要刻意订立的,也是无法选择的。因为它代表的是与亲人之间的血缘。
在血盟之中,血亲之盟是最大的。(任何文化中都说弑弑亲罪过很大,因为破坏了最原始也最顶级的盟约。)
在纣王杀父弑兄以及质子弑父情节中,也出现了少量的流血镜头。也代表了他们背弃了自己血亲。
还有一处小的细节。申公豹用了移魂符,驱使石狮子追赶姬发,结果姬发射中了狮子眼睛。与此同时,申公豹眼睛也流血了。
在这里,移魂符可以看做是一种盟约。而申公豹流血,代表着他驱使石狮子的行为快失败了。因此,他很快就收回了移魂符。
六、妲己的簪子只有一支

影片开头,妲己在车中自杀时,用的是一只红宝石镶金的簪子。而后来她成了纣王宠妃,头上戴的居然还是那支簪子。


做了宠妃,簪子也不给换一支。纣王未免太抠门。(bushi)
妲己在池子里杀姜皇后,用的也是这支簪子。一物多用,剧组也是够省的。(bushi)
妲己一支簪子用全片,这个细节还是很明显的。《封神》剧组道具非常考究,每个人都有很多配饰,自然不会忽略了妲己的簪子。
这个簪子为何一直出现,只有一个解释,这个簪子对于妲己非常重要。
影片最开始,有妲己自杀,被九尾狐成功附身的情节,她出来时,第一个念头就是找自己的簪子。
这个情节,乍一看是九尾狐附身于妲己,有了爱美之心。但这个论点并不能解释簪子对妲己的重要性。
自杀之前,妲己戴的首饰很多,如果为了爱美,不一定找簪子。
但凡一个人,非常着急地找一个东西,说明这个东西一定对她很重要。
这个簪子到底对妲己意味着什么呢?值得她一直戴着。
要解释簪子的作用,就不得不提到另外一个问题:
真正的妲己死了没有?
很多人会下意识认为苏妲己已经死了。但如果我们看到九尾狐附身的画面,就会对这个结论起怀疑。
影片接近结尾的时候,展现了妲己自杀,九尾狐附身的真实场景。在画面里,妲己颈部刺破的伤口流出的血,发生了倒流,回到了身体里。
而她从车里走出,面对质子和殷寿时,颈部的伤口完全消失了。
因此,真实苏妲己的死亡是存疑的。
为什么要说到这个呢?因为我们要把真实苏妲己的生死,跟另外一个细节搭配来看。
电影中另一个元素:商朝的献祭文化。
纣王登基时,出现了天谴。为了消除天谴,纣王说要用人牲来献祭。但比干说人数不行。
这时候,比干提到了献祭仪式中,最高级的一种。
自焚献祭。
也就是作为帝王,纣王要建造高台,自焚祭天,以求消除天谴。
(商朝作为原始社会的王朝,在这一方面还是很残忍的。但当时生产力低下,人对自然的认识也较低,人在恐惧和祈求安稳的心理支配下,只能选择巫术等等蒙昧的方式跟天地打交道。)
这个建议看似荒谬残忍,但比干提到了一个例子:商朝开国祖先商汤,为了天下苍生,自焚祭天。火即将烧到商汤时,终于下了大雨。苍生得救,商汤也安然无恙。
回到我们的主题。自焚献祭的目的,是期望通过献祭自身,得到神灵的庇护。如果能感动神灵,神灵就会赐福,
我们回头看影片开头妲己的自杀。在她自杀时,九尾狐出来了,而且用法术恢复了她的身体。
如果不管妲己自杀的初衷,单看她自杀的结果,其实这就是一场献祭。
妲己用生命献祭→九尾狐出现→为妲己治伤→附身于妲己。这个过程,恰好就是献祭→神灵赐福→神启的一个翻版。
这之中,簪子起到了什么作用呢?
在祭祀中,需要有作为祭祀用的器物。而簪子杀了妲己,沾了妲己的血,毫无疑问,簪子成为了这场献祭的器。也成为了这场献祭的见证。
通过这个簪子,九尾狐跟苏妲己达成了一个约定。
这个约定也许是,苏妲己让九尾狐附身,九尾狐帮她办一件事。也许是其他。
但无论怎样,真实苏妲己的死亡,一定是存疑的。
这个簪子也是一个例证。


仔细看这个簪子的形状,上面宝石(或者珊瑚)被做成了一丝丝花蕊的形状。再加上它大红的颜色。
非常像彼岸花。
彼岸花,一般认为是黄泉路上开的花,阴气很重。但那些都不重要。
重要的是,彼岸花的特征,花叶不想见。
妲己一直戴着,就有一个非常明显的意义,即:九尾狐在,就见不到妲己。妲己在,就不会有九尾狐。
因此,通过这个细节来看,真实的妲己并不一定死了,可能是用这种方式,让九尾狐满足一个愿望。
什么愿望呢?
她自杀前,她哥哥对她说:冀州,永不朝商。

七、想到再说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立即注册

×
Cfz 发表于 2023-7-31 02:08:12|来自:中国 | 显示全部楼层
说说电影《封神第一部》。




总评一句话就是,关于封神,你所期待的那些都没有,但你没啥期待的部分反而很好。
作为原著《封神演义》的铁粉,这次主要结合原著,讨那些闻太师、魔家四将这些广为人知的我就不说了,讨论一下别人不会说、很多人不知道的冷门内容。
想说的很多,本来想分两部分,但犯懒了,一股脑都发了吧,文章有些长啊。
本文有剧透,未看片的家人们,请谨慎阅读。


同样的文章,也发在了这里:
乌鸦火堂:《封神第一部》11个关键词,考据冷门细节和设定出处

<hr/>殷郊与哪吒

《封神第一部》,最喜欢的角色就是殷郊。原著里我就挺喜欢该角色,电影里陈牧驰的造型和人设,都比较符合俺心中殷太岁的形象。




本片开场字幕,除了改编《封神演义》,还有《武王伐纣平话》,这就值得一书了。
殷郊,算是被《封神演义》“坑”的最惨的一位了。
在《封神演义》之前,殷郊的早已名声在外,他就是民间又敬仰又害怕的“太岁神”,乃诸神中最有权力的年神,掌管人们一年的祸福。
但这位脾气不太好。古代人出行都看黄历,主要是看看岁神在哪,“别冲撞了太岁”,否则惹这位爷生气,就给你降灾。《封神演义》最后,殷郊的神位就是值年太岁。



PS,殷郊最早是个地名,就是殷商的郊外——牧野之战那个地方(“纣近郊三十里地名牧”)。
《荀子·儒效篇》记载,武王伐纣,在牧野之战前兵犯太岁,灾祸不断,但最终克服,扭转局势。可见早期的意思就是,武王在殷商的郊外遇到了太岁。那么“殷郊”何时发展为纣王儿子的名字,那就不知道了。
殷郊太岁在宋元时期就出圈了,得益于几本民间典籍,比如《武王伐纣平话》和《三教源流搜神大全》等,这几本书,殷郊的共同点——他作为纣王的儿子,投靠姜子牙,成为伐纣先行官,最终杀死自己的父亲。




★先来看《平话》,那时候的名字还叫做“殷交”。
殷交十岁时妲己要斩草除根,他逃入浪子神庙,得神赐大力酒一杯,破纣之斧一柄,后得识姬昌与姜子牙。伐纣之战中,殷交为先行官,天纵神力,败商营大将离娄、师旷(即千里眼、顺风耳),夺渑池、洛阳,大战乌文画等,最后擒妲己,用破纣之斧砍下了纣王的脑袋。
PS,《平话》里殷交是男一号,且没有杨戬和哪吒,但有雷震子,杨戬和哪吒火起来要等到元明时期。
★《三教搜神大全》就有意思了。
他原本是姜皇后生下一个肉球,妲己诬蔑姜后生下的是个妖怪,使纣王厌憎,便把肉球弃之于外。来了一个神仙,唤作金鼎申真人,以剑劈开肉球里面出现一个婴儿,由于是郊外捡到的,所以取名为“殷郊”。并且还得了一个法名“金哪吒”。


殷郊先是在师父申真人的指点之下取得黄钺、金钟两件法宝,然后收服神、鸦二将,又在扫帚山斩杀十二丧门哭鬼骷髅神,把12个骷髅做成项链挂在胸前(沙和尚?),最后成为破纣先锋,达成弑父,被玉帝封为至德太岁、杀伐威权殷元帅。
发现没,早期殷郊,跟《封神演义》里的哪吒很像啊,甚至有个名字是金哪吒。而且《三教搜神大全》里也有哪吒,故事跟我们了解的差不多,但不一样。
哪吒是玉帝手下的金仙,下凡降魔,投胎在李靖家。并不是夫人生下肉球,而是一个健全的婴儿,出生五天之后,就开始闹海,杀死九条纹龙,随后又打死了群魔之首石矶娘娘。
李靖夫妇俩想把哪吒捆去给群魔和龙王谢罪,哪吒不从,割肉还母、剔骨还父。最后灵魂去往如来佛身边,佛祖用莲花给哪吒塑造身体,从而复活。



★早期哪吒并不是肉球,肉球是殷郊。这就好理解了,太岁嘛,在凡间就是传说中的肉灵芝啊,所以殷郊出生是个肉球很合理。
相反哪吒是肉球,哪怕《封神演义》里给他编了一个灵珠子下凡,也有点突兀,珠子又不是肉。
★早期哪吒并没有弑父,只是对父母非常失望,自杀后肉身还父母,得莲花身体,最后人家就成佛了。
真正弑父的是殷郊!在《演义》之前的所有典故,纣王都是被自己儿子给宰了。
反而《封神演义》里,哪吒和李靖是不共戴天之仇,弑父未果,随后都加入西岐还并肩作战,就有些浪费感情。




所以,《封神演义》里,哪吒除了自己发迹故事,还“抢了”殷郊的诞生特色、弑父的戏份、伐纣先锋的位置。
此外,杨戬也分享了殷郊的本领+师父(金鼎申真人,本是丹炉里炼出的猴子精,是孙悟空的原型之一,传授了其八九玄功)、武器(破纣之斧,后来成了二郎神劈山救母的巨斧)
殷郊本人呢,前半段依然是个要弑父的火爆浪子,在第63回《申公豹说反殷郊》里,殷太岁正式反对西岐……从伐纣先行官“金哪吒”,变成了助纣为虐的一员。
随着《封神演义》的出圈火爆,也基本断送了殷郊在民间的“仕途”,只知道他是纣王出尔反尔的大儿子,太岁凶神。而哪吒因为伐纣大量脍炙人口的段子,则越来越火……




但话又说回来,《封神演义》里作者之所以这么改动,也是由于当时民间哪吒名声很大,索性就把其提升为主角之一。
原著《封神演义》里哪吒并不是个童子造型,而是个威风凛凛、性格火爆的将军(书中形容哪吒像个狮子)。
作为《封神演义》的前身,《平话》提供了故事模板,《搜神大全》提供了角色设定,既然扶正哪吒,就让人设有些撞车的殷郊,回归反派阵营,但还是要照顾其前男主的身份,为其打造了鲜明的个性。
比如殷郊真正反叛的动机,是他得知姜子牙一伙杀了他弟弟殷洪,才勃然大怒。并且书中明示,殷郊只是要杀姜子牙,弄死杀弟仇人之后,再继续伐纣收拾老爸。




这就让殷郊与其他被申公豹说反的墙头草们都有不同,很有个性,且保持其太岁凶神性格火爆的特征,脑子一热,什么都能干得出来。
这也是俺对电影《封神三部曲》里殷郊有所期待的原因。
★殷郊已经彻底与老爹决裂,甚至被斩首(但没死),看不出任何动机让他再帮助殷寿;
★其殷郊是独生子,电影删去了殷洪,真正让他造反的动机没有了;
★哪吒回归了《三教搜神大全》里的童子形象,而不是《封神演义》里的先锋官,二者从人设上就区分开了;
★电影版也以《武王伐纣平话》作为改编模板,后者之中殷郊是伐纣男一号;
★第一部里周文王算出殷寿要“死于血亲之手”。




后两部里,殷郊是否有机会正名,重新变回那个弑父的太岁凶神呢?拭目以待吧。
<hr/>殷郊断头梗

《封神第一部》里,殷郊被“斩首成功”属于原创,原著里还没来得及砍头,就被广成子救走了。但这个是有出处的。




★首先原著里,广成子就怕他出尔反尔,所以让殷郊发誓。殷郊就立下毒誓,若以后助纣,愿受犁锄而亡。
后来他真的助纣,而且本领超强,加上以番天印为首的法宝,导致燃灯+十二仙围攻殷郊都无法将其拿下。
最后燃灯道人借来玉虚杏黄旗、玄都离地焰光旗、西方青莲宝色旗、瑶池素色云界旗,才把他困住,并将其引到两山之间,山体合并就露个脑袋,被犁耙把脑袋犁掉。
殷郊脑袋是这么掉的。电影版大概是为了致敬。
★其次,殷郊跟广成子学艺的时候,吃了七粒豆子,变成了面如蓝靛,发似朱砂,上下獠牙,三只眼+三头六臂的造型,且跟哪吒的三头六臂不一样,这位变成这样之后就变不回去了……




我猜测,电影里掉脑袋之后的殷郊,躯体带回昆仑山,或许要被升级为法相造型。所以殷郊复活再登场,可能就不是这个大帅哥造型了,且看且珍惜吧。
PS,殷郊在民间信仰里还有一个小弟,就是著名的马王爷,也是三只眼。
原著里叫马善,被改造成了燃灯道人的琉璃灯成精,最后被燃灯回收,导致马善没被封神,所以最后神位里缺少了“三只眼的马王爷”(也是有原因的,本文最后细说),不知道电影版里会不会把这家伙加上。
<hr/>颠覆的姜子牙

当电影找黄渤演姜子牙那一刻,就决定了这版子牙,很可能要走不同的路线了,果然如此。




在关于封神各种影视剧乃至动画片里,姜子牙的人设基本都是四个字可以形容——仙风道骨。这是原著里姜子牙,大部分时期的人设。
为什么要说“大部分”呢,因为这位在去西岐之前,还在朝歌城当了一阵老百姓,那时候的形象,跟后期仙风道骨完全不同,就是一个木讷的糟老头子。
第15回《昆仑山子牙下山》,姜子牙72岁奉命下山封神,不知道去哪,就投奔朝歌结义兄弟宋异人,还娶了个老婆,68岁的黄花女马氏。
这段时期是子牙兄最倒霉时期,可谓出尽了洋相。



★他在家里由于思念昆仑,啥也不干,被老婆骂“没用的东西”。
★做点小买卖,第一次他编笊篱去卖,一个也没卖出去。
★第二次又从宋异人淘换点粗白面去卖,碰见买主询价这位社恐也不吭气,又遭遇武成王黄飞虎训练部队,姜子牙躲闪不及,两箩面全扣地上了,一阵风过来姜子牙成白面人了,回家他还跟老婆吵架……
这段内容,在单田芳老师的评书里,被描述的生动无比、笑料百出。子牙学道40载,下山之后就成了单口相声里的男主角……
后来子牙收了五路神、摆摊算命,把苏妲己的好姐妹——玉石琵琶精给烧了,从而入朝当官,这才步入正轨。而随后他到了西岐,渭水钓鱼,成为西岐丞相,就彻底蜕变为“仙风道骨”了。



36回《张桂芳奉诏西征》,这是子牙对商朝讨伐军的第一仗,书中描述:“鱼尾金冠鹤氅,丝绦双结乾坤。雌雄宝剑手中拎,八卦仙衣内衬。善能移山倒海,惯能撒豆成兵。仙风道骨果神清,极乐神仙临阵。”
《封神第一部》,黄渤对姜子牙的诠释,大概依照了原著子牙在朝歌这幅接地气的形象,反正挺有意思。至于后续两部,姜子牙能否蜕变为“仙风道骨”,那就看乌尔善对该角色的定位,以及演员的气质了。
其实个人观点,姜子牙这个角色,在《封神演义》里说重要也是核心人物,说不重要也是有点鸡肋。因为大部分看《封神》的观众,很少冲着姜子牙而来,但少了他又不行。
早期电视剧,傅艺伟版《封神榜》里,已故艺术家蓝天野老师塑造的姜子牙可谓深入人心,长时间一提子牙,大众脑海中的形象基本都是蓝天野,已成国民记忆,就像六小龄童之于孙悟空一样。




因此,对子牙在“仙风道骨”这个方向上的诠释,基本是无法超越蓝天野,这根演员无关。那么索性就换一种方向,用一个颠覆的姜子牙,在大众心中占据另一个位置。
如同《大话西游》里周星驰对孙悟空的塑造,同样经典,但跟六小龄童的孙悟空有冲突嘛?没有,二者是不同定位和方向。
《封神三部曲》里的姜子牙,大致也是类似定位。
PS,《封神演义》里,姜子牙买面成为其著名的黑点,遭遇敌人时,包括晁雷、邓九公这些人,都骂姜子牙是“汝不过编篱卖面一小人”,其效果等同于骂刘备是“编草鞋的”。
姜子牙还解释:“晁雷说吾编篱卖面,非辱吾也。昔伊尹乃莘野匹夫,后辅成汤,为商股肱,只在遇之迟早耳。”说得是商朝开国宰相伊尹,是个奴隶出身,后来当了厨子被卖到商国,才开启丞相之路。



子牙老师,挺会自我安慰。
<hr/>冀州那些事

《封神第一部》,大战冀州的桥段几近于原创。我们大河北省,什么时候成“苦寒之地”了?




《封神演义》里,苏护是第一个出场的诸侯,造反的原因是不肯献出女儿苏妲己,且苏护篇章,奉献了全书第一场神仙大战——哼哈二将之一的郑伦,大战北伯候的弟弟、五岳之一的崇黑虎。
这场战斗,或许就是阐教与截教的第一战。
书中表示,崇黑虎是截教门人,但郑伦的师父西昆仑仙人度厄真人,书中并没有表示这位到底属于阐教还是截教或是散仙。不过度厄真人,原型是全真教的王处一,因为书中度厄神仙的洞府——九鼎铁叉山八宝云光洞,就是现实里王处一的修炼地。
考虑到《封神演义》里,阐教与截教大战,就是影射了现实里道教全真派与正一派之间的博弈。所以度厄真人大概率是阐教门人,这场神仙大战,我们可以认为就是阐、截首战。



PS,书中两教自报家门后的“第一次战斗”,是阐教的哪吒/太乙真人VS截教的石矶娘娘。
电影里苏护被大幅修改,郑伦成了苏护身边的壮汉,遭遇殷寿冲锋,大概率给咔嚓了,这也导致哼哈二将在电影世界观里消失了。
片中质子苏全孝是电影原创,其哥哥苏全忠电影里是路人甲,保护真妲己而死。苏全忠在《封神演义》里作为凡人武将,其纯武力值,是可以排进前十的。
书中苏全忠在保卫冀州的战斗中,刺死偏将梅武、击退孙子羽、戟挑崇侯虎护心甲、伤崇应彪左臂、又把崇黑虎杀了一身冷汗,可谓战力十足。




他跟父亲苏护投靠西岐之后,也是屡立战功。但在潼关遇到了武力值能排进前五的余达,被对方的撞心杵打下马,此后再也没出场,大概率是没了。
苏全忠封神,就是北斗星官之一破军星,相当有名。
<hr/>四大诸侯的典故

由于电影里,质子团的加入,导致四大伯候,也被大幅改动,但其设定,也是有出处的。




★承担反派任务的北伯候之子崇应彪。
原著里,第一个助纣为虐的就是北伯候崇侯虎,征讨冀州、举报姬昌、督造鹿台、勾结奸臣费仲,剥削老百姓,坏事做尽。西伯侯回到西岐之后,第一战就是讨伐北伯候,而崇应彪是老爸身边的跟班,父子俩一块被姜子牙击败并斩首。
这是文王带队的唯一一场战斗,手刃仇人之后才去世(29回《斩侯虎文王托孤》)。
随后北伯候的职位,留给了其正直的弟弟崇黑虎。




电影里,崇应彪承担了老爸的功能,反倒是崇侯虎变成了一个胆小怕事的老头。结合原著,父辈的恩怨延续到了孩子辈,所以姬发最后会杀掉崇应彪,后者最快要在第二部里领便当了。
★最还原的是南伯候父子。
原著里南伯候鄂崇禹就是个性格火爆之人,曾经在宴席上跟崇侯虎打起来,然后被纣王给砍了脑袋。
继承老爸爵位的鄂顺就是个废物。不但寸功未立,最后四路诸侯会师,都打到朝歌兵临城下了,还被纣王给宰了。所以电影里,父子俩一块都没了,南伯候就此消失。




其实也该鄂顺倒霉,南伯候征讨纣王的时候,迎面碰上的是三山关。诸位可以细数一下历任三山关总兵都是谁——邓九公、张山、洪锦、孔宣(孔雀大明王)……
就这几位,让鄂顺去打,说句不好听的,让他从商朝末年,一直打到2023年《封神》电影公映,他也打不下来。
东伯侯姜文焕,虽然打游魂关打了十几年也没打下来,但好歹双方互相牵制。而殷商可以源源不断的抽调三山关总兵去对付西岐,正因为南伯候这路人马不行啊,所以最菜的伯候,非南伯候莫属。
★东伯侯父子,电影里被大幅削弱
老父亲姜桓楚,是商纣天下八百镇诸侯之首,还是纣王的岳父(原著里姜皇后是东伯侯的女儿,电影里改成了妹妹),他有大量骂纣王的戏份,最后女婿忍无可忍,把他凌迟了(醢尸而亡)。




儿子姜文焕也是狠角色。《封神演义》里凡人武将,我认为其武力值可以排进前五的,非常能打,刀劈董忠,三十回合斩杀殷成秀,最后纣王一人独战天下诸侯,姜文焕一鞭将纣王打伤,立下奇功。
★西伯侯改动最大的地方,就是文王食子一段。
原著里文王食子,是全书乃至这个角色的转折点。因为这是纣王在试探姬昌,文王之前已经通过卦象算出了肉饼就是伯邑考,为了瞒天过海,才“连食三饼,叩头谢恩”。




之前文王的定位,正直慈爱、他的先天六十四卦几乎无所不能,就是一个几乎不食人间烟火、被万人敬仰的人间之神。
而文王食子,标志着文王姬昌,蜕变为一个为了生存、“含忍苦痛,不敢悲伤”的血肉之躯,再加上散宜生贿赂费尤,这一连串情节,在那一刻,仿佛就是一句话——“欢迎来到人间”
《封神演义》全书多是冷冰冰的公式设定,对角色的内心和成长等刻画少之又少,唯有这段,把纣王、文王等人的内心和状态,描述的相当精彩,是全书人间戏份里最好的一段。
相比之下,电影《封神》对这段的呈现,不能说不好吧,演员是相当精彩,但改动后远不如原著。对了,原著里姬昌没有被封神,是作者遗漏的最大牌人物。




<hr/>神魔大战

《封神第一部》对原著最大的改动,或者解构,就是把阐教、截教二教之争,“还原”为神魔之战。




俺在之前的文章《大话<封神演义>三教源流:阐教、截教领衔的神魔大战》就表达过这个观点:
乌鸦火堂:大话《封神演义》三教源流:阐教、截教领衔的神魔大战《封神演义》就是一本弘扬道教文化的小说,作者十有八九是个牛鼻子老道
在原著的世界观里,由于故事背景年代,还没有道教出现,所有“道”不是教派,而是一个体系,所有的凡人乃至动物,通过修道、悟道才能成仙。
原著里随处可见的就是神仙“道门中人”的自称。
阐教、截教都属于这个体系下的两个教派,但是二者从旗下门人的设定、法术乃至法宝上看,没啥区别。所以后世学者们,就努力从根源上寻找二者的区别。




比如鲁迅在《中国小说史略》里说过,助西岐者为阐,助殷商者为截。以及上文中提到过,阐教、截教了暗示成书时代背景下,道教里全真派与正一派之争。
《封神演义》是借用这个脍炙人口的民间故事,推广的是道家体系,元始天尊与通天教主的对立,其实就是道门“内战”。
但改编成影视剧,肯定不能再把宗教那一套搞出来了。所以要通俗、世俗化的解构一下阐教、截教大战的内核。这也就是现在一个偏主流的观点——神魔之战。
把阐教净化为惩恶扬善的神仙,把截教过滤为助纣为虐的魔界,就这么简单。
不单单是由于截教门人大部分都是助纣为虐,而且其中以如今的眼光来看,截教之内,具备一些歪门邪道的元素。




比如散播瘟疫的吕岳,拿着剧毒化血神刀的七首将军余化,专门针对仙人道行的法宝混元金斗,以及不少弟子都是精怪……又比如石矶娘娘,《封神演义》虽是龙套,但在前身《三教源流搜神大全》里,石矶娘娘是众魔首领。
总之,截教的设定,具备当下影视文学作品中各种反派的元素,所以电影《封神》里,强化了截教的魔性,直接设定为魔界,这个无可厚非。
比较有争议的是,电影里,把阐教的叛徒、姜子牙的师弟申公豹,直接划归到了魔界了。毕竟申公豹在原著中,从说自己“千年修行”,展示的“飞头术”,看上去有点左道旁门的意思。
但是,原本的师兄弟反目的设定没有了,少了一层宿命论的韵味。




<hr/>妖怪与神魔

《封神三部曲》将截教划成魔界,也解决了原著里的一个bug——妖怪与神仙的混淆。




原著道门体系下,阐教和截教都有非人类修行成仙、或者凡人修炼成怪物的例子,比如截教一堆乌龟、兔子修成人形,阐教雷震子、殷郊怎么看也不像人。
但书中还多了一个妖怪类别,像是轩辕坟三妖、梅山七怪这些。而且妖怪自带邪恶属性,一提到妖怪,都觉得丧气,都说“国家将亡,必有妖孽”。
但妖怪和神仙在原著的体系里,严格意义并没有区别,顶多就是一个有编制一个没编制。
实际上呢,妖孽的来源,是“武王伐纣”传说里娘胎自带的,狐妖祸乱朝纲,《封神演义》成书时,删不掉这个设定,只能保留。




再加上明代神魔小说兴盛,原著在创作的漫漫过程中,吸纳了《西游记》等神魔小说的特色,把妖怪也作为一个品类,加入其中。却导致概念混淆以及前后不一。
比如妖怪不能被封神,所以苏妲己、高明高觉(桃精柳鬼)这些妖怪封神榜上无名,但梅山七怪却都被封了神……
《封神》电影版,直接把妖怪单独算一个类别,并取消该种族的邪恶属性。
比如把雷震子也设定为妖类,一个非常明显的对比——九尾狐和雷震子都是妖孽之类的出身,但他们本身都不是天生邪恶。




呼应了姬昌那句台词:你是谁的儿子不重要,你是谁,才重要。
由此可见,电影《封神》,淡化神仙、妖物之间的正邪区别,但保留且强化了神(阐,代表正义)与魔(截,代表邪恶)的对立。
<hr/>海外金鳌岛

电影里申公豹找通天教主和三宵娘娘汇报工作的时候,地点是金鳌岛,也有出处。
这是改变了原著的设定,书中截教大本营是紫芝崖碧游宫,但是截教和阐教的另一个区别就是,阐教的神仙多数在名山洞府,截教中人多数在岛上。




比如金鳌岛,原著里是闻太师和十天君的修炼地,此外还有菡芝仙的白鹿岛、三霄娘娘的三仙岛、罗宣的火龙岛、四圣和吕岳的九龙岛……
书中这样写,也只是为了将二教在地盘上进行区分,山川VS海洋。电影里直接采用了这个设定。
而且,既然是岛,意味着多是在海外。书中很多截教门人,都表示自己是“海外炼气士”。
如第81回《子牙潼关遇痘神》,潼关总兵余化龙的儿子——截教门人余德,就表示自己在“海外修炼”。
好家伙,电影版一杆子把魔界都支到外国去了。
<hr/>



<hr/>火系哪吒,水系杨戬

电影里杨戬哪吒的戏份不是很多,但二位的个性也倒是勾勒清晰。




哪吒没有采用原著里身高一丈六尺狂战士的人设,还原成民间脍炙人口的童子形象,但保留了其火爆的性格;而杨戬倒是与原著形象相仿,且性格相对柔和,对比明显。
哪吒是火系,杨戬是水系。
★火系哪吒很好理解,这是原著《封神演义》赋予哪吒的特殊属性,火尖枪、风火轮、九龙神火罩……
这个火属性也是原著强化的。
早在明初《西游记》成书时,里面哪吒还是一个手拿降魔杵、缚妖索、混天绫、火轮(不是风火轮啊)的佛教护法童飞造型。到了《封神演义》成书时期,哪吒的道教形象已在民间盛行。
书中干脆把哪吒与道教著名的火系战神——华光天王马灵官的形象进行了融合。




马灵官就是“三只眼的马王爷”。上文提到过,殷郊的手下马善,原本应该以马灵官为原型+封神,但书中把他的设定给改了,为什么改设定,因为马灵官的属性给了哪吒啊。
如今我们熟悉的哪吒装备——除了混天绫是自己原装的,其余火尖枪、风火轮、金砖这些都是拿马灵官的装备。
比如风火轮,这是人家在《南游记》里降服风火二判官所得的宝贝。结果到了《封神演义》里给哪吒了。而马王爷也没被封神,这个火系战神就这么消失了。
所以如今哪吒能这么火,都托《封神演义》的福吧,占了殷郊的地位,抢了马王爷的装备。此后哪吒也标榜了火系,流传至今。




★杨戬的水系法术的出处,却是不是来源于《封神演义》,而是来自于二郎神的民间信仰。
在俺之前的文章——《大话二郎神杨戬(上):狩猎之神!原本是哪吒的二哥》一文中有过详细表示,简单提一下。
乌鸦火堂:大话二郎神杨戬(上):狩猎之神!原本是哪吒的二哥?二郎神的形象,是融合了历史上多个民间信仰而诞生的综合形象。
比如古蜀地区的猎神信仰,赋予了其猎人的装备和哮天犬;而唐代时期保护一方平安、非常能打的独健二郎,赋予了二郎神的名号和武将的出身。



五代时期的地方政权,为了强化本土文化的地位,加速了地方历史人物与神话人物的融合。
比如当地为了纪念都江堰的修建人李冰父子而产生了民间信仰,因李二郎协助父亲治水有功,被后人神化祭祀,治水英雄与二郎神的形象融合,产生“灌口二郎”的称谓。
如今二郎神的主道场,依然在灌洲灌江口。
所以这就是一个民间信仰融合的过程。电影《封神》里杨戬的水系法术,来源于这里。
为什么杨戬没有依照原著里那个“八九玄功、变化无穷”的超级英雄设定呢?大概是为了跟哪吒对应吧,就像《哪吒之魔童降世》里,火哪吒与水三太子之间一样。
而片中,杨戬水遁逃出朝歌城的情节,在原著里属于姜子牙,电影版里把姜子牙的法术去掉了…
“把水打了一个窟笼。 众官急上桥看,水星儿也不冒一下,不知子牙借水遁去了”


<hr/>被重塑的他们

电影把小说第一部分“反朝歌”内容浓缩到了148 分钟之内,殷郊反朝歌、雷震子救姬昌等名场面都有保留。而姬发等作为质子成长于朝歌是全新的故事。




原著里名义上的“武王伐纣”,但武王就是个吉祥物,必要时刻,还得充当拖油瓶,比如大破十绝阵之际,燃灯道人这个老桃毛,以渡劫的名义,让武王姬发去破红沙阵:
“此‘红沙阵’乃一大恶阵,必须要一福人,方保无虞。若无福人去破 此阵,必须大损……须是当今圣主方可。若是别人,凶多吉少。”——49回《武王失陷红沙阵》
结果武王的表现当真拖油瓶,先是看到张天君面目狰狞,吓得从马上掉下来。随后入阵被困,连保护他的哪吒和雷震子也身陷其中。
燃灯说武王有“百日之灾”,必须在里面困100天才行,还给了三道符印护体。但哪吒、雷震子可没有护体啊,导致二位差点死在里面。
最后红沙阵让南极仙翁给破了,才把武王他们救了出来。事实上武王非但没破阵还差点死里面,老寿星破阵的模式跟其他几位别无二致,哪儿有什么“凶多吉少”,就是燃灯道人心术不正、忽悠人玩呢。




电影版相当于把姬发的登场的顺位提前了,让他有着人物弧光,从一个被法西斯洗脑、认贼作父的中二青年,逐渐颠覆三观,成长为认清帝国主义丑恶嘴脸,最终润回祖国,完成统一大业的热血青年。
电影对姬发的重塑,我认为比较好。
但丑话说在前面,《封神第一部》把姬发扶正,用其成长作为主线填补人间戏份,这个没问题。但后续两部,我们要看得不是你姬发带队打仗,而是神仙大战。
你们人类不要喧宾夺主。




另一个重塑的,就是苏妲己。
电影改变了原著里妲己祸乱朝纲的设定,用姜子牙的话来形容就是:“福祸无门,为人所召,心怀恶念,妖孽自至。”
电影里殷寿本来就有夺权称霸的邪念,狐妖只是来“报恩”的,却洞悉后者朝堂野心,所以才要帮助对方实现愿望,二者才能“一拍即合” ,这个改动就非常好,自己有问题,别把责任都推给女性。
这个改造非常明显了,不再多提了。但必须说一下,由于苏妲己设定的改动,导致殷寿这个角色,变得不那么可憎,反而挺有魅力。




原著里纣王是造炮烙、虿盆残害忠良,敲骨剖腹百姓、搜刮民财造鹿台,导致怨声载道,四方诸侯全反,黄飞虎、邓九公、苏护、洪锦、杨任、方弼方相、晁田晁雷这些纣王的下属,全都跳槽了。
而电影里的殷寿,只是篡位,不至于那么遭人恨。为了给其动机debuff,又增添了天谴、欺师灭祖这个噱头。
这导致四大诸侯“反朝歌”的动机,其实不太强。大家只是为了不遭天谴,才反对殷寿。而殷寿都说了要自焚告天,还逼着质子们弑父,也有点刻意……
就看第二集“伐西岐”部分,能否继续强化这个概念,让“武王伐纣”的动机强一些。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立即注册

×
ntljxs 发表于 2023-7-31 02:09:05|来自:中国 | 显示全部楼层
不知道大家有没有注意到
《封神第一部》中的妲己被删掉了一场非常重要的戏。
一场活色生香的情色戏
「苏妲己调戏伯邑考」
无论原著还是其他版本的封神,这场极具诱惑力的粉戏都十分重要。
从故事上来说,它是西岐和商朝矛盾激化的导火索,姬昌被纣王囚禁,伯邑考带着宝物来朝歌拯救父亲,但没想到风度翩翩容貌俊秀的美少年成了最抢手的宝物,狐妖苏妲己借教授乐器为借口调戏伯邑考,她放出种种魅惑手段,施展无限风情身段,但伯邑考如观朽木荒草,眼中美人枯骨,深刻伤害了妲己的自尊心。
于是妲己恼羞成怒,诬告伯邑考调戏自己,导致伯邑考被杀,纣王将伯邑考剁成肉饼赐给姬昌,由此引出商和周不死不休的局面,直接引发“武王伐纣”。
“妲己偷睛看邑考面如满月,手姿俊雅,一表非俗,其风情动人。妲己又看纣王容貌,大是暗昧,不甚动人。看官,纣王虽是帝王之相,怎经色欲相亏,形容枯槁。自古佳人爱少年,况妲己乃一妖魅乎?妲己暗思且将邑考留在此处,假说传琴,乘机挑逗,庶几成就鸾凤,共效于飞之乐。况他少年,其为补益更多,何拘拘於此老哉?”——《封神榜》
在这段戏里,女演员通常表现地很妖媚,极具感官刺激。
因此无论是哪一版封神,都着重描绘苏妲己的动人情态,就连动画版《哪吒传奇》中号称最深情的妲己,也保留了这一段经典曲目,只不过将调戏的对象由伯邑考改成了姬发。



苏妲己半夜调戏姬发被无情拒绝

这就有问题了,为什么一定要保留妲己调戏一个西岐男性的戏码才行呢?
因为这反映了传统文化中将亡国的主因转移到“妖妃”身上的倾向。
在这场戏里,纣王得到了西岐的宝物后已经龙心大悦,准备放走姬昌,是苏妲己垂涎美色才强留伯邑考,并且想借姬昌为借口威胁伯邑考就范。
这个套路是不是和烽火戏诸侯的典故很像,是不是和唐玄宗宠幸杨玉环的故事类似。
正常,因为这就是作者的目的,渲染掩袖工馋的美人魅主亡国。
但是如果细究就会发现这段戏逻辑上是说不通的,纣王又不是喝晕了,怎么会同意一个陌生男人到宫殿里教授自己的宠妃,莫不是想要搞仙人跳?
因此,说穿了不过是把两国大战的主因,推卸到“苏妲己”身上而已。
但是在《封神》电影里,导演却删掉了这场戏。
在伯邑考吹奏乐器助兴的时候,妲己虽然在狂烈地舞蹈,她的舞蹈也是美丽动人的,但她的重心全部挂在纣王身上,而在乐声结束后,她立刻跑向了下雨的前殿,一边踩水一边发出野兽般的尖啸,体现出她被封印已久重获自由的快乐。
“苏妲己”沦为了这场血腥盛宴的背景,显然她对伯邑考没什么兴趣。
那么强烈地想要杀死伯邑考的主体换成了谁呢?
纣王。
纣王意图收服伯邑考,却没有成功,所以伯邑考必须去死。
这对应了封神中纣王的的“愿望”——我要成为全天下的王。
顺我者昌逆我者亡。
客官来说,删掉这段戏对整部电影来说必然失去了一部分优势,因为正如我前文所说,这场戏是合理合法的粉戏(情色戏),导演有一百种方式把人物拍的魅力四射,谁不愿意看妖艳的漂亮姐姐呢?
但如果保留这段戏,就会削弱《封神》“纣王”的威严和野心。
《封神》里的纣王不同于以往的影视形象,他是一个彻头彻尾的乾纲独断的暴君。
他没有调戏女娲,也不是被妲己迷惑的色鬼,暴君不意味着昏庸,他有睥睨天下的气概和雄心,目空一切,自视甚高,不需要假妇人之手铲除敌人,更不需要妲己被调戏作为兴兵的理由。
所以在这部电影里,传统“妲己”的妖妃属性让位给了“纣王”的暴君属性,她成为了一头彻头彻尾的狐狸野兽,她的唯一作用就是成为纣王的输血包,成为他“醒掌天下权,醉卧美人膝”的点缀和饰品,成为纣王功成名就的记录者。
我在看这一段的时候想起来《妖猫传》里的胡人脸杨贵妃,在《妖猫传》里,杨贵妃成为了一只盛唐的蝴蝶标本,导演故意选择一个胡人脸,其实就是想最大程度的减掉杨贵妃的真实感。
导演不需要一个真实的的杨贵妃,他需要的只是一个意象,杨贵妃作为意象,而不是活生生的一个人,只是一个盛放玄宗欲望的器物。 是一个展示君主权威的象征。
杨贵妃是记录盛唐的标本,苏妲己是映射纣王野心的镜子。
这样的改编可见导演对整个故事的理解还是很到位的,纣王的形象并没有出现矛盾,这种处理虽然和原著不同,但在电影中可以自圆其说,是很不错的改编。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立即注册

×
woomoo 发表于 2023-7-31 02:09:16|来自:中国 | 显示全部楼层
1.纣王把宗庙祠堂里的历代先王祖宗的排位全扫了,在祖宗祠堂供桌前和妲己桌震。
竟然符合《泰誓》里武王声讨纣王的罪名
弗事上帝神祇,遗厥先宗庙弗祀
之前电视剧《东周列国志》里也有一个这么疯批的






然后就生了儿子赵何,最后沙丘之乱死于赵何。
嗯?文王给纣王算的卦是什么?死于血亲?
<hr/>电影中成汤封印九尾狐用的是洛书河图。




相传,大禹时,洛河中浮出神龟,背驮“洛书”,献给大禹。大禹依此治水成功,遂划天下为九州。
如果是有意为之,是否暗示九尾狐和大禹有关?
正如电影中文王姬昌所说:“是善是恶也要看教诲如何,岂能妄下定论。”
同一个九尾狐,大禹遇到就是祥瑞,商纣遇到就是妖孽。
《封神》电影同人·九尾白狐,一念祥瑞,一念妖孽我错了,电影里洛书封印没啥暗示,杨戬衣服上也有洛书河图纹饰



<hr/>2.质子旅,百夫长
所以《牧誓》里武王对军制这一套非常熟悉
亚旅、师氏,千夫长、百夫长……称尔戈,比尔干,立尔矛,予其誓
3.纣王继位要先占卜,好,很有殷商精神。
祭天时像《汤誓》一样自称小子,讲究。

非台小子,敢行称乱
比干占卜有天谴,纣王脱口而出:献一百人牲祭天!
比干:不够。
纣王:一千人牲。
比干:就是一万人牲也不行,要效法成汤,自焚祭天。
汤时大旱七年,卜用人祀天。汤曰:‘我本卜祭为民,岂乎自当之。’乃使人积薪,翦发及爪,自洁,居柴上,将自焚以祭天。火将然,即降大雨。
商纣最后的结局是鹿台自焚。
4.彩蛋里纣王胸口捅个大洞,被九尾狐复活了。
二臣恐,自贯其心而死。禹哀之,乃拔其刃,疗以不死之草,是为穿胸民。
大禹的爹鲧“化而为黄熊,巫何活焉”
大禹的祖宗颛顼“死即复苏”
基操勿六。
5.大胆预言一波,狐妖说不定是前朝余孽。
电影里狐妖是成汤封印的,成汤灭夏,狐妖应是夏朝余孽。
妲己显出原形是白狐,有吃人的镜头。
符合《山海经》“其音如婴儿,能食人”。
《山海经》没说颜色,《涂山歌》说了:绥绥白狐,九尾庞庞。成于家室,我都攸昌。
纣王对比干说白狐是祥瑞,但人家是夏朝的祥瑞,不是你商。
完全冲昏了头脑,也不想想既然是祥瑞,为什么被成汤封印?
禹年三十未娶,行涂山,恐时暮失嗣。辞曰:吾之娶,必有应也。乃有白狐九尾而造于禹。禹曰:白者,吾服也。九尾者,其证也。于是涂山人歌曰:绥绥白狐,九尾庞庞,成于家室,我都攸昌,于是娶涂山女。
狐妖说是被纣王解开封印,要报恩。
万一嘴上说报恩,心里是要报仇呢
坑死姜王后、殷郊、比干,怎么看都像报仇。
伯邑考见纣王时正下雨,妲己莫名其妙跑雨里撒欢,笑的疯癫。
难道是回忆起雨中见到大禹?


狐妖一见到纣王就说:我能帮你成为全天下的王。
好大的口气,纣王连儿子都不信任,凭什么相信狐妖?
后面姜子牙献封神榜,心机boy纣王可是当场验货的。
如果当年狐妖曾帮大禹成为全天下的王,就说得通了。
舜逼尧,禹逼舜,汤放桀,武王伐纣。此四王者,人臣弑其君者也,而天下誉之
弑君夺权轻车熟路,比姜子牙不知高到哪里去。
比干剖心这一场狐妖和姜子牙都在场,一个得意的和纣王桌震,一个失意的唉声叹气。
原著纣王有殷郊、殷洪俩儿子,电影里只有殷郊一个。
现在姜王后、殷郊都已经嘎了,妲己赶紧生一个儿子,取名殷洪好了。
纪念那个治理洪水的男人……
反商复夏尚未成功,纣王你不能中道崩殂啊。
赶紧出第二三部,看看是我的脑洞大,还是编剧脑洞大 。
抖个机灵编排下:
妲己一直看起来恋爱脑,直到封神第三部结尾。
武王伐纣的大军逼近鹿台,纣王点火将要自焚。(也可以是学苏护靠火焰抵挡大军,作困兽之斗)
姬发、殷郊冒火突烟,要来取纣王首级(和第一部开头冀州之战呼应)。
烈火中妲己越过姬发、殷郊,缓缓走向纣王。
殷郊要杀妲己,姬发犹豫。
恍惚间仿佛当初冰天雪地里的初见,只是冰火两重天。


纣王以为妲己来陪自己赴死,十分感动。
没想到妲己是来把所有事情的真相告诉纣王。
纣王先是震惊,接着愤怒地扑向妲己:你这个毒妇,朕要杀了你!


却被妲己轻蔑地避开,纣王坠入火海……
<hr/>@江明月好 封神第一部02:成汤轩辕坟封印狐妖谜团 - 江明月好的文章 - 知乎 https://zhuanlan.zhihu.com/p/645688258
不愧是万能的知友,什么资料都能找出来。
《聊斋》中有一个狐妖复仇的故事,叫“九山王”。
狐妖被男主伤了眷属,他并没有马上去报复男主,而是不断激起男主的欲望和野心。他先是帮助男主发财致富,然后又说他有天命,帮助他称霸一方,不断扩张势力;之后说他有天子之命,帮助他招兵买马竖起造反大旗;直到他造反的影响足够大,然后才溜了,最后那男主被朝廷镇压,诛了九族。
乌尔善导演拍过《画皮》,如果他也看过这个《聊斋》故事……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立即注册

×
我没房只有床 发表于 2023-7-31 02:09:38|来自:中国 | 显示全部楼层
谢邀。
01 鬼侯剑
殷郊误伤父王之后,姬发掩护殷郊从涵渠逃走,殷郊留下了配剑“鬼侯剑”,被崇应彪得到。军营中,崇应彪举着鬼侯剑炫耀:“殷郊的鬼侯剑,果然锋利啊!”
为什么崇应彪对殷郊的剑有着如此的执着和贪恋?
殷郊这把剑,叫做鬼侯剑。


《战国策·赵策三》曰:“昔者鬼侯、鄂侯、文王,纣之三公也。”《封神演义》又道,鬼侯嫁女与纣王,其女冰清玉洁深得纣王欢喜,但不幸被妲己谗言所害,鬼侯也获罪而死。《礼记‧明堂位》有言“昔殷纣乱天下, 脯鬼侯以飨诸侯”,一代豪杰鬼侯的故事画上句号。


在《封神三部曲》中,鬼侯只有短短一场戏,但是鬼侯佩剑贯穿三部,是电影中最重要的兵器之一。 美术设计中鬼侯剑长五尺,为区别以其它青铜武器,采用陨石玄铁打造而成。剑首饰以鬼立像,辅之以夔(古代传说一种龙形异兽),形如冕冠。鬼耳摄风雷之声,鬼目涸如洞,掌生双目,寓者有三:“肉目”欺人,“掌目”观心,“神目”通天。剑格分三层,寓以天地人三界,御敌施重压,迫致魂入幽冥。剑胆乃赤金中坚,斫九鬿为梁。其鞘覆以蛟皮,质黑幽光,鞘环饰以角兽,错金断银。整把剑的各部分将“鬼”的概念具象化,剑鞘珌处更是用金文铭以“鬼”字。鬼侯剑乃天下重器,持剑者必是独一无二的领袖枭雄。


《封神第一部》当中,质子旅视持有鬼侯剑的殷郊为领袖、为英雄,对殷郊的号令惟命是从。所以崇应彪一直觊觎着象征权力与地位的鬼侯剑,想要证明自己。而这把鬼侯剑,也暗藏着殷郊与姬发战友同袍兄弟情的前缘,见证了两位少年一路同行的成长,鬼侯剑的故事会在《封神第三部》中揭开谜底。
02 殷寿的疤痕


细心的观众已经发现,在军营大帐中,妲己舔舐殷寿胸前的伤口,在狐妖法术的作用下,殷寿伤口快速恢复,不再受伤痛之苦,从此认定妲己“我能帮你”。但是为什么在酒池肉林当中,殷寿肩膀露出了一大片伤疤?是妲己的法术失灵了吗?


影片中另一处细节,也暗示了殷寿身上的伤疤,与其一心追求权力的野心欲望有着隐藏的关联。地牢中,殷寿对西伯侯姬昌说:“你可知道,我的父亲是怎样对我的?”倒映在殷寿愤恨的眼神中的,是前景摇曳的地牢烛火。如果说西伯侯姬昌甘愿牺牲自己,为儿子姬发谋求生机,是一种无私的父爱表达;在殷寿心中燃烧的愤怒与野心,都与其父王帝乙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童年殷寿有着怎样的特殊经历,留到《封神第二部》再讲。
03雪龙驹


相信很多观众都对影片中姬发身骑战马驰骋沙场的印象颇为深刻。实际上,影片中姬发所骑的白马“雪龙驹”,是由三位不同的马演员共同完成的。


2018年8月27日,《封神第一部》在新疆江布拉克麦田拍摄第一镜。那个时候,于适已经为影片中的骑射表演进行了为期6个月的封神演艺训练营及2个月的姬发角色训练,已经从一个零基础的学者晋升为具备专业马术技巧的演员。由于马匹的运输困难,剧组在新疆当地找到了一匹安达卢西亚种马饰演“雪龙驹”,在新疆当地与于适进行了短期的磨合之后,就开始了实景拍摄。影片中,结尾姬发骑着“雪龙驹”穿越一望无际的麦田,回到西岐的家,终于完成了一个少年英雄的成长。


伯邑考来到朝歌城与姬发重逢这一幕当中,雪龙驹是由帝乙“天子驾六”的坐骑马演员扮演的,这两匹利比扎马性情温良,最擅长并排驾车。


第三匹“雪龙驹”则是一位有着多年表演经验的老演员,一匹15岁的纯血马,擅长做“卧倒”等高难度动作。姬发被饕餮追逐跳下黄河、冲上岸边,“雪龙驹”走到姬发身边,轻轻用舌头舔舐姬发的手掌唤醒少主,然后恭顺地躺倒在地,让体力不支的姬发匍匐爬上马背再轻柔站起,这一系列动作全部是由马演员表演完成,无需任何视觉特效。
04贝壳镰刀


西岐麦田边,西伯侯姬昌为人间遭受的种种灾祸迹象忧心,躬身用镰刀割下歉收的麦穗。这一幕当中姬昌手持的镰刀,遵从了新石器农具的制作方式,使用磨利的贝壳当做镰刀利刃,用麻绳固定在木质刀柄上制作完成。这一处细节的设计,是考虑到殷商时期的生产力发展水平,金属冶炼技术不发达,铜器多用于制作兵器、礼器,农具依旧广泛使用骨、贝材质制作。
影片中这些容易被观众忽略的小细节,是中国电影技术的一小步前进。虚实之间,是中国传统美学的又一次拓新。
最近看完电影的幕后纪录片,种种过往又清晰地出现在眼前。影片《封神三部曲》自剧组2014年6月剧本策划会开始筹备,到2018年8月27日开机,直至2020年1月杀青,再到2023年7月20日正式公映,转眼就过去了9年多。忙着做媒体通告,在一个又一个问题之中,重新问自己:“为什么要拍封神?怎么才能讲好这个3000年前的神话故事?”
我们试图用当下最新的视角、最好的技术去讲述中国人自己的神话故事,希望观众能够在大银幕上重新感受到中国传统文化的魅力。封神的故事,剧组8000人用了10年时间才讲完,种种细节道不尽中华神话之美。
希望大家喜欢《封神第一部》,我们相约《封神第二部》再见。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立即注册

×

快速回帖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